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九大常用数据分析方法 带大家了解一下这些干货吧
1、直接评判法
直接评判法即根据经验直接判断数据的好坏并给予评判,通常用于内部过往运营状况评估,如评估近期阅读量是否过低,评判近期销售量是否异常,评估当日文章推送量是否正常。
直接评判法有两个必要的条件:一是运营者有一定的新媒体运营经验,能够对跳出率,阅读量等有正确的评估;二是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足够直观,可以直接代表某项数据的优缺点。
2、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差异进而揭示这些数据所代表的规律。
对比分析法包括横向比较及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即同一时间下不同总体指标的对比,如今日头条同领域作者文章阅读量对比,粉丝数对比等;纵向比较不同时间条件下同一总体指标的对比,如本月文章阅读量与上月阅读量进行对比,本月粉丝增长数与上月增长数进行对比等。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直接观察到目前的运营水平,一方面找到当前已经处于优秀水平的方面,后续予以保持;另一方面及时发现当前的薄弱环节,重点突破。
3、分组分析法
分组分析法是指通过一定的指标,将对象统计分组并计算和分析,以便于深入了解所要分析对象的不同特征,性质及相互关系的方法。
分组分析法遵循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的枚举分析法原则。所谓相互独立,即分组之间不能有交叉,组别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每个数据只能归属于某一组;所谓完全穷尽,即分组中不要遗漏任何数据,保持完整性,各组的空间足以容纳总体的所有数据。
4、结构分析法
结构分析法是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将组内数据与总体数据之间进行对比的分析方法。结构分析法分析各组部分占总体的比例,属于相对指标。
例如,新媒体运营团队可以统计粉丝所在的地域分布,统计出各个地方粉丝的占比情况,此情景便属于结构分析法。
5、平均分析法
例如,在分析今日头条的文章阅读量时,借助Excel导出的数据可以快速找到阅读量大于平均值的文章,接下来可以继续挖掘这些文章的标题,排版,配图等规律,便于后续内容质量的提升。
6、矩阵分析法
矩阵分析法是一种定量分析问题的方法,它是指以数据两个重要指标作为分析依据,并将这两个指标作为横,纵坐标轴,构成四个象限,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运营者提供数据参考。
例如,某餐饮企业的大众点评评价分析,可以借助四个象限“紧急且重要,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不紧急也不重要”进行矩阵分析,并重点处理“紧急且重要”的事项。
7、漏斗图分析法
漏斗图分析法因展现形式如漏斗,故而得名。漏斗图可以对文章阅读量,产品购买量等情况进行逐层分析,展示整个关键路径中每步的转化情况。
重要强调的是,单一的漏斗图难以衡量各个环节的好坏,运营者可以结合本节介绍的“对比分析法”,对同一环节不同时间对比,评估运营效果。
8、雷达图分析法
雷达图常用于指数分析,即通过对新媒体账号的内容质量,领域专注等不同维度的计算而得出的客观评分结果。分数越高,代表账号的质量越好。可以利用雷达图进行分析的指数,包括今日头条指数,大鱼号星级指数,百家号指数等。
9、回归分析法
回归分析法是通过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来预测事物发展走向,它是研究变量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定量预测方法,又称回归模型预测法或因果法。
例如,将今日头条粉丝数据导出到Excel表格,对累计粉丝数进行一元线性分析,就可以尝试预测某个时间的粉丝量。
㈡ 总结四种滴定分析方法,从测定原理方法计算结果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分析化学中的四大滴定即:氧化还原滴定,络合滴定,酸碱滴定,沉淀滴定。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都是利用溶液间的反应,通过溶液(或沉淀)的变色来确定终点,然后根据各物质间的反应的比例关系,来计算出待测物质的含量。不同点是反应反应的原理不同,酸碱中和滴定是利用酸碱中和,氧化还原滴定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配位滴定是一般利用不同和物质之间的配位能力不同,和配体的取代。沉淀滴定主要是利用不用的难溶物的溶度积不同,及沉淀和转化。滴定分析是将已知准确浓度的标准溶液滴加到被测物质的溶液中直至所加溶液物质的量按化学计量关系恰好反应完全,然后根据所加标准溶液的浓度和所消耗的体积,计算出被测物质含量的分析方法。由于这种测定方法是以测量溶液体积为基础,故又称为容量分析。
㈢ 检验结果内部比对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
按ISO 17025和《临床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要求,临床实验室为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应采取一定的比对措施。
那么问题来了,要做哪些方面的比对呢?
