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评估行为主义研究方法

评估行为主义研究方法

发布时间:2022-12-23 09:56:24

‘壹’ 一、行为主义政治学主要观点及其评价

行为主义政治学
简介
产生与发展
基本内容
主要缺陷与问题
目录
1摘要
2简介
3产生与发展
4基本内容
5主要缺陷与问题
行为主义政治学是政治学家努力使政治学实事求是、科学化的结果。这一努力肇始于19世纪30-40年代孔德和斯宾塞的实证主义哲学和方法论。经过发展,实证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成为政治学科学主义的哲学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政治学家主张采用社会学、心理学和统计学方法来研究政治,发起了“新政治科学运动”,为行为主义政治学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在美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逐步成为20世纪70年代前政治学的主流。

简介
行为主义政治学作为一种实事求是的政治学,本质上是政治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革新,其主要特点体现在:其一,主张以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其二,注重政治研究形式和手段的精确化、数量化,因而注重定量研究而抛弃定性研究;其三,强调以经验分析为核心内容的实证性研究,主张政治研究应该是经验性和描述性的;其四,政治学研究应该价值中立,以不偏不倚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得到公正的结论;其五,吸收了大量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政治现象展开多种方式、多种角度、多个层次的研究,构成了形形色色的政治学说,大大拓宽了政治学研究的领域;其六,规定自己的分析任务不在于政治的“应然”,而在于政治的“实然”,因此在政治现实性上,它表现为从技术角度看,怎样进行统治和权力分配,而不是阐明统治为何是合理的。

强调运用实证方法研究个体或团体政治行为的政治学思潮的总称。20世纪初萌芽,50~60年代盛行于美国及西方政治学界。广义的行为主义政治学包括后行为主义政治学。

产生与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政治学家发现传统主义政治学未能预测、更无法解释战后世界政治局势的巨大变化,已有的政治学一般原则对国家政治生活几乎没有影响,政治学理论与实际政治活动严重脱节,政治学发展明显落后于其他学科。于是纷纷检讨政治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要求变革。与此同时,自然科学和行为科学日益发展,并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提供了量化分析手段,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为政治学的改革创造了物质条件。行为主义政治学受实证主义哲学思潮和非意识形态化的影响,师承20年代新政治科学运动,作为传统主义政治学的对立面,在美国政府及各种基金会的资助下,迅速兴起并发展起来。

“行为主义政治学”一词是从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一词演变而来。但行为主义政治学与行为主义心理学几乎没有什么共同之处。只是因为1949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一群社会科学家为争取国家科学基金的资助,担心“社会科学”一词被误混同,于是借用了“行为主义”这一概念。在此以前,已有很多学者尝试运用心理学、社会学及自然科学方法研究政治现象,并取得一定成就。1908年,英国政治学家G.华莱士在《政治中的人性》一书提出要注重分析人类心理因素在政治活动中的作用。美国政治学家A.F.本特利在《政府过程》(1908)中,运用社会学方法探讨了政治现象和政府行为。20年代,以C.E.梅里安为代表的新政治科学运动强调用科学方法研究人性和人的政治行为。1930年H.D.拉斯韦尔发表《精神病理学和政治》一书,对政治行为的心理过程作了生理学的说明。5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政治学成为影响整个美国及西欧政治学发展的政治学流派。众多行为主义学者在政治学界崭露头角,大批重要的行为主义学派着作问世,较有影响的有H.A.西蒙的《公共行政》(1950)、D.伊斯顿的《政治系统:政治现状研究》(1953)、G.A.阿尔蒙德与J.S.科尔曼合着的《发展中地区的政治》(1960)及与G.B.鲍威尔(小)合着的《比较政治:发展研究途径》(1966)、K.W.多伊奇的《政府的神经:政治沟通与控制的模式》(1963)等。

