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想艾灸却不知道怎么取穴三大取穴原则,搞定取穴难题
人体有361个经穴和众多的经外奇穴 艾灸主要是通过作用于穴位来灸于各种病症,因此在艾灸时,取穴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艾灸效果的好坏。人体有361个经穴和众多的经外奇穴,每个穴位的功能各不相同。只有根据艾灸临床经验和经穴理论,掌握一定的艾灸知识和取穴原则,才能合理的为患者取穴艾灸。取穴原则主要包括局部取穴、远部取穴和随症取穴。 局部取穴原则 艾灸取穴的三大原则 原则一:局部取穴 局部取穴是指用艾灸直接作用于病痛所在的位置,或者在病痛临近之处对症取穴。局部取穴是以艾灸局部功能为主,提高全身机能为辅的一种取穴方法。这一取穴原则提出的根据是病灶器官临近的各个穴位具有区域性的就近艾灸调理的作用。如头部各穴均能调理头痛;眼眶各穴位调理目疾;耳部周围各穴均能调理耳病;腹部各穴均能调理肠胃;胸背诸穴均能作用于心肺;四肢诸穴均能作用于关节。 局部取穴艾灸具有改善病灶处血管和淋巴管的功能效果。用艾灸局部,能疏导患病处的血液循环和淋巴流,增强局部的抗病能力,加速新陈代谢,促进涉出五之吸收,有助于减轻水肿和消退炎症。 局部取穴艾灸的应用广泛,凡是体表症状明显的病症和较为局限的病症,均可使用此方法选取穴位进行艾灸。 远端取穴原则 原则二:远端取穴 病在上者先治其下,后治其上; 病在左者先治其右,后治其左; 病在前者先治其后,后治其前; 病在内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 用艾灸作用在远离病痛的经穴,称之为远端取穴。这一取穴原则是依据穴位具有远治作用提出的。人体许多穴位,尤其是四肢、关节上的穴位,不仅可以艾灸局部病症,还能调理远端病症。这种方法以提高全身机能为主,改善局部状况为辅。 远端取穴具有艾灸全身的功能,激发经气流行的功效:对远端穴位艾灸能打通和经络通道,消除积滞在患处及关联区域的病理产物。 远端取穴运用非常广泛,取穴时既可取脏腑经脉的本经穴位,也可取与病变脏腑经脉相表里的经脉上的穴位,或名称相同的经脉上的穴位。 随症取穴原则 原则三:随症取穴 随症取穴是针对某些全身病症或疾病的病因病机而选取穴位。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中医理论和穴位主治功能而提出的。因为有许多全身性疾病难以判断方位,如失眠、昏迷等,不适合用上述取穴方法,此时就必须根据病症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弄清病症所属脏腑和经脉,再按照随症取穴原则,选取对症的穴位进行艾灸。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㈡ 针灸取穴方法总结
针灸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取穴,辨证准确,取穴合理,在临床治疗中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而针灸取穴的方法有很多种,本文介绍临床取穴思路十六种,仅供参考。
1、局部取穴与以痛为俞
顾名思义,就是在病变局部取穴,可以取病变局部的经穴、奇穴或阿是穴。本法也是临床运用最多、最广的方法,如巓顶痛取百会,额头痛取印堂,耳鸣取耳前三穴,腰痛取肾俞等均属此类。很多人粗学针灸,只会取阿是穴治疗,虽亦有效,但终需进一步学习提高,才能有所成就。
2、循经取穴
指沿着病变所处的经脉取穴,即所谓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掌握循经取穴必须首先要熟练掌握十四经脉循行及经穴,一般同时取所在经脉的局部及远端穴位,远近相配取穴。循经取穴是临床最常用的取穴方法之一,易于掌握,收效甚佳。如胃痛取足三里、下牙痛取合谷、上牙痛取内庭等。
3、五输穴取穴
4、其它特定穴法
