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医是如何把脉,确诊
把脉,现在一般是只把寸口脉,中指放在挠骨颈突上定关,食指和无名指顺势放好,食指寸,无名指定尺。寸关尺在右手侯肺脾肾,左手侯心肝肾。把脉又分浮、中、重三种取法,用手指轻放在手臂上是浮取,用中度指力是谓中取,用较重指力按压是谓重取。浮取又称举法。把出脉后应分清是那种脉象。《濒湖脉学.>记了27中脉象,各个脉象有所住之症,得细细体会才能确诊。
⑵ 抽签抽到“脉”字的解释
“脉”字由(月)和(永)组成:(月)寓意日月天长,(永)寓意永恒永久,这个字就是说这个人的生活会如日月般明朗,且平安。
脉拼音mài
1、分布在人和动物周身内的血管:脉络。
2、动脉的跳动:脉搏。
3、像血管那样连贯而自成系统的东西:山脉。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涩脉[sè mài]
中医名词。脉象的一种。脉动往来不流利,虚细而迟。
2、搭脉[dā mài]
切脉。中医的一种诊断方法。
3、寸脉[cùn mài]
两手寸口脉动的一部分。由桡骨茎突尺侧缘的关部至腕关节横纹之间约一寸的脉动处,故名。参见寸关尺及寸口条。
4、促脉[cù mài]
中医脉象之一。脉来急促而呈不规则间歇。
5、水脉[shuǐ mài]
亦作“水脉”。水流。
⑶ 诊脉的方法及步骤
诊脉是在手桡动脉上,也是人们常说的寸口动脉,寸口动脉虽是寸许长一条血管,但在中医看来,却是极其复杂而多变的一个应病机关。同时诊脉也并非信手抚按脉管,而是有其一定的方式方法的。我们常常说浮、沉、数、迟、实、虚、大、细、滑、涩,这些都是脉象,而且所谓浮、沉、数、迟、实、虚、大、细、滑、涩等极其繁复的脉象,它只是若干不同的抽象概念,让中医学者、爱好者,摸不着头脑,显得很神秘。其实凡脉之为象,均有其取象的基础内容,例如浮沉为象是取之于脉动位置的深浅:数迟为象是取之于一定时间内脉动至数的多少。其具体内容如下
脉诊的取象内容 平脉 病脉
太过 不及
1.脉动的深浅 不浮不沉 浮 沉
2脉动的速度 不数不迟 数 迟
3脉动的力量 不实不虚 实 虚
4脉动的节律 不动不结 动 结
不促不代 促 代
5脉管的长度 不长不短 长 短
6脉管的广度 不大不细 大 细
7脉管的约束性能 不紧不缓 紧 缓
8脉管的绷直性能 不弦不弱 弦 弱
9脉内血行的畅滞 不滑不涩 滑 涩
细心
诊脉的步骤:就是古人常说的举、按、切三种方法
A举: 就是诊者手轻轻把手搭在患者的寸口脉处,主要是诊断脉的跳动快慢,脉管的深浅
B按:就是诊脉者稍稍用力,感受血流的速度,血管大小
C切:就是稍重用力,感受血管在深部的状态,以及血管的约束,绷直力量。当然细心的还可以感觉到血管内血流的力量,速度,血管壁的厚薄。
⑷ 把脉的正确方法
诊脉位置:
在手腕高骨向内侧推,在筋骨之间,为关脉,我们用中指按住,然后把食指和无名指落下,食指的位置就是寸,无名指的位置就是尺。
诊脉环境:
诊脉时应有一个安静的环境,患者诊脉前要避免较大的活动或精神刺激,以使气血和调,才能反映出真实脉象。古人曾强调选择“平旦”(即清晨)诊脉,即是此意。
医生在诊脉之时,必须呼吸均匀,平静,态度认真,把注意力集中于指下,细心体察脉象。
诊脉时间:
每次诊脉的时间,古人强调不应少于脉跳五十次,现在一般不应少于一分钟,必要时诊脉时间还可长些。时间过短不仅不能精确地体察脉象,而且也容易漏诊促、结、代等脉。
诊脉姿势:
诊脉时,要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宜向前或略左右伸展平放,并注意使手臂位置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直腕仰掌,以使血流畅通,不致影响真实脉象。
诊脉手法:
对成年人诊脉,应用三指定位法,即先以医生的中指按在病人掌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的桡动脉上定关脉,然后食指按在中指关脉之前定寸脉,用无名指按在中指关脉之后定尺脉。三指隆起呈为弓形,指头齐平,以指腹按触脉体。三指平布,疏密要适宜,布指的疏密要与患者的身高相适应,身材高大的布指宜疏,身材矮小的布指宜密。小儿寸口脉部位甚短,不宜用三指候寸、关、尺,可采用“一指(拇指)定关法”,不再细分三部。
按脉时指力要适当,分浮、中、沉三层进行,轻微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名叫“举”;重按至筋骨为沉取,名叫“按”;不轻不重,中度用力按到肌肉为中取,名叫“寻”。这样寸、关、尺三部,每部都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三部九候”。
诊脉力度:
在诊脉过程中,三指平布同时使用同样的力量,按诊三部脉象,叫做“总按”,是诊脉常法。也可单按其中某一部,如诊寸部脉时,微微提中指和无名指;诊关部脉时,则微微提食指和无名指;诊尺部脉时,则微微提中指和食指,叫做“单按”或“单诊”。临床上,总按与单按常配合使用,先单按或先总按均可。
