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韩”姓怎么来的
韩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一 ; 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成王分封其第叔虞于唐邑 (山西翼城 )。因邻晋水,叔虞之子燮( 音 谢 )继位后,称为晋侯。晋穆侯之孙毕万受封于韩原 ( 陕西韩城 ),其后逐有韩氏。
二 ; 以国为氏。战国七雄之一有韩国,三家分晋以后,于前403年由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阳翟 ( 今河南新郑县 )。前 230 年,韩国被秦国攻灭。国族后人有的以“韩”为氏。
三 ;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三字姓“出大汗”氏,后改为汉字单姓“韩”氏。
家族名人
韩非 (?~前234)战国时韩国的诸公子之一。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归本于黄老,为人口吃而不能流利地辩说,与李斯同受业于荀卿。曾以书谏韩王而不见用,于是发愤着书五十余篇,号为韩非子。文章峻严峭深,集法家之大成。后秦王攻韩,韩王遣非使秦,为李斯所谮,下狱而死。
韩信 (?~前196)淮阴人,年轻时曾忍少年胯下之辱,后助汉高祖伐魏、举赵、降燕、破齐,封为齐王,后徙封楚王,高祖疑其背叛,伪作云梦之会,擒置咸阳,降封淮阴侯,终为吕后所杀。
韩愈 (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人。通六经百家之学,崇儒辟佛老,文章自成一家,为后世治古文者所取法。官至吏部侍郎。祖先世居昌黎,因此自称为昌黎韩愈。卒諡文,宋代元丰年间追封为昌黎伯,世称为“韩昌黎”。门人编次其诗文为昌黎先生集。
韩湘子 唐朝韩愈的侄子。生性放荡不拘,不好读书,世传其学道成仙,为八仙之一。尝于初冬季节令牡丹开花数色,又尝令聚盆覆土,顷刻开花。见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九˙广动植之四。或称为“韩湘”。
韩世忠 (1089~1151)字良臣,宋延安人。高宗时,平苗傅、刘正彦之乱,破金兀术于黄天荡,名重当时,称为中兴第一功臣。后以秦桧主和,罢其兵柄,乃口不谈兵,隐居西湖,自号清凉居士。卒諡忠武,孝宗追封蕲王。
韩侂胄 (1151~1207)字节夫,宋安阳人,韩琦的曾孙。宁宗时专权十余年,官至平章军国事。专横恣肆,斥理学为伪学,使朱熹等人均获罪。后欲立功以自固,乃北伐金人,终兵败被斩首。
地望分布:江西豫章郡。
韩姓起源参考之二
韩氏源出姬姓,系以国为氏。考其起源,支脉较多,主要有四支,而根在河南的就占两支。其一是战国七雄之一有韩国,公元前230年亡于秦国,原韩国王族以国名“韩”为姓氏。据《元和姓纂》载:“韩出自唐叔虞之后,晋穆侯子成师生万,食采于韩,因以命氏,代为晋卿,曾孙厥生起,起生须,须生不信,元孙景侯分晋为诸侯,八代至王安,为秦所灭,复以国为氏。”也就是说,西周建国初期,为了巩固其统治,大封诸侯,武王、周公、成王先后封本族姬姓国53个。被封诸侯有权封其下属为卿大夫,并授予土地和奴隶,这种封地叫“采邑”。姬姓同族曲沃桓叔之子万,在晋国(武王之子叔虞的封国)做官,食邑于韩原(今陕西韩城县西南),是为武子。武子的曾孙名厥,以封邑命氏,其后在晋国一直被列为公卿。战国初年,厥的七世孙韩虔,同赵氏、魏氏一起瓜分晋国。韩景侯时自山西迁都于阳翟(河南禹州),至韩哀候时又迁都新郑,历经八代,被秦灭。此后,其子孙以国名为氏,姓韩。其二,少数民族三字姓改为韩姓。《魏书·官氏志》载:代北鲜卑族有三字姓出大汗氏,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时,以“汗”与“韩”音相近,改为单姓韩氏。因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系迁都洛阳后所为,故这一支韩姓也出自河南。
韩姓望出颍川(今河南许昌一带)。西汉末年,韩骞避王莽乱而移居南阳,故有颍川、南阳二郡望。《元和姓纂》云:“襄王孙、汉韩王信,信生襄城侯婴、弓高侯颓当。颓当孙龙额侯𫍢、案道侯说。说曾孙大司马(按此脱名)裔孙后汉司空稜,晋太常卿伯。”颖川长社县:汉御史大夫韩安国与稜并颍川人。南阳堵县:颓当元孙骞,避王莽乱,因居之。魏司徒、甫阳恭候暨六代孙延之,晋末从司马休之奔姚兴、又奔后魏、封鲁侯。
