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请解释一下CAI教学
计算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简称CAI)由计算机、学习者、教师构成的人机系统。这个系统中,计算机可以大容量、高速度地存储和传递教学信息,如为教学提供丰富、直观的感性材料(图形、动画、文字、色彩、声音等)和高效、及时的反馈。CAI教学是将现代教育思想、学科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固化在课件上,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充分发挥计算机声、光、色、形动的优势,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连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
㈡ "学讲方式"如何把握教学时机,做到"五步"
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一般为:“自主先学、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质疑拓展、检测反馈、小结反思”。基本环节不是固定不变的流程、模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段、学科、课型自主变通、组合形成教学流程。
“自主先学”:是后续学习的基础。由学生在课前或刚开始上课的时间段内自主学习,发现疑难,提出问题,经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梳理后提取出课堂学习的主要问题(即知识点、重难点)。学生带着思考和质疑进入讨论,达到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的目的;同时,给予一定限度的学习时间和进度安排的自主性,保证不同学习速度学生“异步”学习的公平机会。
“小组讨论”:是贯穿课堂教学过程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兵教兵”实现“一对一”的教学。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生生交互可以解决的问题。
“交流展示”:是固化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可以借助黑板、投影等诸媒体,由学生报告学习成果,引导其他学生整理学习内容,理清问题解决思路,培养学生观点概括、问题表述和问题解决以及表达、交流等综合能力。
“质疑拓展”:是深化学习的环节。在小组研讨的基础上,把共性的问题、组内尚未解决的问题、需要拓展探究的问题,通过组际竞赛、互教互议、教师指导等方式,进一步加以解决,发展学生推理性、批判性思维。
“检测反馈”:是评价、反馈、矫正的环节。通过提问、观察、测试等手段,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学习成就,给学生提供明确的反馈,指导学生查漏补缺,提高当堂目标达成度。
“小结反思”:是建立知识联系,领悟学习成果的环节。引导学生概括、小结课堂上学习内容,绘制知识结构图、思维导图,领悟学习方法、思维模式,增强学习习惯养成的自觉。
㈢ 如何解决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固化、内容单一
一、新形势下党员教育工作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少数党员学习自觉性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思路,使得人们的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经济发展上来,有些党员思想认识不到位,重经济轻党建,常常以“工学矛盾”为借口,不重视党员学习教育,寻找种种借口少参加、不参加组织生活,甚至在心理上不自觉抵制各类政治活动,形成明显“重业务、轻党务”思想的危险信号。
(二)个别党员理想信念不坚定
随着市场经济的浪潮,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腐朽思想使得个别党员干部组织观念淡薄、理想信念动摇,思想出现多元、多维变化,甚至与民争利、腐化堕落、违法乱纪。思想上缺乏党性,工作上脱离群众,把党员学习教育留于嘴边,止于行动。
(三)党员教育内容形式不能与时俱进
党员教育内容、形式与当前党员干部思想意识形态发展严重脱节,仍然是满足于“嘴上讲、耳朵听”,一些党员产生了“厌、淡”的情绪,结果是“左耳进、右耳出”。党建工作简单地组织安排“学习”、“宣传”、“活动”等,开展模式较为单一,没有很好地结合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党的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严重脱钩,形不成合力,出现“两张皮”现象。一些地方党员教育没有考虑不同党员的年龄、文化、职业的特点,没有针对性。一些单位教学方式较单一,办法不够多,内容不够实,党员思想融入度不够高,达不到入脑入心的学习效果。
(四)党员教育监督考核制度落实不力