基本内容
行为主义政治学没有统一的理论模式,各种学派林立,较有影响的有阿尔蒙德的结构-功能主义,西蒙和E.林德布洛姆的决策理论,多伊奇的政治沟通理论,伊斯顿的政治系统分析等,这些具有最广泛特征的理论被称作“一般理论”。还有建立关于本学科理论框架的中层理论,如权力多元论和实证主义理论等。但就基本特征而言,行为主义政治学把政治行为看作政治的出发点和政治分析的基本单元,并用现代科学方法加以分析;坚信政治学作为一门经验科学最终可以对政治现象加以科学解释和预测;反对传统政治学将研究重点集中于政治制度,主张从法律、制度的研究转向可加以实际观察的政治行为的研究;反对抽象的规范性理论,认为科学的功能在于解释世界而不在于改造世界。对政治行为的理解和解释在逻辑上应先于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注重系统的因果的精细复杂的经验理论的建设;反对宏观地解释历史,反对静态和描述性研究、强调动态化、定量化、科学化方法与技术的使用;反对单科性和一元化,崇尚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提倡学科的统一;抛弃传统政治学浓厚的道德与哲学色彩,反对为各种现实社会问题提供解决方法的应用性研究,主张价值中立,倾向于纯学术性研究。伊斯顿曾将实事求是的行为主义政治学基本特征归纳为 8项设想目标:规则性(政治行为具有可观察、预测进而实证研究的规律性),验证(政治行为具有的规则性可以被经验把握和证明),技术(强调获取资料进行分析的科学方法,方法本身成为研究的对象),数量确定(观察、记录、分析的过程尽可能量化以取得科学性),价值(区分价值与事实,研究者应把主观的价值偏好排除在研究过程之外),系统化(政治学研究应系统化,保持理论的一致性),纯科学(强调研究主要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逻辑上的基础,反对关注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实用主义),一体化(社会科学的整体性要求政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融渗透)。

行为主义政治学注重方法的研究,将政治过程与人们的行为联系起来,从静态描述转向动态分析,注重系统的普遍意义上的理论建设和科学的预测功能,强调学科之间的协作等。这些主张适应了政治现象日益复杂化、扩大化的趋势,开拓了政治学的视野。在行为主义政治学思潮影响下,新科学新理论纷纷涌现,如政治心理学、政治社会学、政治生态学、政治人类学、政治系统分析理论、 角色理论、团体理论、 决策理论、精英理论等。行为主义政治学还提出了一套新的政治学概念和范畴,以代替传统的概念和范畴。由于上述特点,行为主义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伟大变革。

主要缺陷与问题
行为主义政治学出现后也受到各方面的批评。批评者们认为行为主义政治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过分注重政治的形式,揭示政治内容不够;过分注重方法论,忽视实际问题的研究;过分注重微观分析,忽视宏观理论的建树;过分推崇自然科学方法与技术而排斥历史的哲学的方法;试图排除价值成分,只解释“是什么”,不研究“应如何”;只求解释现实不求改造现实;特别是经验理论带有极大的实事求是因素。这些缺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发展。尽管行为主义政治学指责传统政治学在现实政治面前束手无策,但20世纪60年代国际政局动荡不安,美国内外政治危机的事实证明行为主义政治学同样是不能担负起科学说明并解决现实政治问题的重任。此后,行为主义政治学研究逐渐低落,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兴起。

免责声明
头条网络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头条网络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email protected]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头条网络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ke.com。
意见反馈
©2020 ke.com

‘贰’ 与音乐治疗相关的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及相关理论是什么

近50年来,行为主义流派在心理治疗和心理学领域占有优势的地位。从16世纪左右在西方国家的发展的思潮促进了行为主义的兴起。这时的行为主义具有以下的特点:(1)崇尚对假设的实验检验,远离对权威的盲从;(2)崇尚物理主义,远离精神活动;(3)崇尚科学,远离神秘主义。到了19世纪末,这种观点导向了实证主义的哲学思想。早期的行为主义就是实证主义的延伸,拒绝任何不能用物理量化或可测量的假设(Baars,1986)。
行为主义造成了一个强大的运动,形成了一个能够客观地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研究的心理学派。行为主义不是聚焦在对潜意识的分析,而是通过物理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行为而发展出经验的心理学理论,包括建立研究方法,规范的实验设计,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Baars,1986; Wilson, 2000)。行为主义的理论哲学是建立在行为分析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的。通常人们会认为,行为主义排斥一切不能够通过客观评估进行操作定义的事物。这种看法实际上是不正确的。行为主义的理论清楚地承认人的内部事件的重要性,它认为排除无法触及到的内部事件是错误的。相反,行为主义试图寻找一个有结构的认知模式来对不能观察到的内部事件作为对外部行为的解释说明(Standley, Johnson, Robb, Brownell & Kim. 2004)。 在1950年代后,行为主义在研究和临床评估及心理治疗中开始使用系统的研究方法。在开始的时候,这种新的治疗方法被认为是一种在临床治疗中的新的现代学习理论的应用,而随着时间,行为主义治疗逐渐成为当今一个用重要影响的有效临床治疗取向(Standley, Johnson, Robb, Brownell & Kim. 2004)。

