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李邕传 翻译
白话释义:
李邕,字泰和,扬州江都人。李邕二十岁成年后,去拜见特进李峤,自己陈说“有些书还没读过,希望能读一读宫廷藏书”。李峤说:“秘阁有万卷书,哪能短时间读完呢?”李邕再三请求,于是(李峤同意)让他暂任秘书一职。
不久,李邕辞去(这一职务)离开。李峤很惊讶,试着拿秘本书和未公开的文章问他,(李邕)对答清楚敏捷。李峤感叹说:“你将来会成为名家!”
李峤担任内史,与监察御史张廷珪推荐李邕文章高深,人品端方正直,他的才能能任谏诤(一职)。于是(朝廷)征召他授官左拾遗。御史中丞宋璟揭发张昌宗等谋反的事,武后没有回应。
李邕站在阶下大声说:“宋璟所陈说的是社稷大事,陛下应该听取。”武后的脸色缓和了,随即同意了宋璟的奏请。李邕出来后,有人指责说:“你职位卑微,一旦触怒天子,会有不测之祸。”李邕说:“不这样,我的声名也不会传扬。”
五王被杀,(李邕)因与张柬之交好受到株连,被调出京城担任南和令,又被贬为富州司户参军事。韦氏叛乱被平定,(朝廷)召回(李邕)授予他左台殿中侍御史,(他)揭发在任官员,人们十分忌惮他。
谯王李重福谋反,李邕与洛州司马崔日知追捕余党(有功),升任户部员外郎。岑羲、崔湜厌恶崔日用,但是李邕却与他交往。玄宗还是太子时,李邕受礼遇,岑羲等人忌恨他,(设法把)李邕贬为舍城丞。
原文:
李邕,字泰和,扬州江都人。既冠,见特进李峤,自言“读书未遍,愿一见秘书”。峤曰:“秘阁万卷,岂光阴能习邪?”邕固请,乃假直秘书。未几辞去,峤惊,试问奥篇隐帙,了辩如响。峤叹曰“子且名家!”
峤为内史,与监察御史张廷珪荐邕文高气方直,才任谏诤,乃召拜左拾遗。御史中丞宋璟劾张昌宗等反状,武后不应,邕立阶下大言曰:“璟所陈社稷大计,陛下当听。”后色解,即可璟奏。邕出,或让曰:“子位卑,一忤旨,祸不测。”邕曰:“不如是,名亦不传。”
五王诛,坐善张柬之,出为南和令,贬富州司户参军事。韦氏平,召拜左台殿中侍御史,弹任职,人颇惮之。谯王重福谋反,邕与洛州司马崔日知捕支党,迁户部员外郎。岑羲、崔浞恶崔日用,而邕与之交。玄宗在东宫,邕被礼遇,羲等忌之,贬邕舍城丞。
此文出自北宋欧阳修所着的《新唐书》
写作背景:
五代时期就曾有《唐书》(即《旧唐书》)编成,但宋仁宗认为《唐书》“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下诏重修。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七月,仁宗催促“速上所修《唐书》”。
前后参预其事的有宋敏求、范镇、欧阳修、宋祁、吕夏卿、梅尧臣,《新唐书》所依据的唐人文献及唐史着作均审慎选择,删除当中的谶纬怪诞内容,裁减旧史本纪十分之七。
总的说来,〈列传〉部分主要由宋祁负责编写,〈志〉和〈表〉分别由范镇、吕夏卿负责编写。最后在欧阳修主持下完成。〈本纪〉10卷和〈赞〉〈志〉〈表〉的“序”以及《选举志》《仪卫志》等都出自欧阳修之手。
因为〈列传〉部分出自宋祁之手,而欧阳修只是主持了〈志〉〈表〉的编写,出于谦逊,同时欧阳修认为宋祁是前辈,所以他没有对宋祁所写的列传部分从全书整体的角度作统一工作,因而《新唐书》存在着记事矛盾、风格体例不同的弊端。所以《新唐书》署“欧阳修、宋祁撰”。其为二十四史之一。
B. 全汉赋评注的主要特点
《全汉赋评注》三个特点: 唐李善的《文选注》,共注及汉赋15家,凡29篇(其中《天子游猎赋》、《两都赋》、《二京赋》各析为两篇)
曲德来等编《历代赋广选新注集评》(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选注汉赋39家,凡73篇(包括建安赋2家,6篇)
《全汉赋评注》100余万字的巨着,该书共评注汉赋70余家,195篇(不含建安赋)
未曾注及或小赋、残赋、残句全部纳入注释的范畴
搜集最新资料,尹湾汉墓出土《神乌赋》收入详加注评
仅存篇目的赋作,也略加介绍
是自古以来第一部也是目前惟一的一部将现存所有汉赋进行评注的着作 每篇赋分为作者小传、正文、说明、注释、辨析五个部分(有些赋作略去作者小传与辨析两部分);
“作者小传”简介作者的一生行事、思想倾向与主要着作,是我们理解赋作的前提;
“说明”交代正文出处,赋篇的创作原委、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以及文学史地位等,其中颇多中肯、精当的见解,有助于读者正确、深刻地理解与评价作品;
“注释”简要明晰,周备通达,不作繁琐考辨,但有时进行必要的征引;
“辨析”则对于围绕该赋的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个人创见,有学术性与资料性;
遍稽群籍,独立思索下论断;
奇字僻字很多,残断错讹严重,注释、串通;
查阅原始出处,认真誊录,谨慎作注;
刘向《雅琴赋》,严可均《全汉文》从《文选注》和《初学记》中钩稽出7句赋文;
错误多达5处(《全汉赋》亦然)细心核查,纠正错误。 (1)着名的汉代赋家赋作,吸收龚《汉赋研究》论述。
