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改错题的具体解题方法
现在我们来讨论改错题的具体解题方法。如前所述,改错题可以大致分为六个类型,所以我们的讨论也针对这六个题型来进行。
A.时态错误的发现与解决
我们来看2001年第79题:Immediately before him was a…he put it into his collar,so that it falls across his shirt.此处的上下文明显地表现出过去时态的特征,因为在本行之前有明确的过去式was,那么如果was无错误,falls就必然是错的。然后根据题目可知was所在行无错误,所以falls应改为fell。来源:考试大网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发现时态错误的关键是确定文章背景时态。句子的时态一般情况下应与文章的背景时态相一致,如不一致,则就会是错的,这就要求我们在通读文章时要留心。此外,就像这道题所反映的,有关的动词或者时间状语也是有用的。在解决的问题上,要注意同类时态的选择问题。譬如发现文章中的过去时态是错误的,而应当选用现在时态,则要注意是用一般时还是完成时。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利用时间状语或是有关动词来 _进行判断时,应该肯定该判断的依据是正确的,否则会导致错误。因此,背景时态是进行判断的最可靠的标准。
B.介词错误的发现与解决
首先来看介词本身用法错误的题型:A very flat piece of bread that looked,to him,very much as a napkin.在本题中,介词as是错误的,应用like取而代之。就这种题而言,准确掌握介词本身的意义是最根本的。As一般当做“作为”讲,而like的意义则是“像”。如果能精确地掌握它们的区别,那就会对题目的错误一目了然了。此外,有些介词有其习惯的用法,如2001年6月第75题,at the country就应改为in the country。对于这些习惯的用法,应多练多总结以利掌握。
然后是介词搭配。在所判断的行中有介词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该介词是否可以与其他的名词或动词构成固定搭配。如1996年6月第75题,because of its large student body consisting in many people…该题中in无疑是错误的,因为consist of是一个固定的搭配。对于此类题,熟悉有关的搭配本身就是解题的方法。
C.主谓一致的错误发现及解决
前面已经说过,主谓一致主要是数的一致。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一些既定的语法规则,考试往往是比较侧重于考这些规则的。下面是有关规则的总结:
the majority作主语,谓动用第三人称单数。
the majority+复数名词作主语,则用复数。
the flock of+复数,谓动用单数。
表示价值,重量,长度,时间等名词,尽管是复数形式,谓动也用单数。
a number of+复数,谓动用复数;the number of+复数,则用单数。
neither…nor…连接两个并列主语时,以第二个名词为准。
more than one+复数名词,谓动为单数。
kind,form,type+of+名词,以kind,form,type的数为准。
a series/species/portion+of+名词,用单数。 many a+单数,谓动用单数。名词+and+名词表示一种概念时,用单数。
neither of+复数,谓动用单数。
从句做主语,谓动用单数。
an average(total)of+复数后用复数,the average(total)of+复数后用单数。
a body of+复数,谓动用单数。
这些规则只是其中常考的一部分,其他的还有待于大家进行总结。总之,熟练地掌握这些规则,应付主谓一致类的考题就会很容易了。
D.动词错误的发现与解决
我们首先来看2001年1月的第80题:But perhaps we should look at both sides of the coin before arriving hasty conclusions.本题中所考查的是短语动词。英语中有许多的短语动词,是很难从字面上判断其意义的。其中与介词构成短语的动词是最常见的。例如本题中的arrive,必须与at搭配成为短语动词之后才能与conclusion搭配。我们在分析题目的时候,发现有动宾搭配的时候,应该考虑该动词是否是一个短语动词,并进而分析构成该短语动词的介词有无遗漏。对于短语动词的熟悉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随时总结与记忆。以下是六级考试中常见到的短语动词:
account for, add up to, back up, break down, break away from, bleak out, break up, break in, break off, bring about, “bring up, bring out, bring down, build up, call off, call for, call on, carry out, check in, clear up, come off, come around, count on, cut down, cut off, do away with, dwell on, fall back on, fall out, get over, get out of, get at, give out, give up, give off, hang on, hold back, keep back from, keep up with, lay off, lay down, live up to, look into , look forward to, look over, make up, make out, pass away, put up with ,role out, run out of, set about, take over, take up, take in, take off, turn up, turn out, work out等。
还有一种常考的动词的用法就是语态。如2000年1月第79题:One is surely justitied in his concern for the money and resources that they are poured into the space exploration.在本题中,由于从句的主语they与pour的关系是主动的,因而不可以用被动语态。在所分析的.文字中包含谓语动词,那么应该分析是否是这方面的问题。其中应该重点分析主语与谓语动词的关系是主动还是被动。
E.连接词错误的发现与解决
我们首先来看2000年6月的第73题:However.a second person thougt that this was more a question of civilized behavior as good manners.本题所考查的就是比较连接词的用法。从前文的more我们就可以看出,下文的as是不恰当的,正确的答案应是比较连接词than。一般来说,比较连接词所考查的重点集中在88与than的用法上。句意中是否还有比较意义是很容易辨别的,我们一旦觉察到句子有比较的意思,就应考虑是否是as与than的用法混淆。
此外定语从句的连接词也是要特别注意的。我们看 2000年6月的第74题:Instead,this other person told us a story,it he said was quite well known.在这里,句子的后半段很明显是一个非限制性的定语从句,所以应将it改为which。非限制性的定语从句的连接词在近几年的考试中反复出现,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是。凡是发现有复合句的分析对象,首先就要考虑从句的连接词。首先看是否有连接词,其次看连接词是否正确,尤其是which与 that的不同应用.
