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育法》2021修正了哪些
此次教育法修改亮点颇多,历经两个版本审议稿。
2021年4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决定》,自2021年4月30日起施行。
颁布修正: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2009年8月27日,根据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关于修改部分法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2015年12月27日,根据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
2. 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法有哪些合理和不合理的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教学”与“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简言之,教学反思是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不断提高教师素养和教育教学效能的过程。
随着教学反思的功能日趋明显,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注重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那么,教师应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笔者认为,要想让教学反思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师应强化反思意识,明确反思内容,掌握反思方法,养成反思习惯。
一、强化反思意识
一个不懂得反思的教师,是一个不成熟的教师,是一个缺乏理智与创新发展的教师。考尔德希德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教学反思来自教师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自我意识的觉醒产生于在旧有理念导向下的实践的困惑和迷茫。因此,教师要自觉增强教学反思的意识,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二、明确反思内容
教师应从哪里入手进行教学反思呢?笔者认为,教学反思的内容可以大致分为教学理念的反思、教学行为的反思和教学效果的反思三个方面。
1.教学理念的反思
首先,教师要敢于对原有的教学理念进行质疑,挖掘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如,“我以这样的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其次,教师要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教师要认真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贯穿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是否内化为了教学行为,克服就操作论操作的错误做法。再次,教师要以开放的姿态接纳新思想,积极学习和研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并通过不断实践,思考和构建新的教学理念,克服教学工作的盲目性,提高教学创新能力。
2.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师应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不仅要对教学观念、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因素进行反思,还要从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媒体等方面去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并自觉地根据反思的结果矫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良行为。反思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如教学中教师控制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师生关系的处理是否符合主体性原则等;二是对课堂教学中采取的教学策略进行思考,总结精彩片段,思考失败之处,如“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做得不好,可以怎样改进?”等;三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等。
3.教学效果的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成功的教学也有遗憾之处,而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因此,教师课后要对自己的教学成败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如“这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行为有哪些差距?该如何处理这些差距?”等。同时,教师要学会用遗憾的眼光看成功的结果,用辩证的眼光看失误的问题。这样,通过“由教反思到学、由学反思到教、由成功反思到失误、由失误反思到发展、由现象反思到本质”的多次循环,教师的教学实践会更加合理,更加优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掌握反思方法
