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柔道技术日常训练方法
柔道 在日语是“柔之道”的意思,就是“温柔的方式”。柔道部分起源于日本武士空手搏击的技术:柔术(非巴柔)。柔道通过把对手摔倒在地面而赢得比赛,它也是奥运会比赛中唯一的允许使用窒息或扭脱关节等手段来制服对手的项目。下面是我专门为您整理好的:柔道技术练习 方法 。
柔道运动员的技术训练
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柔道技术的训练目标要求不同:对于普通学员而言,使他们学习并掌握完整的柔道技术,形成一定的柔道运动技能,并且通过技术训练不断提高他们的身体机能,学习和掌握柔道理论知识,增强自身的自信心;而柔道运动员则要通过技术训练,不断提高技术运用水平,培养良好的训练与比赛作风,为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行柔道技术训练必须遵循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任何一个柔道动作的掌握,都要经历由开始学习时粗略形成技术阶段,到改进提高技术阶段,直至巩固运用技术阶段。柔道基本姿势和步法的训练属于基础训练,在运动员刚开始训练时要对动作的规格有明确的要求,身体的姿势,重心的高低,手臂的位置,步法的移动都要严格要求到位。这些基础训练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以后对其他技术的掌握。
2.1掌握技术的基础训练
(1)先练平行站立姿势,然后练习右式站立、左式站立。
(2)练习高站立和低站立。
(3)练习寝技姿势和从寝技姿势迅速站起来成站立姿势或从寝技姿势迅速摆脱对方的控制。
(4)练习抓握方式。介绍两手手指相交错的联合,并提示应该注意避免的方面。
(5)练习向前、后、左、右的移动。
(6)站好站立姿势,进行前后左右的移动。
(7)从站立姿势转成跪撑姿势,再从跪撑姿势转成站立姿势。
(8)练习上步、撤步、背步。
(9)通过教练的手势迅速向各个方向移动、跪撑与站立交替。
(10)两人 配对 练习上步、撤步、背步。
由于柔道的动作很多,在柔道技术训练中,不可能将所有的动作技术全都掌握,优秀的柔道运动员大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几种摔法,如身高占优势的运动员一般选择内股、大外刈等;身高较矮的运动员则喜爱选择背负投、小内刈等技术。
由于柔道规则的限制,并不是很多能够摔倒对手并能有效得分的技术动作,双方运动员经过专业训练,一般的技术动作对他们是不起作用的,因此柔道运动员要在全面掌握多种有效并能得分的摔法之外,主要的技术练习还是要放在适合自己特点的个别技术上,在训练中,反复练习这些个别的技术,将其练就成为自己的“绝招”。
一般来说,在柔道比赛中,往往还是靠绝招来获取胜利。因此,一名柔道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中,在掌握了基本的柔道技术后,常练的还是自己的绝招技术。
由于柔道是两个人的直接接触对抗,即使自己的技术非常好,也只是相对来说的,因为自己的进攻技术是否得分,还要看对手是否能防守住自己的进攻技术。毕竟柔道比赛情况瞬息万变,因此柔道运动员在学会了基本的柔道动作后,主要的技术训练内容就是按照比赛的规则进行模拟训练,即平常所说的实战。
2.2熟练技术的提高训练
学习并掌握基本的柔道动作,进一步熟练并成为有效的柔道技术。练习步骤一般为:
1.个人学习单个动作并反复练习。如练习背负投动作,拉手、上步、背步,同时转身、发力投出,运动员要按照技术要领的要求一遍遍反复做,要设想对手就在前面。
2.对此动作有了基本的概念和多次重复后,则由两人配对互相配合练习。此时一方要全力配合另一方,要求动作一定要到位。一人可连续摔对手4—7次,然后由对手再摔自己4~7次,这样摔8—12组,每两组之间可休息两分钟左右。在
