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静脉输液法的输液的目的
1.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 2 补充营养,供给能量。3.输入药物,治疗疾病。4.增加循环血量,维持血压。5.利尿消肿,降低颅内压。
Ⅱ 静脉输液的目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方法是什么
目的:快速有效的治疗疾病
注意事项:静脉用药时需要注意是否有过敏史,输液前要问清病人姓名、和药瓶姓名符合后再输液,输液时要注意输液速度、观察患者输液过程中有无不良反应
操作方法:输液前排空输液器内的气体,取双手或前臂浅表静脉,按压弹性好,止血带近心端扎住,局部皮肤碘伏消毒,同时手指消毒,无菌输液针进针,看到回血后固定输液针,调整输液速度,完毕。
Ⅲ 严重烧伤、大出血、休克患者采用静脉输液治疗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
①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调,维持酸碱平衡。
②补充营养,维持热量。
③输入药物,过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④抢救休克,增加循环血量,维持血压。
Ⅳ 输液的针如何正确的扎如血管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的主要给药方式,是临床护士必须掌握的常规操作技术。笔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静脉输液操作积累了一些经验,为了达到促进护理业务的目的,现介绍其中应注意的几项技巧,谨供同行参考。
1 配制液体的技巧
(1)配制液体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和“三查八对”制度,避免使用不合格药品,防止发生输液反应。
(2)配制结晶及粉针剂药品时,当抽有溶媒的注射器针头刺入安瓿后,将安瓿倒转,瓶口向下,针头向上,再推入足量溶媒。拔出注射器后,用力摇晃一下安瓿,直立静置。这种方法使药粉不会贴于瓶壁,药粉与溶媒充分混匀,加速溶解,省时省力。对一些难溶解的药品,如氨苄西林钠、氯唑西林钠、头孢哌酮钠等尤为适用。
2 排气的技巧
2.1 输液前排气 挂瓶前先关闭调节器,液体瓶挂于输液架上后,使滴壶下垂,一手反折滴壶下段输液管,一手轻轻挤捏滴壶,使滴壶内液面上达1/2~2/3处,再缓缓打开调节器,并使过滤网远端向上,让液体呈线状流下,待药液自针头滴出2~3滴时关闭调节器。使用这种方法排气,输液管壁以及过滤网处都不容易产生气泡。
2.2 输液中排气 输液过程中,因患者及家属呼叫不及时,护士巡视不及时而致输液管中液面下降至滴壶以下的情况时有发生,此时若采用传统的指弹输液管排气法就难以达到排净空气的目的。这里介绍一种缠绕式排气法,首先轻轻挤捏滴壶,使滴壶内液面上达1/2~2/3处,再将调节器推至输液管末端滤网处关闭。左手自调节器上方用力捏住输液管,使管壁呈扁平状向上滑行,并将输液管缠绕于右手手指上,迫使气体自下而上由滴壶排出。缠绕过程中嘱患者抬高输液侧肢体,不能配合者,可先降低输液架高度。此方法简便易行、速度快、不浪费药液,且符合无菌操作原则。笔者在操作过程中,曾受到多位患者及家属好评。
3 选择血管的技巧
选择血管宜“先远后近,先浅后深,先细后粗,先手后足,先难后易”,做到计划性、长期性。尽量避免重复一处穿刺,因为同一部位多次穿刺会加重疼痛,且易造成血管弹性差,脆性增加,易渗出。选择血管时应避开关节处及肢体内侧血管。关节处不易固定,易因患者肢体轻微活动而致针头刺破血管。肢体内侧,如前臂中下1/3段掌侧,此处皮肤薄,皮下脂肪少,血管表浅,易致液体及血液自针眼外渗而形成淤青肿胀。
