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样比较两个数大小
方法一:两个数相减,得数为正则第一个数大于第二个,为负则第一个数小于第二个。
方法二:两个数相除,得数小于1,则分子数小于分母数,反之,分母小于分子。
② 股骨颈骨折的中医药方用法
股骨颈骨折的中医药方用法都有哪些呢?不急,下面有准备精心为你准备的股骨颈骨折的中医药方用法,就让我带你一一讲解吧!
股骨颈骨折的中医药方用法
中医辩证分型
1.气滞血瘀型
多为骨折早期,筋脉骨骼受损,血逸脉外,离经之血失去濡养作用而成为瘀血,中医辨证属气滞血瘀之症。
早期是指骨折1~2周内,相当于炎症期和修复期的第一阶段,以瘀血肿痛为主要病理表现,辨证属气滞血瘀之证,治拟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具体方药如下:
桃仁10g 红花10g 当归15g 川芎15g
赤芍15g 生地20g 乳香10g 没药10g
血竭10g 白芨10g 三七(冲服)10g 甘草10g
2.气血亏虚,肝肾不足型
多见于骨折中后期,凡外伤筋骨、内伤气血以及长期卧床等耗伤气血中医辨证属气血亏虚、肝肾不足之证。
中、后期指骨折损伤3周后(相当于修复期中、后期),原始骨痂已开始形成,由于骨折早、中期调动了整体的脏腑气血功能,为使脏腑气血趋于平和,促进骨折部骨痂的不断生长改建,故本期治疗以补为主。本期辨证属气血亏虚,肝肾不足,治拟益气养血,补益肝肾,具体方药如下:
黄芪40g 当归20g 熟地30g 川芎15g
白芍20g 鹿胶30g 血竭15g 续断15g
补骨脂10g 骨碎补30g 杜仲20g 枸杞20g
2.传统中医操作:
① 推拿:以促进症状的缓解和功能的恢复。在关节部位推拿,能增强肌腱、韧带的弹性,方法有:髋部推揉法、髋关节痛点揉压弹拔法。 ②薰洗:中后期,为促进关节恢复可行关节熏洗,具体方如下 海桐皮汤:
组成:海桐皮,透骨草,乳香,没药,当归,川椒,川芎,红花,威灵仙,甘草,防风,白芷。
功能:活血舒筋,通瘀止痛
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进展
一、闭合复位内固定 闭合复位的适应证原则上适合于所有各种类型骨折,包括无移位或者有移位。自1930年Smith2petersen首创应用三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后,股骨颈骨折治疗方法不断改进,
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已成为常规方法之一。目前,关于初次治疗采用内固定还是全髋置换术仍有争议,Bhandari等综合298位骨科医师的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骨科医师主张对较年轻患者( < 50岁)采用内固定,对老年患者( > 70 岁) 采用关节置换术。> 70岁的老年患者如果骨折无移位,松质骨螺钉固定也不失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1、单钉类 三刃钉是最早应用于股骨颈骨折治疗的内固定方法,方法简单,手术时间短,为单轴植入股骨颈中心,其钉较短,以冲击力固定,但其可能破坏股骨头血运、缺乏对抗剪力的作用,难以控制股骨头的旋转, 对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失败率几乎达到50% ,不愈合率达30%左右,股骨头坏死率为21%以上,另外,此钉对高位头下型骨折固定不牢,也不适于青少年及颈粉碎性骨折者,因有可能损伤股骨头残存血供。
2、多钉类 多钉或针(空心针、Knowtes钉、Moore钉、Neufeld钉、斯氏钉、三角针、多根螺纹钉或多根带钩螺纹钉等) 。Moore钉及多枚克氏针内固定在强度上或抗扭力作用较单钉强,但也有对骨折断端无把持作用,有松动、退钉的缺点。Hansson钩钉在欧洲应用较多,操作简单,对股骨头血运的破坏少。Mjorud等研究临床采用
Hansson钩钉治疗各型股骨颈骨折,经2 年随访77%例无需再手术,故Hansson钩钉与AO拉力螺钉相近,明显优于可折断式螺钉,对无移位骨折有良好的固定作用;但对于青壮年患者造成骨折的外力较强,骨折端错位的程度重,常规内固定术后骨不愈合、晚期股骨头缺血坏死
的发生率高(国内报道达42%~86% ) ,而老年患者仅为10%~40% 。所以认为,股骨颈囊内骨折手术方式应根据患者条件进行选择。