要提高教学反思的效果,必须讲究科学的方法。教学反思的方法很多,但为了便于掌握和运用,我们可以将教学反思分为内省反思法和交流反思法。
1.内省反思法
内省反思法是指教师主动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方法。根据反思对象及反思载体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具体的方法:
(1)日记反思法。主要是指教师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通过写反思日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予以总结、反思的方法。反思总结的内容可以是自己教学中的经验与教训,也可以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灵感、顿悟和教学活动中的关键事件,还可以是学生的反馈意见和独特的见解等。
(2)录像反思法。即通过录像再现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的方法。这种方法能让教师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教学过程,达到“旁观者清”的效果。具体操作可采用以下程序:上课和录像——观看录像——反思评价——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如此循环反复,能更好地强化教师已有的经验,改造和弥补自己的不足。
(3)档案袋反思法。即以专题的形式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方法。在运用这种方法时,首先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确定反思的专题,如“教学策略选择的恰当程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程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程度”等。然后由教师本人根据这一专题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并记录下自己过去的状况、现在的状况、自己的进步以及尚需努力之处等。档案袋建立的过程,就是教师对已有经验进行整理和系统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我反思的过程。
2.交流反思法
交流反思法就是通过与其他教师研讨交流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清楚地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进而提高自己教学监控能力的方法。实践证明,教师专业发展不仅需要教师个人的学习与实践反思,更需要在教师群体中形成合作的专业发展文化与模式。因此,教师应经常与同事及时交流,与专家共同研讨。教师可以就某一问题与其他教师和专家进行交流,也可以邀请其他教师和专家光临自己的课堂听课,课后一起研讨,请他们指出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在听完其他教师的一堂课以后,针对这堂课进行讨论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反观自己的意识与行为,还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在互助合作中进步,在互补共生中成长。
四、养成反思习惯
教师专业成长是建立在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反思的基础上,逐渐积累富有个性的教育经验的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持续的修炼过程。对于一位追求成功、善于反思的教师来说,每堂课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要设置不同的情境,要面对学生的不同反应,教学中的每次师生互动、教学冲突都会激发新的思考和创造。因此,教师要养成对每堂课进行反思的习惯,而且将反思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做到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的有机结合。教学前反思新的课程理念、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的学习状况、课堂上可供挖掘和利用的课程资源以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然后编写出符合实际而又风格鲜明的教学设计;教学中反思自己是否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及时调整原有的教学设计、是否真正做到教学
laienyingyu 2009-06-08 21:27:12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应对方法1、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1)加强对教材的钻研,正确把握教材。部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往往依赖于教学参考,拘泥于教学参考。由于教师对教材缺少深入的研究,在课堂上往往表现出对枝节问题进行追问纠缠,简单问题复杂化;提问从内容到内容,前后重复叠加,缺少思维的容量;无法应对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想法和比较深入的质疑;师生间的交流停留在表面,无法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问题,进一步阐发自己的观点。      教研部门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引领教师去深入地钻研教材,正确把握教材。