由于长期输液,血管破坏过多,常规选择部位难以穿刺成功者,可选择手足背下1/2至指趾处的静脉血管进行逆行静脉穿刺,此处因不易固定,平时穿刺较少,血管未被破坏。手足静脉有很好的网状结构,多条静脉吻合支、交通支与深静脉相通而回流心脏,所以逆行静脉输液时滴速不受影响。
4 静脉穿刺的技巧
静脉穿刺时,患者采用自然放松法。操作者左手握住患者预穿刺手的4~5个手指,将患者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使患者手背皮肤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被动牵拉绷紧,使手背血管充盈、暴露、固定,易于穿刺。穿刺时针头斜面可略偏向左,这样可以减少针尖对组织的切割和撕拉,达到减轻疼痛、减少组织损伤的目的。血管情况较差的,如休克、失血过多、水肿、腹泻、肥胖等血管细或不易显露的患者,可采用局部湿热敷,局部涂擦阿托品或1%硝酸甘油,待血管扩张充盈时再行穿刺。
一些一般情况较差的,如失血过多或脱水严重的患者,在静脉穿刺时不易见回血或回血量少、回血太慢,护士反复重穿造成患者痛苦。这里介绍两种穿刺易见回血的方法,供大家参考。一种是穿刺前将调节器推至滴壶下端关闭,同时降低输液瓶高度,再行穿刺。这样输液管末端液体压强减小,且承受回血的余地增加,针头一旦进入血管,血液就很容易回如输液管内;另一种是负压穿刺法,按常规关闭调节器后,将调节器下段输液管前端返折,挤出前端液体约0.2~0.6ml,左手固定好返折处,保持针头液体呈挂珠状,再行穿刺。当针头斜面完全进入皮下后,左手松开返折,一旦针头刺入血管,可见快速回血。
5 固定输液贴的技巧
输液贴固定不当可引起针头滚动滑脱,针尖刺痛、刺破血管等情况。固定时,先粘胶布中间,然后两手拉紧两端贴至两侧皮肤。这样可使胶布处于紧张状态,与皮肤及针柄粘贴紧密,不会松动。固定针头软管时,将软管由下向上,再由上向下绕圈,使胶布横跨软管两段后固定于穿刺部位上方皮肤。三条胶布平行,与针梗垂直,这样既美观又牢固。一些穿刺部位稍隆起,针尖轻微上翘者,固定软管时可将软管斜压于针尖部位再固定,这样可使针尖平稳地置于血管内,不用在针柄下垫无菌棉签。
6 更换液体的技巧
液体瓶内因加入其他药物,其内压力与外界气压不等,多大于外界气压,另一些无需加入其他药物的液体瓶,如氧氟沙星、克林霉素等,其内压力也多大于当地的大气压。因此更换液体时,应将瓶口向上插入输液器,停顿片刻,待瓶内空气排出,瓶内压力与外界气压相等时再倒转液体瓶挂于输液架上。更换软瓶包装的液体时,如乳酸林格液等,先同上法将液体瓶瓶口向上插入输液器,然后轻挤瓶身,将瓶内空气挤出30~40ml,使瓶体稍扁,再倒转液体瓶挂于输液架上。这样可以避免瓶内压力大时液体由排气管流出。
7 拔针的技巧
7.1 拔针的时间 最佳拔针时间应在输液瓶内液体滴完,输液管中残液面下降速度减慢或停止时,这样可保证药物的治疗量,避免浪费。
7.2 无痛拔针法 拔针时多与患者交谈,分散其注意力,可减轻疼痛感。清除胶布时,固定针柄,防止针头移动,只留下遮盖针眼的、带吸收垫的一条胶布。调节器尽量置于输液管末端关闭,防止血液回入输液管及拔针过程中药液渗入皮下。拔针时手捏针柄下方的软管处,利用软管柔软的特性,使针柄自然地顺血管方向快速拔出。这样可避免手捏针柄拔针时人为的方向掌握不当而致针尖划伤血管壁。针头要离开皮肤时,迅速用拇指指腹沿血管方向按压针眼。因进针角度及针梗走行方向的不同,针尖刺入血管的位置比肉眼所见刺入皮肤的位置高出0.2~1.5cm,而拇指指腹面积狭长,可使这两个针眼都得到有效按压,达到止血的目的。按压时力度要适当,过重会增加疼痛,过轻则不能有效止血。按压时切忌边按边揉。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按压时间不少于2~5min,凝血功能障碍者,按压时间不少于15min。拔针后嘱患者30min内穿刺肢勿用力或负重。
以上几条仅供各位同行参考,操作过程中还须具体分析,酌情选择,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使护理工作有所提高。
Ⅳ 静脉输液护理常规
你好!!
