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权力的研究方法

权力的研究方法

发布时间:2022-12-29 06:41:03

㈠ 求问权力制约权力的基本途径和方式是什么

在现代宪政国家中,实现以权力制约权力一般采取以下两种方式:第一是实行横向分权。最典型的是美国宪法所确认的三权分立与制衡机制.第二,是实行纵向分权。最典型的是联邦制。
人民主权学说是由卢梭同志提出来的,是个好同志阿~简单说来就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听着耳熟吧)
一个叫贡斯当的家伙随后又提出来了一个人民主权学说,现在,他俩的就是主要两种人民主权学说。。。。
卢爷爷认为人民主权学说的基础是“公意”,他认为“主权……不外是公意的运用”。在深入探讨公意的基础上,卢梭归纳了主权的基本属性:(1)主权是不可转让的;(2)主权是不可分割的;(3)主权是不受限制的;(4)主权不可被代表
而贡爷爷认为人民主权学说的理论是“普遍意志”而非“公意”,深信人民主权原则,亦即“普遍意志高于任何特殊意志的原则是无可争议的”
卢梭认为对主权作任何的限制都是不可能的。既然主权是公意的体现和运用,是国家的灵魂,是受公意指导而建立起来的支配全体公民的绝对权力,那么在主权之上不会有更高的权力存在。
贡斯当心中充满了对英国的代议制度的景仰之情。贡斯当对直接民主的批判,是与他的自由观念密切相关的。他区分了古代自由和现代自由,并认为两者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现代自由意味着公民权的淡化。在现代社会,古代那种人民直接参与政治生活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已不复存在了,人民只能以代议制的方式行使主权
卢梭和贡斯当都极其珍视人类的自由。他们人民主权理论的归宿也都在于公民自由。但是卢爷爷喜爱积极自由,贡爷爷崇尚消极自由----好多阿,不赘述了!!!
总之哩,卢梭强调主权在民的意图就是要建立一个“强势”国家,希望通过扩大国家权力来整合社会,借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与自由。卢梭和贡斯当的分歧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它实际上体现了欧洲自由主义发展历史上两个分支——英美传统和欧陆传统——的分流。
毛泽东的权力制约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自我约束、制度约束及群众监督等方面.深入研究该思想,对于当前反腐败斗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权力制约原则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分权与制衡原则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监督原则的总称
在权力制约理论方面,西方先哲先行一步。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政治家亚里士多德,他指出一切政体都有三个要素作为构成的基础,即议事机能,行政机能和审判机能。
对于西方牛人们的观点,咱大体可以总结为:1.一切法治国家都需要对国家权力进行制约,否则就会造成权力的滥用。这是一条被人类历史反复证明了的客观规律。2.国家权力制约的目的是实现社会公正。社会公正是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没有社会公正的国家,人民是没有自由可言的。3.只有对国家权力进行制约,才能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
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但她在现阶段也只能用代表制作为实现民主的主要形式,这就客观上出现了权力所有的主体与权力行使的主体不相一致的情况,而且权力固有的恶性即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不可完全消除,因此为了保证权力的运行不出现违背人民的意志的异化,必须加强对权力的制约。邓爷爷指出:“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治,毛泽东就说过,这样的事在美、法、英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
资本主义宪法体现权力制约原则除了通过宪法规范公开或隐蔽地确认“权力分立与制衡”的精神以外,更因各国历史传统、民族状况、政治力量对比等因素的差异,造成了反映分权学说的不同政体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
1.典型的美国式的三权分立形式 2.英国式的以议会为重点的分权模式3.法国式的以行政为重点的分权模式
当然了,咱社会主义国家有着无比的优越性,我国现行宪法就号称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权力的分工与制约原则,表现在:
第一,在人民代表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关系上,规定人民代表要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人民有权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建议、控告、检举等,重在以人民权利的势能控制国家权力的动能。
第二,宪法规定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国家主席是国家最高代表;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行政机关;中央军委是领导全国武装力量的机关;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人民检察院是法律监督机关,这样我国宪法实际上也遵循了现代国家关于权力分工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范式。
第三,宪法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因此我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制约由它选举产生的国家机关,但我国宪法并不象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那样在赋予立法机关制约权的同时,又赋予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反制立法机关的权力。
第四,我国宪法为充分保证执法机关正确执法,充分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在本系统内实行监督和制约。
终于写完了。。。。

㈡ 权力论的简介

罗素的《权力论》围绕权力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罗素从分析权力欲入手,论述了教权、王权、革命权力、经济权力、支配舆论权力等各种权力形态,以及权力与政体、权力与道德、权力与组织和个人的关系,认为人对经济的需求尚可得到满足,但对权力的追求则永不满足;
正是对权力的无止境的追求,引发多种社会问题。社会科学的任务就是要探索权力欲的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以便找出规制权力的方法;
只有节制个人、组织和政府对权力的追求,才能真正实行民主制度,防止战争,保障个人自由和平等。
全书共十八章,其思想进路大体如下:
(1)通过探讨权力欲的基础,回答为什么人们要追求权力;
(2)通过分析权力的表现形式,阐述权力的现实基础和构成;
(3)通过研究权力与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的关系,探讨规制权力的可能途径。

㈢ 政治权力的实现和作用方式有哪些

1、暴力方式(武力)

暴力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直接以暴力手段实施政治权力。暴力方式一般见诸于根本对立的政治权力关系之中,如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

不过,当非根本对立的政治力量之间矛盾激化而呈现对抗状态时,暴力方式也可能出现。暴力方式包括暴力镇压、武装起义、军事政变、政治暗杀等。战争是暴力方式的一种大规模极端方式,因此,“战争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

2、压力方式(操纵)

压力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运用政治权力对政治权力客体形成一定的强制形势,由此使权力客体意识到政治权力作用的后果而不得不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意志做出行为选择,从而达到自己的既定目的。

严格地说,这是政治权力的势能作用,因此,它是政治权力的潜在作用方式。压力方式常常存在于对抗性的利益之间。人们施行压力的具体方式如政治警告、政治恐怖、政治戒严、政治威胁、政治舆 论、院外活动等。

3、命令方式(权威)

命令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借助于某种传播媒介,以指示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志,要求政治权力客体照此行事。命令方式通常发生于根本利益一致的权力关系中,尤其是同一政治权力主体内上下层次之间的权力关系中。命令方式的基础是政治权力客体的服从和受支配,否则命令方式将无法进行。命令方式的例子如行政命令和特别法令等。

4、规范方式(契约)

规范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制定或借助某种社会规范来贯彻自己的意志,规约政治权力客体的行为。规范方式一般以某种强制力、甚至暴力作为自己的后盾。

规范方式的特点在于政治权力主体与客体之间具有关于实际行为的事先约定,双方行为都以此为据进行,因而规范方式不仅对政治权力客体有规约作用, 而且对政治权力主体也有规约作用。规范方式主要有法律规范、制度规范、纪律规范等。道德规范是一种非权力规范,一般不作为政治权力的规范依据。

5、说服方式(灌输)

说服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以特定的理论、方案实现与政治权力客体思想的和心理的沟通,进而贯彻自己的意图。说服方式通常运用于具有共同利益的权力关系之中,比如人民内部领导与群众的关系。

说服方式具有特定的劝导性和技巧性,其运用成功与否往往与政治权力主体所凭借的理论的力量、方案的可行性及技巧的有效性有很大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谈判也是一种特定的说服方式。

6、奖酬方式(激励)

奖酬方式即政治权力主体运用自己掌握的资源对政治权力客体施行奖酬,以鼓励 或激励其按照预定的目标行动。奖酬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显然这种方式主要存在于非对抗的权力关系之中。奖酬方式以鼓励或激励为其特征,因 而是一种积极的权力作用方式。 具体的奖酬方式如表扬、记功、付以酬金或职位等。

7、处罚方式(遏制)

处罚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依据某种规范或要求对政治权力客体的逾矩行为进行程度不同的惩罚,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规范方式的一种补充方式。处罚方式以惩罚为特征,因而是一种消极方式。

