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研究物质的性质常常运用什么等方法
【分析】 研究物质性质的主要方法有:观察、实验、分类和比较等。 【点评】 掌握研究物质的主要方法,并会运用到具体的研究中。
B. 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时,最常用到的方法是() A. 观察 B. 实验 C. 假说 D. 模型
物质的物理性质主要是指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熔沸点、硬度、密度等.其中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可以通过观察方法分析,物质的性质利用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是指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模型方法是以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逻辑方法的一种特有形式,故选A.
C. 列宁的物质观用了下定义的哪种方法
列宁的物质观用了下定义的哪种方法?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方法/步骤
首先我们可以运用观察法,就是观察我们说需要研究的物质的特点外表以及其物理性质。
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我们可以通过人体的感官来观察,我们可以直接观察这种方法简单,但灵敏度比较低。
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我们也可以间接的观察,可以借助一些观察仪器进行观察,间接观察比较复杂,但灵敏度比较高。
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我们也可以采取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这是能够检验种假设而进行的操作。
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在研究物质时,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预测和探究物质未知的性质。
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6
我们也可以采用分类法和必较法,来研究物质的性质总结出物质的通性和特性。
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D. 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如下:
1、观察法: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眼、鼻、耳、手)考察研究对象的方法。
2、实验法:在研究物质性质的过程中,可通过实验来验证对物质性质的预测或探究物质未知的性质。
3、分类法:根据分析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对象分为不同种类并且形成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系统的逻辑方法。(例:金属,非金属;酸碱盐)
4、比较法: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辨别异同的方法。(主要是站在研究物质性质的角度对物质性质进行比较)
探究钠的性质:
【观察】1、盛放在试剂瓶中的金属钠:比煤油的密度大的固体
2、用镊子将金属钠从试剂瓶中取出,用滤纸将其表面煤油吸干,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下黄豆粒大小的钠块,观察切面:银白色、有金属光泽,质软
【要求】观察操作及现象记录金属钠的物理性质
状态 颜色硬度和密度的相对大小熔点的相对高低
固体 银白色、有金属光泽 质软,比煤油的意度大
3、向一个盛有水的小烧杯滴入几滴酚酞试液,然后把一块黄豆大的钠投入小烧杯中。
【要求】观察反应的现象和溶液颜色的变化,并做记录
E. 人们认识了物质的性质以后,为了对物质的性质从理论上做出合理的解释,最常用到的研究方法是
了解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观察物质的外观性质,预测物质的性质,实验和观察解释及结论
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和推理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方法;认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了解观察现象是认识物质性质及物质发生变化的基本方法。
B实验。
F. 科学理论和科学假说的区别
科学理论和科学假说的区别为:意思不同、来源不同、价值不同
一、意思不同
1、科学理论:科学理论是对某一科学领域所作的系统解释的知识体系,由系列性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所组成。科学理论是人类认识长期发展的总结,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思维加工而形成的、具有严密逻辑结构的学说体系。
2、科学假说:科学假说就是人们在探索错综复杂的自然界奥秘的过程中,用已获得的经验材料和已知的事实为根据,用已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对未知自然界事物产生的原因及其运动规律做出推测性的解释。这种假说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它的科学性,减少它的推测性,以达到理论的认识。
二、来源不同
1、科学理论:科学理论的建立要经历从假说到科学理论的转化过程,它的形成和发展与辩证思维是密切联系着的,因此只有辩证的思考才能真实、正确地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事物的内在联系,解决理论的选择、思想评价的科学性及建立严整的理论体系。
2、科学假说:随着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发展,出现了已知的科学理论无法解释的新事实新矛盾。根据已知的科学知识和有限的科学材料,经过一系列的思维过程,对这些新事实新矛盾的产生及其发展提出初步的假定。利用有关的理论和科学材料,进行广泛的观察、实验和论证,使之成为比较完整的假说,并向系统理论转化。