3、滑移式钉板类 滑动式内固定钉以髋螺钉应用较广,此类内固定由固定钉和一带柄的套筒两部分组成。固定钉可在套筒内活动,当骨折面有吸收时,钉则向套筒内滑动缩短,以保持骨折端的密切接触,有利于骨折的愈合。钉板系统中的动力髋螺钉和髓内内固定系统中的Richard钉二者均可提供缺乏支撑的股骨颈后外侧粉碎性骨折患者可靠的固定。但是Richard钉较动力髋螺钉缺乏轴向加压作用。另有学者研究认为,单用钉板系统抗扭转力差,建议再拧入1枚松质骨螺钉。除Richard钉外,此外拉力螺钉(主要包括Push钉)内固定时,易引起股骨头、股骨颈内骨小梁的破坏而加重骨缺血,还有可能使股骨头表面软骨破裂,且比髋螺钉更易发生退钉现象,故现在使用髋螺钉,主要适用于新鲜股骨颈骨折,张韧等应用髋螺钉治疗27例新鲜股骨颈骨折,骨折愈合率达88. 9% ,但远期股骨头坏死率偏高,为25. 9% ,故有逐渐被其他材料取代的趋势。
4、加压内固定类 最常用的加压装置为加压螺纹钉,此外还有AO松质骨螺钉,主要特点是所用的内固定钉都带螺纹,优点是可以经皮穿刺,创伤小,对股骨头的血运破坏少,可以使骨折面产生压缩应力,可以加速骨折愈合。多枚加压螺钉对骨折端能起到良好的加压作用,更有利于骨折愈合。大多适合新鲜股骨颈骨折GardenⅡ型及Ⅲ型患者,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黄士中等设计中空双头防旋加压螺钉,
具有抗压、承载能力强、抗扭、抗弯特性加压的作用。Parker等随访90例内固定治疗的老年患者,内固定术后的再手术率非常高,作者认为对于老年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应以关节置换为首选,内固定仅适用于身体状况很差的患者。
二、切开复位内固定加肌骨瓣移植 适用于< 50岁尤其青壮年的股骨颈头下型或头颈型骨折、骨折不易愈合并有股骨头坏死的可能者,或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不愈合者,采用开放性多根针或空心钉固定加股骨颈植骨术。植骨术多采用带肌蒂骨瓣或带血管蒂骨瓣,如股方肌骨瓣或旋髂深血管的髂骨瓣移植较为常用。对于移位明显的股骨颈头下型和头颈型骨折, 2 /3的病例股骨头处于缺血状态,因而单靠骨折复位和内固定往往很难避免股骨头缺血坏死和塌陷等并发症的发生。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显微外科及修复技术的发展,出现利用带血管的肌骨瓣、骨膜瓣或骨块修复股骨颈骨折,现将常用的方法分述如下。
1、股方肌骨瓣移植 1962年, Judet最早采用股方肌骨瓣加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不连接。Meyers报道,在施行带蒂骨移植内固定术后8 ~10 周可见骨连接, 4个月内骨折可愈合,股方肌骨瓣填补了股骨颈后方的骨缺损,为缺血的股骨头、颈提供了充足的血液供应,尤其适合于老年人或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患者。
2、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移植 其血运丰富,能有效增加股骨头血运,降低股骨头坏死及塌陷的发生。1979 年,Taylor首次报道吻合旋髂深血管的髂骨瓣移植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收到了非常满意的效果,此
术适合于治疗青壮年陈旧性骨折、头下型骨折,以及Garden Ⅲ、Ⅳ型股骨颈骨折。
3、缝匠肌蒂骨瓣和阔筋膜张肌骨瓣移植 ①缝匠肌近端动脉由旋髂浅动脉和旋股外动脉的缝匠肌支组合,并分出3~6支外径0. 3~0. 8 mm的肌支相互吻合形成血管网; ②阔肌膜张肌的血供来自旋股外动脉,血运丰富,其上支通过肌肉起点进入髂嵴。温晓阳等应用缝匠肌蒂骨瓣移植术治疗儿童、青壮年股骨颈骨折28例,术后3个月均能达到骨性愈合, 5个月后弃拐行走。赵东升等根据股骨大转子的血液供应特点设计了带阔筋膜张肌蒂骨瓣,应用临床34例,取得良好效果,骨折愈合率达97% ,股骨头坏死率达8. 8%。该术式适用于不稳定性、年龄偏小的股骨颈骨折患者。
4、带血管蒂的腓骨移植 将带血管蒂的腓骨瓣植骨于股骨颈骨折部位及股骨头内,使骨折部位及股骨头获得完整的血供,能促进骨折愈合。Zhang等报道,应用带血管蒂游离腓骨植骨治疗9例病理性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植骨治疗平均5个月后所有骨折均愈合, X线片提示股骨头骨密度较前明显增加,平均髋关节Harris评分增加到89. 2分,无严重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
三、人工关节置换术 20世纪60年代以来,多数学者认为假体置换术是老年股骨颈骨折的首选方法。由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了卧床时间长引起的多种并发症,可尽快恢复正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关节置换也有相关的并发症,如感染、残留疼痛、脱位假
