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白细胞分类计数是根据什么原理进行的
白细胞分类计数是将血液中的白细胞分类统计的一种方法,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共五种。
其中中性粒细胞占全部白细胞总数的50%~70%,因此中性粒细胞的增减必然影响到白细胞总数的增减。它们都有各自的特殊功能。
中性粒细胞:杆状核1%-5%(0.04-0.5)×10/L,分叶核50%-70%(2-7)×10/L,嗜酸粒细胞:0.5%-5.0%(0.05-0.5)×10/L;嗜碱粒细胞:0%-1%(0-0.1)×10/L;淋巴细胞:20%-40%(0.2-0.4)×10/L;单核细胞:3%-8%(0.08-0.8)×10/L。
(1)检测白细胞用什么方法扩展阅读
白细胞分类计数:
(1)中性粒细胞增多:急性化脓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性汞中毒、急性错中毒等。减少: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辐射、抗癌药物化疗、极度严重感染、再障、粒细胞缺乏等。
(2)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某些血液病、手术后、烧伤等。减少:伤寒、副伤寒、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3)嗜碱性粒细胞增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肿瘤转移、铅及铋中毒等。
(4)淋巴细胞增多: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麻疹、腮腺炎、结核、传染性肝炎等。减少:多见于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
(5)单核细胞增多:结核、伤寒、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等。
② 显微镜观察白细胞可以用什么染色
瑞氏染色(Wright's)-姬姆萨(Giemsa's)混合染色:
●瑞氏染色的染料配方浓度对细胞核着色程度适中,细胞核结构和色泽清晰艳丽,对核结构的识别较佳,但对胞浆着色偏酸,色泽偏红,对细胞浆内颗粒特别是嗜天青颗粒及嗜中性颗粒着色较差。
●姬姆萨染色对胞浆着色能较好的显示胞浆的嗜碱性程度,特别对嗜天青、嗜酸性、嗜碱性颗粒着色较清晰, 色泽纯正,而对胞核着色偏深,核结构显示较差。
●故采用以瑞氏染液为主,姬姆萨染液为辅的混合染色。
染色步骤:
1. 先用瑞氏染液将涂膜面充分覆盖;
2. 稍等片刻再加姬姆萨染液2-3滴加减(根据涂片上细胞多少及增升程度酌情而定);
3. 稍等1-2分钟后,再加磷酸盐缓冲液,加时应缓慢地一滴一滴加在涂片膜上,直至膜面上染色液形成表面张力而终止染色液加入;
4. 染色30-40分钟;
5. 分色:用自来水缓缓冲洗至少3分钟以上,待干,勿用滤纸吸干,以免滤纸纤维污染涂片。
③ 检查白血病的方法有哪些
白血病常用的检查手段,包括物理学检查、外周血象检查、骨髓象检查、免疫学检查、细胞培养以及影像学检查等。 (1)物理学检查:也就是常说的查体,主要包括视、触、叩、听四种方法(类似于中医的望、闻、问、切)。视诊,就是从外观上看,比如说,白血病患者常有出血表现,查体时就应注意患者皮肤有无出血点或瘀斑,鼻腔、口腔、眼球结膜是否有出血或渗血等。触诊,即用手触摸、按压身体各部位,重点应检查有无淋巴结、肝、脾肿大,骨骼(尤其是胸骨)有无压痛。叩诊,主要是检查肺脏、腹腔有无异常反响,心界是否扩大,肝、脾有无肿大或移位。听诊,主要检查心、肺等部位有无病变。在进行体格检查的过程中,临床医生一定要注意系统性和完整性,要耐心细致,不能有遗漏。尤其是在触诊时,所有浅表淋巴结区都应细心地触摸。 (2)外周血象检查:外周是相对循环系统中心而言,外周血即末梢血,其常见的采血部位是耳垂或指尖,其目的是了解血液中各细胞成分的变化,包括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白细胞及白细胞分类,通过这些项目的检查,可以了解病情程度以及病情变化。外周血象的检查是白血病各检查项目中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手段,需要经常进行,尤其在起病初期及治疗过程中,每周应查2~3次,必要时每天查1次。 (3)骨髓穿刺检查:骨髓是血液制造工厂。因此,骨髓穿刺检查是诊断白血病必不可少的检查 手段,其意义及操作过程将在以下的问题中详细说明。 (4)免疫学检查:绝大多数白血病,可以通过骨髓和外周血细胞的形态学检查诊断和分型,但也有部分鉴别不清,这可以通过免疫分型标记来解决。好比不同的人有不同脸部特征一样,白血病细胞表面也有不同的特征,称之为表面标记。通过这项检查,可以对淋巴细胞白血病进一步分型,不仅在诊断上而且对指导治疗和预后评定都有很大意义。 (5)细胞培养:白血病患者体内存在着两组细胞群--正常造血干细胞及恶变的白血病细胞。通过细胞培养技术,观察这两组细胞的生长情况,对白血病的诊断、治疗效果的观察以及预后评定等都有意义。 (6)其它:如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片、B超以及血液生化等方面的检查,可以作为白血病的辅助检查项目,对了解病变程度都有一定的意义。 以上诸多检查手段中,以体格检查、外周血象及骨髓象的检查最为常用。