三、价值不同
1、科学理论:科学理论具有解释和预测功能,并具有指导实践的内在倾向性。研究就是寻求解释,即对事件、现象、关系和原因作出解释。作为科学研究的最终成果,科学理论的基本价值就在于向我们提供关于事实的界说和解释,引导我们取得对事实的认识。
2、科学假说:假说是观察、实验的结果,又是进一步观察、实验的起点。它使人们已有的感性经验形成条理,更使人们进一步观测研究具有方向。假说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G. 生物萨顿提出假说的研究方法
“假说—演绎法”及其在自然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假说是人们以一定的经验材料和已知的科学事实为依据,以已有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为指导,对未知的自然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运动规律及其未知事物的存在或尚待发现的预期事物的形象等所做出的推测性解释(或猜测、猜想)。[1]人们在提出假说时,往往要运用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类比及想象等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对已有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例如,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看到两个相距很远的海岛上有相同的淡水沼泽植物,他提出假说认为,这些淡水植物之所以能漂洋过海到另一个海岛上生根,是由于水鸟把它们的种子带到了另一个海岛上。后来,达尔文通过实验对自己的假说进行了检验。
从科学活动的一般模式看,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必要环节。科学研究和科学理论的主要任务是试探性地对已有的经验和事实作出解释,并对未来的经验和事实提出预测,而科学假说就是实现这种试探性解释和预测的基本的思维形式。
假说必须经过科学实践的检验才能发展为科学理论。而假说的可检验性,同假说的演绎展开的可能性是紧密联系的。观察、实验所检验的常常不是假说本身,而是假说的推论,即从该假说中逻辑地推导出来的描述个别现象或事件的推论。例如,孟德尔用豌豆做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观察到了性状分离现象,他提出了遗传学史上着名的颗粒遗传假说,用以解释性状分离现象的原因。该假说提出,生物的相对性状是由具有对性关系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受精时,雌雄配子结合是随机的。在当时条件下,孟德尔不可能用显微观察法直接证明他的假说,只能借助于实验法证明由假说演绎出的推论(见下文)。
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逻辑推理方法。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相反,它是从已知的某些一般原理、定理、法则、公理或科学概念出发,而推论出新结论的一种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2]即集合B具有某种属性,a是集合B中的一个成员,所以a也具有该属性。例如,生物都能进行新陈代谢,熊是生物,所以熊能够进行新陈代谢。
“假说—演绎法”是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证明假说是错误的。可见,演绎推理是一种必然性推理,即由一个或几个前提可以必然地推出结论的推理过程或推理形式。当前最流行的假说—演绎模型可图示如下:P……H∝Oc→Hc[3]。其意义是:某项研究从解决一个问题(P)开始,通过逻辑推理或想象(……),导出一个假说(H),由此推演出(∝)必然的可观察的待检验陈述(Oc),如果这些陈述被证明是正确的,就得出(→)被确证的结论(Hc)。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方法。“假说—演绎法”被认为是构造科学理论的理想方法,也被一些人看做科学知识增长的基本模式。牛顿创立光的颜色理论的过程,是运用“假说—演绎法”的范例。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提出和验证的过程,凯库勒提出苯分子的环状结构等,都是“假说—演绎法”的典型案例。在遗传学的发展历程中,“假说—演绎法”的案例也很多。
《遗传与进化》模块中可用于“假说—演绎法”教学的素材
19世纪以前科学家对遗传学的研究,多采用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积累经验材料,从中进行总结和概括,最后抽象出理论或学说,即采用归纳法。而“假说—演绎法”,是从对客观现象或实验结果的分析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说,然后设计实验验证假说,这种方法使遗传学的研究结果可以超越当时科学的发展,推动科学的新发现,使遗传学由描述性科学进入理性推导和实验验证的科学。“假说—演绎法”在遗传学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遗传与进化》模块的教学时,应充分利用遗传学的相关素材,对学生进行“假说—演绎法”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下面介绍几个重要的素材,供教师们参考。
