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植病研究方法实验指导书

植病研究方法实验指导书

发布时间:2022-11-28 19:38:09

Ⅰ 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紧张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学生们马上就要开始最难熬的毕业设计阶段,而我们做毕业设计之前要先写好开题报告,快来参考开题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我整理的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篇1

毕业论文题目:

菌寄生真菌纤细齿梗孢蛋白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姓名: xx 学号: xxxx

年级: xxx 专业: 植物保护

指导教师:姓名 xxx 职称 教授

学科 植物病理

山东农业大学教务处

20XX年x月x日

一、选题依据(拟开展研究项目的研究目的、意义)

菌寄生(Mycoparasitism)是发生在菌寄生真菌与寄主真菌之间的一种寄生方式,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真菌与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直以来,生物间相互作用及信号传导的分子机制,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热门。利用菌寄生真菌与寄主真菌作为研究的模式系统来揭示生物相互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李多川(Li,1996)先生发现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 tenellum)和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的菌寄生关系以来,我们实验室试图通过研究纤细齿梗孢和串珠镰刀菌,来建立菌寄生真菌与寄主真菌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的模式系统,从而揭示菌寄生真菌与寄主真菌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 tenellum)是串珠镰刀菌的一种重寄生真菌,该菌是一种接触性活体重寄生菌,离体试验发现其分生孢子只有在串珠镰刀菌细胞壁提取物刺激下才能萌发。这说明两者之间的重寄生关系是建立在二者识别与互作的分子机制上的(Li,2004)。在纤细齿梗孢和串珠镰刀菌相互作用过程中,几丁质酶、蛋白酶等细胞壁裂解酶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其中,蛋白酶在木霉属菌寄生真菌中的功能已经得到初步证明,而纤细齿梗孢的蛋白酶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因此,克隆纤细齿梗孢蛋白酶编码基因对于从分子水平上研究重寄生真菌和寄主识别和互作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内容(在充分收集研究主题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问题,找到研究主题的切入点,附主要参考文献)

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 tenellum)是李多川教授分离得到的一种活体营养接触型菌寄生真菌[1~3],其寄主包括Fusarium moniliformeAlternaria alternata等。近年来,我们实验室一直在努力以其为基础研究菌寄生真菌与寄主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经过多年的研究,人们渐渐认识到真菌细胞壁蛋白在细胞与外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细胞壁蛋白研究已经成为生物间相互识别机制研究的热点。鉴于以上原因,我们实验室成功分离纯化了纤细齿梗孢的寄主之一Alternaria alternata菌丝细胞壁上的一种特异性糖蛋白——凝集素,并初步证明其在A.alternaria和O.tenellum孢子吸附过程中起到识别因子的作用[4]。近年来,菌寄生真菌细胞壁裂解蛋白酶在菌寄生过程中的作用被人们逐渐重视起来。克隆和表达菌寄生真菌的蛋白酶编码基因变得很有意义。本研究试图以菌寄生真菌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tenellum)作为研究材料克隆了其蛋白酶基因。根据氨基酸的保守序列设计兼并引物,然后采用RT-PCR和RACE是一个较为快速、简单和高效的方法。本实验根据同源保守序列设计兼并引物,通过RT-PCR及RACE-PCR的方法,克隆了O.tenellum蛋白酶的编码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对该基因进行了序列分析,为后续试验打下了基础。

由于Olpitrichum tenellum在离开寄主的人工培养基中很难生长,纯化其蛋白酶变得非常困难。因此,我们需要使用外源蛋白表达系统得到蛋白,进一步研究其性质,从而搞清楚其在重寄生过程中的作用。在过去的几十年间,随着DNA重组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构建遗传工程菌株,人们可以较容易地使各种各样的天然酶的基因在微生物系统中高效表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摆脱对天然酶源的依赖。

基因工程的表达系统有原核表达系统和真核表达系统两大类。在原核表达系统中,大肠杆菌表达系统是目前了解最深入,实际应用最为广泛的表达系统。与其他表达系统相比,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具有遗传背景清楚、目标基因表达水平高、培养周期短、抗污染能力强等特点。在基因表达技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分子生物学研究和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工具[5]。

Pichia pastoris基因表达系统经过十几年发展,已基本成为较完善的外源基因表达系统,具有易于高密度发酵,表达基因在宿主基因组中稳定整合,能使产物有效分泌并适当糖基化,培养方便经济等特点。利用强效可调控启动子AOX1,已高效表达了HBsAg、TNF、EGF、破伤风毒素C片段、基因工程抗体等多种外源基因[6],证实该系统是高效、实用、简便,能提高表达量并保持产物生物学活性的外源基因表达系统。P.pastoris表达系统在生物工程领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更多外源基因在该系统的高效表达,提供更为广泛的基因工程产品[7]。

我们已经分离到O.tenellum蛋白酶的编码基因,本研究中将该基因的去掉信号肽序列的正确阅读框融合于原核表达载体pET-22b(+)和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C9K上,分别转化E.coli BL21及Pichia pastoris GSxx5,以期在这些菌株中有效表达该基因的编码产物,从而为以后功能研究打下基础。

1 李多川.1998.菌寄生真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37~65.

2 21.李多川.1998.菌寄生真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微生物学通报,25:345~347.

3 .李多川,沈崇尧.1997.菌寄生菌物与寄主菌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西北农业学报,6:94~98.

4 张成省,李多川,孔凡玉.2005.Alternaria alternata菌丝细胞壁凝集素的纯化与特性研究.植物病理学报,35(2):141~147.

5 .xx.何诚,朱运松.1998.甲醇营养型酵母表达系统的研究进展.生物工程进展,18:7~xx.

6 彭毅,杨希才,康良仪.2000.影响甲醇酵母外源蛋白表达的因素.生物技术通报,4:33~36.

7 韩雪清,刘湘涛,尹双.2003.毕赤酵母表达系统.微生物学杂志,3:35~40.

三、研究方案(主要研究内容、目标,研究方法、进度):

1、研究内容:

本课题选择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 tenellum)做为研究对象,通过RT-PCR及RACE技术分离克隆了其丝氨酸蛋白酶基因,并进行原核及真核表达,并对其的性质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2、研究的目标:

克隆了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 tenellum)的丝氨酸蛋白酶基因,进行原核及真核表达,并对其的性质进行了研究。

3、研究方法:

将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 tenellum)接种到LB培养基上,培养14个小时后,收集菌丝,然后采用总Trizol法提取RNA。再从GenBank数据库中搜索到大量的蛋白酶氨基酸序列,并根据同源性进行分类,分别设计兼并引物。再通过RT-PCR、3’-RACE、5’-RACE获得全长cDNA、DNA克隆,并将其连接到载体上,然后采用电击法将将重组质粒转入到全长cDNA、DNA克隆中,通过透析纯化蛋白酶,最后研究其特性。

四、研究进度:

20xx年5月23日~20xx年5月29日 整理收集资料,并跟着研究生学习基本实验技术。

20xx年5月30日~20xx年6月18日 提取RNA,设计引物、全长cDNA、DNA克隆 。

20xx年6月19日~20xx年7月15日 转化大肠杆菌、毕赤酵母表达,获得纯纯产物,并研究其特性。

20xx年3月~20xx年6月 对实验结果不理想的实验重做,整理实验数据,完成毕业论文,并准备毕业答辩。

五、技术路线:

收集菌丝

总RNA提取

同源序列 设计引物

特性研究

RT-PCR、

3’-RACE、5’-RACE

纯化表达产物

全长cDNA、DNA克隆 转化大肠杆菌、毕赤酵母

四、进程计划(各研究环节的时间安排、实施进度、完成程度)

20xx年5月23日~20xx年5月29日 整理收集资料,并跟着研究生学习基本实验技术。完成实验的1%。

20xx年5月30日~20xx年6月18日 提取RNA,设计引物、全长cDNA、DNA克隆。完成实验的50%。

20xx年6月19日~20xx年7月15日 转化大肠杆菌、毕赤酵母表达,获得纯纯产物,并研究其特性。完成实验的95%。

20xx年3月~20xx年6月 对实验结果不理想的实验重做,整理实验数据,完成毕业论文,并准备毕业答辩。完成100%。

五、导师对文献综述的评语

签字:

20xx年xx月xx日

六、专业意见

专业主任签字:

20xx 年 月 日

七、学院意见

学院(章): 负责人签字:

20xx年xx月xx日

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篇2

摘要:

针对目前浙江农林大学植物保护研究法实验教学方法、内容及手段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相关改革对策:优化实验课程内容,整合实验模块,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以及课程考核方式和时间安排的调整,旨在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及创新能力。

关键词:

植物保护论文

目前,国内外很多农业院校的植物保护专业均开设了昆虫研究法和植病研究法课程。为优化本科培养方案,浙江农林大学通过调整教学大纲,将植病研究法、昆虫研究法和农药研究法合并成一门植物保护研究法课程。植物保护研究法是植物保护专业重要的专业限选课程之一,是植物保护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实验技能和学习兴趣的重要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实验学科。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能使学生掌握植物保护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基本原理,培养植物保护研究常规操作能力,以及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整理资料、总结归纳和论文撰写的能力。笔者分析了浙江农林大学植物保护研究法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改革内容,并总结了改革成效。

1.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传统实验教学的主要特征是“灌输式”“填鸭式”,学生在2个小时的实验过程中就是简单地按照实验指导书和实验大纲中的实验方法和步骤依葫芦画瓢,实验完成后,又按照统一的模式填写实验报告。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无需独立思考和分析,更谈不上发挥创新能力了。因此,很难让学生对实验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更无从谈起了。虽然这种传统实验模式简明、清晰,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结论的认可、理解和记忆,也有利于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教师和学生很轻松愉快地就能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立即显现。学生缺乏设计实验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后缺乏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因此,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急需改革。

1.2实验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植物保护研究法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课程,其涉及的内容有昆虫研究法、植病研究法和农药研究法。在以往的实验课程中,只是简单地把这3门课的实验合在一起上,并没有把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昆虫实验时,指导教师一般是教授昆虫学科的教师;而在进行植病实验时,则由讲授植病学科的教师指导。这样的实验模式难以使植物病虫害系统联系起来,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不够系统和深入,容易造成理解上的片面性和孤立性,不利于掌握该专业的系统知识和技能。

1.3实验考核不科学以往实验课程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是实验报告,而每次实验课结束后,学生递交的实验报告只是把实验大纲(包括实验口的、原理、仪器与试剂、内容及方法)原文不动地抄一遍,实验结果更是千篇一律,这样实验就变成了预演过程,学生在实验中缺乏思考,不利于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背离了实验课教学的初衷。同时,还会导致每位学生的实验成绩差异微乎其微,不具有良好的区分度。

2.教学改革内容

2.1重视教学环节在以往的实验课程中,实验教学所需要的实验用具和材料大多数都是实验教辅人员提前准备,导致他们的工作量非常大。让学生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和管理,一方面提高了教辅人员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实验过程有全面了解,获得整个科研实践过程的训练,从而养成好的实验习惯,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做到计划周密、有条不紊地安排和实施实验计划。同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必须教育学生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结果,并对实验进行科学分析。一日_发现弄虚作假的学生,一定要严厉批评,同时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解决的方法,有条件的情况下,让其重新做实验,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科学研究允许失败,但是不能有半l从虚假。2.2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该项口分别以某种农作物病虫害为主轴展开一系列的实践性实验教学,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执行各项实验内容,指导教师负责答疑和提供技术帮助。学生通过自己分组、调查、取样、鉴定、查阅资料、讨论制订实验方案和动手实验等一系列步骤,不仅可以很好地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而且还有助于提高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进一步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2.3优化实验教学内容结构将整个实验课程设置成一个综合性的大实验:分别以某个农作物上的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贯穿整个课程。将口前昆虫研究法的昆虫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昆虫人工饲养技术、昆虫生态学研究方法、昆虫生理生化研究方法、昆虫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和害虫综合治理研究方法5个实验和植病研究法的植物病害调查、植物病原菌分离与鉴定技术、植物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植物病原真菌遗传转化技术和植物病害综合治理技术5个实验合并成1个综合性大实验,将植物病虫害研究以故事的形式紧密地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田间实际应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整个实验就是以具体的作物病虫害发生为时间轴,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学生只有认真完成每一个实验,才能很好地保证后续实验的顺利进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实验报告千篇一律的`现象。2.4改革成绩评定方式实验课成绩一方面是对学生实验完成好坏的肯定,另一方面也对学生起到了一定的督促作用。为了做到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实验成绩除实验报告和考勤成绩外,应将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动手操作能力、实验结果记录规范性量化纳入成绩考核。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主动观察并记录每个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量化后按一定比例记入总成绩,对那些既有独立操作能力,又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适当给予创新学分。实验过程中,学生是否遵守实验室规则、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实验结束后,学生是否打扫卫生、是否清洗实验器材等,这些看似小问题,但也体现着一个人的品质和素养,做得好的学生也可以适当加分。

3.改革成效

3.1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对专业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学生能在同一时间完成植病研究法、昆虫研究法和农药研究法3门实验课程,体现了实验课程很强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这3门课程的相关内容紧密、有机地联系起来,对植物病虫害防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对专业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在实验的过程中,强调把学生的动手能力放在首位,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实验中,切身体会到所学专业的意义。

3.2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植物保护研究法实验教学模式具有系统化和整体化特点,同时涉及昆虫研究法、植病研究法、农药研究法等相关学科课程。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在对病虫害的认知及其防治等问题的处理上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在独立思考、查找资料、咨询专业教师、综合分析之后,拟定出具体的处理方案,能够融会贯通地掌握植物保护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

3.3提高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新的实验教学模式综合运用了3门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加强了课程的综合实践环节,因此指导教师自身的知识面、操作技术、实践应用和协调能力都需要提升。所以,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学生一起不断学习,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完善专业实践体系,提高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和掌握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研究的新进展、出现的新技术,从而提高了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

4.结语

植物保护研究法在植物保护专业2013级和2014级本科生实验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实践,通过问卷调查,95%的学生认为在实验过程中有较多的动手机会,激发了自己对实验的兴趣,提高了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认为该教学方法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学生的科研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力和提高学生的独立应用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

Ⅱ 李玲,2009,《植物生理学模块实验指导》中蒽酮法测可溶性糖的蒽酮试剂是怎么配的

75%硫酸的配制
量取双蒸水75ml,倒入一烧杯中,量取225ml浓硫酸,沿烧杯壁缓慢加入烧杯中,边加边搅拌,冷却后使用。
蒽酮反应液
称取0.6g蒽酮,倒入棕色瓶中,加10ml无水乙醇助溶,将300ml75%硫酸倒入棕色瓶中,用吸管轻轻吹打,直至蒽酮完全溶解,临用前配制。

你根据自己想要的浓度换算一下就可以的

Ⅲ 学习植物病毒目的

植物病毒学是研究植物致病性病毒的本质及其与植物病害关系侵染、发病、传播、流行、免疫和控制的科学。植物病毒学的重要性突出体现在它的实践性揭示病毒的致病本质及其发病规律从而得以有效的控制对生产实践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为系统学习掌握植物病原病毒及其所致病害的基本理论系统学习掌握植物病原病毒的分离、鉴定的基本技能 了解植物病原病毒在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等近代生物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植物病原病毒的本质及其所致病害的基本理论植物病毒病的诊断理论和技术防治措施。

难点植物病毒病的鉴定。

三、与其他课程关系

植物病毒学和微生物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相互渗透也是探讨生命起源、生命本质、遗传变异和物种进化的一个重要领域。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基本要求

共授课24学时课堂讲授12学时实验12学时

第一章绪论2学时

基本要求 了解植物病毒学的发展历程病毒的最新定义。

第一节 病毒学知识的起源及发展

1、经验时期

2、病毒的发现时期

3、植物病毒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病毒的定义

第三节 植物病毒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章植物病毒的本质5学时

基本要求 了解植物病毒病的症状熟悉植物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遗传与变异植物病毒如何传染植物病毒的抗原性现代命名与现代分类系统。

1/5页
重点掌握植物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以及植物病毒如何传染的。难点植物病毒的增殖与复制

第一节 植物病毒病的症状与病变

1、植物病毒病的外部症状类型

2、植物病毒病的内部症状

3、症状的复杂性

第二节 植物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

1、植物病毒的粒体形态

2、植物病毒粒体的基本结构

3、植物病毒的组分及其理化特性

第三节 植物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1、植物病毒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