司马相如的“作家小传”,是司马相如年谱。
《天子游猎赋》“辨析”集中两个问题:
《文选》所载《子虚》《上林》二赋本为一篇,应题为《天子游猎赋》。
司马相如的生年应在前172年左右。
发现孔臧生年早于相如一二十年,创作活动也比相如早得多。 刘胜《文木赋》,指出:“用一篇文字来描写一草一木,并非自刘胜始,屈原有《橘颂》,枚乘有《柳赋》,《七发》中还写过梧桐,等等。但屈、枚的辞赋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精神面貌和外部环境,象刘胜这样对文木的纹理作如此生动、细致、形象的刻划,在此之前的文学中是难得一见的。出现在《文木赋》中的这种笔墨,与刘胜的生活环境有关,与赋体文学的特征有关,与文学发展的进程也不无关系。其后,文学中精雕细刻的笔墨渐多,花草树木也渐渐成为辞赋的描写对象。”
蔡邕《笔赋》“辨析”,龚说:“蔡邕是东汉后期着名的书法家,他创造了飞白书。……《笔赋》是继崔瑗《草书势》和赵壹《非草书》之后,现存最早的有关描绘书法艺术的专文,也是最早进入书法艺术的赋篇。” 《天子游猎赋》“楚使子虚使于齐”注:“子虚,虚构的人物。这是汉赋的一个特点,即虚构几个人物进行对话,从对话中展开作者的创作意图。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虚,空。”
C. 四大名注的李善注《文选》
李善是唐高宗时人,为了注《文选》他引用了大量古籍,虽然《文选》并非赖李注而流传至今,但李注《文选》对于保存其他古籍贡献非小。
D. 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5年10月高教自考训诂学试题
时间:2005年12月21日16:25 我来说两句(0)
全国200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每小题3分,共15分)
1.之言
2.互训
3.为
4.读破
5.联绵词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析言又称__________、__________,浑言又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训诂中用这两个术语来说明近义词的通别。
2.《尔雅》的前三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训诂的条例有三:一曰__________,二曰__________,三曰__________。
4.清代训诂大师孙诒让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
5.魏晋南北朝出现了不少辞书类的训诂专书,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近人__________的__________一书,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唐宋元明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作了较为系统的考释研究。
7.复文是一种古书异例,其中同义字复用,有__________复用者,亦有__________复用者。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1.屈心而抑志兮,神高驰之邈邈。( )
志:帜字之借,旗帜。
2.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
爱:隐藏。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落英:坠落的(桃)花。
4.还似墙西紫荆树,残花摘索映高塘。( )
摘索:索取。
5.沛令闭城,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保高祖。( )
保:保障。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每小题2分,共20分)
1.何当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2.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3.国大乱,百姓恫恐。
4.张都监叫抬上果桌饮酒,又进了一两套食次。
5.终风解而雾散兮,陵迟而堵溃。
6.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7.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8.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
9.未知即是《通俗文》,为当有异?