‘叁’ 行为主义理论理论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有哪些

1、华生—“刺激反应”心理学:主张采用客观的方法进行心理学研究,他否认人的先天遗传素质作用,倡导教育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

2、桑代克—试误说: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

学习公式:S—R(刺激—反应)

桑代克认为试误学习成功的条件主要有三个:

(1)练习律。

学习要经过反复的练习。一个联结的使用(练习) 会增加这个联结的力量; 一个联结的失用(不练习) 会减弱这个联结的力量或使之遗忘。

(2)准备律。

准备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即联结的增强和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调节和心理准备。

(3)效果律。

当建立了联结时,导致满意后果(奖励)的联结会得到加强,而带来烦恼效果(惩罚)的行为则会被削弱或淘汰。


3、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人和动物有机体有两种习得性行为:应答性行为 、操作性行为。有两种学习:经典性条件反射式学习、操作性条件反射式学习。两种学习形式同样重要,而操作式学习则更能代表实际生活中人的学习情况。

(1)操作性条件反射

如果一个操作(自发反应)出现以后,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增加(R → S);已经形成了的操作,如果出现后不再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以后出现的概率就减少,甚至消失。


(2)斯金纳学习理论在教学上的应用——程序教学

1> 积极反应:程序教学以问题形式向学生呈现知识 (刺激);

2 >小的步子:将要学习的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按一定顺序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一一回答 (反应);

3 >即时反馈:对学生的每个反应立即作出反馈,然后学生可得到反馈信息 (强化);

4 >自定步调:每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程度上通常都有上、中、下之别;

5 >最低的错误率:教学机器有记录错误的装置。程序编制者可根据记录了解学生实际水平并修改程序,使之更适合学生程度。

(3)强化:反应之后出现、能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或措施。

正强化:在有机体做出一个操作反应后,如果呈现某一后继的刺激物,有机体的操作反应概率增加,那么该刺激产生的作用称为正强化。如儿童做对了某件事后得到奖励或表扬。

负强化:在有机体做出一个操作反应后,如果撤走某一刺激物,有机体的操作反应概率增加,那么该刺激产生的作用就是负强化。如儿童因有改正错误的行为,家长取消了限制儿童看电视的禁令。

