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简述皮亚杰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
皮亚杰认为,学前儿童教育原则有:(1)教育要符合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避免儿童教育成人化的倾向。皮亚杰认为,在儿童教育中应该注意分析和考虑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因素:①生物成熟的影响,它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但它并不能说明全部发展过程,因此它仅仅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之一。②练习和习得经验的影响,它是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所获得的经验的作用。这里所说的经验有两种:一种是物理经验,一种是数学逻辑经验。③社会传递的影响。④平衡化的影响。平衡化既指使同化或顺应获得平衡的过程,也指同化或顺应获得平衡的结果。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诸因素中,平衡是最重要的因素。只有通过平衡化,儿童的心理才能得到发展。儿童也正是借助平衡化的作用,在第一个阶段重新建构认知结构,并克服“自我中心”的倾向。(2)发展儿童的主动性。皮亚杰十分重视主体在教育中的作用。他认为,儿童的教育必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教育者必须注意发展儿童的主动性。皮亚杰认为,儿童是一个“独立的变量”。在他看来,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种主动积极和不断的建构活动。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不断建构他的智力的基本概念和思维形式。儿童获得的知识,是儿童这个主体与外部世界这个客体不断相互作用而逐渐建构的结果。因为只有儿童自己发现的东西,他才能积极地将其同化或顺应。皮亚杰的“主动性”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儿童直接作用于他的环境,一个是儿童在心理发展上的主动性。儿童通过自己的主动性而培养兴趣和发展才能。教育的作用是发现最适宜的环境和方法,帮助儿童自己去组织认知能力的发展。(3)强调儿童的实际活动。皮亚杰认为认知起源于动作,动作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育者应该使儿童通过实际生活和具体事物进行学习。(4)重视儿童的社会交往。皮亚杰很强调社会交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性。他认为,与他人交往及儿童之间相互交往,有助于儿童语言和思维的发展以及情感和道德的发展。这种社会交往主要是指社会合作,特别是儿童之间的合作。它是推动儿童个性发展的一部分,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源泉。
B. 皮亚杰道德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是
对偶故事法。
对偶故事法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利用讲述故事向被试提出有关道德方面的难题,然后向儿童提问。
利用这种难题测定儿童是依据对物品的损坏结果还是依据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做出道德判断。由于皮亚杰每次都是以成对的故事测试儿童,因此,此方法被称为对偶故事法。
皮亚杰道德研究典型故事
(1)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 家里人叫他去吃饭, 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15个杯子都撞碎了。
(2)从前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 他爬到一把椅子上, 并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
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两个问题:1.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 2.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为什么?
通过被试的反应,皮亚杰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从早期的注重行为结果的评价向注重行为的动机发展,其道德认知水平从“他律”向“自律”发展。
C. 皮亚杰的教育方法
皮亚杰的教育思想——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
班主任点滴
2018年01月06日 · 高级中学生涯规划师 中学一级教师 教育领域创作者
皮亚杰简介
皮亚杰(1896-1980)是瑞士心理学家、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主要着作有:《儿童的言语和思维》(1923)、《儿童智慧的起源》(1936)、《儿童心理学》(1966)、《结构主义》(1968)、《发生认识论导论》(1945-1950)、《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1979)等。
皮亚杰的教育思想
1、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
皮亚杰还为,培养儿童思想能力的重心是培养创造性和批判能力。他反对传统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吸收知识的做法。
2、真正的学习是儿童主动的、自发的学习。
