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资源勘查学的研究方法

资源勘查学的研究方法

发布时间:2022-12-07 13:39:32

㈠ 勘查技术方法研究室

1.业务定位

陆地及海洋矿产资源勘查方法技术应用研究及设备研制,与成矿规律及矿床研究紧密结合,建设具有矿产资源研究所特色的勘查方法技术研究室。

2.发展方向

(1)陆地矿产资源勘查方法技术研究:两个主要方向,一是立足于目前世界地球物理探测研究的前沿,深入推进第二找矿空间的深部探测技术和立体勘查技术的研究,为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后备资源基地;二是从我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出发,积极推进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隐伏大型—超大型矿产资源的预测与定位研究,重点是覆盖区的隐伏矿找矿研究,为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基础经济发展提供矿产基地。

(2)大洋矿产资源勘查方法技术研究:以国际上先进的技术潮流为引导,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洋探查装备和海底探测技术,重点研究海底光学可视化探查与声学探测技术相结合的多参量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原位探测技术方法和大水深作业工程装置集成技术,以整体提升我国大洋探测技术水平作为研究方向和目标。

(3)遥感技术:积极推进遥感探测技术的穿透性研究与典型矿床的遥感特征研究,进一步拓展遥感信息提取技术在农业、环保等领域的应用研究。

3.研究内容

(1)现今世界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前沿研究:我国东部项目组主要进行深部探测技术与立体探测技术、地球深部结构探测与成矿动力学研究。主要以深部第二找矿空间为目标进行方法技术研究。

(2)隐伏矿探测技术与成矿定位预测研究:我国西部项目组主要以近地表浅部(0~1500米)隐伏矿为研究主要目标开展定位及探测的方法技术组合研究为主,尤其以第四系浅覆盖区隐伏矿找矿方法技术研究为重点。

(3)大洋海底可视化原位探测技术方法及设备研制:主要从事大深度海底极端环境找矿技术方法和设备研究;在大洋资源勘查中,可视化技术的应用在异常示踪、靶区圈定、找矿标志目视观测,尤其是近海底地球化学异常原位探测、海底生物种群、特征微地貌标志的探查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4)遥感方法技术应用研究:主要从事与典型矿床类型的遥感识别技术及区域遥感蚀变、构造信息提取,为进一步找矿研究提供基础信息。

㈡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就业方向和前景如何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就业方向和前景如下: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简介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培养具备地质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资源勘查与开发的各类工作方法,具备对资源形成理论及分布规律等综合分析和研究的基本能力,能在资源勘查、开发、管理、规划、保护等领域从事固体矿产、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和管理方面工作的高级研究工程技术人才。

学生主要学习地球科学基础知识,资源勘查和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及工作方法,具有综合分析区域资源分布特征、规律及工业价值,进行资源评价、资源管理及科学决策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资源勘查工程主要研究地质学、矿产勘查学及矿产经济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涉及从勘查选区、勘查评价到矿产开发全过程的地质、技术、经济及环境等方面内容,常于野外作业。

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学科知识面宽,从业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在自然资源等相关机构从事固体矿产、石油、天然气的勘查、评价、开发及管理等工作。

㈢ 勘查技术方法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0.3.1 古代的勘查技术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从一开始就和岩石、土壤、矿产、盐和水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息息相关。人类历史上的旧石器时代、新石器(包括粘土烧制的陶器的使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的划分就是按照人类对矿产品的开发利用水平(生产力发展的标志)确定的。在各种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勘查技术与工程也就逐渐形成了。

我国是一个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文明古国,勘查技术的发展具有很长的历史。公元前180年成书的《管子·地数篇》明确记载着:“山有赭者,其下有铁;上有铅者,其下有银;上有丹砂者,其下有金;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铜金,此山之见荣者也。”它不仅揭示了矿床学上金、汞共生,铁、铜、金共生,铅、银共生的事实与规律,而且还为现代地球化学勘查采用指示矿物(指示元素)找矿提供了启蒙思想。我国西晋时期张华所着《博物志》中,有“积艾草三年后,烧,津液下流成铅锡,已有试验”的记述,实际上就是现代生物地球化学找矿的原始思路与方法(朱训《地质科学与地矿事业》,1997)。