学校教研组应增加“读”教材的教研内容,从根本上摆脱教学参考的束缚。(2)关注语言因素,正确处理体验感悟与语言训练之间关系。部分教师尚未正确把握体验感悟与语言训练之间关系。教学中教师虽能强调整体阅读、体验感悟,却忽视文本的语言因素,有时仅对情节内容有所了解。课堂上教师只是组织学生在同一层面上的“议论”无论学生的感悟深浅对错,只是简单的鼓励,没有语言训练的意识。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感悟没有建立在阅读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和理解的基础上,使教学变成“你说我说大家说”的谈话类节目。看上去很热闹,似乎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则将主体神圣化,使之成为“悬在半空中的主体”。教研部门可加强这方面的专题研究,在理论的学习基础上,组织一些研究课和示范课,做好引领工作。(3)加强教师在课堂上的相机引导。放手让学生议论、质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学生议论、质疑之后老师该怎么办。教师需要认真地倾听,及时地对学生回答、提问等作出一定的梳理,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归纳,并进行准确、及时的引导,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发现问题,阐发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备课要真正把关注点放在全体学生身上,了解学生对即将学习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关心的话题,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些什么和感受到什么、还需要什么等。2、正确把握新教材的要求。教研部门需进一步宣传新教材的特点和要求,组织学校作专题的讨论,正确把握新教材的要求。如汉语拼音教学淡化了什么,强化了什么;如对生字掌握的要求是什么,一年级第一学期从描到写主要目的是什么。要深入宣传多识字、快识字的目的,现阶段对生字不抄不默的原因和意义;要深入研究低年级学生的学业评价,使学生乐意接受评价,使评价促进他们进一步的发展。 具体表现在:1、目标制定尽管关注了,但仍有较多地方不符合二期课改的要求。 行为主体仍是教师的,“培养、激发、提高”这样的词出现的频率较高;目标所达到的凭借条件没有;情意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并没做到“润物细无声”。学生读得不充分、不到位。2、课堂容量增加以后,课变得粗、浅、薄。赶进度、完成教案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生学得不扎实。教师钻研教材还不够深入,自己读懂教材的程度还不一,独到的理解、解读以及创造性的设计还相当少。课堂师生间的交流停留在表层。具体表现为:提出一个问题后,请学生圈圈、划划、议议,再集体交流,学生交流时东一句,西一句。问题:一是学生找得不全;二是学生的交流片言只语,语言不完整、不连贯,有时听的同学找不到方向;三是学生的交流停留在同一个层面上,有的不深入、有的不全面,听的同学和老师没能作归纳、补充、纠正、提升或提出不同意见;四是教师没有关注学生表达得对不对、表达得好不好。这种现象乃是大家的通病,也是课堂新的资源难以再生的关键原因之一。3、如何进行有效阅读还值得深思。读:读正确、读通顺、读有感情。教:学生哪些是不会的,哪些是会的,到底“教什么”等。教师思考还不深入。具体表现:匆匆读后(有的还没有读完、或没有思考的时间)就进入分析状态,在理解、感悟、交流的过程中,不能做到读议结合,只是在师生分析结束后齐读一遍,就算完事;学生读时,没进入状态或读不出感情,教师不作引导,有时作一点引导,但缺少方法;学生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后,老师不随机指导他们如何有感情地读,而往往在几句话学完之后再要求学生用怎样的语气读这段话,似乎反映出老师并不知道一段话、一篇课文的朗读好是建立在一句句、一段段朗读好的基础上的。如某位老师在上《蝴蝶王国》第二小节时,先让学生说说三种蝴蝶的各自的特点,学生自读了课文后分析了三种蝴蝶的各自特点。当学生具体分析到哪一句的时候,这位老师并没有相机指导学生读这一句话,而在三句全部分析完之后则要求学生读出蝴蝶的“大、奇、美”。没有前面的铺垫、酝酿、蓄势,哪来后面的“水到渠成”,实在是强人所难。难怪学生读不到位、读不出感情。提倡积累,主要途径是读、背;强调语感,基本途径也是读、背。如果缺少读,“缘木求鱼”,何谈理解、感悟、积累、运用。现在的课,感受、感悟、领悟太虚,缺乏操作性。看来,老师们还得切记读的“三性”:目的性、层次性、指导性。4、整体性阅读与语言实践问题。整体性导入已引起教师足够重视,但教学中整体感悟原则把握还不到位,整体感悟中的个性化体验还不多,感悟与语言训练结合不紧密,没能在相应的情境中进行语言训练。片面强调对课文的内容和情节的疏通、理解,忽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积累和运用。具体表现:课堂上,教师化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探究人物心理,体会作者情感,导致语文本体任务的迷失:语文目标“形成良好的语感”的三个阶段目标:一、感受语言的优美;二、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三、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表达方法。(1)片面强调对句子意思的理解,而较少关注语言因素。课文中很多关键性的重点词语,教师或许考虑到时间因素,或许认为这些词语的意思太简单了,不值得一讲,于是把它们一笔带过。