特定穴除五输穴外,还有原、络、郄、募、背俞、下合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等。临床上这十种特定穴也非常实用,往往收效甚佳,各种特定穴之间也可以配合应用,如原络配穴法,俞募配穴法等,如头痛针合谷配列缺,即是原络配穴法。《医宗金鉴》的《针灸心法要诀》非常重视原络配穴法、八脉交会穴以及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主治杂病歌等,掌握了上述配穴法之后,在理解《针灸心法要诀》就容易多了。
5、巨刺法取穴
即左有病取右、右有病取左,交叉取穴。如右偏头痛,取左足临泣,再如偏瘫及面瘫的早期也可用此法。本人临床喜欢用此法,即时效果较好,但仍要配合其它取穴方法应用才能维持疗效。推而广之,上病下取,下病上取,明晓其义,临证灵变,不用拘泥于巨刺之左右交叉。内经的缪刺之法,左病治右,右病刺血,刺其血络,也属此类取穴法,大家要善于总结。
6、刺络放血法
刺络放血在活血化瘀、通经活络、醒神开窍等治法中应用极广,本人的导师也经常应用刺络法。刺络放血法的穴位选择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病变局部刺络放血,如红眼病、目痛可以太阳穴刺络放血。二是循经远端刺络放血,如面部痤疮可以在曲池刺络放血。三是上面提到的缪刺之法,对侧刺络放血,如中风偏瘫,可以在对侧小腿足阳明部位寻找充血的血络放血。刺络放血法适用于久病难治性疾病以及各种急症、神志病、火热病症,此法往往收效较快。本人尝试红眼病刺耳尖放血、中风急救刺十宣放血、腰痛刺养老、委中放血等等效果都非常好。但刺络放血法不要滥用,尤其是血虚气弱之人,放血不当会导致病情加重。
7、全息取穴法
全息对应在全身非常多见,临床应用也五花八门,但一般不外乎以下几个层次,一是以肚脐和命门为中心的整体全息对应。如左上肢对应右下肢,肩对应髋,膝对应肘等。二是以肘及膝为中心的各自太极转换对应,如上臂对应大腿,手对应足等,也可以反向对应,上臂对应小腿,手对应髋。三是以腕与踝为中心的各自太极转换对应,如手指对应足趾等。一般左右对应仍以脐或命门为中心,如左腰痛,则对应右侧腰部。前后对应则病在前取其后、病在后取其前。如胸乳痛取天宗,腰痛针下腹等。
现行的各种微针疗法则是身体局部的全息对应疗法,例如头皮针、面针、耳针、鼻针、眼针、舌针、背针、腹针、脐针、掌针、第二掌骨全息、手全息、足底全息等等。个人体会(仅代表个人观点勿喷)全息取穴往往可取速效,但长期疗效往往难以维系,长效治病还须经穴辨证实治。
8、表里经取穴法以及上下经取穴法
表里经取穴法即病在阳经,取与之相表里的阴经;病在阴经,取与之相表里的阳经。如腰痛在足太阳经,可取肾经的太溪穴。上下经取穴法即病在此病,针经脉循行顺序中上位或下位经脉。如胃痛取胃经下位脾经的公孙穴;肾虚耳鸣取肾经上位膀胱经经的昆仑穴。我们常用的后溪治腰痛,就是小肠经与膀胱经上下位循行关系;外关治偏头痛,也是胆经位于三焦经下位的原理。本取穴法本人在临床应用也颇多,常常与其他取穴方法结合运用。
9、辨证取穴法
即按照四诊八纲辨证方法取穴。总的原则是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泻则多用针或放血、拔罐,补则或针或灸或针灸并用。如胃火牙痛当泻胃经荥穴,肾虚牙痛则补肾经原穴太溪穴,中焦有湿取中脘,风证取风池、风府,阳虚补命门之火,寒痹灸肾俞,气血不足的网球肘取足阳明经原穴冲阳等。
10、奇穴
包括常见的传统奇穴以及董氏奇穴,《医宗金鉴》的《针灸心法要诀》中也非常重视奇穴的临床应用。我在临床应用中经常十四经取穴与奇穴配合使用,往往出奇制胜,如安神取印堂,头痛取三叉三和大白,落枕取承浆和重子,腱鞘炎取五虎,大小骨空治烂眼等都可速效。前几年董氏奇穴颇为盛行,穴法颇有深意,宗于《内经》而异与传统针灸,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应用一下。
11、体应取穴法
即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皮治皮,以肉治肉,以脉治脉。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以骨治肾,以筋治肝,以皮治肺,以肉治脾,以脉治心。本人在应用中非常重视浅刺皮部以治皮肤病,贴骨进针,可治骨痹;合谷刺治筋肉之痹等,在临床上观察发现,跟不重视深浅刺,一味求深刺求针感的治疗方法相比,病程往往缩短不少。
12、经验穴法