皮亚杰强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儿童学习的促进者,教师的作用是间接的。教师除了为儿童提供主动、自发地学习的机会之外,还可选择一定的材料,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促进儿童的发展。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活动必须由一种情感性质的力量所激发。他强调,认知组织里建立起来的内在动机是首要的,奖励惩罚之类的外来强化并不起主要作用。认为给儿童学习的材料必须和儿童的己有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同时又要足够新颖,这样才产生认知上的不协调和冲突,引起儿童的兴趣。
3、儿童必须通过动作进行学习
皮亚杰强调,应该放手让儿童去探索外部世界,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系统。教师应该布置情境,提供材料,让儿童自己得出答案,而不能只靠课堂上听教师的讲解,看教师的演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反面例证,促使学生重新进行组合和思考。
4、教育应该按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
皮亚杰认为,在对儿童施教以前首先要鉴别儿童已经发展到什么水平,然后再确定教学内容并进择教学方法。当儿童在不同领域处在不同的阶段时,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教育的灵活性,不要把超越儿童发展阶段的知识教给儿童,不要强迫儿童学习心理发展还没有准备好的材料。
5、注重儿童的社会交往
皮亚杰所重视的交往重点应放在儿童之间的合作而不是竞争之上。皮亚杰提倡同伴影响法,积极鼓励儿童的互教和互相影响,以此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D. 皮亚杰采用什么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
皮亚杰用对偶故事法以及儿童对游戏规则的认识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通过对偶故事法,可以对儿童是否具有道德意识和判断的依据,对儿童道德判断阶段进行划分。
E. 儿童发展有四大规律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教你这样育儿更科学
作为父母,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小孩子你跟他讲道理,他们怎么也听不进去?为什么小孩子喜欢跟玩具说话,自言自语?为什么孩子特听老师的,老师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其实这些问题主要是孩子认知发展水平发展不一致导致的。
从一个无助的婴儿变成一个顽皮的学龄前儿童,你的孩子脑子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在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孩子刚出生的那几年是提高孩子认知能力的最佳时间,家长们不要忽视哦。
提到认知发展,我们就不得不先介绍一个人:让·皮亚杰。让·皮亚杰是迄今为止儿童心理发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认知发展理论就是由他提出的,而认知发展理论也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所有的儿童都会按照这样的顺序发展,并且每一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发展完成的基础上。
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孩子,他们主要通过先天的条件反射和动作来感知世界,通过 探索 感知觉与动作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形成一些低级的认知。比如孩子吮吸乳头这种本能,他们会把这种动作经验运用到其它场景,吮吸指头、玩具等等,然后他们会意识到指头、玩具等没有奶水,这样一步步的提高自己的认知。
孩子在在9-12个月左右获得客体永久性的认知是感知运动阶段最重要的进步。所谓的客体永久性是指当物体不在眼前时,仍然知道物体是继续存在的。
皮亚杰在研究中就发现,对于8个月以下的孩子,当你把一个玩具藏在木板后面,他就不会再去寻找了,在他们的意识里,看不见就等于没有了。而当年龄大点后,你藏起来后,孩子会扒开木板,把玩具找出来。
而在现实中,相信父母都跟孩子玩过一种躲猫猫的 游戏 。我们用手遮住脸,然后再拿开,孩子就会哈哈大笑,这其实就是跟孩子客体永久性认知有关,在他们看来,消失的东西又出现,很神奇。抖音上还有人玩这种用床单躲猫猫的 游戏 ,孩子以为爸爸不见了,哇哇大哭。
前运算阶段的标志是符号功能的出现。符号功能是指用某一种事物,比如词汇,来表征其它事物的功能。2岁前孩子没有形成符号认知,他们对于物体的操作必须建立在眼前实物的基础上,而2岁后的孩子开始形成了语言,拥有了用符号代替实物的能力,可以在头脑中进行思维加工,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前运算阶段的孩子认知特点:
1、自我为中心
2岁左右的孩子产生了自我认知,他们的最大的特点也是“自我为中心”,这是该阶段其它特点基础。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而意识不到别人的观点。
皮亚杰通过一个经典的心理实验说明了这一点。
他让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孩子观察一个沙盘模型,然后给孩子四张照片,从中指出哪一张是对面玩具娃娃看到的山,结果发现,这一阶段的孩子无法完成这个任务。皮亚杰以此来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2、不具备守恒概念
前运算阶段的孩子另一个特点是不具备守恒概念。
皮亚杰设置了一个经典实验来测试孩子对守恒概念的理解。
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量杯,到满水,然后把其中的一个量杯里的水倒入一个细而窄的量杯中,问孩子,现在两个量杯里的水哪个多,还是一样多。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孩子会认为细而窄的杯子的水多,因为它的高度更高。