不过,对于政治权力客体的后来行为和其他政治权力客体来说,它有一种毖后性,因而也不失其积极意义。与奖酬方式不同的是,处罚方式不仅可以是物质和精神的,在特定情况下,社会公共权力还可以剥夺权利的方式进行。

㈣ 权力的48条法则

1. Never Outshine the Master 做人要低调

2. Never put too Much Trust in Friends, Learn how to use Enemies 不要太信任朋友,要利用敌人

3. Conceal your Intentions 隐藏好你的意图

4. Always Say Less than Necessary 不多话

5. So Much Depends on Reputation – Guard it with your Life 赢得好名声——用一生守护它

6. Court Attention at all Cost 不惜一切赢得关注

7. Get others to do the Work for you, but Always Take the Credit 让别人帮你做事,自己得到声誉

8. Make other People come to you – use Bait if Necessary 让别人来找你——必要的时候用诱饵

9. Win through your Actions, Never through Argument 用行动而不是争吵来获胜

10. Infection: Avoid the Unhappy and Unlucky会传染,得避开不快和不幸的人

11. Learn to Keep People Dependent on You 学会让人依靠你

12. Use Selective Honesty and Generosity to Disarm your Victim 用有选择的诚实和大方来缓和与你受害者的矛盾

13. When Asking for Help, Appeal People’s Self-Interest, Never to their Mercy or Gratitude 寻求帮助时,迎合他人自己的兴趣而不是他们的仁慈和感激

14. Pose as a Friend, Work as a Spy 以朋友的姿态像间谍一样地工作

15. Crush your Enemy Totally 打击敌人不遗余力

16. Use Absence to Increase Respect and Honor 利用缺席提升地位和名气

17. Keep Others in Suspended Terror: Cultivate an Air of Unpredictability 让别人陷入不知名的恐惧中,让你周围的空气充满未知性

18. Do Not Build Fortresses to Protect Yourself – Isolation is Dangerous 不要用围城保护自己——隔离是危险的

19. Know Who You’re Dealing with – Do Not Offend the Wrong Person 知道你正在对付的人是谁——不要得罪错了人

20. Do Not Commit to Anyone 不要向任何人承诺

21. Play a Sucker to Catch a Sucker – Seem Dumber than your Mark 扮猪吃猪——巧妙掩饰你的智慧(自认为翻得好玩的一句)

22. Use the Surrender Tactic: Transform Weakness into Power 使用投降策略:把弱点转化为优点

23. Concentrate Your Forces 集中火力

24. Play the Perfect Courtier 溜须拍马

25. Re-Create Yourself 重塑自己

26. Keep Your Hands Clean 保持双手干净(身家清白)

27. Play on People’s Need to Believe to Create a Cult like Following 满足群众需求以培养一群信徒

28. Enter Action with Boldness 大胆地行动

29. Plan All the Way to the End 预先想好所有的方法

30. Make your Accomplishments Seem Effortless 让你的成功看起来毫不费力

31. Control the Options: Get Others to Play with the Cards you Deal 控制选择:让别人打出你想要的牌

32. Play to People’s Fantasies 满足人们的幻想

33. Discover Each Man’s Thumbscrew 找出每个人的死穴

34. Be Royal in your Own Fashion: Act like a King to be treated like one 忠于自己的风格:你当自己是个人物,别人也当你是个人物

35. Master the Art of Timing 把握时机

36. Disdain Things you cannot have: Ignoring them is the best Revenge 轻视你得不到的:忽略他们是最好的报复

37. Create Compelling Spectacles 做出引人注目的事迹

38. Think as you like but Behave like others 想一套(你喜欢的)做一套(像别人一样的)

39. Stir up Waters to Catch Fish 混水摸鱼

40. Despise the Free Lunch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41. Avoid Stepping into a Great Man’s Shoes 不要模仿大人物

42. Strike the Shepherd and the Sheep will Scatter 打败领头者,跟风者将会一哄而散

43. Work on the Hearts and Minds of Others 用别人的想法工作

44. Disarm and Infuriate with the Mirror Effect 善于利用(消除或者激化)镜像效应

45. Preach the Need for Change, but Never Reform too much at Once 鼓吹变化的需要,但切不可一次改变太多

46. Never appear too Perfect 永远不要表现太完美

47. Do not go Past the Mark you Aimed for; In Victory, Learn when to Stop 不要超过既定目标,面对成功,知道什么时候停步

48. Assume Formlessness 无招胜有招

来源:《权力的48条法则》

另外一个不完整的版本:

第一条 永远不要比你的上司更出色。
要一直让你的头有舒适的优越感。如果你要利用他们或者要给他们好印象,就不要走的太远,把自己的天才全部暴露出来往往会带来相反的结果。他们会觉得恐惧和不安全。让你的上司显得更聪明一点,那样你会得到更多的东西。

第二条 不要太相信你的朋友,学会使用你的敌人
小心朋友,因为人都是善妒的,所以他们可能会很快的背叛你。就算他们不背叛你,他们也很有可能在朋友的名义下,变得骄纵和控制欲极强。正相反,而如果你雇用了你以前的敌人,为了要证明忠诚,他们会作的更多,他们会变得比你的朋友更可靠。实际上,你其实应更害怕你的朋友,而不是敌人。如果你很不幸没有敌人,那就想办法制造出几个。

第三条 掩饰你的目的
让人们找不到关键,让他们在黑暗中摸索,永远不要让他们弄清你行为后面的真实目的。如果他们没有线索你到底在干什么,他们就不可能准备反抗。你也可以将他们引向错路,在制造点烟雾,当他们恍然大悟时,已经太晚了。

第四条 话留三分,比应该说的东西还要再少说一点
当你希望用语言给别人好印象时,往往你说的越多,你显得越普通,导致你对局面失去控制。其实那怕是最平凡的东西,只要你少说一点就会显得不平凡。例如可以说得模糊一点,缺少结局,或者干脆残缺不全。有权利的人通常用少说来给别人加深印象和给与威胁。你说的越多,你说的东西就越傻。

第五条 呵护你的名誉,这是一辈子的事,他太重要了
名誉是权利的基石。同过名誉你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果你的名誉受损,哪怕你什么都还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一定会出现。让你的名誉变得无懈可击。警惕子潜在的威胁,消灭一切威胁于未然之中。于此同时,给你敌人的名誉开几个洞,然后你就可以躲在旁边看着公众审

第六条 用所有代价换取注意
任何事情的评价都只是表面上的。看不到的什么也不是。永远不要让你自己在人群里丢失,被人遗忘。站出来!变得与众不同,用所有代价。让你自己变成注意力的中心,要比其他温和的,羞怯的人群更大,更多彩,更神秘。

第七条 让别人为你工作,但要相应的回报。
用别人的智慧,知识,和跑腿来扩展你自己的能力。这不仅仅给你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还给你像神一样有效,快速的气质。最后他们会被人遗忘,而你会被永远记住。永远不要去作别人可你为你做的工作。

第八条 让别人向你走来,有必要时用用诱饵
当你使他人行动时,你是一个领导并控制着局面。如果你能让你的对手也走向你并放弃他自己的计划,那就更好了。用一些难以置信的诱饵把他引诱过来,然后攻击,你就稳操胜卷了。

第九条 通过行动取胜,而不是观点。
当你用观点获取的胜利都是虚幻的。观点带来的胜利会挑动起怨恨和病态的意识,他们会比观点胜利本身更强大,更之久。用行动来取得别人的同意会更有力,一个字都不要说。不用去证明,去解释。

第十条 传染:回避不快和不幸
你会在别人的怜悯下死掉,心态可以像疾病一样传播。你可能觉得你在帮一个失落的人,但实际上你可能在促成你自己的彻底失败。不幸有时会带来新的不幸,也同样会带到你身上。用快乐和幸运来代替吧。

第十一条 学会让别人依靠你
为了保持你的独立性,必须一直有人想到你,需要你。你越被人依赖,你就有越大的自由。让人们为了他们的快乐和成功依靠你, 你有没有什么好害怕的了。不要教他们太多,让他们学的太多,他们就不需要你了。

第十二条 用选择后的坦诚和慷慨去解除猎物的武装。
一旦你选择后的坦诚将他们的戒备开了个洞,你就可以随心所欲的陷害和操纵他们了。暂时的礼物--一个特洛伊木马--目的是一样的。