10.然其痛心疾首,恳恳必以逐满为职志者,虑不数人。
五、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着作(每小题1分,共8分)
1.方以智
2.桂馥
3.刘熙
4.五臣
5.戴侗
6.郝懿行
7.蒋礼鸿
8.高诱
六、写出下列着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每小题4分,共12分)
1.方言
2.经典释文
3.说文解字注
七、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15分)
《楚辞·离骚》:“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其独异。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案:户服犹被服,二字同义连文。篇首“扈江蓠与辟芷兮”王逸注云:“扈,被也。楚人名被为扈。”户即扈字,《艺文类聚》卷三十八,《事类赋》引即为扈服,从知户服即扈服,第传本之异耳。户字不当如家喻户晓解也。下文云:“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户服同义连文,犹览察以同义连文矣。且上云党人,户服即承党人而言,不当复以户为起词也。
2008年03月16日 星期日 16:12
训诂学试题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每题3分,共15分)
1.形训
2.互训
3.犹
4.读曰
5.当为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我国的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谓义疏,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于六朝佛家的解释佛典,以后泛指__________。
3.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它要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具体说来,应注意如下三点:一曰__________;二曰__________;三曰__________。
4.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__________;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谓的__________。
5.《一切经音义》有两种,一种的编者是__________,凡__________卷;另一种的编者是__________,凡__________卷。
6.王念孙、王引之,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称他们的四部主要着作为高邮王氏四种,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破又称破字或易字,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__________来改读古书中的__________。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8.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__________,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1.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
微闻:略略听到。
2.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
保:依恃,凭仗。
3.察笃夭隐,孤寡存只。( )
笃:察。
4.杯觞引满从衣湿,墙壁书多任手顽。( )
从:随着。
5.牧童向日眠春草,渔父隈岩避晚风。( )
隈:躲在。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每题2分,共20分)
1.青云满眼应骄傲,白发浑头少恨渠。
2.凡地之道,阳为表,阴为里,直者为纲,术者为纪。
3.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
4.自莽为不顺时令,百姓怨恨,莽犹安之。
5.犹将销铄而挺解也。
6.遂令大奴字天育,别养骥子怜神骏。
7.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8.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9.平明跨驴出,未委适谁门。
10.杏花两株能白红。
五、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着作(每小题1分,共8分)
1.郝懿行
2.刘熙
3.张揖
4.颜师古
5.郭璞
6.服虔
7.邢昺
8.桂馥
六、写出下列着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每题4分,共12分)
1.周礼正义
2.方言
3.敦煌变文字义通释
七、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15分)
《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此僵字实为倒下之义,《说文》人部:“僵,偾也。”足部:“踣,僵也。”都是倒义。《搜神记》卷六“僵树自立”条:“哀帝建平三年,零陵有树僵地,围一丈六尺,长十丈七尺。民断其本,长九尺余,皆枯。三月,树卒自立故处。”前云僵,后云立,显证僵即倒仆之义也。《文选》卷52曹 《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李善注引《鲁连子》:“百足之虫,断而不蹶,持之者众也。”《方言》:“跌,蹶也。”是蹶亦有倒义。
