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班幼儿挑食行为的研究方法
幼儿挑食行为的研究
作者 : 何梦露
摘 要: 挑食是幼儿进餐过程中最常发现的问题,它反映在就餐时幼儿只吃自己喜爱的食物而不喜欢其他食物。挑食会导致幼儿营养摄入不平衡,影响幼儿身体健康。家庭对幼儿的挑食行为影响最为重要,家长对食物的喜厌时时刻刻影响幼儿,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相似的饮食偏好。另外,食物本身的特性、就餐的环境等引起幼儿的挑食行为。通过实例研究,发现家长的积极示范及正确的教养观念对于纠正幼儿的挑食行为起着重要作用;对家园联系工作的重视,可以使良好的饮食习惯得以强化等,这些方法对幼儿挑食行为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挑食行为 家园联系 积极示范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很多方面都不适应,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与爸爸妈妈分开和其他幼儿相处、大小便自理、独自睡觉、在没有父母的陪同下吃饭、接受知识等。而吃饭是最难过的一关,也是家长最担心的问题。在家长接送幼儿时,总会向老师询问幼儿的就餐情况。在幼儿进餐过程中,挑食是最常出现的问题。挑食导致幼儿摄取营养不均衡,直接影响幼儿的身体健康,导致幼儿营养不良、变得瘦小,甚至会引发其他疾病。因此,幼儿挑食成为家长与教师最担忧的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事物的品种逐渐增多,以前的人们只要能吃饱就已经很满足,而现在的人们对食物的要求逐步增高。食品种类多了,自然就会有所挑剔,人们多多少少都会有挑食的行为,而良好的习惯是幼儿期养成的。因此,在幼儿期对挑食行为的纠正可以使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然而,是什么引起幼儿挑食的呢?怎样帮助幼儿改掉挑食的坏习惯呢?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对象为某幼儿园的15名幼儿,其中5名女幼儿,10名男幼儿。该班幼儿年龄均在两三岁之间,年龄较其他小班班级幼儿年龄小,幼儿属于托班与小班的过渡期,部分幼儿刚入园两个月,幼儿挑食行为比较明显,有利于对于挑食行为的研究。通过非正式访谈级观察法对幼儿挑食行为进行研究,一日活动中的早餐、早点、午餐、午点及水果活动都为我们研究的活动内容。对幼儿进行15天的研究时间,及时记录每日观察的幼儿挑食行为并对其幼儿进行询问,以了解幼儿的情况,根据每月观察的幼儿挑食行为及幼儿言语表达的叙述进行分析研究,探究引起幼儿挑食行为的原因,对试验的纠正幼儿挑食行为的方法进行追踪调查,分析其方法的功用。
三、研究结果
(一)幼儿挑食行为原因
1.家长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幼儿。
研究发现,家长是引起幼儿挑食行为的主要原因,家长的不良示范是引起幼儿挑食的主要原因。有的父母本身有挑食习惯,在饮食上挑三拣四,在孩子面前说这个不好吃,说那个不好吃,常在孩子面前批评食物,从而影响小孩有样学样,使得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相似的饮食偏好。
2.幼儿自身。
有些孩子喜爱零食,每天回家后都会吃很多膨化食品、巧克力之类的食品。幼儿喜欢吃零食,往往吃零食就饱了,等到吃饭的时候一点也不饿,养成吃零食的习惯。常吃零食会导致胃肠道消化液不停分泌,食欲下降,幼儿在幼儿园里吃了零食,到吃饭时就不吃了,只挑些喜欢的菜,久而久之养成挑食的坏习惯。
3.幼儿的心情也会影响幼儿的就餐。
幼儿的心情不好时,会对食物产生厌恶感,当幼儿再次吃到这个食物时,便会想到不好的事情,长期这样,便养成挑食的习惯。
(二)解决幼儿挑食的方法
幼儿挑食的坏毛病会导致孩子摄取营养不足,严重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情况,因此应及时纠正幼儿的挑食行为。
1.与家园密切配合。