少数基层党组织党员学习制度、组织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党员领导干部组织生活制度、理论学习制度、党员思想汇报制度、党内监督制度等不够健全,制度执行不到位,不能将党员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党员教育工作“走过场”。 有的单位党建工作都是靠党务干部“单打一”,党员参与度不广,党务工作“孤掌难鸣”,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党务干部的“个人工作”,甚至成为一个单位的“附带工作”。有的单位表面上是网上教学、严格打表,实际上却是代学代考,没有达到应有教学目的。
二、新形势下党员教育工作的对策探讨
(一)建立健全党员教育工作体制机制
一要建立党的领导特别是党的“一把手”抓党教工作的机制。党的领导干部应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切实把党员的政治思想工作做到家。各级党委必须把“一把手”抓党教的工作列入领导责任制考评的目标之一,把能否做好本单位、本辖区内的党教工作作为衡量一个领导是否具有坚定政治立场、能否驾驭全局重要标准。二是建立“以块为主”抓党教工作的机制。大到党委,小到党的小组,必须切实负起党教工作主抓责任,改变依靠上级抓、部门抓、条条抓的状况,并把能否抓好党教工作列入党建工作重要考评目标。三要建立党教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区县以上党委要以宣传部、组织部、纪检部门为主体成立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定期研究工作、定期召开党员教育经验交流会,提高对基层的指导力度,做到党员“教育、管理、监督”三位一体,逐步实现教育管理系统化。四要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党教工作监督评价机制,确保干部真学、真懂、真用,适时收集党务干部、基层群众对党员教育的意见建议,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监督评价考核制度。五是建立党教工作投入机制。党员教育管理要有专项经费,并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不断改善教育条件,逐步实现党教工作现代化。
(二)着力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
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教育引导党员自觉为党在现阶段的历史任务而奋斗。引导党员坚定信念,树立崇高理想,面向未来振奋精神,立足当前摸实情,讲实话,干实事,把做好现实工作同实现崇高理想结合起来,而不是简单的 “从政为了打一份工”。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努力提高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切实联系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摸准党员的思想脉搏,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党员,区别不同情况,提出教育的不同侧重点,采取更易于为教育对象所接受的方法。要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着力开展党员领导干部反腐倡廉教育。
(三)创新党教方式,提高工作实效
一是积极探索从纯理想信念教育转化到理想信念教育与“人本教育”、“现代先进文化教育”相结合的路子。二要在教育方法上进行改革。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不同行业的党员要进行分层次教育,克服教育的盲目性。三要在教育内容上进行改革。把引领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等内容注入到党教内容中去,根据不同地方、不同层次党员的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教育内容。四要在教育形式上进行改革。变静态教育为互动教育,变灌输式的教育为形象教育,变单一的理论教育为整体素质教育。
㈣ 教育有很多作用,可它是维护还是打破阶级固化呢
教育有很多作用,可它是维护还是打破阶级固化呢?
在行为上,以自己为榜样做给他看。格局的父母会教育孩子,宁可自己吃点亏,也要与人方便,宁可放弃自己的利益,也不能失信于人,涉及到原则的事,要护住自己的底线,但是不关乎原则的事,也可以做到退让,做到低头,做到包容。
在观念上,以日常小事,通过与和孩子的互动,传达出积极的态度,清晰的认知。
㈤ 如何形成教学风格
我们每一个老师,都要认真的考虑一下自己的教学风格。 风格首先是一种艺术范畴的东西,它是一种艺术而不是技术。凡是艺术的都是个性化的,凡是艺术都是创造性的,凡是艺术都是唯一的,天下唯一,独一无二。 凡是技术的都是可以复制的,都是可以克隆的。而教学有风格,因为它是一门艺术。我们的课堂教学,一个老师一个特点,即便是面对同一班学生,使用同一个版本的教材,运用同一种教法,课堂上呈现出来的肯定是各具风采,少有雷同。风格是一种艺术范畴,不是技术范畴.风格是一种境界,是我们每一个老师最终都必须走向的一种境界,不管你愿不愿意,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不管你是否自觉,你的教育教学,你的教育生命,最终要固化为一种风格。既然每一个老师的教学都要形成一种风格,都要固化为个性化的、稳定的一种形态、一种韵味、一种风貌,这个时候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普通老师很少去关注这个问题,很少去主动构建自己的风格?这是需要深刻反思的。 