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街道的分析方法

街道的分析方法

发布时间:2022-12-22 13:01:32

A. 店铺商圈分析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商圈分析是指对商圈的构成、特点和影响商圈规模变化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性的研究。
n 商圈分析应考虑的因素
¨ 人口数量及特点
包括居住人口数量、工作人口数量、过往人口数量、居民户数和企事业单位数,及相应人口年龄、性别、职业和收入水平构成等。
¨ 建设状况
包括公共交通、供电状况、通讯设备、金融机构等对于百货商店营销的方便程度。
¨ 社会因素
分析地区建设规划、公共设施(公园、公共体育场所、影剧院、展览馆),以及本地区的人文等,是否有利于百货商店的发展。
¨ 商业发展潜力
包括购买潜力和现有商场的经营状况。这两个因素是对百货商店影响的最直接因素。在对商业发展潜力进行分析时,应计算该地区的商圈饱和度,以了解这个地区内同行业是过多还是不足。在商圈饱和度低的地区建店,其成功的可能性必然超过商圈饱和度高的地区。
商圈的类型
商业区
商业行为集中的地区,其特色为商圈大,流动人口多、各种商店林立,繁华热闹。其消费习性具有快速、流行、娱乐、冲动消费的特色,而且消费金额比较高。
住宅区
居住者在一万人以上,消费习性为消费群稳定,讲究便利性、亲切感,家庭用品购买率较高。
文教区
文教区附近一般有多所学校,该区消费群以学生为主,消费金额普遍不高,消费习性相对较休闲。
办公区
指办公大楼林立的地区,相应的附近会有较多的大型停车场。上班族的消费特点最主要的是时间稳定、集中。
综合区
综合区分为住商混合,住教混合,工商混合等。混合区具备单一商品圈形态的消费特色,一个商圈内往往含有多种商圈类型,属于多元化消费习性。

B. AHP层次分析法在规划设计行业中都有哪些应用

当我们的规划设计方案提交给甲方的时候,你一定收到过这样的修改建议或答复:“ 我觉得 这个方案设计的不行,你们应该如何如何……”

规范化的内容还好说,你可以向其丢出一本国家规范:“看,国家是这样要求的,我不能按你说的那样修改”。但是,如果是创意的内容或模棱两可的内容呢?这时候,我们就说不清了,你可以跟他说根据我们的从业经验,这样是比较好的做法。但他往往会反驳道:“不不不,这个地方我比你们熟悉的多,你们才来待了几天啊……”

于是很多时候,我们无奈的做多个比选方案,甚至自己也弄不清楚到底哪个好了,最后让客户来进行最终的选择。

一、为什么我们说服不了自己?说服不了甲方

规划设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方案比选其实也是其很重要的一个研究方法。但是,当你的客户执拗的认为你科学的设计并“不好”而去选择了一个比较差劲的方案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说服他呢?

我们看下面这两种描述方式:

左边定性的描述总结了当前一年的销售情况,并对来年的预期做出一个不好的评价。但如果听报告的人对销售的具体细节不了解的话,他可能心里会有疑问:销售情况不好?我感觉还可以啊,你们是不是在忽悠我?

但是如果你给他看右侧定量的描述,比如绘制一张带有数据的图表,则他会非常直观的感受到来年的销售压力,感受到今年的成绩确实非常烂。他的关注点会放到怎么止损,怎么提高销售成绩上,而不是怀疑你的观点。

切换到规划设计的场景,其实原理是一样的。我们为什么不能说服自己说服别人这个方案好呢?因为我们总结不出这样的定量指标,或者我们提到的指标难以来衡量我们的方案优劣。

“我很好,我是很棒的规划设计师!我做的方案非常好!非常好啊非常好,真的真的非常好!”这种话说多了,其实自己都会越来越没底气。为什么好?我们得换一种思路来讲出来。

二、什么是AHP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T.L.saaty)正式提出。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由于它在处理复杂的决策问题上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很快在世界范围得到重视。它的应用已遍及经济计划和管理、能源政策和分配、行为科学、军事指挥、运输、农业、教育、人才、医疗和环境等领域。具体介绍可以参考这篇网络: https://wiki.mbalib.com/wiki/AHP

例如,客户纠结于某道路行道树树种的选择,我们经过初步筛选,可以确定当地本土树种中有6种行道树比较适合在此地种植。但是在决定采用哪一种(或两种)树种时,往往不是直接拿树种的整体进行比较,因为存在许多不可比的因素,而是选取一些中间指标进行考察。例如行道树的遮阴效果、价格、树形美观度、植株高度、生长速度、维护成本、是否落叶/飞絮/有特殊气味等。然后再考虑各类树种在上述各中间标准下的优劣排序。借助这种排序,最终作出决策。在决策时,由于6种树种对于每个中间标准的优劣排序一般是不一致的,因此,决策者首先要对这7个标准的重要度作一个估计,给出一种排序,然后把6种树种分别对每一个标准的排序权重找出来,最后把这些信息数据综合,得到针对总目标的排序权重。有了这个权重向量,经过一些计算,决策就很容易了。

《AHP事例集》中的一个案例

当我们把这份研究分析的报告呈现给客户的时候,他即便是心里并不太喜欢这一种树,但是看到分析过程合理,并无不妥之处,他也就会放弃自己的想法,慢慢接受你的观点。否则你得到的结果就是:“不行,我觉得那个树不好,我们还是种XX吧。”

三、AHP的具体计算方法

(一)原理:

https://wenku..com/view/7906bbcd89eb172ded63b732.html

https://blog.csdn.net/mmm_jsw/article/details/84863416

(二)在线计算工具:

微思矩阵一致性检验工具  https://wis-ai.com/tools/ahp

四、AHP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本部分给大家列举了一些应用场景,具体细节可以查看我给出的参考文章。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参考文章我并未一一核验,有些文章的可读性、代表性可能并不好,如果碰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可以再从网上搜一下相关的文献资料即可。

(一)规划设计方案评价

规划做完了,到底做的好不好?找专家进行打分评价。可以利用AHP辅助决策。比如下面这篇文章:

刘佳铭,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合肥交通规划评价分析

http://www.doc88.com/p-1778502065599.html

孙必春,基于层次分析法评价房地产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http://www.doc88.com/p-1364668837242.html