老师的鼓励劝说仅限于幼儿园内,家中时间占幼儿生活的一大部分,此时就需要家园共育,共同解决幼儿的挑食问题。
很多幼儿来园和在家里的表现常常不一致,在幼儿园里保持的良好习惯,但在家会变成另一副样子。有些幼儿在园里不挑食,可是到了家里就挑食,赵嘉瑞刚入园时就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幼儿,因为她从不吃蔬菜及水果,后来了解到,这是因为家里人从不吃蔬菜水果,所以她养成了挑食的坏习惯。后来对她进行教育,引导她吃蔬菜、水果。第一天吃了,可第二天又回到原来的样子,教育效果不好。但经过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瑞瑞开始吃蔬菜、水果,没有以前那么讨厌蔬菜水果。而且现在基本上都能自己乐意吃水果了,所以家园共育特别重要。
2.老师鼓励劝说。
幼儿初入幼儿园时,多少都会存在挑食现象。此时就需要老师的介入,鼓励和劝说幼儿。对于大多数初来幼儿园的幼儿,陌生的人、环境会导致幼儿的恐惧心理,而当吃饭时碰到不爱吃的饭菜时,幼儿的情绪会低落。这时老师应该以和蔼可亲的口气鼓励劝说幼儿,而非严厉的批评。
3.家长积极示范。
挑食、偏食的习惯表现在孩子的身上,但责任却在父母。任何一种饮食习惯都不是一日养成的,它与家庭的饮食行为有紧密的关系。家长在做饭时可以鼓励幼儿加入进来,让幼儿有意识地观摩了解做饭的过程。有时孩子不愿尝试一些食物或许因为对其不熟悉、不了解。如家里平时就不吃番茄,孩子在幼儿园时大多会不喜欢。因此,平日家里的饭菜可以相对多样化一些。遇到孩子不爱吃的食物,家长更应该在孩子面前津津有味地品尝,激发孩子进餐时的兴趣和愿望。
4.通过游戏活动,诱导幼儿喜欢吃饭。
首先教师在游戏中有意让幼儿扮演厨师、顾客的角色,让她认识菜的多样性,并且各有各的味道和营养,吃了对身体有好处,不能只吃小菜,否则会长不高长不胖,也长不漂亮,让幼儿认识到挑食是不好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陈艳.幼儿进食中存在的教育与心理问题.幼儿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
[2]潘日文,侯桂兰.幼儿教育心理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3]陈帼眉.幼儿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
[4]陈继英.如何纠正幼儿偏食.
论文来源:《考试周刊》 2017年5期
⑵ 幼儿挑食个案四个幼儿挑食个案同大家分享~~
幼儿挑食个案 一、 年龄:四岁 喜爱: 特别喜欢喝饮料,吃零食,一到吃饭就挑三捡四,许多食物都不吃,比如胡萝卜、鸡蛋黄等,结果是人长得特别瘦小。 原因分析: 孩子挑食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一种表现,说明孩子开始学着自己作决定,想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食物。如果孩子因身体原因(不适或胃口不好),偶尔对某种食物有过反感或不良的体验,有可能会造成对某种食物的拒绝。成人如果在孩子饮食上过度迁就也会养成孩子的挑食。孩子的饮食习惯很大程度上是沿袭家庭的饮食习惯,所以当孩子挑食的时候,父母要想想自己是否挑食? 二、凉凉,3岁,小班幼儿,2011年1月入园,第一周她妈妈着急地告诉我们“凉凉只吃小菜,其它菜一律不吃,并要大人喂,不喂就不吃”。我们对她进行了两周的观察,的确如此,每餐饭都要老师喂,有时候喂都不吃,一餐饭我们老师要费近一个小时来喂她吃饭,她看到荤菜就摇头“我不要”,每次把老师盛在碗里的荤菜挑选出来,还皱着眉头,很不高兴。凉凉个儿长得矮小,面黄肌瘦,走起路来感觉都不太稳,和同龄孩子比较,显得有点不健康,就像营养跟不上的幼儿,动作发展也比较差。根据因人施教的原则,我们对她拟订了个别教育计划,来扭转凉凉小朋友挑食厌食的不良习惯。 原因探析 凉凉挑食、厌食的不良习惯是在入园前就形成了的,我们跟家长进行了多次交流,发现主要原因有: 1、家庭成员过分的溺爱、迁就、生活上照顾太周到。 2、零食杂而多,减退了孩子的食欲。 3、心理上的原因。 家长的迁就形成了其自我中心的不良行为,表现在饮食方面也是自己说了算,形成了挑食、厌食的毛病。 