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载,韩王信先入匈奴,后因封地又迁襄城;王莽乱中,韩姓有一支在南阳隐避,还有迁河东、平淳、常州者。世居颍川的韩姓在唐代有迁往陇西、安定等地者。后魏有常山太守、武安成侯耆迁居九门,其子韩茂为尚书令、征南大将军。茂之次子韩均为定州刺史、安定康公。生晙,为雅州都督,其于韩仁泰为曹州司马。仁泰生睿,为桂州长史。睿生七子:晋卿,同州司法参军;季卿,义王府胄曹参军;子卿,陕州功曹将军;仲卿,秘书郎;云卿,礼部郎中;绅卿,京兆府司录;升卿,易州司法参军。其四子仲卿生韩愈。河南孟县《韩文公家谱》载:“自周成王九年封叔虞于唐,为韩氏始祖,四十六世传至我文公(韩愈),世居覃怀。公二十四代嫡孙玉珍公之胞弟玉玺公迁宜(阳)、迁嵩(县)。”继而发展到偃师大口韩村、武涉余会村、济源、伊川、巩县及河北昌黎、盐山、海兴等地。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为韩氏入广东最早者。唐代,河南韩姓有一些人迁入福建,此后又有人迁入台湾。据《信阳地区志》载,唐代自固始入闽者共有27姓,韩姓是其中之一。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的军官有史书记载者有韩器、韩求、韩尧。唐昭宗时,固始人王审知任福州节度使,因中原战乱,韩姓也有入闽避难者。除此之外,东北辽宁有不少韩姓迁入朝鲜。
综上所述,韩姓源远流长,遍及全国各地。据有关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表明,韩姓在全国大姓中居于第25位。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各省,乃至海外侨胞,台、港、澳同胞中的韩姓,其根多在河南。
韩姓起源参考之三
中国的姓氏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里面则包含着很多动听的故事,比如,每个姓氏里面都有一些杰出的代表人物名垂青史。
中国的韩姓和其它许多姓氏一样,其姓氏的来源和出处并不是单一的,据记载,韩姓子孙是周朝晋国始祖唐叔虞的后代。大约在3000多年前,由于周成王的一句戏言,最后不得不封其弟叔虞为诸侯,叔虞的后人万因功被封于韩原,也就是现在的陕西韩城县,从此他的族人便以封地的名为姓而姓了韩;另据《左传疏》记载,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在公元前230年被秦所灭,从此韩国的子民便以国为姓了;另外,在后魏时还有大汗氏改姓韩;还有学者认为:韩姓有黄帝之孙韩流的后人,据说尧时的韩终就是韩流的子孙,如果该说法确实如此,则韩姓的起源就更加久远了。
淮安市钦工镇韩庄村干部韩品模:我们这里为什么叫韩庄村呢?就是老祖宗韩谨从入淮安以后,这里姓韩的比较多,现在我们村一共有2500多口人,姓韩的大约近两千人,我们通过调查、了解、根据多少资料的考核,恰恰我们这边是从陕西韩城那个地方迁过来的,我们知道,这个国内外特别是海外,还有不少家里人呢:“美国的、台湾的、朝鲜的、日本的都有,并跟我们不断的有书信往来,他们还经常回来看看。”
在我国历史上,韩姓有很多杰出的人物,如法家创始人韩非,唐朝文学家韩愈,而足智多谋,用兵如神,且多多益善的淮阴侯韩信以及他和漂母的故事,则更为广大民众所熟知。
淮安市政协副主席金志庚:为什么韩信这位一代英豪会接受一个普通的漂母的馈赠呢?有一个淮阴侯庙记里边曾经有一段表述。他说的是韩信抱王霸之大略,英雄之壮图,所以才能够受馈于漂母,忍耻于胯下。公元前二百零六年,韩信凭着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被刘邦拜为大将军,第二年他就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下关中,定三秦,然后南征北战,东征西讨,在垓下会战的时候,他运用十面埋伏之计,打败了霸王项羽,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后来历史上把他和张良,萧何并称为兴汉三杰。
但韩信这位足智多谋的大将军最终被吕后所杀。早期的韩姓人氏生活在陕西、山西、河南、江苏等地,以后逐渐向闽粤及沿海一带发展。
淮安市政协副主席金志庚:大约在宋朝年间,居住在中原一带的韩氏族人开始向福建和广东等沿海一带迁移。那么根据文献记载,韩姓的族人。由闽粤向台湾迁移大约在清康熙年间。
如今,韩姓在台湾100个大姓中位居第91位,而起源中国的韩姓子孙在海外的华人已不计其数。
韩姓起源参考之四
韩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五大姓,在台湾排名第八十六。韩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黄帝的后裔周武王姬发,在灭商建周以后,封自己的儿子叔虞在唐,建立了晋国,叔虞的后代,有一个叫“万”的,被封在韩,他的后代,建立了韩国。后来,韩国被灭,他的国人就用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姓韩。 发展和演变:韩姓还有一些是少数民族改姓。比如说,北魏时期,孝文帝迁都洛阳,把鲜卑族的三字姓出大汗改为韩姓。秦汉时期,韩姓已经在江苏,浙江,四川,山东,甘肃,河北等地发展,唐朝时,河南人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成为第一个入广东的韩姓人。唐代末年,韩姓进入福建,并在清朝康熙年间进入台湾。韩姓的主要聚居地有:□川,南阳,淮阴,成安,杜陵,河内,平阳,宜阳,阳翟等。
Ⅱ 姓韩的名人有哪些 姓韩的名人及介绍
