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腿长怎么量图解
双腿合并,把米尺从脚外侧踩住即可量腿长。
注重身材的模特界,则会用臀线高代表腿长,一般臀线测量结果会略低于会阴高1-3cm(而臀部下垂等问题也可能造成这个差距扩大),但无论是会阴高还是臀线高,测量起来都不易准确(找他人帮忙测量还可能会有些难言的尴尬),于是另一种腿长表达方式非常有必要。
(1)用什么方法测腿长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1、腿长正确的计算方式应该是等于(身高-坐着时的高度)/坐着时的高度*100%来计算比例。
2、比例小于74.9的属于超短腿,75-84.9之间属于短腿,85-89.9之间属于正常范围,超过了90以上的都属于长腿。
3、一般而言大概只有5.9%的人属于短腿型,可以在视觉上非常明显的分辨出来。
4、而属于长腿的人则更少,大概只有1.3%的比例,其中又以女性居多。
Ⅱ 怎么量腿长
腿的实际长度通常被认为是从髋骨到脚跟,测量腿部长度的方法是从脚跟到臀部和大腿之间的明显边界。
医学上一般认为下肢的长度是从髂前上棘到内踝下缘,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腿部长度的测量从跟骨开始,也就是从地面到大腿外侧,可以是一辆骨感十足的标致,这就是大转子。
它的上端与股骨头平,股骨头是腿的长度。髋骨由三块骨头组成,在前面的脐下可以感觉到一根骨头,那就是耻骨联合。
再往下摸到肛门两侧,有一块叫坐骨结节的骨头,属于坐骨部,顺着腰部往下摸,可以摸到一条骨头,也就是腰带的位置,就是髂骨脊,是髂骨的一部分。背部由骶骨连接,骨盆环绕。
运动员、舞蹈演员、一些专业严格的体检(如飞行员)等人体黄金点模特都会在比基尼上有这样的测量,这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展现人体美的方式。
它被骨盆顶部突出的骨头分开,步行时上下半身的运动幅度有显着差异,化妆师给出的答案是抬起一条腿,大腿和上身的结合处。在这里,我们把日常活动的姿势看作一种视觉动物,认为人的腿长有很多因素。加强运动的最简单方法就是提高臀部的效果。
(2)用什么方法测腿长扩展阅读
真正的腿长一般认为是从从髋骨到脚后跟,民航飞行员及空乘体检的时候测量腿长的方法是从脚后跟到屁股与大腿的那个明显的分界线,医学上通常认为下肢的长度是由髂前上棘到内踝下缘。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腿长的测量是从跟骨开始也就是从地面,上到大腿外侧可膜到一骨性标致,为大转子,其上端平对股骨头,此长度为腿的长度,髋骨是由三块骨头组成的,前面位于脐下可摸到一骨,为耻骨的耻骨联合部分,再向下摸到肛门两侧各有一骨为坐骨结节,是属坐骨部分。
根据调查统计,我国成年人中,比例分布可分为:有属于超短腿型,日常生活中看见的腿奇短的那种人就是这种类型有属于。9%短腿型,感觉腿偏短了,属于亚短腿型,一般个子矮小点,身材差点的人有.9%属于中间腿型。
Ⅲ 腿长怎么测量呢
另外测量腿长是站立测算(不计脚掌),至于多长的腿才算够长,就要看每个人的身高,只要比例对称,头、上肢、下肢1:3:5就算够长,现代讲九头身的体形最标准也最美,即以头的高度为一个单位,身高为九头高度,就算最标准。
Ⅳ 怎么测量腿长
腿长,一般是比较口语化的说法,在身体形态测量领域我们一般称之为下肢长。根据测量起始点的位置不同,可以将下肢长分为四种。下肢长有专门的测试工具——马丁尺,一般用长的马丁尺来测试下肢长。测量下肢长时有专门的姿态要求:受试者需自然站立,两腿分开与肩同宽。测量人员站立在受试者右侧。分别按照以下测量点进行测量。最常用的四种下肢长测量方法如下:
下肢长H:H点是髂嵴与腋中线的交点,即髂嵴点,是髂嵴上缘最向外突出的点。相当于髂嵴的最高点。它反映人体下半身(包括下肢在内)的总长度,近似人体重心的高度。测量髂棘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
下肢长A:A点是髂前上嵴上缘,即髂前上棘点,是髂前上棘最向前下方突出的一点。。髂前上棘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
下肢长B:B点是大转子上缘最高点,它能反映出臀部位置的高低。测量大转子点至地面的高度。
下肢长C:C点是臀纹线,即臀部与大腿的相交的部位。测量臀纹线至地面的垂直距离。