⑸ 号脉的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医生和病人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人的右手,用右手按诊病人的左手。诊脉下指时,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接着用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腹按触脉体,用指腹感觉较为灵敏。布指的疏密要和病人的身长相适应,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部位取准之后,三指平布同时用力按脉,称为总按。为了重点地体会某一部脉象,也可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称为单按。如诊寸脉时,微微提起中指和无名指;诊关脉则微提食指和无名指;诊尺脉,则微提食指和中指,临床上总按、单按常配合使用。
诊小儿脉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因小儿寸口部短,不容三指定寸关尺,且易哭闹,不合作。 这是诊脉时运用指力的轻重和挪移,以探索脉象的一种手法。
滑伯仁《诊家枢要》说:“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按、寻。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初持脉,轻手候之,脉见皮肤之间者,阳也,腑也,亦心肺之应也。重手得之,脉伏于肉下者,阴也,脏也,亦肝肾之应也。不轻不重,中而取之,其脉应于血肉之间者,阴阳相适,冲和之应,脾胃之候也。若浮中沉之不见,则委曲求之,若隐若见,则阴阳伏匿之脉也,三部皆然。”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叫举,又叫浮取或轻取;用重指力按在筋骨间,叫按,又叫沉取或重取;指力不轻不重,还可亦轻亦重,以委曲求之叫寻。此外,当三部脉有独异时,还必须逐渐挪移指位,内外推寻。寻者寻找之意,不是中取之义。因此诊脉必须注意体会举、按、寻之间的脉象变化。 平脉是正常人的脉象,《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平脉形态是三部有脉,一息四至(闰以太息五至,相当于72~80次/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一致,尺脉沉取有一定力量,并随生理活动和气候环境的不同而有相应正常变化。平脉有胃,神,根三个特点。
(1)胃 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是人体营卫气血之源,人之死生,决定于胃气的有无,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因此,脉亦以胃气为本,有胃气的脉象,古人说法很多,如《灵枢·终始》说:“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或中取以候胃气。总的说来,平人脉象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从容和缓,节律一致,是为有胃气。即使是病脉,不论浮沉迟数,但有徐和之象,便是有胃气。诊察胃气的盛衰有无,对判断疾病的进退凶吉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2)神 脉贵有神,心主血而藏神,脉为血之府,血气充盈,心神便健旺,脉象自然有神,脉神的形态是柔和有力,即使微弱的脉,微弱之中不至于完全无力的为有神;弦实的脉,弦实之中仍带有柔和之象的为有神。总之,脉之有胃,有神,都是具有冲和之象,有胃即有神,所以有胃有神的脉象形态是一致的。
(3)根 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肾气足,反映于脉象必有根,沉以候肾,尺以候肾,尺脉沉取应指有力,就是有根的脉象形态,若病中肾气犹存,先天之本未绝,尺脉沉取尚可见,便还有生机,正如《脉诀》所说的:“寸口虽无,尺犹不绝,如此之流,何忧殒灭”。 (1)四季气候 由于受气候的影响,平脉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变化,因为春季虽然阳气已升,但寒未尽除,气机有约束之象,故脉稍弦。夏天阳气隆盛,脉气来势盛而去势衰,故脉稍洪。秋天阳气欲敛,脉象来势洪盛已减,轻而如毛,故脉稍浮。冬天阳气潜藏,脉气来势沉而搏指。
(2)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也能影响脉象,南方地处低下、气候偏温、空气湿润,人体肌腠缓疏,故脉多细软或略数;北方地势高,空气干燥,气候偏寒,人体肌腠紧缩,故脉多表现沉实。
(3)性别 妇女脉象一般较男子稍弱而略快,妇女婚后妊娠,脉常见滑数而冲和。
(4)年龄 年龄越小,脉搏越快,婴儿每分钟脉搏120~140次;五、六岁的幼儿,每分钟脉搏90~110次;年龄渐长则脉象渐和缓。青年体壮脉搏有力;老人气血虚弱,精力渐衰,脉搏较弱。
(5)体格 身躯高大的人,脉的显现部位较长;矮小的人,脉的显现部位较短。瘦人肌肉薄,脉常浮,肥胖的人,皮下脂肪厚,脉常沉。凡常见六脉沉细等同,而无病象的,叫做六阴脉;六脉常见洪大等同,而无病象的,叫做六阳脉。