有不少针灸临床家都总结有一些临床经验效穴,往往各家各有不同,类似奇穴,又不完全属于奇穴,可以认为是经验穴。如我的母亲教我的推按三角肌止点周围治疗急性咽痛,跟高维斌老师学的供血穴治疗延髓麻痹,这些经验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临床疗效也甚好,再如手三里外半寸治扭伤,大椎与大杼之中点治咳嗽等等,大家在学习中可以慢慢积累总结。
13、安神取穴法
理论源自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本人导师常常应用,针对各种疼痛,取心经或安神诸穴如内关、神门、大陵、百会、神庭等,往往相较于单纯应用其它取穴法,效果更好。本人在应用中推而广之,针对各种慢性、顽固性疾病,加上安神诸穴治疗,往往效果更佳,大家临证中也可以尝试一下。
14、脏腑别通理论取穴法
传统中医另有一套脏腑别通理论,认为肺与膀胱相通,肝与大肠相通,心与胆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肾与三焦相通,胃与心包相通。按此理论取穴亦有疗效。如内关治胃病,中渚止肾痛等,大家仔细体会发现董氏奇穴对此发挥颇多,大家可以深入研究一下。
15、五运六气、子午流注、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等取穴法
这些都属于时间医学的范畴,颇有深意,当努力掌握。学时间医学,需精通天文、周易等,精通天地自然变化规律。其理奥而义微,可缓缓图之。本人才疏学浅,不敢妄加评论,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慢慢学习掌握。
16、八字法对应及现代针具针法的发展
八字法包括阴阳、相对、平衡、反应四法,此法由当代名老中医李柏松先生首创,也非常实用。此法通过“定位”规律和“以针刺为主的反击方法”,可以瞬间达到消退各种病痛的目的,如腰痛取锁骨下,乳房病取髂骨上,足背痛取对侧手背,在四法的指导下,掌握肌体的各种疾病并了解在各个部位所发生的原因与治疗的方法。
随着现代解剖学以及组织外科学与针灸学的结合,近代医家发明了许多不同的针具和针法,比如小针刀、微针刀、针灸刀、浮针、新九针、刃针、小宽针、铍针、松针、微型外科手术带刃针具等,这些针具应用部位多不拘泥于穴位,而是按照解剖部位选择治疗点,在治疗一些筋肉关节疾病效果也不错。近几年又有水针刀、注射针刀、激光针刀等派生出来,本人没有应用过,不敢妄加评论,从资料来看也有不错的临床疗效。上述针法由针变刃变刀,与传统常规针灸针大有不同,理论也多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感兴趣的可以学习应用一下。针灸属于中医之大道,扎几针往往并不难,但全面掌握针灸技法并非易事。
㈢ 中医中怎么可以精确取穴
1、自然标志取穴法 即根据人体的自然标志而定取穴位。人体自然标志有两种:一种是不受人体活动影响而固定不移的标志,如人的五官、指(趾)甲、乳头、肚脐等;一种是需要采取相应动作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包括皮肤的皱襞、肌肉的凹陷、肌腱的显露以及某些关节间隙等。自然标志定位法是临床常用的取穴方法,如两乳中间取膻中,握拳在掌后横纹头取后溪等。
2、指量法取穴 这是利用每个人自己的指节宽度或长度以比拟骨度折量寸的方法。具体有三种方法①横指寸:以本人拇指中间关节的宽度为1寸;②将本人的食指、中指、环指、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的横纹为准,四指宽度合为3寸。③直指寸:以本人中指中节桡侧的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为1寸。
3、简便取穴法 这是临床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如垂手中指端所指的大腿外侧处取风市;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端到达处取列缺等。黄钧跃
㈣ 取穴法的方法有哪些