许娟,贺鹏飞,层次分析法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西安小寨东西路街景规划设计为例

http://jz.docin.com/p-686861016.html

(二)项目风险评价

比如老板要搞点投资,看中了几个项目。那到底投哪个风险小回报大呢?可以借助AHP来辅助决策。比如下面的这几篇文章:

陈亚军,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房地产项目风险评价

http://www.doc88.com/p-3107631715700.html

夏金华,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保险资金股票投资风险评价研究

http://www.doc88.com/p-9136705754208.html

(三)项目选址评价

这个是比较常见的一个应用了,很多时候,我们的选址更多的是自己的感觉,或者是借助辐射半径来简单布局,借助GIS工具和AHP,可以让我们的选址工作变得科学、简单起来。以下文章可以参考:

张琳,黄黎平,叶芬芳,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港口选址评价

http://www.doc88.com/p-7952437929319.html

李磊跃,杨远程,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新区选址评价模型

http://www.docin.com/p-1018862229.html

刘李霞,毕华兴,孔宪娟... 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GIS公共服务设施选址

https://www.ixueshu.com/document/.html

(四)生态环境评价

景区开发、生态开发过程中,应该重点保护哪些内容?哪些因素的敏感度较高,不能触及?借助AHP分析,可以帮我们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针对性保护开发。以下文章可以参考:

胡晓寒,党志良,马飞... 层次分析法在水库景区规划中的应用

https://www.ixueshu.com/document/06e71b4b7f9590a1.html

周家艳,李冰,黄夏银...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生态敏感海岛开发决策研究——以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环评为例

http://www.doc88.com/p-6993726779746.html

(五)土地适宜性评价

哪些土地适合建设?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如何?哪些土地对某研究对象有相关影响?结合GIS,都可以通过图层的加权叠加而轻松实现。

鲍艳,胡振琪,王建峰... 层次分析法在土地开发中的适宜性评价

https://wenku..com/view/3d72fdd9a58da0116c174965?pu=usm@1,sz@1320_2001,ta@iphone_1_9.2_3_601

尚天成,高彬彬,李翔鹏... 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http://www.doc88.com/p-0179370568957.html

王娟,陈天,胡一可,高校用地对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影响范围研究——基于GIS和层次分析法以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为例

https://www.ixueshu.com/document/.html

(六)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决策

旧城改造应该重点突出哪些功能?哪些地区该拆哪些地区不该拆?

刘学,层次分析法在旧城改建规划中的应用

http://www.doc88.com/p-74188117413.html

(七)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

董征,合理确定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措施的方法──层次分析法与里格尔历史建筑价值论相结合的确定方法

http://www.doc88.com/p-9009566567340.html

(八)政府决策

某市共有5个比较有特色的小镇,省里一共就给一个特色小镇扶植指标,该选谁啊?

某区共有6个村庄拟搬迁合并,顺序如何?

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某市未来核心主导产业如何选择?

政府采购项目、招投标项目的评估评价。

……

五、AHP的局限性

当然,AHP并不是万能的。

第一,AHP只能帮你决策,但不能帮你创新。它只能评价你给出的选项哪个更好,但提不出新的建议。

第二,考虑因素的设置很重要,但是没有固定的法则。如果这些因素设置的不合理,那结果也就不合理。

第三,考虑因素的权值是主观的,需要采取专家经验。虽然看上去有了定量计算的过程,但本质上还是主观的。在使用ahp方法的时候,尽可能的咨询和征求专家意见,而不要闷头自己来决定。另外,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必须要做。否则很容易得出错误结论。

第四,因为需要计算矩阵,当考虑因素多,选择方案多的时候,计算量大,而且计算过程中,可能会有误差。

C. 街道的美学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着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街道的美学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街道的美学读后感1

作者芦原义信是日本建筑协会主席,并着有《外部空间设计》一书,作者对于外部空间的尺度、比例以及一些行为心理学在空间设计上的应用颇有研究。在本书中,作者从文化角度出发,将日本街道空间与西欧的街道空间做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同时运用格式塔心理学分析了中西方街道格局的图底关系,从街道的自然特征、美学规律、人文特色出发论述了如何发掘城市空间中的视觉秩序规律。

本书写作于1979年,上世纪60年代欧美建筑界正在刮起一阵人本主义风潮,亚历山大的《建筑的永恒之道》、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文丘里的《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他们的理论虽然各有倾向,但他们都关注到了工业和科技对人的异化,提倡对人性本身的观照。芦原义信在书中这样写,“所谓外部空间的构成,就是让巨大的城市达到人的尺度,把大空间还原成小空间,把空间充实得更富有人情味的技术。”可以说,作者提倡的“街道的美学”,是以肯定人的存在为基础的。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着重讲街道空间的构成,下篇侧重城市景观的分析。对于书中的内容,做如下总结:

(1)内部和外部

作者开篇发问,为什么西欧的街道总是整齐划一、充满秩序感,而日本的街道总是杂乱无章?这是东西方街道的一个显着差别,西欧的街道总是由建筑构成连续的街景立面,而类似日本这样的东方式国家却没有这样的传统,我们的街道往往缺乏组织,建筑也鲜少面临街道,都是以院落或者围墙作为屏障的。作者认为这是东西方文化对空间的理解不同,我们对“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的认识有偏差。对日本人来说,穿着鞋进入的空间是“外部”,脱了鞋进入的空间是“内部”,而西欧住宅的基本思想,在于它是城市或街道那样公共的外部秩序的一部分。作者举了旅馆的例子,日本的温泉观光旅店夜间大门上锁,房间不上锁,西欧的饭店则是大门人人都可以进去,里面的房间则要上锁。他认为,”西欧住宅的基本思想,在于他是城市或街道那样公共的外部秩序的一部分,相对的,日本住宅的基本思想,在于它是家庭私用的内部秩序,结果在欧洲的家中和外边一样地要穿着鞋,而在日本的家中则要脱鞋。“由此作者得出的结论”具有内部秩序,同时也就意味着对建筑的外部不关心,充实城市空间的思想是淡薄的。这颇有点像许多人多国人“公德”与“私德”的看法,认为中国人“私德”很好,对外的“公德”却很差。对此有点存疑,这是对现象的总结,因果必然性却不尽然。