(6)情志 一时性的精神刺激,脉象也发生变化,如喜则伤心而脉缓,怒则伤肝而脉急,惊则气乱而脉动等,当情志恢复平静之后,脉象也就恢复正常。
(7)劳逸 剧烈运动和远行之后,脉多急疾,人入睡之后,脉多迟缓,脑力劳动之人,脉多弱于体力劳动者。
(8)饮食 饭后,酒后脉多数而有力;饥饿时脉象稍缓而无力。
此外,有一些人,脉不见于寸口,而从尺部斜向手背,名叫斜飞脉;若脉出现在寸口的背侧,名叫反关脉,还有出现于腕部其他位置的,都是生理特异的脉位,即桡动脉解剖位置的变异,不属病脉。
⑹ 中医里面如何解释脉象
脉象,中医诊断学名词。脉动应指的形象。包括频率、节律、充盈度、通畅的情况、动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等。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关系密切。如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脾统血,肝藏血,肾精化血等功能变化,均可导致脉象的改变,故不同的脉象可反映出脏腑气血的生理及病理变化。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中医里有关脉象知识的相关解说。
浮脉与沉脉:是脉位浅深相反的两种脉象,浮脉脉位表浅、轻取即得,主表属阳;沉脉脉位深在,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主里属阴。
迟脉与数脉:是脉搏慢快相反的两种脉象,迟脉搏动比正常脉慢,即一息不足四至;数脉搏动则比正常脉快,即一息五至以上,迟主寒而数主热,亦主虚。
虚脉与实脉:是脉的搏动力量强弱(气势)相反的两种脉象,虚脉三部举按均无力;实脉举按均有力,分主虚实。
滑脉与涩脉:是脉的通畅度相反的两种脉象,滑脉往来流利通畅,指下圆滑;涩脉往来艰难滞涩,极不流利,前人形容涩脉,如轻刀刮竹。所谓轻刀刮竹即脉过指下不平滑之意。
洪脉与细脉:是脉体大小和气势均相反的两种脉象,洪脉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势盛而去势衰;细脉脉体细小 如线状,多软弱无力,但应指明显。
长脉与短脉:是脉气长短相反之两种脉象,长脉超过本部,即指脉气搏动范围超过本部的状态,前人比喻如循长竿;短脉则形状短缩,不及本部,即指脉气搏动范围短小,不及本部的状态。
紧脉与缓脉:是脉的紧张力相反的两种脉象,紧脉紧张有力,如按转绳;缓脉势缓,一息四至。
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心主血脉,心脏搏动把血液排入血管而形成脉搏。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血管中的运行均由宗气所推动。血液循行于脉管之中,除了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即是循行于全身的血脉均汇于肺 ,且肺主气 ,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血液的循行有赖于脾气的统摄;肝藏血,肝主疏泄,有调节血量的作用;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而且精可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故脉象的形成与五脏功能活动有关,而且五脏与六腑相表里,脉象的变化也可反映六腑的变化。
【脉象歌诀】
浮沉迟数洪微细,散虚实滑涩长短;
弦芤疾缓革牢弱,濡伏动促结代疾。
【注解】
1、浮脉:
轻触也感到动弹觉的脉搏。
浮脉的部位表浅、浮在皮肤上,手指轻按即可摸到搏动,重按稍减,但不空泛无力。总之,浮脉是脉搏动的部位浅显,有的甚至看得到搏动,摸到浮脉表示病人有外感,其病轻浅,外邪刚进入人体,人体的正气尚强,与外邪相争斗,将脉气鼓动于外,所以脉象显浮而有力。如果表证脉现浮而无力,说明患者平时体虚,卫气弱,这样的表证就叫表虚证。若久病见脉浮而无力,摇摇晃晃的,是阳气浮越,病情危重的表现。
2、沉脉:
脉位低沉,轻取不应指,重按始得的脉象。沉脉主里证。因病邪郁于里,气血内困,则脉沉而有力,为里实证;若脏腑虚弱,气血不充,脉气鼓动乏力,则脉沉而无力,为里虚证。沉脉须与近似脉伏脉相区别,沉脉与伏脉都位于皮下深部,需重按触及,但沉脉部位近于筋骨,在肌肉中部,跳动均匀,而伏脉必须推筋着骨始得。沉脉与浮脉为相反的脉象。临床上沉脉常同数、迟、滑、弦、虚、缓等脉兼见。
3、迟脉:
脉来迟缓,一息不足4至的脉象。迟脉主寒证。因寒凝气滞,气血运行缓慢,因此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若阳气虚弱,无力推动血液运行,为虚寒证。迟脉须同近似脉缓脉相区别,迟脉来去较慢,脉率小,缓脉从容和缓,,脉率正常。迟脉与数脉为相反的脉象。临床上,迟脉常同沉、滑、涩、细等脉兼见。
迟脉是指每一息脉跳动不足四次,即每分钟脉跳在六十次以下。这种跳得很慢的脉,表示寒邪为患。寒则血凝,使血气运行缓慢,所以脉搏跳动也慢。迟而有力是实寒证,即实实在在的寒邪致病。迟而无力是虚寒证,主要是阳气虚弱,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这种寒是因为阳寒引起的,如冬天的寒冷,是因为阳光弱一样,并非实在的寒邪或寒水,所以脉现迟而无力。