人体上分布的穴位很多,大体上可分为14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3类。凡归属于14经穴的穴位,称为经穴,我过古代已把361个穴位归属于14经穴,其中单穴52个,双穴309个。其余历代发现的新穴,因没有归属于14经穴,但治疗某些病症有奇效,故称为“经外奇穴”。此外,那些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部位,而是以压痛点为穴的,称为“阿是穴”。
取穴方法一般分为体表标志、分寸折量和指量法三类。体表标志与折量分寸的定位较为恒定、准确,指量法应用较方便但差异性也大,所以,临床取穴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而适当选择应用。
体表标志取穴法
体表标志可分为定型的和动态的标志两类。定型的标志如五官、毛发、指(趾)
甲、乳头、脐窝及各种骨性和肌性标志。如两肩胛冈平第三胸椎棘突,两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两肋弓下缘平第二腰椎,两髁脊平第四腰椎等。动态的标志如各关节皮肤皱纹,经活动而出现的筋肉凹陷,以及采取一定的动作来比量(如两耳尖直对取百汇;虎口交叉食指尽端取列缺;手掌握膝盖内侧当大指尽端取血海等)。
分寸折量取穴法
将人体各部分分为若干等分,折量取穴的方法。每一等分作为一寸,所以叫
“分寸折量法”,又叫骨度法。这种方法不论成人、小孩或高矮胖瘦均可适用,并比较准确。
指量取穴法
在体表标志和分寸折量的基础上,临床取穴多以手指来比量。因为各人手指
的长度和宽度与其他部位有着一定的比例,用其本人的手指来量分寸,即通常所说的“同身寸”。术者也可以用自己的手指量取别人的穴位,但要根据对方的高矮胖瘦作出适当的伸缩。
配穴方法
配穴是在选穴的基础上,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其目的是加强腧穴的治病作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配穴时应处理好主穴与配穴的关系,尽量少而精,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腧穴。
本经配穴法
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末涉及其它脏腑时,即选取该病变经脉上的腧穴,配成处方进行治疗。如肺病咳嗽,可取肺募中府,同时远取本经之尺泽、太渊。
表里经配穴法
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即当某一脏腑经脉有病时,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如,肝病可选足厥阴经的太冲配与其相表里的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
同名经配穴法
是以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为依据,以手足同名经腧穴相配的方法。如,牙痛可取手阳明经的合谷配足阳明经的内庭;头痛取手太阳经的后溪配足太阳经的昆仑等。
上下配穴法
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与腰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胃病取内关配足三里,牙痛取合谷配内庭,脱肛或子宫脱垂取百会配长强。此外,八脉交会穴配合,如内关配公孙,外关配临泣,后溪配申脉,列缺配照海等,也属于本法的具体应用。
前后配穴法
前指胸腹,后指背腰。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称为前后配穴法,亦名“腹背阴阳配穴法”。凡治脏腑疾患,均可采用此法。例如,胃痛前取中脘、梁门,后取胃俞、胃仓;哮喘前取天突、膻中,后取肺俞、定喘等。
左右配穴法
是指选取肢体左右两侧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临床应用时,一般左右穴同时取用,如心病取双侧心俞、内关,胃痛取双侧胃俞、足三里等;另外,左右不同名腧穴也可同时并用,如左侧面瘫,取左侧颊车、地仓,配合右侧合谷等;左侧偏头痛,取左侧头维、曲鬓,配合右侧阳陵泉、侠溪等。