休息中,两人可以互相指出对方的优缺点,以便下一组摔时进行动作的改进,另外也可找其他的队友或教练在一边观看,并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
3.若两人经过多次配合,并对此动作比较熟练后,则可让一方配合另一方做动作时有一些抵抗,若使用动作的一方还能将动作完成得很好,则可逐步让其同伴增加抵抗力,直至全力抵抗,这种训练方法则称为条件实战。在这些练习中,教练员一定要及时发现并指出运动员的不足之处,使运动员能够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在柔道练习中,条件实战是重要的训练手段之一,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同伴配合,但不抵抗,并创造时机和姿势以便进攻者完成技术。
(2)同伴配合,但不抵抗,不创造时机和完成技术的便利姿势,进攻者用自己的行动创造机会完成技术。
(3)同伴配合,同时积极地防守,但不全力防守,进攻者全力完成技术。
(4)双方运动员进行实战,一方进攻,一方反攻,但都不十分用力。
(5)双方运动员进行实战,限制一方运动员的进攻技术。
(6)双方运动员进行实战,限制一方运动员的防守技术。
(7)双方运动员进行实战,限制双方运动员的进攻技术。
(8)双方运动员进行实战,限制双方运动员的防守技术。
(9)按照柔道竞赛规则进行自由实战。
(10)按照规则进行实战。实战的时间可以根据训练的目的进行安排。如1分钟实战,则主要让双方运动员在短时间内学会抓住时机,尽可能地多进攻并得分;6分钟实战,主要使
双方运动员在超过正式比赛的时间内,学会在非常疲劳的情况下使用动作战胜对手,并达到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的目的。
2.3巩固技术的绝招训练
在掌握全面基本技术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特点,逐步练就并形成自己的绝招技术,并在实战中不断改进自己的绝招,争取使之成为自己取胜的法宝。
在技术训练中长时间地练习一个动作容易枯燥,可将两三个动作依次练习。
在技术训练中,有些动作是两个动作的组合,可先练习一个主要的动作,再组合起来练习,如后倒背转移,就可先练习后倒背,熟练后再练习完整的动作。又如自由式柔道运动员在练习抱单腿转移时应先练习抱单腿动作,等动作熟练后再练习抱单腿转移。
有些柔道动作幅度比较大,如过胸摔、夹颈背等,在练习时,尤其是在复习动作不抵抗的情况下,可垫一块垫子,尽量避免同伴被摔得过分难受。
‘贰’ 协调性训练10个经典动作
协调性训练30个动作如下:
纵跳、前后跳、侧跳、方形跳、转向跳、跳跃转向、侧向交叉步、手脚反向动作、站蹲撑立、平衡步、树式、向上抬手、上犬式、穿针引线、折回跑、停起练习、持球8字摆振。
站立抛接球、坐抛接球、抛球向前后跑向前接球、蹲互推、站立跳起互推、站蹲撑立接球、坐蹲立接球、翻滚接球等、陀螺翻滚、左脚内曲用右手碰、单双跳、弓箭步跳、深蹲跳。
协调性训练的好处
能减肥能加强平衡性和协调性锻炼能健脑,运动可促进体内的血液循环,能供给大脑以充分的能量,更主要的是可起到通经活络、健脑和温肺腑的作用,提高思维和想象能力。能抗高血压,运动通过肌肉的反复收缩促使血管收缩与扩张,从而降低血压。另外运动能让你认识很多朋友,有利社交。
‘叁’ 柔道训练的基本方法手段
柔道运动训练方法
重复训练法
重复训练法是一种在不改变动作结构和运动负荷数据的情况下,按照既定要求反复进行练习,练习间的间歇时间能使机体基本恢复的训练方法。重复训练法的主要功能集中体现为:通过同一动作或同组动作的多次重复,经过不断强化运动条件反射的过程,有利于运动员学习、掌握和巩固技术动作;通过稳定负荷强度的多次刺激,可使机体尽快产生较高的机能适应,有利于发展和提高柔道运动员的动作质量;通过不同类型的重复训练,可分别使柔道运动员的磷酸肌酸系统(ATP--CP),乳酸能系统(LA)(ATP—CP,LA)混合代谢系统的供能能力得以有效的发展和提高。