作者还有一段“坐的文化论”来解释日本为什么没有形成欧美式的秩序街道。传统的日本住宅没有家具,甚至没有椅子和床,一切日常活动都在地板上进行,因此衍生出与“坐的文化论”相对应的“地板型建筑“,在这样的建筑中,”空间不是由厚重的实墙限定的,而是作为形而上学的‘场(地)’观念加以限定的。因此,作者认为“日本这种墙的观念淡薄的‘地板型建筑’在街道的形成上是分厂困难的。

(2)街道的构成

对街道构成的分析,芦原义信引入了一些格式塔心理学的方法,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它主张在观察现象的经验时要保持现象的本来面目,并认为现象的经验是整体的或完形的,作者分别给出了意大利和日本古代江户的地图黑白反转对比,可以明显看出,在意大利的对比图中,建筑内部空间与街道的外部空间,在质量上市近似的,而江户的对比图中,道路与建筑之间还有很多用途不明确的剩余空间。因此作者得出结论,”意大利的街道和广场,具有轮廓清晰的‘图形’性格。常常能看到有人用图底反转的方法来做一些城市空间的比较与分析,我至今都对这种分析方法表示疑问,好像是一种为论据而论据的过程。

(3)“一次轮廓线”和“二次轮廓线”

东京银座等最繁华的街道,立面往往都被巨大的招牌所占据,如果“把决定建筑本来外观的形态称为”第一次轮廓线”,把建筑外墙的凸出物和临时附加物所构成的形态称为建筑的“二次轮廓线”,“二次轮廓线”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对街道的认知和观感,映入眼帘的往往是杂乱和无序,作者认为应该把二次轮廓线整合在一次轮廓线中,例如把侧招牌按照同样大小等间距设置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操作手段。

由此可见建筑师对于秩序感真是谜一般的痴迷。新生代的日本建筑师BOW-WOW犬吠工作室却对现实是一种“解构”而非“建构”的姿态,他们欣赏这种“非秩序“的东京景观,对本土文化也表现出更多额自信。两代建筑师的观点对照起来看也非常有趣。

街道的美学读后感2

近日终于读完了《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非常精彩。尤其为作者芦原义信漫布于全篇的对日本城市街道环境不佳的关注、呼吁的一片拳拳之心所感动,作者又以一个建筑师的专业知识做出有理有据的分析和具体的改善方案,看起来真是过瘾!

作者在“内部与外部”中说:“日本的传统是在家的内部建立起井然的秩序,以家族为中心,在一幢建筑里保持着内部秩序。具有内部秩序,同时也就意味着对建筑的外部不关心,充实城市空间的思想是淡泊的。“日本人将家看作‘内’,把街道看作‘外’,不像西欧人那样在空间领域上加以统一。换句话说,‘外’是外部,这就意味着它的整洁漂亮由谁来管是和人们无关的”。作者提到的这些“日本人”的特征和问题,因其源流于中国,也同样是中国人的特征和问题,而在中国建筑学者的文章中,却尚未见到阐述得如此切中要害的观点。不管是所谓“大师”还是一般的“业内人事”,多是以个人好恶或人云亦云的观点来肆意谩骂甚至是人身攻击。能够像芦原义信在文中对日比谷公园所做的那样提出具体改善措施的,更是少之又少。

《街道的美学》成书于1978年,当时日本“正处于举国上下同心协力,不顾衣着打扮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阶段。”作者认为:“为了要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光是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是不够的,还应该“提倡都市的文化和美好”。我觉得作者说得很好,现在的中国也正在迈入“世界经济大国”之列,不能再像改革初三十年那样“不顾衣着打扮大力推进经济发展”了,也应该在努力发展经济、解决民生问题的同时,创造更美好的都市的文化和景观。

借用作者书中的一句话:只重视‘内眺景观’而对‘外眺景观’不太介意的“中国人”,作为文化高度发达国家,也该把街道的美学提到日程上来了。

街道的美学读后感3

街道与建筑的关系?建筑外墙既是广场或者街道-即城市外部空间-的内墙。作者认为街道是一种文化,是和生活紧密联系的。在现代城市里面,绝大多数人都在室内活动,建筑内部才是最有活力的场所,所以要死的街道富有活力,就必须将建筑内部的秩序渗透出来,街道的活力是两侧的建筑造成的。

对于街道的热衷程度是意大利人——英国人——日本人。意大利人认为街道空间为生活所必须的交流空间。在欧洲,建筑内部秩序渗透到了街道跟广场的秩序中,建筑的外墙不是简单的围墙。作者强调道“街道和广场一直铺装到建筑的外墙根,与建筑之间没有什么含糊的空间。”“意大利的街道和广场大多连一棵树都不植,地面常施以美丽纹样的铺装。就像室内地毯一样各个角落都铺满,完全是人工的城市空间。”而且其建筑内部也没有日式的抬高地板的做法,墙壁的内外墙也大体一样,这样,“内外空间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有没有屋顶了。”建筑的外廊承担了外部跟内部沟通的作用,使得室内的活力洋溢到街道上,例如意大利圣马可广场等。

芦原义信把住宅和街道关系分为3类:

1.开放式前院式。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广人稀之地,“内部秩序渗透到外部秩序之中”,院子向城市公共空间做了贡献。但是这只是低密度建筑区域的做法,不能算作城市空间。

2.欧洲式。没有前院,外墙形成街道,外墙面上门窗开洞。居民生活和街道生活交织在一起。

3.东亚式。和建筑完全脱离的院子形成街道。

作者谈到澳大利亚和美国的郊区住宅的`前院。“与其说前院是为了住宅的主人,不如说是为了路上的行人更为合适。”美洲的院落式外部城市街道的一部分,而亚洲的院子是住宅内部秩序的一部分。或者可以反过来说,因为亚洲的传统住宅很通透私密性不强,就必须依靠院落来完成其私密性;而美洲的住宅本身是因为住宅的私密性好,所以可以把院子贡献给街道。住宅的私密性成就了良好的公共性。在中国的传统街道,街道往往被封闭的围墙限定。传统街道没有建筑外立面的帮助,胡同中生活的人们还是充分利用了局促的街道焦炉,端出椅子纳凉、喝茶或者聊天。虽然在传统胡同里,人们没有美化街道的观念,但很浓的生活气息,仍然使得街道体现出建筑内部的秩序。