1、韩非,出生于战国时期,也是我们最熟悉的韩姓名人。韩非子喜欢钻研刑法,并研究出了一套自己的学说,为统治者建言献策。韩非子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后来被李斯陷害,在牢狱中死去。
2、韩愈,是着名的唐朝诗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精通诸子百家学说,尊崇儒术,对佛学也有所研究。在朝为官时,他管制吏部侍郎,后人尊称他为“昌黎先生”。
3、韩希孟,是明代知名的女工艺家,是顾寿潜的妻子,擅长绘画花卉,有很高超的绣工。她手下绘绣的作品,属宋元画家真迹最为传神生动。到后世,她留下的作品也很多,被世间人珍藏了起来。
4、韩庚,内地男歌手、演员、商人。最先看到韩庚是在韩国的男团,他在团队的时候,组合拥有大量粉丝。后来他宣布单飞,回到了国内,开始自己的事业发展。近年来,韩庚的热度不如从前,但是依旧以一颗赤诚之心,在向大家推出好的作品。
Ⅲ 关于韩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韩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方法有:上网、查阅典籍资料。
来源:
1、韩姓出自姬姓,为唐虞之后商、据《风俗通义》、《元和姓装》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卷秋时意弟阅于境,韩万(即韩武子)佐曲沃武公杀晋哀侯下太功,披封于韩原(令陕西韩城),后人以虽为姓。下传至韩度时,与赵、魏三家分竟,韩后,子孙以国为氏。
2、西周韩国灭亡后,国人以韩为姓。周公旦分封成帝之弟叔虞于韩(今山西河津),春秋之季被晋国所灭;国人念之,韩为姓。
3、秦统一六国后。韩国子民以韩为姓。
4、出自黄帝少子昌意之子韩流说。见《姓氏寻源》为少数民族的复姓改为韩姓。据《魏牛官氏志》后魏,鲜中族有二字姓“大汗氏”,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改“大汗”为单姓“韩”。
5、封地而得名。司马迁在《史记韩世家》里记载,韩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如果我们继续包根究底,追本溯源,可知周王室属于黄帝的后代,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后人被分封于韩原(现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与稷山一带),世称“韩武子”名韩万,之所以称之为韩是因其封地而得名。韩姓的得来,是在韩武子后代三世的时候,韩武子的三世孙名韩厥。按照周王朝的册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后代才是真正的韩姓了。因此,韩厥该是韩姓始祖。
举例:
1、韩非子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秦国提供了理论依据。
2、韩信西汉初年异姓诸侯王,战国时期韩襄王姬仓庶孙,为避免与同名的名将韩信相混,史书多称其为韩王信。
3、韩愈字退之,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等等
Ⅳ 韩姓氏的由来
一、源自姬姓
黄帝第二十九代韩侯,霜字辈。黄帝第四十三代韩献子厥,氏族典第十一卷。韩侯至平王时失国,凡二十四世,而灭于秦后有,韩氏、何氏、横氏、侠人、罂氏、言氏、贾氏、褐氏、李氏、吕氏、韩侯氏、无忌氏、公族氏、韩褐氏、韩藉氏、韩婴氏、韩信氏颍川成为韩姓的第一个郡望。
二、少数民族改姓而来
鲜卑族改韩姓,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革,把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其中的出大汗氏改为韩。
满族改韩姓,满族哈勒塔喇氏,世居吉林乌拉,后多冠汉姓为韩氏;翰颜氏,世居赫林台、嫩河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韩氏;赫济哩氏,世居辉发,后多冠汉姓为韩氏。
锡伯族改韩姓,锡伯族哈斯胡里氏,亦称哈斯呼哩氏、哈呼拉氏,世居伯都讷,清中叶后,改为汉姓韩氏,韩吉利氏,清中叶后多冠汉姓为韩氏,韩亚喇氏,世居伯都讷,后多冠汉姓为韩氏。
朝鲜族改韩姓,满清建国后,世居义州(今朝鲜新义州)、开城府(今朝鲜开城)的朝鲜族人,皆冠汉姓为韩氏。
鄂伦春族改韩姓,鄂伦春族卡格依尔氏,亦称卡日基尔氏,世居雅鲁河流域(今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韩,哈尔卡拉氏,世居雅鲁河(今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所冠汉字姓韩。
三、得姓始祖
韩虔,姬姓,韩氏,名虔,晋卿韩武子之子,战国时期韩国国君,前408年至前400年在位。西周初年,周公把唐地封给虞,其子燮更国号为晋。春秋初期,曲沃武公封姬万于韩,姬万曾孙韩厥以封邑为姓。韩厥的七世孙韩虔建立韩国。韩虔即为韩姓的得姓始祖。
