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的方法体系总的说来包括三个层面,即哲学方法的层面,科学方法的层面,专业方法的层面。
1、哲学方法的层面。哲学方法是在总体上把握世界的方法,对于每一个具体学科都具有指导的意义,因此哲学方法是文学理论方法体系的最高层次,也是这一体系的理论基础,它包括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逻辑的与历史的相统一的方法,抽象上升为具体的方法,等等。
2、科学方法的层面。这是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中逐渐形成的方法,以其横断性和交叉性而为文学理论所吸收和借鉴,它处于中间层次而对文学理论准确地把握研究对象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突变论、耗散结构理论、模糊数学理论等方法。
3、专业方法的层面。这是适用于文艺学自身专业特点的特殊方法,其中既有从自身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传统方法,如赏析方法、考证方法、评点方法等,也有从其他学科中移植过来,后来逐步固定下来的方法,这些方法比较具体,也最接近文艺学的研究对象,如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文化学方法等。
总之,上述几种文学研究方法具有各自的理论背景和操作原则,在把握文学的本质和规律时形成了特有的角度和途径,显示出自己的优长之处,同时它们又是相辅相成、殊途同归的,在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的建设方面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因此都值得重视,值得借鉴和吸取,而在具体操作中最佳的选择是对其加以融会贯通和综合利用。
首先,要坚持整体的、综合的研究视野。其次,要正确处理好文学的审美规律与其他规律之间的关系。再次,要坚持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相结合。然后,要坚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研究方法的相统一。
(1)文学的外部研究的方法扩展阅读:
文学理论的现代发展
文学理论的自主性,在于理论自身的学理建设。80年代下半期和整个90年代,是中国文学理论比较全面地建立自身学理的时期,确立自身主体性的时期。
在文学理论学理的探索、建构中,无疑,西方文学理论发生过重要影响;80年代初期,在西方文学理论思潮如潮水般涌入中国的时候,中国文学理论中的西化倾向十分流行。但是西方文学理论中的审美研究、作品形式、结构等因素的内在研究,和那时中国美学问题的大讨论,都对中国文学理论改造起到良好的作用。
同时在讨论中,不少学者对现代文论传统进行了有批判的吸收,并且力图打通古今中外。所以到了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中国的文学理论研究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动景象,新说屡起,佳作迭现。文学理论中的新作,都是在解构旧说的基础上出现的,同时又是新的建构。
因此,这十多年的文学理论,不是一味的解构,不是一味地听从外国人说话,不是把外国人的文学理论进行简单的移植,而是在批判。借鉴的基础上,对文学理论既有改造,又力图有所创新,并且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一些新的文学理论范畴。
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下,文学理论在不断地走向边缘化,不被人们重视,但是应当承认,文学理论是个有成绩的部门,真正的理论创新,自会留下自己的印痕。自然,不必把成绩估计过高,但也没有理由妄自菲薄。新的理性精神的解构与建构,正是文学理论现代性的体现。
B. 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和方法是什么
比较文学是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门新兴学科,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它以世界文学的眼光,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各种文学关系进行跨文化的研究,寻求人类文学共通规律和民族特色,它主要的研究领域有文类学、主题学、形象学、媒介学和比较诗学等。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是它的两个基本方法,前者侧重研究各民族文学中存在的事实联系,后者则对没有事实联系的文学现象进行研究。目前有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和前苏联学派三大学派。中国早在五四时期就引入了比较文学的相关理论,但真正获得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比较文学是一门有着极大发展前景的新兴学科,比如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它又把异质文化的沟通与对话等新课题纳入自己的研究领域。
C. 什么是文学的内部研究和文学的外部研究
内部研究:以语言为中心,主要研究文学的内在特质,如语言、形式和文体
外部研究:主要研究文学的外部世界,如文化、政治、历史等问题。
文学的外部与内部很难分开,从文本的外部也可以分析文学的内在特质,如语言、形式和文体的选择。同样,从文本的内部也可以抵达文学的外部世界,如文化、政治、历史等问题。文学内部研究不应该是完全脱离社会、历史的形式主义研究,文学的外部研究也不应是背弃语言、形式和文体的外围背景研究。