F.语言环境类错误的发现与解决
从历年的考题来看,语言环境类的错误是最有章可循的。这类错误一般是一行中的关键词与上下文所体现出来的意思完全相反。例如2000年6月第72题:A well—man. nered person…walks down a street he or she is constantly un-aware of others.本句的文意是一个有礼貌的人在街上走的时候是不会旁若无人的。而句中的unaware明显与句意是不符的。此类题的解决也较简单,那就是将不符合文意的词改为它的反义词即可。
对于这六种以外的其他题型的特点和解决方法,我们就不在这里讨论了,如前所述它们考到的机会较少,同时也缺乏技巧性,解决它们的关键就是在平时的训练中对它们的熟悉程度了。
‘贰’ 政治材料分析题如何解答
高考政治材料分析题是政治最常见,也是最难的一种提醒,材料分析题出题范围广,考查的知识点多,丢分的几率大,那么,政治材料分析题该如何解答呢?下面为大家整理了材料分析题答题 方法 与解题思路,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高中政治材料分析题答题方法
紧抓考点、阐述原理、展开分析、简单结论这是高中政治材料分析题基本的答题方法,下面就来详细讲一下这四个方法。
1、锁定考点(分析材料,明确观点)
捕捉题干信号,把握材料线索,比对理论框架,确认考点原理。仔细审题,找出本题目是关于哪个科学的哪个章节,在草稿纸上写下此章节内所有可能与本题有联系的基本概念及原理。大多数题目是跨章节,甚至跨学科的,要注意思维的发散性。
2、原理阐述(阐述概念)
表述尽量准确。但只要理解正确,不苛求一字不差。如果背住的原理文字量太少,显得内容不丰满,可尝试以正面阐述后,再反面阐述的方式丰富答案。
解释每一个概念并写出原理的基本内容。如果自己写出的相关概念太多,则视试卷留出的空白捡重要的写,解释概念和原理一般不要超过本题答题空间的二分之一。
但要注意答题时每个概念和原理要作为一段,字迹要工整清晰。好了,本题目分数的一半你已经拿到了,下面进行第三步。
3、展开分析(论述意义,说明对策)
可适当复述材料,利用题目提供的材料复制部分答案;可根据题目的性质纵向层层递进,或横向分方面展开;如想到的角度多,话头就别太长,多角度能够提高命中率。
若想到的角度少,就可以多写话,以较丰满的文字加重份量。联系实际,如果本题是论述题,则根据本题联系实际中的一些现象,给出评价。
如果本题是材料题,则材料就是实际,指出材料中的一些问题,也就是将材料用你学过的关于政治的术语再复述一遍。这部分一定要有,而且要作为一个段落,字迹工整。
4、简短结论
归纳并复述基本观点,突出论点,加深印象。这一部分是绝对送分的,但也要有技巧。要将其作为一个段落,如果此题是论述题,则将整个题目再复述一遍,不要忘了在前面加上一个所以;如果此题是材料题,则提倡材料中好的做法,批评材料中坏的做法。
上面的四步中没有提过辨析题,其实辨析题就是一个分值较少而且需要判断的论述题,除了判断以外,上面的四步同样适用。
但题目特别注意的是辨析题的判断,千万不要盲目的说其对错,例如一些题目的前半部分是对的而后半部分产错的,有的题目说的不全面,这些都要指出。
如果答大题时你能熟练地按上面的四步做,那么恭喜你,大题方面你至少可以比相同水平的其他人多得分。
高中政治材料分析题解题步骤
高中政治材料分析题解题步骤虽然只有两步,一步审题、一步答题,但是,这里面也有一定的技巧,其中审题是重点,因为只有审清题意,从材料中获取拥有的信息,才能正确答题。
第一步,审题
审题是做题的关键,当然也就成了得分的关键。审题事实上考查的是高考文综考试大纲所要求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集中体现。考生需要通过审题把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即材料中心、材料结构和关键词语等内容提取出来。这一环节是重中之重,要格外重视。审题包括审材料和审设问两个部分。
(1)审材料。
审材料时注意两点:一是划分材料层次并分别概括出段落大意,并且要注意各个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要注意材料的中心意思和教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炼出材料所体现出的原理。
(2)审设问。首先要分析出角度,是经济常识、哲学常识还是政治常识,或是更为具体的知识范围;其次要弄清设问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明确考查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就是要对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作判断型的说明。