如:《蝴蝶王国》中的“翩翩起舞”、“色彩斑斓”等词,既然老师运用了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蝴蝶飞舞的美丽画面,那就不妨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引导学生从画面上感受一下,从而更进一步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用不了多少时间,但这两个词一定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2)有积累词语的意识,但对积累什么、怎样积累却较少考虑。(3)大部分教师对语言文字训练的意识较强,课上总有语言文字训练的环节。但总让人觉得这样的训练效果不佳。具体表现为:纯粹为训练而训练,或文本的内容没学好,就进行“照样子说话”或“小导游作解说”;或训练之前没设置好一定的坡度,因此只能是一两个好学生在“撑市面”,课堂气氛沉闷。如《黄山怪石》一课,老师们想通过创设小导游的身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没有给足学生学习文本语言的时间,就让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怪石。这样,学生的语言或干巴巴或脱离文本游离于课文之外。
3. 如何修正自己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是作业吗?为您转载以下资料: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教学”与“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
4. 教学法的新型教学法
——“角色扮演法”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也是角色扮演用于塑造人的行为的理论基础。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在观察学习中,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是环境,如社会文化关系、榜样等客观条件,只要控制这些条件,就可促使儿童的社会行为向社会预期的方向发展。他在实践中证明,在观察学习中,人们不用什么奖励或强化,甚至也不需参加社会实践,只要通过对榜样的观察,就可学到新的行为。这是一种“无偿式学习”,是通过形成一定的行为表象来指导自己的操作和行动的。最着名的是“侵犯实验”。
榜样,特别是受人尊敬的人物行为,具有替代性的强化作用。替代强化也是一种认知过程,它包括对榜样的观察和模仿,即观察榜样的行为和行为结果以及理解自己如何运用这种行为。在这种替代强化作用的影响下,尽管没有采取任何直接的动作,也会产生大量的行为结果。这一点受到了大量实验的证实。
因此,有意识得从正面给人以正确、美好、规范的行为刺激,则有利于人养成良好的习惯,改变不良的行为的作用。 在日常工作中,每个人都有其特定的工作角色,但是,从培养管理者的角度来看,需要人的角色的多样化,而又不可能满足角色实践的要求。因此,在培训条件下,进行角色实践同样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同时,通过角色培训还可以发现行为上存在的问题,及时对行为做出有效的修正。
换句话说,角色扮演法是在培训情景下给予受训者角色实践的机会,使受训者在真实的模拟情景中,体验某种行为的具体实践,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改进提高。通常,角色扮演法适用领导行为培训(管理行为、职位培训、工作绩效培训等),会议成效培训(如何开会,会议讨论、会议主持等),沟通、冲突、合作等。此外,还应用于培训某些可操作的能力素质,如推销员业务培训,谈判技巧培训等。
5. 教育法2021修正解读什么
此次教育法修改亮点颇多,历经两个版本审议稿。其中,二审稿进一步提升了冒名顶替行为的处罚力度,责令停止参加相关国家教育考试的年限由“一年以上三年以下”提高到“二年以上五年以下”,同时提高了所负法律责任的上限与下限,增加了其违法成本。
现行教育法中考试作弊等行为对应的法律责任为“责令停止参加相关国家教育考试一年以上三年以下”,依此来看,冒名顶替入学的处罚较之更重。
如果考试作弊是在“赛跑”过程中动手脚,那么顶替入学则是“强行将他人拉下领奖台”,这不仅是对高考选拔制度公平性与威严性的践踏,还是对他人受教育权利的严重侵犯。该项修法举措表明,冒名顶替入学行为的性质恶劣、社会危害性较大,体现了我国对该问题的治理决心。
此次教育法修改充分听取了多方意见,回应了民众的重大关切。冒名顶替以获取入学资格往往是一整套权钱交易运作机制的结果,必须进一步打击违法犯罪的利益链条。
对于组织、指示冒名顶替入学行为的公职人员,此次修正草案中增加了对其“依法给予处分”的规定,是对刑法修正案(十一)相关内容的呼应。
刑法修正案(十一)第三十二条规定,对于冒名顶替入学行为“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对于组织者、指示者要“加重处罚”,国家工作人员有以上行为又构成其他犯罪的,要“数罪并罚”;对于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由公安机关予以相应处罚。
如此一来,形成了教育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一系列法律构成的治理链条,以白纸黑字的法律明文规定向民众交付答卷。
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要保障每一位公民有均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高考承载着民众对社会公平的期待,挑动着无数家长最敏感的神经,其守护的教育公平底线不容任何人、任何力量挑战。维护教育公平,必须以强有力的法律措施为教育事业正本清源。
保障教育公平,确保高考录取结果的公正合理,要严格执行考试规则,确保从考试前到录取后各个环节的准确严谨。要高度重视高考信息录入工作,准确采集考生的真实信息,为各项信息核验打好基础。
要对考生档案的安全维护予以最高程度保护,严禁任何形式的篡改与掉换,禁止任何非经允许的接触。
以上内容参考:
衢州市教育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修正案解读
6. 各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法具体有哪些