文学的内部与外部都是文学研究的相对概念,没有根本的实质性的差别。看重或强调它们之间的差别是对不同文学的一种建构和想象,文学是被人们按照不同的目的建构和塑造起来的,表面上有不同的文学观念的存在,实际上是不同的文学意图的差异,文学意图是介于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一种关系性存在,是对文学与社会、时代文化关系的不同表述。
所谓的文学外部和内部的研究不过是文学研究的两个不同视点而已,二者之间并非是完全矛盾的对立关系。文学是用语言、结构、形式、文体来表达对社会、人生、文化的思考,那么对文学的研究就必然会出现外和内的两个不同视点。如果站在文学立场或以文学研究为目的,即使研究文学的外部,发现和分析出来也是文学问题;站在非文学立场或非文学目的,研究文学的内部所发现的也是非文学的问题。文学的外部与内部研究的关系不能被简单理解,也不能被机械化,被庸俗化,被二元对立地看待,而应该综合、全面地看待它们的关系。
D. 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
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是两个研究重点,都对文学作品发展有积极的意义,但是长期以来,两种研究方式都是对立起来的,时而专门流行外部研究,时而又过分强调内部研究,并不能做到相辅相成。
社会历史批评的文学观是一种外部研究的观点,主要是认为文学是社会的反映,作品扎根于当下的历史环境,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它们还试图从社会历史的演化脉络中来寻求文学的演变和发展,甚至从当下的社会环境出发去反过来批判文学作品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其所表达的思想性。
形式文论主要是着眼于文学的内部研究,它们排斥社会文化对文本本身的影响,认为作品就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它不应该杂糅进太多的其他元素,比如社会思潮,民间舆论等等,否则文学研究的范围就扩大化了,就变成了其他学科的附庸。文学之所以是文学,它就应该是着眼于文字,文学也不必去反映社会的现象和成为历史文献,他就是一个独立的艺术形式,这个形式的关键就是语言,要挖掘作品当中的语言表达技巧,修辞和讨论文字的意义。
可以看出来两种研究方法都是有各自的优缺点的。文学作品是一个个生活在一定历史时空当中的人写出来的,其思想,语言表达,自身经历和自身所处的社会阶层必然就会影响到作品的立场和语言表达,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时代的烙印,饶是你天纵奇才,也不可能跳脱出对时代的影响。适当的对文学作品做外部的研究是必要的,但过度的外部解读这就背离了文学本身。
而文学内部研究的致命缺陷则是将文本从外部世界孤立起来,自己巴巴地在那里自顾自地研究什么语法,美感,组织,架构,殊不知语言来自于民间,来自于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每个人、每个时代都赋予了语言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美感。文学作品是日常语言的升华和再创作,过分强调内部研究就本末倒置了,好似企图凭空创造语言,创造一种纯人工的、不存在的美,那不是文学,那是天书,是空中楼阁。
本文是对“文学的诗史互证”一文的补充。
E. 外国语言文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外国语言文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取决于所涉及的语言文学文化对象及所研究的问题。像尚德机构就行,课程多样,还是比较推荐的
F. 文学的诗史互证
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封闭的系统,一旦作品完成后就和作者没关系了。我们研究的是文本本身的审美性,比如文章文眼在哪里,上下句衔接的美感,内部组织架构的逻辑性和字词间情感的表达流畅与否,强烈与否。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作品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性并不属于文学审美的范畴,它是一种超越文本的理解,是对文本的一个外部解读(下次讲什么是文本的内部解读和外部解读)。我们不应该拿文学的外部研究直接拿来作为文本解读的依据。
虽说文学作品是个独立的系统,但其创作过程确难免受到作者本身,读者和时代背景等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要想探究这些外部因素就必须借助于史料、于是很自然地就会产生诗史互证的方法。其本质就是将历史与文学相结合,更加精细地考究当时的社会状态,民间氛围,以及作者自身在当时所处的地位和经历等,为更好地理解文本提供一个切入口。
诗史互证实际上是包括了“以诗证史”,“以史证诗”和“诗史互证”。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让诗歌文本和历史相互对照,以求得诗歌文本真实想表达的含义,同时也借由此来对历史进行一个侧面的印证。
我国最早的文学作品、诗歌总集《诗经》就是取材于民间,诗歌中所反映的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具有强烈的时代烙印,而儒家也认为诗歌有“美刺”的作用,“美”即歌颂,“刺”即讽刺,也就说官方写作的诗歌要展现国家的宏伟气概和国家的威严,然而官方从民间采集的诗歌就要能够反映民间真实情况,民间百姓的真实思想观念,达到让统治者时时警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目的。