“为什么”包括原因和影响两个方面,原因也就是产生材料中这种现象的原因,影响则要从性质上判断是积极的影响还是消极的影响。
“怎么办”是指 措施 的角度,而且要视情况而定,是从宏观上讲措施还是从微观上讲措施。
第二步,解答
组织答案是对学生论证和探究问题能力的考察。针对不同形式的问法,所作的答案也是有所不同的。但是不论做哪一种答案,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不论是经济学、哲学还是政治学,都要语言表述准确规范,尽量用教材上的主干知识语句或材料中的相关语句。
二是要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详略得当。总的原则是相关理论+材料分析,千万不要一大段理论知识的罗列堆积。
三是理论表述和材料分析要相匹配。理论和材料的结合要分析得体,避免两张皮。
高中政治材料分析题解题技巧
下面从四个方面来向大家讲述高中政治材料分析题解题技巧,要想高中政治材料分析题拿到高分就必须让整个审题、答题的过程规范化、标准化,下面就来看看该如何解答高中政治材料分析题吧。
①认真读题 , 弄清题意 , 明确中心及论点 , 确定论据。
在读题时 , 先要抓住试题提供的解题要求和条件 , 必须明确 , 答案不是凭空想出来的 , 而是从试题的文字中分析出来的。其次要明确中心 , 只有围绕中心答题 , 才能与题意的口径相符。再次将中心论点按题意分成几个有机联系的分论点。最后要确定用来分析说明中心论点或是分论点的根据 , 包括政策根据、事实根据和数字根据。这是解题的钥匙。
②归类对号 , 落实课、节、框。
试题虽然千变万化 , 但都离不开用教材的内容来解答。读题时 , 必须判明答题要用教材哪些章、节、框的内容。这样就缩小了思考范围 , 然后胸有成竹 , 根据题目的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组织某方面的知识。
③规范化答题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先归纳题目观点 , 表明自己的态度。
第二步:讲清有关的理论观点 , 即讲清分析说明问题的理论依据。
第三步:运用概念、原理、观点分析问题。这是答案的主体 , 理论联系实际 , 分析阐明问题的能力在这一步得到体现。这一寸步的层次由理论依据的层次而定。要遵循由远及近 , 由表及里。由共性到个性 , 由一般到特殊的原则 ,层层剖析。
第四步:联系重大时事。主要是联系党的方针、政策和中心任务;联系一年来国内国际发生的重大时事加以说明 , 主要是指党代会、人代会通过的决议 , 重要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等等。
第五步:用事实证明(包括史实、事实、数据等等)。答题不仅要有理 , 而且要有据。特别注重由基本事实引出基本观点。不论是正面论述还是驳斥题都要用“事实(实践)证明” 。 “事实证明” 往往和作用、意义、结论紧密相连。
第六步:反面论证。在正面论述之后 , 一般还应联系反面观点 , 指出观点的错误所在 , 以加深对正面的理解。这一步通常用“如果说……”“假如……”这样的句式来展开。
第七步:表明态度或简述自己的认识体会。在论述题答案中这一步是不可少的。在教材中多处可以看到在阐述了一个观点后对青年学生(我们)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表态既要联系实际 ,又要扣紧题意 , 不要空喊 口号 。
④答案规范化
答题时一定要使用教材书面用语 , 而不能使用自己创造的语言、概念及社会、家庭流行的俗语。只有教材书面用语 , 才能做到表述规范、准确、科学、简洁 , 才能和阅卷老师沟通思想、交流信息、形成共识、减少误解。
政治材料分析题如何解答相关 文章 :
1. 高考政治归纳类主观题答题技巧
2. 怎样做高中政治的材料分析题
3. 政治材料分析题的答题技巧
4. 如何快速作答政治材料题
5. 高考政治措施类主观题解题思路与技巧
6. 政治主观材料题答题技巧攻略
7. 高中政治材料分析题得高分的技巧
8. 高一政治材料分析题答案
9. 高中政治材料分析题怎么审题
‘叁’ 历史 材料改错题
一、南宋时,黄河以北不是宋领土,他不可能到山海关。
二、南宋初年,北方在金国手里,蒙古尚未兴起,所以蒙古兵占领的说法错误。
三、八股文是明朝制定的特殊文体需求,不是宋代。
四、南宋年,中国基本没有棉花,百姓不会穿棉袄。
五、山海关是明代长城的东线起点,南宋时根本没有山海关。
六、宋代重文轻武,所以武官的地位极高的说法是错误的。
‘肆’ 教资备考:材料分析题套路帮你总结好了!
