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
脑卒中的恢复时间取决于病变的大小、部位以及并发症的发生。通常脑梗死病灶或脑出血量较小时,并且不再重要的功能区,表现为轻偏瘫,致残不明显时,治疗时间多为发病后10~14天。大部分通过积极的血管再通治疗可以恢复较好。但如果脑梗死的面积或脑出血量较大时,并且是在重要的功能区,偏瘫较严重,致残明显,则患者度过了7~23天的脑水肿期后,并且没有严重的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下肢静脉血栓、褥疮等并发症。后期通过康复训练,脑梗恢复期指半年内。经过积极的康复训练,通常半年都也能明显的恢复。但如果出现了严重并发症,则病情迁延反复,可能遗留后遗症,甚至因呼吸道感染或消化道出血等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都有可能。
‘贰’ 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
脑卒中病人的康复训练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以及康复工程等。运动疗法方面,主要是针对脑卒中后患者出现的偏瘫以及四肢瘫等症状,采用神经生理疗法,帮助患者抑制肌张力升高,同时针对性的加强关键肌肉的肌力以及患者的平衡和协调能力,通过有氧训练改善患者的肌肉功能。作业疗法方面,可以通过针对性的手功能训练以及情景互动训练等,帮助患者改善上肢的功能。言语治疗方面,针对脑卒中后失语的患者,针对性的进行发音训练以及命名训练、复述训练等,改善患者的言语表达能力。
‘叁’ 脑卒中的康复分期训练
对脑卒中患者而言,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期采用一切有效的措施均可改善受损的功能障碍,预防并发症,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急性期的康复治疗
脑卒中急性期持续时间一般为2~4周,待病情稳定48~72小时后,康复治疗即可与临床诊治同时进行。在这个时期需要积极处理原发病与各类并发症,稳定病情,缓解症状,消除影响康复疗效的因素,同时还要做好脑卒中康复的风险管理,避免脑卒中复发。
考虑这个时期的患者因病情影响不能配合康复训练,所以康复的目的是预防压疮,防止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避免关节挛缩与变形,同时也要为恢复期功能训练做准备。
保持抗痉挛体位
抗痉挛体位又称良肢位,以保持肢体的良好功能为目的,防止或对抗痉挛模式的出现,预防继发性关节挛缩、畸形或肌肉萎缩,防止压疮、肺炎及深静脉血栓的出现。
(1) 仰卧位 :头下垫枕,避免侧屈、过屈或过伸。患侧肩后部垫枕,避免肩后缩。患侧上肢置于体侧方,适当外展,肘关节保持伸展,前臂旋后,拇指指向外方。患侧臀下垫枕,避免臀部后缩。患侧下肢股外侧用枕头支撑避免大腿外旋。患侧小腿或膝下避免垫枕,防止压迫下肢静脉与膝过屈或过伸。仰卧时间不宜过长。
(2) 患侧侧卧位:头下垫枕,躯干稍后仰,其后方可垫枕支撑。患侧肩胛带充分前伸,肩关节前屈90°~130°。患侧肘关节自然伸展,前臂旋后,手呈背屈位。患侧髋关节自然伸展,膝关节可稍屈曲。健侧上肢自然放置,健侧下肢呈踏步状置于枕上。
(3) 健侧侧卧位:头下垫枕,躯干保持垂直。上肢下垫枕,患侧肩胛带充分前伸,肩部前屈90°~130°,肘关节与腕关节保持自然伸展。患侧髋关节、膝关节自然半屈曲,呈踏步状置于枕上,患足与小腿尽量保持垂直位。本体位是患者最舒适的体位,对患侧肢体亦有益。
变换体位
每1~2小时变换一次体位,可避免肺部感染和压疮的出现。并且通过不断交替进行仰卧位、患侧卧位和健侧卧位可使患者肢体的伸屈肌张力达到平衡,预防和减轻痉挛模式。
关节被动运动
为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增加感觉输入、预防关节活动受限,可分别进行肩关节外展、屈曲和外旋,肘关节伸展,腕关节和手指伸展,髋关节外展、屈曲和伸展,膝关节屈曲和伸展,足背屈和外翻运动。每次每个关节做2~3次,肌张力越高被动关节运动次数应适当增多。
饮食、二便、呼吸管理
依照患者病情调整进食方式,加强口腔护理;针对急性期患者出现尿潴留、失禁及便秘的情况,及时予以清理、导尿或开塞露等相应治疗;防治呼吸系统并发症及静脉血栓等问题。
恢复期的康复治疗
