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教学《数的整除》时应注意什么
(1)使学生牢固地系统地掌握关于数的整除性理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和相应的技能技巧,为以后学习分数理论做好准备。
(2)通过整除性理论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此较和判断等逻辑推理能力。
B. “除法的初步认识”怎么教
参考: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二)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除法的含义.
难点:掌握第一种分法.
教具和学具
教具:6支铅笔,8个正方体,6个桃,3个盘子.
学具:8个小正方体,12根小棒和15个小三角形.
教学过程 设计
(一)通过实物演示,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教师拿出6支铅笔,分给2个同学,可能有哪几种分法?
其中一人1支,另一人5支;
其中一人2支,另一人4支;
其中一人3支,另一人也3支.
在这些分法中,前两种每人分的不是同样多,最后一种分的每人同样多,我们叫它为“平均分”.
怎样进行平均分呢?
教师拿出6支铅笔,请3个同学到讲台前边.教师把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要分得同样多,并请学生注意分的过程.
第一次分,每人分给1支.最后教师问:“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接着分.第二次分,每人又分给1支,教师问:“分完了吗?”(分完了)
教师让全体同学观察,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学生回答:“每人分得2支.”教师问:“每人分得同样多吗?”这就叫做“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2支.”
(二)教学例1
要求每个同学拿出8个小正方体,放在自己的桌上.然后把8个正方体分成4份,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每个同学都动手摆一摆,分分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摆的情况.
学生摆完后,教师指定1名分得好的学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过程,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学生:先拿出4个正方体,每份放1个,再拿出4个剩下的正方体,每份放1个)
“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
教师指出:这就是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
(三)学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教学例2,出示:“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边口述题目,边拿出6个桃和3个盘子)
“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盘放得同样多)
“把6个桃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得同样多,应该怎样放?”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向学生演示平均分的过程.因为要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因此,先要拿3个,每盘里放1个.然后再提问:“分完了吗?”
教师再把剩下的3个桃,每盘放1个,提问:“分完了吗?”
“每盘放几个?”
“是不是每盘同样多?”
“这样分东西的方法叫怎样分?”(平均分)
像上面这样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都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一种新方法——除法来计算.(板书课题:)
“÷”叫除号,写的时候,先画一横线,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两点要对齐.
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这道题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边谈话边写)要分的桃是几个?把“6”写在除号前面(板书:6÷);把6平均分成几份?把“3”写在除号后面;每份是几?把这个“2”写在等号后面.教师指着“6÷3=2”说明:这个算式叫除法算式,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
接着引导学生读出算式:6除以3等于2.再指名一两名学生说出算式的意思,并读出算式.
然后让学生打开书,引导学生看第45页上小朋友分桃的图.先要学生说说图意,再指导学生用连线的方法,把右图中剩下的3个桃分完.
(四)巩固反馈
1.做课本中第46页“做一做”中的题.
第1题的第(1)小题,先让每个学生拿出12根小棒,动手摆一摆,然后把除法算式写完全,再指名学生说出除法算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
第(2)小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第2题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要分多少个球?怎样分?让学生实际连一连,表示分的过程.然后在书上填写算式,并指名读出除法算式.
2.做练习十四的第1题和第2题.
第1题,先指名读出除法算式,再让学生把除法算式的意思说完全.
第2题,先指名读算式,再让每个学生用三角形摆一摆,然后填出得数,并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小结:今天我们从动手分东西,学会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还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最基本含义是“平均分”.因此,在教学过程 设计中,首先通过分东西,使学生了解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哪种分法不是平均分.
在此基础上,研究怎样分才能平均分.通过学生多次操作,对平均分有一定认识后,教师介绍“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时,用除法计算.把除法算式的读法、除法算式的含义与具体操作紧密联系起来.
在巩固反馈时,再一次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C. “笔算除法”应该怎样教
一.动脑筋让学生掌握书写格式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对整数的除法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建立在表内乘、除法和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的,并为学生以后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是第六册教材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一部分,是教学的重中之重。虽然笔算除法和口算除法过程基本相同,但笔算除法与笔算加、减、乘法的书写格式完全不同,要让孩子们在学习时理解除法计算中又乘又减的道理,以及确定商的最高位的方法和确定商的每一位数的方法,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有一定的难度。如何让孩子们很快掌握呢?