主观专项
材料分析题:
第24、25题,每道题20分,共计40分
一.材料分析题题型分类
1、评析型——评价老师的做法、教育现状(表态度,给评价)
关键词:评价、评析、你认为...怎么样、如何看待
出现位置:一般在材料第一问
考察能力:知识的运用能力
答案组织:一定要结合材料
2、分析型——为什么、怎么办(启示)等(分析原因,怎么做)
关键词:谈谈、说说、如何做
出现位置:一般在材料第二问
考察能力:考察对材料的理解以及归纳总结能力
答案组织:答题角度隐含在材料中,要求结合材料务必结合,没有要求灵活作答(解释、意义、原因、好处)
3、识记类——简述
关键词:简述、试述、基本要求
出现位置:一般在材料第二问
考察能力:考察记忆能力
答案组织:要求结合材料务必结合,没有要求灵活作答(解释、意义、原因、好处)
二.材料分析题来源
(一)材料分析题章节来源:
1.德育——适用:班级管理片段,教育学生片段、课堂纪律处理
2.班级管理——适用:班级管理片段
3.教学实施——适用:课堂教学片段
4.教学评价——适用:课堂教学片段
5.新课改——适用:万能片段
(二)考题中的材料类型:
1、班级管理片段;
材料特点: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课堂纪律的管理、教育学生
答题知识点范围:
第十八章 班级管理;第十四章 德育;新课改;教师职业道德
2、课堂教学片段;
材料特点:评价老师教学的环节
答题知识点范围:
第二十五章 教学实施;第二十六章 教学评价与反思;新课改
3、其他(理论、名言)。
三.材料分析题答题方法
审题-析题-解题
1、审题:审问题(判断题型)
思考两个问题:
(1)回答什么
(2)会运用到什么知识
2、析题:分析材料
分析的方法:
(1)材料需要一句一句读;
(2)带着审题的问题,分析每一句的链接知识点;
(3)从整体上检查补充链接知识点。
3、解题
四.材料分析答案组织
1、总-概述;
2、分-分析(答案的主体部分);
3、总-回扣题目
评析型答案组织(重点)-评析、评价
1.总体评价
某老师行为合理/不合理。
2.分条评析(3-5条)
(1)理论一+分析(材料做法如何践行/违背)
(2)理论二+分析(材料做法如何践行/违背)
(3)理论三+分析(材料做法如何践行/违背)
3.总结-回扣题目
综上所述,我认为某教师的行为是合理/不合理的。
分析型答案组织-如何做、怎么办
1.总述
重复题目/教师...的具体做法如下:
2.分条展开
(1)做法一+分析(每种方法的具体展开)-题目需结合材料的可
以换做对材料的分析
(2)做法二+分析(每种方法的具体展开)
(3)做法三+分析(每种方法的具体展开)
3.总结-回扣题目
识记类答案组织-考察教材上理论知识
1.总述重复题目
2.分条展开
(1)理论一+分析(理论的具体展开)-题目需结合材料的可以换
做对材料的分析
(2)理论二+分析(理论的具体展开)
(3)理论三+分析(理论的具体展开)
3.总结-回扣题目
三步走原则:
(1)评价——总(分题型,针对于评析型)
表明态度
(2)分析——分
套理论(选择性),套不上理论从当今社会的教育背景、要求作答。
没有标准答案,言之有理,均能得分。
建议答3-5条。
序号化(原理+材料)。
(3)总结——总。
回扣题目:综上所述,我认为...