总之,在临床上只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及腧穴的主治作用,适当地选择腧穴并合理地进行配伍,就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㈤ 针灸时是怎样取穴和施术的
采用针灸益智法的时候,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准确地找到有关穴位。我们在上一节介绍了不少对智力有效的穴位,能否准确地找出它们,这关系到疗效。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取穴方法。
(1)标准折算法
这是目前普遍运用的最准确的取穴方法。该法将人体各个部位之间的距离,定出标准数字,作为标准,无论大人小孩、高矮胖瘦,都是按这个数字折算,比较方便。例如:将肘横纹到腕横纹之间的距离定为12寸,假如要取间使穴,该穴在腕横纹上3寸的两根筋腱之间,则只要将前臂划为四个等分,自下而上,第一个1/4处便是。无论什么体型的都是这样取穴。
我们在介绍穴位时,尽可能地将有关标准尺寸画在示意图上,故此处不详细介绍各部位的标准尺寸。
(2)标志取穴法
人体有不少自然标志,这些自然标志可以作为取穴时的参照。
有些标志是固定的,如肚脐正中为神阙穴,两耳之间在头顶部的连线中点为百会穴,两眉头之间为印堂穴,等等。
而有些穴位则需要人做出一些特定的动作才会成为取穴时的参照,如大椎在第七颈椎下,必须低头才能显得突出;取列缺时必须两手在虎口处交叉,食指尖所指处即是;取曲池时则要屈肘,在横纹外头处取之。
穴位取准了,就要实施治疗手法。下面介绍一些施治的常识。
(3)毫针刺法
现代针灸最常用的就是毫针。毫针进入体内时,要求迅速穿透皮肤,以减少痛感。进针的角度分为直刺(与皮肤成90度角垂直刺入)、斜刺(与皮肤成45度角倾斜刺入)、平刺(与皮肤成15度角刺入,又称沿皮刺)。针刺角度要看穴位所处部位和治疗时的要求而决定。
刺入皮肤后的操作手法,一般分补、泻两种。补、泻的手法非常多,一般来说,补法用于偏虚者,针刺多沿着经脉循行方向进针,在呼气时徐徐插入皮下组织,先浅后深,提、插幅度和捻转角度较小,用力较轻,选择吸气时快速出针,出针后揉按针孔。针刺泻法,所用手法与上相反。所谓平补平泻,其手法介于二者之间。
少儿针刺,因为年龄关系,大多会哭闹畏惧,一般不预留针,只要找准穴位,下针后稍施手法即可出针。但对于年龄较大、懂事理或智力损害较重的患孩,应留针10~20分钟,在留针期间间歇加以捻转、提插等手法,以保持刺激量。
针刺治疗弱智或智力障碍,可1~3天针1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7天,视病情好转与否,决定下一疗程是否再针刺。
(4)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取材方便,手法简便,取穴无需太精确,病人不痛苦,因此最宜于家庭中的自我治疗,对智力障碍的康复尤为适宜。
①艾炷灸:艾炷灸是指用艾作原料,点燃后,烧烘熏人体特定穴位,通过热效和药效来产生治疗作用。
艾炷是用纯艾绒捏成的圆锥状物,放置于穴位上,点火时由尖部燃起。根据穴位具体情况,可制成米粒大小、半枣核大或半枚橄榄大小。艾炷灸的方法很多,过去有一种“瘢痕灸”,是用艾炷放穴位上直接烧尽,灼伤皮肤,使其起泡化脓,直到留下瘢痕。这种方法使病人十分疼痛,现已很少使用。①无瘢痕灸:穴位处涂少许凡士林,以增加粘附作用,并防止灼伤;再放上艾炷点燃,当病人感到灼痛时,即更换艾炷再灸。一般灸3~5壮(每个艾炷称一壮),以局部皮肤充血起红晕为度。②间接灸:即艾炷与皮肤之间加一层辅料。主要有隔姜、隔蒜、隔附子饼、隔盐等。对于治疗智力障碍来说,主要可用附子饼灸。即用附子粉末和酒做成硬币大小的饼,中间刺几个小孔,放穴位上,上加艾炷点燃灸之。由于附子有温肾壮阳作用,因此可用于阳虚不足或先天不足的智力低下。
②艾条灸:用市售的艾条点燃,手持对准穴位,离开穴位2~3.5厘米左右,进行熏烧;或对准穴位作上下移动(如雀啄食一样)熏烧。要使患者感到温热而不灼痛,直至皮肤起红晕为度。