1、体验“动手数学”,营造探索空间。
在教学中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分小棒”,让学生明确算理。小棒操作演示和除法竖式的写法紧密结合起来,使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摆小棒的过程,就是除法竖式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分小棒,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再用电脑演示,先让学生边看演示,边自言自语地、轻声地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再让学生在小组(或同桌间)说思考过程;最后让说得较好的学生在班上交流过程、算理、写格式等。学生从一系列的活动中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协同作用,从而理解知识,发现规律,获得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不仅仅对于除法列竖式计算变得熟练起来,也让他们在操作中增强了自信,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他们参与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获得的知识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到的,而不是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学的主动,学的扎实。这样的知识又怎么能轻易忘记呢?
2、精括“思考过程”,便于学生掌握。
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思考过程和竖式的书写格式,我在三年级上学期时将孩子们归纳的运算程序概括为三部曲六个字:一商、二乘、三减。一商:是看着被除数想,几和除数相乘最接近要分的数,就在要分的数上商几;二乘:是将商的那个数与除数相乘将积写在要分的数的下面;三减:是用要分的数减乘积。到三年级下学期时,我在原来的三部曲上先增加了两个字:四落。有的孩子说用“搬”,我说老师想用“落”,因为搬动后可以到处放,而落正好落在下面,你们觉得那个字好呢?孩子们想了想说:还是用“落”好。于是我们就将第四步定为落。接下来就是再商、再乘、再减……
二.想办法让学生提高试商速度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整数四则计算的重点,也是计算教学的难点。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学生对试商会感到困难,其主要原因是受除数是一位数除法试商单一化的影响;其次是计算过程较复杂,学生思维不适应。因此学好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前提是解决好“试商”的问题。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试商的方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可以让学生经过自主探索、交流合作,通过实际运算的体验,老师再引导得出一些巧妙的灵活的试商方法.
1、口诀试商法
在试商时,学生经过多次体验,我们师生共同编出了这样的口诀:一、二丢,八、九收,当作整十来动手。四舍商大减去1,五入商小加1好。同头无除商八、九,余数定比除数小。”
(1)一、二丢,是说如果除数的个位是1或2的时候,把1、2舍去看作整十来试商;四舍商大减去1,是说用‘四舍’法试商,初商可能大了,要减去1,再确定商。
例如:计算604÷22时,可以把22看作20来试商,初商是3,22×3=66>60,商大了,就用(3-1=)2作商来除。
(2)八、九收,是说如果除数的个位是8或9的时候,把8、9看作整十来试商;五入商小加1好,是说用‘五入’法试商,初商可能小了,要加上1,再确定商。
例如:计算868÷28时,可以把28看作30来试商,初商是2,28×2=56,86-56=30>28,商小了,就用(2+1=)3作商来除。
(3)同头无除商八、九,是说当被除数的前两位,与除数两位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字一样时,可以直接用9、8、试商。
例如:计算232÷29时,被除数前两位“23”与除数29,最高位上同是2,为同头,但比29小,商的十位上不够商1时,商不是8就是9。
(4)余数定比除数小,是强调每一次除的余数要比除数小。
2、首位试商法
如:计算 8182÷32 除数是两位看被除数前两项,81÷32,高位试:8÷3商2,在百位上商2,以此类推。
又如:计算 2132÷26 被除数前两位不够除,看前三位,213÷26.高位试:2÷2试商9。低位调:6×9=54,商大了,下调1,商8,余数小于除数,商合适。
用这种高位试低位调的方法,可以减少试商的次数,而且在试商的过程中,只有下调商而没有上调商,也便于记忆。
3、差数试商法
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当除数是11、12……19,被除数的前两位又不够除,初商估为9,往往要下调好多次才能找到合适的商,太麻烦了,为此我们可以在试商时先看除数与被除数前两位的相差数,(简称为差数)来定初商。
差数是1、2,则初商为9;差数是3、4,则初商为8;差数是5、6,则初商为7; 差数是7、8,则初商为6。
例如:132÷14 除数14与被除数前两位“13”差数是1,初商估9;经过除数个位上的4调商后,商定为9。
再如:10336÷17 17和“10”差数是7,初商估6.所以百位上商定为6。 17与136前两数“13”的差数是4,初商估8。经个位调商,商定为8。
当被除数的首位不是1时,怎样试商?
如: 计算 5757÷19 用差数法不合适。用高位试,低位调,来往下调二次商初商3。还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把19看成20,这种方法是当除数大于15而小于19时,运用五入法,用20来试商,这样商易小,可看低位,再确定是否往上调。如果除数是小于15而大于10时,可用舍掉的方法。.