重复训练法的基本类型主要包括短时重复训练法、中时重复训练法、长时重复训练法三种类型。其中,短时重复训练法的特点是每次练习的负荷时间短,通常在15秒之内,负荷强度最大,一般以运动员本人所能承受的最大强度(比赛强度)为限,间歇时间充分,各组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基本相同。练习目的是重点发展运动员磷酸肌酸系统的供能能力,肌肉收缩的速度和爆发力。中时重复训练法的特点是每次练习的负荷时间稍长,通常在1分钟之内,负荷强度与负荷时间的关系呈负相关性。负荷强度的安排一般以略低于或等于运动员本人所能承受的最大强度(比赛强度)为限,间歇时间充分,各组练习的间歇时间随着练习组数的增多而延长。长时重复训练法的特点是每次练习的负荷时间较长,通常在1——5分钟之间,负荷时间的关系呈负相关性,负荷强度的安排一般以略低于或等于运动员本人所能承受的最大强度为限,间歇时间充分,练习组数不多。
间歇训练法
这是一种练习动作结构和运动负荷强度,对间歇时间具有严格要求,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训练的练习方法。间歇训练法受每次练习的时间和距离、练习重复的次数和组数、每次练习的负荷强度、每次(组)练习的间歇时间和间歇时休息方式的影响。
间歇训练法的基本类型主要分为三种,即极强间歇训练法,强化性间歇训练法和发展性间歇训练法。极强性间歇训练法的特点是:每次练习的负荷时间较短,通常在20——40秒之内,负荷强度控制在心率指标为每分钟180次左右,以接近运动员本人所能承受的最大强度为限,间歇时间极不充分,并以心率降至每分钟120次左右作为下次(组)练习开始时间的依据。强化性间歇训练法的特点:每次练习的负荷时间稍长,通常在40——90秒或90——180秒之内,负荷强度控制在心率指标为每分钟170次左右,负荷强度通常以略低于主项比赛是运动员本人所能承受的最大强度(比赛强度)为限,间歇时间较不充分,都以心率降至每分钟120次左右作为下次(组)练习开始的依据。
持续训练法
持续训练法是一种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和练习过程不中断的练习方法。持续训练法是以重点发展有氧代谢水平而提出的这种方法十分强调一次负荷运动的持续时间应该长于其他方法,一次负荷运动的持续时间,强度适中,心率平均负荷指标应在每分钟130——165次之间,持续训练法与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相比,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就是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长。
根据竞技运动的特点及训练的基本目的,持续训练法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短时持续训练法、中时间持续训练法和长时间持续训练法。其中,短时间持续训练的特点是每次持续练习的负荷时间约为10分钟左右,平均负荷强度控制在每分钟心率指标为165次左右,间歇时间充分,但练习组数不多,此方法是持续训练法中应用较多的一种。中时间持续训练法的特点是每次持续练习的负荷时间稍长,通常在10——30分钟之间,平均负荷强度控制在每分钟心率指标为160次左右。长时间训练法的特点是每次持续练习的负荷时间较长,通常在30分钟以上,负荷强度较低,控制在每分钟心率指标为150次左右。
变换训练法