③温针灸:是将针刺与艾灸结合在一起的方法。当针刺皮肤,固定于一定深度后,将艾绒裹粘于针柄上点燃,或者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1~2厘米的艾条施灸。这种灸法可使热力和药效通过针刺传入体内,达到治疗目的。此法运用得当,疗效甚好。但必须将艾粘牢,防止掉下艾火烫伤皮肤,可预放一块硬纸板在灸火下隔开皮肤。
(5)三棱针刺法
三棱针主要用于一些体表的浅穴位,如手指、足趾、头面、耳部等处的穴位。因为此种疗法以出血为治疗手段,所以又称为“放血疗法”。
操作时右手持针,拇指与食指捏住针柄,中指指端紧靠针身下端,留出0.2~0.3厘米的针尖,对准已消毒的部位迅速刺入,立即出针,然后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数滴,再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止血。
㈥ 有哪些取穴方法
骨度分寸法:
骨度分寸法,又称骨度法,即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但分部折寸的尺度应以患者本人的身材为依据,如把腕横纹至肘横纹之间作十二寸,腋横纹至肘横纹作九寸,前发际至后发际作十二寸等。
指寸取穴法:
是在骨度分寸和体表标志法的基础上,以施术者本人的手指作测量标准来找穴位的一种方法,比较多用的有拇指同身寸法,即以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还有横指同身寸法,即以示指、中指、环指、小指四指相并,以中指第M节为准,量取四横指为3寸。
指寸取穴法必须在骨度规定的基础上运用,不能以指寸悉量全身各部,否则长短失度,骨度分寸与指寸在临床应用中应该互相结合。
为了准确的找到经络穴位,除了掌握以上一些基本方法外,由于人个体之间还会有差异,因此我们还要结合如下标准和某些穴位特点来取穴:
一般正确的穴位多在骨的上下左右旁,或两骨相接的关节部位凹陷中,或骨肌的中间,或两肌的中间,很少在骨上或血管中,在骨旁侧部位的经穴(腹部无骨处除外)可用拇指指尖掐之,如有酸麻如触电般的感觉说明取穴正确。
如无此感觉,只觉麻疼(有的数分钟才感觉到酸麻)应加深或偏左偏右试之,如按压对了穴位其效会立见,有的会缓慢见效,有的会在压后较长时间见效。
㈦ 中医针灸取穴的四个方法
针灸根据我们人体的穴位来进行取穴,然后对穴位进行刺激,通过这种方法来帮助我们治疗各种疾病。因此,针灸怎么取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那个穴位进行施针,针灸的角度、深度和方向都是我们需要知道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中医针灸取穴的四个方法
(一)近部取穴
腧穴在什么部位,就能主治这个部位所发生的内外病证,尤其是头及躯干部的腧穴多以治疗局部病证为主。比如,面部、手部的穴位利于面、手部局部的皮肤美容,单纯性肥胖以腹部肥厚明显者应取腹部的穴位,脘腹部穴位能治疗消化道胃肠疾病,妇女经带病少不了腰骶部、少腹部的穴位,背部腧穴调理相对应内脏。
(二)远部取穴
这是十四经取穴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在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除了主治所在部位的病证外,还可以治疗较远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证,有的穴位甚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既可本经取穴,也可异经取穴。远部取穴的主要依据是:①经脉所过,主治所及;②经脉阴阳表里关系;③脏腑与经络络属关系;④五脏之间的阴阳五行功能关系等。如胃经的足三里用于调整脾胃消化道功能;针刺肝经的太冲治疗肝郁黄褐班;带下多而清稀、子宫脱垂取百会);清降虚火用涌泉风痰阻络,口眼歪斜取丰隆等等。
在临床上常远近取穴相配,如头部前额病变近取印堂、阳白,远取合谷、内庭;口齿病近取地仓、颊车、下关,远取合谷,内庭;胃腑近取中脘、粱门、胃俞,远取内关、足三里、公孙;肝脏近取期门、章门、肝俞,远取太冲、支沟等。
(三)腧穴特异作用
有些穴位还具有相对特异性的治疗作用。比如,大椎、曲池、合谷泻热;水分、阴陵泉利水消肿;足三里、关元、气海强身健体;百会能升提清阳中气等。