④ 白细胞介素检测是elisa方法吗
有这种方法,可以elisa测试,也可以采用其他测试方法,具体方法根据你自己选择,elisa方法比较常用
⑤ 检测白细胞时为什么要破坏红细胞,而检测红细胞时却不用破坏白细胞
你指的可能是手工方法计数白细胞,由于红细胞的数量是3.5-5.5x10的12次方,而白细胞的数量是4-10x10的9次方(正常参考值因男女、年龄等生理因素会不同),所以在显微镜下肉眼计数白细胞会受红细胞的干扰,一般用白细胞稀释液内含有冰醋酸可以破环红细胞的细胞膜使之破裂,剩余白细胞不易被破坏,计数以来比较方便。红细胞由于数量远远大于白细胞,计数红细胞的时候可以不用破坏白细胞,其实白细胞也不容易被破坏。现在用的都是全自动的血细胞分析仪,是根据细胞体积的大小用电阻的变化来计数的,准确性高。
⑥ 白细胞免疫标记的检测方法
你好,甲胎蛋白虽然升高了,但是还没有超过正常值态度,你目前只需要对肝脏系统完善相关的检查,肝脏方面只要没有明显的病理形态改变,你就定期抽血复查甲胎蛋白就可以了。 一般情况下需要查肝脏超声,胆囊超声,这两个超声结果检查以后还要抽血查肝功能,如果所在医院条件尚可的话还要住一个肝脏ct平扫加增强,这些检查结果都是好的,那么你就需要定期,大概是一个季度抽血查一次甲胎蛋白,甲胎蛋白如果超过两百以上,才有明显的意义。
⑦ 血常规检查方法包括哪些项目
血常规检查即传统的血常规检查,现在统称为血液分析,血液分析有两种方法,即手工法和仪器分析法。手工法为传统方法,用显微镜检测,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等四项。仪器分析法则除上述四项外,根据仪器的性能不同,并因白细胞分类不同而分为二分类机、三分类机和五分类机,通常以三分类为多。三分类机检查的各项参数见例表。 血液分析参考值(包括仪器分析法和手工法) 检查项目 英文缩写 正常参考值 血红蛋白 HGB或Hb 男(120-160)g/L 女(110-150)g/L 红细胞计数 RBC 男(4.0-5.5)×1012/L 女(3.5-5.0)×1012/L 红细胞压积 HCT 男(0.40-0.54)L/L 女(0.37-0.48)L/L 平均红细胞体积 MCV (80-92)fk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MCH (27-31)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CHC (320-360)g/L 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 11.6-14.8% 血小板计数 PLT或BPC (100-300)×109/L 血小板压积 PCT 男0.108%-0.272% 女0.114%-0.282% 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 (6.8-13.5)fk 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 15.5%-18.1% 白细胞计数 WBC 成人(4-10)×109/L 儿童(5-12)×109/L 新生儿(15-20)×109/L 分类 DC ^ 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数 N或GRAN 50%-70% 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N或GRAN (2-7)×109/L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 E或EOS 0.5%-5.0%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 E或EOS (0.02-0.5)×109/L 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 B或BASO 0-1% 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 B或BASO (0-0.1)×109/L 单核细胞百分比 M或MONO 3-8% 单核细胞绝对值 M或MONO (0.12-0.8)×109/L 淋巴细胞百分数 L或LYM 20%-40% 淋巴细胞绝对值 L或LYM (0.8-4.0)×109/L 中间值细胞百分数 MID 3-10% 中间值细胞绝对值 MID (0.3-1.0)×109/L (文章出处:家庭医生报 2001年第28期)