变换训练法是一种对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实施变换,以提高运动员训练过程的积极性,趣味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变换训练法是根据实际比赛过程的复杂性、对抗程度的激烈性、运动技术的变异性、运动战术的变化性、运动能力的多样性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灵活性的一般特性而提出的。
变换训练法的主要功能集中体现为:通过变换运动负荷,可使机体各机能产生与柔道运动项目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从而使之具有能够迅速进入比赛状态的应激能力,以及承受专项比赛时不同运动负荷刺激的能力。通过变换练习内容,可使运动员多种素质,运动技术,运动战术得到系统的训练和协调发展,从而使之具有实际比赛的多种运动能力和各类技术以及实际应用的灵活能力,通过变换练习形式,可使运动员在不同训练形式的作用下,高素质、高数量、高效率地完成某一训练内容和任务。
变换训练法基本类型主要分为三种:即负荷变换训练法、内容变换训练法和形式变换训练法。负荷变换训练法主要特点是通过变换负荷性质,可以发展不同类型的运动机能。通过变换负荷强度,可以发展某一运动机能的运动强度。通过负荷量,可以发展某一运动机能的持久能力。内容变换训练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变换技术练习,可以提高不同技术应用的操作技巧。通过变换素质练习,可以发展不同肢体部位的运动机能,通过变换战术练习,可以增强不同战术应用的应用能力。形式变换训练法主要特点是通过变换方位、设备、线路和场地等形式因素,使同一训练任务在适宜的不同训练形式下得以较高质量地完成。
循环训练法
循环训练法是一种根据训练具体任务建立若干练习站(点)后,按照既定顺序、路线周而复始地依次完成每站(点)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循环训练法是根据运动能力的多样性,运动部位的多元性,负荷性质的多重性,运动方式的多变性和运动技术的多种性等一般竞技运动项目的运动特点而提出的结构素质有:每站的练习内容,每站的运动负荷,练习站的安排顺序,练习站之间的间歇,每便循环之间的间歇,练习的战数与循环的遍数。
循环训练法基本类型主要分为三种,即循环重复法、循环间歇训练法和循环持续训练法。循环重复训练法是指按照重复训练法的要求,对各组之间和循环之间的间歇时间不作特殊规定,使机体得以基本恢复,以便全力进行每组或每循环练习的方法,它的特点是每组练习负荷度大,负荷量不大,各组和各循环之间的间歇时间充分,功能主要是发展最大力量,爆发力、速度和速度耐力,有助于提高负荷强度较大的运动技术的熟练程度。循环间歇训练法是指按照间歇训练法的要求,对各组之间的间歇时间做出特殊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的状态下进行每组或每循环练习的方法。特点是每组练习的负荷强度较大,负荷量较大,各组和各循环之间的间歇时间不充分,它的功能主要是发展乳酸能供能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速度力量、力量耐力、速度耐力以及身体抵抗疲劳的能力。循环持续法是指按照持续训练法要求,用较长的时间,各组之间和循环之间不安排间歇时间,特点是每组练习负荷量较大,负荷强度不大,但是组数或循环遍数较多。这三种循环法的组织形式共有两类,即流水式循环和轮换式循环形式,其中流水式循环形式是指建立若干练习点后,运动员按一定的顺序,一点接一点地周而复始的进行单个练习。轮换式循环形式是指建立若干练习点后,将运动员和练习点分成相等组数的若干组,每组运动员开始相应地各在一组练习站中练习,然后在规定的要求下,依次轮换练习组。
比赛训练法