我的训诂学没有过,今年要在考,你要把书里面的例子看会了,你就能过了,给你的试题只是一个模式,参考后就看书吧,考试都是考书上的。别放过书上任何一个角落和例子。
E. 帮忙想一个训诂学论文的主题
训诂学性质研究述评
内容摘要:训诂学是汉文古籍释读术,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释读汉文古籍均从词句入手,最终目的是弄懂文本的旨意。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综合性学科,不等于语义学、词义学。
训诂学不属于语言学、语文学之范畴。训诂学不等于语文学加语用学。
尘封已久的训诂学自本世纪80年代复兴以来,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学术论着纷纷发表。这门几成绝学的
古老学科已经走出了曾经鲜为人知而备受冷落的窘境,又生机勃勃地立于当代中国之学林。举凡涉猎中国古代
文化的学人,均不同程度地向训诂学界投以关注、期待的目光。10余年的训诂学研究,有对前人成果的整理
爬梳,有前贤未及的新领域的开辟,也有为传统学术现代化所做的努力。可以说成绩显着,功不可没。然而对
于本学科的性质这个最根本的理论问题长期以来却一直很少有专门深入的探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尽管
如此,这毕竟是研究训诂学难以回避的问题,不少学者也曾粗略地描述过它在科学坐标系上的位置。这些论述
散见于训诂学概论一类的着作。
本文就常见的有关着述,对训诂学性质的研究状况作一概述并加以评说。列举各种说法时以论着出版或发
表的时间先后为序。笔者所见,专门探讨训诂学性质的论文仅有1篇,论及训诂学性质的着作有10余种。归
纳诸家的论述,大体可得4种观点。
1、训诂学即语义学|词义学
周大璞《训诂学要略》:“训诂学研究语义。训诂学也就是语义学。”(湖北出版社,1980年,1页
)吴孟复《训诂通论》:“训诂学就是研究语义的。”“我国传统的训诂学与语义学相当。”(安徽教育出版
社,1983年,1页,16页)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它(指训诂学,作者)实际上就是古汉语
词汇学。”“训诂学就是科学的汉语词义学的前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5页)齐佩ró
ng@①《训诂学概论》:“‘训诂学’是研究我国古代语言文字的意义的一种专门学术。”“训诂学也可以
叫做‘古语义学’。”(中华书局,1984年,1页)
西学东渐以后,各种西方学术思潮猛烈地撞击着自成体系的国学。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中,有些学者开始重
新审视传统学科的地位、价值,力图在现代科学体系中找到其对应的位置。一分为三的传统“小学”音韵之学
与科学语音学衔接,形体之学同科学汉字学相承,对于训诂学,自然就有人将其和现代语义学认同。这种认同
用心之良苦是可以理解的,但也无庸讳言,这确实是一种简单的比附。语义学( scmantics)是西方哲学家和
语言学家们共同营造出来的一门跨学科的学问。由于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有哲学语义学和语言语义学之分。不
仅哲学语义学与训诂学大相径庭,就是语言语义学也与训诂学难以相当。
1.1研究对象不同
“语义学是一门研究意义、特别是语言意义的学科。”〔①〕这就是说,语义学的直接研究对象是各级语
言或言语单位。其目的在于揭示语言或言语单位特别是词和句的意义,重在探明符号与符号所指对象的关系,
从而指导人们的言语活动。而训诂学的直接研究对象当是训诂。任何一门人文科学都是先有了某种人类文化现
象,然后才有相应的学科出现,而且这一学科的研究对象必定是那一相应的人文现象。正如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是语言,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训诂学的研究对象也无疑是训诂。训诂是解释疏通古汉语言语作品,训诂
学就是要通过对训诂材料、训诂活动的探讨,把握训诂的实质,揭示训诂规律,总结训诂方法,其目的在于指
导古籍的释读。持训诂学即语义学或词义学之说的学者们混淆了训诂与训诂学的畛域,因而将训诂学与语义学
等量齐观。训诂是一种活动,将其结果诉讼文字即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训诂材料,如随文释义的注疏和《尔雅》
等训诂专书。它们的直接对象是汉文古籍中的语词,只指出某语词作如何解,而并不追究为什么要作如是解。
这与语义学有较多交叉之处。训诂学则是对训诂材料的系统化和理论化,如许慎的《说文解字》和王念孙的《
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章太炎的《文始》等。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某语词为何作如是解的规律,都不
同程度地使训诂材料理论化了。人们从中可以领悟到汉文古籍释读的方法。由此可见,训诂学与语义学对象既
异,任务有别。此外,语义学研究的是活在人们口头上的词和句的意义,而训诂学探究的则是如何理解和解释
古代文献的意义。这就又有了历时的差异。
1.2涉及范围有异
迄至今天的语义学,无论是哪个学派的,研究范围尚未超出词和句的意义,而训诂学的研究对象虽然是以
释词解句为核心内容的训诂,但训诂却不仅仅是释词和解句。训诂资料表明:除释词解句外,训诂尚需辨析古