至于找地下水和取盐的钻掘技术则发展更早,成就更加辉煌。早在我国夏代就有“伯益作井”之说。到了北宋,为从地下采卤制盐,四川遂宁卓筒井的打井深度已达3000 m,发展出了一整套钻井工程、工艺及相关技术,并在自贡、遂宁,五通桥等地广为使用,世代相袭,至今仍保留着几十口这样的井。该项采盐钻井技术,被誉为“现代石油钻井之父”,“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中国矿业》·四川卷,1998)。

我国的战国时期已能利用天然磁铁磨制指南针,并产生了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的罗盘。这是人类对岩石磁性和地球磁场的早期认识和具体应用。后来英国伊丽莎白女王一世的医生(威廉·吉尔伯特)通过对罗盘指向北方的进一步研究,得出了地球本身是一个巨大而又非规则的磁体的结论。这一结论在某种程度上又启发了牛顿思考树上的苹果为什么要落地?他认为,一定是物体与物体之间有引力,最后产生了他着名的重力理论(A.E.Mussett等,2000)。地球磁场和重力场理论的建立,奠定了现代地球物理重、磁勘探的基础。我国东汉时期着名学者张衡在公元132年发明了地震仪——候风地动仪,这是我国学者对地震、地震灾害的认识和地震观测技术发展的杰出贡献。图0-4是候风地动仪的外形和利用惯性原理使其中的倒立摆向着地震波传播方向摆动引发该方向龙嘴的小球吐出的原理图。

0.3.2 近代勘查技术

近代勘查技术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的。1888年,匈牙利学者 Baron Roland Von Eötvös发明了扭秤(torsion balance);1900年在欧洲开始用扭秤进行地质构造图的绘制;1922年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发现了盐丘构造的重力异常,并于1926 年首次用地球物理扭秤法发现了盐丘构造中的石油。

图0-4 候风地动仪及原理图

地震勘探方法是从地震波的理论研究、天然地震研究和声波等研究中发展起来的。1905年,L.P.Garret建议用地震折射波法寻找盐丘构造。1912年发生了英国的泰坦尼克号轮船在大西洋与水下冰山相撞沉没的惨痛事件之后,R.A.Fessenden立即着手水下冰山的探测研究,于是产生了水下声波探测法,并获得了美国专利。该专利于1917年发布,是世界上用地震波进行勘探的首项专利。更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地震勘探方法是德国学者Mintrop提出的,他于1914年发明了机械地震仪,以该仪器为基础,他在1919年申报了德国专利,名为“确定岩石构造的方法”。该专利于1926年发布,阐述了机械波可用人工爆炸产生震源,用地震仪器接收,通过分析各种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深度,走时和距离能够确定地层的厚度、密度以及地层构造的走向和倾角等等(R.E.谢里夫,1995),这几乎涉及到了现代地震勘探所有的重要内容。

1879年,R.萨伦教授出版了他的着作《用磁法找铁矿》,随后在瑞典成功制造了萨伦-堤伯格磁力仪和汤姆森-萨伦磁力仪,并形成了确定地下磁性岩脉埋藏深度、走向和倾角的实用方法(W.M.Telford等,1990)。

电法勘探亦有较长的发展历史,1815年,R.福克斯发现某些矿物具有自极化特性,并预言可利用这一效应寻找某些矿产。过了约100年相应的仪器才制造出来,1913年,C.施伦伯格采用这种仪器发现了硫化物矿床,此后他还发明了有实际勘探价值的电阻率法和等位线法(M.B.多布林,1976)。

在研究地壳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结构的同时,人们对其化学成分亦十分重视,并对元素和元素的丰度进行了长期的研究。1889年,美国学者F.W.克拉克发表了《化学元素相对丰度》的着名论文,开创了现代地球化学研究的先河,目前人们通常把地壳中元素的丰度称为克拉克值。

0.3.3 现代勘查技术及发展趋势

现代勘探技术方法的形成与发展,在西方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我国则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开始的。