比赛训练法是指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照比赛的规则和方式,以提高训练质量为目的的训练方法,基本结构是由比赛规则、比赛环境、比赛方式、比赛负荷、比赛间歇时间等因素组成。
比赛训练法的基本类型主要分为:教学性比赛法、模拟性比赛法和检查性比赛法。
教学性比赛法是指在训练的条件下,根据教学的规律或原理,专项比赛的基本规则或部分规则进行专项练习的训练方法。特点是可以系统地提高单项技术各个环节衔接的质量和各项技术之间串联的质量,可以反复进行旨在解决比赛过程某一薄弱环节的训练。
模拟性比赛法是指在训练的条件下,模拟真实比赛的环境和对手,并严格要求按照比赛规则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特点是可以有预见性地根据真实对手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练习;可以有预见性的根据真实比赛的实际环境进行仿真性训练。
检查性比赛法是指在真实的比赛条件下,严格要求按照比赛规则和规程,对赛前训练过程的训练质量进行检验的训练方法。特点是可以客观地检验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质量,可以有效地提供改进训练工作的反馈信息。
高原训练法
高原训练法是指利用自然环境中空气中氧含量较少的高原地带进行系统训练的过程。高原训练法是指利用高原地带空气中氧含量较少的自然环境旨在发展有氧耐力、无氧耐力、力量耐力所采用的方法。普遍认为高原训练法的基本结构主要由海拔高度、训练过程、进出时机、训练手段、负荷性质、恢复手段和组织方式等基本因素组成。
根据每海拔高度划分的相对标准,高原训练法的基本类型主要分为三种,即超高原、准高原和亚高原训练法。
超高原训练法是指在海拔高度为2400——3000米之间的高原地带进行训练的方法。由于海拔较高。自然条件较差,空气含氧量较少,气候干燥多变,高原反应明显,因此,它的特点是海拔相对很高,训练适应发生较晚,训练过程相对较长,负荷性质纯属耐力,负荷强度相对较低,训练手段平稳持续,机体恢复相对较慢。
准高原训练法是指在海拔高度为2000——2400米之间的高原地带进行训练的方法,由于海拔高度适中,自然环境相对尚可,空气中氧含量浓度较少,气温略低而相对稳定,高原反应相对一般,因此,它的特点是每海拔高度相对适中,训练是应发生较早,训练过程相对缩短,负荷性质多样,负荷强度相对较高,负荷量相对较大,机能恢复相对较快。
亚高原训练法是指在海拔高度为1800——2000米之间的高原地带进行训练的方法。由于海拔高原高度相对不高,自然环境相对较好,空气中氧含量相对较大,气候、气温相对适宜,高原反应相对较低,因此,它的特点是海拔高度相对较低,训练适应发生较快,训练过程时间较短,负荷性质多样,负荷强度相对更高,负荷量相对更大,甚至可按低海拔平原环境安排运动负荷,机体机能恢复相对更快。
‘肆’ 协调性训练动作有哪些
1、平衡步:提高身体平衡性以及四肢协调性。
起始姿势抬起双手至与肩同高;将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前方的方式沿直线走;向前走,抬起后腿,然后暂停1秒,接着每条腿迈20步。
2、树式:提高身体平衡性,强化小腿与躯干协调性
竖直站立,将足底放在对侧大腿内侧,保持腹部收紧,双手成祈祷的姿势,保持10~30秒换对侧重复此动作。
3、向上抬手:提高肩部,胸部颈部背部整体协调性。
站立,手臂放与身体两侧,吸气从两侧抬起你的手臂,伸直躯干继续抬起手臂直至手臂位于头部正上方。向上延展你的手臂且掌心相对,保持10~30秒。
4、上犬式:打开胸部,强化肩部腹部协调性,增肌后背柔韧性。
起始于低位平板支撑。向上抬起你的躯干且脸朝向前方。足背放在地面且伸直手臂,保持膝盖和大腿抬离地面,保持这个动作10~15秒。
5、穿针引线:提高肩背部协调性。
起始于四足中立位,背部放平放松呼吸。一只手臂从胸部下方穿过并向对侧延展,同时旋转手臂。接着换对侧手臂,重复此动作30~50次。