4、数脉:
脉来急速,一息超过5至的脉象 。数脉主热证。因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数而有力为实热内盛;若久病阴虚,虚热内生,血行加速,脉数而无力,力虚热证。数脉须同近似脉紧脉、滑脉、疾脉相区别。数脉往来较快,一息超过5至;紧脉左右弹指,脉势较数脉急;滑脉往来流利,脉势尚柔和;疾脉较数脉往来更快,一息多为7~8至。数脉与迟脉为相反的脉象。临床上数脉常同浮、细、弦、滑等脉兼见。
《医源资料库》:数脉,脉象名。脉来急速,一息五至以上。《脉经》:“数脉来去促急。”主热证。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热。
⑺ 你认为把脉的正确方法是怎样的
临床主要运用“寸口诊法”,即切病人桡动脉的腕后部分。《内经》中曾有“遍诊法”和“三部诊法”的记载,近代临床很少运用,故不介绍。脉诊独取寸口的理论根据有二:一是肺朝百脉,脉会太渊。即人体各经脉均会集于肺,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渊穴,是脉会之处,所以有“脉会太渊”之说。二是脾胃为各脏腑气血之源,各脏腑气血之盛衰,与脾胃功能之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手太阴肺经亦起于中焦睥功能之状况。因此,全身脏腑经络气血之盛衰,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
平息的“息”,指一呼一吸。平息是指医者在诊脉时要保持呼吸调匀,清心宁神。平息的意义有二:一方面医生以自己的一次正常呼吸为时间单位,来检测病人的脉搏搏动次数。正常人呼吸每分钟16~18次,脉搏每分钟72~80次,以此推算每次呼吸脉动大约为4-5次。另一方面,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专注指下,以仔细地辨别脉象。
“五十动”指医生对病人诊脉的时间一般不应少于50次脉跳的时间。即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
⑻ 中医是怎样把脉的,怎样知道病情的
中医把脉属于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的切诊,又称为号脉。目前最常用的把脉方法是寸口脉诊,并将寸口分为寸、关、尺三部,以对应相应的脏腑,其中左寸候心,关候肝,尺候肾;右寸候肺,关候脾,尺候肾;左尺以肾水为主,右尺以命门为主。
患者保持合适体位,医者在安静的环境下通过示、中、环三指运用浮取、中取、沉取三个不同程度的指力细细揣摸按压患者腕部桡动脉,配合医者的呼吸次数观察脉动次数、脉形变化以辅助辨证论治和脏腑病情诊断。中医把脉仅是四诊中的一诊,仍需要联合其他诊断方式以明确诊断。
⑼ 中医"脉"指什么
脉动应指 (指头)的形象称为脉象,包括频率、节律、形态、充盈度、
显现部位、通畅的情况、动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等方面。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心主血脉,心脏搏动把血液排入血管而形成脉搏。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血管中的运行均由宗气所推动。血液循行于脉管之中,除了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即是循行于全身的血脉均汇于肺 ,且肺主气 ,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血液的循行有赖于脾气的统摄;肝藏血,肝主疏泄,有调节血量的作用;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而且精可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故脉象的形成与五脏功能活动有关,而且五脏与六腑相表里,脉象的变化也可反映六腑的变化。
⑽ 诊脉的方法
诊脉又称切脉、按脉、持脉。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而脉象的变化与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相关,病位浅在表则脉浮,病位深在里则脉沉;疾病性质属寒则脉迟,属热则脉数 ;邪气盛则脉实 ,正气虚则脉虚。脉诊在临床上,可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如久病脉缓,是胃气渐复病情向愈之兆 ;久病脉洪 ,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候。外感热病,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候;若脉急数,烦躁,则病进。脉诊的方法有 3种:①遍诊法。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见三部九候)。②三部脉诊法。即察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脉。其中以寸口候十二经,以人迎、趺阳分候胃气,也有加上足少阴 (太溪穴)以候肾的。③寸口诊法。即诊察腕后桡动脉所在部位 。遍诊法和三部脉诊法已很少采用,只在危急的病证和两手无脉时才诊察人迎、趺阳、太溪,以确定胃肾之气的存亡。