以上就是关于教师资格证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的分享,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教师资格证考试技巧、备考攻略等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及时关注本平台哦!
‘伍’ 教师资格证考试材料分析题有哪些答题方法
【导读】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有很多种题型,其中材料分析题具备较强的逻辑性、理论性和应用型,考察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剖析和解决某一特殊实例的工作能力,那么教师资格证考试材料分析题的答题方法是什么?今天就给大家进行一下详细的介绍,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看吧。
1、材料分析题挑选的基本全是教育案例,每一实例都突显一个独特的主题风格,经常与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价值、具体教学活动、管理主题活动中普遍的常见问题和非常容易造成疑惑的事件相关。
2、材料分析题大概可分成描述评价型、分析决策型、方案设计型等。
3、做答时要重视立意,有针对性地去看看问题、阅读题干,要留意析题,鉴别一切有文化教育实际意义的信息内容。最先明确原材料内容设计方案的知识要点,随后抓重中之重,再梳理构思,全方位考虑问题。4、解题时要对于问题立即做答,简单明了,要列举科学研究的教育教学理论,要结合具体情况对基础理论开展剖析、表明,最终,谨记得用教育教学理论的专业语言解释。
以上就是教师资格证考试材料分析题答题方法有关介绍,在复习备考的时候,一定要关注起来,现阶段要做的仍是专心进行考试备考,考试通过后,也要关注2020年教师资格证认定申请流程,及时进行资格认定,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备考干货,备考技巧,新闻资讯等内容,欢迎及时关注环球快问,或者直接去环球网校进行对应课程学习,很多免费资源供大家选择。
‘陆’ 高中历史综合题历史材料分析方法
高中历史综合大题阅读时对信息量大的材料要借助标点符号(特别是分号和句号)划分层次,理解各层的含义和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该怎么做?我在这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一、常见的材料类型
在我们历史考试中,我们发现的历史材料分析题中的常见材料类型有哪些呢?
01
文字材料
这是最基本、最常见的。
可分为两类:
一是典籍碑刻类。即从经典着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字资料中摘取的片断材料。
二是文字作品类。即从诗歌、小说、剧本,温联、歌谣、传说等资料中选取材料。
02
表格材料
表格材料其实是文字材料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以各种项目的数据为主体构成,将文字材料表格化。数据具有说服力强的特点,表格具有简洁性特点,可以省略大量的文字表达,使人一目了然,可以从数字的变化中分析出某些历史特点。
但是单纯的简单表格题是有局限性的,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这是简单的表格本身反映不出来的,考生必须用课本知识来回答。而信息量较大的表格则可避免这一局限。
03
图片材料
把历史地图,有关历史场面的图画。漫画和历史文物照片等作为材料。这类材料能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具有直观性强的特点。但纯图片材料题也受图片的局限,只能借用来考查书本知识的记忆或运用课本知识辨别真伪,继续增大难度的设问则无法根据图片回答。
二、历史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步骤
做好历史材料分析题可分为四步:审题、读材料、链接、答题。
01
审题
拿到材料首先读题,不要急于看材料,审题包括该题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只有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更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
02
读材料
读懂材料是答好题的前提。一般情况下读三遍,第一遍粗读,大体了解时段、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内容;第二遍细读,对材料去粗取精的简单处理,找到材料的中心词,找到材料之间的对比处,即关联信息;第三遍重点读,结合前后问题有重点地细读材料,理解材料与问题之间的关系,阅读材料正文的同时,还要注意提示性的文字,即时间地点、人物、材料的出处。
03
链接
就是将材料与课文所反映的相关知识建立关系,判断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时期、历史事件,该内容在教材中怎样论述的,找准知识点,据此而建立答题的大方向,其次将材料与热点问题联系,知识点、材料相结合叙述回答。
04
答题
答题前请写出简单的题纲,即在草稿纸上大致写一下几个要点。答题时候①②③条列清晰的写在答题卡上,切不可从头到尾没有顺序的写完。
三、历史材料分析题中问题的四种问法
01
"根据材料回答"
答案根据材料的内容即可,不必回到教材,如果问的是根据这几段材料回答,请综合每段材料的中心,分别写出,不要笼统概括,否则是写不完整的;
02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这类问题答案不能全从材料中得到,部分答案必须回到教材中去回答;
03
"根据上述材料谈自己的看法"回答
将材料中涉及到的都拿来当作有效信息处理,理解和把握材料的中心词是解答问题的关键;
04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即从所学知识出发探索历史问题的答案,既不用教材的内容作答,也不用照搬材料原句,用自己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在语言表达上要准确,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书写工整。
学会分析历史事件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呢?
