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培养发散式思维……
思维分两种典型:会聚式思维、发散式思维。
学理科培养的是会聚式思维,讲究一条线深入的走到底,体现的是思维的深刻性,比如研究一个现象,从现象到本质,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学文科培养的是发散式思维,讲究思维从一点出发,联想发散至多个结果。比如拿到一个问题,我立马联想到多个结果,可从中挑选出最佳结果,作为我的答案。
因此,学文科可以培养发散式思维,从广义上说,学会全面地、多角度、立体地看问题,就是发散式思维的结果。学理科也需要发散式思维(只不过没文科明显),学会一题多解,从不同的观点出发,走不同的路,但最后得到相同的结果,殊途同归,也是发散思维的培养方法。
有一个锻炼思维敏捷性、发散性的小方法,让别人每天随机给你一个话题(比如一个词,一个现象),让你即兴发挥,横向展开,竟可能多地谈出一些合乎时宜的东西(这只是一种形式,可以自己另行设计),培养反应、联想能力。这也是很多主持人、辩论家、律师修炼自身功力的小方法~
B. 如何培养和训练发散思维的
培养发散性思维,首先要做到的,多个角度去思考一个问题,以寻求到多种想法,观点或者答案。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想象,从而产生多条思路,并且使多条思路向外扩展,扩展为多角度思维空间
C. 怎样练习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以某一问题为中心,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向外扩散的方法
下面有几种发散的方法,但其实还远远不止这些,其实发散思维就是以事物的某个属性来联想另一个带有这个属性的事物。
然后知道发散的方法之后就可以去不断的练习,也可以自己出题自己做,比如格尺都可以做什么?石头可以做什么等等。然后想到越多的答案越好。拿石头为例:1、砸东西2、做成饰品3、垫桌脚4、做石器5、砌墙6、做化学反应等等想出的越多越好,思维增长越大。贵在坚持。
D. 怎样发散思维
1.要一问多解,同一个问题要自己去找不同的答案,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甚至可以站在问题的对立面,去反向求解.
2.要去学会问,多问才会多思考,多问才会去质疑,不要有“标准答案”这个概念.
3.有时间多接触一点哲学.这点很重要!
利用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一题多解是训练发散思维的好素材,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问题
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发散性思维训练促使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在听、说、读、写各个环节中的训练中,发展着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帮助学生产生许多联想,促使他们全面考虑问题,并形成各自的观点和想法.如在听讲课文时能根据自己的体会提出不同的看法,在讨论时说出独特而新颖的见解,在阅读时能对材料进行对比和联想,在写作时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等等.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的方法有很多,这里仅举几例进行说明:
1.大脑激荡法(brainstorming)由创造基金会的创始人A·奥斯本提出,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大脑的迅速联想,产生尽可能多的想法和建议.如就某一个问题“讲出你所想到的全部办法”或“列出你所想到的全部事实”等.在采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一开始教师不要对学生的回答做评价,以便让学生有一个宽松的环境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各种观点,并强调每个人的观点和想法都是平等的和重要的.其一般训练步骤如下:
1)教师提出问题.如:“Why are the trees cut down? Please list as many answers as possible.”
2)允许几分钟的准备时间.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暗示,如“生活中看到的东西有哪些是与木材有关的?”
3)记录学生的答案.把学生的答案写在黑板上或记录在笔记本中.
4)制订标准.当所有的答案都记录下来后,就制定一个解决最佳方案的标准.如砍伐木材的原因有很多,但大家都同意的有哪几条,并可用图表等形式表现出来.
5)不要对不符合标准的答案进行指责.Why are the trees cut down? List six reasons.