2、植物病毒的变异

第四节 植物病毒的传染

1、植物病毒的非介体传染

2、植物病毒的介体传染

第五节 植物病毒的抗原性

1、定义

2、植物病毒的抗原结构及其作用

3、植物病毒的抗体结构及其作用

4、植物病毒的抗原、抗体反应

第六节 植物病毒的侵染、干扰与诱导抗病性

1、植物病毒的侵染过程

2、植物病毒的干扰作用

3、植物的诱导抗病性

第七节 植物病毒的命名与现代分类系统

1、植物病毒的普通名称

2、 国际上病毒分类命名原则

3、病毒分类的依据

4、植物病毒分类概况

第八节重要的植物病毒及其所致病害

第三章亚病毒、植原体0.5学时

基本要求掌握类病毒、卫星病毒和卫星RNA的定义及其侵染特点。重点类病毒、卫星病毒和卫星RNA的定义及其侵染特点。

2/5页
请在医师指导下应用,内容仅供参考
难点类病毒、卫星病毒和卫星RNA的定义及其侵染特点。

1、定义

2、症状

3、传播

第四章 植物病毒的诊断与鉴定3.5学时

基本要求掌握植物病毒病害实验诊断方法有哪些鉴定方法如何保存植物病毒。重点植物病毒的检测方法包括生物学检测、血清学检测、 电镜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检测等。

难点植物病毒的检测方法。

第一节 植物病毒病的经验诊断法

1、标本诊断

2、 田间诊断

第二节 病毒病的实验诊断法

1、生物学实验

2、血清学实验

3、 电子显微镜技术

4、核酸杂交

5、 PCR技术

第三节 病毒的保存

1、活体保存

2、冻干保存

第四节 类似病毒病原体的鉴别

第五章 病害的流行与控制1学时

基本要求 了解植物病毒传播和流行的因素有哪些如何防治植物病毒病。重点防治植物病毒病的方法。

难点植物病害的流行。

第一节 植物病毒的生态体系

第二节 影响植物病毒传播和流行的因素

第三节 病害的控制

1、检疫措施与无病毒种苗的利用

2、无病种子及无性繁殖器官的选择

3、农业系列栽培措施

4、化学药剂灭虫、驱虫与防病

5、抑制植物病毒的活性物质

3/5页
6、生物制剂控制植物病毒病

植物病毒学实验课

实验课程名称植物病毒学

学时 12学时

实验项目数 3

面向专业植物保护专业本动植物检疫专业本

一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植物病毒学实验课程的重要性突出体现在它的实践性揭示病毒的致病本质从而得以有效的控制对生产实践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本实验的学习使学生提高实践性进一步了解植物病毒的危害性为以后植物病毒的研究及植物病毒病的防治打下基础。

二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项目一

1、实验项目名称植物病毒病的传染试验

2、 内容提要摩擦接种烟草花叶病毒初步掌握汁液摩擦传染的基本方法。

3、学时 3

4、实验类型验证实验

项目二

1、实验项目名称植物病毒的血清学检测

2、 内容提要免疫双扩散法检测植物病毒。

3、学时 3

4、实验类型验证实验

项目三

1、实验项目名称植物病毒的提纯及纯度浓度测定

2、 内容提要摩擦接种烟草花叶病毒初步掌握汁液摩

Ⅳ 中国植物病理学教育有哪些

phytopathological ecation in China

陈应南

包括高等教育(本科、专科、研究生、留学生)、中等专业教育以及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

高等教育

始于20世纪初,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清政府建立京师大学堂,于1905年设立的农科大学即列有植物病理学课程,并于1910年聘日本人三宅市郎(M.Miyake)授课。1912年各省高等农工商学堂改称大学,植物病理学列为各大学农科的主课之一。1916年金陵大学农科聘留美回国的邹秉文讲授植物病理学。

本科和专科教育

20世纪20年代,一批留学欧、美、日的学者陆续归国,先后在大学兴办植物病虫害教育。1923年国立东南大学创办植物病虫害系,1924年金陵大学农科成立植物病理学组。此后,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的农学院,以及西北农学院、湖北农学院、福建农学院等相继建立植物病虫害系(或门、科)下设植物病理学组。1927年金陵大学农学院设植物病理学系,由戴芳澜任系主任;1946年北京大学农学院设植物病理学系,由俞大绂任系主任,为中国高等学校最早建立的植物病理学系。从20年代到40年代末,植病系科布点逐步增多,到1949年在校生270人,培养的植物病理学本科毕业生200余人;课程由一门植物病理学发展为真菌学、细菌学、植物病毒病害学、植病研究法、植物病理学原理和经济植物病害各论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了有计划地培养人才。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农学院从综合大学分出单独建校,当时全国19个植物病虫害系、植物病理学系和昆虫学系,相对合并为9个植物保护系植物保护专业,分别设置在北京农业大学和南京、华南、华中、西南、西北、沈阳、浙江、山东农学院,中国近现代一批着名的植物病理学家大部分集中在这9所院校。当时教学工作全盘学习苏联,学制四年,全国统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课程缩减为普通植物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化学保护(杀菌剂)三门,不设选修课。此后40多年来,系科布点及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到1992年,植物病理学专业布点3个(北京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在校生77人;植物保护专业本科布点31个,在校学生4541人(除西藏、青海外,基本上每省1个,有的省2个本科点);专科布点9个,在校生827人,共培养植物病理学本科毕业生932人,植物保护本专科毕业生28564人。1978年以后,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加大选修课比重,由原来全国既统一又单一的培养模式,逐步向多样化发展。开设了植病流行学、病原细菌及细菌病害、真菌分类学、植物病毒学、植物线虫学、植物检疫学、植物病理生理学、植病生物防治、生态病原学、真菌显微技术、植物类菌原体、杀菌剂毒理学、植物抗病性以及粮、棉、果、蔬、花卉、中草药、热带作物病害等课程,并按研究生、本科、专科不同层次要求,按植物病理与植物保护专业的不同深度要求,按各学校教学条件与教师队伍的不同情况,配置必修与选修课的课程结构,作到因地、因校、因材施教,以适应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

研究生教育

起步较晚,1935年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学位授予法”后,1942年金陵大学农学院首次招收植物病理学硕士学位研究生,至1949年共毕业6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具体规定了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的机构及修业年限,有北京农业大学、南京、华南、华中、沈阳、西北、西南、浙江、河北农学院等9所院校招收二年制无学位植物病理学研究生,主要为补充师资和科研人员,到1966年共培养毕业了75人。1956年曾试行苏联副博士学位制度,仅招收一届9人。1978年恢复了中断12年的研究生招生工作,1981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国家根据学科基础、教学质量、科研力量等综合考评,先后于1981、1983、1986、1990年批准了四批植物病理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生导师。这四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共22个,即:北京农业大学、南京、华南、华中、沈阳、西北、西南、浙江、山东、河北、东北、吉林、安徽、四川、云南农业大学,福建、湖南、新疆八一、石河子农学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华南热作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博士学位授予院校共7所,博士生导师19位,即:1981年第一批为北京农业大学(导师裘维蕃、沈其益、曾士迈、陈延熙、刘仪、沈崇尧),南京农业大学(导师方中达、陆家云、王金生);1983年第二批为华南农业大学(导师范怀忠、戚佩坤);1986年第三批为沈阳农业大学(导师吴友三、白金铠)、西北农业大学(导师李振歧、商鸿生、魏宁生);1990年第四批为浙江农业大学(导师李德葆)、福建农学院(导师谢联辉),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何礼远)。硕士生、博士生学习年限均为三年,研究方向有:真菌学及真菌病害,植物病原细菌学及细菌病害,植物病毒学及病毒病害,植物线虫学及线虫病害,植物分子病毒学,植物免疫学,生态植物病理学,植病流行学,分子植物病理学及植物生理病理学,杀菌剂毒理和应用,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综合防治等。1981~1992年,植物病理学硕士学位毕业生664人,博士学位毕业生42人,在校硕士生158人、博士生42人。为增强学校科研能力,提高教学质量,1989年国家评定北京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的植物病理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主要学科带头人分别为裘维蕃、方中达。北京、南京、华南、沈阳、西北、浙江农业大学设立的博士后流动站均含植物病理学专业。确定南京农业大学的病虫监测与治理基础实验室,浙江农业大学的植物病理及生物技术实验室为农业部重点开放性实验室。农业部批准北京、南京、西南、西北农业大学分别建立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所、植物生态工程研究所、植物病原生物研究所、植物生态病原研究所、植物病理研究所。