体松动下沉等。关于全髋关节置换或半髋关节置换在美国和部分欧洲发达国家对老年移位的股骨颈骨折常规采用全髋置换术,认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最具成本2效益比的治疗手段。
1、半髋置换术 半髋置换包括单极人工股骨头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两种,双极人工股骨头由于其小范围运动时是以内关节运动为主,大范围运动时则发生外关节运动而明显降低对髋臼的磨损,故为人们所常用。半髋置换较全髋置换易出现髋臼的软骨磨损及股骨头向髋臼中心突出移位的现象,主张淘汰半髋置换。但对于高龄患者( > 70岁)身体条件差、运动量相对小,可选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同时应在术前选择合适型号的假体,术中仔细正规操作,术后正确指导患者康复,以预防术后出现假体松动、下沉,髋臼软骨磨损,股骨头中心性脱位等并发症。Hasan等认为,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在平均6. 1年的随访中虽无髋臼破坏,但远期效果仍不如全髋置换。在半髋置换中选用单极还是双极, Ong等对149 例患者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结果显示二者无明显差异。
2、全髋置换术 全髋置换主要分为有骨水泥型与无骨水泥型(生物型)两种。Tidemark等[ 26 ]认为,全髋置换适用于身体相对健康、有移位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李佛保等过临床比较后认为,全髋置换术适宜人群为55岁以上有移位的股骨颈头下型骨折患者,而高龄或全身情况差者宜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全髋置换术中,手术入路以髋关节外侧入路为最佳;应用骨水泥可明显减轻疼痛,翻修率低,髋关节功能好,并可提高患者行走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通常的磷酸钙(如骨骼修复系统骨水泥) ,主要增加低密度骨的把持力,而对于高密度骨来说,由于钻孔的原因,它甚至可能降低骨的最大扭力,此时宜采用可吸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好。此外,为降低骨水泥反应,Leidinger等证实,采用真空搅拌技术可明显降低骨水泥引起的循环功能衰竭的发生,对于较年轻、无明显骨质疏松的患者,则宜采用生物型假体。
③ 有没有大佬知道这个问题呀
湿静能
湿静能是一个描述气块状态的热力学参数,与相当位温类似, 其定义包含了气块的焓(气块的内能和维持其体积的能量)、因高度而产生的位能和气块中的水汽潜热。湿静能在绝热条件下上升和下降时具有保守的特性,因此适合做为研究大气的参数。
目录
简介
湿静能是一个描述气块状态的热力学参数,与相当位温类似,其定义包含了气块的焓(气块的内能和维持其体积的能量)、因高度而产生的位能和气块中的水汽潜热。湿静能在绝热条件下上升和下降时具有保守的特性,因此适合做为研究大气的参数。
湿静能可以被简写成 S,并以下列式子表示:
湿静能
其中 C为等压比热,T为绝对温标下的温度,g为重力常数,z为距地表高度,L为水汽潜热,q为水汽比湿。须注意虽然有些文章或书籍会用混和比r 来充当湿静能中的比湿项(因为比湿和混和比在数值上很接近,可能只差几个百分点),但这只是一个近似的方式,并非其严格的定义。
Herbert Riehl和Joanne Malkus经由对湿静能垂直分布的研究之后,在公元1958年提出了一个论点:他们认为宽约5千米(3.1英里),从大气边界层发展到对流层顶的柱状对流 (又称热塔)是热带往中纬度地区传输能量的主要机制。最近的热带地区理想模式模拟则指出,湿静能的分布主要由平流项所控制,并伴随近地面2千米(6,600英尺)高以内的内流场和距地面10千米(33,000英尺)高左右的外流场。湿静能也可以被用来研究马登-朱利安振荡(MJO),若把热带大气视为一个整体,则MJO当中的湿静能也是被平流项所主导,同时也被风场带动的边界层潜热通量影响,这两项的交互作用将会影响MJO的周期变化。
④ 海洋气象学的发展离不开高分辨率观测及数值模拟
海洋气象的物理和动力机制研究就是海气相互作用的动力机制研究。