教学风格在课堂上有多种多样的体现,第一点就是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处理:不同风格的老师对同一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处理肯定各不相同。 第二点体现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不同风格的老师,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各有不同。 未来成熟的风格,就从你今天一节又一节不成熟的课开始的;你未来散发着巨大魅力的风格,就从你今天一次又一次失误中开始的,就从今天一次又一次教学细节的改进中开始的。 要想形成自己的风格,我们首先必须学会发现。一个老师,要善于发现自我:我的性格优势,我的知识结构,我的能力特点……要努力寻找自己的每个生命亮点,这是形成你风格的物质基础。很多老师,教了很多年的书,但依然对自己不甚了解,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究竟在哪里,这是一种专业成长的悲哀,是一种职业生涯的悲剧 第二,普通老师追求风格之路,完全可以从模仿开始,初登讲坛,不用不好意思,你尽可大胆地、果断地、淋漓尽致地模仿名师。 第三点就是要创造。首先,在文本解读方面,在教材的理解方面,你一定要见人之所未见,思人之所未思。你不能对常规的教学内容产生个性化的解读,你就永远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创造性地理解教材,是形成教学风格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步,对教材有了个性化的的解读和发现,然后就是要创造个性鲜明的方法来传递自己的解读和发现。第三步就是语言。我们天天在教课,我们天天在说话,我们非常有必要反思一下,自己的语言究竟是什么特点,什么风格。 总之,风格是每一位通老师的追求,不是名师、特级教师才有的追求;是每一位老师当下的追求,不是二十年三十年以后的追求,更不是到老了才追求。从现在,从当下,从你明天的每一节课开始,我们都要考虑朝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方向前行。
㈥ 都说现在的孩子都缺乏创新思维,都被这种教育模式固化了,有什么办法能帮助孩子锻炼一下这种能力呢
做到以下几点,培养好孩子“思维韧性”的关键。
第一,让孩子“发呆”
许多父母认为让孩子发呆是个坏习惯,但实际上,当孩子发呆时,孩子的思想将得到发散,不会停止,这也是一个持续思考的过程。当父母强行把孩子从神游的情况中拉出来时,孩子的思维过程也被破坏了。
第二,让孩子多阅读以增强思维弹性
儿童阅读有很多好处,其中许多因素会影响思维的适应能力。在看书的时候,孩子们可以冷静下来,安静地思考,从书中汲取灵感,并使思考的内容更深入。这也有利于孩子的创造力。
第三,培养孩子长时间思考的能力
也就是说,父母可以有意识地给孩子机会进行独立思考,增强他们继续思考的能力。在此过程中,父母应尽量不要干预,也不要让自己的思维方式影响孩子。遇到问题时,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种教育的智慧。平常,如果父母过多帮助孩子,这会增加孩子的依赖感,使孩子产生惰性,使他们难以长时间思考,并且心智也不会得到改善。
㈦ 如何防止教学模式的形式化
实现多种教学方式的和谐,防止教学模式的“形式化”
曾勇翔
[内容摘要]
新一轮的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提倡政治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但是,如果不论条件,每一节课都使用多种教学方式,这就演变成教学模式的“形式化”。因此,我们要实现多种教学方式的和谐,防止教学模式的“形式化”,就应该注意指向性、可操作性、灵活性等三原则。
[关键词] 教学方式 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 高中政治
新一轮的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提倡多种教学方式,这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但是,如果不论条件,每一节政治课都使用多种教学方式,这就演变成教学模式的“形式化”,这肯定有悖于新课程改革的实质,我们要注意防止。
一、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含义
所谓教学方式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教学模式则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
二、新课程提倡多种教学方式
新课程提倡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在教学结构的设计上:必须体现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组合,必须体现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兼容并存,构建多边互动的课堂教学结构;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上:必须体现教与学的交融,重视教法与学法的相互转化。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不少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构、教学方式做了较大的改革,非常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视频音频链接、小品的表演、多媒体动画的引入等等应有尽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无疑对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三、教学模式“形式化”的表现