第十三条 当寻求帮助时,要从对方的利益出发,而绝不是怜悯和感恩。
如果你需要向你的盟友求救,不要提醒他你曾经的帮助和做过的好事,这会给他带来烦恼。他会想方设法找到一种解释来忽略你说的东西。与此相反,你应该在求助和联盟中,暴露一些可以给他带来好处的东西,并且把它从其他部分中突出出来。当你的盟友看到他能的得到的东西,他就会满怀热情的回应你。

第十四条 作出朋友的姿态,但干间谍的工作
了解你的竞争对手是决定性的。使用间谍去收集有用的资料,走在你的敌人前面。最好让你自己来做间谍。在一个彬彬有礼的社交见面中,学会刺探情报。问一些迂回的问题,让人们暴露他们的弱点和目的。一个有间谍艺术的人总能找到机会在任何场合。

第十五条 痛打落水狗,彻底打垮你的敌人。
伟大的领导摩西让世人知道一个令人恐惧的敌人必须被彻底打倒。一些伟人通过艰难的历程才学到这一点。如果一堆余灰还有一点火星,不管它烧得有多弱小,火焰都可能随时爆发出来。给敌人一条生路和彻底歼灭他们相比,往往会给你带来更大的损失。敌人会恢复,会寻求报仇。打垮他,不仅仅是肉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

第十六条 用缺席来增加尊敬和面子
太多的巡回出席会让你掉价。如果你被人们更多的看到和听到,你就显得越普通。如果你已经在一个队伍中建立的自己的地位,暂时退出一下,这会让你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而且获得更多的尊重。你必须学会在什么时候应该离开。从畏惧中增加你的价值。

第十七条 给别人无所依靠的恐惧感,培养不可预测的气氛
人们天生有一种习惯去永无终止的了解和熟悉别人的行为。当他们可以预测你的行为是,他们觉得可以控制局面。把这一切都翻个个,故意的让形势不可预测。行为表现出没有一贯性和没有统一的目的,让他们的不知所措。他们会绞尽脑汁去了解你的意图。当这一点推向极致时,可以用来威胁和恐吓。

第十八条 不要用建立城堡的方式保护你自己--孤立是危险的
这个世界是危险的,敌人到处都是,每个人都不可不保护自己。一个城堡看来是最安全的。但是孤立会给你带来更多的危险。他会把你断绝你有用的消息来源,他会上让你变成靶子,让别人容易以你为目标。如果走在人群中就好多了,找到盟友,跟他们混在一起,你周围的人群会成为你的保护网。

第十九条 明白你在跟谁打交道,不要冒犯错误的人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种人,你不能保证每个人对你的策略都有相同的反应。当有些人被欺骗和被人用巧击败时,他们会用余生来追求报复。他们是披着羊皮的狼。慎选你的猎物和敌人。不要冒犯错误的人。

第二十条 不要效忠任何人
那些总是急于站队的人是傻瓜。不过要效忠任何一边和任何事,除了你自己。保持你的独立性,你会变成别人的主人。学会让别人彼此反对,让他们追随你。

第二十一条 扮猪吃出猪,表现得呆一点
没有人喜欢比别人更傻。做个陷阱,让你的猎物感觉自己很聪明,不仅仅是聪明,而且比你更聪明。如果你让他相信了这点,他们就不再怀疑你有隐藏的动机。

第二十二条 使用投降策略,通过交出权力传递弱点
如果你是个弱者,不要为荣誉而战,选者投降。投降可以给你时间恢复,给你时间去烦扰和激怒征服者。并且可以等待他的权力变弱。不要让他有和你战斗并击败你的快感,先投降。用你的厚颜无耻激怒,扰乱他。让投降成为获得权力的武器。

第二十三条 集中你的力量
把你的力量和精力集中在他们最强的点上。找到一个富矿挖的越来越深,这远比你在各个贫矿中这挖一块,那挖一点强多了。强度永远战胜广度。当你在寻找力量的源泉时,寻找那个关键的资源,一个胖的奶牛可以给你提供更长时间的牛奶。

第二十四条 做一个完美的马屁精
在这个世界上,在权力和政治斗争的周围,一个完美的马屁精总能茁壮成长。他是含蓄艺术的大师。在极度倾斜和优美的表演中,他对当权的谄媚宣布了他比别人有更多的权力。学习并运用马屁精的法则,将使你在权力场前途无量。

第二十五条 再造自我
不要接受社会悄悄塞给你的角色。用一个可以控制注意力并永不让人厌烦的新个体重新铸造自己。做一个创造你自己形象的大师,而不是让别人定义你。给你公众场的姿态和举止加点戏剧性的东西,你的权力会增强,而且你会显得更有性格。

第二十六条 不要玷污你的双手
你要看起来像端庄和效率的典范。你的双手不能沾染上任何错误和肮脏的事件。保持完美无暇的表面,让别人做你的爪牙或背黑锅,把自己隐藏起来。

第二十七条 运用人们对信仰的可望,创造宗教仪式
人们总是不可救药的可望信仰什么。给他们一个由头,一个新的忠诚,把所有这些可望集中在一点。保持语句十分模糊,同时给他们全部的承诺。要突出热情把合理的事情和清晰的思路掩盖掉。给你的新弟子一个宗教仪式去表演。让从你的行为中产生恐惧。在缺少有组织的信仰和强大的动机下,你的新信仰会给你带来不可言喻的权力

第二十八条 勇敢无畏的开始行动
如果你不确定一种行动的会带来什么,不要尝试它。你的疑惑和犹豫会影响你的决断。胆怯是危险的,最好无畏的开始行动。因大胆而犯下的任何错误都是很容易通过更大胆来改正。任何人都尊重大胆,而没有人尊重胆怯。

第二十九条 计划所有通向结局的路
结局是一切。计划所有的路到那里,把所有可能的结果,障碍,还有那些可能会让你的努力白费或把功劳让别人拿走的坏运气,全部都考虑进去。如果你计划了这些,你就不会被环境因素征服,也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刹车。如果你想得很远,你就能够促进好的运气,并且帮助确定你的未来。

第三十条 让你的成就看起来好像很容易就得到了
你的行为必须显得自然,做起来也很容易。所有的辛苦,实践,和一切狡猾的诡计都必须掩盖起来。当你的行动显得越容易,你就会得到越多。回避那些想挖掘你辛苦工作的企图,这只会带来问题。也不要叫别人你的诡计,他们会被用来对付你自己。

㈤ 怎样研究“中国人的权利意识”