‘伍’ 柔道技术的基本动作
柔道技术基本动作
第一节 柔道技术基本构造
柔道的技术是由投技、固技二者所组成的。投技是指施术者本身不倒地,而将对方以站立姿势摔投出去之技法;固技为地面制敌法,又称为“捉牢法”,与立技被喻为一部车的前后轮(黄武雄,民76)。而立技根据施术者在摔投时,主要力量运用的部份又可分为手技、腰技及足技。固技可分为压制法(抑入技)、绞技及关节技三种技法。
第二节 柔道站立姿势
学习柔道站立的姿势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各种摔倒法的技术当中,都是由站的姿势开始施术,且姿势的好坏会影响攻击技术的`连贯及敏捷性。在比赛的过程中,站立的姿势到脚步的移动实在是比赛输赢的一大因素,因为当脚步移动时,重心会跟着移动,如果移动的步伐稍有错误,重心一但偏离了,在一瞬间即可决定胜负。
一、柔道基本站立姿势
站立的姿势可分为自然体与自护体两种。
(一)自然体可分
正自然体: 这是最基本的姿势,也是最重要的姿势。以最轻松自然的心态,把两脚张开,与肩同宽,成外八字站好,整个身体的重心平均置于两脚,膝盖轻轻伸直,身体微微挺直,眼睛注视着前方
右自然体: 从正自然体的姿势开始,右脚微向前踏一步,左脚脚尖微微向外开,身体重 心平均置于两脚上,身体挺直,两臂自然垂下,眼睛平视着前方。
左自然体: 与右自然体是同一要领,不同的是将左脚向左前方微踏一步。
(二)自护体可分为
正自护体: 从自然体的姿势出发,两脚大步开立,两膝盖弯曲,腰部向下,体重平均落于两脚及腰上,两眼平视前方,两手置于大腿前上方。
右自护体: 右脚微向斜前踏出一大步,两膝弯曲,腰部向下,体重平均落于两脚及腰上,两眼平视前方,两手置于大腿前上方。
左自护体: 与右自护体相反,从正自护体开始,左脚向斜前一大步。
二、柔道训练步伐移动姿势及方向
要使自己的身体可以往前、后、左、右任何一个方向进行平稳的移动,又要能够轻易的改变自己身体的转向,可使用两种步法来应用-上步法和垫步法,这两种步法全都须要以脚掌紧贴着垫子行走。
上步法: 两脚相互交替向前行走的一般走法。
垫步法: 一脚在前另一脚紧跟在后的垫步行走法。 另外在步伐移动中一边要保持身体的平衡一边要改变身体的位置及方向则有数种方法可供参考。
前、后移动法: 向前时,可使用上步法及垫步法相互使用移动;而向后时,要顾及自身的平衡,则是使用垫步法来移动。
左、右移动法: 向左及向右移动时,是使用垫步法来应用较能保持平衡。
绕圆移动法: 此移动法可分为两种-以自身为中心绕圆移动或以对手为中 心绕圆移动: 以自身为中心绕圆时,以一脚为中心,只使用另一脚做小步的移动;以对手为中心绕圆时则是使用垫步法做基础来绕圆。注意一点,以对手为中心绕圆,并不是被对方牵着走,而是要以自己的力量来带动对手。
破势八个基本方向。
第三节 捉襟法
对于柔道有一定的基本认知后,就必须学习有关与对手交战最重要的捉襟法。以下的说明,皆以右边惯用姿态来说明,左边亦然。
一、自然体的交襟法: 从正自然体把右脚往右前方踏出一步,互相以右手捉住对方的右衣领,而以左手捉住对方的衣袖,约在对手肘关节处。
二、自护体的交襟法: 从正自护体姿势,将右手插入对方左腋下贴住背部,左手捉住对方右手手肘 外侧的衣袖,并以臂夹住对手。 要注意的是,在捉住对手衣襟时,要放松手臂及手腕的力量,仅使用部分的力量控制,如此才能快速察觉对手的攻势,且手臂不会因过度及长时间的用力导致僵硬,而反应迟钝,要攻击时,再使用出全力攻击即可。
三、禁止使用的交襟法: 在比赛或练习时,以下的做法是不被允许且危险的: 在防御时,长时间的(约5秒)捉住对手之腰带而不放。 在防御时,捉住对方的裤子。 把手指插入对手的袖口。 把手指插入对手的裤管内。
第四节 护身倒法 护身倒法是指被对方摔倒在地或自己倒下时,为了保护身体的安全,减少身体所受的冲击之方法;护身倒法练习是由低姿势逐渐往较高的姿势练习,由原地训练增强为移动间的训练;在速度方面则由缓慢平稳转变为快速的练习。先学会保护自己,才能保护别人,所以护身倒法是进入柔道技术殿堂的首要课程;分别地将几种护身倒法介绍于后。