‘肆’ 行为主义的理论体系

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1)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
(2)认为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人的活动和行为的一个部门,要求心理学必须放弃与意识的一切关系,提出两点要求:第一、心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差异只是一些分工上的差异;第二、必须放弃心理学中那些不能被科学普遍术语加以说明的概念,如意识、心理状态、心理、意志、意象等等。
(3)极力要求用行为主义的客观法去反对和代替内省法,认为客观方法有四种:第一、不借助仪器的自然观察法和借助于仪器的实验观察法;第二、口头报告法;第三、条件反射法;第四、测验法。斯金纳则属于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他只研究可观察的行为,试图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函数关系,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事件不是客观的东西,应予以排斥。斯金纳认为,可以在不放弃行为主义立场的前提下说明意识问题。 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他主张心理学应该屏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毋须理会其中的中间环节,华生称之为“黑箱作业”。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
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强度有大有小。
华生指出一向认为纯属意识的思维和情绪,其实也都是内隐和轻微的身体变化。前者是全身肌肉,特别是言语器官的变化,后者是内脏和腺体的变化。20年代以来记录肌肉电位变化的技术不断提高,已经发现心理活动伴有轻微的肌肉收缩。但连带发生的事件并不一定就是同一事件。所以思维时有轻微的肌肉收缩,并不足以证明思维就是轻微的肌肉收缩。
华生认为,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都可归结为物理或化学变化;引起有机体反应的刺激,最后分析也只能是有机体内部和外界的物理或化学变化。这样一来。全部行为,包括通常所说的心理活动,都不外是一些物理或化学变化引起另一些物理或化学变化而已。因此,他认为心理观象都能够用物理和化学的概念来说明。一位早期行为主义者魏斯把这种观点发挥到极端的还原论,但华生本人则又主张心理学只应着眼于有机体整体的适应性行为,无须过问这些物理和化学变化。
华生自称行为主义是唯一彻底而合乎逻辑的机能主义。他在芝加哥大学深受机能主义的影响。机能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安吉尔也说过心理学要研究行为。但机能主义者把意识和行为都看作人适应环境的手段。按机能主义的哲学依据——实用主义来说,检验意识适应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行为的适应性。所以,考察了行为就无须考察意识;反之,若不考察行为则无法考察意识的适应性。因此彻底的机能主义就必须承认,可以丢开意识去考察行为,但不能丢开行为去考察意识。
华生宣称心理学家应该象物理学家那样去使用意识,即只把它看作关于客观事物的经验,而不看作关于心理活动的经验,从而否定了冯特所指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区别,把心理学家所研究的意识和物理学家所研究的客观事物等同起来。拉什利明确指出这是新实在论的观点,并极表赞赏。
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这样就能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行为主义者在研究方法上摈弃内省,主张采用客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和测验法。这是他们在研究对象上否认意识的必然结论。
华生一方面反对内省,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利用只有内省才能提供的一些素材。于是他把内省从前门赶出去,又以“言语报告”的名义从后门请进来。这样就把言语的两种作用混淆了。言语固然和动作一样是对客观刺激的反应,但也可用来陈述自己的心理,这种陈述其实就是内省。