“这是因为我在勒·柯布西埃的作品中无论如何也看不到人情味,他的作品存在着以形式美为出发点的美学观念,其中甚至连人的存在都否定了。”

这句话对大师评价很犀利。柯布西耶规划设计的昌迪加尔,柯布把城市当做一个有机体,并以“人体”为象征进行城市布局结构的规划。柯布西耶把首府的行政中心当作城市的大脑;博物馆、图书馆等作为城市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附近;全城商业中心设在作为城市纵横轴线的主干道的交叉处,象征城市的心脏等。柯布的规划从人体布局出发,但是却太过概念化,建成后的空间空旷巨大的,没有从城市居民真正的生活角度考虑。在城市设计中,通常图底关系理论进行分析,目的就是将外部空间图形化,可是实际中,外部空间并没与被赋予更多的人性化特性。

还有批评柯布设计马赛公寓亦如此。马赛公寓配备齐全,是一个很成功的建筑。可是人们是否愿意就呆在一栋楼里面解决所有问题呢?倘若每栋建筑都如此,城市外部空间就会更加了无生气。但是现代的网络时代,使得人们不用走出公寓就能解决生活上的一切问题,是否建筑也会有这种趋势。

书中提到了建筑的轮廓线,每次设计中总会有人提到建筑轮廓线这个概念。但是到底什么样的轮廓线才是好看的,似乎也没有什么标准可以判断。

作者定义决定建筑本来外观形态的建筑为第一轮廓线;第二轮廓线:建筑外墙的凸出物和临时附加物说构成的形态为第二次轮廓线。欧洲的街道多完整的保留了第一轮廓线,而亚洲的城市多呈现出第二次的轮廓线。作者认为该尽量还原第一轮廓线,恢复建筑外墙的可见性。对于亚洲多呈现出第二次轮廓的问题,也有很多专业人士提出了反对的声音。例如在中国,上海就开始提出对户外广告的控制。

个人认为第二次轮廓并非坏事。首先这个是一种很有特点的地域性特征。商业上铺天盖地的广告牌和灯箱,是最有亚洲地域性的标志,这也是日本街道、亚洲城市区别于欧美商业大街的重要标志。其中广告上的图案文字,也有像拼贴画一样的效果,有表现出更多的意思。地域性特点并不是一定要历史悠久的,只有是伴随着日常生活形成的就是有地域特点的。

其次这种铺天盖地的“第二次轮廓线”虽然打乱了建筑本身分明的天际线,却明显起着沟通建筑室内外的环境,反而沟通了室内外环境。如果这种广告牌形成了很好的过渡空间,又何必非要追求清晰的建筑轮廓?

中国和日本虽说都是东方的代表,文化上有相似性,但是国情差异是很大的。现在中国很多城市的街道确实不太美观,立面不协调,但是既然存在就有其合理的部分。这种城市美化工程有时会把城市搞的不伦不类,而且这也不是说还原建筑立面就能完全可以解决的。很多街道的立面就算还原,依旧是不美观的。反过来想,建筑的第二次轮廓,美化了完本不足的建筑。

书中,作者还提到D/H比值的问题,自从这本书出版,这个问题就得到了广泛认同和讨论。和街道设计注重细节的问题。书中提到了下水井盖的这个小部分,日本的下水井盖,图案丰富有些还有颜色。而国内的下水井盖千篇一律。每次我们作设计的时候,都是想到1:200,1:500的比例,而没有把自己缩小放在空间里面考虑。

D. 如何看一家商铺是否赚钱,街边店分析

以下分析仅思考方法,快速的分析赚钱的行业要关注两点:

利润率  与  每天平均销售额

在附近一条不足500米的街道上,分布着很多商户,我们试着来分析一下:

一、推着三轮车卖花的,店面成本:0元,不交保护费,遇到城管就跑路。

利润率:大约有50%

每天销售额 300元

这个生意每天可以赚 300×50%=150元,每个月大约4500元。

二、卖水果,店面成本:2000元,带管理费等合计3000元。

利润率:30%

每天销售额 2500元

每天可以赚 2500×30%=750元,每个月大约22500元,除去成本大约有2万元收入(已经超过小白领了)。

三、驾校,店面成本3000元。

利润率:33%

每天销售额 4800元 (每天招一个学员)

每天可以赚 4800×33%=1584元,每个月大约47520元,除去其他费用大约4.3万元收入。

四、两层楼的餐馆,店面成本3万元,人员工资5万元,杂费1万元。

毛利润率:30%

每天销售额 30000元

每天可以赚 30000×30%=10000元,每个月大约30万,除去其他费用大约18万元收入(相当于9个水果店,60个卖花的)。

便利店,店面成本1万元,人员工资4000元,杂费5000元。

毛利润率:22%

每天销售额 4000元

每天可以赚 4000×22%=880元,每个月大约26000元,除去其他费用大约7000元。(比较差劲)

六、洗车行,店面成本5000元,人员工资5000元,水电费6000元。

服务业,没有太多原料成本。(不同于水果店和饭馆)

每天销售额 1000元 (50辆车)

利润率:100%

每个月可以赚 1000×30=30000元,除去其他费用大约14000元。(比较差劲)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一般的小生意毛利都在30%左右,日均销售额越大,越赚钱。