主要有盲样比对、留样再测、人员比对、方法比对、设备比对。
盲样比对:不同临床实验室对盲样进行检测,可采用试验比率值进行结果分析。
留样再测:主要监测结果的复现性,包括整个检验过程(人员、环境、设备)监视。在留样再测中,临床实验室要保留被监测检验结果已测量的较稳定标本,所得结果与上次测量结果差值应在控制范围内。
人员比对:在相同设备、检验项目、环境和设施下,由不同检验人员操作。只研究人员因素,因素中有两个水平即检验人员A和检验人员B,通过两组人员的实验数据统计分析,从而得出人员之间检测数据有无显着性差异。
方法比对:同一临床实验室使用不同方法对同一检验项目进行测定,由于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度不同,常会影响检验结果的一致性。若同一实验室用不同方法测定同一检测项目的结果间差异不超过规定可接受标准时,可认为结果具有可比性。
设备比对:同一临床实验室内使用不同仪器对同一检验项目进行测定,由于仪器使用年限、重要部件维修以及工作环境等因素均可使检验结果一致性出现偏差。所以为保证不同仪器检验结果具有可比性,需对不同仪器的结果定期进行比对。
要比对的内容讨论完了,那比对实验之前我们都要做哪些工作呢?
1.检测我们的测量系统精密度满足要求不?精密度差的测量系统即使增加重复次数也不会改善精密度还会浪费试剂和时间。
2.定量检测结果比对验证的方法和程序有没有?程序的内容要有比对的检验项目、比对的仪器、比对标本选择以及浓度选择、测定系统测定结果不精密度、确定比对物质重复检测次数等。有了这些程序,我们的实验结果比对才更加规范。
3.比对实验前是否建立比对实验结果可接受标准?没有可接受标准,我们就不知道我们的可比性验证是否成功。若测量系统无法满足规定比对标准,实验室需改进测量系统性能以达到期望比对标准。
4.比对实验前室内质控做没有?室内质控是临床实验室内为达到质量要求所进行的操作技术和活动,室内质控的目的在于监测过程,以评价检验结果的可靠性。所以比对实验前一定要做好室内质控。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当多个测量系统比对结果不符合可比性要求时,我们需要积极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以消除产生不符合的原因,纠正措施应与不符合的影响相适应,并评估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临床检验一万个为什么--检验质量管理分册》,主编:胡晓波、项明洁、李莉。
㈣ 用什么方法分析多种影响因素对不同结果的作用大小
因素分析法(概述它是确定引起某经济指标变动的各个因素影响程度的一种计算方法)。因素分析方法(1)在计算某一因素对一个经济指标的影响时,假定只有这个因素在变动而其它因素不变;(2)确定各个因素替代顺序,然后按照这一顺序替代计算;(3)把这个指标与该因素替代前的指标相比较,确定该因素变动所造成的影响。
㈤ 数据分析法之对比分析法
数据分析中有很多数据分析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我们能够直接分析出数据中隐藏的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得到一个准确的结果。而数据分析方法中,对比分析法是一个十分常用的方法,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就详细的为大家介绍一下对比分析法的相关知识。
1.对比分析法的定义
对比分析法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差异,从而揭示这些数据所代表的事物发展变化情况和规律性。对比分析法的特点就是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事物某方面的变化或差距,并且可以准确、量化地表示出这种变化或差距是多少,这就是对比分析法的定义。
2.对比分析法的分类
其实对比分析法可分为静态比较和动态比较两类,其中静态比较就是指在同一时间条件下对不同总体指标的比较,比如说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比较、也叫横向比较,简称横比。而动态比较就是指在同一总体条件下对不同时期指标数值的比较,也叫纵向比较,简称纵比。动态比较和静态比较这两种方法既课单独使用,也可结合使用。进行对比分析时,可以单独使用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也可将它们结合起来进行对比。
3.对比分析法的实践运用
对比分析法的实践运用主要体现在五方面,第一就是与目标对比,具体就是实际完成值与目标进行对比,属于横比。第二就是与不同时期对比,具体就是选择不同时期的指标数值作为对比标准,属于纵比。第三就是对同级部门、单位、地区对比,具体就是与同级部门、单位、地区进行对比,属于横比。第四就是对行业内对比,具体就是与行业中的标杆企业、竞争对比或行业的平均水平进行对比,属于横比。第五就是与活动效果比,具体就是对某项营销活动开展前后进行对比,属纵比。同时,我们还可以对活动的开展状况进行分组对比,这属于横比。
4.对比分析法的注意事项