(四)对症取穴
针对具体症状选取穴位,又叫经验取穴。如虚脱灸百会、神阙、关元,针足三里;汗多取合谷、复溜;失眠取神门、三阴交、太溪;多梦取心俞、太冲、神门;便秘取天枢、支沟;皮肤瘙痒取曲池、血海、三阴交。
㈧ 中医教你怎样找穴位
不论你是要施针、艾灸,还是拔罐, *** ,基本都是通过在上实现的,因此必须学会掌握取穴的基本方法:
取的方法 一般可分为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指寸法和经验取穴法等。下面来分别介绍: 1、经验取穴法(即简易取穴法)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取穴法,此法简便易行,如直立垂手,中指指端即为风市穴;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指端即为列缺穴;半握拳,以中指的指尖切压在掌心的第1横纹上为劳宫穴等。 2、体表标志法:根据人体的一些自然条件来作定穴的一种标准。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类,以体表某些标志如五官、毛发、指甲、 *** 、肚脐或关节、肌肉等活动时产生的孔隙,凹陷等来作为依据,去找,这样的取穴方法就是体表标志法。通常比较多用此法取的穴位,如印堂穴,在两眉中间;膻中穴,在两 *** 水平连线中点;取耳门穴、听宫穴、听会穴等应张口等。 3、骨度分寸法:骨度分寸法,又称骨度法,即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但分部折寸的尺度应以患者本人的为依据,如把腕横纹至肘横纹之间作十二寸,腋横纹至肘横纹作九寸,前发际至后发际作十二寸等 4、指寸取穴法是在骨度分寸和体表标志法的基础上,以施术者本人的手指作测量标准来找穴位的一种方法,比较多用的有拇指同身寸法,即以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还有横指同身寸法,即以示指、中指、环指、小指四指相并,以中指第M节为准,量取四横指为3寸。 指寸取穴法一般有下列几种 (1)中指同身寸:以中指末节的长度为1寸。即以患者的中指屈曲时,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这种方法适用于四肢及脊背作横寸折算。 (2)拇指同身寸此法:《千金方》有说:“中指上第一节为一寸,亦有长短不定者,即取于大拇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即拇指指关节之横度作为1寸。 (3)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也就是将示、中、环、小指相并,四横指为一夫,即四横指相并,以其中指第2节为准,量取四指之横度作为3寸。此法多用于下肢、下腹部和背部的横寸。 指寸取穴法必须在骨度规定的基础上运用,不能以指寸悉量全身各部,否则长短失度,骨度分寸与指寸在中应该互相结合。 为了准确的找到,除了掌握以上一些基本方法外,由于人个体之间还会有差异,因此我们还要结合如下标准和某些穴位特点来取穴:一般正确的穴位多在骨的上下左右旁,或两骨相接的关节部位凹陷中,或骨肌的中间,或两肌的中间,很少在骨上或血管中,在骨旁侧部位的经穴(腹部无骨处除外)可用拇指指尖掐之,如有酸麻如触电般的感觉说明取穴正确。如无此感觉,只觉麻疼(有的数分钟才感觉到酸麻)应加深或偏左偏右试之,如按压对了穴位其效会立见,有的会缓慢见效,有的会在压后较长时间见效。 可能有些朋友看了图示和表格,还是不太明白怎样找穴位。我们以手上治心脏的内关穴为例,内关穴在手腕横纹上2寸,而从肘横纹到腕横纹总共是12寸,2寸就是12寸的六分之一处。又如三阴交穴,在足内踝上3寸。而从足内踝到髌骨下方(膝盖骨下方)总共为13寸。从足内踝开始第一个3/4段,就是三阴交的准确位置。再如关元穴在脐下3寸,从到耻骨最高点总共是5寸,5寸的一半再往下一点就是关元穴。如此慢慢熟悉,大家都能掌握教你怎样找穴位的技巧,而成为快速找到穴位的自我医生了。希望读者在学习完后能亲自比划比划,也不妄此学呀。
㈨ 健康:人体穴位找不准教你4个窍门,一找一个准!