4.折半估商法
当被除数的前两位够除,而且被除数的首位数字是除数的一半时,可以在被除数的第二位上直接商5,或者被除数的前两位数正好接近除数的一半时,可以在被除数的第三位上直接商5。
如:计算742÷14 被除数的首位是 “7”恰是除数“14”的一半,因此可以在被除数的第二位上直接商5,5×14得70,74-70得4,落下2得42,42÷14商3,正好除尽。
又如:计算1696÷32 被除数前两位是 “16”恰是除数32的一半,因此可在被除数的第三位上商5,5×32得160,169-160得9,落下6得96,96÷32商3,正好除尽。
D. 小学除法怎么学
小学除法要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
这样学生才会对平均分有较深的感知,然后抓住最佳教学时机,从生活中分实物的问题中及时抽象出除法,真正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除法
除法是四则运算之一。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作除法。若ab=c(b≠0),用积数c和因数b来求另一个因数a的运算就是除法,写作c/b,读作c除以b。其中,c叫作被除数,b叫作除数,运算的结果a叫作商。
E. 求小学三年级数学中笔算除法的优质教学方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笔算除法,十位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如果前两位数比除数小,再除前三位数;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F. 除法的简便算法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我整理的除法的简便算法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上一位数,改写成除以这两个一位数的积,或者把一个数除以两位数,改写成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的简便算法的算理.
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教学重点
简便算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简便算法方法的选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板演
三年级同学参加春季植树,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用两种方法解答).
第一种方法:xxxxx第二种方法:xxxx
答:每组有15人.答:每组有15人.
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解法结果相同,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
教师明确: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
教师提问:哪种算法简便,为什么?
(第二种解法,即两个除数相乘得6,用90除以6比较简便.)
教师明确:我们可以利用上面的规律,有时把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改写成除以两个一位数的积,这样计算起来比较简便.(板书课题:除法的简便算法)
二、学习新课.
(一)教学例3:
1.组织学生讨论:
(1)这道连除法题依次计算你觉得怎样?容易口算吗?
(2)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你是怎样想的?
这道连除法题如果依次计算,不容易口算出结果,如果把两个数相乘,正好得30,是一个整十数,一个数除以整十数,就可以很快地用口算得出结果.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教师质疑:
怎样计算简便?为什么不改成?
教师明确:当两个除数相乘得整十数时,可采用这种简便算法.
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两题:
由学生说出简便计算的过程和得数.
(二)出示例4:
教师谈话:有时我们可以把刚才总结的过程反过来用,也就是一个数除以两位数,可以改写成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1.组织学生讨论:
(1)不容易口算,把除数分解成哪两个一位数进行连除?
(2)先除以几,再除以几?为什么?
420除以35不容易口算,把35分解成两个一位数连除,用420先除以7,再除以5,这样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教师明确:要根据被除数的情况进行选择,怎样简便就怎样除.这道题先除以7,可以用乘法口诀直接求出商,比较简便.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订正第2题时,提问学生,为什么先除以8,而不先除以4呢?
三、巩固反馈.
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2.(1)56除以4,再除以7,得多少?
(2)532是76的多少倍?
(3)38个76是多少?
3.学校买3盒钢笔给三好学生作奖品,每盒10枝,一共用去60元.每枝钢笔的价钱是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除法的简便算法和乘法简便算法有什么
相同之处吗?
五、课后作业.
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80÷4÷5 140÷5÷4 240÷5÷6
360÷8÷5 450÷5÷9 190÷5÷2
750÷2÷5 420÷3÷7 800÷5÷8
2.怎样能较快地算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180÷36 420÷28 270÷54 810÷45
360÷24 240÷48 800÷32 630÷42
板书设计
第七册――除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的规律。使学生掌握除法中两种简便算法:(1)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如果这两个一位数的乘积是整十数时,就可以把两个一位数先乘起来,再用它们的积去除被除数:(2)一个数除以一个两位数,如果能把除数分解成两个一位数,而且用其中的一个位数去数被除数比较简便时,就可以用这两个一位数依次去除被除数。
2、能力目标:进一步掌握总结规律的方法。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能力和积极探索规律的精神。通过对规律性知识的运用,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育学生做事要符合实际不要生搬硬套。
4、创新目标:通过计算,引导学生观察,从而感受美源于生活,美来自生产和时代的进步。
教学分析:
乘这里讲的简便算法是: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改成除以这两个一位数的积;或者把一个数除以两位数,改成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这种简便算法,是利用了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这一规律。此外,还要看两个一位数相乘的积是否得整十数,以及怎样把用两位数除改写成用两个合适的一位数连除,使计算简便。因此,教材一开始,先复习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把一个两位数改写成两个一位数相乘,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再复习连除应用题,进而通过连除应用题的两种解法的结果一样,从而说明: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
教学重点:
了解一个数连续用两个一位数去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这一规律。掌握由此规律得出的两种简便方法
教学难点:
在除法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教师行为:导引目标
1、口算(投影出示)
24020 36040 45030 35070
45050 63070 800100 24080
2、填空,把下面各数,分解成两个一位数相乘。
35=()()54=()()
32=()()40=()()
25=()()28=()()
3、应用题(小黑板出示)三年级同学参加春季植树,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3组,每组多少人?(两种方法解答)
教师巡视点拨学生,订正。
教师:刚才我们用两种解法解同一应用题,观察两种算式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明确:已知数相同,计算结果也一样,只是运算顺序不同。
教师说明:也就是说两个算式相等。
教师:抛开具体的事理,单看两个算式,9023还可以用90除以2和3的乘积计算
填空练习
18045=180()14054=140()
24056=240()19052=190()
教师提问:由以上练习,你能得到什么规律?教师引导明确: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投影出示)
教师:学习了这一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进行除法中的简便计算,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内容除法中的简便算法教师板书课题。
二、创造条件
教学例3(1)出示例3 39056引导学生汇报,先算出5和6的积,再用积30去除390。提问为什么?因为两个一位数的乘积是整十数利用上面的规律计算简便。
反馈练习136085引导学生口述思路。
(2)练习81092怎样计算简便?