建构主义教学方法
1、支架式教学
其定义:“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 。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支架原本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在这里用来形象地描述一种教学方式:儿童被看作是一座建筑,儿童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儿童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抛锚式教学
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
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3、随机进入教学
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要做到对事物内在性质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即真正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全面而深刻的意义建构是很困难的。往往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解。为克服这方面的弊病,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换句话说,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所谓“随机进入教学”。显然,学习者通过多次“进入”同一教学内容将能达到对该知识内容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掌握。这种多次进入,绝不是像传统教学中那样,只是为巩固一般的知识、技能而实施的简单重复。这里的每次进入都有不同的学习目的,都有不同的问题侧重点。因此多次进入的结果,绝不仅仅是对同一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和巩固,而是使学习者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
随机进入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呈现基本情境--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境。
(2)随机进入学习--取决于学生“随机进入”学习所选择的内容,而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不同侧面特性相关联的情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学习。
(3)思维发展训练--由于随机进入学习的内容通常比较复杂,所研究的问题往往涉及许多方面,因此在这类学习中,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小组协作学习--围绕呈现不同侧面的情境所获得的认识展开小组讨论。在讨论中,每个学生的观点在和其他学生以及教师一起建立的社会协商环境中受到考察、评论,同时每个学生也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进行思考并作出反映。
(5)学习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7.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调整和修订
教学设计评价的反馈和矫正是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有经验的教师都这么认为,没有反馈与矫正,就没有教学质量的提高。 任何系统必须有反馈,才能实现控制。教学设计过程是一个可控的系统,要控制教学设计向最佳状态发展,就必须有信息的反馈。 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对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和进行教学设计有如下作用:(1)通过反馈评价,进行学生因素分析,以建立学生思维模型与学习个案。这对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都是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它将增大因材施教的可能性。(2)通过反馈评价,了解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本课时的知识基础与能力条件。一般通过诊断性练习的反馈评价,确定学生最佳邻近发展区,作为优化课时目标的依据。(3)通过反馈评价,实现课堂适时调控。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中,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甚至会发生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这些都不是教学设计方案中所能百分百估计到的。教师除凭借平常建立起来的学生思维模型与学习个案外,还必须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作为随时调整教学活动的依据,以实现课堂适时调控,它包括消除学生思维障碍,激发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控制教学节奏,改变教学组织方式等,使课堂教学过程沿着最优化的方向发展。(4)通过反馈评价,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在教学设计中,对本课时每个知识点所确定的教学目标一般都要精心设计相应形成性练习,以检测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后的目标达成度。