素材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19世纪中期,孟德尔用豌豆做了大量的杂交实验,在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记载和进行数学统计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杂种后代中出现一定比例的性状分离,两对及两对以上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子二代出现不同性状自由组合现象。他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而提出假说,并对性状分离现象和不同性状自由组合现象作出尝试性解释。然后他巧妙地设计了测交实验用以检验假说,测交实验不可能直接验证假说本身,而是验证由假说演绎出的推论,即:如果遗传因子决定生物性状的假说是成立的,那么,根据假说可以对测交实验结果进行理论推导和预测;然后,将实验获得的数据与理论推导值进行比较,如果二者一致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如果不一致则证明假说是错误的。当然,对假说的实践检验过程是很复杂的,不能单靠一两个实验来说明问题。事实上,孟德尔做的很多实验都得到了相似的结果,后来又有数位科学家做了许多与孟德尔实验相似的观察,大量的实验都验证了孟德尔假说的真实性之后,孟德尔假说最终发展为遗传学的经典理论。我们知道,演绎推理是科学论证的一种重要推理形式,测交实验值与理论推导值的一致性为什么就能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呢?原来,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真实地反映出子一代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根据子一代的配子型必然地可以推导其遗传组成,揭示这个奥秘为演绎推理的论证过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揭示这个奥秘学生则难以理解“假说—演绎法”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对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仍停留在知其然的状况。
素材2 1900年,三位科学家分别重新发现了孟德尔的工作,遗传学界开始认识到孟德尔遗传理论的重要意义。如果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即基因确实存在,那么它到底在哪里呢?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即等位基因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行为之间明显的平行关系,提出假说: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也就是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曾经明确表示过不相信孟德尔的遗传理论,也怀疑萨顿的假说,后来他做了大量的果蝇杂交实验,用实验把一个特定的基因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X染色体联系起来,从而证实了萨顿的假说。由此可以看出,对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的探究历程,也是假说—演绎的过程。
素材3 DNA分子结构和复制方式的提出与证实,以及整个中心法则的提出与证实,都是“假说—演绎法”的案例。以DNA分子的复制方式的阐明为例。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在发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那篇着名的论文的最后写道:“在提出碱基特异性配对的看法后,我们立即又提出了遗传物质进行复制的一种可能机理。”他们紧接着发表了第二篇论文,提出了遗传物质自我复制的假说:DNA分子复制时,双螺旋解开,解开的两条单链分别作为模板,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新链,因而每个新的DNA 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的一条链。这种复制方式被称为半保留复制。1958年,科学家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同位素标记法设计了巧妙的实验,实验结果与根据假说演绎推导的预期现象一致,证实了DNA的确是以半保留方式复制的。
素材4 遗传密码的破译是继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提出后,现代遗传学发展中的又一个重大事件。自1953年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后,科学家就围绕遗传密码的破译开展了一系列探索。美籍苏联物理学家伽莫夫提出的3个碱基编码1个氨基酸的设想。克里克和他的同事通过大量的实验,以T4噬菌体为材料,研究其中某个基因的碱基的增加或减少对其所编码的蛋白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只可能是遗传密码中的3个碱基编码1个氨基酸。但是他们的实验无法说明由3个碱基排列成的1个密码对应的究竟是哪一个氨基酸。两位年轻的美国生物学家尼伦伯格和马太转换设计思路,巧妙设计实验,成功地破译了第一个遗传密码。在此后的六七年中,科学家破译了全部的遗传密码,并编制出了密码子表。
从以上素材可以看出,“假说—演绎法”不仅是经典遗传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而且在现代遗传学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在生物2《遗传与进化》模块中要求学生领悟“假说—演绎法”是十分正确的。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引导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领悟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加强科学方法的训练。
H. 鲁教版高一化学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这一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了解钠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的化学性质(钠与水、与氧气的反应)。
<2>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的化学性质(氯气与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水的反应)。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让学生体会怎样科学、合理地运用观察方法。通过对钠与氧气的反应及氯气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在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在归纳金属钠的性质及预测氯气性质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分类、比较等研究方法在学习和研究物质性质过程中的作用。