按勘查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领域的变化可将现代勘查技术的发展以上世纪80年代为界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在20世纪40~80年代是勘查技术快速发展和成熟的时期,应用领域以矿产勘查为中心。第二个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是应用领域不断变化和扩大的时期。

在以找矿为中心的第一个时期,勘查技术主要分为油气勘查技术和固体矿产勘查技术两种。

油气勘查技术的典型代表是地震勘探和井下地球物理,通过它们的发展可了解整个油气勘查技术的发展进程和概貌,地震勘探的发展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40~50年代),地震仪器采用电子管元件,以光学照相的方式获取以专用相纸为介质的地震记录,用人工进行资料的整理、处理和解释,很多的大油田,包括我国大庆油田的发现,最初都是用这种仪器和技术方法发现的。这类设备的主要缺点是笨重,机动性差,资料不能重新处理,记录动态范围小(20 dB,只能识别10倍大小的振幅差别),资料处理效率低。

第二阶段(上世纪50~70年代),地震仪器采用晶体管器件,以磁头录制的方式获取用磁带作介质的地震记录。这种记录可以反复回放处理,在处理中可使用模拟电子计算机处理,也可通过模数(A/D)转换后用数字计算机处理,记录的动态范围提高了1个数量级(40 dB,可识别相差100倍大小的信号)。磁带仪器的出现,使至今仍在有效使用的反射地震多次覆盖水平叠加技术得以应用与发展,大大提高了地震勘探的能力与效果。

第三阶段(上世纪70~80年代),以数字磁带记录、数字电子计算机处理,超多道(千道以上)、高覆盖观测,大动态范围(100 dB以上,可识别强弱相差10万倍以上的信号)为特点。这推动了数字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先进国家用于地震资料处理的电子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之快,性能之优越,存储量之大与军事、气象部门是并驾齐驱的,或者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除地震勘探之外,为油气勘查服务的其他技术方法也有快速的发展,重力测量已不再使用笨重的扭秤,代之而来的是精度高、轻便的重力仪。它能在水下、井下和空中(航空重力)测量。地面重力测量精度可达微伽级,这样的高精度测量在其他方面亦很有用处,例如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阿波罗-17登月飞船到达月球时所使用的月球-4号重力仪与勘查工作中所用的高精度重力仪出自同一公司的同一设计者(LaCoste),其精度就是微伽级的。实验目的是想把月球作为参照质量,在地球和月球上同时进行重力测量以证实爱因斯坦关于存在重力波的预言。可惜因为一些小的设计错误,这项实验未能成功,重力仪的精度和高分辨率是十分肯定的。

这一时期的油气钻井技术工艺也发展很快,出现了深度7000 m以上的超深井、斜井、水平井和同一井位多方向钻进的丛式井,以及把钻头作为震源的随钻地震技术等等。

在固体矿产勘查和其他方面的应用中,勘查仪器设备和方法向着轻便化、数字化、高精度和高效率的方向发展。20世纪50~60年代先后出现了航空核子磁力仪和更高精度的光泵型铯、铷蒸气磁力仪。航空磁测速度快、效率高,便于大面积测量,容易从事地面难以进入地区:沙漠、高山、极地和海洋等的勘查工作,对铁矿的勘查和含油气盆地基底的描绘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与航空磁测相媲美的还出现了遥感、航空摄影、卫星定位、航空电磁法、航空γ、航空重力等空中勘查方法和地面与井下的各种放射性、地球化学、电法、探地雷达等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整体上提高了矿产勘查技术水平,全面增强了勘查功能,扩大了找矿效果。

从20世纪80年代起到现在是现代勘查技术工程发展的第二个时期,这个时期的方法和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勘查技术的发展趋势。其显着特点是在勘查技术继续发展的同时,其活动领域从找矿为中心扩大到既继续为资源、能源的勘查服务,又为生态环境建设、城镇建设和大型工程建设服务。活动领域的转变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首先,人们逐步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人类在开发利用大自然,享受用高科技创造的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给大自然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环境问题引起世界各国重视,环境地球物理和环境地球化学等新的勘查技术工程的学科分支逐步调整自己的位置与方向。