护理常规:
1 操作环境的净化
操作者除按常规要求穿衣、戴帽、流动水洗手、避免扫床和减少人员流动外,还强调为每名病人行静脉穿刺后,应用随车消毒液洗手,方能为第二者穿刺,以减少细菌微粒的污染。目前有的医院采取用100级净化工作台,它是由低、中、高效三组过滤器滤过清除空气中尘粒,以达到净化空气目的,从而清除微粒污染。
2 玻璃安瓿的正确切割
首先切忌用镊子等物品敲开安瓿。对“非易折”型安瓿割锯痕长应小于颈段的1/4周,因为割锯安瓿时砂锯与玻璃摩擦,在安瓿局部产生玻璃碎屑和脱落砂粒,割痕越长,玻璃碎屑越多,不溶性大颗粒的数目也随之增加。在开启安瓿前,以75%酒精擦拭颈段是减少微粒污染的有效措施,经统计学分析,未经擦拭开启的安瓿与擦拭后开启的安瓿中药液微粒量差异有显着性。因安瓿开启瞬间,瓶内负压吸引作用会致药液污染微粒。有实验表明,割锯的安瓿用75%酒精棉签擦拭一次,徒手掰开的方法效果可靠,操作简单,节省时间,经济实用。
3 正确抽吸药液
抽药操作时不能横握注射器,即“一把抓”,应采用正确的抽吸方法。抽药的空针也不能反复多次使用,因使用次数越多微粒的数量也越多。 抽吸时安瓿不应倒置,针头置于颈口时,玻璃微粒污染最多,于底部抽吸时微粒最少,但针头触及底部易引起钝针,因此,主张针头应置于安瓿的中部。向输液瓶内加药或注射时,应将针管垂直静止片刻。因大于50μm以上的微粒沉淀较快,可使其沉淀于针管内,再缓缓注入,同时尽量减少液体瓶的摆动,这样会使瓶内的较大微粒平稳沉积于瓶口周围,以减少微粒进入体内。
4 输液配制针头的选择
经研究证实未使用过的注射针头与使用过1次、2次、3次后的针头比较,流经针头后液体内所含微粒数量呈显着正相关。提出临床配液最好使用一次性针头,这样既可减少针头反复使用在锐利度与牢固度方面产生的问题,又可减少微粒。通常加药用的针头型号9~12号,其针径是0.9~1.2mm即900~1200μm,也就是说加药时针头切下的瓶塞微粒最大直径可达1200μm,而人的毛细血管直径平均为7~9μm,最大的小静脉为200~300μm,所以瓶塞微粒一旦进入人体是不能通过一般的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只能引起血管栓塞。配液的针头越大,液体中的胶屑越大,对此问题应引起操作者重视。
5 橡皮胶塞的使用
建议液体的包装最好使用新的橡胶塞,因针头反复穿刺橡胶塞,会使衬膜破损变大,故产生的微粒会多些,如果旧橡胶塞表面抛光层一旦存在破损,会造成严重的微粒污染。操作中应尽量减少对瓶塞的穿刺次数。
6 安装输液终端滤器
终端滤器可截留任何途径污染的输液微粒,是解决微粒危害的理想措施。目前我国的终端滤器能可靠地滤过10μm以上的微粒,其中以袋式滤器的截留效果最为优异,它对2μm、5μm、10μm、25μm的滤除率分别为97.4%、96.6%、93.4%、100%,与其它滤器相比,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 另外输液器中的微粒大部分存于最初流出30ml药液中,而到100ml时,实际已全部流出,因此,也有主张抛弃最初流出的50ml药液。
7 静脉穿刺进针与拔针方法
8。 不同病人的静脉穿刺法
对血管粗而明显易固定者,应以20°角正面或旁侧进针;对皮下脂肪少静脉易滑动者,要左手拉紧皮肤以固定血管,以30°角从血管右侧快速进皮刺入血管易成功;脱水或血管充盈不足的病人,先采用热敷使血管扩充,针头从正面以25°角快速进皮,然后轻轻挑起皮肤,当针头进到1/4时,针尖稍向下倾,再挑起静脉慢慢进针到位,这样使上下血管壁分离,以免刺破血管;浮肿的病人,应选择粗血管,用拇指沿血管走行按压,使之暴露,消毒后快速进针;糖尿病人因血流处于高凝状态,如血管过细,可使针头阻塞,造成穿刺失败,应选粗直的血管。 同时护士高度的责任心,谨慎、稳妥的心态,也是取得穿刺成功的重要因素。
9。 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探讨
为减轻静脉穿刺时疼痛,近年来,陈氏研究静脉穿刺时增大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进针角度,约60°角时,无痛、微痛者占94.5%,而对照组用传统进针角度,约30°角,无痛、微痛占76.71%,两组有显着性差异,这是因增大进针角度时,进针速度快而痛觉小。
10。 静脉穿刺后拔针方法的改进
输液完毕通常是棉签按压皮肤穿刺点,防止局部皮下瘀血,现在提出正确的压迫点在皮肤进针点和皮肤上方垂直方向,才可避免血液漏出血管。 同时不主张在用力按压血管时拔针,因按压力与快速拔针时针尖的锐角会产生切力,导致切割血管的机械性损伤,而应轻压皮肤,迅速拔针,拔针后再稍加力量按压。
Ⅵ 静脉输液的目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方法是什么
静脉输液的目的与注意事项,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备考复习。
1.静脉输液的原理及目的
(1)原理: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将大量无菌液体、电解质、药物由静脉输入人体内。
(2)目的:①补充水分及电解质,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②补充营养,供给热量。③输入药物,治疗疾病。④增加循环血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⑤输入脱水药,降低颅内压,利尿消肿。