留学生教育

1910年邹秉文赴美国留学,在康乃尔大学攻读植物病理学,是本学科最早的留学生。南京政府建立初期,曾利用部分庚子赔款作为培养留学生的一个重要项目。从20世纪初到40年代末,赴欧、美、日等国攻读植物病理学的研究生回国后,成为中国植物病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如戴芳澜、邓叔群、俞大绂、朱凤美等。在50~60年代,仅限于派往苏联、东欧国家留学或进修,攻读植物病理学的计有12人。1981年恢复留学生制度后,先是招收出国预备研究生保送,后主要从在学硕士生和在职年轻专业人员中选派。1981~1990年,公派到国外攻读植物病理学硕士、博士学位的近百人,出国访问学者和合作研究的约80人(不含自费)。从1956年开始接受外国来华留学生,有南京农学院、华南农学院、浙江农学院等为越南等国家培养植物病理学本科生和研究生。

国际交流方面,在50年代主要请苏联专家来华讲学,如讲授植物免疫学、植物检疫等。1978年后,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落实,先后邀请10多个国家的专家140多人次来中国讲学,内容涉及植病流行学、分子病毒学、抗病机理、病理生理、真菌分类、土传病害等领域。

通过培养研究生、留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国际学术交流,高等农业学校植物病理学教师素质有很大提高。到1990年,在职教师499人中,有教授51人、副教授146人、讲师186人。

中等教育

清朝末年各地兴办的中、初等农务学堂以及民国初期的甲种、乙种农业学校,都设有病虫害实习科目。20年代以后设立的中、初级农业职业学校,设有植物病害课程。1949年以后,各中等农业学校先后设立植物保护专业,培养中级病虫害防治人才,学制为高中毕业学习两年,初中毕业学习3~4年,课程设有植物病理学,化学保护(杀菌剂)、植保机械等,教学上注重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经过40多年发展,到1992年,中等农业学校植物保护专业布点36个,在校生3800多人,累积培养中等植物保护人才5万余人。

成人教育

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农业成人教育,当时有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教育改进社、东南大学教育科等先后建立农村教育实验区,列有防治病虫害的教学内容,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制订的乡村教育课程中也设有病虫害课。此后,一些高、中等农业学校设立农业推广部,对农民施行防治病虫的职业指导。1949年后,各地病虫害防治站开办短期病虫害防治训练班,培训基层干部和农民技术员。1956年农业部开办病虫预测预报训练班,培养了一批基层测报员。在1978年后,成人教育逐步走上正轨,办学形式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层次分高、中、初级。南京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华南热作学院设立植物保护函授班,学制三年,毕业后授予专科文凭;农业部分别在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建立农作物病虫测报、植物检疫培训基地,定期培训各省重点地、县的测报、植检人员。同时,各省、地、县也开办植保训练班,在农村中学开设植保课,传授防治技术。农业部门还不定期开办植物病理学师资讲习班,以提高农业学校教师的水平。

此外,台湾大学农学院设有植物病虫害系和植物病虫害研究所,台湾中兴大学农学院设有植物病理学系和植物病理学研究所,两校均实行系所合一,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台湾的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开设植物病虫害课程,不设系科。

Ⅳ 药理学实验与指导的图书目录

中文部分
第一章 药理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叶
一、药理学实验课的目的和要求
二、实验动物的捉持和给药方法
实验1.1 小鼠的捉持和给药方法
实验1.2 大鼠的捉持和给药方法
实验1.3 家兔的捉持和给药方法
【附】豚鼠的捉持和给药方法
实验1.4 狗的捉持和给药方法
三、常用实验动物的麻醉
四、实验动物的取血方法
第二章 药理学总论的实验
一、药物对机体(病原体)的作用
实验2.1 药物的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
实验2.2 药物的间接作用
二、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实验2.3 澳磺酞钠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估算
实验2.4 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测定
三、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实验2.5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一、剂型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三、肝脏功能状态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实验
一、全身麻醉药实验
实验3.1 挥发性液体麻醉药活性测定
二、镇静催眠实验
实验3.2 巴比妥类药物作用的比较
实验3.3 镇静催眠药的协同作用和对抗中枢兴奋药的作用
实验3.4 药物对动物自发活动的影响
三、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实验
实验3.5 药物的抗电惊厥作用
实验3.6 药物对抗中枢兴奋药惊厥的作用
四、抗精神失常药实验
实验3.7 氯丙嗪的安定作用
实验3.8 氯丙嗪对小鼠基础代谢的影响
实验3.9 A药物的镇痛作用(热板法)
实验3.9 B药物的镇痛作用(化学刺激法)
五、中枢兴奋药实验
实验3.10 士的宁和印防己毒素惊厥类型及作用部位的比较
实验3.1l 尼可刹米对抗吗啡的呼吸抑制作用
实验3.12 尼莫地平对小鼠获得记忆的促进作用
第四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实验
实验4.1 传出神经药物对麻醉犬血压、肠蠕动和腺体分泌的影响
实验4.2 药物对离体兔主动脉条的作用
实验4.3 药物对离体肠管的作用
实验4.4 药物对在体豚鼠下腹神经输精管的作用
实验4.5 有机磷药物中毒及解救
实验4.6 普鲁卡因和丁卡因表面麻醉作用的比较
第五章 内脏系统药物实验
一、治疗心功能不全药物实验
实验5.1 强心苷对离体心脏的作用(八木氏蛙心灌流法)
实验5.2 药物对离体乳头肌收缩舒张性能的影响
实验5.3 药物对大鼠左心功能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实验5.4 心阻抗法测定药物对心脏泵血功能的影响
二、抗心律失常药实验
实验5.5 奎尼丁拮抗乌头碱诱发大鼠心律失常的作用
实验5.6 药物对家兔电致室颤阈的影响
实验5.7 利多卡因对氯化钡诱发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
实验5.8 利多卡因对哇巴因引起心律失常的对抗作用
实验5.9 药物抑制大鼠缺血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作用
实验5.10药物对离体心房肌有效不应期和收缩力的影响
三、抗心肌缺血药实验
实验5.11 结扎兔冠状动脉引起的心肌梗死
实验5.12 药物对离体豚鼠心脏心肌收缩力和冠状流量的影响
实验5.13 硝基四氮唑蓝染色法测量心肌梗死范围
实验5.14 丹参注射液对垂体后叶素致兔心肌缺血的作用
实验5.15 血脂测定法
四、抗高血压药物实验
实验5.16 六烃季铵降压作用机理的分析
实验5.17 离体兔耳血管灌流
实验5.18 大鼠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模型制备
五、利尿药和脱水药实验
实验5.19 呋塞米和高渗葡萄糖对家兔的利尿作用
实验5.20 氢氯噻嗪对大鼠的利尿作用
实验5.21 尿液中钠、钾和氯离子的含量测定
六、镇咳药、祛痰药和平喘药实验
实验5.22 可待因对小鼠氨水引咳的镇咳作用
实验5.23 可待因对电刺激猫喉上神经引咳的镇咳作用
实验5.24 远志煎剂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的影响
实验5.25 氨茶碱对豚鼠组胺-乙酰胆碱引喘的平喘作用
实验5.26 药物对豚鼠离体气管的作用
七、消化系统药物实验
实验5.27 药物对胃肠道蠕动的影响
实验5.28 药物对实验性胃溃疡的防治作用
实验5.29 去氢胆酸对大鼠的利胆作用
八、促凝血药和抗凝血药实验
实验5.30 药物的体外抗凝血作用
实验5.3l 药物的促凝血作用
九、抗血小板药
实验5.32 血小板黏附性测定法
实验5.33 血小板凝集性测定法,
实验5.34 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实验”
实验5.35 血小板生成血栓烷TxA2的生物检定
实验5.36 苯海拉明对组胺的竞争性拮抗作用及pA:值
第六章 抗炎药物实验
实验6.1 氢化可的松对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实验6.2 吲哚美辛对小鼠巴豆油耳肿胀的影响
实验6.3 吲哚美辛对角叉菜胶诱发大鼠足跖肿胀的影响
实验6.4 地塞米松对大鼠肉芽肿的影响
实验6.5 药物对实验性胸膜炎的影响
实验6.6 药物对免疫性炎症的影响
实验6.7 切除大鼠双侧肾上腺的抗炎实验
实验6.8 溶酶体酶活性的测定
实验6.9 TxB,的放射免疫测定
实验6.1 0白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的测定
第七章 化学治疗药物实验
一、抗菌药实验
实验7.1 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及环丙沙星的体外抗菌
实验7.2 诺氟沙星对小鼠体内感染的保护性实验
二、抗肿瘤药物实验
实验7.3 抗肿瘤药的美蓝试管法初筛
实验7.4 5-FU对小鼠肉瘤S180的实验治疗
实验7.5 小鼠(裸鼠)肾被膜下人癌细胞移植法
第八章 避孕药实验
实验8.1 炔诺酮的抗排卵作用(交配法)
第九章 抗衰老药物实验
一、遗传学方面
实验9.1 果蝇寿命试验
二、自由基学说方面
实验9.2 过氧化脂质的测定
实验9.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测定方法
三、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实验9.4 免疫器官重量法
实验9.5 单核吞噬细胞功能测定法
四、对应激能力的影响
实验9.6 小鼠耐缺氧实验
实验9.7 小鼠耐寒实验
实验9.8 小鼠游泳实验
五、对中区神经系统方面的作用
实验9.9 单胺氧化酶-B活性测定
第十章 细胞培养技术在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实验10.1 神经细胞的培养
实验l0.2 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
实验l0.3 原代细胞的传代培养方法
实验10.4 细胞的冻存
实验10.5 Pc12细胞的复苏和培养
实验10.6 粉防己碱对培养大鼠脑皮层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实验10.7 环孢素A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内罗丹明123摄取的影响
实验10.8 硝苯地平对高钾引起的Pc。:细胞内钙升高的影响
实验10.9 原代乳鼠心肌细胞培养方法
实验10.10 牛胸主动脉内皮细胞的原代培养
第十一章 药物的安全性评价
一、药物的毒性试验
实验11.1 普鲁卡因急性LD50测定
实验11.2 鼠伤寒沙门氏菌致突变试验
实验11.3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
二、制剂的安全限度试验
实验11.4 热原试验
实验11.5 刺激性试验
实验11.7 降压物质试验
实验11.8 溶血性试验
……