书异例,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可谓集大成之作。亦可指明篇旨段意,赵歧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辞
章句》即是。也有主要探究出典的,如李善的《文选注》。此外还兼及校勘,王念孙《读书杂志》和俞樾《古
书疑义举例》中颇多精辟的理校。这些都是汉文古籍释读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所以自然就成为训诂学涉猎的范
围。史籍训诂中则更有对史实的考核补订,如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等。而裴松之注
《三国志》,列举魏晋人着作达二百余种,文字总数超出正文三倍,对史实多有补充和辨正。上述几个方面,
是到目前为止的任何一家语义学也未曾涉及的。统览训诂书籍,我们可以发现,除释词解句是训诂家共同关注
的核心外,随训诂文本的性质不同,训诂内容亦各有侧重。经籍训诂多兼阐发义理,名籍训诂多并考订史实。
训诂学与语义学研究对象有别,涉及范围既异,则不能认为是同质的学科。当然我们并不排斥语义学研究
成果如义素分析、语义场理论等作为训诂学的“他山之石”而被吸收借鉴。
2、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综合性学科,不等于语义学|词义学
陆宗达《训诂简论》:“训诂学曾经一度是文献语言学的总称,……训诂学绝不简单地等于语义学,它其
实包括了古代汉语研究的各方面的内容。”(北京出版社,1980年,168页)殷孟伦《训诂学的回顾与
前瞻》:“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部门,它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解释语言而正确地理解语言、运用语
言的科学。因此它是兼有解释、翻译(对应)和关涉到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科学。”“应该注意的是,训诂学
虽然以语义以为核心,但并不限于语义的范围。因此,训诂学并不等同于西方的语义学。”(载《文史哲》1
982年3期)张永言《训诂学简论》:“按照近代科学系统来说,训诂学可以说是语言学( philology)的
一个部门,是主要从语文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它跟语文学的各个部门(如文字学、校勘学)和语
言学(linguistics )的各个分科(如词汇学、音韵学、语法学、修辞学)以及其他一些人文科学(如历史学
、考古学、民族学)都有密切的联系;它需要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来达到自己的研究目的。
”(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年,20页)许嘉璐《训诂学的性质及其它》:“现代意义上的训诂学所研
究的是自尔以前的训诂实践和古人对这种实践所做的并不系统完整的论述。这就决定了它是一门应用的、综合
的、总结式的学科。”“如果一定要跟西方语言学中的学科比附的话,我们可以认为训诂学近于语文学加语用
学,却离词义学更远。”(载《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86年增刊·古汉语专辑)许威汉《训诂学导论
》:“训诂学既是传统的汉语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字学、声韵学、语义学、历史语法学、文言修辞
学及校勘学等的综合运用。它和词义学有密切的联系,而不等于词义学。……由此看来,我们应该认识到训诂
学是这样的一门学科:它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
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技术科学(参照白兆麟的一些见解)。”(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13
页)按,白兆麟的见解可参见其《简明训诂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84年)
以上诸家在表述上虽有差异,但其核心意思是一致的,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或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一门
综合性的学科。他们都敏锐地指出了训诂学非语义学或词义学,同时不同程度地说明了其综合性。这无疑是很
有见地的。然而这种貌似稳妥的界说其实并没有揭示出训诂学的性质,而是仅仅明确地指出了其属概念,并且
说明了训诂学与诸多学科的联系。训诂学的特质究竟是什么,他们并未高度地概括出来。既使是以语言学或语
文学为其属概念,其可商榷之处亦颇多。
2.1训诂学不属于语言学|语文学之范畴
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语言学(linguistics )和语文学(philolgy)均系舶来品,并非传统国学里固有的学
科名称。将土生土长的训诂学硬放在西洋学术语言学或语文学的框架里,找它的位置,自然难免乖舛之处,因
为这是两种迥异的文化背景下生长出来的学术之树,大体比照还可以,具体对应却很难。界定某一学科的性质
,关键在于找出其种差。这就是说必须是精细的、周密的,大体比照是无济于事的。如果单凭后人对训诂二字
的理解来界定训诂学的性质,说它属于语言学或语文学均无不可,因为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训诂即顺释古代的书
面语言。但是在训诂活动方兴未久时,顺释疏通的就不止是古语古言了。只要我们能尊重训诂事实,对逸出训