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方法论上深受进化论问世以来的动物心理学的影响。动物不会作内省报告,所以只能根据它对刺激的反应来推测其心理。这样就使早期的动物心理学染上浓厚的拟人论色彩。摩根提出要尽量克服拟人论,经过勒布的进一步努力,直至桑代克,均未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华生承其余绪,做过许多动物心理学的研究,最后得出一反拟人论的结论,断言人和动物在心理上没有质的差别,但不能按人的心理来推测动物的心理,相反地要像研究动物心理那样来研究人的心理。因此,他非常赞赏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法,因为它可以使像感觉辨别这样的主观经验转化为反应差异的客观事实。
但从根本上看,华生与巴甫洛夫完全不同。华生否认神经中枢在动物行为中的特殊重要性,认为它仅起联络作用。巴甫洛夫则把身体外周器官活动与神经中枢活动的关系看作投影关系,考察外周器官的活动,目的在于了解神经中枢的活动。再者,巴甫洛夫不否认意识,而且非常强调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本质差别。 华生认为除极少数的简单反射外,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通过条件反射实现的。因此他把巴甫洛夫式的条件反射当作行为主义的“枢石”。华生夸口说,给他一打健康婴儿,让他在可以完全控制的环境里去培育,他能使任何一个婴儿变成任何一种人物。他在婴儿的情绪行为上做了实验,使婴儿的爱、惧通过条件反射的改变而改变。他后来侈言要建立行为主义的实验伦理学。
华生式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最高峰。它的一些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渗透到很多人文科学中去,从而出现了“行为科学”的名称。直至今天,其涉及的领域仍日益扩大。它们尽管不全以行为主义为指导观点,但名称的起源则不能不归之行为主义。华生的环境决定论观点影响美国心理学达30年。他的预测和控制行为的观点促进了应用心理学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界公认,自行为主义心理学问世后,有很长一个时期,美国心理学家多是实际上的行为主义者。认知心理学兴起后,虽然意识重新被重视,但认知心理学在方法上也尽量通过观察客观行为来研究主观经验。
华生过分简化的刺激-反应公式不能解释行为的最显着特点,即选择性和适应性。30年代以后,他的一些后继人在操作主义的指引下试图克服这一致命缺点,从而形成多种形式的新行为主义。如果说华生废除意识的主张,由于使心理学丢掉主题而渐被抛弃,那么方法论的行为主义则在美国借操作主义的巧辩而延续。 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以斯金纳为代表,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他自制了一个“斯金纳箱”,在箱内装一特殊装置,压一次杠杆就会出现食物,他将一只饿鼠放入箱内,它会在里面乱跑乱碰,自由探索,偶然一次压杠杆就得到食物,此后老鼠压杠杆的频率越来越多,即学会了通过压杠杆来得到食物的方法,斯金纳将其命名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作用,食物即是强化物,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应(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斯金纳认为心理学所关心的是可以观察到的外表的行为, 而不是行为的内部机制。他认为科学必须在自然科学的范围内进行研究,其任务就是要确定实验者控制的刺激继之而来有机体反应之间的函数关系。当然他不仅考虑到一个刺激与一个反应之间的关系,也考虑到那些改变刺激与反应的关系的条件,他的公式为:R=f(SoA)其中R为反应,S为刺激,A为实验者在研究中所控制的实验变因。然而,他对行为的研究只着重对单个被试进行严格控制条件下的实验研究。
斯金纳从1930年代至1950年代主要是从事实验性的比较心理学,但他一直是依然在世的行为主义理论家中最知名的,直到他于1990年去世为止。他发展了一套不同的行为主义哲学,被称为基本教义派行为主义(radical behaviorism)。在他出版了《生物个体的行为:一种实验分析》(The Behavior of Organisms: 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Behavior)后他被归功于创造了另一种新的心理学变化形式—被称为行为分析学(behavior analysis )或行为的实验性分析学(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behavior)。
斯金纳对于基本教义派行为主义的定义有很大影响,依据分类的法则他的研究被命名为行为的实验性分析学(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behavior, 简称EAB),EAB和其他行为研究在许多方法和理论上都不同。与方法论的行为主义相较,方法论者认同对于触觉的实验,并认为心灵和内省是存在且可以用科学解释,而基本教义派行为主义则否认这些看法。
斯金纳行为分析
斯金纳对有机体的行为的分析划他的行为科学研究的重要部分,他的关于操作条件作用的原理就是他的行为分析的核心观点。
斯金纳用他自己设计的斯金纳箱对动物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的理论。他把条件作用分为两种,一种是应答性条件反射,即巴甫洛夫的古典式的条件反射;另一种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即他自己在动物实验中发现的那种条件反射。前者是由一种可以观察到的刺激引发起来的,而后者则是在没有任何可以观察到的外来刺激的情境中发生的,后者比前者在学习过程中更为重要。
1、习得律
斯金纳认为,塑造动物行为的过程就是动物学习的过程,他把学习公式概括为: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会增加。这里所说的强度的增加并不是某一特定的反应,而是使这些反应发生的一般倾向。他认为使条件作用的速率增加,关键的变量是强化,练习不会使反应速率上升,只是为进一步强化的发生提供机会而已。
斯金纳还对不同的强化程式的效果进行了研究,认为不同的间歇、不同的比例以及不同的时间安排对行为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响。
2、条件强化和泛化现象
斯金纳指出,当用强化物强化某一动作时使用某一刺激,这一刺激最终会成为一个条件强化物,和以前的强化物一样,可以用来强化这个动作其他一些操作。
如果一个条件强化物和许多初级强化物发生联系,那这个条件强化物就被泛化了,如金钱就是最好的泛化强化物。
3、消退和遗忘
斯金纳认为,消退是由无强化引起的,而遗忘则是随时间消逝而逐渐衰退的。 在新行为主义中分化成两派,一派是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激进派,一派是以班杜拉为代表的主张采用更“温和”态度的阵营。
班杜拉提出四个主要理论,分别为:三元交互决定论、观察学习理论、自我效能理论、行为矫正理论。
班杜拉的新行为主义被称之为社会认知行为主义。
△代表理论: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理论)
罗推尔的社会行为学习理论;
米契尔的认知社会学习理论。
△共同特点:既坚持行为主义的研究精神又吸收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具体表现(特点):
1、大胆地使用以往被传统行为主义所摒弃和拒绝的心理学概念,探索认知、思维、意象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
2、强调行为和认知的结合。既可以通过人的思维、信念和期待等认知过程预测人类的行为,也可以通过改变人的认知来改变人类的行为,通过行为的改变也可改变人的信念、期待等认知过程。
3、强调自我调节的作用。传统的行为主义强调外在强化对行为的影响,忽视了“自我”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新的新行为主义者认为,如果行为仅仅由外部的奖励或惩罚所决定,人就会像风向标一样,不断地改变方向,以适应作用于他们的各种短暂的影响。
4、强调心理过程的积极与主动性。新的新行为主义者强调要把行为主义同建构论结合起来,重视以往经由学习而获得的认知规则在对环境信息作出反应过程中的作用。