第二,大型工程的建设速度和规模不断扩大,这包括公路、铁路、地铁、机场、矿山、管道、水坝、大厦、核电站、码头的建设等等,这些设施的质量和安全及其相应的环境保护,成为人们空前关注的问题。因此,工程地球物理这个较老的学科也受到了特别的重视,环境工程地球化学新学科在20世纪90年代也开始出现。

环境工程地球化学是利用地球化学作用改善环境的科学技术,主要任务有防止污染,改善岩石和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改善水的质量。

第三,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为城镇建设服务的城市地球物理、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寻找地下水的水资源勘查技术的市场需求迅速扩大。

由应用领域不同而出现的上述新的勘查技术方法仍由图0-2和图0-3的中部所示的那些方法组合而成,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仍应参考表0-1。该表主要是根据技术方法的性能确定的,实际应用中还应注意利用性能价格比来选择适当的方法,比值高的应当优先选择。各种方法在做同一工作的经济成本是有差别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勘查技术有以下的主要发展趋势。

充分利用和发挥信息、网络和计算机的作用,使勘查技术在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解释和显示等方面更加现代化。巨型并行计算机、海量存储器、网络数据的高速传输与通讯,各种解释工作站和三维可视化显示将普遍使用。

勘查技术工程将按照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继续提高自身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地球是一个复杂的巨大系统,目前只能用理想的、简单的数学物理模型去描述它,以这种理想化的模型为基础结合勘查技术工作者在地表或上空观测的有限数据去反演或解释地球内部是不精确的。它只能部分地解决某些简单的问题,如何将一个复杂的、真实的地球内部展示在人们的面前,将是一项困难和长期的任务。

增强勘查技术的功能,调整投入结构。前面已经指出了勘查技术某些新的应用领域,如何在这些领域中取得实质性进展则是人们应着重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水资源的勘查就是一个紧迫的问题。世界各国对地下水勘查的投入(1991年)只占勘查总投入的0.1%(R.E.Sheriff,1995)。改变类似这样不合理的经费投入结构,可促进相应方向技术的发展。

㈣ 资源勘查工程主要是干什么

资源勘查工程主要研究地质学、矿产勘查学及矿产经济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资源勘查工程涉及从勘查选区、勘查评价到矿产开发全过程的地质、技术、经济及环境等方面内容,常于野外作业。

例如:煤矿等矿产资源的勘查,油田的勘查与开采,矿产资源评价,地震等地质灾害的防治等。



就业情况:

主要到资源勘查、开发(开采)与管理等领域从事固体、液体、气体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和管理等方面工作。

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在人口压力之下,这一优势变得越来越弱。如何解决能源危机、资源危机,勘查新的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的资源勘查在解放初期非常红火,进入新世纪新千年,为了缓解人口过多带来的压力,肯定会掀起新一轮的资源勘查热潮。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资源勘查工程

㈤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就业方向和前景如何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矿产资源、油气资源、国土资源、区域环境、城市建设、水电交通等行业从事勘查、规划、管理和评价、教学、科研等工作。例如,资源勘查、石油开采、资源评价、资源管理等等。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要学习地球科学基础知识,资源勘查和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及工作方法,具有综合分析区域资源分布特征、规律及工业价值,进行资源评价、资源管理及科学决策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㈥ 资源勘查工程考研方向是什么

资源勘查工程考研的方向一般是工学的地质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等,具体专业介绍如下。

1、地质工程

地质工程硕士是专门从事地质调查研究、水资源普查、矿物资源勘测的、地质地貌成因分析、工程地质处理的专业性人才。

2、矿产普查与勘探

该学科以各类固体矿产和流体矿产为研究对象,以矿产资源预测、勘查、评价及开发利用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为研究内容,以地质、资源、环境、技术、经济综合效益最优化为研究目标,为21世纪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培养高层次的矿产地质技术人才。

矿产普查与勘探以地质、数理、技术、经济为基础,并与矿业工程、石油及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有密切联系。

3、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建设目标:面向国家资源需求目标和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以资源勘查和工程建设中重大战略性问题为重点,深入开展固体矿产和能源矿产的形成机理、分布规律和预测与评价研究,复杂条件下资源的勘查。