东拉西扯的啊,供大家批判。 ====================================== 06年中国研究领域出了一本书叫作Rightful Resistance in Rural China,反响蛮不错的。我以前写过一个读书笔记。beep写的那个比我简明扼要、生动活泼一点。 这本书的大概意思是说,农民对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信任程度是不同的,很多参与resistance活动的农民觉得自己的悲惨遭遇全都来自地方政府胡作非为,没有践行中央政府提出的保护农民权利的号召。因而拿着中央的政策,或者领导人的“讲话精神”,为自己伸张权利。这书的作者欧博文和李连江认为这种resistance行动表现了民众权利意识的觉醒。他们觉得,之所以会有这种“rightful resistance”,主要是因为一个政治体系在面上给大家冠冕堂皇承诺的那些东西,和实际上很多人享受到的权利不相符,于是参与resistance的人就借着面上的那些大道理为自己行为的合法性作背书。而中国很多治理方面的调整,其实就是靠这些微观层面的rightful resistance逐步推进的。欧博文和李连江还认为,很多“公民资格”的发展,靠的就是这种rightful resistance,然后稍微扯了一点美国civil rights movement的事情。 后来裴宜理写了不少文章反对欧博文和李连江,主要是觉得“权利意识觉醒”这个判断不对。她大致的观点是说,参与抗争的人想要做的并不针对目前基本的政治制度,更多时候在意识形态层面和官方还是高度吻合的(比如在strike的时候还要喊点口号,说party要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之类的)。裴宜理觉得这些行动不但不能给目前的政治体制带来任何变革,反而是有益于它的稳定的。因为这些resistance行动等于是给了这个体系一些机会不断审查和纠正偏差错误。然后在某些场合,她会把自己这个结论推得更远,认为中国人根本就没有什么“权利意识”,起码没有洛克主义的“权利意识”。中国人现在参与resistance行动所依照的文化渊源,一是传统的“天命观”,二是社会主义遗产。而这大体上都是一回事——这些文化大致的内涵就是不强调抽象权利,尤其是政治权利,而强调国家和政府有照顾好普通民众的义务,也就是社会和经济的权利。 在我看来,裴宜理对于经验事实的解读更成问题。参加罢工的人喊口号说party要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未必是因为他们心里真的相信party还能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只是在strike很危险的情况下的一种规避风险的策略罢了。这完全不能说明参与者对于官方意识形态有着高度认同。当人们意识到一些本来应该属于自己的东西被别人抢走了,因而站起来对抗那些有权力的组织机构。把这样的行为说成是权利意识的觉醒,我觉得未尝不可。欧博文和李连江的判断没有很大问题。关键是去分析人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想到“这个本来是我的,但是被人抢走了”,这个想法是哪里来的,人们怎样看待自己的“权利”和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这些倒都是政治文化中很重要的rationale,是欧博文/李连江的书里面点到,却没有更为深入的话题。 事实上我都没有想到rightful resistance这本书会引发人们对于政治文化的争论。在我看来,欧博文和李连江的这本书,所做的主要是去描述和分析人们在正式制度之下怎样通过治理技术和各种巧妙的生存策略实现平衡。(虽然欧博文和李连江并不认为这个平衡最终一定能够维持。)他们通过描述国家官僚机构的组织架构来分析底层的resistance空间从哪里来,然后从参与者对于各层级政府的理解入手来分析resistance运动为什么会被建构成那样的议题。理论基础是非常机械的社运理论——“政治过程”和“机会结构”。但写得还挺不错的。一百多页的小册子里面能展开一些很细致的分析。(比如,当参与resistance的农民说自己相信中央政府的时候,他们是真的相信呢,还是找借口呢,还是自己不相信但是得诓着让其他参与者都来相信呢?) 但裴宜理的争论把它给弄成关于“权利意识”,或者“中国人政治文化”的争论了。后来,欧博文和李连江在The China Journal上又发表了一篇文章,回应裴宜理的质疑。就是这篇文章让我觉得挺有问题。欧博文/李连江在问,中国人现在resistance的这个意识,到底算“权利意识”(rights consciousness)还算“统治意识”(rule consciousness,这个怎么翻译?)?他们觉得裴宜理都归到rule consciousness,在经验层面上也是说不通的。除了我上面的那些分析之外,他们还列举了自己的研究中听到的很多说法,说现在参与resistance的那些人,绝没有天真到认为中央没问题,问题都出在地方。如果你去跟他们聊,他们也会说到民主/法治之类涉及根本政治制度的话题。所以并不是所有抗争最后都是稳固政治系统的。 然后他们设计了一个指标来测量当今中国农村resistance运动中的抗争意识,到底在多大程度上算权利意识,接下来用一些外生和内生的变量来预测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的权利意识强弱。这些变量除了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是不是党员之外,还有个人的政治知识,对于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信任程度等等。我觉得这个模型这样做也没问题。有问题的是对dependent variable的测量。他们在这里区分了两个纬度,一是针对的对象,作两分——中央和地方;二是积极的程度,也作两分——主张国家去履行它们纸面上承诺的那些东西的,算反应性的(reactive),主张要把根本制度都改变了的,那算积极性的(proactive)。这样呢,dependent variable就变成一个分成四份儿的categorical variable。积极反对中央政府,积极反对地方政府;消极地要求中央政府去做它该做的事情,以及消极地要求地方政府去做它该做的事情。 那么针对中央政府的、要求改变政治体制的,在文章作者那里肯定算“权利意识”;仅仅针对地方政府的,并不涉及根本政治制度变革的,就算rule consciousness。另外的两种,作者基本也认为代表的是“权利意识”。但对于那种针对地方政府的、涉及政治制度改革的主张,作者对自己的判断显得不是很自信,他们说虽然要求地方政府官员民选,这显然是有权利意识了,但是这种主张又和受访者对于中央政府的信任程度高度相关。他们又信任中央政府,又主张地方政府改革,这个到底算权利意识,还算rule consciousness,有点说不好。 我个人的看法,用这两个维度来测量人们多大程度上有权利意识,都很有问题。如果所谓权利就是强调不受政府权力的侵犯,那既可以针对中央政府,又可以针对地方政府,跟哪一级没关系。受访者是要求政府履行那些既有政治规则规定的义务,还是要完全打破现在的规则,也跟是不是有权利意识没关系。你不能说因为这些人的主张同时也是宪法里面写着的,他们就是在支持现有政治体制,因而就没有权利意识。这种测量方法隐含的观点是,一个人越激进,越要跟国家过不去,越要推翻一切重新来过,就越有权利意识。但是这个不叫权利意识,这个叫zao fan意识。 第二个问题,在测量所谓的proactive claim的时候,问卷里用了两个问题:In principle the state chairman should be elected by ordinary people through voting. Do you think that the state chairman should be directly elected by the people through one man one vote? 如果回答“是”,就说明有proactive claim。但设想一下,如果你跑到马路上去随便拉一个人,冷不丁问他一句,Do you think chairman should be elected by ordinary people? 他很有可能跟你说,应该啊,为什么不呢?(问卷调查同样也是抽去情境的。)但这个能说明什么?能说明被访者权利意识特别高?能说明他们特别想改变当今政治体制?能说明他们会采取任何行动实现one man one vote?好像什么都说明不了。这个是研究者自己心里先有个预设:那些有助于引入one man one vote的变革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变革。然后他们就以这个为标尺去测量普通人的想法。但引入one man one vote在中国是不是真算个进入普通人日常生活语汇的问题,你得去观察和研究。我觉得就基本还没有。所以这个问题问得就不对。 最后讲点我自己对这些问题的体会。 一是要有政治经济学视角。我总觉得政治终归还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所谓权利意识往往是经济利益平衡之后的一个合理化表达。八小时工作制、双休日、退休金等等这些制度的实现,不是因为工人阶级和资本家以及政府在文化上都认可了经济权利这个概念,而是生产技术的发展让一定程度的剩余价值分配变成了可能。具体到中国,尤其是在很多政治resistance还涉及参与者最根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情况下,在政治经济学的层面对不同的对象分而析之,是很重要的。看工人resistance总得看当地产业情况、劳资关系;看农民resistance总得关心土地政策、土地政治经济学。我觉得这一点,很多做中国社会resistance运动的人都不大关心,所以也缺乏横向地域比较和纵向历史比较的可能。 二是重视社会主义传统在当下社会的存在形式和变迁。现在还是有蛮多观察者觉得,不拼命反抗政府,就体现了传统;说要拼命反抗政府了,就权利意识觉醒了。我觉得这个不大对。中国的社会主义传统里面其实有很大一块就是针对国家官僚机构的。所以当参与者说他们想把政府给怎么怎么样,这到底算洛克意义上的right to rebel,还算社会主义时期群众运动的遗产,还得好好分析。一个遗憾是写当今社会resistance运动的那群人,和专门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那批人,不太对话。(而这两批人也不太和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人对话。但事实上这些东西都是连在一起的。) 三是要应用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理论工具。意识形态的理论,比如葛兰西、曼海姆,文化方面的,其实八十年代之后的Swidler,包括之后的Sewell都很好用。主要是行动者和符号之间的关系。稍微读上一点,就不会犯裴宜理那种解读的错误了。现在欧博文/李连江他们用的那些,还是社会运动理论。那些理论当然也有用处,但是要回答这些问题已经不够了。