上面最赚钱的应该是餐馆,一个月十几万。而卖花的一个月只有3000元,虽然他的利润率是50%,但每天销售额太低。

发不了财的是便利店,营业额4000元一天,主要是利润率太低,成本太大,销量也不高。还不如卖花的自在。

还有洗车行,虽然利润率达到100%,但每天的销售额太低,除非增加其它方面的服务。

多去观察,多去分析每一个行业的情况,你就知道什么行业比较赚钱了。如果自己打算创业的行业,在行动之前,用这个方法就可以大概算出来是要赔钱还是赚钱了。

E. 网络分析中对道路网络数据有何要求,如何得到符合网络分析要求的街道网络数据

GIS在利用虚拟道路和桥梁网络对特大型车辆制定运行路线中的应用 1什么是GIS GIS是一个计算机化的映射系统,它能够利用信息分层对状况进行详细的描述,并能够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严格来讲,任何一个可以对地理信息进行表达和分析的系统都是地理信息系统。由首字母缩写的GIS可以理解成就是指一个基于计算机的软件,通常以一些流行的特有的软件包装的形式出现。虽然软件是GIS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它是不能代表GIS的。 尽管GIS作为一个完全的当代的技术有它迷人的地方,但是它的概念是在过去提出的。在纸上(或其他介质上)画出数据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然后将它们彼此覆盖以找到相关的点,GIS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Foresman有证据表明:在十一世纪时,这种模型在修建Angkor神殿建筑群(在今天的柬埔寨)时使用过。现代GIS是在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这其中包括1962年英国的Coppock利用GIS进行的土地利用分析,1967年Tomlinson发展的加拿大的GIS,以及1969年出版的McHarg的《自然的设计》一书等。 GIS是一个可以将享有共同地形数据的数据库联结到一起的理想的工具。随着数据的集成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这种功能也变得更加有用。不仅需要数据的集成,而且,也需要对各种不同目的所用的数据加以识别,例如关于土地利用,街道规划,公车路线,学校和地铁站等信息。 2背景:特大型车辆运行路线制定 这项研究计划的目的是利用ArcView GIS软件计算出特大型车辆的最优行车路线。所用的公路网络要比实际的网络小而且简单,所定出的路线是根据最短距离计算而不是最短旅行时间。这项研究的基本原理同样适用于将来要应用的更大规模公路网。 特大型车辆在道路网上的行驶给交通工程师和城市规划师带来很多的问题。车辆的尺寸必须允许它在道路、桥下、隧道中和立交桥处行驶。而且,车辆的重力不能超过桥梁的荷载等级要求或道路的承载能力。除此之外,特大型车辆还有一个受限制的转弯半径,这会阻止它们在某些道路上通行。因此为了避免特大型车辆对公共设施的损坏,避免出现交通事故,制定出可以容纳特大型车辆的尺寸、重力和其他特征的行车路线供特大型车辆行驶是非常重要的。 每天,各州所收到的特大型车辆需要量在75到1750之间。其中大部分州是在地形图上确定运行路线,有一些州是通过数字地图和计算表确定。 3软件方法 用来确定特大型车辆行驶路线所使用的软件是ESRI公司开发的ArcView GIS软件,并装有网络分析扩展工能。编程语言采用ArcView中的面对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Avenue, 第一步是利用Arc View的绘画工具绘制一个小的虚拟的道路网。 一旦空间数据(路段和桥梁的位置)输入完成,属性数据将会创建一个表。每一条道路都会被命名(1到63),并且给出所需要的最大高度和重力。那些有桥梁的路段要比其他路段有更低的重力和高度容许的要求。 接下来是写一份手稿,提醒用户注意车辆的高度和重力。这些数据将会被储存,并与上面列出的道路数据表中的属性数据进行核查。 还要写一份用来产生一个新的网络的报告,报告中只包括那些从最初的网络中选出的比用户所输人的重力和高度要求更大的路段。 4网络分析 ArcView软件附加的网络分析功能够找出网络上的最短路径。然而,这个项目的目标是在找到网络最短路径的同时还要查到那些重力和高度都不超过要求的路段。因此,为了能够利用网络分析,特大型车辆的路线确定只针对于那些满足要求的路网。网络分析随后将在新生成的路网上确定出满足给定高度和重力要求的理想路线。 5结果:虚拟网络 这个已经完成的假想的网络由63个路段和13座桥梁组成。 道路路段被定义成线,桥梁则用X表示。 用户输人车辆的高度和重力,然后请求由网络制定出从任意起点和终点之间的最佳路径。于是,这条理想的路线将在地图上显现出来,或用户可以要求文本的指导。 已经完成的特大型车辆定线程序能够在给定的车的重力和高度限制下产生理想的行使路线。在虚拟的网络上,路段的高度和重力容量是任意分配的。这些值可以按要求修改,就像网络本身一样(随着这些值的改变而改变。) 尽管这个GIS项目只是在小范围内进行,但是GIS有能力在更大范围内使特大型车辆的最优路线设定的请求过程自动化。这样的项目的一旦成功实现,必然会带来时间的节省,同时也会增加安全性,因为它消除了人为的错误。 6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本项目的目的是通过在一个比较小范围的虚拟网络上建立一个特大型车辆运行路线制的应用,来表明如何实现在现实的路网上特大型车辆运行路线的确定。下一步将会增加应用的范围。在这个项目中只考虑了车辆的重力和高度。在现实的应用中,还要考虑很多其他的因素,例如车的轴数,转弯半径以及车速的限制。此外,现实的道路网也要比这个项目中虚拟的网络模型复杂,还要考虑单行街道,速度限制,施工和坡度等因素。 一旦实现了这一方法的精确而成功的应用的,下一步就可以在各州推行利用这一GIS技术来建立他们的特大型车辆的通行许可。

F. 大同市区街道名称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本文是一篇语言学毕业论文,本文以2008年大同市区街道规划以后现行的318条街道名称为研究对象,分析大同市区街道名称的语音、结构、语义以及命名的不同凭借和类型,进而对大同市区街道名称现状进行梳理与写作。并且这一系列的工作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比如,对大同市区街道名称受到北魏时期佛教影响而大量存在以寺庙名称作为街道名称的情况,以及受本地方言和历史文化影响在专名和通名方面不同于其他地区街道名称的变异特征等方面的分析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当前地名语言学乃至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第一章大同市区街道名称的语言特征分析

第一节语音特征

一、音节特征

(一)专名+通名音节数量分析

从2008年开始,大同市区实施新的道路规划政策,意在构建“里坊式”的街道格局:即以老城中心的四牌楼为中点,东西南北四方分别铺设和阳街、清远街、永泰街、武定街,由这四条主要道路将大同市区一分为四,各部分再凭借“三经三纬”的纵横街道分划出若千小街坊,街坊中又再次向下级划分出若千小巷里。初步组合构成了“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个绵绵巷”的格局。现今,经过我们的走访调查与网络统计,市区四大街道办事处共计管辖着318条大小街巷。

下面表1是对大同市区318个街巷名称的组成音节进行分析后得到的具体情况。表中按照音节数由少到多排列(百分比取小数点后两位),这里的街道名称在计算音节数量时既包括了专名加通名的街道名称又包括了只有专名的街道名称,一个双音节街道名称即表示由一个单音节专名和一个单音节通名构成(若该街道名称无通名,则只计算专名部分的音节数)。如表1所示:

........................