守恒概念其实与孩子思维“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有很大关系,因为他们大脑发育不完善,处理能力有限,他们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运用一个明显的标准或维度来思考问题,因而容易被表象所迷惑。
3、思维单一化,不可逆
思维可逆是指改变思维方向,思维还可以回到原点。而前运算阶段逗孩子具有思维不可逆性。
其实从守恒实验就可以看出孩子的这个思维特点,他们只看到了水倒进细杯子里变高了,但是无法逆思维,看不到水的本质没变。
思维不可逆同样与孩子的“自我为中心”特点密切相关,因为他们只能处理从自己角度出发的问题,而不能换位思考的,站在更高的角度、全方面的思考问题。
4、万物有灵论
前运算阶段的孩子因为自我中心和思维局限性的原因,他们认为别的物体跟自己一样,都是有生命的,有感知的。所以我们会看到他们经常跟玩具娃娃自言自语,说话交流。
可以看到前运算阶段孩子的最本质思维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再加上该阶段孩子的大脑处理能力有限,孩子就在自我为中心的基础上,产生了各种局限性,他们更擅长运用直觉思维,而不是逻辑思维。
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孩子,他们获得了认知操作能力,它使得孩子们可以加工和分析已有的表象和符号,从而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由于具备了这种认知运算能力,前运算阶段的孩子跨越了僵化刻板、自我为中心的思维,进入了新的阶段。去中心化是具体运算阶段孩子的最本质特点,其根本原因是大脑的进一步发育,为孩子多角度的思维提供了可能,从而引起了其它的思维方式变化。
1、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是具体运算阶段的根本。大脑的发育,处理能力的增强,让他们可以新的角度思考问题。他们开始学会了换位思考,照顾别人的感受。
2、具备了守恒概念
孩子开始掌握了长度、体积、重量等守恒概念,能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比如上面的守恒实验,具体运算阶段的孩子会同时考虑到量杯的高度和宽度。
3、思维具有可逆性
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因为去中心化,能从新的角度看待问题,因此思维具有了可逆性。比如上面的守恒实验,他们会在头脑中反向思考转换量杯的过程,想象把水倒回原来量杯的的情形。
4、能进行具体逻辑推理
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虽然缺乏逻辑推理能力,但他们却能对具体形象的知识进行具体逻辑推理。比如,问孩子“假如A>B,B>C,那么A与C哪个大”,他们可能很难回答,但是换一种说法“小明比小李胖,小李比小王胖,小明和小王哪个胖”,他们却能回答正确。
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孩子的思维不再局限于真实的或可观察到的事物,而是开始对观念和命题开始思维加工,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这一阶段孩子的思维能力已经跟成人类似了。
1、假设-演绎推理
皮亚杰认为,形式运算的标志是假设演绎推理。对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孩子来说,如果给他们提供恰当而具体的事实,他们也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形式运算阶段的孩子不在局限于思考先前得到的事实,而是能生成假设,再从假设中演绎推理出这样或那样的现象或理论是否正确。
2、具有抽象逻辑思维
本阶段的孩子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等,能对事物做出一定的概括。
3、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本阶段的孩子不仅具备了思维可逆性,而且还具备了补偿性和灵活性,因此这阶段的孩子不再恪守成归,常常做出违反规则的事情。
由此可见,童年期逻辑思维发展迅速,开始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再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10岁左右则是其过渡的转折期,所以我们教育孩子,应顺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发掘他们的巨大潜在能力,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尽管现在的研究表明,皮亚杰过低的估计了儿童的能力,在一些细节上有些错误,但是从整体上来说,他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的判断是准确的,为我们观察思考儿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父母,我们要想更好的教育好孩子,就必须掌握这些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
F. 皮亚杰研究人的心理发展的主要方法是
皮亚杰研究人的心理发展的主要方法是临床法。
“临床法”的特点:研究者设计的问题生动而有趣;谈话过程具有灵活性;研究者不打断儿童的思路,强调让儿童的思想真实、自然地流露出来;获得的资料真实可信、生动具体、富有个性;对评价者的素质要求很高;最让儿童感到轻松。
这就是说,最利于促使儿童采取能够养成批判态度、客观性和推理思考的行为形式,这是因为,儿童在和同伴相处的过程中会感到基本平等的相互关系,使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状态,并从别人那里获得丰富的信息。
G. 儿童思维发展——皮亚杰
第五节课
5.WhatIsItLiketoBeaBaby:The Development of Thought
见《心理学与我们》P207第11章——人的毕生发展
皮亚杰认为儿童是主动的思考者,他常把儿童称为小科学家。他并不对儿童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认知的起源和发展。