5、坚持客观主义的态度。
班图拉(1925- )美,观察学习理论。1974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主要思想:
【观察学习】又称无尝试学习或替代性学习。由于人有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得信息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得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不必事事经过亲身体验,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
特点:1、观察学习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
2、观察学习并不依赖直接强化;
3、观察学习具有认知性;
4、观察学习不等同于模仿。
基本类型:
【直接的观察学习】也称行为的观察学习,指对示范行为的简单模仿。
【抽象性观察学习】指观察者从他人的行为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或原理,以后在一定条件下观察者会表现出能体现这些规则或原理的行为,却不需要模仿所观察到的那些特殊的反应方式。
【创造性观察学习】指的是观察者通过观察可将各个不同榜样行为特点组合成不同于个别榜样特点的新的混合体,即从不同的示范行为中抽取不同的行为特点,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
班图拉主张行为、环境、个人内在诸因素三者相互影响、交互决定,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他认为个人的成就如何是由外界环境与人的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评价交互决定论的独到之处在于把人的行为与认知因素区别开来,指出了认知因素在决定行为中的作用,在行为主义的框架内确立了认知的地位。此外,这种观点视环境、行为、人的认知因素为相互决定的因素,注意到了人的行为及其认知因素对环境的影响,避免了行为主义的机械环境论的倾向。
▲自我调节论
自我调节论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的行为的过程。它由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三个过程组成。
评价班图拉的自我调节论强调了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作用,表明人具有理性认知的能力,能合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这一点无疑是值得称道和肯定的。
▲自我效能原理
△知觉到的自我效能是一种对自我生成能力的知觉,被感知到的自我效能结果即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深化到价值系统就成为自我效能信念,即有关自我能力判断的认知取向。
△自我效能从本质上讲是自我生成的能力。
影响自我效能形成的因素:①行为的成败经验;②替代性经验;③言语劝说;④情绪的唤起;⑤情境条件。
▲对班图拉观察学习理论的评价
[贡献]
1、注重社会因素的影响,改变了传统学习理论重个体轻社会的思想倾向,把学习心理学的研究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合在一起,对学习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独树一帜的贡献。
2、吸收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把强化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了传统行为主义重“刺激—反应”轻中枢过程的思想倾向,使解释人的行为的理论的参照点发生了一次重要的转变。
3、强调学习过程中的社会因素和认知过程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方法论上注重以人为被试的实验,改变了行为主义以动物为实验对象、把由动物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推广到人类学习现象的错误倾向。
4、他的概念和理论建立在丰富坚实的实验验证资料的基础上,其实验方法比较严谨,结论比较有说服力。
[局限]
1、由于班图拉的理论具有开放性特征,导致了它缺乏富有内在统一性的理论框架。
2、大多数发展心理学家认为班图拉的观点忽视了发展变量的重要性。即它忽视了儿童在多大程度上能独立进行学习,以及发展阶段在多大程度上对儿童的观察学习产生影响。
3、班图拉在研究攻击行为观察学习中所采用的一些方法难以让人苟同。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4、班图拉虽然强调了人的认知能力对行为的影响,但他以研究行为为重心和目的,实际上并没有给认知因素以应有的位置。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说服了许多的学院研究者,使他们相信在心理学的实验上研究行为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比较心理学上,更早时便有人于这方面提出警告,批评当时有些研究者的研究越来越偏向拟人化。例如罗意德·摩根(C.LloydMorgan)便曾批评乔治·罗曼(GeorgeRomanes)在他的研究中竟直接地形容动物的心理过程。爱德华·桑代克也曾做了类似的研究(研究猫咪逃离迷箱的反应)。 然而,大多心理学家采取了他们称为方法论的行为主义(methodologicalbehaviorism)的立场,他们承认“行为”是唯一的、或最简单的用以观察心理的方法,但认为它可能只是表现了精神状态运作后的结果。支持这样立场的知名行为主义者,包括了自称为新行为主义的克拉克·L·赫尔(ClarkL.Hull),以及稍后发展了认知主义的爱德华·C·托尔曼(EdwardC.Tolman)。托尔曼的实验发现,老鼠即使在缺乏奖励条件的情况下也能自行探索出迷宫的分布,他主张刺激与反应(S->R)之间还有第三者作连结—生物个体(organism),因此整个步骤应该是(S->O->R)。他的理论和其他一些理论一起被称为“有目的行为主义”(purposivebehaviorism)。
方法论的行为主义到今天仍是最强调实验的心理学流派,包括许多研究认知心理学的人,只要行为被定义为包括言语在内——至少非内省的言语都有研究价值。自从19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动物认知研究,以及一些非正统的观点如唐纳德·格利芬(DonaldGriffin),在讨论动物的心理时也出现越来越多包括讨论意识的心灵性的用词,比较心理学与动物心理学,方法论的行为主义并不会出现矛盾。 关于行为主义路线分别到还没有一定的共识,以下只是简略的分别:正统(Classical):华生所论述的行为主义,主张客观的研究行为,否定心理的过程和内部状态。
方法论(Methodological):以第三人称的客观观点观察行为,观察到的心理数据必须以主体间(inter-subjectively)可检验的方式记载,而不是理论上的方式。此方法被运用于一般的实验中,并为认知心理学所吸收。
基本教义派(Radical):斯金纳派的行为主义,因为扩大了行为主义的原则至有机体内的过程,与方法论相较,并不需中介观察者的认同,不经过机械化或简化,假定“行为”并不是(心理的)内部状态所造成的,人的行为现象至少必须由他自身所体验到。
逻辑式(Logical):由牛津大学哲学家吉伯特·赖尔(GilbertRyle)在他所着的TheConceptofMind(1949)一书中所建立。
目的论(Teleological):后斯金纳派,目的论的行为主义,接近微观经济学概念。
理论派(Theoretical):后斯金纳派,允许观察内部状态(“在皮肤内的状态”曾经被认为是“无法观察的”,但现代的科技技术将有可能办到)的心理动力学,但在理论的架构上采折衷路线,强调实验上的谨慎。
生物学(Biological):后斯金纳派,注重于知觉和运动神经架构的行为,理论上属于行为主义之一。
内部派(Interbehaviorism):由J·R·坎特(J.R.Kantor)在斯金纳提出理论前就已创建,正由L.Hayes、E.Ribes、S.Bijou等人继续研究。注重生物个体内部的过程,对行为广泛研究,重点在人的行为上。
另外两派普遍却不太典型的是新-:克拉克·L·赫尔(ClarkL.Hull)派和后赫尔派,属理论性的、聚集数据的非心理动力学,偏向生理学。和有目的地:爱德华·C·托尔曼(EdwardC.Tolman)的预测行为的认知心理学。