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主要包括: (1)小尺度的湍流、涡旋,海气界面的湍流影响海气热通量,进而影响海洋大气的边界层结构;(2)中尺度和天气尺度的海气相互作用,其过程包括海陆风、锋面、台风以及风暴潮等;(3)大尺度的季风、信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等。
近年来,人们日益认识到海气相互作用是长期天气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也是研究和预报海洋状况的关键,因而在这方面气象和海洋学家都做了大量研究。
2020年初夏,梅雨系统给江淮地区带来了长时间的异常强降水,降雨总量打破了1961年以来的记录,导致南方大部分地区的江河湖泊水位暴涨,持续引发了山洪、城市内涝、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其中以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最严重,安徽歙县的高考甚至因为洪涝灾害无法正常开始。
江淮地区入梅后,梅雨锋的维持和水汽来源是降水量大的原因。
高纬地区的单极型极涡较往年强度更强,而中纬度地区西风带活动频发,有利于冷空气南下;同时,弱的厄尔尼诺与赤道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引起太平洋副热带高亚显着偏强偏西,暖湿空气向北输运。冷空气和暖空气在江淮区域相遇形成稳定的梅雨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以及极地等的 大尺度过程 均可以影响中国的梅雨系统。
Liu 等认为 北大西洋涛动(NAO)调制持续的冷暖锋 ,可引起极端梅雨事件。日本气象厅认为副热带高压与黄河流域高压脊的相互作用引起了日本和华中地区降水。2019年的超强印度洋偶极子引起2020年初的暖印度洋水体也可以引起我国的强降水。 Zhou 等认为2019年 秋季南印度洋的海洋罗斯贝波 是我国2020年的“暴力梅”事件的重要原因。
国家气候中心2021年以来已组织了三次会商商讨2021年汛期预测。国家气候中心、水利部、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均 预测长江流域汛期为干旱年 。
中国海洋大学孙即霖教授在2021年气候预测报告中指出,受全球气候影响,2021年南亚夏季风建立较往年早,7月强南亚高亚引起南海上空的强对流,导致我国北方及华南沿海地区出现强降水,而江汉流域降水偏少;长江中下游将出现阶段性高温干旱。
东亚夏季风的发生日期、持续时间和总降水量均有显着的年变化。
Duan 等认为 青藏高原热力异常可以作为东亚夏季风起始的先兆 , Li 等和 Hari 等发现印度许多地区的气溶胶光学深度 自2002年以来呈现下降趋势 。
印度洋—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是调制东亚以及南亚夏季风爆发与降水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
ENSO类型对季风降水影响也是研究热点 , Fan 等指出中太平洋型ENSO在导致印度季风降水异常上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Tseng 等发现在东亚冬季风的启动阶段,季风与黑潮锋面及周围大气存在一个直接的局地海气相互作用机制。
Abdillah 等认为热带大气季节内震荡(MJO)可以影响寒潮的路径,而寒潮对热带地区对流活动的影响会反过来影响MJO活动。
季风伴随的低压系统可引起强降水。 强低压系统伴随的次中尺度涡会增强来自阿拉伯海的动态升力、静态不稳定性和水分传输,为大气进行深度对流提供了先决条件。
如 Leung 等指出热带西印度洋的暖异常可 诱发一个热带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之间弱于正常的Walker环流 ,进一步导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东北-西南向,并在南海形成一个弱于常年的季风槽,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增强了华南地区的降水,抑制了中南半岛地区的降水。
亚洲夏季风预测模式的不确定性研究也有了一定进展。 如Xin等发现在中国东部地区,CMIP6在气候降水的空间相关性和标准差(SD)方面更有优势。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东亚高空对流层西风急流是东亚夏季降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东亚夏季降水密切相关。