胚胎重演律:个体的发展重演了种族的发展。现在看来这个观点完全错误,但当时皮亚杰对此深信不疑。皮亚杰认为,对儿童的研究可以得出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
同化:反应范围的扩大。
顺应:改变你的行为方式。
皮亚杰认为儿童通过这两种学习机制渡过各个阶段,提出了“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这一阶段,儿童是纯粹的自然生物。“客体永久性”:即使看不到某物,也知道其存在。
这一阶段儿童没有客体永久性意识,看不到一个东西,他会认为其消失了。
皮亚杰认为,这一阶段的儿童并没有客体意识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4、5岁。儿童开始可以在脑中构建世界。但这种能力是有局限性的。
局限一:儿童以自我为中心,此处并不含贬义,而是儿童完全没有意识到别人眼中的世界和自己的世界是不同的。证据之一便是“三山模型”。
另一发现是“守恒”: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不会因为相关特征的改变而改变。例如,小杯子里的水倒进大杯子里,水量并没有改变。但是儿童并不能意识到这一点。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儿童可以解决“守恒”问题,但抽象思维能力仍然有限。
直到12岁,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才逐渐成熟。
一定程度上,皮亚杰比弗洛伊德和斯金纳都成功。原因在于这些论点是可证伪的。
与此同时,他的理论当然也有局限性。
理论上的局限性,如他是否真的解释了儿童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变、关于客体永久性的论断
研究方法上的局限,皮亚杰喜欢用问答的方式,但是儿童的语言能力并不成熟,很可能导致人们低估了孩子的理解能力。
现代婴儿认知研究:
以前的研究都建立在一个假设之上——婴儿是愚蠢的。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婴儿可能比想象中聪明。对婴儿的研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设计精巧的研究方法。可以通过婴儿眼睛的注视时间来判断
他的反应。一些实验证明婴儿有对客体永久性的意识。
但是,有一点共识,很多知识的确是通过后天学习得来的。那么,问题就是,儿童是何时,又是如何获得这些能力和知识的?
答案之一就是神经元的成熟。发展过程中,并不是大量生长出新的神经元,而是不断地消除多余的神经元,并且神经元之间的联结也越来越紧密。
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抑制能力。很多独立研究表明,儿童缺乏自我抑制能力。
学生:在探究婴儿拥有什么类型的概念时,是否对婴儿进行了判别式条件作用?
老师:我不是很清楚。有同事说,这种方法并不如其他方法有效。操作性条件作用的部分问题在于,很难使婴儿按照系统的方式行动,所以注视世间法更为精确。
孤独症,发病率一般在千分之一,一般为男孩。他们并没有生理上的缺陷,但是会有语言和社交上的缺陷。
实验:在A前面放一大一小两块巧克力,问你,A会选择哪块?答案是很明显的。但是孤独症儿童会耸耸肩,说“我怎么知道”。
错误信念任务:
女性的社交能力比男性强。甚至有人认为,相对于女性而言,男性患有轻微的孤独症。
一些孤独症患者在数学、音乐和艺术方面有极高的惊人的天赋,这好像就是上天拿走了一些,又赐予你另一些才能。但这只是非常极端的例子,大多数孤独症患者并没有特别高的天赋。
如果你不喜欢孩子,不喜欢发展心理学,认为研究婴儿和儿童对于成人没什么用,那么引述一位心理学家的话。如果你想知道斑马是带着黑色条纹的白色动物还是带着白色条纹的黑色动物,你成天到晚盯着它看,永远都得不出答案,要知道答案,就要研究它早年,研究它胚胎发育时期是怎样的。万物如此,皆因其本
H.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皮亚杰采用什么方法研究儿童
横断研究、纵向研究、聚合交叉研究、双生子研究等等吧,皮亚杰一般都是用实验法,比如客体永久实验、三山实验、两难情境研究等等吧
I. 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涉及了哪些问题
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道德判断和道德观念的发展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这两个方面.一个有道德的人能按社会规定的准则公平地、公道地对待别人.他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他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相平行,儿童道德发展的进程可以在他们的认知进程中找到证据.他设计了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让儿童回答,要求儿童辨认是非对错,从他们对特定行为情境的评价中投射并推测出儿童现有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水平.通过大量的研究,他发现并总结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认识、转化发展过程.所谓他律,是指早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客体性.所谓自律,则是指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主观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主体性.他律水平和自律水平是儿童道德判断的两级水平.在此基础上皮亚杰还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年龄阶段.他认为,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即10岁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也就是他律道德;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大多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也就是自律道德.