‘伍’ 下面哪些方法属于行为主义方法

下面哪些方法属于行为主义方法
强化法,代币制,消退法属于行为主义方法
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

‘陆’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的研究方法

1、 观察法
华生承认观察法的重要作用,他把观察法分为两类。
一类是无帮助的观察, 也就是通常所讲的自然的观察。华生认为这种观察也可以了解引起反应的刺激及反应和动作的性质。但由于对许多现象不能加以充分的控制,因而只能是一种比较粗略简便的方法。
另一类是借助仪器的观察。华生认为,全体科学的进步都与实验手段和设备的改进有关。因此,心理学为了研究行为,效法自然科学,就有必要设计精密的仪器有效地控制被试,更加精确地研究行为。这种观察实际上就是通常的实验法。
2、条件反射法
华生认为条件反射法是非常客观的方法,他把条件反射法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以获得条件分泌反射的方法,一类是用以获得条件运动反射的方法。华生不仅把条件反射法正式列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而且还亲自应用这一方法对儿童的情绪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
3、口头报告法
华生认为,在正常人身上,有一种在动物身上不存在的,甚至在变态的人身上也不完善的能力,即观察自己身体内部所发生的变化并对这些变化进行口头报告的能力。而且,人对于各种情境的顺应更经常地用语言而不用其他运动来实现。有时,这甚至是唯一可观察到的反应。这也决定了对人的研究不仅可能,而且必须采用口头报告的方法。 华生所讲的口头报告法所报告的只是自己机体内部的变化,而不是心理和意识的活动,因而并不是通常所谓的内省。
4、测验法
华生认为,随着科学的发展,纯粹的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差异越来越小,测验法也逐渐由应用的方法成为研究的方法。他认为已有的测验方法的一个重大问题就在于它们大多数都是与语言行为有关的,这就使有语言缺陷的人不能运用这种方法。因此,他主张要设计和运用不一定需要语言的明显外部表现的行为测验。