探测、开发和钻探工程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岩土钻掘与防护工程、环境与工程探测技术和地质灾害防治研究,产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建设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

4、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利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矿床学、同位素地质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研究层控金属矿床和有机矿产资源特征,为矿产资源勘察提供理论指导。在矿物成分与化学成分与工程性质关系研究、宏观结构与工程性质关系研究和微结构与工程性质关系研究等方面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㈦ 资源勘查工程的现状与发展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地矿业是工业产业链的初端,是基础产业。无论是工业化或后工业化时期,还是知识经济时代,地矿产业在国家经济的基础地位不会改变。
从国外与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类似的专业教育都属于工程教育范畴,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设专业与其他地学专业界限模糊,统称为地质学或地球科学专业。加强基础科学教育,大学1~2年级主要上数学、理化、计算机、生物学及天文学等基础课,3~4年级才涉及到专业基础课,其门类设置齐全,要求高年级学生必须选学岩石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外,尚有石油、煤、天然气、地质学、地球资源勘探方法、古气候学、环境地质学、自然灾害学、土壤学与农业、生物与海洋、图书馆资料及其他信息查询方法等课程,同时要求学生了解地质工作的方法与途径,了解新技术、新方法在地学中的应用,并尽量加入一些地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和认识。西方国家的教学计划普遍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生产实习。英国的1+3+1和1+4+1学制和德国工科的半年实习制,对于培养工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和动手能力十分重要。
中国设有资源勘查工程的高等院校大约27所,基本分布于煤炭、冶金、建材系统,高校合并改革后,除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南大学、石油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吉林大学等少数几所隶属于教育部外,绝大多数为中央和地方共建院校,服务重心逐渐转向于所在省(区)内勘探业和地方经济。与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主要研究对象——煤炭相同的高校大约有9所,唯一隶属于教育部的高校为中国矿业大学,临近省份中,山西、山东、河南各有一所普通院校。中国资源勘查工程高等教育有以下几方面特点:第一,专业划分细,一般院校都设有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工程专业;第二,课程设置涉及面广,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即是为资源勘查企业、尤其是煤炭勘查企业培养工程师类专业技术人才,要求学生对勘查项目生产与管理的各方面全都了解,课程中知识门类多,包括数学、化学、矿物岩石学、古生物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能源地质学、资源勘探学、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资源管理与评价等等方面;第三,实践性及实习、设计环节多。 至今,中国大多数设有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其专业设置、教育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强调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知识直接影响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发展潜力。美国学生学习的基础课程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实验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减少了课程间的内容重复,淡化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限,使专业课也成为一个打基础的重要环节。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非常重要,英国的工程专业都设置有课程大作业,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课题研究,包括从资料收集、问题分析、提出观点和解决方案等环节,这是英国大学工程教育的一个显着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精神:人才培养的个性化,既是人才成长的规律,也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体现。工程师的任务是发明和创造,因此创新能力是一个工程师的生命,工程教育应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个性并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英国大学基本上实行的是学年制,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主要依靠选课制和多样化的教学过程。在三年的本科学习中,第一年基本上没有选修课,第二学年有大约20%的选修课,第三学年的选修课则为50%左右。由于教学方法与个人作业形式的多样化,即使选修同一课程,学生的学习重点也有不同,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甚至结合今后的就业打算来选择,来逐步培养自己的特长。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开设大量的选修课,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基础,技术和兴趣、特长和性别来选择不同的课程,依据不同的学习路径,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麻省理工学院不但设有百门人文社科课程供学生选择,专业课程也是如此,要求学生在几十门的专业课程中选择不少于3门的专业课程。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构建各自不同的知识结构,就需要大量的选修课程来支撑。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现代地矿学科的内涵已大为扩展,凝炼地矿领域的科学问题,明确专业发展方向,重新构建本科生的知识结构是制定新的教育计划和课程体系的基础。 第一,更彻底地完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资源勘查将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国际。地质资源勘查工作领域也将大大扩展,包括能源、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查,特别是紧缺矿产和非传统矿产勘查等
第二,与国土资源勘查、开发、监测和管理等密切相关的地质科学将向地球系统科学转变。
第三,由单一的矿产资源评价向资源环境联合评价转变。
第四,勘查领域发生重大转变,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转变,同时,勘查也由地壳浅部向深部,由陆地向海洋,由东部向西部转变。
第五,由传统地质勘查技术方法向新型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新探测技术方法转变。实现矿产资源勘查工程的数字化、信息化、系统化和高度技术集约化。