四、迁徙传播
韩姓繁衍发展主要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及唐宋三个时期。韩姓最初活跃于陕西和山西一带,商末周初时进入了河南和河北地区。
韩姓在东晋、隋唐时期的北方地区战乱中,损失较大。宋朝时,中原人群大量南迁,韩姓也随之迁往广东、福建一带。元明清时期,江浙一带的韩姓人较大规模继续南迁,有的迁居台湾,甚至漂泊海外,到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定居。
(4)研究方法姓韩扩展阅读:
韩姓名人:
1、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代表人物,韩桓惠王之子,大儒荀子学生,秦国丞相李斯师兄。
2、韩信,西汉初年异姓诸侯王,战国时期韩襄王姬仓庶孙,为避免与同名的名将韩信相混,史书多称其为韩王信。韩国被灭后一直在韩国故地生活,后随张良入关任将军之职,不久又任韩国太尉,领兵攻取韩国故地。韩国平定之后受封韩王。并随刘邦击败项羽平定天下。
3、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4、韩休(673年-740年6月8日),字良士,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凤阁舍人韩大敏之侄,洛州司户韩大智之子。韩休出身于昌黎韩氏,制举入仕,后被举为贤良,历任左补阙、主爵员外郎、中书舍人、礼部侍郎、虢州刺史、工部侍郎、尚书右丞。
Ⅳ 关于韩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韩姓的历史:
得姓始祖
韩虔(-前400年),姬姓,韩氏,名虔,晋卿韩武子之子,战国时期韩国国君,前408年至前400年在位。西周初年,周公把唐地封给虞,其子燮更国号为晋。春秋初期,曲沃武公封姬万于韩,姬万曾孙韩厥以封邑为姓。韩厥的七世孙韩虔建立韩国。韩虔即为韩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传播
韩姓繁衍发展主要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及唐宋三个时期。韩姓最初活跃于陕西和山西一带,商末周初时进入了河南和河北地区。
汉晋南北朝时期,韩姓在河南地区发展迅速,尤其以韩国古都阳翟和南阳为中心,形成了颍川郡望。同时韩姓向北部、东北地区、山东、江苏、浙江、甘肃、四川播迂。唐朝后期,韩姓始入广东和福建。韩姓在东晋、隋唐时期的北方地区战乱中,损失较大。
宋朝时,中原人群大量南迁,韩姓也随之迁往广东、福建一带。元明清时期,江浙一带的韩姓人较大规模继续南迁,有的迁居台湾,甚至漂泊海外,到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定居。
韩姓的现状:
当代,韩姓人口近884万,为中国第二十六位大姓,大约占韩姓总人口的0.68%。河南为韩姓第一大省,约占韩姓总人口的14%。在中国的分布,在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大约占韩姓总人口的35.6%,其次分布江苏、辽宁、安徽、山西、黑龙江、陕西,这六省又集中了32%的韩姓人口。
形成了以山东中部为中心,向东南、东北、西北以及东方辐射,长江以南的省份少韩姓的状况。从明朝以来的近600年间,韩姓人口流动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有强劲的回迁,这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和南方的迁移。同时,黄河以北的韩姓人群出现向东北地区移民的倾向。
韩姓在人群中分布以长江为界,分高频率北方区、低比率南方和西部区。在晋冀鲁豫、京津、内蒙古中部和东部、辽吉黑、陕宁北部,韩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88%以上,有的达到1.6%以上,这部分覆盖面积大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7.8%,居住了大约66.5%的韩姓人群。
韩姓,晋国六卿之一,为后宋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韩虔为得姓始祖。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韩姓历代名人342名,占总名人数的0.75%,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二十三位;韩姓的着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58%,排在第四十四位。
韩姓的着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55%,排在第四十位;韩姓的着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47%,排在第四十七位。