亚洲季风区的降水预测始终是热点问题。 Park等将偏置校正技术应用于区域气候模式(RCM),表明各分区未来年降水量平均值和极端值的变化在干旱区呈减少趋势,在湿润区呈增加趋势。
2020年,国内外学者在热带气旋的活动变化规律、热带气旋与海洋的相互作用以及热带气旋活动预报的数值模拟方面发表了一系列成果。
台风的活动也会受到大气环流和海温模态的影响。 太平洋经向模态指数影响台风的生成位置、频率和引导气流。印度洋偶极子正相位和强厄尔尼诺的共同作用引起了西阿拉伯海的大规模增温,有利于台风生成。
局地气象条件影响台风的强度。 如Lai等发现台风引起的局部降雨总量显着增加,且台风移动速度与局部降雨总量之间存在显着的反相关。在珠三角地区,移动速度较低且降雨总量较高的台风发生频率更高。
台风活动与局地上层海洋的背景条件相互影响。 热带海洋与大气边界层之间的非绝热加热是台风发生发展的重要能量来源,热带海洋上层海水的温度变化对于台风的形成、移动及耗散都具有关键作用。同时,海洋冷涡也会影响台风大气边界层的结构。
台风的数值预报模式具有不确定性。 学者发现增强分辨率的耦合模型有利于提高台风生成的可预测性。海表面温度预报模式的不确定性可能会严重影响南太平洋热带气旋预报的准确性。
中国的台风预报模式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如南海台风模式(TRAMS)形成了3.0版本;Fumin等开发的动力-统计算法的集合预报模型(DSAEF)对热带气旋的累积雨量进行了预测。
在 台风观测方面 ,无人艇成功地穿越了三号台风“森拉克”中心,提供了时间分辨率高达1 min的实时观测数据,检测了台风过境时洋面各要素的详细变化过程,为台风预报、预警发挥了重要作用。
海气通量直接决定和调控近海面大气边界层内的动力学结构 , 其中动量通量显着影响海流、海浪和风暴潮的产生。
海表面波浪与其上方风场的相互作用,会产生 动量通量在海气界面之间的双向传递 。
当近海表面处风速极小,并且海表面涌浪占优时,动量通量由海洋传递到大气,使得近海表面风速剪切增加,导致传统对数风廓线的方法难以准确计算该条件下的海气通量。
此后,不同研究者在理论模型和海气数值耦合模式的改进中考虑了 涌浪作用 。
当海表面以上风速为中低风速时,在海表面波浪处于风浪占优的情况下,大气将一部分能量传递到海表面波浪,使得海浪获得一部分动量。
风浪对海气通量的影响是海洋研究中最为基础的问题之一,关于这方面的讨论仍处于完善与补充中。
一些外海观测和实验室数据表明:当风速足够大时,海表面阻力系数不再符合传统模型的随着风速增加而增大的结果。大部分研究将这个现象归因为海洋飞沫液滴,并通过参数化传统模型中的海表面动力学粗糙长度来刻画这一现象。
风暴潮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沿岸地区,通常强风和气压骤变导致海面异常升降,风暴涌浪对沿海设施造成巨大的破坏,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科学家对风暴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的影响方面。
通过 模型对风暴潮进行模拟 是当今研究风暴潮的主流方法。随着风暴潮模型的研究日渐深入,模型与实际结果之间的误差也在不断减小。
全球潮汐、风暴潮和波浪模型 被用于预测未来一个世纪的沿海地区突发性洪水。
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给风暴潮的研究及其灾害预防带来了新的挑战 ,Cheikh等研究了多种风暴潮情景对沿海建筑物的影响,造成风暴潮和洪灾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潮汐放大和飓风的加剧。
在气候变化上,西班牙坎塔布里亚大学环境研究所在未来海平面变化上提出, 风暴潮受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 。
波浪与风暴潮的相互作用对灾害的加剧十分显着, 波-潮相互作用也是一个研究热点 。
研究人员利用耦合模型研究了台风诱发的风暴潮和波浪形成的效应,结果表明随着台风强度或台风尺寸的增加,有效波高和风暴潮的最大值以及扩展的空间范围都显着增加,但当台风强度大于55 m/s或台风规模大于40 km时,波浪对风暴潮的贡献趋于饱和。
借助高分辨率观测及数值模拟, 海洋气象学未来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全球大洋对我国天气变化的调制;台风与海洋中小尺度动力过程的动力耦合;海面粗糙度(波浪、泡沫)的量化以及波-潮相互作用的研究;梅雨、季风、降水、台风等过程的预测。
论文全文发表于《 科技 导报》202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