诂二字的涵义所圈定范围的归纳篇旨段意、审核异文、分析构字理据、校勘古籍讹误、考订史实真伪等不要视
而不见,就不得不承认这些均非现代语言学或传统语文学所能涵盖的内容。〔②〕清儒戴东原的《孟子字义疏
证》完全是阐发哲学思想的,与语言学或语文学的距离更远了,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说它不是训诂书籍。这足
以说明把训诂学放到语言学或语文学里是不合适的,犹如拿着柳树的枝在场树的干上寻觅它固有的位置。当然
我们并不反对传统国学与现代科学嫁接,更不反对训诂学吸收现代语言学或别的人文科学的研究成果。因为训
诂学自它产生之日起就是开放型的综合学科,只要是对汉文古籍释读有用的学术,理所应当为训诂学所容纳吸
收。
2.2训诂学不等于语文学加语用学
训诂学里的非语言因素,如前所述,自然不能以语文学来范围,因而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语文学。语用学
作为一个科学术语,是30年代末由美国哲学家查尔斯·莫里斯在他的《符号理论基础》一书中首先使用的,
1977年荷兰正式出版发行了《语用学杂志》,从此,语用学便成了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语用学(prag
matics),即语言实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新领域,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
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③〕其主要对象是句子,研究句子在特定情境中的特定用义。我们只
能说语用学与随文释义的训诂在某些方面确有共同的旨趣,而且其研究成果如前提理论、交际中的文化因素等
可以,也应当为训诂学所吸收。但训诂学并不能与语文学加语用学契合无间。因此,许嘉璐先生虽然为传统训
诂学的现代化指出了一条新的途径,但这个勉强的比附却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够允惬的。
古汉语书面语言确是训诂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训诂学的研究内容却不止古汉语书面语言,而且不是其直
接对象。其直接对象是训诂。因为训诂是对文本的解释,训诂学是研究如何解释文本的。文本的载体是记录语
言的文字,解释当然要先从语言文字入手,但仅仅就语言文字论语言文字,对于一些比较专门的文本则难免捉
襟见肘。如解经必有古代哲学知识,释史必有史学功底,解释有关于天文历法的文本,则不可没有天文历法知
识。说训诂学不是语言学或语文学,并没有使训诂学降格贬值,实际上正是体现了汉民族文化在某一领域的特
征。当然我们也不想妄自尊大,无端地抬高其地位。只是想实事求是地认识把握其特质,以期扬长避短,进而
取长补短,使传统学术现代化。
3.训诂学即阐释学
申小龙《训诂:中国文化阐释的前沿—一评:<张世禄语言学论文集>中的训诂学思想》:“张世禄明确
指出,中国训诂学的性质,与其说它是字义学,不如说它是解释学。中国训诂学并非纯粹的字义理论,而是大
部分偏于实用的研究,是读者识字或辨认词语的一种工具之学。它与语义学是异质的。”(载《读书》198
8年2期)笔者手头没有张世禄先生的原着,凭申小龙博士的书评看,张先生对训诂学性质的界定确实别出心
裁。这是他在传统训诂学和现代语言学中浸润了半个多世纪以后的独特领悟。虽然训诂学尚不能与西方阐释学
相提并论,但毕竟为我们科学地把握训诂学的性质拓宽了思路。
阐释学(hermeneutics)又名解释学、诠释学或释义学,“可以宽泛地定义为对于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
论或哲学。”〔④〕“在当代社会,释义学主要是作为社会科学的哲学、艺术和语言哲学、文化哲学及文艺批
评理论出现的。”〔⑤〕它是哲学,也是一种跨学科的方法论。把训诂学视为阐释学,其合理之处是显而易见
的。因为训诂学就是研究如何解释古代文本的。然而中国的训诂学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不具备哲学和一般方
法论的形态,所以不如换一个说法更为妥贴。
训诂学是中国古代文化之树上枝桠,它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性特证,而西方科学虽然呈渐趋综合之势
,但现有的学科绝大多数还是科学分工日益精细的产物。将两种文化背景迥异,思维走向完全不同的科学体系
中的某些学科做简单的比照,势必出现方枘圆凿的情形。
4、训诂学是研究正确解释语言的学科
黄侃述黄焯编《文字声韵训诂笔记》:“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训诂者用
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
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
源是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81页)洪诚《训诂学》:“训诂的任务是解释语言。训诂学
是研究怎样正确地理解语言、解释语言,也就是讲清楚怎样注释的道理。”(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
4页)郭在贻《训诂学》:“质言之,训诂只是感性的,个别分析的,训诂学则提高为理性的,综合整理的,
它能使许多零碎的训诂知识带上条理性和系统性。”接着引黄侃、齐佩róng@①说以证之,然后在系统性
之外,又提出了独创性和实用性。(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3—4页)
上引诸说除黄侃说的笼统,郭在贻说的含糊外,洪诚说的最为明白剀切。他先从训诂说起,自然地引出训