Ⅵ 百家姓韩姓的来历
韩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五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八六。
寻根溯源 韩姓起源有四:1、韩姓出自姬姓,为唐叔虞之后裔,据《风俗通义》、《元和姓纂》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春秋时晋国兄弟阋于墙,韩万(即韩武子)佐曲沃武公杀晋哀侯,立下大功,被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后人以邑为姓。下传至韩虔时,与赵、魏三家分晋,秦灭韩后,子孙以国为氏。2、西周韩国灭亡后,国人以韩为姓。周公旦分封成帝之弟叔虞于韩(今山西河津),春秋之季被晋国所灭,国人念之,遂以韩为姓。3、秦统一六国后,韩国子民以韩为姓。4、出自黄帝少子昌意之子韩流说。见《姓氏寻源》⑤为少数民族的复姓改为韩姓。据《魏书·官氏志》,后魏,鲜卑族有二字姓“大汗氏”,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改“大汗”为单姓“韩”。
得姓始祖 韩虔。西周初年,周公灭唐后,把唐封给虞,其子燮更国号为晋。春秋初期,曲沃武公夺得晋国君位后,灭掉周成王之弟的建立韩国,封其小叔叔姬万于韩,称为韩武子,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姓,称为韩氏。韩氏一直在晋国为官,到战国初期,韩厥的七世孙韩虔(韩侯)同赵氏、魏氏一起瓜分晋国,建立韩、赵、魏三国,韩国为战国七雄之一。韩国到韩襄王仓于前二百三十年被秦所灭,其宗室子孙遂以国为姓,称为韩氏。韩虔即为韩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韩姓最早活动在春秋时的晋国,随着韩虔建立韩国并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又两次迁都,一阳翟(今河南禹州),一新郑(今河南新郑)。两次迁都,从而使韩姓得以迅速繁衍,也使得韩姓在河南打下坚实基础。秦亡后,韩国宗室韩王信起初被封为颍川王,而后又改封太原,其后裔韩骞为避王莽之乱南迁南阳,这支韩姓在东汉得到很大发展。后周少保韩褒徙居昌黎(在今辽宁义县),其子韩仲良徙居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有韩姓人徙居安定安武(今甘肃镇原),不久又有人从安定安武回迁河北武安,常山太守韩耆徙居九门(今河北藁城),其子韩茂任后魏中书令,征南大将军、安定公。韩茂曾孙韩睿素为桂州长史,成为这一时期飞黄腾达的韩姓人。东汉末年,农民起义,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南北朝时,五胡乱华,中原人为避战乱,大举南迁,韩姓则有迁往西北、东北、西南、江南者,颍川和南阳的韩姓不少人迁居江南。唐代时有四位韩姓宰相,即韩瑗、韩弘出自南阳,韩休、韩氵晃出自昌黎,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虽出生于河南孟州,却是韩睿素之后,因此他的着作也被后人辑为《昌黎先生集》。韩愈曾贬潮州刺史,为韩姓最早入广东者。此时,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河东(今山西太原)、广陵(今江苏扬州)都有韩姓大族,都称从颍川迁徙而来。南宋时,居于北方和中原的韩姓人迁往江、浙、粤、闽一带,又据有关学者证实,江浙鄂皖各地的韩姓人多为韩世忠后裔。元明清时期,韩姓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江浙一带的韩姓人较大规模的播迁于南方各省,有的迁居台湾,甚至漂泊海外,到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定居。�韩姓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的河南、陕西、山西、甘肃、河北、辽宁等省,南方则以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福建等省为主。
郡望堂号 韩姓最着名的郡望有三个:1、颍川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州);2、南阳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3、昌黎郡,治所在昌黎(今辽宁义县)。
堂号:“颍川”、“南阳”、“昌黎”、“泣杖”、“画锦”、“荣归”、“荣事”、“书锦”、“继锦”、“福荫”、“恭寿”、“永思”、“翕和”。�
宗族特征 1、泱泱大姓,名人辈出,众多贤才名士,交相辉映,光照史册。2、字行辈份分明有序,如江苏春晖韩姓一支为:“学以全为范,衷其慎是举,作求躬日方迪,遵集受敷宜。”又如浙江萧山一支通谱字行辈份为:“心之言可山问日,世淳禾溥金信水,贞火明土永木茂,竹承。”随着子孙繁衍增多,又分出贵字派、和字派、平字派、寅字派、朝字派等。