我们在使用对比分析法的手需要注意的是指标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计量单位必须一致,即要用同一种单位或标准去衡量。同时还需要重视对比的对象要有可比性,对比的指标类型必须一致。无论绝对数指标、相对数指标、平均数指标,还是其他不同类型的指标,在进行对比时,双方必须统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给大家介绍了关于对比分析法的相关知识,对比分析法是数据分析中一个常见的分析方法,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个方法,相信会对我们的数据分析工作更加有利。
㈥ 成本分析常用的方法有哪些用比较分析法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通常采用的技术分析方法有对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等三种。
1、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是根据实际成本指标与不同时期的指标进行对比,来揭示差异,分析差异产生原因的一种方法。在对比分析中,可采取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对比,本期实际与上期(或上年同期,历史最好水平)实际指标对比,本期实际指标与国内外同类型企业的先进指标对比等形式。通过对比分析,可一般地了解企业成本的升降情况及其发展趋势,查明原因,找出差距,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措施。在采用对比分析时,应注意本期实际指标与对比指标的可比性,以使比较的结果更能说明问题,揭示的差异才能符合实际。若不可比,则可能使分析的结果不准确,甚至可能得出与实际情况完全不同的相反的结论。在采用对比分析法时,可采取绝对数对比,增减差额对比或相对数对比等多种形式。
比较分析法按比较内容(比什么)分为:
(1)比较会计要素的总量
(2)比较结构百分比
(3)比较财务比率
2、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将某一综合性指标分解为各个相互关联的因素,通过测定这些因素对综合性指标差异额的影响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在成本分析中采用因素分析法,就是将构成成本的各种因素进行分解,测定各个因素变动对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的影响程度,并据此对企业的成本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措施。
采用因素分析法的程序如下:
(1)将要分析的某项经济指标分解为若干个因素的乘积。在分解时应注意经济指标的组成因素应能够反映形成该项指标差异的内在构成原因,否则,计算的结果就不准确。如材料费用指标可分解为产品产量,单位消耗量与单价的乘积。但它不能分解为生产该产品的天数,每天用料量与产品产量的乘积。因为这种构成方式不能全面反映产品材料费用的构成情况。
(2)计算经济指标的实际数与基期数(如计划数,上期数等),从而形成了两个指标体系。这两个指标的差额,即实际指标减基期指标的差额,就是所要分析的对象。各因素变动对所要分析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影响合计数,应与该分析对象相等。
(3)确定各因素的替代顺序。在确定经济指标因素的组成时,其先后顺序就是分析时的替代顺序。在确定替代顺序时,应从各个因素相互依存的关系出发,使分析的结果有助于分清经济责任。替代的顺序一般是先替代数量指标,后替代质量指标;先替代实物量指标,后替代货币量指标;先替代主要指标,后替代次要指标。
(4)计算替代指标。其方法是以基期数为基础,用实际指标体系中的各个因素,逐步顺序地替换。每次用实际数替换基数指标中的一个因素,就可以计算出一个指标。每次替换后,实际数保留下来,有几个因素就替换几次,就可以得出几个指标。在替换时要注意替换顺序,应采取连环的方式,不能间断,否则,计算出来的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之和,就不能与经济指标实际数与基期数的差异额(即分析对象)相等。
(5)计算各因素变动对经济指标的影响程度。其方法是将每次替代所得到的结果与这一因素替代前的结果进行比较,其差额就是这一因素变动对经济指标的影响程度。
(6)将各因素变动对经济指标影响程度的数额相加,应与该项经济指标实际数与基期数的差额(即分析对象)相等。
上述因素分析法的计算过程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设某项经济指标N是由A,B,C三个因素组成的。在分析时,若是用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进行对比,则计划指标与实际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计划指标N0=A0×B0×C0
实际指标N1=A1×B1×C1
分析对象为N1-N0的差额。
采用因素分析法测定各因素变动对指标N的影响程度时,各项计划指标,实际指标及替代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计划指标 N0=A0×B0×C0-----------(1)
第一次替代N2=A1×B0×C0-----------(2)
第二次替代N3=A1×B1×C0-----------(3)
实际指标 N1=A1×B1×C1-----------(4)
各因素变动对指标N的影响数额按下式计算:
由于A因素变动的影响=(2)-(1)=N2-N0
由于B因素变动的影响=(3)-(2)=N3-N2
由于C因素变动的影响=(4)-(3)=N1-N3
将上述三个项目相加,即为各因素变动对指标N的影响程度,它与分析对象应相等。
根据因素分析法的替代原则,材料费用三个因素的替代顺序为产量,单耗,单价。各因素变动对甲产品材料费用实际比计划降低8 000的测定结果如下:
计划材料费用=250×48×9=108 000(元)-----(1)
第一次替代=200×48×9=86 400(元)------(2)
第二次替代=200×50×9=90 000(元)------(3)
实际材料费用=200×50×10=100 000(元)------(4)
各因素变动对材料费用降低8 000元的影响程度如下:
由于产量变动对材料费用的影响=(2)-(1)=86400-108000=-21600(元)
由于材料单耗变动对材料费的影响=(3)-(2)=90000-86400=3600(元)
由于材料单价变动对材料费用的影响=(4)-(3)=100000-90000=10000(元)
三个因素变动对材料费用的影响程度=-21600+3600+10000=-8000(元)
上述分析计算时,还可以采用另外一种简化的形式,即差额计算法。差额计算法是利用各个因素的实际数与基期数的差额,直接计算各个因素变动对经济指标的影响程度。以上述经济指标N为例,采用差额计算法时的计算公式如下:
由于A因素变动对指标的影响=(A1-A0)×B0×C0
由于B因素变动对指标的影响=A1×(B1-B0)×C0
由于C因素变动对指标的影响=A1×B1×(C1-C0)
〖例3〗以例2材料费用的分析资料为基础,采用差额计算法的结果如下:
由于产量增加对材料费用的影响=(200-250)×48×9=-21600(元)
由于材料单耗变动对材料费用的影响=200×(50-48)×9=3600(元)
由于材料单价变动对材料费用的影响=200×50×(10-9)=10000(元)
各因素变动对材料费用的影响=-21600+3600+10000=-8000(元)
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相同,但采用差额计算法显然要比第一种方法简化多了。
3、相关分析法
相关分析法是指在分析某个指标时,将与该指标相关但又不同的指标加以对比,分析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企业的经济指标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的依存关系, 在这些指标体系中,一个指标发生了变化,受其影响的相关指标也会发生变化。如将利润指标与产品销售成本相比较,计算出成本利润率指标,可以分析企业成本收益水平的高低。再如,产品产量的变化,会引起成本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利用相关分析法找出相关指标之间规律性的联系,从而为企业成本管理服务。
4、差额计算法
差额计算法是因素分析法的一种简化形式,它利用各个因素的目标值与实际值的差额来计算其对成本的影响程度。
5、比率法
比率法是指用两个以上的指标的比例进行分析的方法。它的基本特点是:先把对比分析的数值变成相对数,再观察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常用的比率法有以下几种。
● 相关比率法 由于项目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的,因而可以将两个性质不同而又相关的指标加以对比,求出比率,并以此来考察经营成果的好坏。例如:产值和工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的关系又是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都希望以最少的工资支出完成最大的产值。因此,用产值工资率指标来考核人工费的支出水平,就很能说明问题。
● 构成比率法 又称比重分析法或结构对比分析法。通过构成比率,可以考察成本总量的构成情况及各成本项目占成本总量的比重,同时也可看出量、本、利的比例关系(即预算成本、实际成本和降低成本的比例关系),从而为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指明方向。
● 动态比率法 动态比率法,就是将同类指标不同时期的数值进行对比,求出比率,以分析该项指标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动态比率的计算,通常采用基期指数和环比指数两种方法。
㈦ 大白话谈大数据:数据分析方法之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是数据分析中最常用、好用、实用的分析方法,它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其中的差异,从而揭示这些事物代表的发展变化情况以及变化规律。
先看看思维导图:
使用分析方法(和谁比)
如何使用对比分析法,就要先考虑 和谁比 这个问题。
和自己比较
通过和自己过去的平均值相比,发现问题,围绕问题进行分析,出现的问题是自身问题导致的还是行业问题导致的,如果自己的环比出现了问题,就要从自身上找原因,提高活跃率。
和行业比较
将自己的平均值和行业平均值进行比较,和同行一比,往往会发现很多问题。
使用分析方法(如何比较)
第二个要考虑的问题就是 如何比较 ?