4、受家长饮食习惯的影响。 凉凉的父母对饮食结构、营养搭配知识不太了解,所以安排家里的膳食也不科学,喜欢吃什么就天天吃,不爱吃荤菜,还喜欢吃零食,没有注意营养搭配、膳食平衡,孩子天天跟父母在一起一日三餐同样的吃,逐渐就形成了不爱吃荤菜的习惯。 三、患者信息:男 18岁 辽宁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等): 不爱吃饭,胃痛呕吐 帮助: 适量运动,按照年龄来增加活动量,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幼儿可以选择户外活动,使气血畅通,保持食欲,身体健康。对于平时消化能力差的孩子可以经常给予按摩腹部,帮助消化。 另外孩子挑食偏食也是缺锌的表现之一,你还可配合保健品改善,可以给孩子服用锌硒宝片,增进食欲,口碑不错。希望上面给的建议对你有帮助,同时祝你的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⑶ 幼儿园大班挑食不讲卫生案例反思
活动背景 这是一堂大班的健康课,主要让幼儿在幼儿园吃饭时不挑食,幼儿的一日三餐都应该是荤素搭配,粗细搭配,这样才利于幼儿的身体健康发展,所以幼儿园的饭菜都要吃。这样安排教学不仅教育了孩子,而且对孩子的身体也是有帮助的。 活动目标 认知特征:通过认识每顿饭菜的营养价值,让幼儿懂得每顿饭菜搭配都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 情感:教育幼儿懂得珍惜每一粒粮食。 价值观:使幼儿初步了解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营养对人体的成长是有帮助的。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每顿饭菜的营养搭配。 难点:教育幼儿今后不再养成挑食的好习惯。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己动手配置营养餐。 1.幼儿在各种食物卡片中挑选,把所挑选的食物卡片贴在纸盘中。 2.交流讨论:看看谁的配置有营养? 二、“小配餐师”的建议。 1.教师通过活动指导本班幼儿普遍不喜欢吃的食物,列举出来,青幼儿说说不喜欢的理由。 2.请个别“小配餐师”说出虽然不喜欢吃,但必须要吃的原因(营养全面,身体才能长得快,长得壮)。 活动延伸 1.午餐时,青幼儿相互监督,提醒吃完自己的一份食品,不挑食。 2.定期开展“快乐的自助餐”活动,请幼儿自选食物,自找座位,自由结伴,共同进餐,使幼儿养成吃什么那什么,样样东西都爱吃,不浪费的用餐习惯。 3.请加着呢个配合帮助幼儿记录一周每日三餐所吃的食物,让幼儿检查自己是否挑食。 教学反思 活动反思:在上完这节课时,我对现教的知识对幼儿进行现场的测试(进行午餐时),有的孩子在老师的提醒下和鼓励,养成了不挑食得习惯,但有的孩子还是喜欢光吃荤的,如:肉之内的,还是对蔬菜不敢兴趣。当然是孩子的年龄小,对饭菜的应该还认识不到位的,又加之一个孩子在家受到家长的百般满足,对挑食的习惯一时还纠正不过来。这正是本节课所遇到的困惑。如果从新来上这节课,希望单位能提供孩子进餐的场所,食物自选的场所。这样来上这节课也许就不那么费力了。
⑷ 小班幼儿挑食的原因和措施
饮食营养教育是幼儿园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小班幼儿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对于食物的营养价值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小班幼儿多数喜欢吃松软的、容易咀嚼的食物,喜欢吃荤菜,拒绝吃营养丰富的绿色蔬菜。幼儿的这种挑食习惯容易造成幼儿某些营养元素的缺失,不利于小班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对小班幼儿的挑食习惯进行分析,并找出具体的改善措施,对于推动小班幼儿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小班幼儿挑食原因分析