名人精粹 韩昭侯:战国名君,建立了因功行赏制度,于是韩国大治,诸侯不敢来犯。韩非:战国末期法家的主要代表人,《韩非子》一书,为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信:淮阴(今属江苏)人,西汉名将,垓下一战,击灭项羽,与张良、萧何并称汉初三杰,后为吕后所杀。韩延寿:杜陵(今陕西西安)人,西汉名臣,声名远播,为人所忌而杀。韩当: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三国吴都督,英勇善战,佐孙氏建奇功。韩擒虎:东垣(今河南新安)人,隋朝大将,助隋文帝灭陈,有胆有识,闻名当世。韩愈: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他大力提倡儒学,反对佛教、道教,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有《昌黎先生集》,被尊为“唐宗八大家”之首。韩氵晃:唐代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书法、绘画颇具功力,擅画牛马。韩亻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末诗人,所着《香奁集》,诗体有“香奁体”之称。韩琦:河南安阳人,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名重一时,有歌赞之:“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韩世忠:延安人,南宋抗金名将,曾重创金兵于建康黄天荡,主战派之一。韩山童:河北永年人,元末北方红巾军领袖,颍上起义前,因人告发,被捕牺牲。
Ⅶ 韩这个姓氏的起源
韩氏来源主要有四:
一、是出自姬姓
以邑为氏或以国为氏,为唐叔虞之后裔,韩侯为其得姓始祖。西周初年,周公灭唐后,封叔虞于唐,史称晋国,因建都在唐,故叔虞又称唐叔虞。春秋时期晋昭侯分封叔父成师于曲沃,造成分裂局面,后为曲沃武公统一。曲沃武公夺得晋国君位以后,灭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韩国,封其叔父姬万于韩,称为韩武子,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当时的韩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韩氏一直在晋国位列公卿。至战国初,韩厥的七世孙韩虔同赵氏、魏氏一起瓜分晋国,建立韩、赵、魏三国。起初,韩国建都于平阳,到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阳翟。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于新郑,历经八代,至韩襄王仓于公元前230年被秦所灭。于是其宗室子孙以国为氏,称韩姓,并大多聚居在古时的颍川郡。到西汉末年,河南尹韩骞因躲避王莽之乱,移居古时的南阳郡,是为河南、陕西韩氏。
二、少数民族复姓改为韩姓
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北鲜卑族有三字姓“出大汗”氏,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时,因“汗”与“韩”音相近,而把“出大汗”改为单姓“韩”氏。同时把鲜卑族的三字姓“破六韩”也改为单姓“韩”了。
明代甘肃临夏土司改“可汗”氏为韩姓。明代赐元人实哈塔为韩姓。
清朝满州八旗的“罕札氏”取“罕”与“韩”之谐音,改为韩姓。
清朝甘肃循化厅土司,是撒拉回人,也取韩为其族姓。
锡伯族哈斯胡里氏、韩吉利氏、韩亚喇氏,均改为汉姓的韩氏。
黑龙江省的富裕柯欠克孜族嘎普韩部落也取汉姓的韩为姓。
彝族安韩氏省掉“安”改为单姓韩。
回族、保安、土家、达斡尔、苗族、蒙古、壮族、白族、黎族中也有韩姓。
三、异国韩姓
汉武帝时获直侯韩陶,朝鲜人。唐宪宗飞龙卫士韩志和系倭国人。
四、源于韩王信
韩王信,是故韩襄王的庶孙,刘邦立为汉王后,立信为韩王,因破项羽有功,汉王即王帝位后,便剖符给他,正式封他为韩王。以颍川为王都。后又下诏把他的封邑改在太原以北的地方,以防御胡人,并以晋阳为王都。信请求将王都改设在马邑。后叛汉降胡,并出兵攻打太原,兵败。韩王信遂与太子亡走匈奴。
这是韩姓比较晚起的一个源头。韩王信亡走匈奴,生颓当,以后颓当率众内附,与韩婴都被封侯。又因军功,子孙累登显仕。后遭王莽之乱,分昌黎、三原 (汉池阳县地,在今陕西省中部)、颍川、阳夏(秦代县名,治所在今河南太康县)之系,异地而居,但都是弓高侯的后裔。
韩姓三祖:
一、远古始祖:---韩浞
韩浞(亦作寒浞),夏代伯明氏之子,今山东潍坊东北人。曾杀羿代夏,立为帝。因为在姬周之前,所以是韩姓的远古始祖。他是现存所有先秦古籍中记载最早的韩姓人。
二、血缘祖先:---唐叔虞