<4>通过对金属钠和氯气性质的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使之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利用阅读材料《含氯化合物的漂白和消毒作用》,培养他们将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意识。
2.本节教学重难点:
知识上:重点难点是金属钠和氯气的化学性质。
过程方法上的重难点是: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过程中的应用及研究物质性质时一般程序。
3.课标体现:
本节教材内容框架:
学生已经在初中学习了氧气、氢气、二氧化碳,铁等物质的性质,在认识这些物质性质的过程中运用了观察、实验,比较等研究方法要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进行整合,并通过研究金属钠的性质,体验应该怎样更科学,更合理地运用这些方法研究物质的性质,并为学生提供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通过对氯气性质的研究,让学生体验如何运用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怎样处理程序中每个环节的具体问题,为以后的学习做准备。
金属钠和氯气的性质是必修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同时它们又非常适合用于做学习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的载体。教学时应注意“方法主线”和“知识主线”的融合,即以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为主线,以金属钠和氯气时性质为认识,研究方法和程序的案例,使其成为本节教材的暗线。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活动性栏目,在对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方法和程序。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讨论,交流、以掌握研究方法和程序的内涵,而不是死记硬背相关内容。
教材中的某些栏目中的问题,亦可作为作业提前布置,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在《观察思考》栏目的实验部分,可以改成学生实验,亦可采用演示的方式。实验前应提示学生观察,实验后可组织学生对反应现象的讨论,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观察和实验的现象进一步认识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果让学生动手操纵以体验“实验”的方法时,应注意规范学生的实验习惯,如目的明确,过程的观察和现象的记录,实验后的现象的分析和解释。同时要强调实验中的变量的控制。
在教学过程中,不应面面俱到,要给学生留出思考,讨论,交流的空间。在分散处理后要引导学生从物性,化性等方面进行全面总结,整合对物质性质的认识。
在氯气的性质案例中,要注意,案例的研究是抽象出理论即方法和程序的载体,在实验中要适时进行安全教育。可以根据物质分类的角度引导学生预测性质,初步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之。最后要从两个角度进行总结。
本节课分为三个课时教学。
4.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问题1:(交流·研讨)中的问题。
2:你都了解哪些科学研究的方法?
[阅读]:了解科学研究的常见方法: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
[板书]:1.2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程序。
[交流、讨论]:学生汇报阅读的结果,教师对学生的汇报结果进行点评。
[板书]:一:观察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讨论]:<1>学生谈对观察的方法的理解;
<2>提出问题:你认为观察,应注意什么?
<3>小结: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整合。
[学生活动]:明确任务:运用观察的方法了解认识钠的物理性质,同时强调安全问题。
根据《观察、思考》栏目的要求进行操作。
并记录观察的内容。并进行组间交流。
①观察到了什么?②知道了什么?③想到了什么?④还想知道什么?
思考问题:<1>见课本。
[评价、反思]:学生在观察中的成功之处和优良点,分析在完成研究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科学的方法?
[总结]:什么是有效的观察?通过案例体验观察的方法。
[板书]:二:体验实验的研究方法:
[讨论]:例用《活动、探究》中的案例进行体现实验的研究方法时,实验的目的是什么?用到了哪些仪器和试剂,步骤是怎样的?
[小结]: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提示学生实验习惯的规范性,强调实验中的变量控制。
[学生活动]:根据案例中的要求进行实验,并注意填写实验记录。
[交流研讨]:学生进行组间交流和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讨论情况进行评价。
[课堂总结]:1: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对观察和实验方法的理解。
[练习]:1:比较金属钠和Fe的性质
2:回忆Na的性质研究过程中使用的方法。
[作业]:课本P16 1、2
第二课时
[板书]:三: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
[问题]:1:研究一种新物质的性质时,应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怎样研究?
2:对物质的性质研究之前,通常应预测其性质,应根据什么来预测?(以Mg为例?)