四种下肢长的大小顺序应为:下肢长H>下肢长A>下肢长B>下肢长C,其中下肢长B在体育测量中是最为常用的指标。但下肢长B的测试点大转子在实际测量中不容易找到,或容易找错,所以一般在测量时需要专业的测试人员进行测试才能尽可能的控制测量误差,得到较为可靠的数据。
Ⅳ 腿长的测量方法是怎样的
全腿长(腿长)一般采用从髂前上棘点(或耻骨联合点)至地面、内踝点、胫骨点的折算法进行测量(凡涉及大腿段的测量指标均系如此)。也有以大转子点作参考测量点进行近似测量。使用不同测点(大转子点、耻骨联合点或髂前上棘点)测定全腿长(腿长)有所不同。任何一种测量法都测不出全腿长(腿长)的精确的解剖学长度。
1、大转子点高
以大转子点高+23mm为下肢长,与身高比较。
严格意义的下肢长应以股骨头顶点为起点,但在活体测量中,探觅该点十分困难。而以大转子为起点加上大转子至股骨头顶点之间的距离的平均值来计算下肢长也有问题。尽管大转子形状突现于人体表面,但它是一个球面,很难定出测点。
2、髂前上棘点高
以髂前上棘点高-40mm为下肢长,与身高比较。在人体测量中常以髂前上棘为起点,减去髂前上棘至股骨头顶点的平均值来计算下肢长。
3、臀沟高
以臀沟最下缘高为下肢长,以第七颈椎棘突至臀沟最下缘的距离为躯干长,相互比较。
4、会阴高
以会阴高为下肢长,与身高比较。不同参考资料中,会阴点可以是左右两侧坐骨结节最下点的连线与正中矢状面的交点,也可以位于耻骨联合下缘。前者测量所得的会阴高其实就是身高减坐高。
其次,测量会阴高时,被测者采取立姿,会阴点往往不好确定,活动直尺卡的位置和松紧程度对测量结果有所影响。在一些文献中,会阴高数据缺乏参考性。
5、坐高和马氏指数
以坐高为躯干长,以身高减坐高为下肢长,以马氏躯干腿长指数反映身体上下部分的相互比例。
(5)用什么方法测腿长扩展阅读
1、由于大腿顶端难以找到确定的测点,所以不易进行精确的测量,股骨头顶端虽是一个较好的起点,但探寻困难且不易准确。在《用于技术设计的人体测量基础项目》中,大腿长用“髂前上棘点(is)至胫骨点(ti)的垂直距离”表示,该长度大于真正的大腿长(股骨长)。
在体育测量中,大腿长用大转子点高(下肢长B)减去胫骨点高(小腿长A)表示,该长度小于真正的大腿长(股骨长)。在《服装用人体测量的部位与方法》中,大腿长用“腿内侧自会阴点至胫骨点(膝部)的垂直距离”表示,该长度小于真正的大腿长(股骨长)。
2、[(大转子点高-胫骨点高)/身高]×100:亚洲男性平均为25.30,亚洲女性平均为25.75 ;欧美男性平均为24.88,欧美女性平均为25.13。
[(大转子点高-胫骨点高)/大转子点高]×100:亚洲男性平均为49.53,亚洲女性平均为50.30;欧美男性平均为47.70,欧美女性平均为48.00。
[(大转子点高-胫骨点高)/胫骨点高]×100:亚洲男性平均为98.12,亚洲女性平均为101.21;欧美男性平均为91.20,欧美女性平均为92.31。
Ⅵ 大腿长的测量方法
(1)人体测量:
直接法:髂前上棘点至胫骨点的直线距离减去40mm。用圆杆直脚规测量。
间接法:大腿长=(髂前上棘点高-胫骨上点高)×93%
由于大腿顶端难以找到确定的测点,所以不易进行精确的测量,股骨头顶端虽是一个较好的起点,但探寻困难且不易准确。因此,人类学工作者根据研究结果,常应用髂前上棘点或耻骨联合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减去胫骨点高,加上或减去一个常数以求得大腿长的近似值。
【注:使用不同测点(大转子点、耻骨联合点或髂前上棘点)测定下肢全长(下肢长)、全腿长(腿长)、大腿长结果也有所不同。然而,任何一种测量法都测不出下肢全长(下肢长)、全腿长(腿长)、大腿长的精确的解剖学长度。 】
(2)人类工效学:
GB/T 3975-1983《人体测量术语》 、GB/T 5703-1985《人体测量方法》 、GB/T 5703-1999《用于技术设计的人体测量基础项目》 中,大腿长用“髂前上棘点(is)至胫骨点(ti)的直线距离”表示。
GB/T 5703-2010《用于技术设计的人体测量基础项目》 中,大腿长用“髂前上棘点(is)至胫骨点(ti)的垂直距离”表示。
(3)体育测量:
大腿长用大转子点高(下肢长B)减去胫骨点高(小腿长A)表示。
运动实践证明小腿长加足高大于大腿长会有利于运动。运动员一般小腿长加足高大于大腿长。选材时,[(下肢长B-小腿长A)/小腿长A]×100指数反映了运动员大腿长与小腿长A之比,该指数在选拔以下肢为主的运动项目中较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