㈧ 资源勘查工程的知识技能

1.掌握基础地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进行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普查勘探的室内外工作方法;
3.具有对区域地质、矿床地质、成矿地质条件、矿产分布规律等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的初步能力;具有对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等现代化勘探方法的结果进行地质解释和运用的初步能力;具有对资源环境作出评价和规划的初步能力;具有矿产资源经济分析、综合评价和管理的初步能力;
4.熟悉国家有关矿产资源及环境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现代地质学的理论前沿及现代资源勘查技术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

㈨ 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的新技术方法及多元信息成矿预测研究

西藏冈底斯东段总体工作和研究程度较低,找矿难度大,要实现矿产资源的快速高效 勘查评价,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当代新方法、新技术,开展地、物、化、遥等多元信息最 佳方法组合研究,按照“成矿模式+高光谱+TEM或VIP+高精度磁测+DPIS”建立矿床 综合定位模型,快速评价斑岩-层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主攻类型:(1)隐伏斑岩型钼(铜)矿; (2)层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运用高光谱遥感技术,利用ASTER和其他高光谱数据进行测 区1:5万高光谱遥感测量解译,圈定含矿钾长花岗岩体及其浅层泥化带(青磐岩化带)、似千枚岩化带(褐铁矿化带)、解译环形构造、线性构造,圈定找矿靶区。

由此可见,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需要不断创新找矿思路,而创新找矿思路需要丰富 的实践经验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尤其是现代成矿理论发展更新很快,需要广大找矿技术人 员不断学习应用,不断接受新理论新方法培训,不断更新自己的勘查方法技术和找矿思路。

一个地勘项目的成功实施,首先必须有一个好的勘查思路,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 检验、不断调整优化。即要求项目技术人员特别是地勘单位总工、项目负责人不断提高找 矿理论方法素养、实现勘查设计质量创优;其次必须优化勘查工作质量,取准取全原始地 质资料特别是与成矿密切相关的地质特征标志和矿化蚀变资料,充分运用现代成矿理论,尤其是学会识别中大型目标矿床的找矿特征标志,采用模式类比预测法等新方法开展地质 勘查工作;第三是大胆用好用足深部验证工程量,把好工程质量关;第四是对内生金属矿 勘查过程的地质构造分析和矿化蚀变分带(或剥蚀程度)研究是正确指导深部验证工程布 置的至关重要的环节,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只有加强项目质量全程管理,从立项的野外论 证、设计的严格审查和不断优化、野外工作检查指导、成果报告认真验收等各个环节重视 质量,才能出好成果、出大成果。

㈩ 资源勘查与煤炭勘探

煤炭地质勘查是对煤矿床进行调查研究以获取地质信息的过程,是查明煤炭矿产资源、煤炭储量以及生产所需的其他基础地质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分阶段并依次进行。它包括从煤矿床的预查直至开采完毕整个过程中的地质勘查工作,是由勘查对象的性质、特点和勘查生产实践需要决定的,也是由煤炭勘查的认识规律和经济规律决定的。勘查阶段划分的合理与否,将影响到煤炭勘查与矿山设计、矿山建设的效果。因此,它不仅是煤炭勘查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也是煤炭勘查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和技术经济政策性问题。

根据煤炭地质勘查工作的特点和与煤矿设计、建设与开采的关系,一般可分为资源勘查、开发勘探和矿山闭坑治理三大阶段。在煤矿设计、建设前的地质勘查工作属于资源勘查阶段;而在煤矿设计、建设与开采过程中的地质勘探工作,属于安全生产保障勘探阶段,属于矿井地质工作的范畴,涉及闭坑阶段的地质勘查工作更注重环境建设与恢复治理。因此,煤炭勘探学实际上是煤炭经济地质学。