‘柒’ 行为主义的方法

(一)系统脱敏疗法

通过渐进性暴露于恐惧刺激,使已建立的条件反射消失,用以治疗心理或行为障碍,如:恐怖症的治疗。

(二)厌恶疗法

将令病人厌恶的刺激与对他有吸引力的不良刺激相结合,形成条件反射以消退不良刺激对病人的吸引力,使症状消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三)放松训练

按一定的练习程序,学习有意识地控制或调节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以达到降低机体唤醒水平,调整那些因紧张刺激而紊乱了的功能。

(四)生物反馈疗

借助仪器将与心理生理过程有关的体内某些生理活动信息,通过视觉或听觉的方式显示给人,人们通过学习和训练,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生理心理活动,从而达到调整机体功能、防治疾病的目的。

‘捌’ 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开展心理辅导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对行为的研究包括刺激和反应两个方面。刺激是指外界环境和身体内部的变化,如光、声音、饥、渴等。反应是指有机体所做的任何外部动作(外部反应)和腺体分泌(内部反应)。反应有先天反应和习得反应两种。复杂反应和动作技能是通过建立条件反射学会的。
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他主张心理学应该屏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毋须理会其中的中间环节,华生称之为“黑箱作业”。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在新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分支,它以斯金纳为代表,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他自制了一个“斯金纳箱”,在箱内装一特殊装置,压一次杠杆就会出现食物,他将一只饿鼠放入箱内,它会在里面乱跑乱碰,自由探索,偶然一次压杠杆就得到食物,此后老鼠压杠杆的频率越来越多,即学会了通过压杠杆来得到食物的方法,斯金纳将其命名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作用,食物即是强化物,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应(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玖’ 下面哪些方法属于行为主义方法

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
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
行为主义是强调运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对社会政治生活的过程作系统的、经验的和因果的解释的西方政治学思潮和流派。
形成于20世纪初期,50和60年代盛行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行为主义作为一种观点,主张对政治行为进行科学的研究,特别是通过使用定量方法,旨在创立完全以经验数据为基础的政治科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它把政治行为作为政治的出发点和政治分析的基本单元,主张政治应从国家制度、法律、政治权利的性质的研究,转向对政治行为的研究。反对传统主义政治学历史的、法律的研究方法。

‘拾’ 行为主义时期政治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二次世界大战后,行为主义政治
学迅速崛起,它反对传统的制度研究方法,注重创立经验方
法。7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政治学进入了一个相对萧条的时
期 ,它过分强调技术手段 , 忽视价值因素的倾向受到批判。
人们反省行为主义专注纯 粹 学 术却丧失了价值方向的缺点,
乃提出“政治学的新革命”,即政治学的再理论化、再意识
形态化的主张。在这种情况下,当代政治学进入了后行为主
义时期。

阅读全文

与评估行为主义研究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杜兰特真正的训练方法 浏览:318
网上买床安装方法 浏览:782
奶奶教裁剪方法简单好用 浏览:449
老人机短信中心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855
化肥中氮的含量检测方法视频 浏览:77
照片如何加水印方法 浏览:534
有点打呼噜有什么好方法 浏览:406
如何赏析诗句方法公式 浏览:725
快速融化冰块的方法 浏览:131
手臂痛怎么治疗方法 浏览:487
days360函数的使用方法 浏览:634
治疗湿尤有效方法 浏览:913
小米的快捷键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773
用底线思维方法解决问题 浏览:282
检测方法elisa法 浏览:196
远离口臭的最佳治疗方法 浏览:688
中药及其制剂常用的纯化方法 浏览:153
充电机使用方法步骤12V 浏览:1003
正确怀孕的方法 浏览:52
iphone6跳屏解决方法 浏览: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