小班幼儿挑食的原因有很多,有家长教育方式的因素、小班幼儿的生理特点因素、教师的进餐指导因素等,本文主要从家长角度,并结合小班幼儿的生理特点进行分析。
(一)小班幼儿生理特点因素
小班幼儿一般都是3-4岁的小孩,其味觉敏感度十分高。此阶段的幼儿对于具有强烈刺鼻气味的食物十分抗拒,例如辛辣的食物和带有植物气息的绿色蔬菜。小班幼儿一般比较偏爱薯仔、西红柿鸡蛋等饭菜,当幼儿园以这一类蔬菜作为食材,小班幼儿通常会食欲大增,吃得又快又好。一旦幼儿园的食物以圆葱、猪肝等为主,小班幼儿就会磨磨蹭蹭,一口也吃不下。小班幼儿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注意力也难以集中。在就餐的时候,小班幼儿比较喜欢吃粥类食物和汤类食物,因为粥类食物和汤类食物属于流失,饮食难度低、饮食时间短。
(二)幼儿味觉敏感性高
小班幼儿的味觉敏感度比成人要高很多,面对同样的食物,幼儿会更加敏感。比如,同样是一盘洋葱炒肉,成人会觉得洋葱的香味刚好能勾起食欲,胃口大开。然而,幼儿面对这一盘洋葱炒肉,就会表现出十分抗拒的表情,因为,洋葱的气味对他们来说太刺鼻了。另外,小班幼儿的一切行为习惯都是最真实的表达,幼儿一旦感觉到不舒服,就会表现得十分明显,幼儿不善于隐藏真实的感受。如果幼儿感觉到不开心或者生病的时候,幼儿的大脑神经将会处于抑制状态,幼儿的消化分泌液就会变少,胃肠蠕动也会变少,从而影响幼儿的食欲。
⑸ 幼儿园孩子挑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针对挑食首先要考虑孩子的出发点,有些是因为孩子脾胃不和,本身不太爱吃东西。还有些是孩子不喜欢饭菜的味道和就餐的环境。
很多幼儿园由于儿童多,老师少,在就餐时照顾不到,而养成孩子的挑食习惯。
这种情况需要老师科学,及时的引导。
日本幼儿园的食育经验可以非常好的借鉴。
食育就是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饮食习惯。
日本从保育园(类似中国的托儿所,日本的孩子在出生后3个月开始便可以进入保育园)时代就开始抓“食育”。保育园认为,食育在培养孩子饮食热情方面十分重要,对0~6岁的孩子进行“食育”,有利于提高孩子们对饮食的关注程度。
其具体内容包括,让孩子帮助剥玉米皮、种蔬菜挖山芋、做赏月米粉团、进行营养指导、回答孩子的疑问等。东京世田谷区立保育园老师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让孩子接触食材和帮助做菜,有助于增加孩子对食物的兴趣。世田谷区立保育园还会举行与烹饪师一起做饭的“讲习会”,包括一起做面包、吃乌冬面。
为确保“食育”效果,保育园十分注重与家长合作。面向保育园儿童的家长就孩子回家后在餐桌上的表现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就餐时间是否过长、坐姿是否端正、是否挑食、是否边看电视边吃饭、拿筷子姿势是否正确、吃饭时是不是聊天、咀嚼力度和速度怎么样、饭量大不大以及自由阐述意见部分。
在实际的食育教育中,有个非常经典的案例“让不喝牛奶的孩子喝牛奶了”。
当时幼儿园有个不喝牛奶的孩子,不是因为过敏,因为她吃其他的奶制品,就是不喝牛奶。
一天所有孩子都吃完饭出去玩了,就这个孩子手里攥着牛奶坐在那里,老师就说“啊,太幸运了”。然后把牛奶分给了喜欢喝牛奶的孩子。就是暗示孩子,如果有人不喜欢吃,那么剩下的东西,喜欢的人就可以多吃,这就是幸运。之后一个星期老师都把牛奶分给其他孩子,分得牛奶的孩子都对那个孩子说“谢谢你把牛奶分给我”。有一天,大家分光了那个孩子的牛奶后,把瓶子放到他面前,瓶子里只剩了一点点牛奶,老师就说“还剩一点点,喝了吧”。孩子可能意识到,“把这个喝了,瓶子就空了”。于是一口气喝完,把空瓶子送回去。这样的情况持续一段时间,那个孩子喝牛奶的量也一点点增加。终于有一天,他把一瓶牛奶都喝光了。
全班同学都鼓掌鼓励他。
幼儿园期间孩子,对于家长和老师不应该强制孩子不挑食。大部分人小时候挑食,但是长大后就不再挑食了。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味觉会有变化,饮食的喜好也会有变化。
对于挑食的孩子,我们更应该是多引导,让他喜爱食物,逐渐的建立正确的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