㈥ 利益相关者的研究方法

确定利益相关者的位置有两种方法:
权力/动力矩阵和权力/利益矩阵、权力/动力矩阵
可预测性
高 低
低 A B
影 很少问题 不可预测,但可管理

高 C D
影响大,但可预测 最大的危险或机会 如下:
图示列出了一个权力/动力矩阵,在这个矩阵上可以画出各利益相关者的位置。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评估和分析出在新战略的发展过程中在哪儿应该引入“政治力量”。
1. 最难应付的团体是处于D区内的那些团体,因为它们可以很好地支持或阻碍新战略,但是它们的观点却很难预测。其隐含的意思非常明显:在已建立一个不可改变的地位前一定要找到一种方法,来测试这些利益相关者对新战略的态度。
2. 相反,在细分市场C内的利益相关者,可能会通过管理人员的参与过程来影响战略,这些管理人员同意他们的'观点'并建立那些代表他们期望的战略。
3. 虽然细分市场A和B内的利益相关者权力很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重要。事实上,这些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支持本身,会对权力更大的利益相关者的态度产生影响。
权力/利益矩阵
图示:利益相关者定位图之权力/利益矩阵
利益水平
高 低
低 A B
最小努力 保持信息灵通
高 C D
保持满意 主要参与者
分析如下:
权力/利益矩阵的一个有价值的发展如图示中所示,它根据利益相关者与其持有的权力的关系,以及从何种程度上表现出对组织战略的兴趣对其分类。这个矩阵指明了组织需要建立的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的种类。
1. 显然,在制定和发展新战略的过程中,应重点考虑主要角色(细分市场D)是否接收该战略。
2. 那些最困难的利益相关者经常是细分市场C内的利益相关者,虽然这些利益相关者总的来说是相对被动的,但要注意利益相关者影响战略的方式受特定事件的影响,即特定事件促使他们对战略产生影响。因此,全面考虑利益相关者对未来战略的可能的反应非常重要。如果低估了他们的利益,他们突然重新定位于细分市场D内并且阻止采用新战略,那么情况就会很糟。
3. 类似地,需要正确地对待细分市场B中利益相关者的需要--主要通过信息来满足。在影响更有权力的利益相关者的态度时,他们是非常重要的“联盟”。这种确定利益相关者位置的方法的价值,在于其能分析以下问题:政治/文化状况是否可能会阻止采纳特定的战略。谁可能会是变化的主要阻止者和推进者,为了重新确定特定的利益相关的位置,是否需要坚持战备。
4. 需要维持活动来阻止利益相关者对他们自己重新定位。这就意味着要保持与细分市场C有关的利益相关者的满意程度,减少与细分市场B中的利益相关者保持联系的程度。

㈦ 会议政治研究的研究策略是什么

政治学研究方法按层次可划分为:哲学层面的方法、范式层面的方法和技术层面的方法。哲学层面的方法起到整体性的指导作用。范式层面的方法可分为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

1、哲学层面

每一门学科的研究都是将具体问题抽象化、系统化的一个过程,这就离不开一定的哲学知识,特别是逻辑学的知识。虽然行为主义政治学一再强调价值“祛除”,但是实践证明,政治学研究是无法做到真正的“价值中立”的。

政治学研究离不开学者的主观意识,这就需要学者具有哲学思辩、逻辑推理的分析能力。古代以及近代的政治学者大部分自身也是哲学家。诸如《理想国》、《政治学》之类的古典政治学名着同时也是哲学名着。当代许多优秀的政治学者也同样具有深厚哲学功底。

因此无论采取何种现代化的先进方法,政治学者都应具有一定的哲学基础。无论哲学分析是否能产生终极价值,学者们对于哲学的推理和分析功能是予以承认的。

2、范式层面

“范式”一词是美国着名科学哲学家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政治科学中的范式是为了组织相关概念、理论和实践模型而建构的。理论范式指的是理论逻辑模式,它是由理论的构成要素、要素的结构方式等方面组成的。

范式简单地理解为研究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使用的一套概念、方法及原则的总称,它是对某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总体综合或抽象,反映学者整体的研究思路。在范式层面,我们可以将政治学研究方法分为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两种类型。

3、规范研究

传统政治学是指行为主义和后行为主义兴起之前的政治学。传统政治学注重对国家机构、权力、制度等方面的研究。传统政治学注重政治哲理和政治历史分析,尚无事实分析要脱离价值分析的观点,政治学者研究政治现象的目的就是要对现实提出批评或为其辩护。

传统政治学多采用思辩式语言和演绎推理的方法。相对于行为主义政治学,传统政治学往往是一种静态研究。主要的研究范式有:历史—比较研究法、阶级分析法、机构研究法、制度研究法、法律研究法等。

4、实证研究

现代政治学主要指行为主义政治学,以及后行为主义政治学等。它不局限于对正式机构、法律、文献、制度的研究,而是将政治人的行为、心理、及其背景文化等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它主张政治学研究要价值中立,以不偏不倚的态度得出结论。

它注重经验方法,强调运用技术手段和借用其他学科的方法和成果来解释政治现象。相对于传统政治学,它是一种动态研究。

主要的研究范式有:心理学分析法(它是现代政治学研究的基础)、经济学分析法(如理性选择理论)、社会学分析法(如精英分析,政治团体分析,政治角色分析,政治文化分析)、系统分析法、结构—功能分析法等。

5、技术层面

技术层面的方法主要是指对资料的采集分类,对数据的整理加工,以及形成研究成果等工具性、程序化的方法。目的是使研究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工具性方法在二战后,随着行为主义的兴起日益受到重视。

这些方法适应了实证主义的研究,在计算机广泛应用于政治学研究中,技术层面的方法因其自身的重大作用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根据陈振明先生主编的《政治学———概念、理论和方法》一书,技术层面的方法主要有:课题选择与研究设计、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理论阐释。

(7)权力的研究方法扩展阅读

研究对象

政治学界对政治学研究对象的看法还不尽一致,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

一类主张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政治现象或政治关系。认为政治学是研究社会中各种政治关系的科学,是研究关于社会政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或者是研究社会各种政治势力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

另一类主张,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或以国家为中心的各种政治现象和政治关系。

㈧ 幼儿园教师课程教育权力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本研究以幼儿园教师课程权力为研究核心内容,对其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并深入实践考察其现状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建议。这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的思考。

1. 教师课程权力是国际课程改革的关注点

在国际教育发展的进程中,教师权力逐渐成为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2015 年教师日时呼吁“为教师赋权,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突出为教师赋权,实现全纳的、可持续性的全球发展”。①纵观国际课程改革的历程,课程权力民主化、主体多元化的趋势不断涌现,教师课程权力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许多发达国家将课程权力逐级下放,各国课程改革的经验也证明了教师课程权力对于课程发展的重要作用。例如在美国课程改革的历程中,其教育专家认为,20 世纪 60 年代课程改革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师课程权力的缺乏,认为“改革者忽视了学校的权力结构和教师接受或拒绝、实施或放弃任何课程的可能性。”②国际课程改革的经验为我国课程改革带来了一定的启示,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课程权力处于逐渐下放的趋势。1985 年我国开始了第七次课程改革,在 1992 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中,强调要优化课程结构,各地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需要设置课程,这就改变了我国国家课程一统天下的课程结构。③2001 年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赋予地方、学校和教师课程权力。④“缩小国家层次的课程决策职责与权力,达到国家只是宏观上、基本的方面进行调控;全范围地(而不只是在部分省、市、自治区)加强地方层次的课程决策职责与权力,适当重视学校层次的课程决策职责与权力。”⑤可见随着课程权力的逐级下放,教师的课程权力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