[阅读]: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
[学生活动]:通过案例《研究氯气的性质》体会研究物质的一般程序。
1:设计研究的性质的实验方案,性质的预测和实验方案的设计,观察的记录和分析。
2:利用实验室提供的药品研究氯气的物理性质。
3:预测的性质。
4:进行和Fe,和的实验。
5:实验的记录和分析
6:组间交流:①研究方案。
②对的物性质的研究情况。
③希望增加的实验内容。
[小结]: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和结论进行点评。
[演示]:教师验示的化性和Fe,和反应,和P和Cu等学生讨论。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1:的物性和化性。
2:尝试用图示的方法、表示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
[练习]:1:的物化性质总结,反应方程式。
2: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作业]:P17、2
第三课时
[预习]:回忆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并用图表表示。
[探究实验]:和水的反应探究。
1:预测和假设。
2:实验设计。
设计出实验方案后,小组交流讨论,教师点评后方可实施。
3:利用提供的试剂和仪器进行实验。
4:实验现象的记录和分析。
[思考]:1:通过实验现象,如何证明和水发生了反应?
2:如何证明具有漂白性的物质是氯气还是与水反应生成的物质?
[小结]:氯气和水的反应及产物。
[阅读]:《身边的化学》、《含氯化合物的漂白和消毒作用》(氯气和碱的反应)。
[总结]:1:的物、化性质。
2: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和一般程序。
3:化学研究的其它方面的问题。
[阅读]:化学研究的其它内容及研究过程的其它方法,了解现代化学研究中常用的仪器和手段。
[练习]:归纳氯气的性质。
[作业]:1:列表总结金属钠和氯气的化学性质。
2:总结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一般程序。
I. 使用理论知识证明一个研究假说是一种研究方法吗
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及特征
(一)实证方法
实证方法作为自然科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其基本规范就是“用经验材料证明或证伪理论假说”.这些经验材料既可来自研究者的现实观察或实验活动(直接经验),也可来自记录了前人观察或实验结果的历史文献(间接经验);这些经验材料在形式上可以是量化的也可以是非量化的,但都必须是可检验的.
实证方法包括教育测量法、定量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教育实验法、内容分析法.
教育测量法是指根据某种规则或尺度,以数量化的形式描述教育现象或教育对象的某种属性.其中,包含着测量的三个要素:事物及其属性;数字或符号;法则.教育测量法的基本特点是根据一定法则,以测验为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试,从而获得数量化的结果,并通过进一步分析获得相关结论.它可以把抽象、概括的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反映个体发展水平、教育发展状况的方便工具,并提供可靠的数据.
定量观察法是按照事先设计的一套明晰而严密的“计量系统”实施的观察,它也被称为系统化的、结构性的、标准化的观察.这套系统包括:明确的观察对象、有严密逻辑性的观察项目系统、确定的观察程序和记录单位,还有物化的观察记录工具.它的长处是能系统地、高效地获得大量真实的、确定的观察资料,容易进行观察记录,而且观察结果便于系统地定量处理和对比分析.它的短处是对观察设计人员和观察者的理论和技术要求较高,同时观察过程比较呆板,缺乏灵活性.
问卷调查法是研究者用严格设计的统一问卷,通过书面语言与被调查者进行交流,来收集研究对象关于教育问题的信息和资料的方法.它有如下特点:1.调查工具标准化;2.调查过程标准化;3.调查结果标准化;4.研究效率高.
教育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理论假设,有计划地控制教育活动中的某些因素,以引起其他因素朝着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的方向转变,然后检验假设,并由此揭示教育活动规律的综合性研究活动.它的基本特点是:1.教育实验要揭示教育现象或教育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2.教育实验对因果关系的预先设想以假说形式表现出来,实验过程围绕假说展开操纵、控制等一系列干预活动,经观察、分析,最后检验假说.内容分析法是对教育文献的内容作客观而系统的量化分析,并加以描述,从而对相关的教育现象作出事实判断的研究方法.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的文献资料可以是:1.以文字记录的资料,报纸、期刊、教材等内容往往是专业研究者的研究对象.2.以声音记录的资料,包括:上课录音、学生谈话录音、竞选会现场的录音,与某个年段的教材配套的录音磁带.3.以影像记录的资料,包括:教学录像、电影、电视、幻灯片、图片.