E. 怎么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
一、从4个方面训练个人的逻辑思维:
1、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逻辑推理需要较深的知识积累,这样才能为每一步推理提供充分的依据。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很能说明:“为什么乱砍乱切的萝卜比切得整齐规则的萝卜更好煮烂、口味更好”。
一个初中生不知道如何回答,而他的母亲却解释得很好:“因为乱砍乱切的萝卜比切得整齐规则的萝卜表面积更大,能吸收更多的热量,各种作料能更好地进入到萝卜里,当然更好煮烂、口味更好了”。显然母亲对日常生活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要远远强于儿女。因此理解与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是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基础。
2、想象能力。因为逻辑思维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发性,发挥想象对逻辑推理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知识基础越坚实,知识面越广,就越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当然并不意味着知识越多,想象力越丰富。
需要养成从多角度认识事物的习惯,全面地认识事物的内部与外部之间、某事物同他事物之间的多种多样的联系,才能拓展自己的想象力。这对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想象力的发展,而且逻辑推理依赖于严谨的语言表达和正确的书面表达。因此重视学生语言培养,尤其是数学语言和几何语言的培养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形成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4、作图识图能力。初中阶段的逻辑推理更多直接的应用在几何方面,而几何与图形是密不可分的;几何图形中包含了许多隐藏的已知条件和大量的推理素材及信息,对图形认识的是否深刻,直接影响到问题能否解决。因此学生的作图识图能力在逻辑推理能力培养的教学中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二、从3个方面训练个人的发散思维:
1、流畅性。流畅性是发散思维的第一层次,即培养自己的思维速度,使其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枚举较多的解决问题方案,探索较多的可能性。例自己在短时间内写出包含“木”的所有的汉字,每个人写出的个数的不同,这就是一个人流畅性的区别。
2、变通性。变通性是较多层次的发散特征,即培养自已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考虑问题的良好品质。例如在自己所写出的包含“木”字的汉字中有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独体字、包含结构、半包含结构,如果所有结构的汉字都存在说明一个人的变通性较好。
3、新颖性。是发散思维的最高层次,也是求异的本质所在。新颖性是指一个人提出的观点和产生的想法的创新性。
(5)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扩展阅读:
逻辑思维推理的基本方法: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几何证明的教学中,教师教学不难,学生学懂也不难,但学生往往一做就不会,对于稍复杂的题目更是无从下手。几何证明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成绩提高的一大障碍。要突破这一难点和障碍,除掌握上述三段论推理的基础逻辑思维外,还要注重逻辑推理的基本方法——综合法和分析法的培养。
要证明一个命题的正确时,我们先从已知的条件出发,通过一系列已确立的命题(如定义、定理等),逐步向前推演,最后推得要证明的结果,这种思维方法,就叫做综合法。可简单地概括为:“由因导果”,即“由原因去推导结果”。
要证明一个命题正确,为了寻找正确的证题方法或途径,我们可以先设想它的结论是正确的,然后追究它成立的原因,再就这些原因分别研究,看它们的成立又各需具备什么条件,如此逐步往上逆求,直至达到已知的事实,这样思维方法,就叫做分析法。
分析法的特点是从要证明的结论开始一步步地寻求其成立的条件,直至寻求到已知条件上。综合法的特点是从已知条件开始推演,一步步地推导结果,最后推出要证明的结果。
对于一些较复杂的几何问题,我们可以采用综合法与分析法合并使用的方法去寻求证明的途径,可称之为综合分析法;即先从已知条件出发,看可以得出什么结果,再从要证明的结论开始寻求,看它的成立需具备哪些条件,最后看它们的差距在哪里,从而找出正确的证题途径。
F. 怎样训练发散思维
利用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教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一题多解是训练发散思维的好素材,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问题,...
G. 如何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一、利用生活引导
关注孩子学习的人都知道,人教版教材数学课堂,都是利用生活场景作为课堂引入,这也证明了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教材永远是来与生活,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做发散性思维训练,孩子的想象力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偶尔的一两次专业训练,并不会真的有质的改变的。
比如我们可以让孩子用薯仔的皮、蔬菜的根部等废物,摆出一个个的工艺品出来;
再比如我们可以让孩子用废弃的纸箱子去制作自己喜欢的手工艺品;
再比如用矿泉水瓶制作插排保护器
……
这个过程,让孩子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去设计自己想要的,我们唯一做的是通过提问,启发孩子把自己的作品做的更完美,并给予孩子肯定和鼓励。
二、鼓励孩子多向思维
对于学校来说,老师更喜欢孩子按部就班,也并不会过多鼓励孩子找出标准答案之外的方案,这受限于目前的教育国情,老师或者家长,都重视孩子的成绩,而超出标准答案之外的创意,则存在太多的不可控性,老师也不能做到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发展。
但对于我们家长来说,却不能有类似的观点,我们应该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看法,让孩子不要迷信老师或者书本的说法,敢于质疑,并为自己的质疑找出切实可信的证据支撑。
具体的做法也有很多,这里列举一些:
比如孩子解答完数学题,我们可以继续提问孩子“你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比如一些思维训练题“正方形切到一个角,还剩下几个角?”,引导孩子多思考,得出不同答案;
再比如就一些话题,与孩子展开讨论,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找出支撑证据;
……
三、鼓励孩子大胆提问
我们都知道,学习最重要的是敢于质疑,因为只有认真思考,才会有疑问,也才能质疑,所以我们要鼓励孩子大胆提问,哪怕孩子提出幼稚的问题,也要与孩子耐心沟通,而不是嘲笑孩子。
记得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位老师问孩子们,为什么装满水缸的水放别的东西会溢出水,放鱼却不会。孩子们回答的五花八门,却只有一个孩子对问题本身产生疑问,并回家实验多次,提出了质疑,说鱼也会让水溢出,得到了老师的夸奖。
这里建议,当孩子提出问题的时候,我们不是给出孩子答案,而是和孩子一起探索,去寻找答案。每当孩子放学回家后,我们可以问孩子在学校提出了什么问题,以此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敢于提问,敢于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