(一)综合勘查方法的形成

综合勘查的概念和方法体系是在新中国煤田地质勘查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充实和完善的。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新中国煤炭地质勘查队伍创建之初,学习苏联煤田地质工作方法,在老煤矿区向外围新区发展中,裸露和半裸露地区多采用山地工程、地质填图、钻探和采样化验等手段进行煤炭地质勘查工作。为验证钻探质量并发挥钻孔一孔多用的作用,亦逐步开展电测井工作。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东部地区在分析地质规律基础上,采用电法扫面、钻探验证的综合普查找煤方法,总结出一套地质-地球物理综合勘查经验,在皖北、鲁西、豫东、冀东、辽南等地找到了一系列大型隐伏煤田。

20世纪60~7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因地制宜的采用山地工程、地质填图、物探、钻探和采样化验相结合的综合地质勘查方法并逐渐开展和应用航片地质填图、遥感解译、数学地质等新技术和方法。

20世纪80年代,在安徽刘庄和山东唐口精查中采用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和钻探相结合的综合勘查,提高了勘查精度并减少了2/3钻探工程量,大大节省了勘查投资,缩短了勘查周期。高分辨率地震勘探能查明落差大于10m的断层,在地震、地质条件好的地区甚至连落差为5~10m的断层亦有明显显示,在探测煤层厚度变化、分叉和尖灭方面亦取得了初步成果。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得到推广运用,1995年煤矿采区三维地震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探明井田内小型地质构造和煤层厚度等方面取得显着进展,大大提高了勘查精度。1996年以后,彭苏萍(1996)等利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成功解决了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小断层、小陷落柱等地质问题,在中国东部能查清1000m深度内3m断层,精释精度大大提高。提高了地质勘查对煤矿安全生产的保障程度。目前,以高精度三维地震和快速精准钻探技术为核心,遥感、物探、钻探、测试技术相结合的煤炭资源综合勘查技术方法体系不断完善并趋于成熟。

我国煤炭资源赋存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煤炭地质工作中综合勘查的重要性。综合勘查又称为综合勘探(generalized exploration),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综合勘查,是指在地质勘查中以煤为主,同时做好勘查区内各种与含煤岩系伴生或共生矿产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勘查。《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明确指出,煤炭地质勘查必须坚持“以煤为主、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的原则,做到充分利用、合理保护矿产资源,做好与煤共伴生的其他矿产的勘查评价工作,尤其要做好煤层气和地下水(热水)资源的勘查研究工作。同时,综合勘查也是指在煤田地质勘查各阶段,针对具体地质和地球物理条件,因地制宜地综合运用各种勘查手段所进行的勘查研究工作。

狭义的综合勘查,是指各种勘查手段的综合运用,又称为综合勘查方法或综合勘查技术。煤炭地质综合勘探技术是集地质填图、钻探、物探、测试、测绘、遥感和计算机于一体的综合勘探技术体系,即根据勘查区地形、地质和物性条件,合理选择高分辨率地震、钻探和数字测井等相结合的综合勘查手段,合理布置各项工程,强调各种手段密切配合和各种地质信息综合研究的现代煤炭地质综合勘查技术,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地质和地球物理条件分析

我国煤炭资源地域分布广泛、煤系赋存状况差异显着。晚古生代海陆交互相煤系形成于巨型聚煤坳陷,煤层稳定但后期改造显着,原型煤盆地破坏殆尽。中生代煤系形成于大、中型内陆盆地,煤质优良、后期构造变形相对较弱。新生代煤系多形成于小型山间盆地或断陷盆地,煤层厚度大但不稳定。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煤系裸露或半裸露;西南地区地形起伏大、植被高度覆盖、交通极为不便;华北东北平原区为巨厚新生界覆盖。各勘查区地理、地质和地球物理条件的显着差异,构成综合勘查方法选择的基础依据。