对未能达标的知识,教师可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完成教学目标。由此可见,教学信息的反馈与评价教师进行课堂适时调控,以实现教学设计最优化无疑是至关重要。 教学设计的反馈与矫正是教学信息交流的重要内容,处理得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对教学信息反馈的处理程度;学生的学习结果不同,主要是学习过程的不同,即处理教学信息的能力、方法不同。(一)教学设计评价反馈的作用。处理好对教学设计的反馈与矫正,能对教学质量起重要的保证作用,经反复实践探索与验证,我们觉得它主要有以下作用。1.动力作用。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如果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包括作业的正确或错误,成绩的好坏,就可以强化有益的动机,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这就是学习动力的作用。因为学生了解其学习结果比不了解其结果,学习的积极性要高得多。这从心理学上说就是给予及时强化。知道结果,看到自己的进步,求知的欲望得到满足,从而使学习的态度和手段得到强化,激起进一步学好的愿望。同样道理,看到自己的不足,激起上进心,树立克服缺点的决心,会迎难而上,继续前进。其实,师生都会从反馈动力中提高(或降低)自尊心和自信心,唤起新的要获得成功(或放弃努力)的需要,而引起下一步学习能动的参与性的变化。要使矫正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最好的办法是引而不发,千万不可把现成答案交给学生。2.检测作用。不论是即时反馈,还是延时反馈发出的信息,师生双方都可以从中判定出学生的学习业绩。因为,反馈一般说是学生对教师输出的信息,经过处理后而传输出的一种信号,是一种"内化"的反映。无疑它是我们检测教与学效果的最重要的依据。 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十分重视这一反馈的。有些教师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原因之一,就是往往忽视反馈,尤其是即时反馈。3.调控作用。教学信息的输出与输入,不是单向传程,而是信息多次反馈的双向、多向传导过程。所谓教学信息反馈,是指"输出端"和"输入端"的信息相互传导,来回交流,以调节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得以协调进行。如教师把教学信息输出给学生后,又从学生一方输入反馈信息,据此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进程;然后,学生又接受从教师方面输出的反馈信息,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学习。 教学信息的输出和输入的交流过程是可以调控的过程。调控的主角是教师,因为教师是输出端,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反馈信息调控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活动有序、有效地进行。4.策略作用。策略作用是调控作用在更高层面上的体现。调控作用在于对即时行动的调整,而策略作用则是针对整个将要进行的或可能进行的教学活动去调整的。对教师而言,其中包括改变教学计划,调整教学目标和要求,完善教学的组织形式,优化教学方法,甚至于整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对学生而言,其中包括端正学习动机,修订学习目标,改变学习习惯,选用学习方法,转移学习兴趣或改变知识结构等。(二)教学设计评价反馈与矫正渠道畅通的条件。实践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师生面对面进行信息通讯,相距咫尺之间,但是学生对教师发出的信息,有的收而不通,有的甚至不收不通;而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信息,或者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或者听之任之,只顾自己完成输出信息的单向传导任务,似乎教学过程中不需要反馈与矫正这一环节。以上情况表明,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深对反馈与矫正这一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探究使我们认识到:教学信息交流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要使之顺利进行,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1.精心设计输出信息。教学信息,对教师来说,应该是已知的、熟悉的。如果教师对教学内容还不理解,不会运用,或者是一知半解,不甚会用,甚至理解错误,那是不能输出的,否则就会误人子弟,谬种流传。不仅如此,就是烂熟于心,了如指掌的教学信息,也要精心设计流程,而不能随心所欲,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想怎么输出就怎么输出。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状况认真备课,充分考虑好信息输出的程序和方法。学生也要作好一定的准备,即精神准备和知识准备。只有这样,教学信息的传输和反馈渠道才有可能畅通。2.准确捕捉与筛选信息。要使教学信息反馈与矫正的渠道畅通,准确而敏捷地捕捉、筛选接受的信息是不可忽视的。这不仅是教师的事,同时也是学生的事。经验告诉我们,不论是哪一端反馈出的信息,当然尤其是学生一端反馈出的信息都具有多样性、交叉性、跳跃性等特点,有时还可能是与教学主题若即若离的,也可能是节外生枝的,甚至极个别是“异化”了的。