周武王有个幼子叫,是周代晋国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他就是韩姓的血缘祖先。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摄政。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部)后,把唐封给了叔虞。
三、受姓始祖:---韩武子万
叔虞的儿子名燮(xie谢),燮自唐徙居晋水旁,就改称晋侯。燮生武侯,名宁旅,为三世。武侯生成侯,名服人,为四世。成侯生厉侯,名福,为五世。厉侯生靖后,名宜臼,为六世。靖侯生厘侯,名司徒,为七世。厘侯生献侯,名籍,为八世。献侯生穆侯,名费王,为九世。穆侯生成师,封于曲沃,是为桓叔,为十世。成师之子万,即韩武子,为韩氏受姓始祖。
附录:源于韩姓的变姓
1.韩氏
韩姓除“韩氏”以外,据《通志·氏族略第一》,韩姓中还有以国爵为氏的,如“韩侯氏”;有以名字为氏的,如“韩婴氏”、 “韩言氏”、“韩厥氏”、“韩籍氏“”、“韩褐氏”。
2.韩侯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侯氏:周宣王时,韩侯支孙氏焉。
《元和姓纂》韩侯氏:周宣王锡命韩侯,支孙氏焉。
《姓镐》韩侯氏:《韩诗外传》云,周宣王大夫韩侯子有贤德。
3.韩婴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婴氏:姬姓。《姓纂》云,晋韩宣子元孙也,为韩婴氏。
《元和姓纂》韩婴氏:晋韩宣子子孙韩婴,云韩婴氏。
《姓氏寻源》韩婴氏:《潜夫论》云,韩桓叔之后有韩婴氏。郑夹(氵祭)云,《世谱》韩宣子元孙无名婴者,惟韩宣王太子名婴。汉韩王信之子名婴,为襄城侯。或其后世以为氏。
4.韩言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言氏:姬姓。《世本》晋韩厥生无忌,无忌生襄,襄生子鱼,为韩言氏。
《元和姓纂》韩言氏:《世本》晋韩厥生无忌,无忌生襄,襄生鲁,为韩言氏。
《姓(角崔商)》韩言氏:《左传类解》云,晋大夫韩子鱼之后为韩言氏。
《姓氏寻源》韩言氏:“《姓纂》“鱼”作“鲁”,讹。《潜夫论》云,韩桓叔之后有韩言氏。
5.韩厥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厥氏:姬姓。韩献子厥支孙氏焉。
《姓氏寻源》韩厥氏:《姓纂》云,韩献子厥支孙以为氏。一引作韩献氏,讹。有斡献氏出于宋,无韩献氏。
6.韩籍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籍氏:姬姓。晋韩起之子籍,字叔禽,为韩籍氏。
《元和姓纂》韩籍氏:晋韩起子籍,字叔禽,为韩籍氏。《姓(角崔商)》、《姓氏寻源》并引。
7.韩褐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褐氏:姬姓。《英贤传》云,晋韩厥之后韩子云,赵肃侯大夫有韩褐胥居。
《古今姓氏书辨证》韩褐氏:《英贤传》日,韩厥后,赵肃侯大夫有韩褐胥居,《姓腮》与《姓氏寻源》并同。
8.韩馀氏
《通志·氏族略第六》韩馀氏:韩馀氏者,韩氏馀子之族也。《古今姓氏书辨证》韩馀氏:《世本》韩宣子馀子之后氏焉。谨按《春秋》,晋成公宦卿之馀子以为馀氏。盖嫡子之母弟,官子韩起也。
《姓(角崔商)》韩馀氏:《姓考》云,晋卿韩宣子之后有名馀子者,奔齐为韩馀氏。《路史》云,韩信子(应为韩王信)亡人匈奴,景帝时,子颓当亦来降,馀在匈奴者为韩馀氏。
《姓氏寻源》韩馀氏:《路史》其说与《世本》异,疑非是。
9.韩献氏
《元和姓纂》韩献氏:晋韩献子,支孙因氏焉。
10.韩信氏
《姓(角崔商)》韩信氏:出《姓纂》。
《姓氏寻源》韩信氏:《姓纂》云,韩王信之后有韩信氏。
11.公族氏
《古今姓氏书辨证》上平声一东:公族氏,东汉《郭泰传》有公族进阶,其先出自晋公族大夫之后。春秋时,骊姬乱晋,诅无畜群公子,自是晋元公族。及成公自周归,晋始宦卿之嫡子,以鞅栾盈为公族大夫而不相能。其后遂有以官为氏者。
《姓(角崔商)》公族氏:《姓源》云;韩无忌为公族大夫,称公族穆子,后因氏。又夷姓,后魏独孤部有公族氏。
《姓氏寻源》公族氏:《风俗通》云,晋成公立嫡子为公族大夫,韩无忌号公族穆子,后以为氏。《潜夫论》云,韩桓叔之后有公族氏。
12.平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平氏:姬姓,韩哀侯少子姥,食采平邑,因以为氏。秦灭韩,徙下邑。汉有臣相平当,生晏,司徒。北齐有平筌,望出河内、燕郡。
《路史》:韩哀侯少子姥,食采平邑,后以为氏。
《古今姓氏书辨证》平氏:出韩侯少子姥,食采平邑。秦灭韩,因徙下邑,氏焉。
《姓(角崔商)》平氏:《氏族大全》云,韩哀侯少子采邑,因氏。《集韵》云,齐相晏平仲之后。《千家姓》云,河内族,北齐有平桓。
经何光岳先生考证,他认为:“韩之平邑,在乎阳,今山西临汾市。为韩哀侯少子姥所封,则平出于姬姓之韩后无疑。”
13.横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横氏:《风俗通》云,韩公子咸,号横阳君,子孙氏焉。
《姓(角崔商)》平声升三庚:横氏,《风俗通》云,韩王子咸,号横阳君,因氏。《千家姓》云,颍川族。《吕氏春秋》横革佐禹。
