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教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在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中,应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免学生遇到题时无从下手。一般来说,解分数乘法应用题时,应先从含有分率的那一句话里找出标准量,把它看着整体“1”,再找出与所求数量(比较量)相对应的分率,然后用“标准量×对应分率=比较量”这一关系式列式解答。对于分数除法应用题,同样应先抓住带有分率的话确定标准量,判断整体“1”,再找出已知数量(比较量)相当于要求数量(标准量)的几分之几(对应分率),然后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用“标准量×对应分率=比较量”列出方程,或根据分数除法意义用“比较量÷对应分率=标准量”列出除法算式求解。二、牢固树立对应的思维模式在分数乘除法应用题里,确定量率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很重要的。在这类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对应的思想正确找出量率之间的对应关系,要特别进行标准量的确定训练:增加的数量与对应增加的分率,减少的数量与对应减少的分率,数量和与对应分率和,数量差与对应分率差等的强化练习。
2. 小学六年级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怎么做
一步计算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可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方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来解答。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解题关键是先确定单位“1”,既找出标准量,接着寻找具体数量的对应分率。在列式时,首先看表示单位1的数量是否知道,如果表示单位“1”的数量是已知的,则该题用乘法计算,否则该题用除法计算。
例如:某肥皂厂九月份生产肥皂35万箱,十月份生产的肥皂比九月份多2/7,十月份生产肥皂多少万箱?
分析:“十月份生产的肥皂比九月份多2/7”表示把九月份生产的肥皂看作单位“1”,十月份生产的肥皂就是九月份的(1+2/7),表示单位“1”的数量是已知的,所以用乘法计算,即:35*(1+2/7)。
又如:世界上最高的动物是长劲鹿。有一只长劲鹿高5米,比一头大象还要高2/3,这头象高多少米?
分析:长劲鹿“比一头大像还要高2/3”表示把大象看作单位“1”,长劲鹿的高度是大象的(1+2/3),即5米的对应分率为(1+2/3),表示单位“1”的数量未知,所以用除法计算,即5/(1+2/3)。
在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时还应注意一题多解,特别要注意引入方程解法。传统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只讲算术解法,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往往死记结语,费时多,效果差。由于用方程解答两步应用题时,仍强调先想未知量相当于单位“1”的几分之几,来沟通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的联系。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容易错误地把方程解法作为过渡到算术解法的一种手段,最后仍以掌握算术解法为主,使学生容易忽视方程解法。这样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不能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对于含有“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与含有“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两步”应用题的解法相对应,先按照列方程解整应用题的方法,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并求解。在此基础上出现算术解法,并且注意说明算术解法与方程解法的联系与区别。
例如: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吃了5/8,还剩15千克。买来大米多少千克?
分析:这道题应把买来大米的重量看作单位“1”。买来大米的重量不知道,可以用X代替,列方程解答。等量关系为:买来大米的重要 — 吃了的重要 剩下的重量
3. 分数除法应用题应该怎么教
分数应用题是整个小学阶段的难点,每次学到这里,都分外谨慎。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法有两种,一种是方程法,一种是算术法。学生不喜欢使用方程法,因为还得写解设,十分麻烦。学生喜欢使用算术法,算术法有两个思路:一是根据数量关系列算式,一是根据量率对应关系列算式。
哪种方法好呢?
在史宁中教授的讲座中,我看到方程会退出小学,推到初中学习,由此可见,虽然教材把方程法作为主要方法,但实际教学中,可以作为必要方法。
我觉得根据量率对应关系列算式,这个方法比较好。量和率是正比例关系,有助于把分数和比做沟通。
用量率对应关系解题,最重要的是找准单位“1”,以此为标准,确定其他量的份数。然后份数和量相互对应。
4. 怎么教孩子乘除法
您好!
乘除法对于低年级孩子是特别重要的。可能平时更多是计算方面的,会算不等于会用,孩子不懂什么是乘法,自然弄不明白。
建议您从乘法的由来开始讲起,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嘛,所以有了乘法我们就少用加法了。同时乘法是几个几相加,所以乘法和加法是可以变来变去的。对于不会计算的乘法,也可以变成加法来计算。
另一方面就是乘法的应用,只有相同的几个几相加才可以,不同是不能用乘法的,通过一定的实际问题,比如数小棍,数铅笔等,让孩子在实际问题中看到,感受到乘法的好处以及乘法的意义,这样之后再面对有乘法的应用题,自然会解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令您满意!
5. 做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方法和技巧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类型特征】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
(1)特征:已知一个数和另一个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一个数”是比较量,“另一个数”是标准量.求分率或百分率,也就是求它们的倍数关系.
(2)解题关键:从问题入手,搞清是把谁看做标准的数也就是把谁看做了单位“1”,谁和单位“1”的量比较,谁就作为被除数.
(3)甲是乙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甲是比较量,乙是标准量,用甲除以乙.
2.甲比乙多(或少)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甲减乙比乙多(或少)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1)关系式:(甲数-乙数)÷乙数,或(甲数-乙数)÷甲数.
(2)特征:已知一个实际数量和它相对应的分率,求单位“1”的量.
(3)解题关键:准确判断单位“1”的量,把单位“1”的量看成x,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列方程,或者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列算式,但必须找准和分率相对应的已知实际数量.
【解题规律和窍门总结起来有以下三种】
1.把分母(所表示的数量)作为单位“1”那么题中“是”、“占”、“比”等字后的(人或物)为分母,字前的(人或物)为分子。
2.若已知分母(或由计算得数)是多少(题中给的已知数或由计算得数),求分子(或由计算得数),用乘法;
3.若已知分子(或由计算得数)是多少(题中给的已知数或由计算得数),求分母(或由计算得数),用除法。
【此规律还可概括为】分母作单位“1”,“是”、“占”、“比”后为分母,前为分子;求分子,乘;求分母,除。
6. 做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方法和技巧有哪些
培养学生学会找准单位“1”。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关键在于找准单位“1”,分数应用题中单位“1”是有规律可循的。学生学习分数应用题知识,首先要通过题中的关键句(分率句)寻找单位"1"的量,根据单位“1"的量判断谁是标准量,谁是比较量,从而理解是哪两种量在比较。
寻找数量关系,然后替换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要抓住题中的“中心句”进行分析,从“中心句”中找出单位“1”和“相关联的两个量”,明确“相关联的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写出关系式。
必要时借助线段图来帮助分析。 华罗庚曾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干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便是理论与实际的有机联系,是思维的起点,是儿童建构数学模型的基本方法。数形结合思想是充分利用“形”把复杂的数量关系和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直观,能丰富学生的表象,引发联想。在分数乘除应用题教学时经常通过画线段图弄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拓宽解题思路,能引导学生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线段图”直观、明了,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出两种量的关系,谁多谁少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判断。教师在教学生画图时要有耐心,学生刚接触线段图,有很多困难,先画什么,后画什么,要把哪条线段平均分成“几”份,容易混淆,教学时要让学生尝试,发现问题,教师引导纠错,使学生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