所以,教师与学生必须准确地捕捉与筛选信息,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捡了芝麻当西瓜,更不能把鱼目当成珍珠。这样才能使教学信息渠道正常运行,取得成效,留下科学的轨迹。无数事实证明:教与学的效果,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于能否准确地捕捉与筛选信息。3.提供信息交流的必要时空。课堂教学中若没有信息交流的必要时空,反馈与矫正乃是一句空话。导学式教学要求"教师为学而导,学生循导而学;双向交流,和谐共振,启发思维,自主创新"。无疑,信息交流是建立在一定时空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在备课和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留有信息交流的时空。这不仅是反馈与矫正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保证,同时,从学生心智的发展情况看,它好似有冲刺有歇息的长跑赛。学习任何学科的行为都要经历"获得枣转换枣评价"三个阶段,这同样需要一定的时空作保证。也只有这样,学生反馈出的信息才是有价值的,反馈与矫正的信息通道才能高效地运行。4.优化师生关系。要使教学信息渠道畅通,优化师生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师生关系也是社会成员中的一种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家把良好的人际关系定义为“是集体成员对其相互关系的满意”。这种满意有两个含义:一是对共同运动(学习、工作)的协调感到满意,二是对相互交往的关系感到满意。有了这两个“满意”,也就达到了集体的团结和融洽。而“对共同活动的协调感到满意”,“对相互交往的关系感到满意”,显然不仅是思想认识的一致,更是情感的沟通与交汇。 毫无疑问,只有情感渠道的疏通,才会产生情感的对流。知识、道理是必须借助于情感这个媒介的,这样才能产生很强的教育效应。情通、心通,道理才能通。所谓优化师生关系,就是师生之间要能情通、心通。优化师生关系的关键是教师,如果我们真正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就能发扬教学民主,那么,师生关系的优化是不难做到的。(三)教学设计评价反馈与矫正的特点。通过实践和探索,我们逐步认识到教学设计评价中的反馈与矫正具有形式的双重性、方法的灵活性、过程的协同性、作用的相对性等特点。1.形式的双重性。如前所述,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矫正决不是信息的单向传导。从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看,最活跃的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都是会思维,具有能动性的人,而决不是信息的输出器和接受器。教师输出的信息,学生总会有反应的。教师对学生接受信息后的反馈,也不会无动于衷,而且会出现反馈之反馈(再现或矫正),这是第二次的信息变换输出;而学生对教师的再一次信息输出后的反应,又是学生进一步向教师提供的反馈信息。成功的课堂教学设计,往往会出现这种多次往返形式,这就是形式的双重性。实践证明,每一次信息反馈既影响对方的思维和行为,同时也会影响自身下一步的策略和行为。2.方法的灵活性。俗语说:教学有法,法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矫正也是如此,没有固定的模式和一成不变的方法。其方法的灵活性表现为:(1)教学信息的输出一般以教师为主,但有时也可以让学生唱主角;(2)教学信息输出的形式可以以语言为载体,也可以通过实物演示,或实验操作,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3)如前所述,矫正不仅是教师的事,学生自我矫正亦不可忽视,而且效果会更好;(4)学生反馈的渠道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能拘泥于某一种形式,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善于察颜观色,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并不是说方法越多越好,可以任意运用。灵活性决不是随意性,因为任何形式和方法都是为目的服务的,一切要从效果出发。3.过程的协同性。课堂教学的反馈与矫正要能准确有效,必须有教学双方的协调同步。其中包括需要的协同,知识内容的协同,认识上的协同,思维习惯与方式的协同以及情感、意志等的协同。只有这些协同,才能产生预期的教学效果。然而,要能使教与学双方协调同步,并非一日之功。这里最重要的是教师要了解学生,不仅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同时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与方法;诚然学生也要了解教师,了解教师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教学特点等等。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4.作用的相对性。实践告诉我们,任何一项反馈信息或矫正措施的作用都是相对的,这主要是由众多的个体主观上的多样性决定的。反馈或矫正作用的大小,都与信息接受者的态度、情绪、兴趣以及知识基础与信息输出者的默契度直接关联,而不可能整齐划一。否则教师水平就不可能有高低,学生就不会有参差。因此,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到"没有反馈和矫正,便没有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又不可过高地估价其作用,似乎只要处理好了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矫正这一重要环节,教学质量就必定提高无疑了。反馈也好,矫正也好,只是课堂教学中使用的一种方法,并不具有提高教学质量的唯一性。所以,我们应正确认识其作用。 