恢复期时的患者病情稳定,意识清楚,其功能也在逐渐恢复,要应用各种偏瘫康复技术促进功能的恢复。主动康复训练的次序和强度应遵循瘫痪恢复的规律,先从躯干、肩胛带和骨盆开始,以基本动作训练为重点,按照翻身、坐位、站位和行走,以及肢体近端至远端的顺序进行。
床上翻身训练
患者双手十指交叉,上肢伸展,做上举、伸向侧方的练习。翻身时,交叉的双手伸向翻身侧,头抬起转向翻身侧,躯干翻转,至侧卧位,然后返回仰卧位,再向另一侧翻身。每日多次训练。
桥式运动
患者仰卧,双上肢自然放置身体两侧,双腿屈曲,双足踏床,缓慢抬起臀部,尽可能长时间的坚持后缓慢放下,此为双桥式运动。若患者能较容易的完成以上运动时,可进一步训练单桥式运动,即患者悬空健腿,仅用屈曲的患腿做足踏床抬臀训练。
坐位训练
包括平衡训练和耐力训练。患者在躯干无支撑的状态下,在床边或椅子上取静坐位,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均屈曲90°,双足踏支持台或地面,分开约一脚宽,健侧上肢撑床或双手置于膝上。训练者协助或指导患者调整躯干和头至中间位,然后松开双手,此时患者可保持该位置一定时间,然后慢慢地倒向一侧。随后训练者指导或帮助患者调整身体至原位,反复进行。
此后让患者双手手指交叉在一起或用健侧上肢,在保持躯干良好控制的前提下,伸向前、后、左、右、上和下不同方向,此称为自动态坐位平衡训练。当患者在受到突然的推拉外力仍能保持平衡时(被动态平衡),就可认为已完成坐位平衡训练。此后坐位训练主要是耐力训练。
占位训练
待患者站立后,嘱患者上肢自然垂直于体侧,在逐渐去除对躯干的支撑时保持站立位。待患者能独立保持静态站立后,嘱患者将自身中心逐渐移向患侧,以训练患腿的持重能力。继而通过患者自身移动重心等动作进行自动态站位平衡的训练。直至患者能在突然受到外力推拉时仍能保持平衡,即达到被动态站位平衡。
步行训练
待患者能做到自动态站位平衡,且患腿持重达体重一半以上并能向前迈步时,便可进行步行训练。初期训练要少量多次,循序渐进,避免患者过渡疲劳、出现足内翻等情况。
作业治疗
上肢和手功能训练:可用滚筒、滑行板、斜面磨砂板、bobath球训练上肢粗大的运动;用系鞋带、剪纸、编织等训练双手协同操作;用书写、拾小物品、拧螺丝等训练患手的精细动作。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训练患者充分利用残存功能、辅助器具独立完成个人卫生、吃饭、更衣等工作,以达到生活自理。
其他
如物理治疗、中医传统疗法治疗等。同时针对失语、勾声障碍、吞咽障碍、认知障碍等也需要予以针对性的训练。
后遗症期康复治疗
脑卒中常见的后遗症主要表现为患侧上肢运动控制能力差和手功能障碍、失语、构音障碍、面瘫、吞咽困难、偏瘫步态、患足下垂行走困难,两便失禁、血管性痴呆等。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的康复重点应该是保持原有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加强残存和已有的功能,即通过预防性与维持性康复、补偿性康复以及残存功能和能力的强化,提高此期患者的机体功能,避免费用综合征、骨质疏松、压疮、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肆’ 脑卒中的康复训练方法
现在来说,脑卒中的康复训练方法很多,有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属于现代康复理念的范畴,理疗、药物治疗,如痉挛肌的肉毒素A治疗,这些都属于现代医学的范畴,或者现在出现了体外反搏、高压氧治疗等一些训练方法,大多数训练方法都是综合性治疗,不是单纯性的治疗,例如一般的是针灸和康复训练配合,上午做康复训练,下午做针灸、理疗、高压氧或者药物治疗来缓解患者康复训练的状态,恢复患者的功能,尽早让患者恢复生活状态,回归社会,能够独立生活。康复训练要求只要是有功能性障碍的患者,都需要有陪护,而且有家属陪护是最好的,因为家属的陪护跟请的陪护是两个概念,自己家里的人陪护会非常贴心、体贴,而请的陪护相对来说不太经心。
‘伍’ 脑中风患者做什么锻炼
中风又称为“脑中风”,是一种由于脑部血液循环发生病变而导致神经功能缺失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它的发生,使很多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令患者苦不堪言。那么,中风患者应如何锻炼身体呢?