第二节结构特征

一、专名+通名形式

首先需要明晰专名和通名的含义。在地名学中,专名成分即专有名称,是地名中用来区分各个地理实体的部分,具有界定具体地名性质的作用。而通名成分,是地名学中表示地名指代的地理实体类别的部分,在同类地名中具有相同的意义,即确定类型的通用名称。

街道名称研究是地名学研究里绝对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它的基本构型亦是由“专名+通名”构成。大同市区街道名称同样也不例外,根据上文及表格中的各项统计归纳,大同市区采用基本“专名+通名”形式的街道名称占到街名总数的近九成之多。这说明,有通名的街道命名方式是大同市区街道命名的主流。尤其是在2008年市区街道命名规划之后出现变化的那部分街道名称更是皆采用了有通名的命名方式,如云州街、滨河路等等。这也是大同市区面向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要力图不再依靠以煤炭为主的能源输出方式来提升经济,而是转向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来发展城市的旅游产业,所以大同需要向四方来客敞开大门,让来到大同的人尽快熟悉这片土地,爱上这个地方。而方便易记又别具特色的街道名称往往是最先映入游客眼帘的城市标记,故越是规范基本的“专名+通名”形式,越能够方便游客称说认路,找寻到他们的目的地。

.........................

第二章大同市区街道命名的社会文化基础与历时变化

第一节社会文化基础

对街道命名社会文化背景探源是十分有价值的一项工作。在大同市区街道名称中,每条街道的命名都有其理据,尤其在涉及到历史事件和民间传说等命名来源时,就需要下一番功夫去搜索记录,力求真实还原。在街道命名理据探源的过程中,需要仔细研读有关大同街名历史的书籍,也可以询问有丰富阅历的本地人或者走访相关领域的专业学者,从多个来源汇集整理以求做到写作的准确详实。

大同市街道名称的结构种类可谓是十分繁多,究其原因,是受到了本地地理风貌特点,悠久历史文化特色,以及城市规划设计和当地人称说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我们就从这318大同市区街道名称入手,对其命名的社会文化基础进行划类分析:

一、以历史文化命名

(一)以皇家封藩禁地命名

大同在古时称云中,也称平城,曾经作为北魏都城,后来也是辽代、金朝陪都。明代城内中央设四门辖四街:向东为和阳街、向西为清远街、向南为永泰街、向北为武定街。明洪武年间朝廷将辽代时的西京国子监改建为代王府,不幸的是后在明崇祯年间由于军事冲突被焚毁大半,仅仅留存下来些许的古建筑遗迹,流传下来部分的古街名,这其中就包括北街办事处辖内的皇城街、正殿街、后宰门、东华门等街道名称。另外还有代王朱桂另建用来招待全国各地皇族游访聚首的豪华府第所在的北十府街。同属此类的街道名称还有东十府街、西十府街、南十府街、翠花宫、后帏角、稍竹巷等等。

........................

第三章大同市区街道名称的使用方式考察与新旧街名问卷调查情况............40

第一节大同市区街道名称的使用方式考察...............40

一、旧时街道名称的继承沿用............42

二、新街名对旧街名的替代.............42

第四章大同市区街道命名情况及其规范建议.............52

第一节大同市区已有街道命名情况..............52

一、街道名称中缺少通名的情况..................52

二、多路一名或街名相似度过高的情况.............53

第四章大同市区街道命名情况及其规范建议

第一节大同市区已有街道命名情况

一、街道名称中缺少通名的情况

由表3可知,大同市区的街道名称中将近13%是没有通名的,比如:苏家大门、油沙泊洞、炸弹营、施家讫洞、南官房、南关西后场、复兴营盘等等。而这类仅靠专名构成来行使功能的街道名称,一方面可以看成是当地街名构成的地域性特点,反映了本地独有的一些历史文化背景,是值得肯定的,但另一方面,如果无通名街名中的一部分不能够很好的完成其指称功能,给大众称说认路造成了困难,那么这就会成为街名构成与使用时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许这对世代居住的本地人以及对大同非常熟悉的人并不会造成很大的困扰,但对外乡人及新到的移居者就会造成识路的困惑,他们极易将这类街道名称仅仅当作一个建筑名或者一种标识而不会联系到某条街道上去。

大同市区的无通名街道名称就存在这种情况。比如当提到宏济寺、翠花宫、稻米店的时候,不了解大同市区街道名称的人就可能会认为宏济寺是一座寺庙,翠花宫是一处宫殿景点,稻米店是一个商铺,而根本不会想到它们会是市区某条街道的名称。而“一间房”这样的街名更是给人一头雾水的感觉,不知其所指为何。如果能够明确地给与此类街名一个通名,就可以避免使用时这种不必要的误会了。

......................

结语

本文通篇是以山西省大同市区范围内2008年城市道路规划之后现有的318条大小街道的命名情况为基础和主体研究对象,在社会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分析与撰写的。主要包含四章内容:

第一章涉及对大同市区街道名称在社会语言学视角之下的语言学特征的归纳总结。本文分别从大同市区街道命名的语音特征(包括音节分析、音韵分析)、结构特征(包括专名+通名形式、无通名形式、专名的成分、专名的组合)及修辞特征(包括比喻、借代、夸张、谐音)三方面进行筛选和统计,同时通过对语言本体数据的分析归纳出大同市区街道命名的社会语言学特征。

第二章的内容是有关大同市区街道命名的社会文化基础与变化的。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将大同市区街道命名的社会文化基础划分出五大类(包括历史背景、晋商背景、地理背景及其他背景)十五小类内容,力图从多方面多视角挖掘市区街道在命名时的依据。第二部分分析了大同市区街道命名随历史变化的情况及其原因,这样就不仅仅能从横向上分析,同时也能从纵向上探索市区街道命名的变化特点了。

第三章是对大同市区街道名称的构成与使用情况的实际考察。分为两部分撰写,第一部分是对大同市区街道名称的构成情况的考察。考察涉及旧时街道名称的继承与沿用、新街名对旧街名的替代及街道名称的新增与消亡三方面的内容。第二部分是对大同市区新旧街道名称使用情况的调查与结果分析。该部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出市区街道名称在当地居民当中的实际使用情况,这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略)