二、设计成果的修改与再设计教学设计成果的修改与重新设计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教学设计成果的修改是在对教学进行仔细检查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一定的更新或发展。所以,经过修改后的教学设计与原来的设计是同一个产品,但却比原来的设计更好。教学设计的重新设计则是设计性质发生了变化。这就意味着原来的设计方案与重新设计的方案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比如,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的变化。换句话说,教学设计成果的重新设计要比修改有更大结构上的变化。(一)何时需要对教学设计成果进行修改教学设计方案是否需要修改?这对于任何教学设计者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如果必须对此做出判断,罗伯茨·布兰登(Roberts A. Braden)的建议是,通过四个重要的问题来考查每一个教学设计:(1)教学材料是否过于陈旧(是否有重要的新知识非常适合教学,但教学大纲中没有要求)?(2)所设计的教学活动是否引人入睡(学科材料是不是无法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即使是那些最聪明的、最有探究意向的学习者)?(3)是不是较差的呈现方式无法被接受(即使是大多数学习者都有兴趣的内容,也没有触动学习者的高潮)?(4)是不是教学的质和量都无法促进学习(是否有明显的迹象表明,无论怎样教学,学习者的学习效果都没有改变)?如果对于这四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话,那么该设计方案就是合格的,不需要修改或者重新设计;如果对这四个问题中的任何一个的回答是肯定的话,那么该方案的某些部分就需要进行一定的修改或者是重新设计;任何对这四个问题的回答都是"不知道"的话,就需要进一步地进行追问,这样会发现一些需要修改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并没有被教学设计者发现。 虽然对于教学设计来说,这四个问题并不是最重要的;但它们却是教学设计者修改重新设计教学的起点。通过这四个问题,教学设计者可以了解设计修改或者重新设计的价值所在,而不至于盲目地进行修改。(二)教学设计的修改与再设计方式教学设计者经常会问的一个问题就是,在设计方案的修改或者重新设计过程中,需要加入些什么?它取决于现存设计方案的性质和状况、修改的目的、学科本身,也取决于教学设计者的职业水平(重新设计的设计者与原设计者之间的差异)。另外,修改和重新设计还取决于资源状况,如资金、时间、其它帮助。如果在考虑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教学设计者仍然无法确定如何修改,那么可以向有关的专家进行咨询。这些咨询意见能够从不同的方面来促进教学的修改和重新设计。通常,向专家咨询有以下作用:(1)帮助设计者对教学材料的现行结构进行分析,帮助设计者对是否需要修改或重新设计进行决策。(2)提出适当的问题、讨论目的、介绍一定的选择,或者帮助设计者决定保持原有的设计。(3)评价教学设计方案修改前以及修改以后可能的教学状况。(4)提供过程、介绍、教学选择、修改过程方面的建议,这些可以帮助教学设计者扩展有关学习、教学以及教学技术方面的考虑。(5)帮助教学设计者选择、设计和制作教学材料。(6)提供适当的鼓励。当教学设计者对教学设计进行具体修改时,他必须重新分析和检查评价数据和评价结果,根据“想要发生的”和“实际发生的”之间的差距,发现设计产品中的不足,然后,回到教学设计的规划阶段重新开始。
8. 教学模式的四种类型
教学模式的四种类型就是信息加工教学模式、人格(人性)发展教学模式、社会交往教学模式、行为修正教学模式。这由国外学者乔伊斯和威尔根据教学模式的理论和根源所区分出来的。
据了解,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8)修正教学方法扩展阅读
教学模式的相关方法
按照教学模式的外部形态,以及相对应的这种形态下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把中小学在教学模式中常用的方法分成以下五类:
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
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
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等。
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
例如陶冶法等。
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如发现法、探究法等。
9. 上海教委修正拼音教法 还有多少"拼音问题"待解决
and g his naked toes into
10. 学车怎样修正方向口诀
学车修正方向盘口诀:左手握在九、十点,右手握在三、四点;拇指放在内上侧,严禁猛推和猛拉;左手为主右为辅,左右打盘角度同;弯前松油带轻刹,弯中回盘再加油;眼看远方顾近处,预见性可保安全。
倒车修正方向几句口诀:左边进来,提前往左边打方向盘。如果左边窄,就延迟往左边打方向盘;右边进来,延迟往右边打方向盘;如果左边窄,就提前往右边打方向盘。
具体操作方法为:左手握在9点位置,右手握在3点位置,大手握在方向盘里侧,其它4指握在方向盘外侧。学车打方向盘原则:打多少回多少,少打少回,慢打慢回,大打大回,快打快回。
(10)修正教学方法扩展阅读:
打方向盘注意事项:
1、必须充分利用车头某一参照物(如车头正中或车头引线)。当参照物位于道路中间或一处时,应能正确感觉到车辆此时所在位置,以确定打方向的时机及幅度大小。
2、要充分利用两眼的余光作用。克服眼睛看远不顾近,或死盯车头附近,造成修正方向时机较晚的现象。
3、养成车头不偏斜就不动方向盘的良好习惯。在修正方向时要做到“及时”,不宜过晚,且幅度适中。一般在回正方向时应稍早,且幅度也要小,然后稍用力握住方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