《姓氏寻源》横氏:《荀子·成相篇》横革佐禹。亦见《吕氏春秋》。横姓宜始此。《路史》云,刘后有横氏,韩万后有横氏。《战国策》楚知横门君之善用兵,后必有为氏者。
14.侠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侠氏:即荚氏,音荚。韩侠累之后。《急就章》有侠却敌。
《古今姓氏书辨证》人声三十帖:侠氏,韩相侠累之后。《急就篇》有侠却敌。
《姓(角崔商)》侠氏:《姓纂》云,韩相侠累之后。《姓源》云,《汉书·功臣表》有侠侯,后以封为氏。《千家姓》云,平阳族。
《姓氏寻源》侠氏:《史记》侠累。高诱云,韩傀侠累也。《战国策》名傀累,一云即荚氏,音荚。《路史》云,汉(夹鸟)侯国后有侠氏。
15.蔺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蔺氏:姬姓,韩厥玄孙曰康,仕赵,食采于蔺,因氏焉。
《元和姓纂》蔺氏:韩厥玄孙康食采于蔺,因氏焉。裔孙相如,为赵上卿。
《古今姓氏书辨证》去声升一震:蔺,今望出中山、华阴。出自姬姓,晋穆侯之子成师,封邑于韩,裔孙韩献子厥,厥玄孙康,食采于蔺,因氏焉。
韩姓迁徙概述:
韩姓最初得姓是在今陕西韩城,韩姓的繁衍发展主要有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及唐宋三个时期。
战国之时,是韩姓最主要的发展时期。自三家分晋之后,韩国建都于平阳,韩景侯时,迁都于阳翟,至韩哀侯时,又迁都于新郑。韩国的多次迁都,使韩姓迅速繁衍,也使得韩姓在河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至后来韩姓迅速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并且成为韩姓历史上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至汉时,韩姓的两大郡望已经形成。与此同时,已有韩氏迁居江苏。
魏晋南北朝之时,因中原多年战乱,小国林立,韩姓从河南等地大举南迁。
唐宪宗时,韩愈被贬潮州刺史,为韩姓入广东最早者。唐末已有韩姓迁至福建。
韩姓的发展、流布,从春秋战国的迁地、徙都、拓展,经颍昌黎、南阳、相州、越城各个世系,到南宋以后,就几乎逐渐遍及全国。其中浙江、江苏、湖北、安徽等地的韩姓,多为韩世忠的支系子孙。
南宋末,曾于建炎南渡至浙江的韩氏后裔御前大将军韩先,扈驾南下,由浙江人福建,由福建而广东平远县.南宋时,番禺古塌韩氏,南渡之后,先是居于浙江会稽,相传韩世卿谪广南后,即居于南雄珠玑巷。后来他的孙子韩振宗(一说韩洪泽)又由南雄徙广州番禺。
从南宋起,经元、明而至清,韩姓在江南的流布,范围越来越广,支系越来越多,人数越来越众。
湖南湘潭云湖韩氏,为当地望族。其祖自明代由安徽徙江西,后由江西徙湖南星沙 (今长沙),再由星沙徙云湖。
江苏苏州韩氏,是韩琦十二世孙由安徽凤阳迁往苏州的,后又有一支由苏州迁海安(江苏东部)。另外,苏州韩氏还有一支是由浙江柘林山头迁入的。
自南宋以后,浙江、江苏、安徽、江 西、湖北、湖南、广东、福建等省,都是韩姓迁居生息之地。每迁徙一次,就开拓一地,流布一方。 四川、广西、台湾等省,先后也有韩姓迁入。
移居海外的韩姓:
韩姓的流布在海外亦有流布发展,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英国、新加坡、越南、古巴、法国、美国、瑞士等。他们祖孙相继,侨居国外,艰苦创业,不仅为所在该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为中国,为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为传播中华文化,为增进与各有关国家的友谊,也都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在海外韩姓中,各有关国家都出现了一批事业突出、成绩显着、为该国或为当地所认可的代表性人物。
Ⅷ 韩姓由来,族谱是怎么排列的
1、黄帝后裔。大约4700年前,黄帝娶嫘祖生青阳、昌意,昌意生韩流,韩流娶淖子生颛顼(五帝之一)。有史学家称,韩流为韩姓始祖,其后人向辽宁一带迁徙,后有迁入朝鲜半岛韩国。
2、出自姬姓,系周王室后裔,以邑为氏或以国为氏,为唐叔虞之后裔。
3、少数民族改姓韩。历经千年演变,少数民族(如鲜卑族、蒙古族、满族等)也有改为韩姓。
韩姓族谱是按照谱名、序、凡例、遗像、像赞、祠规、族约、家法、世系、传记、遗事、艺文、派字、碑记、婚冠丧祭、族产、坟茔、墓志铭、祠记、遗稿、跋等来排列叙述的。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序、世系、传记、派语等。
(8)研究方法姓韩扩展阅读:
韩姓人的“韩”字,古代时写作“韩”,《说文》解释为井垣之意,即水井周围栏圈或土筑围栏。看来,“韩”字可能与中国文明开端时期出现的水井有关。
韩姓最初活跃于陕西和山西一带,商末周初时进入了河南和河北地区。汉晋南北朝时期,韩姓在河南地区发展迅速,尤其以韩国古都阳翟和南阳为中心,形成了颍川郡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