诂学是研究如何正确地理解语言和解释语言的结论。这一结论近是。训诂的本质是对文本的解释,这就决定了
训诂学只能是研究如何解释文本。只是将解释的范围限定为语言,则又拘泥于训诂二字的含义了。如果无视在
训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训诂资料中的非语言因素,强以训诂二字的涵义来范围训诂学,则不免有削足适履之嫌
。一门学科的名称在当初大约是可以顾名思义的,但其后来的发展情况是谁也始料不及的。那么后人在界定某
一学科的性质时则只能根据这一学科后来的实际情况判别,否则便是不尊重客观事实。
我们认为训诂学是汉文古籍释读术,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举凡汉文古籍释读中遇到的问题都是
训诂学无法回避的。清代着名训诂大师戴震在《与是仲明论学书》中曰:“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
词也;可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这是说释读汉文古籍当从词句入手,然后才能了
解圣贤的思想。虽然戴氏所言仅提及解经,但这正是训诂之事。我们何尝不能推衍开去:释读汉文古籍均由词
句入手,最终目的是弄懂文本的意旨。《尚书》艰涩难懂是因为语言古奥,而《易经》玄幽难明却恐怕主要在
于易理包罗万象。因而《易经》训诂就不能只是释词解句,注《山海经》必得古代地理知识撑持,释《黄帝内
经》须有医学知识佐助。否则有注几于无注。事实上中国古代训诂大家极少纯汉语研究者,许慎“五经无双”
,郑云是遍注群经的经学大师,扬雄是文学家又是哲学家。这说明没有鸿富的知识,只研究汉语是不能成为训
诂大师的。一个训诂大师同时必定是一个汉语学家,而一个汉语学家则未必就是训诂大师。
注释:
①见毛茂臣《语义学:跨学科的学问》,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前言》第1页。
②参见R.R.K.哈特曼,F.C.斯托克《语言与语言学词典》中译本,1981年版,200—201页、2
56页。
③见何自然《语用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④见张汝伦《意义的探究—一当代西方释义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引言》第1页。
⑤同④第3页。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王加容
希望对您有帮助。
F. 我国“四大名注”是什么
《三国志》裴松之注本
东晋时历仕零陵内史、国子博士等。入宋后任中书侍郎。宋文帝以陈寿所着《三国志》记事过简,命他为之作补注。他在《上三国志注表》中说,“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三国志》。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所以裴注不仅解释地理名物等,更主要的在于补充原书记载的遗漏和纠正错误。同一事几家记述不同的,他都收录进来,以备参考。对于史事和人物,裴注有所评论;对于陈寿议论的不当,裴注也加以批评。裴注搜罗广博,引书首尾完整,不加剪裁割裂。为了注释《三国志》,他收集了三国时期的原始材料达一百五十多种,博引各家着作的原文,注文字数约超过原文的三倍。据沈家本统计,注中引书“经部廿二家,史部一百四十二家,子部廿三家,集部廿三家,凡二百十家。”由此许多《三国志》中失载的历史事实得以保存。裴注中也有运用传统注释方法的地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初意似亦欲如应劭之注《汉书》,考究训诂,引证故实。……盖欲为之而未竟,又惜所已成,不欲删弃,故或详或略,或有或无,亦颇为例不纯。”侯康说:“至于笺注名物,训释文义,裴注间而有之而不详,盖非其宗旨所存。” 杨翼骧先生在《裴松之》一文中将这部分裴注归纳为字音、文义、校勘、名物、地理、典故若干类。他认为:“作注的目的主要是增广事实,而这一类的批注不过是附带的工作”。他注《三国志》的重点是补阙和纠谬。正如他在《上三国志注表》中所说:“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纳,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忘;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裴注的最大特点,就是广采博引,极大地丰富了原书的内容。特别是他所引用的原始材料今天大部分已经亡佚,幸而保留在裴注中,因而史料价值就非常珍贵。读《三国志》时,一定要把裴松之的注文当作正文来读。 裴注为史书注释开辟了新的广阔道路。
《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着,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着作,在我国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过深远影响,自明清以后不少学者从各方面对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专门研究,形成了一门内容广泛的“郦学”。
我国古代记载河流的专着就叫《水经》,其作者历来说法不一,二说晋郭璞撰,一说东汉桑钦撰,又说郭璞曾注桑钦撰的《水经》。当代郦学家陈桥驿认为即使汉桑钦撰有《水经》,晋郭璞为其作注确有其事,但这部《水经》和《水经注》也都已失传,今本郦道元所注的《水经》当是另外一部,是无名氏所为,其成书年代,诸家说法不一,全祖望认为是东汉初,戴震认为是三国时作品,今人钟凤年又认为是新莽时所作,诸说尚难确认,不过大体应为汉魏之作不成问题。
文选注
六十卷(内府藏本)