G. 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法律分析:内耗增大,服务缺位。街道办事处大量的人财物消耗在过频过度留痕、分解任务、机关内部运转等方面,导致没有精力放在关键民生服务上。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第三条 城市和镇应当依照本法制定城市规划和镇规划。城市、镇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当符合规划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确定应当制定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区域。在确定区域内的乡、村庄,应当依照本法制定规划,规划区内的乡、村庄建设应当符合规划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鼓励、指导前款规定以外的区域的乡、村庄制定和实施乡规划、村庄规划。

第四条 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在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中合理确定城市、镇的发展规模、步骤和建设标准。

H. 镇与街道的区别 从这3个方面来分析

1、隶属不同:乡镇政府是一级地方政府,属于基层政府。街道办是一级政府如区县或者市政府的派出机构,本身并不属于一级地方政府。

2、赋予权利不同:乡镇政府人员编制,规模大于街道办,权限和自主性也更大一些。从法理上来讲,乡镇政府的权力是乡镇人大授予的,对乡镇人大负责。街道办的权利是上级政府赋予的,对上级政府负责。

3、所设地方不同:乡镇政府多设在市区里的非主城区,大部分县城地区,以及乡村。街道办多设在主城区,部分县城,从经济发展来看,街道办所在地经济大多比乡镇政府发达。

I.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需注意和包含哪些内容

​“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思想来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是中世纪欧洲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也成人文主义,主张思想自由和解放。
在城市街道景观中体现以人为本,主要体现人们的主人翁位,在总体规划中控制详细规划的街道景观设计。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配置以及在街道的建设实施过程中都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要求。因为人群是街道的主体,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活动决定着城市的未来。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时考虑不同的要求,反映不同的观念——一个好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要处处为人着想。

尊重、继承和保护历史的作用
城市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所给人留下印象是深刻的,这就为城市个性建设奠定了基础。这是因为城市有历史意义的场所的建筑形式、色彩、空间尺度和生活方式,恰恰与隐藏在市民心中的、驾驶行为产生地域文化认同社会价值观吻合,因此能引起市民的共鸣,唤起对过去的回忆,产生文化认同感。
由此看来,我们在街道景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同时要向前发展。取其精华,取其糟粕。

整体性原则
城市街道格局的设计要从城市的整体出发,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要体现和展示城市的形象和个性。
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要为突出城市的个性服务。

可持续性原则
随城市的发展,环境也随着恶化,环境的恶化警醒了人们,可持续发展应运而生。可持续发展是二十一世纪的主题,它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强调满足人的需要,以提高人的生活水平为目标;一层是关注影响发展的因素。
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街道环境设计中也要遵循这一点,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力求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在街道景观设计中要注意加强自然景观要素的调整、运用和恢复。

城市景观设计分析

城市街道可分为交通性街道、生活性街道、商业步行和其他步行用道。它们要求都有自己的景观特性。但他们又有许多共性,既方便性、可识别性、可观赏性、安全性、适合性。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街道形式的考虑
对于交通性街道,我们要以直线大半径的曲线为主,通过道路两侧的建筑和绿化树木的高度与街道宽比产生空间感受。这样为流动的车辆提供刺激的服务。在停车厂附近的墙上整一些壁画,为街道增添亮色。
步行街是交通性街道的延续,在设计时要注意合理使用收放的手法,中关村的北区在种植序列处理上就做的很好。如果再步加宽的地方设置一些园林小品如小型喷泉雕塑,增添了街道的自然情趣,如加拿大的特科果街。

广告牌、环境雕塑小品和设施设计
广告是信息时代的产物,街道广告在现代城市景观中起了重要作用。街道广告的作用在于宣传,它需要强调刺激,为此尺寸较大,常常影响城市的形象,因此对于广告要严格审批。但如果街道广告和雕塑小品结合,既增添了不少乐趣,又节省了空间。街道雕塑小品、功能设施应当摆脱陈旧的观念,强调形式美观,功能多样,设计思想要体现自然,有趣,活泼,轻松。例如大胆的将电话亭、座椅和标示牌艺术化。
城市街道绿化设计
城市街道绿化设计是城市街道设计的核心,良好的绿化构成简洁、大方、鲜明、自然、开放的景观。古今中外道路绿化都备受重视。我国早在《汉书》中就记载:“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说明二千多年前我国已有用松树作行道树,唐代京都长安用榆、槐等做行道树。随着城市建设飞跃发展,城市道路、增多,功能各异,形成了各种绿带。也有将行道树、林荫道与防护林带共同联成绿色走廊。街道绿化设计同其它绿地一样也要遵循统一、调和、均衡、节奏和韵律、尺度和比例五大原则。
城市街道绿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街道形式的选择要根据街道环境特色决定的。例如两侧建筑景观比较有特色,要表现建筑那么就选择比较低矮的植物。街道绿化有其特殊性,其植物配置最为重要。道路绿化的植物配置要体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结合的美学的思想;在立地条件允许的条件下,通过隔离带的配置中、小乔木和花灌木,真正达到大、中、小乔木和花灌木的结合,是街道景观呈现层次化。
城市街道绿化更应注意行道树的选择,改变行道树树种单一,地被色块过于重复的现象。应采取同一道路的行道树的配置手法相对统一的方式。我们可以选取十几种行道树作为基调树种,确保城市道路绿化能体现和谐一致的总体风貌,而中下层尽量丰富多彩。坚持以乡土树种为主,同时大力推广本地自然条件适宜的树种。

J. 街道的美学读后感

街道的美学读后感(一)

《街道的美学》是一本关于街道、广场空间构成方面的书。作者芦原义信是日本建筑协会主席,并着有《外部空间设计》一书,作者对于外部空间的尺度、比例以及一些行为心理学在空间设计上的应用颇有研究。在本书中,作者从文化角度出发,将日本街道空间与西欧的街道空间做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同时运用格式塔心理学分析了中西方街道格局的图底关系,从街道的自然特征、美学规律、人文特色出发论述了如何发掘城市空间中的视觉秩序规律。

本书写作于1979年,上世纪60年代欧美建筑界正在刮起一阵人本主义风潮,亚历山大的《建筑的永恒之道》、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文丘里的《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他们的理论虽然各有倾向,但他们都关注到了工业和科技对人的异化,提倡对人性本身的观照。芦原义信在书中这样写,所谓外部空间的构成,就是让巨大的城市达到人的尺度,把大空间还原成小空间,把空间充实得更富有人情味的技术。可以说,作者提倡的街道的美学,是以肯定人的存在为基础的。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着重讲街道空间的构成,下篇侧重城市景观的分析。对于书中的内容,做如下总结:

(1)内部和外部

作者开篇发问,为什么西欧的街道总是整齐划一、充满秩序感,而日本的街道总是杂乱无章?这是东西方街道的一个显着差别,西欧的街道总是由建筑构成连续的街景立面,而类似日本这样的东方式国家却没有这样的传统,我们的街道往往缺乏组织,建筑也鲜少面临街道,都是以院落或者围墙作为屏障的。作者认为这是东西方文化对空间的理解不同,我们对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的认识有偏差。对日本人来说,穿着鞋进入的空间是外部,脱了鞋进入的空间是内部,而西欧住宅的基本思想,在于它是城市或街道那样公共的外部秩序的一部分。作者举了旅馆的例子,日本的温泉观光旅店夜间大门上锁,房间不上锁,西欧的饭店则是大门人人都可以进去,里面的房间则要上锁。他认为,西欧住宅的基本思想,在于他是城市或街道那样公共的外部秩序的一部分,相对的,日本住宅的基本思想,在于它是家庭私用的内部秩序,结果在欧洲的家中和外边一样地要穿着鞋,而在日本的家中则要脱鞋。由此作者得出的结论具有内部秩序,同时也就意味着对建筑的外部不关心,充实城市空间的思想是淡薄的。这颇有点像许多人多国人公德与私德的看法,认为中国人私德很好,对外的公德却很差。对此有点存疑,这是对现象的总结,因果必然性却不尽然。

作者还有一段坐的文化论来解释日本为什么没有形成欧美式的秩序街道。传统的日本住宅没有家具,甚至没有椅子和床,一切日常活动都在地板上进行,因此衍生出与坐的.文化论相对应的地板型建筑,在这样的建筑中,空间不是由厚重的实墙限定的,而是作为形而上学的‘场(地)’观念加以限定的。因此,作者认为日本这种墙的观念淡薄的‘地板型建筑’在街道的形成上是分厂困难的。

(2)街道的构成

对街道构成的分析,芦原义信引入了一些格式塔心理学的方法,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它主张在观察现象的经验时要保持现象的本来面目,并认为现象的经验是整体的或完形的。作者分别给出了意大利和日本古代江户的地图黑白反转对比,可以明显看出,在意大利的对比图中,建筑内部空间与街道的外部空间,在质量上市近似的,而江户的对比图中,道路与建筑之间还有很多用途不明确的剩余空间。因此作者得出结论,意大利的街道和广场,具有轮廓清晰的‘图形’性格。常常能看到有人用图底反转的方法来做一些城市空间的比较与分析,我至今都对这种分析方法表示疑问,好像是一种为论据而论据的过程。

(3)一次轮廓线和二次轮廓线

东京银座等最繁华的街道,立面往往都被巨大的招牌所占据,如果把决定建筑本来外观的形态称为第一次轮廓线,把建筑外墙的凸出物和临时附加物所构成的形态称为建筑的二次轮廓线,二次轮廓线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对街道的认知和观感,映入眼帘的往往是杂乱和无序,作者认为应该把二次轮廓线整合在一次轮廓线中,例如把侧招牌按照同样大小等间距设置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操作手段。

由此可见建筑师对于秩序感真是谜一般的痴迷。新生代的日本建筑师BOW—WOW犬吠工作室却对现实是一种解构而非建构的姿态,他们欣赏这种非秩序的东京景观,对本土文化也表现出更多额自信。两代建筑师的观点对照起来看也非常有趣。

街道的美学读后感(二)

近日终于读完了《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非常精彩。尤其为作者芦原义信漫布于全篇的对日本城市街道环境不佳的关注、呼吁的一片拳拳之心所感动,作者又以一个建筑师的专业知识做出有理有据的分析和具体的改善方案,看起来真是过瘾!

作者在内部与外部中说:日本的传统是在家的内部建立起井然的秩序,以家族为中心,在一幢建筑里保持着内部秩序。具有内部秩序,同时也就意味着对建筑的外部不关心,充实城市空间的思想是淡泊的。日本人将家看作‘内’,把街道看作‘外’,不像西欧人那样在空间领域上加以统一。换句话说,‘外’是外部,这就意味着它的整洁漂亮由谁来管是和人们无关的。作者提到的这些日本人的特征和问题,因其源流于中国,也同样是中国人的特征和问题,而在中国建筑学者的文章中,却尚未见到阐述得如此切中要害的观点。不管是所谓大师还是一般的业内人事,多是以个人好恶或人云亦云的观点来肆意谩骂甚至是人身攻击。能够像芦原义信在文中对日比谷公园所做的那样提出具体改善措施的,更是少之又少。

《街道的美学》成书于1978年,当时日本正处于举国上下同心协力,不顾衣着打扮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阶段。作者认为:为了要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光是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是不够的,还应该提倡都市的文化和美好。我觉得作者说得很好,现在的中国也正在迈入世界经济大国之列,不能再像改革初三十年那样不顾衣着打扮大力推进经济发展了,也应该在努力发展经济、解决民生问题的同时,创造更美好的都市的文化和景观。

借用作者书中的一句话:只重视‘内眺景观’而对‘外眺景观’不太介意的中国人,作为文化高度发达国家,也该把街道的美学提到日程上来了。

阅读全文

与街道的分析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杜兰特真正的训练方法 浏览:317
网上买床安装方法 浏览:782
奶奶教裁剪方法简单好用 浏览:449
老人机短信中心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855
化肥中氮的含量检测方法视频 浏览:77
照片如何加水印方法 浏览:534
有点打呼噜有什么好方法 浏览:406
如何赏析诗句方法公式 浏览:725
快速融化冰块的方法 浏览:131
手臂痛怎么治疗方法 浏览:486
days360函数的使用方法 浏览:633
治疗湿尤有效方法 浏览:913
小米的快捷键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773
用底线思维方法解决问题 浏览:282
检测方法elisa法 浏览:196
远离口臭的最佳治疗方法 浏览:688
中药及其制剂常用的纯化方法 浏览:153
充电机使用方法步骤12V 浏览:1003
正确怀孕的方法 浏览:52
iphone6跳屏解决方法 浏览: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