分析历史事件应掌握4要素:原因、经过、结果、影响。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演变过程。
例如“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第一目“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和第二目“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讲的是鸦片战争的原因;第一节第三目“鸦片战争的经过”讲的是鸦片战争的经过;第二节第一目“中英《南京条约》”和第二目“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讲的是鸦片战争的结果;第二节第三目“鸦片战争的影响”和第七节第一目“新思想萌发的原因”及第二目“新思想的萌发”讲的是鸦片战争的影响。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呢?
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应分析7要素: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民族关系因素、对外关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如秦朝的统一:
历史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国家数目减少即局部统一。
政治因素——长期战乱,人民困苦,渴望统一。
经济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秦国商鞅变法后逐步强盛起来,国富兵强。
民族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民族联系民族融合加强。
对外关系因素——远交近攻的战略策略。
思想文化因素——韩非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个人主观因素——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过程呢?
关于历史事件过程的分析,一般可以有三种方法
1、以时间系事法,以时间为轴心按照历史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束的逻辑顺序进行归纳。
如鸦片战争经过4点:1840年6月,英舰封锁珠江口,战争爆发——接着,沿海北上到达天津白河口——1841年初,英军扩大战争,一年内占香港和东南沿海一些城市——1842年8月,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求和,战争结束。
2、以空间系事法,以地点为纽带进行归纳。
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点:廊坊、杨村——大沽——天津——北京
3、以人物系事法,按照历史人物的活动来归纳。
如太平天国的防御战,就可以按陈玉成、李秀成以及他们两人共同的行动来掌握。
如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就可以按照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四个人的活动来归纳。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结果呢?
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不外乎四种:
①成功。如:新航路开辟成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等。
②失败。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洋务运动破产、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失败、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等。
③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如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等。
④胜而不胜,不败而败。中法战争,中国是胜而不胜,不败而败,法国是不胜而胜,败而不败。
关于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应该从3个方面考虑:一个“是什么”、两个“为什么”,即结果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说是这样的结果、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呢?
1、分项分析: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响。
如鸦片战争:经济影响——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在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
政治影响——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矛盾的变化、革命任务和性质的变化。
思想影响——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外交影响——由闭关锁国到门户洞开,独立自主的中国开始沦落为一个主权残缺的半殖民地国家,资本主义列强和中国之间的关系不复是主权国家间的平等关系,而是侵略与被侵略、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
清政府站在中国人民头上发号施令,外国资产阶级却站在它的头上发号施令,这就是那许多条约特权的实质。”
2、全面分析:一分为二,既要看到积极影响,也要看到消极影响或局限性,还要分清主次。
如鸦片战争的积极影响: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对后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就有积极影响;思想上——新思想的萌发。
如甲午中日战争的积极影响:政治上——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所以出现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经济上——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思想上——出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和农民阶级朴素的反帝(“扶清灭洋”)思想。
3、国际化分析:中国对外国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影响,中外结合思考。
如鸦片战争对英国和世界的影响:对英国,英国战胜,凭借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世界,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的重要一环。
如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政治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上,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4、转化分析:就是要学会迁移和推广,会转化思维。有两种情况:
一是特殊性影响转化为普遍性影响,
如由鸦片战争的影响思考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侵华对中国有什么影响,由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思考中国古代统一的影响。
二是普遍性影响转化为特殊性影响,
如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课本上讲了对亚非拉的影响(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政治上——欧洲殖民者开始对亚非拉进行政治的控制和渗透;经济上——经济的剥削和掠夺;思想文化上——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
对中国的影响呢?政治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从海路相继来到中国边疆进行侵略活动,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同时使明清统治者走向闭关锁国。第二,明朝中后期,美洲高产农作物通过菲律宾传入中国,为清朝人口快速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三,天主教从海路传入中国,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局面。
5、学科交叉分析:学科之间的交叉影响,即历史事件对政治的影响,对地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