Ⅵ 植物病理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的格式
实验结束后,应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根据要求,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及时而认真地写出实验报告。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根据实验内容一般采用以下格式:
(一)、农作物(大田、果树、蔬菜等作物)病害调查报告
基本格式:
目的要求
调查方法
调查结果与分析
(二)、农作物病害症状及病原观察
基本格式;
目的与要求
2、实验结果 室内实验绘制主要病害症状及病原形态图,田间现场教学写出调查报告。

实验报告撰写
1、将上述病害标本的发病部位,病状类型和病征类型,填于下表:�
植物病害症状观察表:
病害名称 稻瘟病
发病部位 叶、穗及结
病状类型 坏死
病征类型 霉状物
2、 病状;病征;变色;坏死;萎蔫;腐烂;畸形。
3、 简述生物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这里有几个实验报告撰写,你可以看一下。
http://jpkc.ynau.e.cn/course/zwbl/sydg.htm

Ⅶ 植物病毒检测方法

植物病毒病是农业生产上一种重要病害,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目前还没有1种治疗效果较理想的药剂,对发病植株做到早期诊断及提前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植物病毒学历经近百年的发展,植物病毒的检测方法与手段也在不断发展与改进。常用的方法有侵染力测定法、血清学方法、电子显微镜计数和分子生物学法等。
1.4.1侵染力测定法
侵染力测定法是将病毒样本接种在植物上,根据侵染力的大小定量。它的灵敏度在所有定量法中是比较高的,而且是其他定量法的基础。设计一种新的定量法,如果不经过侵染力的验证,将无法判断测定的是病毒或者是具有侵染力的病毒。侵染力测定法包括局部枯斑法、淀粉-碘斑法、系统感染率的测定法等。侵染力测定多用粗汁液来接种,为了避免抑制物质的作用和使半叶枯斑数目控制在一定范围,须用缓冲液稀释接种物。
局部枯斑法 1929年F.O.Holmes发现TMV在心叶烟(Nicotiana glutinosa)接种叶片上引起局部坏死斑点,在一定的病毒浓度范围内,所产生的斑点数目与病毒浓度成正比例。这一发现成为病毒侵染性定量测定的基础(田波,1987)。所有机械传染的病毒都有可能应用局部斑点法,但实际上只有少数病毒具有可用于定量测定的局部斑寄主。一个待测样品所形成的斑点数目除取决于接种物中病毒浓度外,还受试验植物种类、环境条件和接种物中是否含有病毒抑制物质的影响。
淀粉-碘斑法 当所研究的病毒没有过敏性枯斑寄主时,采用此法。Holmes(1931)发现TMV接种的烟叶上有时形成明显的黄化斑块,但不能用于计数。将这种接种叶用95%乙醇加热到80℃固定,然后用I2和KI混合液(10克I2,30克KI,1500毫升H2O)染色时,则侵染点处出现淀粉-碘的蓝色反应。当下午采摘叶片,褪色过夜,然后用碘液染色,则侵染点较周围组织着色浅;当采摘叶片前,植株先在黑暗中放几个小时,再用碘液染色,则侵染点组织着色深。这是由于病毒侵染既降低光合组织中碳水化合物的形成,也降低碳水化合物从光合组织中的运出。淀粉-碘染色的强弱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不如局部枯斑法可靠,但在标准化条件下仍可用于侵染性的定量测定。
侵染性滴度法 当上述方法都不适用时,可采用侵染性滴度法。即把欲测定样品用缓冲液稀释,可用十倍稀释、成倍稀释、半倍稀释或更低稀释。这种方法的缺点是需用大量实验植物,但可得到较好的结果。此方法可用于介体传染的病毒。

Ⅷ 植物病理学的研究内容

当一株健全的植物受到干扰,导致器官和组织的生理机制局部的或系统的反常植物自身表现了病状(symptom),并能从患病部位提取出的物质具有相应病原物的病征(sigh),就是发生了植物病害。干扰植物正常生理机制的因素,主要是外来的,内在的因子导致遗传性病害;外来的因子有的是非生物性的,有的是生物性的。因此,根据诱发病害因子的本质,植物病害可分为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两大类。
非侵染病害:
植物在长期的进化历程中,逐渐适应了各种不断变化的环境,产生了较强的适应能力。但对各类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植物所处的环境中某些物理如光照、水分、温度或化学因素如营养元素失调再货生存环境发生恶化,连续不断影响植物,其强度又超过植物忍耐限度,就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扰乱正常生理和代谢活动,甚至对植物造成严重伤害,使植物在生理和外观上表现异常,产生病变。 侵染性病害是植物病原物在外界条件影响下相互斗争并导致植物生病的病害具有感染性。常见的植物病原体有真菌如黑粉病、锈病、白粉病等;卵菌如腐霉、霜霉等;原核生物以细菌为主如土壤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病毒如马铃薯Y病毒、黄征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高等植物如菟丝子、列当独脚金等;原生动物如线虫。其中以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和线虫诱发的病害较普遍和严重,尤以真菌性病害为最,如水稻的瘟病、小麦锈病、棉花的萎蔫病等。各种病原体的生理、生态、增殖方法和生活史以及侵染寄主的方式、途径和时期各不相同。

Ⅸ 如何理解植物病原细菌学

phytobac teriology

何礼远

研究引起植物病害的细菌生物学特性的科学。是植物病理学和细菌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植物病原细菌有300种左右,目前国际上已确认的约250个种、亚种(subspecies)和致病变种(pathovar)。有些种类因尚不能人工培养,无法鉴定并明确其分类地位。