如果不管什么类型的课,也不管在什么地方都采用上述多样化教学方式,就会演变成为教学模式的“形式化”。每一节课都用尽多种教学手段,都上得“热热闹闹”,会把政治课变成大杂烩,其实效性会如何呢?形式和内容是辩证统一
的关系。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再好的形式没有实效性就不能用。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应该从教学的效果出发,实现多种教学方式的“和谐”,防止教学模式的“形式化”。
例如,在讲《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这一内容时,一会儿是多媒体动漫,一会儿是视频音频的播放,一会儿是小品的表演;一会儿进行合作讨论,一会儿又进行小组辩论。整个课堂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教师穷尽了各种方法,想给学生展示一节完美的优质课。无疑这些形式对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每一节课都这样做,会让教师疲于应付,也会让学生久而久之心生厌恶,从而降低学习效率。我们应该从教学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教师各自的优势,把多种教学形式统筹起来,和谐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防止教学模式的“形式化”要注意“三原则”
要防止教学模式的“形式化”,教师应该注意指向性、可操作性、灵活性等三原则:
第一,指向性
。由于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而且每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因此不存在对任何教学过程都适用的普适性的模式,也谈不上哪一种教学模式是最好的。评价最好教学模式的标准是在一定的情况下达到特定目标的最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在选择教学模式时必须注意不同教学模式的特点和性能,注意教学模式的指向性。例如:在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这一知识点时,则不宜采用分组讨论、小品表演等教学方式,而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哲学史的角度,通过对比性分析
,指导学生初步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里所采用的对比性分析引导就体现了教学模式的指向性。
其次,可操作性
。教学模式是一种具体化、操作化的教学思想或理论,它把某种教学理论或活动方式中最核心的部分用简化的形式反映出来,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比较抽象的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行为框架,具体地规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有章可循,便于教师理解、把握和运用。例如:对于农村的学生,如果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有关城市居民文化生活丰富性的图片,进而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性。这样做,显然背离了新课程所倡导的“三贴近”原则,其可操作性显然比较弱。
最后,灵活性
。作为并非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体现某种理论或思想,又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操作的教学模式,在运用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科的特点、教学的内容、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师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细微的方法上的调整,以体现对学科特点的主动适应。如果每一节课都把教学模式固化,而对于
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冒出的创新思维置之不理或置若罔闻,这肯定有违“灵活性”的原则。
综上所述,我们对必须深刻领会新课程改革的实质,立足于当前基础教育资源的配置情况,立足于师生实际,不要盲目追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把教学模式“形式化”。我们应该统筹各种教学资源、各种教学方式,构建有利于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的和谐课堂。
参考文献:
[1]查有梁.“整体融合”教育模式建构(上)[J].课程·
教材· 教法,2000,(6)