2.合理选择勘查手段

物探、钻探等各种勘查技术手段各有其不同的原理、特点、适用条件和应用效果,在运用各种勘查技术手段时要取长补短、合理配置、综合运用。综合勘查方法体系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勘查区具体的地理、地质和地球物理条件选择适当的勘查技术手段组合,以取得最佳勘查效果。

我国黄淮海等地震地质条件比较好的地区一般采用地震、钻探、测井和化验测试等勘查手段。在地层出露较好的地区则应充分利用地质填图和遥感技术,开展大比例尺填图,如在贵州等地区效果非常好。

3.注意各种手段的密切配合和施工顺序

20世纪90年代完成的唐口和刘庄勘探(精查)等中日合作项目,均成立了由地质、物探等专业人员组成的项目组,组织协调地质勘查工作,并制定了严格的施工顺序:先施工地震、测井参数孔、开展地震试验,获得最佳的地震参数,在此基础上开展地震工作,根据地震资料调整钻孔位置,施工钻探基本工程;根据钻探、地震取得的地质成果综合分析研究,确定勘查区的煤岩层对比、构造方案;初步编制资源/储量估算图,分析地质任务的完成情况,根据分析结果确定、施工构造验证孔和其他加密工程。

4.强化各种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

一个勘查项目应用多种勘查手段所获得地质资料十分丰富,要取得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勘查,强化各种手段获得的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十分必要。如唐口等项目,除综合钻探、地震等手段取得的地质资料进行构造分析研究以外,还运用地震资料研究煤层厚度和结构变化趋势、河流冲刷带、圈定煤层可采边界、上覆松散层含水层分布等,同时,深入分析煤质资料,研究煤质特征和分布规律,从而大大提高了研究程度。

(二)综合勘查方法的运用

《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规定了综合勘查方法运用的基本原则:煤炭地质勘查工作应根据地质目的、经济效果和地形、地质条件、物性条件的不同以及各种勘查手段的特长,因地制宜地配合、组合选用。

在中国西部地质工作研究程度较低的地区,宜先用遥感方法进行矿产资源综合调查,选择有利含煤区块进行地质填图、施工物探工程和钻探工程。在中国南方和西南暴露煤田和半隐伏煤田宜先开展地表地质工作,进行地质填图、施工坑探工程和钻探工程。在中国北方隐伏煤田以物探为主、钻探验证。

1)暴露煤田和半隐伏煤田应在充分利用地质填图(有条件时还应开展航天、航空遥感地质填图)辅以槽探、井探、浅钻和地面电法做好地面地质工作的基础上,再采用钻探、测井和其他手段完成各项地质任务。

2)凡地形、地质和物性条件适宜的地区,应以地面物探(主要是地震,也包括其他有效的地面物探方法)结合钻探为主要手段,配合地质填图、测井、采样测试及其他手段进行各阶段的地质工作。地震主测线的间距:预查阶段一般为2~4km;普查阶段一般为1~2km;详查阶段一般为0.5~1km;勘探阶段一般为250~500m,其中初期采区范围内为125~250m或实施三维地震勘查。

3)凡不适于使用地震勘查的地区和裸露、半裸露地区,应在槽探、井探、浅钻、地面物探和地质填图的基础上开展钻探工作。

阅读全文

与资源勘查学的研究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式棉袄制作方法图片 浏览:63
五菱p1171故障码解决方法 浏览:858
男士修护膏使用方法 浏览:546
电脑图标修改方法 浏览:607
湿气怎么用科学的方法解释 浏览:537
910除以26的简便计算方法 浏览:805
吹东契奇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704
对肾脏有好处的食用方法 浏览:98
电脑四线程内存设置方法 浏览:512
数字电路通常用哪三种方法分析 浏览:13
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是什么 浏览:525
苯甲醇乙醚鉴别方法 浏览:82
苹果手机微信视频声音小解决方法 浏览:700
控制箱的连接方法 浏览:75
用什么简单的方法可以去痘 浏览:789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几个 浏览:803
自行车架尺寸测量方法 浏览:124
石磨子的制作方法视频 浏览:152
行善修心的正确方法 浏览:403
薯仔炖鸡汤的正确方法和步骤 浏览: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