简史

荷兰吕文虎克(A.van Leeuwenhock)于1683年发现细菌,但未能证明细菌与植物病害有关。1850年德国米泽尔里奇(Mistcherlich)借助显微镜观察到活动的液状体能引起马铃薯细胞壁崩解,认为可能是一种弧菌(Vibrio)。他被公认是第一个发现细菌可引起植物病害的科学家。美国的布雷尔(Thoma J.Burrell)于1877年在伊利诺斯州证明梨和苹果的火疫病是由细菌引起,且用病树上的胶状溢脓进行人工接种获得了成功。奥热尔(J.C.Arthur)于1885年在纽约州采用火疫病的纯培养细菌进行人工接种和再分离,从而证实细菌是植物病害的先例。美国F.史密斯(Erwin F.Smith)对瓜类萎蔫病、甘蓝黑腐病和茄科植物青枯病等多种细菌性病害作了大量的系统研究,并与德国费歇尔(A.Fischer)于1905年出版了《细菌与植物病害的关系》(Bacteria in Relation to plant Diseases)一书,是世界上第一本植物细菌病害的专着。20世纪20年代以后,植物细菌的研究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对病原细菌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培养性状试验,深入到生理代谢和生物化学特性的研究。1968年在英国伦敦召开了第一次国际植物细菌病害会议,标志着植物病原细菌学初步形成一个独立学科。以后先后多次召开了植物病原细菌的国际学术会议,并出版了论文专集。国际植物病理学会专门设立植物病原细菌学委员会。

研究内容 主要研究细菌形态、染色反应、培养性状、生长与营养、生理和生物化学特性、血清学特性、遗传和变异、鉴定和分类(见植物病原细菌分类),致病特性、地理分布、传播方式、流行生态、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生理生化机制和分子生物学机制,细菌病害的防治策略和防治技术。

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分子遗传学和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向其它生物学科渗透,目前植物病原细菌学的研究已进入分子生物学阶段。

参考书目

Krieg,N.R.et al.,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vol.1,Baltimore,London,1984.

Peter,H.A.Sneath et al.,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vol.2,Baltimore,London,Los Angeles,Sydney,1982.

植物病原真菌鉴定

identification of plant pathogenic fungus

王克荣

直接观察或借助实验手段确认某种植物病害的病原真菌,并给予正确学名的过程。植物病原真菌鉴定包括病害标本采集、症状描述、病原真菌形态特征检测,将观察结果与真菌分类检索表中有关种的描述逐一加以核对,如基本一致,即可认为是该已知种所致病害,而予以相同的拉丁学名。有时所采植物病原真菌需要分离培养,经过培养性状的观测和致病性鉴定并进行病原真菌生理生化试验等均作为辅助鉴定手段。

病原真菌鉴定的步骤主要有:标本采集、症状观察、形态观测、真菌分离培养、培养性状和生理生化测定等。

标本采集

真菌病害标本是研究病害症状和病原真菌形态及生理特征的基础材料,经过田间观察记载后,进一步对病害标本在室内进行病原真菌鉴定。植物病原真菌病害标本的采集要求症状具有典型性,即带有病菌子实体的标本。标本上的病斑种类力求单纯,以利于确定是一种或几种病害。标本应有一定数量的复份,对寄主名称、病害发生环境、条件、采集时间、地点等进行详细记载。采集标本时应注意对寄主植物的鉴定,一些病原真菌(白粉菌、黑粉菌和锈菌等)当寄主植物分类地位不明确时很难鉴定出种名。对不熟悉的寄主植物,应采全其花、果实、种子等部位以便鉴定。适于干制的蜡叶标本,应随时压于标本夹吸水纸中,并经常换纸,使其干燥。

症状观察

病害对植物全株的影响(有无凋萎、萎缩、畸形或生长特性的改变等),病部坏死斑的形状、数目、大小、色泽、子实体排列及有无轮纹等;腐烂组织的颜色、气味、质地等;病部产生的病原真菌菌丝体和子实体的特征,都是症状观察和描述的重要内容。一般常见真菌病害,经过症状观察,即可以对致病的真菌作出初步判断。但症状对病原真菌的鉴定不完全可靠,不同的病原物有时可产生相似的症状,反之,一种病害症状可随寄主和发病环境条件而改变。

病原真菌的形态观测

病原真菌的鉴定以病菌形态鉴定为准。借助显微镜,对病原真菌的菌丝体和其它营养体的形态、结构和大小,孢子的形态、颜色、大小,产孢方式,子实体的形态结构和产生部位等进行观察和测量。如标本尚未形成病菌子实体,可将标本经保湿处理,即可见子实体的产生。标本表面产生的菌丝体和子实体,可直接用针挑取少许,置加有一滴浮载剂如水或乳酚油(苯酚40毫升,乳酸20毫升,甘油40毫升,蒸馏水20毫升配制而成)的载玻片上,加盖玻片后在显微镜下检视。埋生于植物组织中的真菌子实体,需要将材料切成薄片再制成玻片标本进行显微观察。植物组织内真菌子实体的制片常用徒手切片和石蜡切片两种方法。①徒手切片。将病组织湿润后用手指轻压,用刀片将材料切成薄片,置于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挑针选择带有子实体的厚薄适中的病组织进行检测。植物病原真菌的鉴定常用这种方法。②石蜡切片。将病害标本用固定剂固定后脱水,经石蜡渗透及包埋,然后用轮转切片机将包埋病组织的石蜡块按一定方向切成薄片,将薄片粘贴于载玻片上,去蜡后进行染色,再将切片材料透明即可封固,进行镜检。这种方法步骤多,且易使材料变形和变色,一般适用于教学或研究真菌侵染过程的制片。

鉴定植物病原真菌时还要掌握该病原真菌的有关测量数据,如孢子的长宽度、孢子梗的长度、子囊壳的直径等。真菌营养体、孢子和子实体的测量,可借助显微镜测微尺进行。

真菌的分离培养

真菌病害不能单纯依靠子实体的观察鉴定而作出正确诊断。因为发病部位检查到的真菌,不一定是致病的病原物,有可能是在植物组织死亡后腐生的某些真菌。因此,真菌病害的诊断,必需经过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接种试验,确定该病原菌致病性和症状。真菌的分离是将致病的真菌与其它杂菌分开,经纯化,使之扩大繁殖而得到致病菌的纯培养。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常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孢子稀释分离法。①组织分离法。切取小块病组织,取病健交界处边缘部分,经表面消毒、灭菌水冲洗,移植琼脂培养基平板上培养,形成菌落,如培养性状表现一致,可自菌落边缘挑取菌丝体纯化培养,再进行致病性测定和菌种鉴定。②孢子稀释分离法。以灭菌水将产生的病菌孢子配成悬浮液,用移植环蘸取悬浮液在琼脂平板上划线,在显微镜下沿线观察并用挑针挑取单孢子置琼脂培养基上培养。有时还可通过单孢子分离获得纯菌系菌株。真菌的培养有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两种。

病原真菌培养性状

培养性状的描述和记载是植物病原真菌鉴定中的重要资料,包括菌落质地、形状、孢子堆的干湿性,子实体和休眠结构的形成和所需时间;菌落正面和背面的色泽、有无色素分泌,有无特殊气味,生长率等。培养性状的描述要注明特定的培养条件,有时需用几种培养基进行培养观察。一些真菌的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在琼脂培养基上不易形成,往往需要采用自然基质,进行模拟自然条件培养。有的真菌子实体的形成需要特定的光照条件。

生理生化测定

生理生化方法多用蛋白电泳技术和同工酶检测技术。在疫霉菌和毛霉菌的鉴定中,当采用形态观测方法无法区分“种”时,常用蛋白电泳方法辅助鉴定。近年来同工酶酶谱比较方法在植物病原真菌的鉴定中应用渐多。

参考书目

方中达着:《植病研究方法》,农业出版社,1979,北京。

Dhingra,O.D.,and Sinclair,J.B.,Basic Plant Patholo-gy Methods,CRC Press,1985,Boca Raton,Florida.