教师巡视把学生的不同作法板书并比较
81092 81092
=45=81018=45
教师提问:(启发学生)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在计算连除法时,如果两个除数的积是整十数时,就可以先把两个除数先乘起来,用它们的积去除被除数,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教师提示:计算时方框的步骤不必写出来。
(3)反馈练习:111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并补充:190192(加强对比灵活运用)
教师巡视,指点差生,集体订正。
组织研究
教学例4教师:在例3中,我们利用这一规律把连续除以两个数,改成除以这两个数的积来简算。
(1)出示例4:42035教师:你能进行简便计算吗?
42035 42035
=42075=42057
=605=847
=12=12
请同学们比较两种作法哪种要简便?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第一种简便,因为第一步用7去除,能迅速地用口诀求商,所以比较简便。
(2)教师小结:在计算时,要注意,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怎样使计算比较简便,就怎样计算。
三、引导创新
111页做一做(幻灯出示)
35025 48032
四、反思小结
今天你又学得了哪些新知识?
教师提示:今后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使计算简便。
教学内容:
教材第29~31页内容。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乘除混合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通过交流,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重点:
根据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
正确选择相应的简算方法使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为了加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你们喜欢这个活动吗?(喜欢)老师了解到,为了丰富“大课间”的活动内容,学校最近又新买了一些体育用品,大家想知道都有什么吗?(想)
师:请看情境图,学校都买了哪些体育用品?
1.仔细观察,说一说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
生1:学校买了5副羽毛球拍,花了330元。
生2:学校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32元。
生3:我还看见一筒羽毛球上写着“一打装”。
师:“一打”是多少个?(12个)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问题: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将学生置身于“大课间”活动的现实情境中,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解决问题,探究学习
1.教学教材29页例8(1)。
(1)解决“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这个问题都需要题中的哪些条件?(让学生找出解决此问题所需的条件)
(2)指名列出算式,并说明解题思路。
(3)引导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出结果。
预设
生1:运用乘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12×25
=(3×4)×25
=3×(4×25)
=3×100
=300(个)
生2: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12×25
=(10+2)×25
=10×25+2×25
=250+50
=300(个)
生3:先扩大再缩小可以使计算简便。
12×25
=12×(100÷4)
=12×100÷4
=1200÷4
=300(个)
师: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对于最后一种方法可能说不太清楚,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100÷4=25,把25筒看成100筒,扩大到原来的4倍,要使计算结果不变,应缩小到原来的)
(4)引导学生比较几种简便算法。
①这几种算法有哪些相同点?(结果一样;算法都比较简便)
②你喜欢哪种算法?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你能应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解决问题吗?
(5)总结: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但结果都是相同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乘、除法的简便计算。(板书课题)
2.教学教材29页例8(2)。
(1)找到解决这个问题都需要题中的哪些条件。
(2)引导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让学生汇报解题方法。
预设
生1:我先求出1副羽毛球拍多少钱,然后除以2求出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
330÷5÷2
=66÷2
=33(元)
生2:我先求出5副羽毛球拍一共有多少支球拍,然后用总价除以支数求出单价。
330÷(5×2)
=330÷10
=33(元)
(4)唤起回忆,理解意义。
①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在小组内讨论。
②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把两个算式用等号连起来。
330÷5÷2=330÷(5×2)
质疑:在这个算式中,为什么“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与“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的结果相等呢?