一、卧姿倒法: 身体仰卧榻榻米上,两臂上举,下颚收起,后脑不可碰触到榻榻米,手掌向下拍打榻榻米时,两臂向外张开与身体成30-40度,五指并拢、手心向下拍击。
二、坐姿倒法: 两脚伸直并拢,上身保持正直坐于榻榻米上,两手向前举起与肩同高,下颚收起,上身向后倒时,两眼注视腹部节带处,两臂向外张开与身体成30-40度,五指并拢、两手或左(右)手用力拍打榻榻米。
三、蹲姿倒法: 蹲屈膝蹲下,两手自膝盖处向前举起,与肩同高,身体向后倒时两眼注视腹部节带处,两臂向外张开与身体成30-40度,五指并拢、两手或左(右)手用力拍打榻榻米。
四、立姿倒法: 两脚微开站立,两臂举起与肩同高,屈膝蹲下时,成蹲姿向后倒时,两手用力拍打榻榻米。
五、前回转倒法: 两脚与肩同宽站立,右脚向前一步,两膝弯曲,右手向内置于右脚线上,右手置于右脚内侧前面,指尖向后方,手背向上,膝盖一面打直,头向下,眼睛向左后方看,顺着右肩、背部的次序向前滚倒回转后,用左手拍打榻榻米(右手指的方向为回转的方向,右手置于右手与两脚跟连结成的三角形顶点位置),左侧前回转倒法。 可以移动的方式来练习前回转倒法,如跑步时,做前回转倒法及跳跃过障碍物做前回转倒法。
‘陆’ 柔道的训练方法
柔道(Jūdō,じゅうどう)是一种以摔法和地面技为主的格斗术。日本素有"柔道之国"的称号。柔道是日本武术中特有的一科,是由柔术演变发展而来的。在日语中是"柔之道"的意思。就是"温柔的方式"。柔道部分起源于一种古代日本武士空手搏斗的技术:柔术。柔道通过把对手摔倒在地而赢得比赛,它是奥运会比赛中唯一的允许使用窒息或扭脱关节等手段来制服对手的项目。柔道是一种对抗性很强的竞技运动,它强调选手对技巧掌握的娴熟程度,而非力量的对比。下面是我专门为您整理好的:柔道运动训练方法。
采用科学的训练方式是专项力量训练的主要手段
1、塔尖式训练方式
塔尖式练习方式的特点是负荷量大小应在85-100%之间,强度由极限递减至次极限。采用这种方法练习时,练习的组数不宜过多,一般4~5组为宜。每组练习都应尽最大努力去做,次数越多越好,即完成该重量的Rm(注:Rm是指疲劳前能按所指定的重复次数举起的最大重量如4Rm为能举起4次的最大重量。)次数,间歇时间3′~4′塔尖式练习法适用于大周期训练中准备期的前期,这时由于运动员刚刚从恢复过渡后,体力尚未陕复,因此训练的组数不宜过多。
对青少年爆发力的练习,—般采用金字塔训练法中的塔身式练习法,强度80%~60%,即大中强度,且呈递减趋势,组数在5-6组为宜,每次练习中,每个动作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每组次数应在动作速度明显减慢时停止,每组练习后,间歇2′-3′。塔身式练习法适用于准备期的中期和后期,基理与双塔式练习法相同。
2、双塔式训练方式
双塔式练习特点:强度先递增后递减,用此种方法时,组数应在8-10组为佳。双塔式练习法在强度递增期时,每组次数不宜过多,只需要做该重量Rm次数的一半即可,如果一组做的太多,就会影响后几组的极限练习,反而会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这一点尤为重要,当进入强度递减时,每组练习要完成该重量的Rm次数,每组间歇时间为2′~4′,亦可因人而定。在准备期的中期和后期,运动员的体力基本恢复正常,运动负荷就可以逐渐加大,在这期间采用双塔式力量练习法效果较好。
另外,青少年柔道运动员在进行专项力量素质训练的时候,应注以下几点:
1、准备活动充分,以免肌肉拉伤。
2、每次训练安排:训练强度与训练方式方法相互配合。
3、在每组练习后的间歇时间内,放松或按摩参与练习肌肉。
4、全部练习完后,进行全身放松,可采用两人一组相按摩的方法,促进乳酸代谢,尽可能快的消除疲劳,恢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