数据整体的大小 :用某些指标来衡量整体数据的大小,常用的数据指标为:平均值、中位数、某个业务指标
数据整体波动 :用变异系数来衡量整体数据的波动情况
趋势变化 :运用对比分析来分析趋势变化的时候,最主要的是找到合适的对比标准。找到标准,将对比对象的指标与标准进行对比,就能得出有结果了。目前常用标准是时间标准、空间标准、特定标准。
第一类时间标准 :
动作前后对比 ,可以看到动作前后的效果,如对比某次营销活动前后的对比。
时间趋势对比 ,可以评估指标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可以通过环比,来判断短时间内趋势的变化。
与去年同期对比 ,当数据存在时间周期变化的时候,可以与去年同期对比,剔除时间周期变化因素。通过同比,来判断短时间内趋势的变化。
环比:本月和上个月比较,短时间的比较
同比:本年和上一年比较,长时间的比较
第二类空间标准 :
A/B测试 ,在同一时间维度,分别让组成成分相同的目标用户,进行不同的操作,最后分析不同组的操作效果,A/Btest我接下去也会讲。
相似空间对比 ,运用两个相似的空间进行比较,找到二者的差距,比如同类型甲APP(贝壳)乙APP(自如)的年留存率情况,明显看出哪个APP的留存率更高,日常生活中相似空间比较常用的就是城市、分公司之间的对比。
先进空间对比 ,是指与行业内领头羊对比,知晓差距多少,再细分原因,从而提高自身水平。如淘宝和京东的对比。
第三类特定标准 :
与计划值对比 ,目标驱动运营,在营销中会制定年、月、甚至日的目标,通过与目标对比,分析自己是否完成目标,若未完成目标,则深层次分析原因。目标驱动的好处,就是让运营人员一直积极向上努力的去完成目标,从而带动公司盈利。
与平均值对比 ,与平均值对比,主要是为了知晓某部分与总体差距。
与理论值对比 ,这个对比主要是因为无历史数据,所以这个时候只能与理论值对比。理论值是需要经验比较丰富的员工,利用工作经验沉淀,参考相似的数据,得出来的值。
对比分析方法原则
对比分析需要坚持可比性原则:对比对象相似,对比指标同质
对比对象相似 :进行比较的时候注意,比较规模要一致,对比对象越相似,就越具有可比性,比如说不能用你的工资和思聪的零花钱进行比较,这样不公平。如果要比,就和你出生,教育背景相似的人进行比较。当然这只是个不恰当的例子haha
对比指标同质: 同质可以表现在下面三点:
1.指标口径范围相同 ,比如甲 APP 与乙 APP 的用户年留存率比较,如果用甲 APP 18年的用户留存率,那乙 APP 也需要是18年的,不能拿乙17年的与甲18年的比较。
2.指标计算方法一样 ,也就是计算公式相同,比如一个用除法、一个用加法进行计算。
3.指标计量单位一致 ,不能拿身高和体重进行比较,二者常用单位一个是厘米,一个是千克。
分析方法应用
举一个例子吧,A/Btest
什么是A/B测试呢?为统一个目标制定两个版本,这两个版本只有某个地方不一样,其他地方保持不变,让一部分用户使用A版本,一部分用户使用B版本,A版本为实验组,B版本为对照组,两个版本运行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组用户的表现,然后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选择效果好的版本,正式发布给全部用户。
当然现实中的A/Btest也远没有这么简单,我接下去会写一篇文章专门讲讲A/Btest的,挖坑+1 hahaha
最后打个小广告,我的公众号(顾先生的数据挖掘)
喜欢的小伙伴可以关注下,你的关注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