(二)研究问题

基于国际课程改革的持续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与幼儿园课程质量提升的迫切需求,在对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梳理的基础上,本研究聚焦于以下的几个主要研究问题。幼儿园教师课程权力的来源、价值与合理性内容是幼儿园教师课程权力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与必要前提,是深入了解幼儿园教师课程权力、构建研究理论框架的基础。本研究基于对已有研究的分析与梳理,对幼儿园教师课程权力的来源、价值与合理性内容进行了探讨。重点内容包括:幼儿园教师课程权力的来源有哪些;其价值是什么;其主要包括哪些维度;其理想形态是什么;如何理解幼儿园教师不同类型的课程权力;幼儿园教师课程权力怎样合理保障。幼儿园教师课程权力的现状是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对教师课程权力的实证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教师课程权力的实然状况,进而发现课程权力运作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结合理论梳理,结合多种研究方法对幼儿园教师课程权力的赋予、行使和保障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综合以上结果,结合已有的基本理论内容,探讨分析幼儿园教师课程权力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幼儿园教师课程权力的研究,不仅要对其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同时还需要深入教师课程权力运作的具体场域中,考察幼儿园教师课程权力的现状与影响因素。下面将阐明本研究的主要思路,并在此基础上说明具体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为了确保研究的有效性,科学地选择符合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方法,本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努力坚持以下的研究思路。本研究注重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的结合。在研究中,首先对幼儿园教师课程权力的来源、价值和合理性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这是本研究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同时,通过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幼儿园教师课程权力的现状与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实证研究。在本研究中,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是有机结合的,理论探讨基于对幼儿园教师课程权力的已有研究的分析梳理,并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逐步得到调整改进,而实证研究以理论探讨为基础,研究与分析的具体内容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理论思考。因此,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是本研究的主要思路之一。在本研究中,量化研究主要是指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幼儿园教师课程权力的现状与影响因素的研究,质性研究是指深入真实的教育环境,以幼儿园教师课程权力的实践过程为切入点,运用观察、访谈等方法,对幼儿园教师课程权力的质性分析。研究中,幼儿园教师课程权力的现状与影响因素的分析与综合讨论均是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互结合的结果。因此,量化研究与执行研究相结合是本研究的主要思路之一。

...........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各种方法在获取研究信息方面互相补充和印证,各种研究方法与工具的具体内容如下。为了深入了解幼儿园教师的课程权力,进一步确定本研究的研究框架和脉络,本研究对已有研究进行了文献整理和分析。中文资料以“教师权力”、“课程权力”、“教师课程权力”、“幼儿园教师权力”及“幼儿园课程”等为关键词,外文资料以“teacher's power”、“curriculum power”、“teacher’scurriculum power”、“kindergarten teacher”为关键词,对中英文期刊、博硕论文及网络进行查阅,共搜集文献资料百余篇,并阅读关于课程权力的相关书籍和社会学、管理学的着作共 20 余本,全面收集关于幼儿园教师课程权力方面的文献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教师权力、教师课程权力、幼儿园课程等各个方面进行文献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设计研究框架,思考和把握本研究的脉络,为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

三、幼儿园教师课程权力的基本理论分析...... 20

(一)幼儿园教师课程权力的产生基础....20

(二)幼儿园教师课程权力的价值............23

(三)幼儿园教师课程权力的合理性分析...........25

四、幼儿园教师课程权力的现状探察....30

(一)幼儿园教师课程权力的赋予状况....30

(二)幼儿园教师课程权力的行使状况....39

(三)幼儿园教师课程权力的保障状况......42

五、幼儿园教师课程权力的影响因素分析........45

(一)教师自身因素——内部主导因素......45

(二)幼儿园因素——外部主要因素..........47

(三)教育行政部门因素——外部规范因素.......50

(四)社会因素——外部导向因素............52

五、幼儿园教师课程权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与访谈分析发现,幼儿园教师课程权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且各类影响因素的作用也各不相同。根据已有研究,本研究认为影响幼儿园教师课程权力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自身、幼儿园、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四个方面。本研究在明确各方面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幼儿园教师课程权力的主要因素及其具体作用,以更好地理解幼儿园课程权力的现状,进而有针对性地思考如何提升幼儿园教师的课程权力效果。

(一)教师自身因素——内部主导因素

幼儿教师作为课程权力的拥有者,其自身因素对教师课程权力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课程权力行使的过程中。在本研究中,教师自身因素包括教师的课程权力意识和专业能力水平两个方面,以下将进行具体分析:权力意识就是“人们对权力的认识和对权力的态度”,①它会使“个体对权力感知产生不同的反应,进而导致认知和行为上的变化”。②具体到教师方面,教师是权力意识的主体,教师的课程权力意识主要是教师能否真正认识课程权力,了解课程权力对自身发展的作用并能正确认识自身的课程角色。教师的课程权力意识对其自身的课程权力起到了全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作用尤其体现在课程权力赋予的种类和行使的态度中。第一,教师的课程权力意识影响着教师课程权力赋予的类型。教师的课程权力意识作为课程权力实现的内在动机和前提,对教师课程权力的种类产生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幼儿园教师课程权力的种类内部差异较大,权力内部失衡,不同教师的权力意识水平不同,对自身课程权力拥有的种类情况也有不同的理解。虽然目前部分幼儿园教师对于“课程权力”的概念有些陌生,但是大多数教师接受访谈时表示能够不同程度理解它的含义,并且也能够意识到自己在课程中应当具有一部分权力。正如一位教师提到:“你说的课程权力这个概念可能对于我们一线的老师来讲是比较学术的词语,但是我认为我们老师在课程中是有一些自主空间的,有些事情幼儿园很少干涉都是我们教师自己在做。”当教师意识到自身应当具有课程权力后,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决策、设计、实施和评价这些环节的各个具体方面中。而课程权力意识较差的教师则将课程事物作为幼儿园交代的任务和工作,缺少积极主动性。观察中可以看到 A 园教师普遍具有较好的课程权力意识,在参与幼儿园课程决策时更加积极主动,课程决策权的范围相对较大,而在 C 园 D 园中,教师本身的课程权力意识比较差,工作中不追求维护自身的课程权力,从课程决策、设计、实施到评价环节都把本应属于自己的权力当成幼儿园交代的任务与工作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课程权力的行使效果。另一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园教师课程权力的不同种类中,课程评价权受到忽视,课程评价权从大小到需求,整个赋予环节都处于弱势的被忽略的地位,作为课程的最后一个环节,课程评价本应发挥总结提升的重要作用,这与教师权力意识不够强有直接关系。

.......

结 语

本研究以幼儿园教师课程权力为研究内容,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和文献法,对幼儿园教师课程权力基本理论进行梳理,分析探讨了幼儿园教师课程权力的产生基础、价值和合理性,并通过对 207 名幼儿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对 4 所幼儿园进行观察并对 16 名教师和 4 名园长进行访谈,考察了幼儿园教师课程权力的现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进一步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结果对提升教师课程权力的效果进行思考。幼儿园教师的课程权力来自于教育法律与政策的规范,课程改革与课程理论的引领,教师职业角色与专业能力的要求,同时也是社会规范与价值观念的倡导。主要价值在于推动教师课程决策与课程实践,提升课程质量;促进教师自我超越与智慧生成,实现自主发展;推动幼儿园课程民主化、多元化与科学化发展。幼儿园教师课程权力的赋予是一个平衡与差异的过程,课程权力的行使是一个流动与变化的过程,课程权力的保障应当注意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课程权力的制衡是多主体间的博弈。幼儿园教师课程权力的赋予中,多数教师拥有大小适宜的课程权力,但是接近一半的教师课程权力总体大小偏低。在课程权力赋予的种类中,教师主要拥有的课程权力按照由大至小的顺序是课程设计权、课程实施权、课程决策权和课程评价权,但是大多数教师表示需要更多的课程决策权,课程决策权和课程评价权都较小。幼儿园教师课程权力的行使中,主要途径是参加集中备课、教研小组与组织开展班级活动;行使的形式主要是以他人主导,教师配合为主;教师绝大多数采取积极参与或服从配合的态度行使自身的课程权力,课程权力的行使效果较好,主要体现在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增强教师专业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幼儿园课程质量与完善幼儿园课程发展制度方面。幼儿园教师课程权力保障中,幼儿园主要为教师提供的物质保障主要包括图书资料,电子资源、教材、集体备课室和教具学具也是重要的物质保障,提供的制度保障主要包括集中备课制度、培训学习制度、教研学习制度,课程评价考核制度也是重要的制度保障,提供的文化保障主要是课程的模式与特色,课程的管理理念与风格和课程的文化传统也是重要的文化保障。

..........