植物弹状病毒组

Plant rhabdovirus group

濮祖芹

属单链核糖核酸,有包膜,弹状或杆菌状基因组病毒。是既侵染植物又侵染无椎脊动物的一组病毒。其粒子结构和组分与动物弹状病毒相似,因而共同编排在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内。名称源于希腊文“rhebdos”,杆状之意。植物弹状病毒组下分两个亚组。亚组A的典型成员是莴苣坏死黄化病毒(Luttuce necrotic yellow virus,LNYV),亚组B的典型成员是马铃薯黄矮病毒(Potato yellow dwarf virus,PYDV)。

病毒性状

病毒粒子长100~430纳米,直径45~100纳米,呈杆菌状或炮弹状,端部呈半圆形或一端钝平,中部为直杆状。有脂蛋白包膜。核衣壳上有核糖核蛋白以螺旋状缠绕而形成的精细横纹。粒子中含有4~5种蛋白质。基因组是一个单分子的ssRNA,负功能,含有一种与核衣壳相结合的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病毒在活体外稳定性较差,钝化温度为50~52℃,在25℃条件下存活期少于1天,汁液中的病毒浓度为1~10毫克/升。

病毒粒子的组分

植物弹状病毒粒子的蛋白质含量为70%,脂类为25%,多糖为4%,RNA为1%。蛋白质种类达4~5种之多。N蛋白是衣壳蛋白,分子量为55~64×103;G蛋白是一种糖蛋白,分子量为71~92×103,呈六角形排列在膜上,形成刺突;L为大蛋白,分子量145×103,具有多聚酶活性。M蛋白的分子量为22~25×103,N3蛋白的分子量为40×103,这两种蛋白质也具有酶的活性。还有一些病毒成员的M蛋白由M1和M2蛋白所取代,这两种蛋白质的分子量分别为27~44×103和22~29×103。

基因组的性质

病毒的基因组是一种非侵染性的单链RNA,分子量4.2~4.6×106,负链。在寄主的细胞内,负链的ssRNA首先合成一条与之互补的正链,作为mRNA。病毒核酸没有侵染性,经过非离子清洁剂处理、脱去脂蛋白包膜而释放出来的核衣壳具有侵染性。基因组核酸的5′端为GAAGCAppp,无帽子结构,3′端无polyA区;mRNA的5′端的帽子结构是m7GpppAmACAG,3′端有polyA区。

分布和为害

植物弹状病毒地理分布广,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都有报道。有一部分病毒成员分布较局限,可能与其传毒介体的分布有关。引起重要的植物病害的有水稻暂黄病、小麦丛矮病、玉米花叶病、马铃薯黄矮病和莴苣坏死黄化病等都曾在一些地区造成相当严重的经济损失。植物弹状病毒可使寄主表现花叶、黄化、坏死、环斑、矮化等各种症状,而没有一种主要的症状能作为这一组病毒的标志。

病毒与传毒介体的关系

植物弹状病毒由吸吮式口器的节肢动物传播均为持久性循回型。除咖啡环斑病毒(Coffeering spot virus)由螨(Brevipalpus phvenicis)传播、甜菜叶皱病毒(Beet leaf curlvirus)由甜菜蝽象(Piesma quadrafum)的成虫和若虫传播外,其余均由同翅目的蚜虫、叶蝉和飞虱传播。病毒和介体有高度的特异性,一种病毒往往只由某一种介体或一些相关的种传毒。有一部分病毒如北方禾谷类花叶病毒(Northern cereal mosaic virus)、马铃薯黄矮病毒、水稻暂黄病毒(Rice transitory yellowing virus)、草莓皱缩病毒(Strawberry crinkle virus)、苦苣菜黄脉病毒(Sowthistle yellow vein virus)和小麦条点花叶病毒(Wheet striate mosaic virus)等均在介体体内增殖。苦苣菜黄脉和莴苣坏死黄化病毒可经蚜虫卵传毒,大麦黄条点花叶病毒(Barky yellow stri-ate mosaic virus)经飞虱卵传毒。介体终身带毒,但随着虫龄增长传毒效率渐减。延长介体获毒和接毒时间可增加传毒效率。

寄主细胞的病理变化

有一些病毒成员的粒子在寄主的细胞核内外膜之间发育,并累积在细胞核周围的空间,导致细胞核和细胞质内陷。另外一些病毒成员的粒子在寄主细胞质内发育,或与内质网相结合,粒子累积在囊状体中。病毒引起寄主细胞畸变,如核仁和线粒体肿胀,或使染色质、膜质的囊状体消失或出现颗粒状的核质。

病毒成员间的相互关系

该组病毒分两个亚组。亚组A的病毒粒子在寄主的细胞质内发育,含M蛋白,在活体外可迅速地检测到转录酶的活性。这些性状与侵染脊椎动物的水泡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VSV)相同。此亚组成员还有大麦黄条点花叶病毒、北方禾谷类花叶病毒等16种。亚组B的粒子在核内外膜之间发育,累积在核周围的空间,含M1和M2蛋白质,活体外转录酶活性低,有些性质与狂犬病毒(Rabies virus)相同。此亚组成员还有水稻暂黄病毒,苦苣菜黄脉病毒等20余种。

侵染麦类的大麦黄条点花叶病毒、北方禾谷类花叶病毒、小麦褪绿条斑花叶病毒和小麦丛矮病毒粒子结构和传毒介体都相同,冬小麦花叶病毒与上述病毒寄主范围相似,这些病毒的相互关系还缺乏深入研究。

植物呼肠孤病毒组

group

梁训生

属于双链核糖核酸(dsRNA)、无胞膜的球状分段基因组病毒。本组又分为植物呼肠孤病毒和菲济病毒两个亚组。植物呼肠孤亚组病毒的核酸含量为22%,其核酸总分子量为16×106左右,其中12个分段基因的片断分子量分别在0.3~3.0×106。病毒外壳蛋白质含量为78%,蛋白质中8个多肽组分的分子量为35~160×103,其多肽由多种氨基酸所组成。呼肠孤病毒组的编码程式为R/Z∶0.35~2.55/22∶S/S∶S·I/Au。组名是1975年在印度马德里第二届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上制定的,隶属于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组名由希腊语phyton(植物)和英语respiratory、enteric及orphon(呼吸道、肠道及孤儿)的缩写phyto和reo后缀以virus再拉丁化构成。典型成员为三叶草伤瘤病毒(Clover wound tumor virus),其他成员为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orf virus)。近年有学者认为中国发生的水稻簇矮病毒(Rice bunchy stunt virus)也属于此组。

形态结构

在电子显微镜下,病毒粒子为球状(正20面体),稍成角状,无突起,直径近似70纳米,伤瘤病毒的核心直径约59纳米。正20面体具有对称的20个三角形面、12个顶角和30个边,属于5·3·2重对称结构,病毒粒子内部的RNA分子具有12个基因片段,其碱基组成是鸟嘌呤和胞嘧啶占38%~44%。外壳蛋白质由多肽链构成,包括8种多肽,各种多肽组分又是由各种氨基酸组成。在电子显微镜下,病组织中可见到病毒原质(viroplasma),在光学显微镜下,病组织中可见到囊状内含体。

理化特性

病毒粒子的分子量近似65×106,沉降系数S20·w为510S。吸收光谱260纳米/280纳米比值为1.55。病毒在酸碱度pH值6.6~6.61最稳定,对氟利昂及四氯化碳具有抗性。病毒在常温下不稳定,如伤瘤病毒在0℃时的侵染性可保持一年,而水稻矮缩病毒在0~4℃时,其病叶榨汁体外存活期仅有2~3天。

生物学特性

本组病毒在自然界的寄主范围窄。如伤瘤病毒在自然界可侵染叶蝉,但是通过人工用叶蝉接种时,却可以侵染20科以上的双子叶植物。水稻矮缩病毒在自然界仅侵染水稻和叶蝉,人工接种时却可以侵染小麦、大麦、黑麦、黍、稗及早熟禾等禾本科植物。受伤瘤侵染的三叶草,主要特点是根部长瘤。也有系统性的叶脉变粗症状,在少数植物上还可产生茎瘤。水稻矮缩病毒可使水稻叶片产生白色斑点,全株矮缩等。叶蝉是该组病毒的寄主昆虫,因为病毒在叶蝉体内可以增殖,属于持久性传毒关系,同时还可经卵传毒。如伤瘤病毒可在叶蝉体内增殖,但是人工传染时,病毒必须首先通过叶蝉若虫细胞的诱导培养以后,注射到叶蝉体腔内方能获得带毒叶蝉,这种带毒叶蝉才能将伤瘤病毒传染到三叶草等植物上去。叶蝉传毒时,需从病株上取食1分钟以上才能获毒,其循回期约2个星期,叶蝉一旦获毒就建立持久性的传毒关系,可以终身带毒。黑尾叶蝉还能经卵传染水稻矮缩病毒。伤瘤病毒可以侵染拟圆痕叶蝉(Agalliopsis novella)、缢圆痕叶蝉(A.constricta)和四点圆痕叶蝉(A.quad-ripunctato)等;水稻矮缩病毒侵染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二点黑尾叶蝉(N.apicalis)和电光叶蝉(Inazuma dorsalis)等。

