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谈一下你对隋唐大运河开凿的认识
当时的积极作用(历史意义):使运河沿线的城镇迅速繁华起来;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贯通南北水路,解决了南北的交通(南粮北运和盐运要道);使唐朝后期经济重心开始逐渐向南转移,南粮北运成为关系到王朝安危,政局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强了政治统治,巩固了国家统一;
消极影响:隋炀帝为开凿大运河征发了大量民工,耗费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给人们带来了灾难。同时征收了大量赋役,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 但隋朝的灭亡不能说是因为开凿了大运河,而是隋炀帝的骄奢淫逸,残暴统治。
京杭大运河在今天发挥着作用(现实意义):大运河的某些河段依然发挥着水路运输(航运)的作用;是现在“北煤南运”干线和防洪灌溉干流;“南水北调”的东线工程就是利用京杭大运河作为长江水北送的主要渠道。大运河在新的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㈡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隋朝大运河开通历史意义:
1.
加强了中国南北的沟通。在古代,水运通常是比陆路靠马、牛车运输方式便宜的。坐船过河甚至跨海,既快捷又能辎重,往往比走旱路要便宜。大运河把南北用水道连起来,组成水网,把几大自然水系(长江、淮河、黄河、海河、钱塘江)变成一个大水系。
2.
促进沿河城市的繁荣。唐、北宋的频繁开凿、疏浚、整修使大运河在较长的时期保持畅通,经过唐宋的长期发展,大运河沿线的城镇借助大运河的便利条件,发展的更加兴旺。大运河促进了沿线城市扬州、杭州、西安、洛阳、开封的发展。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后代通过浙东运河延伸至会稽(今绍兴)、宁波。大业元年至六年(605年-610年),隋炀帝动用百余万百姓,疏浚之前众多王朝开凿留下的河道,修隋唐大运河。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上,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2014年6月22日,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在内的三大部分十段河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㈢ 隋唐大运河的介绍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后代通过浙东运河延伸至会稽(今绍兴)、宁波。605年,隋炀帝即命开凿大运河,“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梁,自西苑引谷水、洛水达于黄河,自汳水引河通于淮水”,长1000多公里。608年,隋炀帝沿洛阳东北方向开凿永济渠,沟通沁河、淇水、卫河,通航至天津,接着,溯永定河而上,通涿郡1。610年,隋炀帝继续开凿江南运河,使得镇江至绍兴段通航。至此,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西到大兴,向南到余杭,通过通济渠、永济渠两大渠道,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总长2700公里的中国南北大运河全线贯通,并把洛阳、涿郡(今北京)、汴州(今开封)、宋州(今商丘)、楚州(今淮安)、江都(今扬州)、润州(今镇江)、余杭(今杭州)、会稽(今绍兴)等区域中心联系在一起,从而加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2隋唐大运河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上,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㈣ 简要分析隋朝大运河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作用
开凿大运河的意义 从主观方面看,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动机包括三点:一是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二是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建设;三是对江南产生粮食的漕运。由于在隋朝统一之前,江南经济已赶上北方,那么,隋朝开凿运河与江南经济地位的提高是有关系的。 从客观上看,又分两个方面。一方面,开凿运河必然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这也是隋朝暴政的内容之一。另一方面,运河的开通还产生了久远而积极的影响,它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巩固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也为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和两宋的经济繁华打下了坚实基础。 用简单的话说就是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 京杭大运河沿线拥有多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十分丰富的运河景观景点和文化遗存。作为中国最早提出运河申遗的城市,通州运河文化景观带已被列入北京2008年人文奥运六景区之一。运河沿线17市(区)负责人表示,运河文明的伟大之处仍在于它对南北文化的兼容与融合,因此,运河沿线联合申遗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编辑本段主要作用
第一、沟通了中国大地的东西南北,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融会贯通和大一统。在古代,陆路长途迁移,只能靠骑马、坐牛车和步行,要翻山涉水,行动十分艰难和缓慢。但是人类早就有认识,水是可以利用的,可以坐船过河甚至跨海,既快捷又能辎重,往往比走旱路要方便许多。不过,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河的流向基本上是自西向东,南北则不行。隋炀帝决定挖凿南北大运河,亁脆把东西南北都用水连起来,组成水网,把几大自然水系(长江、淮河、黄河、海河、钱塘江)变成一个大水系,岂不是一盘大活棋。有了大运河,他可以把整个中国国土真正地完整地纳入自己的王权范围,宛如揣在自己的怀中,牢牢地属于自己。在过去的历史上,还没有一帝王这么做过。这是空前的。 杭州
第二、一下子诞生了几十座沿河的繁荣城市。先有河,后有城镇,后者因河而生,因河而旺,纯属拔地而起,这不得了。大城,意味着人口的相对集中,意味着人才的聚集,而且因需要而都有分工,有搞运输的,有搞搬运的,有收税的,有管理的,有造船的,有搞仓储的,有搞货物集散的,有做卖买的,有旅店,有饭店,有美人街,有唱戏娱乐的,还有学校一类的机构,总之,越聚越多,名气也越传越远,终成气候,在历史上留下了永久的记忆。大运河就是城市的“催生婆”,而且多子多福。 第三、隋代大运河造就了扬州(含杭州)、西安(含洛阳、开封)、北京(含天津)这样三大世界都市。扬州是大运河的起点,西安是中点,北京是终点。大运河把这三点造就成了规模宏大的在中国历史上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都市,或是首都,或是经济大城市,成为全国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影响既深且远。 第四、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北方,带到了南方,也把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南方鱼米桑茶水乡文化带到了中原,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互补化和共繁化。 邗沟
第五、几大水系的串通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和与交流以及中外的国际交流。大运河仿佛为丝绸之路接上了手脚,一方面把地中海周边和中亚的文化和中国内陆的文化链接了起来,辐射开来,另一方面,把北方的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汉族文化链接了起来,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生成、巩固和壮大。此两者的文化大交流因隋代大运河的挖凿而在后代大放异彩,结出具有深远影响的丰硕成果。 第六、隋炀帝大运河迎来了唐代的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文化在世界上崛起的基础。隋朝虽短,可是换来了唐朝的长治和极盛。隋代大运河基础打得好,唐朝在政策上稍做调整,立刻结出好果,无意中为辩证法的胜利增添了辉煌的一例。
㈤ 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历史原因是什么呢
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一项伟大的工程,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大运河都在中国。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大运河分为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个部分,全长达到2700公里,通达我国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是中国古代名副其实的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是什么?