2.常用溶液
(1)晶体溶液:特点为分子小,在血管存留时间短。常用溶液为:①葡萄糖溶液(供给水分和热能):5%和10%葡萄糖溶液。②等渗电解质溶液(供给水分和电解质):0.9%氯化钠、5%葡萄糖氯化钠、复方氯化钠溶液等。③碱性溶液(纠正酸中毒,调节酸碱平衡):5%碳酸氢钠、11.2%乳酸钠溶液。④高渗溶液(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利尿脱水):20%甘露醇、25%山梨醇、25%~50%葡萄糖溶液。
(2)胶体溶液:特点为分子大,在血液存留时间长,能有效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增加血容量。常用溶液有:①右旋糖酐——中分子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扩充血容量,低分子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②代血浆【有羟乙基淀粉(706)、氧化聚明胶、聚维酮】:增加血浆渗透压及循环血量,用于大出血时急用。③浓缩白蛋白注射液——提高胶体渗透压,补充蛋白,减轻水肿。④水解蛋白注射液——补充蛋白质,纠正低蛋白血症,促进组织修复。
(3)静脉营养液:有复方氨基酸、脂肪乳,可提供热量,维持正氮平衡,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3.方法
(1)周围静脉输液法:常用上肢静脉、下肢静脉、头皮静脉。常用的上肢浅静脉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及手背静脉网,手背静脉网是成人患者输液时头皮针穿刺的首选部位: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及头静脉是采集血标本、静脉推注药液的常用穿刺部位。常用的下肢浅静脉有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和足背静脉网,足背静脉网可作为小儿静脉输液的常用部位,但成人不主张使用,因下肢静脉有静脉瓣,容易形成血栓。头皮静脉是小儿静脉输液的常用部位,有颞浅静脉、额静脉、枕静脉和耳后静脉等。
①密闭式输液法:最常用的输液法。
②静脉留置针输液法:用于需长期输液和静脉穿刺困难的病人。要点:在穿刺点上方10cm处扎止血带;穿刺后,套管送入静脉,抽出引导针;旋紧静脉帽,将输液针头插入静脉帽即可输液。输液毕用0.4%枸橼酸钠生理盐水1~2ml或肝素稀释液正压封管。连续输液超过24小时应每日更换输液器。留置针一般保留3~5天,最多不超过7天。
(2)中心静脉输液法:中心静脉是指距离心脏较近的大静脉,用于需长期输液和静脉穿刺困难的病人;周围循环衰竭的危重病人,测量中心静脉压;长期输入高浓度、刺激性强药物或静脉静养的病人。常用颈外静脉——下颌角和锁骨上缘中点连线之上1/3处,颈外静脉外缘为穿刺点,即锁骨下静脉——胸锁乳突肌外缘与锁骨上缘所形成的夹角平分线上,距顶点0.5~1cm处为穿刺点。
4.注意事项
(1)流速和输液所用时间的计算
滴数(滴/分)=【液体总量(ml)×滴系数(/ml)】/输液所用时间(分)
输液所用时间(分)=【液体总量(m1)×滴系数(滴/ml)】/滴数(滴/分)
滴系数:指每毫升溶液的滴数,不同口径、不同厂家的可不同,输液器可有10滴/ml、15滴/ml、20滴/ml、50滴/ml等几种滴系数,最常见的是15滴/ml。
(2)根据病人年龄、病情、药物性质调节滴速。一般成人40~60滴/分,儿童、老年人20~40滴/分,年老体弱、婴幼儿、心肺疾病者速度宜慢,严重脱水、心肺功能良好者速度可快,高渗溶液、含钾药物、升压药物速度宜慢。
(3)需严格控制输入液量时,如输入某些升压药、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可使用输液泵。常用于危重病人、心血管疾病病人的治疗及抢救。
(4)输液后向病人交代注意事项:不可随意调节滴速,注意保护输液部位,及时观察滴速变化、局部有无肿胀和疼痛、针头有无脱出、固定是否牢固、有无全身不适等。
(5)连续输液超24小时应每曰更换输液器;防止交叉感染,应做到“一人一巾一带”;静脉留置针一般保留3~5天,最多不超过7天。
Ⅶ 静脉输液有什么特殊的技巧吗
有,先摸到有静脉的地方,轻轻摸,感受到血管就沿皮下慢慢进针,几乎可以说是越慢越好,因为慢就可以控制针头的深度和方向。一有落空感就别进了,哪怕没有回血,老年人和小朋友,或天气冷或止血带太紧都会产生没回血的。三个字 凭感觉!呵呵,我是一个工作三年的男护士,几个月的小朋友不是问题,血管硬化的也问题不大,最怕就是肥胖皮粗的,呵呵,不过谁也不敢保证一次能成功,打多了自然有经验。
Ⅷ 输液的目的是什么
静脉输液是一种将无菌药液直接滴入人体静脉内的方法。
目的:
1、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调,维持酸碱平衡。
2、补充营养,供给热能。
3、输入药物,治疗疾病。
4、增加血容量,维持血压。
5、利尿消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