近代历史学家、文学家陈寅恪先生认为需要发现诗歌中的史料成分,并与史籍相互印证,这样才能更加真实地掌握社会面貌,对古人思想情感和当时的社会时代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是一种“文史一体”的研究机制,最有名的“诗史互证”的实例就是陈寅恪的《读<莺莺传>》。
《莺莺传》又称《会真记》,陈寅恪认为“会真”这两个字,透露出了文本形成的特定话语时期。“会真”原是由六朝时期传入,在唐朝已经普及。“真”和“仙”是一个意思,现代的仙多有褒义。而最早“仙”这个字最早用来指外貌妩媚的妇人,古代规矩甚是严格,一般女子尚且不愿意抛头露面,被其他男子形容其相貌,何况在《莺莺传》中通过文中介绍,我们可以知道莺莺是有一定家门实力的。所以“仙”这个词在男权社会中带有了一定的贬义色彩,“会真”,意思就是“遇仙”,“会仙”,不难看出其中带有一些对妇女的戏谑狎弄。陈寅恪暗指此词甚至用来形容称娼妓。
陈寅恪推翻了“莺莺乃高门女子”的论点,以这个视角出发就不难理解文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前期在追求莺莺的时候,作者痴迷于莺莺的貌美、端庄和含蓄,而在后期却羞辱莺莺“先配为丑行”,鄙视她的不能自持,动了真情,还说莺莺是“不妖其身,必妖于人”,倘若他日遇到富贵必然“乘宠娇,不为云,不为雨,为蛟为螭”,将他视为红颜祸水。这种话语矛盾的冲突,也许并不仅仅是出于作者本人的风流下作,更归因于世俗对社会底层风流女子的普遍偏见。
文中提到莺莺姓催,且家境殷实,作者分明是想让人联想到当时的唐朝的山东崔氏,那可是富贵堪比皇家的高门大族。在唐朝这个门第森严的社会中,作为这样云尖顶端、富贵显赫至极的高门大族之女是绝没有可能做出如此荒天下之大谬的行为,可见作者笔下的莺莺根本就是伪托高门之女,其真实身份很可能只是社会底层的风流女子。而我们现代人们总是一厢情愿地将《莺莺传》解读为高门之女反抗门第之见,为真爱而勇敢作为,最后被渣男抛弃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G. 文学作品活动有哪三个提问层次请举例说明。
文学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外部研究有以下四种最基本的研究策略:一、把作品看作作者个人的独创,从作者的生平和心理入手进行文学研究。二、探索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因素对文学创作的决定与影响作用。三、从人类精神创造活动的一般特性出发来探索文学艺术的起因。四、以时代精神来阐释文学。
H.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影响比较法、平行比较法、跨学科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
1、影响比较法:影响研究指以历史方法处理不同民族文学间存在的实际联系的研究,它的根基在于各民族文学的相互接触和交流,影响研究强调实证和事实联系,凡是缺乏事实依据的推测或判断,均不属于影响研究的范围。
4、跨学科研究法: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它运用生成于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述,研究生成于利益文明中的文学作品;也可以同时存在于多个文明之间,其核心是跨越文明界限的文明理解,包括作品阐发、理论阐发等。
I. 文学史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
关于文学史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如下所示:
一、文学史的性质任务:
1.文学史研究应当考察作家的生平事迹及其创作的社会背景、作品的影响,做到知人论世,但这不能取代对作品的解析、评说。
2.历史上创作出传世之作的作者方才有资格进入书写的文学史。
3.文学作品与宗教学、哲学、史学着作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表述工具的精神产品,而且在历史进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混合胶合、互渗互动的关系。
4.文学掌握世界的方式是以象见义,借助想象、幻想,取象造型,表达人生感悟和精神诉求;运用语言文字要讲究修辞及声韵,富有感染力和欣赏性,所以称之为审美文化形态。
文学史研究的方法是历史和美学的统一
史学的属性是如实地叙述已经消逝了的社会人事的实际的状况,叙述的基本原则是求真求实,文学史的书写也应当是如此。文学发展演变的情况,诸如文体的兴替,写作范式的变化,语言的变迁,都具有历史的客观性,也是有迹可循、可以表述的。
J.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研究方法有哪些
1、文献法
文献法是一种既古老,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学研究方法。无论哪一种社会活动想要留下永久的痕迹都离不开各种文献。人类活动与认识的无限性和个体生命与认识的有限性的矛盾,决定了我们在研究逝去的事实时必须借助于文献。
2、比较研究法
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比较研究贯穿于教育研究的全过程。无论在科学实验的过程中,或是在理论研究中,比较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基该方法。
3、归纳综合法
归纳综合法的基本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实例法,借助于给出的一组输入/输出实例逐步导出适于一类问题的程序;另一种是“轨迹”法,通过所给实例的执行轨迹,逐步导出程序。
4、实证研究法
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5、定量分析法
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