内容分析法具有明显、客观、系统、量化等四个基本特点.1.明显的内容;2.客观的事实;3.系统的记录;4.量化的结果.
(二)质性方法
作为与实证研究相对的定性研究,有着独特的研究传统和研究假设,为定性研究所采用的质性方法,有着它的定义.陈向明先生给质的研究方法下了一个定义:“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质性研究包括访谈调查法、定性观察法、叙事研究法.
访谈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与被调查者面对面进行交谈,以口头问答的形式来了解某人、某事、某种行为态度和教育现象的一种调查方法.它有以下特点:1.调查过程灵活深入.2.获取信息完整真实.3.适用范围更为广泛.访谈调查法的主要局限有:1.样本小、费用多、时间长、效率较低.2.标准化程度较低,难以统计.3.调查过程容易产生偏差.4.访谈调查不能体现的特点,不能完全消除受访者的心理顾虑,这往往会影响受访者所提供信息的客观性.
定性观察法是研究者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中对被观察的人或事所作的开放性观察.它有以下几种特点:1.可以了解到更为真实的信息.2.可以获得更为完整的资料.3.可以进行多次观察.定性观察法也有局限:1.易受观察者的主观影响.2.观察结果的代表性不够高.
叙事研究法就是以叙述故事的方式来描述人们的经验、行为和生活方式,通过所叙述的故事来探究经验、行为的意义,及其蕴含的思想和哲理.在教育研究领域,叙事研究就是通过描述和分析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师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来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工作、事件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理念,从中发现教育问题,探究教育思想,揭示教育活动特点.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点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教育叙事研究具有:1.以质性研究方法为工具.2.以教育中的故事为对象.3.教育实践者成为研究主体.4.形成认识时采用归纳的方式.但也有局限性:1.外来研究者征得研究对象的配合相当耗时.2.不易了解到局内人的真正想法.3.研究者很容易受到叙事者故事的影响而偏离研究目的.4.叙事研究受到研究者个人倾向的影响.5.叙事研究对研究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系统方法
系统科学方法论的运用体现在研究主体身上,主要表现为系统思维.它的关键特点体现在运用系统科学原理考察和把握研究对象的性质,并据此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性方法——既包括实证方法,也包括质性方法,以达到研究目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及相关因素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研究,着重探讨研究对象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系统方法论及系统思维的特点:1.与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相比,系统思维具有清晰性和开放性.2.与自然科学的还原主义分析思维相比,系统思维强调系统的整体性.3.与以往任何一种研究范式相比,系统方法论提供了新的思维原则、模式、路线及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范例.
(四)复杂思维方法
复杂思维直面世界或事物本来具有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变化的生动丰富性.它考察事物及其运动变化的思维方式,是以非线性思维、关系思维、过程思维、情境思维为特征的.教育系统的复杂性体现在:1.教育活动组成因素的多样性和可变性.2.教育活动结构与功能、系统与部分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3.教育活动过程的动态生成性和教育结果的不确定性.
(五)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指依靠教育专家、学者的帮助,在教育实践中展开科学研究,并以研究的成果指导自身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它的基本特点:1.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主体,教师即研究者,课程即实验,课堂即实验室.2.强调参与、合做与交流.3.强调实践反思.
(六)文献法
文献检索是科学研究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步骤,它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文献检索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献检索是由文献贮存和文献检索两个部分构成的一个检索系统.狭义的文献检索则指根据检索课题,利用一定的检索工具把所需要的文献及其线索查出的过程.文献法有利于全面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现状,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科研成果,帮助研究人员选定研究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有利于为教育科研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研究效益;有利于拓展研究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课题研究的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