人体腧(shù)穴各有各的位置,且腧穴定位的准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
然而许多初学者反映:人体上的穴位密密麻麻,就像夜空中的星星,实在是很难找准。
那么今天,我就来教给大家一些找穴的方法和窍门,帮助大家快速找到穴位。
01 三种常用定位法
1.骨度折量法
骨度折量法是将人体骨骼分成若干等分折量取穴的方法,单位为寸。
比如足三里在外膝眼下三寸,上巨虚在外膝眼下六寸。
2.体表标志法
体表标志法是以人体五官、毛发、指甲、乳头、脐窝、骨关节和肌肉隆起等部位作为标志来确定腧穴部位的方法。
如两眉之间取印堂穴,两乳之间的中点取膻中穴等。
3.手指比量法
手指比量法是用手指或手指的某一部位作为比量腧穴部位的方法。
其中,“一指宽”是指患者大拇指最粗部分的宽度;“两指宽”则是指患者食指与中指并列,中间关节的宽度。
02 找穴位的窍门
身体有异常,穴道上便会出现各种反应,比如:
用手指一压,会有痛感(压痛);
以指触摸,有硬块(硬结);
稍一刺激,皮肤便会刺痒(感觉敏感);
出现黑痔、斑(色素沉淀);
和周围的皮肤产生温度差(温度变化)等。
这些反应有无出现,是有无穴道的重要标志。
03 取穴要领
临床取穴常以骨度法为主,其他取穴方法为辅。同时还必须注意患者的体位、姿势,并且要上下左右互相参照。
取穴的原则要领大致可以归纳为:
按照分寸,做到心中有数;
观察体表标志定穴;
采取适当的姿势取穴;
某些穴位应采取坐姿取穴,而某些穴位则以卧式取穴为宜;有些穴位应伸直肢体取之,而有些穴位则应屈曲肢体取之。临证时还须依具体情况而定。
取五穴而用一穴,取三经而用一经。
取某一个穴位时,必须要了解它上下左右的穴位;定某一经时,必须要参照其周围几条经脉的循行。这样全面参考才能正确地定位取穴。
全身的经穴,督脉和任脉位于正中线,它们的穴位较易确定,因此任督脉的穴位常可作为两旁经穴定位的参考依据。而头部和肩部的腧穴比较复杂,取穴时须仔细分别。取肢体外侧面的穴位时,主要观察筋骨的凹陷等骨性标志;而取肢体内侧面的穴位时,除注意体表标志外,还应注意动脉的搏动等。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当请告知删除。
㈩ 艾灸取穴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取穴位的方法我们最常用的是体表标志法、指寸法和经验取穴法等。我在“当自己的家庭医生”系列里面给大家分享如何取穴时就主要用的时指寸法。因为这种方法简单易懂,即使是患者自己不懂中医方面的术语,也可以据此正确的取穴,今天再和大家分享一下这几种取穴的方法。
1.身体取穴法:以体表某些标志如五官、毛发、指甲、乳头、肚脐或关节、肌肉等活动时产生的孔隙,凹陷等来作为依据,去找所要取的穴位,这样的取穴方法就是用身体取穴法。通常比较多用此法取的穴位,如印堂,即两眉中间;膻中,即两乳头水平连线中点等。
2.指寸法:指寸法是在身体取穴法的基础上,以患者本人或被施灸人的手指作测量标准来找穴位的一种方法,正常人的手指与身体其它部分有着一定的比例关系,人长指长,人短指短。所以量取穴位即以本人自己手指某一段的长度或宽为标准单位,称为“同身寸”。对于儿童和高矮差别较大者,则应依比例适当增减。有如下几种:
(1)中指屈曲时,中节侧缘两横纹头间的距离相当“一寸”。此法见宋代《太平圣惠方》,后人称之为“中指中身寸”。唐代的着作《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则以中指末节的长度为一寸。
(2)大拇指末节的横度相当“一寸”。此法见《千金要方》。
(3)食指伸直,中末两节的长度相“二寸”。
(4)食、中两指并合的横度(二横指)相当“一寸半”。
(5)食指至小指四指并合的横度(四横指)相当“三寸”。
3.经验法:经验法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取穴法,此法简便易行,如直立垂手,中指指端即为风市穴,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指端即为列缺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