主动运动是指患者依靠自身的能力完成的运动,其目的是通过运动来恢复肌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改善肢体和肌肉的协调性。
不完全性瘫痪或完全性一侧偏瘫的患者,当患侧的肌力已有恢复时,应积极地做主动运动。不能下床的患者,自己要外展肩同时还要做屈曲和伸展肘关节、腕关节、握拳和伸掌动做。下肢要坚持做外展和内旋运动,屈曲下肢,以锻炼下肢的肌力和关节的功能。每次做10分钟,上下午各一次。
一般偏瘫的中风患者下肢功能恢复较上肢早。如果条件许可,应在发病后2~3周开始站立行走训练。及早开始站立行走,是防止下肢萎缩畸形,特别是防止顽固的足下垂的有效方法,也是改善全身生理功能的有效措施。
刚开始离床下地的患者,应先在他人帮助下练习站立和行走,逐渐过渡到自己扶持物体,如扶墙、栏杆站立,两腿高抬,练习用患足支撑站立,适应后再作原地踏步。行走时应平稳缓慢,培养正确的步态,纠正八字足,防止身体过于向健侧偏斜。最初可持手杖行走,恢复顺利的话最好徒手行走。
‘陆’ 脑卒中患者应该如何进行康复训练
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病后康复训练非常的重要,可以帮助这些患病的人群恢复受损功能,早期进行康复训练的话可以有效的治疗因为脑卒中带来的功能障碍,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进行肢体功能训练,生活训练,认知训练和其他一些相关训练,可以帮助这些患者尽快的恢复自己身体应有的功能,许多因为脑卒中而引起的各项功能丧失的患者,一开始都十分的沮丧,以为自己的身体各项功能无法正常恢复,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早期治疗可以帮助他们尽早的恢复自己身体的各项功能,但是在进行康复训练的时候,一定要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反向操作而造成对身体的二次伤害。
‘柒’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
1,物理治疗,目前,常用于脑血管病康复的PT主要有电疗和运动疗法,其中前者常用于肌电生物反馈和功能性静电纺丝。
2,职业治辽,根据患者的需求,包括日常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选择和有目的的工作活动被用于脑血管病患者的功能训练。
3,言语治疗,脑血管病康复主要用于治疗失语症,提高患者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恢复其沟通功能,为重新融入社会创造条件。国内外文献报道,ST可以显着改善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功能。治疗开始越早,效果越好。通过对言语功能的评价,明确了失语症的类型和程度,综合运用相关的治疗方法,侧重于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训练。
‘捌’ 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法及康复
脑卒中的治疗方法:1.物理治疗(PT):包括运动疗法和电疗法,前者包括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恢复大脑对瘫痪肢体的运动控制能力)2.作业治疗(OT):针对患者脑卒中后患者所出现的功能障碍,以及其在日常生活活动中所遇到的困难,设计和选择某些有目的的活动,对患者进行治疗与训练。3.言语治疗(ST):针对构音障碍和失语症的患者,综合性的应用一对一或刺激促进的方法,提高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恢复其交流功能,为重返社会创造条件。4.吞咽功能训练:采用美国进口VitalStim吞咽功能治疗仪结合各种刺激,用于因非机械性损伤而引起的吞咽障碍,可对喉部肌肉进行重新训练并进行功能性刺激从而使咽部肌肉正常收缩。5.心理治疗:通过言行、音乐或生物反馈的方法,对脑卒中后出现心理、精神、情绪和行为异常的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鼓励其建立、巩固与疾病相抗衡的积极心理。康复治疗基本原则:1.选择合适的康复时机。2.康复评定贯穿与脑卒中的治疗的全过程。3.康复治疗计划是建立在康复评定的基础上,有康复治疗小组共同制定,并在治疗方案实施过程中逐步加以修正和完善。4.康复治疗主语循序渐进,要有脑卒中患者的主动参与其家属的配合,并在日常生活和健康教育相结合。5.采用综合康复治疗。21.常规的药物治疗和必要的手术治疗。
‘玖’ 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锻炼康复方法有哪些
第一阶段根本稳固后,可常做些扶物站立,身体向左右两侧活动,下蹲等活动;还可在原地踏步,轮番抬两腿,扶住桌沿、床沿等向左右侧方挪动步行,一手扶人向前步行。锤炼时,应有意使患肢负重,但要留意活动量应逐步增长,掌握时刻不宜过度疲劳。一同可作患侧上肢平举、抬高、上举等运动,以改善血循环,消弭浮肿,平卧床可自觉屈伸手臂,助行仪撑开手指,手抓乒乓球、小铁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