按:《文选》旧本三十卷,梁昭明太子萧统撰,唐文林郎守太子右内率府录事参军事、崇贤馆直学士江都李善为之注。始每卷各分为二。《新唐书·李邕传》称,其父善始注《文选》,释事而忘义,书成以问邕;邕意欲有所更,善因令补益之,邕乃附事见义,故两书并行。今本事义兼释,似为邕所改定。然《传》称善注《文选》在显庆中,与今本所载进表题:显庆三年者合。而《旧唐书·李邕传》称,天宝五载,坐柳勣事杖杀,年七十馀。上距显庆三年凡八十九年,是时邕尚未生,安得有助善注书之事?且自天宝五载,上推七十馀年,当在高宗总章、咸亨间,而旧书称,善《文选》之学,受之曹宪,计在隋末,年已弱冠。至生邕之时,当七十馀岁,亦决无伏生之寿,待其长而着书。考李匡乂《资暇录》曰:李氏《文选》有初注成者,有覆注,有三注、四注者,当时旋被传写,其绝笔之本皆释音训义,注解甚多。是善书定本,本事义兼释,不由于邕。匡乂唐人,时代相近,其言当必有征,知《新唐书》喜采小说,未详考也。其书自南宋以来,皆与《五臣注》合刊,名曰《六臣注文选》而善注单行之本,世遂罕传。此本为毛晋所刻,虽称从宋本校正,今考其第二十五卷《陆云赠兄机诗注》中,有“向曰”一条,“济曰”,一条;又《答张士然诗注》中,有“翰曰”、“铣曰”、“济曰”、“向曰”,各一条。殆因六臣之本,削去五臣,独留善注,故刊除不尽,未必真见单行本也,他如班固《两都赋》,误以注列目录下,左思《三都赋》,善明称刘逵注《蜀都》、《吴都》,张载注《魏都》,乃三篇俱题刘渊林字。又如《楚词》用王逸注,《子虚》、《上林赋》用郭璞注,《两京赋》用薛综注,《思元赋》用旧注;《鲁灵光殿赋》用张载注,《咏怀诗》用颜延年、沈约注,《射雉赋》用徐爰注,皆题本名。而补注,则别称“善曰”,于薛综条下发例甚明。乃于扬雄《羽猎赋》用颜师古注之类,则竟漏本名。于班固《幽通赋》用曹大家注之类,则散标句下。又文选之例,于作者皆书其字,而杜预《春秋传序》则独题名。岂非从六臣本中摘出善注,以意排纂,故体例互殊欤?至二十七卷末附载《乐府君子行》一篇,注曰李善本古词只三首,无此一篇,五臣本有,今附于后。其非善原书尤为显证。以是例之,其孔安国《尚书序》、杜预《春秋传序》二篇,仅列原文,绝无一字之注,疑亦从五臣本剿入,非其旧矣。惟是此本之外,更无别本,故仍而录之,而附着其舛互如右。
南朝梁刘孝标<世说新语注>
G. 媲美四大名着的四大名注
“注”是注释体例之一。其中有四部,不论从文学史还是史学的角度来看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分别是:
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
南朝梁刘孝标注《世说新语》
北魏郦道元注《水经》
唐李善注《文选》
这个说法出自钱穆先生的《中国史学名着》,流传最广。(一说是段注说文、郦注水经、刘注世说新语、李注文选)
还有把裴松之注《三国志》、刘孝标注《世说新语》、郦道元注《水经》放在一起叫做“三大名注”的说法。
另一说“三大名注”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南朝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唐李善的《文选注》。
一、裴松之注《三国志》
陈寿撰写的《三国志》有些地方过于简略,有些地方甚至是故意地歪曲历史。晋以下一百三十余年,到了南北朝时期,南朝(宋齐梁陈)的宋文帝已经发觉了这个不足,于是命中书侍郎裴松之进行增补、注解、纠错。裴松之收集了大量的史料,最可贵的是他并没有武断地进行取舍,而是把存疑、矛盾的.地方“并皆抄纳,以备异闻”(裴《上三国志注表》)。
二、刘孝标注《世说新语》
刘孝标名峻,南朝梁时人。他的注为《世说新语》漫画式的描写补充了很多翔实的背景资料。以德行第一的第一段为例: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1)为豫章太守,(2)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3)主簿曰: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五式商容之闾,席不暇煗。(4)吾之礼贤,有何不可?(5)
注1:《汝南先贤传》曰: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有室荒芜不扫除,曰:大丈夫当为国家扫天下。值汉桓之末,阉竖用事,外戚豪横,乃拜太傅,与大将军窦武谋诛宦官,反为所害。
注2:《海内先贤传》曰:蕃为尚书,以忠正忤贵戚,不得在台,迁豫章太守。
注3:谢承《后汉书》曰:徐穉字孺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绝俗。前后为诸公所辟,虽不就,及其死,万里赴吊。常豫炙鸡一只,以绵渍酒中,曝干以裹鸡,径到所赴冢隧外,以水渍绵,斗米饭,白茅为藉,以鸡置前。酹酒毕,留谒即去,不见丧主。
注4:许叔重曰:商容,殷之贤人,老子师也。车上跽曰式。
注5:袁宏《汉纪》曰:蕃在豫章,为穉独设一榻,去则悬之 。见礼如此。
三、郦道元注《水经》
现在我们能找到的《水经》和《水经注》注的那本《水经》并不是同一部着作。按照时间顺序来说就清楚了:学过历史的都知道有《山海经》这本书吧?其中在《海内东经》的篇末纪录了26条河道的情况,约500余字,后人把这一段摘出来,称为《水经》,这就是较早的一部——秦《水经》。
后来汉代涌现了一批水利专家,终于在汉末形成了一部专着——汉《水经》,也就是郦道元作注的那一本了。汉《水经》纪录的河流有一百三十七条之多,为郦注奠定了基础。不过汉《水经》已经散佚,找不到原书了,而且郦注中没有提及作者,只能从《水经注》里看到其中的一百二十三篇了。
不论秦《水经》还是汉《水经》,记述都极为简略,而且以水文地理为主。而郦注中则涉及了更为广泛的知识,例如土壤矿藏、农业水利、地理变迁、历史故事、碑刻题记等等。
四、李善注《文选》
李善是唐高宗时人,为了注《文选》他引用了大量古籍,虽然《文选》并非赖李注而流传至今,但李注《文选》对于保存其他古籍贡献非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