1.时间:诊脉的时间最好是清晨,《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诊法常以平旦,
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经络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因为清晨时间病人不受饮食、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体内外环境都比较安静,气
血经脉处于少受干扰的状态,故容易鉴别病脉。但也不是说其 他时间就不能诊脉,汪机
认为:“若遇有病,则随时皆可以诊,不必以平旦为拘也。”总的来说,诊脉时要求有
一个安静的内外环境。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使气血平静,诊室也要保持安静
,以避免外界环境的影响和病人情绪的波动,并有利于医生体会脉象。在特殊情况下应
随时随地诊察病人,又不必拘泥于这些条件。
2.体位:要让病人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
上,并在腕关节背垫上布枕,以便于切脉。不正确的体位,会影响局部气血的运行而影
响脉象。
3.指法:医生和病人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人的右手,用右手按诊病人的左手。诊
脉下指时,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接着用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
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腹按触脉体,用指腹感觉较为
灵敏。布指的疏密要和病人的身长相适应,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
宜密。部位取准之后,三指平布同时用力按脉,称为总按。为了重点地体会某一部脉象
,也可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如诊寸脉时,微微提起中指和无名指;诊关脉则微提
食指和无名指;诊尺脉,则微提食指和中指,临床上总按、单按常配合使用。
诊小儿脉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因小儿寸口部短,不容三指
定寸关尺,且易哭闹,不合作。
4.举按寻:这是诊脉时运用指力的轻重和挪移,以探索脉象的一种手法。
滑伯仁《诊家枢要》说:“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按、寻。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
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初持脉,轻手候之,脉见皮肤之间者,阳也,腑也
,亦心肺之应也。重手得之,脉伏于肉下者,阴也,脏也,亦肝肾之应也。不轻不重,
中而取之,其脉应于血肉之间者,阴阳相适,冲和之应,脾胃之候也。若浮中沉之不见
,则委曲求之,若隐若见,则阴阳伏匿之脉也,三部皆然。”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叫举
,又叫浮取或轻取;用重指力按在筋骨间,叫按,又叫沉取或重取;指力不轻不重,还
可亦轻亦重,以委曲求之叫寻。因此诊脉必须注意体会举、按、寻之间的脉象变化。
此外,当三部脉有独异时,还必须逐渐挪移指位,内外推寻。寻者寻找之意,不是
中取之义。
5.平息:一呼一吸叫做一息,诊脉时,医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匀,用一呼一吸的时间
去计算病人脉搏的至数,如脉之迟数,均以息计。另外,还提示医生诊脉时,要虚心冷
静,思想集中,全神贯注 地体会脉象,《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持脉有道,虚静为
保”。
6.五十动:每次诊脉,必满五十动。即每次按脉时间,每侧脉搏跳动不应少于五十
次,其意义是:一方面借以了解脉搏跳动五十次中有没有出现结 、代、促脉。但必要时
可以延至第二第三个五十动,总以达到辨清脉象为目的,所以每次候脉时间以3~5分钟
为宜;另一方面,又提醒医生诊脉时不得三举两按草率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