儿童的道德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 (2~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还不理解、不重视成人或周围环境对他们的要求,在游戏时,规则或成人的要求对他们还没有约束力,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游戏规则,所以这一阶段又称为单纯的个人规则阶段.皮亚杰认为,促进儿童和同伴之间形成合作关系,是使儿童摆脱这种自我中心的唯一方法.
(2)权威阶段 (6~8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应该尊重权威和尊重年长者的命令.一方面,他们绝对遵从成人、权威者的命令;另一方面,他们也服从周围环境对他们所规定的规则或提出的要求.皮亚杰把儿童绝对驯服地服从规则要求的倾向称为道德实在论.他指出,此阶段成人的约束和滥用权威对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极其有害的.
(3)可逆阶段(8~10岁).这个阶段的儿童不再认为成人的命令是应该绝对服从的,道德规则是固定不变的.他们认为,道德行为的准则只不过是同伴之间共同约定的用来保障共同利益的一种社会产物.因此,规则已经具有了一种保证相互行动和相互给予的可逆特征,规则面前、同伴之间是一种可逆关系,我要你遵守,我也得遵守.判断好坏的标准不是以权威而是以是否公平作为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认为公平的行为就是好的,反之就是坏的.由此可见,儿童的道德判断已经开始摆脱外界的约束,并具有自律道德水平的初步萌芽.
(4)公正阶段(11~12岁).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倾向于公正.皮亚杰认为,当可逆的道德观念从利他主义角度去考虑时,就产生了关于公正的观念.公正观念不是一种判断是或非的单纯的规则关系,而是一种出于关心与同情的真正的道德关系.也就是说,儿童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去判断,在依据规则判断时隐含考虑到同伴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出发去判断.皮亚杰认为公正观念是一种高级的平等关系,这种道德观念已经能够从内部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转)
J. 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
皮亚杰通过“对偶故事法”(后面附有故事)的观察实验,观察儿童的活动,用编造的对偶故事同儿童交谈,考察儿童的道德发展问题。他认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道德判断》), 他律水平和自律水平 是儿童道德判断的两级水平。皮亚杰认为,10岁以前儿童的道德发展处于 他律水平 ,即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10岁以后,儿童的道德发展进入 自律水平 ,即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大多依靠自己的内在标准。
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又称前道德阶段
自我中心阶段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这时期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别开来,而把外在环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来说不具有约束力。皮亚杰认为儿童在5岁以前还是“无律期”,顾不得人我关系,而是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往往按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规则对他的行为不具有约束力,没有义务意识,在游戏中没有真正的合作。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5、6岁~8岁),又称权威阶段
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而不会考虑行为的动机。有人称该时期为道德现实主义或他律的道德。
第三阶段:可逆性阶段(9—10岁),又称自律道德阶段
可逆性阶段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儿童一般都形成了这样的概念:如果所有的人都同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间可以发展互相尊重的平等关系(“你让我遵守,你也必须遵守”),规则也不再是权威人物的单方面要求,而是具有保证人们相互行动的、互惠的可逆特征。同伴间的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
这一时期也称作自律期,也就是自主期。道德发展到这个时期,不再无条件地服从权威。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位置,判断不再绝对化。有人称该时期为道德相对主义或合作的道德。
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又称公正道德阶段
公正阶段的公正观念是从可逆的道德认识脱胎而来的。他们开始倾向于以公道、公正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能够根据他人的具体情况,基于同情、关心来对道德情境中的事件作判断。
皮亚杰认为,品德发展的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连续发展的。儿童品德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应用时加以界定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并不表明发展的连续统一体的中断。
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时利用讲述故事向被试提出有关道德方面的难题,然后向儿童提问。利用这种难题测定儿童是依据对物品的损坏结果还是依据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做出道德判断。由于皮亚杰每次都是以成对的故事测试儿童,因此,此方法被称为对偶故事法。
下面就是其中的一个对偶故事:
1. 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 家里人叫他去吃饭, 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15个杯子都撞碎了。
2. 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 他爬到一把椅子上, 并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
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两个问题:
1、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
2、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