参考文献(略)

㈨ 社会研究方法中定性研究有哪些方法

社会学所有定性研究方法归纳


韦伯与福柯权力思想的比较

一.思想背景

1.韦伯

韦伯当时的生活时代是资本主义社会努力寻求发展时期,资本主义工商业等方面需要得到充分的发展空间,他认为那个时代科层制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组织形式典型的统治类型。科层制是他所谓的法理统治的一种最典型、最纯粹的表现形式。科层制的管理按客观标准来看,在功能方面是严格合理的,它作为客观的服务机构和管理机构,排除了一切人格化的因素,不带有任何个性化色彩,而仅仅奉行法律程序和公务原则。在它的内部,既没有传统的人情事故,也没有个人良心的纷扰,既排除贪赃枉法的弊端,也不介入党派之争。在科层制内部,奉行的完全是形式合理的原则,即技术和效益的原则,严格排除任何技术以外的目的和价值,它是一架机器,人只是机器上的一个个运转良好的齿轮。由此可看出:这种科层制的组织形式就像一个权力的“金字塔”,权力是自上而下的贯彻实施,这种社会要求的权力的统治必须有国家、法律作为保证,权力是完全支配型的。韦伯认为法理统治适合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和发展的要求。

2.福柯

福柯称现代社会是一个“纪律”社会,他把“纪律”作为一项权力技术。在18世纪,公开处决的仪式已经成为国王的暴力和民众的暴力公开较量的舞台,最终导致国家抛弃了这种在人道主义者看来“残暴”的惩罚方式,出现了一种比较“人道”的惩罚方式。在此过程中,福柯认为出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权力模式,纪律这种权力技术占据了关键性的地位。福柯的权力理论与1968年革命也密切相关,这场遍及整个西方世界的政治运动从根本上动摇了西方自启蒙时代以来建立的一系列价值观和真理观,开启了一个崇尚差异,提倡多元的时代。福柯尽管不止一次地表现出对革命行为的怀疑,但他却是1968年革命的积极参与者,而且可以说这场政治运动的实践经历对福柯后期学术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了他对革命和权力问题的看法。他首先发现,全新的社会实践已经使得传统的有关权力和革命社会理论显得不合时宜,在革命多元化的目标、力量和方式的背后突显了社会权力问题的复杂,而且革命失败的现实也迫使理论家更加深入地分析权力运做的机制,寻找一种革命之外的权力反抗模式。在此契机之上福柯展开了他的现代权力分析,而对现有权力理论的批判就成为了福柯权力分析的首要一环。

由于韦伯与福柯生活的社会背景不同,时代的条件引发他们对权力的不同思考,从而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虽然他们对待权力的分析角度不同,但是他们的权力理论较好地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求,说明了当时存在的社会现象,并对一些社会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

二.有关权力概念

权力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有关权力的理论也丰富多样,但是,多数权力理论都是从行为主义的角度进行的研究,认为权力就是某人或某一群体的行为对他人或其他群体的行为所产生的显性影响的程度以及范围。同时,绝大多数学者是从宏观角度来理解权力,把权力看作国家统治的工具,看作是统治阶级推行剥削、压迫的暴力与强制,看作是对被统治群体进行领导、指挥、支配、控制、管理、约束或镇压的手段和形式。

1.韦伯:权力就是指:“行动者在一个社会关系中可以排除抗拒以贯彻其意志的机会,而不论这种机会的基础是什么。”即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行动者排除抗拒,从而使其意志得到实现的必然性,而不论这种必然性的基础是什么。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韦伯是从社会行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角度对权力进行定义的,其基本模式就是两个人之间的支配关系权力就是一个在社会关系中处于某个位置的行动者可以不顾另一个行动者的反对而实现自己意愿的机会。强调社会互动关系中的单向性及自上而下的强制性。

2.福柯:权力是一种力量关系,或者说所有的力量关系都是一种权力关系。首先,福柯反对将关注某种机构化的法律化的权力中心论,尤其是那些将国家机构视为政治权力的中心学说。福柯认为国家机构只是权力的一个有限领域,权力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其次,福柯认为权力不是单数,因为一种力量总是与其他力量结成关系,所有的力量都是关系,也即权力。因此,福柯的权力的本质恰恰体现在它的多样性、片断性、不确定性中,体现在一种相对主义的描述中。

三.权力范围

1.韦伯:宏观权力理论

韦伯的权力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宽泛,既可以指家庭中家长对子女的管教,也可以指任何一个组织中上级对下级的命令。韦伯在权力问题上最为关注的是统治权的问题,尤其是国家权力的问题。他将权力看作是与社会政治领域相关的事务,认为研究权利首先应关注和国家机器有关的问题。这种权力观认为权力分析总是与精英和领导权的认定有关。这涉及谁能通过控制政治日程和形塑他人的信念或通过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身的利益。韦伯的权力理论重视国家机构这样的权力中心,从权力中心构成对局部的支配、控制,形成单一的统治大厦,体现了一种宏观权利论。

2.福柯:微观权力理论

福柯的“微观权力论”是运用后现代思维方式,以一种自下而上的视角,从社会生活的底层出发,用权力结构去解析社会机体的理论。在福柯看来,权力并不只存在于战场、刑场、绞刑架、皇冠、权杖、笏板或红头文件中,它也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传统习俗、闲谈碎语、道听途说,乃至众目睽睽之中。因此,他的权力理论的研究对象不是国家、法律这些中心化的存在,而是疯人院、监狱、修道院……这些社会边缘、底层中的权力关系。权力决不是一种简单的存在,它是一种综合性力量,一种无处不在的复杂实体。它由各种因素构成,因此,在人类社会中,不论是知识、话语、性、惩罚、规训与教育,都与形形色色的权力密切相关,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权力。

四.侧重点(角度)

(一)权力的本质

1.韦伯:权利是一种所有物

韦伯把权力作为一种所有物,认为权力像商品和财产一样,可以被一些个人和群体占有,那些占有权力的个人和群体就拥有了统治权,从而成为社会的统治阶层,他们就能够运用这种权力来统治其他人、控制其他人。韦伯关注权力拥有者的合法性。所谓合法性,就是促使一些人服从某种命令的动机,而不论这些命令是由统治者个人发出的,还是通过契约、协议产生的抽象法律条文、规章或命令形式出现的。任何群体服从命令的可能性主要是取决于他们对那个统治系统合法性的相信程度。继而韦伯构想出三种具备合法性的基础,即“卡里斯马”型(或个人魅力型)基础、传统型基础、法理型基础。

2.福柯: 权力是一种关系策略

福柯这样说:“权力从未确定位置,它从不在某些人手中,从不像财产或财富那样被据为己有。权力运转着。”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福柯认为权力并不是一个物的概念,而是各种力量关系的、多形态的、流动性的场。因而,权力是一种关系。只存在着某种关系性的权力,它在无数个点上体现出来,具有不确定性。福柯说:“权力以网络的形式运作在这个网上,个人不仅流动着,而且他们总是既处于服从的地位又同时运用权力。”由此可见,在福柯眼中,权力就是一台巨大的机器,每一个人,无论他是权力的施与者还是权力的受施者,都被权力所捕获,个人只是权力网络中占据的一个位置而已。同时,作为一种关系,权力并不是从上至下的单向度控制的简单关系,它是一种相互交错的复杂网络。所以,社会中的个体都处在这个网络中,每个人既可能成为权力控制、支配的对象,又可能同时成为实施权力的主人。个人在这种网络中具备了双重的身份:权力控制的对象和发出权力的角色。

(二)权力作用中的重点不同

1.韦伯强调权力的否定作用

传统的权力分析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权力消极否定的一面,权力分析中充斥着“禁止 ”、“阻止 ”、“防止 ”之类的词汇。韦伯的权力观分析总是与精英和领导权的认定有关,这涉及谁能通过控制政治日程和形塑他人的信念,通过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身的利益。由于权力往往被视为一种在社会中被分配的份额,被视为实体性的物,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拥有权力这种物品,权力只能掌握在少数人中。因此,韦伯式的权力分析模式也非常重视权力的禁止性和否定性,强调拥有权力的一方通过各种手段实现自身的意志,而不论被统治者是被动的服从,还是自愿的,在他看来,权力仿佛除了压制、排拒和否定之外,便不能做些什么。如果权力具有生产的作用,也只是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生产了一种界限。