㈧ 教师在讲解课程的时候,应该如何创新自己的教学思维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是教学对于教师来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教育是双向互动的过程,不仅仅是老师单方面的讲授,也要和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程度相结合。教师在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时候都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那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怎样创新自己的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㈨ 如何将自己的教学风格融入到教学
我们每一个老师,都要认真的考虑一下自己的教学风格。
风格首先是一种艺术范畴的东西,它是一种艺术而不是技术。凡是艺术的都是个性化的,凡是艺术都是创造性的,凡是艺术都是唯一的,天下唯一,独一无二。
凡是技术的都是可以复制的,都是可以克隆的。而教学有风格,因为它是一门艺术。我们的课堂教学,一个老师一个特点,即便是面对同一班学生,使用同一个版本的教材,运用同一种教法,课堂上呈现出来的肯定是各具风采,少有雷同。风格是一种艺术范畴,不是技术范畴.风格是一种境界,是我们每一个老师最终都必须走向的一种境界,不管你愿不愿意,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不管你是否自觉,你的教育教学,你的教育生命,最终要固化为一种风格。既然每一个老师的教学都要形成一种风格,都要固化为个性化的、稳定的一种形态、一种韵味、一种风貌,这个时候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普通老师很少去关注这个问题,很少去主动构建自己的风格?这是需要深刻反思的。
教学风格在课堂上有多种多样的体现,第一点就是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处理:不同风格的老师对同一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处理肯定各不相同。
第二点体现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不同风格的老师,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各有不同。
未来成熟的风格,就从你今天一节又一节不成熟的课开始的;你未来散发着巨大魅力的风格,就从你今天一次又一次失误中开始的,就从今天一次又一次教学细节的改进中开始的。
要想形成自己的风格,我们首先必须学会发现。一个老师,要善于发现自我:我的性格优势,我的知识结构,我的能力特点……要努力寻找自己的每个生命亮点,这是形成你风格的物质基础。很多老师,教了很多年的书,但依然对自己不甚了解,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究竟在哪里,这是一种专业成长的悲哀,是一种职业生涯的悲剧
第二,普通老师追求风格之路,完全可以从模仿开始,初登讲坛,不用不好意思,你尽可大胆地、果断地、淋漓尽致地模仿名师。
第三点就是要创造。首先,在文本解读方面,在教材的理解方面,你一定要见人之所未见,思人之所未思。你不能对常规的教学内容产生个性化的解读,你就永远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创造性地理解教材,是形成教学风格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步,对教材有了个性化的的解读和发现,然后就是要创造个性鲜明的方法来传递自己的解读和发现。第三步就是语言。我们天天在教课,我们天天在说话,我们非常有必要反思一下,自己的语言究竟是什么特点,什么风格。
总之,风格是每一位通老师的追求,不是名师、特级教师才有的追求;是每一位老师当下的追求,不是二十年三十年以后的追求,更不是到老了才追求。从现在,从当下,从你明天的每一节课开始,我们都要考虑朝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方向前行。
㈩ 教育资源固化是什么意思
就我所见而言,对于河南的大部分农村学生来讲,现在的教育环境比过去不知好多少了,即便是单论制度也是如此。
在我的老家那个城市,重点高中有四所,分别是ABCD,其中A最先进,完爆其余三个,BC次之,但也说的过去,D最挫,但也是个重点。
在我小时候,我所在的那个乡镇里,学生是没有报考ABC三个学校的资格的,只能报考D,D虽然在重点里面不怎么样,但在当时的农村学生看来,已经是天之骄子的存在了,并且当时还不是谁都能报,是有指标的,一个班是多少个我忘了,班主任会根据成绩去分配指标,建议那些成绩差的人去报考其他的高中,让有希望考上的人去报考D。
众所周知,任何标准都有灰色地带,即便是大公无私,也无法绝对平等,因此每次报志愿的时候,总有那么几个学生,看着跟自己差不多的人报考D,自己却只能报考比较差的学校,哭闹一番,尽管他们报考D也考不上。
再后来,学生还是不能报考A,但是可以报考BC了。
现在则是都能报考了,只要成绩够就可以,当年我上小学时候威震全乡的D高中,现在已经成为家长嘴里“你不好好学习就只能去D高中上学”的存在了。
所谓的教育资源固化,可能对于一线城市原住民是如此,比如我的北京同事,小时候上学可以随便上,现在的孩子上学就得有很多条件,但如果将眼光放到全国的话,就未必是如此了,当然在大部分情况下,农村人和穷人是不能算成人的。
时代是不断发展的,没有哪一个群体可以永久保留自己的地位,哀嚎固化的那些人,畏惧的未必是固化,只不过是自己不在固化的群体中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