宋朝人张方平曾经这样认为漕运的重要性:“今日之势,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乐全集》卷23《论京师储军事》
㈥ 隋唐大运河与京杭大运河有什么不同
隋唐大运河与京杭大运河并不是一个概念,两者开凿的时间、流域不尽相同,下面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两者的关系与区别。
国家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必然对航运需求产生巨大影响。元代在隋唐大运河的基础上,对大运河进行了裁弯取直的大改道,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运河,至此形成了京杭大运河的雏形,后经明清两朝对运河的修整拓凿,逐渐形成了现如今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世界最长古运河。
由此可见,我们不能将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混为一谈,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成人字形贯通南北,京杭大运河则是连接北京与杭州的南北纵势走向,长度也较隋唐大运河较短,两者分属不同的历史时期。
㈦ 隋朝大运河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隋唐大运河开凿之后,促进了洛阳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大大提升了洛阳在大一统帝国的影响力。大运河带动了沿线城市经济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运河沿岸区域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因为运河,洛阳成为一个商船云集的大都市。
大运河在沟通物质交换的同时,大大削去了地域文化的不平衡,促进了河洛文化的传播和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海河、黄河、长江、淮河、钱塘江五大水系,促进了多民族文化在河洛地区的融汇贯通,客观上推动了河洛文化的发展;同时,作为主流和官方文化,河洛文化也播迁到这些地区,极大地提升了当地的文化品质。
虽然自宋代以后,随着政治文化中心的东移,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渐渐淡化了其经济意义,但洛阳的战略位置依然重要。
北宋以洛阳为西京留守,设置诸多官职,地位堪比汴梁,一定程度上甚至高于汴梁。可以说,从宋代以后,洛阳的文化地位便远高于其政治军事地位,仍旧是中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中心。
(7)隋唐大运河的历史研究方法扩展阅读
大运河之于洛阳不仅在古代,就是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没有东都洛阳的桥梁和枢纽地位,隋唐大运河就没有了核心,没了灵魂,也就无法起到沟通南北的作用;
没有大运河,东都洛阳,乃至全国的经济和文化就会黯然失色,隋唐大运河不仅为洛阳增光添彩,更是全国经济文化的大动脉。
大运河洛阳段所承载的厚重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大运河遗产、规划建设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
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遗产保护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是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部署的现实要求,是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脉的历史担当和厚植文化优势、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重要抓手。
洛阳已经把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作为“十三五”发展的重大专项,把隋唐洛阳城和大运河遗产保护利用工程列为重点项目,全力推进实施,为国家大遗址保护、让中原更加出彩作出更大贡献。
㈧ 隋炀帝为什么要开大运河大运河有什么经济价值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是:主要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统一后,隋文帝励精图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前朝的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开皇年间,隋帝国疆域辽阔,国力强盛,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就是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隋朝统一,是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大运河的经济价值:大运河开通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促进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
隋唐大运河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
(8)隋唐大运河的历史研究方法扩展阅读
作用与意义
1、加强了中国南北的沟通。在古代,水运通常是比陆路靠马、牛车运输方式便宜的。坐船过河甚至跨海,既快捷又能辎重,往往比走旱路要便宜。大运河把南北用水道连起来,组成水网,把几大自然水系(长江、淮河、黄河、海河、钱塘江)变成一个大水系。
2、促进沿河城市的繁荣。唐、北宋的频繁开凿、疏浚、整修使大运河在较长的时期保持畅通,经过唐宋的长期发展,大运河沿线的城镇借助大运河的便利条件,发展的更加兴旺。大运河促进了沿线城市扬州、杭州、西安、洛阳、开封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