学生借助题意理解:先求出1副羽毛球拍多少钱,然后除以2求出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和先求出5副羽毛球拍一共有多少支球拍,然后用总价除以球拍的支数求出单价,都能求出最终的结果,只是采用的方法不一样,所以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5)方法选优:相比之下,这两种计算方法哪种比较简便?(出示课堂活动卡)
(6)引导总结,归纳规律。
学生讨论、汇报后教师板书: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用字母表示为a÷b÷c=a÷(b×c)(b、c均不为0)。
设计意图: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学习,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发现,从而培养学生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变得简便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简便计算。
32×125=(________×________)×125
32×125=32×(________÷________)
32×125=(________+________)×125
32×125=(________-________)×125
2.同桌合作完成教材29页“做一做”,鼓励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材30页1、4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改成乘以这两个一位数的积的算理。
2.理解一个数乘以一个两位数转化为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的算理。
(二)能力训练点
1.能正确运用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和一个数乘以两位数的简便算法。
2.正确、合理地进行简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灵活、合理的简便算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掌握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和一个数乘以一个两位数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
选择合理的简便算法。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1230 1820 2440
354 254 452
2.把两位数写成两个一位数相乘。
15=()()30=()()24=()()
3.应用题:商店有5盒手电筒,每盒12个。每个手电筒卖6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让学生自己用不同方法列综合算式解答)一人板演,其它学生完成在练习本上。
第一种解法
6125=725 =360(元)
第二种解法
6(125)=660 =360(元)
你发现什么?
使学生明确
(1)两种解法的结果是一样的,即6125= 6(125)从而得出:三个数相乘,除了从左到右依次相乘外,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结果不变。
(2)当两个乘数相乘得整十数时,第二种算法简便。
板书课题:简便算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
3552学生试做
(2)订正:使学生明确简算方法。
3552 =35(52)=3510 =350
(3)拓展补充4529。
(4)学生完成做一做。
2.教学例2
引导学生说出把16分成
44,这样2544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2516 =25(44)=2544 =1004 =400 ②启发学生想不同的算法。
(2)拓展补充
1512怎样算比较简便?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2745(2)1512
=27[()○()] =15[()○()]
=27[()○()] =15[()○()]
=27[ ] =15[ ]
= =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在○里填写适当的运算符号,使计算简便。
46254=46[()○()]
3.练习二十五1题
4.练习二十五3题(填写在书上)
5.练习二十五5题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又学得了哪些新知识?
五、布置作业
练习4题.
六、板书设计
G. 小数除法的教学运用了什么思想方法
小数除法的教学运用了转化思想方法。
小数的除法是在整数除法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学习小数除法,利用转化的思想,将整数除法的过程,拓展深化到小数的除法中。学习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一步掌握除数是小数的运算。
性质:
1、当除数是整数时,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个位上不够商1的要商0,有余数的添0然后继续除。
2、当除数是小数时,移动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将除数转化为整数,进行计算。
3、除数相对1的大小变化时,商与被除数的大小关系也同时在变化。当除数大于1时,商小于被除数;除数等于1时,商等于被除数;除数小于1时,商大于被除数。
H. 怎么简单学除法
除法是四则运算之一。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若ab=c(b≠0),用积数c和因数b来求另一个因数a的运算就是除法,写作c÷b,读作c除以b(或b除c)。其中,c叫做被除数,b叫做除数,运算的结果a叫做商。
如在10÷5中,被除数为10,除数为5,商为2。
在代数式的书写中,也可以将a÷b简单写作分数形式a/b。
大部分的非英语语言中,c/b还可写成c :b。英语中冒号的用法请参照比例。
除法法则:
除数是几位,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前几位不够除,多看一位,除到哪位,商就写在哪位上面,不够商一,0占位。余数要比除数小,如果商是小数,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数是小数,要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计算。
商不变性质: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非零自然数,商既不变。
定义
整数A能被整数B整除,A叫作B的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或约数,
(在自然数的范围内)例:6÷2=3 ,1、2、3和6就是6的因数。
6的因数有:1和6,2和3。10的因数有:1和10,2和5。
15的因数有:1和15,3和5。
公式
①被除数÷除数=商 例:8÷2=4
②被除数÷商=除数 例:8÷2=4 → 8÷4=2
③商x除数=被除数 例:4x2=8
还有一种情况:有余数
④被除数÷除数=商......(六点)余数(不大于除数)
⑤除数×商+余数=被除数
除法口诀表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