2.福柯:权力是一种生产性的实践

福柯的权力理论着重对主体性格重塑方面的积极功能,认为权力首先应该被看作一种生产性的实践或生产性的网络。这种作为生产性网络的权力,不断创造出人与人之间的新联系,组织更积极的相互作用线以及乐观积极的“权力效应”,其产品表现为人们对自身的认同,即现代性的主体, 德勒兹将这一点视为福柯权力分析的首要特点。在福柯看来,权力的极致之处便是约束或绝对的禁止,权力在对行动着的主体或主体们产生作用时,始终是借助这些主体的行动本身或行动的能力。权力具有强大的建构和生产功能:“权力生产着现实,权力生产着对象的领域和真理的仪式,个人和关于个人的知识都是权力的产物”。他通过对监狱和性等问题的研究发现,生产性的权力通过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和检查等技术,驯顺了肉体,生产了符合规范和纪律的对象、知识;它激发了活动,而不是禁锢了活动;诱导了思想,而不是禁锢了思想;引发了话语,而不是打断了话语。总之,福柯认为权力通过对主体历史构成的参与而实现自身的运作,个人及其身份和特性是权力关系对身体、运动、欲望、力量施展作用的产物,而这样的个人就成了权力运作最有力的支撑点。因此,在福柯的权力理论中,权力主体从能动的权力实施者变成被动的权力构成物,而权力从工具和手段转变成一种积极主动的生产性活动,权力通过生产自身的行使者完成自身的运作。福柯对权力的积极性的强调,并不只是说权力是好的,而是让人们注意权力并不只是被动的禁令,更多的是产生效果的机制或技术。

㈩ 政治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在政治人类学诞生以前,政治学就已形成了其有显着特色的研究方法。传统的政治学主要集中于对政府的正式机构和与此相关的法律和宪法文件的研究,所使用的是国家、政府、主权、联邦制和立宪政体等基本概念,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各种文件——宪法、条约、法令、官方备忘录以及少量的投票统计数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受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影响,政治学广泛借鉴和采纳了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不断拓展其研究范围,从而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行为主义革命”。但无论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发生什么样的改变,有一个主要的特征是没有改变的,即政治学者始终只关注政治权力的研究,包括权力的分配、组织、操作及其斗争等,而忽略了更广泛的社会文化系统对政治的影响,在政治与非政治之间预先设定了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
政治人类学则不同,它反对主要依赖各种文献材料,而是把根扎在田野调查之中,运用人类学传统的参与观察法,揭示各种政治制度之间的本质差异以及政治过程在不同的社会中是如何展开的。另一方面,它反对把政治作为一个孤立的领域来看待,而把它视为以文化为模式的各种社会活动的结晶,放在作为整体的社会文化体系中加以考察,从而可以使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政治。
政治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归根结底就是人类学的参与观察法,这是政治人类学的立足之本。在其理论分析的过程中,政治人类学除了采用既有的一些人类学研究方法之外,又随着不同发展阶段研究重点的变化,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研究方法。综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起源分析法。这种方法侧重于研究原始社会中各种政治关系和政治活动的起源、原始国家的形成过程、血缘社会向政治社会转变的动因、不平等的起源、约束力的起源、规范的形成等等。早期的人类学者一般都采用这种政治分析方法,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资料和证据,他们的观点难免落入臆想和猜测。后来的人类学者如莫顿·弗雷德和马文·哈里斯等人立足考古学的证据,探讨国家社会的演化过程,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例如弗雷德关于原生国家和次生国家的区分,就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2.功能分析法。功能分析法来源于英国的功能学派,创始人是拉德克里夫—布朗和马凌诺夫斯基。这种方法不关心政治的起源和性质,而把社会视作一个有机的整体,研究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动在社会整体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一些社会文化因素在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在政治人类学研究中,功能分析法很少单独运用,而是被作为进行类型分析的基础,因为它虽然有助于界定各种政治关系和政治制度,但却无法说明政治现象的本质。
3.结构分析法。这种方法主要受拉德克里夫—布朗社会结构论的影响,致力于探讨原始社会中政治关系和政治活动的结构模型。使用这种分析方法的政治人类学者认为,政治关系和政治活动是表现个人和团体之间权力关系的形式,政治结构和其它一切社会结构一样是一种抽象体系。这种方法所要做的就是梳理政治体系中各个不同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然后建构这个政治体系的结构模式,籍以对这个政治体系作出说明。结构分析法和功能分析法都是政治人类学创立初期通常采用的方法。
4.类型分析法。这种方法建立在功能分析和结构分析的基础之上,把具有相同的功能或结构的体系归为一类。政治人类学研究首先就是从类型分析入手的,首倡者是埃文斯一普里乍得。它侧重于确定原始社会制度的类别,并对各种政治形式、政治关系和政治活动进行分类。例如,将各种原始社会分为有政治体系的和无政治体系的两类,或者将政治体系分为中央集权和非中央集权两类,或者分为政治充分分化和政治不分化两类。各种分类的标准不同,有的属于描述性分类,有的属于演绎性分类。他们想通过分类来确定各种不同原始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原始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关系。
5.术语分析法。这种方法是政治人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形成的一种方法,它侧重于对政治人类学所使用的一些专门概念进行界定。政治人类学在研究中遇到许多现代国家社会所没有的特殊范畴,因而必须确立一些专门的术语来表述这些范畴,以说明原始社会中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的性质,同时为政治人类学研究提供一套概念工具。政治人类学所界定的术语包括武力、权力、权威、竞争、合法、支持、行政等等。此外,这项研究还包括怎样用合适的语言来翻译和表述异域社会所特有的政治概念。
6.过程分析法。这种方法由斯沃兹、特纳和图登首先提出来,它反对对政治体系作静态的结构—功能分析,主张对政治活动的过程包括对政治变迁、政治党派和政治策略等作动态的历时性分析,认为只有在动态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揭示和说明原始社会的政治关系和政治活动。过程分析方法的引入,导致政治人类学研究发生一个极为重要的变化,即从对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动的结构——功能分析,转向对政治过程和政治行为的动态分析。
7.行为分析法。这种方法是过程分析法的深化,它侧重研究原始社会中的个人或小团体是如何操作文化特别是象征体系来获得权力、保持权力和作出决策的。最早运用行为分析法的是特纳,他在《一个非洲社会分裂和延续》(1957)一书中,通过对一个特定的个案的分析,揭示出政治竞技场中的个人是如何操作社会的规范和价值体系的来竞争政治权力的。与过程分析法相比较,行为分析法更为深入、具体,所关注的政治活动范围更为狭小。
此外,当代政治学采用的一些新方法也被政治人类学所借鉴,系统论、博弈论在政治人类学领域中也得到广泛的运用。熵、信息、正反馈、负反馈、系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维持等概念在一些政治人类学着作中比比皆是。例如乔利((Jolly)和普洛克(Plog)在对墨西哥的原始民族社会所做的系统论研究中提出,在特定的情况下,人口增长可以成为原始的刺激,向均衡的系统施加压力,从而引起系统的变化。面对来自人口增长的压力,系统可以有多种选择:通过杀婴或其它文化手段来减少人口,一部分人向新的地区移民,或者提高生产力等等。在这些选择中,只有最后一种选择会导致国家的形成。系统要做出这一选择,还需要多方面的外部条件,如耕地、气候、心理、文化等因素。作出选择之后,其结果就会向系统做出反馈,导致系统的分层、分化和中央集权化,等等。

阅读全文

与权力的研究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学好阅读理解方法 浏览:122
奥迪水壶的安装方法 浏览:963
红米四设置自动开关机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654
手指扭伤如何消肿快速方法 浏览:201
快速治疗烂嘴的方法 浏览:806
电路阻值的计算方法 浏览:967
测量房屋角尺的使用方法 浏览:801
禽腺病毒检测方法 浏览:473
皮制手机壳清洗方法 浏览:156
学习英语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浏览:78
橘子的使用方法 浏览:978
四年级检测电路有两种方法分别是 浏览:935
安阻法的测量方法 浏览:143
儿童低烧怎么办简单的退烧方法 浏览:396
淘宝上的存钱方法怎么存 浏览:109
猫术后化脓最佳治疗方法 浏览:13
夹核桃的工具安装方法 浏览:19
二年级画小汽车简便方法 浏览:40
螺旋式led灯泡安装方法 浏览:220
酸奶的食用方法 浏览: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