⑧ 血常规检查的一般方法和内容是什么
血常规是临床上最基础的化验检查之一。它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数量等。血常规用针刺法采集指血或耳垂末梢血,经稀释后滴入特制的计算盘上,再置于显微镜下计算血细胞数目。血红蛋白也称为血色素,遇盐酸后变成褐色酸性血红蛋白,然后再加蒸馏水,直到与标准比色柱颜色一致时,所读到的液平面刻度,便是血红蛋白的克数。血常规检查也要同时进行血涂片,以便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的大小、形态,及用血细胞分类计数器进行白细胞各类细胞的观察与分类计数。
我国正常成人的红细胞数量为:男性(4.5~5.5)×1012/升;女性(3.5~5.0)×1012/升。而血中血红蛋白的数量为:男性120~165克/升;女性为110~155克/升。临床上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数量上的增减往往相并行。
生理上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的增多,仅见于初生婴儿,但以后可逐渐降至正常。在严重呕吐、腹泻或出大汗等机体脱水状态下,因血液浓缩,可引致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的增多。在一氧化碳中毒、高山病或潜水病等缺氧状态下,因机体紧急总动员,红细胞与血红蛋白也可相应增多。心力衰竭或先天性心脏病的病人,其血红蛋白与红细胞都可出现代偿性增多。
而血红蛋白与红细胞数量的减少,则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偏食及吃素等不良饮食习惯所致的营养不良性贫血更较常见,一般需补充营养、铁剂及维生素B12等。在钩虫病流行区,钩虫病病人会因长期肠道出血而引起贫血。还有外伤后大失血、活动性胃溃疡或食道静脉曲张的大呕血,支气管扩张、空洞性肺结核病人的大咯血,以及子宫功能性反复出血和血友病病人、痔疮病人、坏血病病人等长久而慢性的失血,也可引致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原因,是骨髓的造血功能发生了障碍。正常情况下的红细胞相对减少,有时也可见于老年人,但也常与营养状况有关。我国正常成人血中白细胞的数量为:(40~100)×109/升;儿童(50~120)×109/升。生理性的白细胞增多,可见于新生儿、饭后、剧烈运动后或妊娠与分娩阶段。而病理性白细胞增多,则常见于各种化脓性的球菌或杆菌的感染,如败血症、肺炎、脑膜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肾炎、急性胆囊炎及猩红热等。白血病的主要表现是白细胞的无限增生。
而白细胞的减少,则常见于病毒引起的流感、麻疹、肝炎或伤寒、布氏杆菌病等某些杆菌性疾病。也可见于粟粒性肺结核或败血症等严重感染及磺胺药、砷、苯及放射性物质中毒时。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白细胞随红细胞制造的减少而一同减少。严重营养不良性贫血的病人,其各种血细胞普遍贫乏,白细胞当然不例外。
进行血涂片后,显微镜下可发现缺铁性贫血病人的红细胞大小与形态不均,细胞中心发白区域扩大。若见到红蓝色较幼稚红细胞增多,可判知其骨髓再生机能旺盛。
在正常状态下,白细胞分为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其中,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约50%~70%,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约1%~4%,淋巴细胞约20%~35%,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都很少,分别为1%~6%、1%~4%、1%左右。中性粒细胞的增多,为最常见、最重要的改变,见于大多数传染性疾病与化脓性疾病,也见于中毒。而中性粒细胞的减少,则常见于病毒所致的流感、麻疹、肝炎及某些杆菌性疾病。
血小板的正常数为(100~300)×109/升。血小板减少常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急性感染和中毒时,血小板也可减少。而血小板增加,则见于急性出血停止后,或脾切除后,多为一时性增多。
血常规化验单上的常用符号是:RBC代表红细胞,WBC代表白细胞,Hb代表血红蛋白(血色素),PLT代表血小板。
⑨ 简述白细胞抗原系统检测有哪些方法学方法
检测人体微量元素有尿检、乳检、发检等多种。比较常用的有血检和发检两种。
⑩ 化学试带法检测尿液中的白细胞其原理是针对尿液中的
正确答案:A
解析:干化学法白细胞检测采用中性粒细胞酯酶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