株系与血清学

伤瘤病毒有亚介体株系、前介体株系及介体株系(又称野生株系),但是有的株系无侵染性或具有弱侵染性。本组病毒具有抗原性,可以制备抗血清。

植物寄生线虫

plant parasitic nematodes

程瑚瑞

以藻类、苔藓和高等植物作为营养来源的一类线虫。约占记载的15000种线虫中的六分之一。多数植物寄生线虫是专性寄生物,少数虫种既有为害高等植物的能力,也能噬食真菌菌丝而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

寄生植物的线虫,有人认为是由噬真菌的以及寄生藻类和捕食小动物的线虫演化而来。在距今2.6亿年的墨西哥琥珀内,曾发现1种取食真菌的滑刃线虫化石。演化过程中出现的形态变化,主要是在线虫口腔内出现针刺状口针。植物寄生线虫都有口针或类似的功能结构,即口腔口针(stomatostylet)、齿针(odontostylet)或瘤针(onchiostylet)。

在寄生高等植物的垫刃线虫目内,其寄生性的演化途径是从外寄生向半内寄生与内寄生发展,具有高级寄生性的典型代表为定居型内寄生的根结线虫和胞囊线虫。

分布和为害

植物寄生线虫广布全球,但各地的虫种不同。寄生线虫与其主要寄主的地理分布大致吻合。如稻干尖线虫分布在全世界稻作区,柑橘根线虫在柑桔种植园普遍发生。相似穿孔线虫和香蕉的分布几乎一致。线虫的地理分布受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的影响。温度对线虫分布的制约最明显。大多数根结线虫适应温热气候,在热带和亚热带普遍发生;而大多数球形胞囊线虫(Globodera)与部分胞囊线虫如甜菜胞囊线虫及胡萝卜胞囊线虫生育适温约在15~20℃,适应冷凉气候,常分布温带以及热带的高海拔地区。部分植物寄生线虫的分布与特定的土壤类型紧密联系。根结线虫一般分布在砂土地区,起绒草茎线虫[Ditylenchus dipsaci(Kühn)Filipjev]适应粘重土壤。

每种栽培植物几乎都能受到线虫为害。如1990年英国J.布里奇等(John Bridge et al.)与美国L.W.邓肯及以色列E.科恩(Larry W.Duncan et Eli Cohn)综述稻作和柑橘的寄生线虫分别为13属、30种和8属、16种。线虫不仅直接侵染植物,诱发多样的根部病变(根结、肿根、短根、根斑和发根)、叶斑、地上部矮缩、畸形甚至全株萎蔫,导致减产,并且可与病菌复合侵染植物和传播植物病毒。许多植物根病如枯萎病、黄萎病和疫霉病都可以是病菌与病原线虫联合侵染的复合病害,线虫并能加重、加快这些根病的发生发展。在小麦蜜穗病[Clavi-bacter tritici(Hu-tchinson)Davis et al.]等少数病害中,线虫则是不可缺少的病原之一。自1958年首次记载线虫传播植物病毒以来,至今已知20多种矛线目线虫(Dorylaimida)可以传播10多种植物病毒。

图 典型植物寄生线虫形态右:雌虫 左:雄虫(仿Agrios)

总体形态

典型植物寄生线虫似线条,放大的虫体呈纺锤形或梭形,从中部向两端渐细,大致长0.2~12毫米和宽0.01~0.05毫米不等。少数类群的雌虫膨大成梨形、柠檬形、肾形、珍珠状或其它不规则囊状(图1,2)。线虫无色,不分节。虫体最前端是由唇片组成的唇部或称头部。唇片一般6枚或少于6枚。肛门以后的虫体是尾部。在头部、尾部之间的虫体称为体部。头部与其它部位往往有缢痕相隔。头内有不同角化程度的头架。在头部和尾部分别包括神经系统的侧器(amphids)、乳突(papillae)和尾感器(phasmids)等感觉器官。线虫纵向分为背区、右侧区、左侧区和腹区,两侧对称。线状线虫往往不同程度地向腹面弯曲,弯曲显着的呈弓形、C形或螺旋状等,肛门、阴门和排泄孔都在腹面。线虫的基本结构是由两条相套的体管即外体管或体壁和内体管或消化道组成。内、外体管之间为充满体液的假体腔。在体壁内除消化道外,还有生殖、神经及排泄各生理系统。生殖系统是在线虫由幼虫发育为成虫过程中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线虫没有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

图2 多数重要植物寄生线虫(雌虫)的形态和相对大小

1.长针线虫属;2.锥线虫属;3.刺线虫属;4.粒线虫属;5.针线虫属;6.纽带线虫属;7.盘旋线虫属;8.鞘线虫属;9.茎线虫属;10.滑刃线虫属;11.矮化线虫属;12.毛刺线虫属;13..穿孔线虫属;14.短体线虫属;15.轮线虫属;16.针线虫属;17.异皮线虫属;18.根结线虫属;19.半穿刺线虫属;20.环线虫属;21.肾形线虫属;22.螺旋线虫属(仿Agrios)

类群

传统的线虫分类系统将线虫划归为线形动物门或假体腔动物门中的线虫纲,下设2个亚纲,即尾感器线虫亚纲和无尾感器线虫亚纲,再分为10多个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愈来愈多的线虫学家提倡线虫独立成为线虫门,下设尾感器线虫纲和无尾感器线虫纲2纲,包括近20目。至1980年全球记载的线虫约15000种,多数以取食细菌为主,属于自由生活线虫,少数寄生人和动、植物。植物寄生线虫有2600多种,分别属于垫刃线虫(tylenchids)、滑刃线虫(aphelenchids)和矛线线虫(dorylaimids)3大类群。

矛线线虫在植物寄生线虫中占的比例很小,属于矛线线虫目的长针线虫科或毛刺线虫科。绝大多数植物寄生线虫为垫刃线虫和滑刃线虫,它们的分类地位在不同分类系统中有所不同。1980年英国西迪克(M.R.Siddiqi)首先提出,垫刃线虫和滑刃线虫分别属于垫刃线虫目和滑刃线虫目,但美国麦捷蒂(A.R.Mag-genti),根据这两类线虫共同起源于取食真菌的双胃线虫(diplogasterids)的分析,主张它们同属于垫刃线虫目,在垫刃目内的滑刃线虫亚目包括所有滑刃线虫。

生活史

植物寄生线虫的个体发育有卵、1~4龄幼虫和成虫各个阶段。从卵发育成1龄幼虫后,每经历1阶段蜕皮1次。通过4次蜕皮,最终发育为成虫。在蜕皮过程中线虫停止活动并中断取食,蜕去体表角质膜与衬托在口腔、口针腔、食道腔、排泄管、阴道、泄殖腔及直肠内壁上的角质膜,换上由下皮分泌形成的新角质膜。在蜕皮同时线虫也更新口针前部的针锥。垫刃线虫(tyle-nchids

Ⅹ 如何进行植物病害诊断和鉴定:

进行植物种植,传统的就是除草、浇水和防治病虫害,那么植物病虫害应该如何去防治呢?首先要知道如何辨别别植物病虫害,我们生产的植物病害检测仪可以迅速的将植物病虫害进行鉴别,不过这是建立在知道植物病虫害的发病机理上的,下面我们一起看下植物病虫害是如何被引发的。
一、非传染性病害:植物在不适宜的土壤上,或是遇到不适合的气候、水分、肥料过多过少等所引起的病害。如甜菜地里如果土壤中缺乏微量元素“硼”,就要引起甜菜根变黑腐烂,叫做缺硼病。这一类的病害不会传染蔓延,所以叫做非传染性病害。

二、传染性病害:是由病菌侵害发生的,能够传染,所以叫做传染性病害。这类病害种类最多。引起传染性病害的病菌大多数为真菌,其次就是病毒和细菌,以及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植物得病后,一般常见的症状有:变色、斑点、矮化、丛生、黄化、坏死、腐烂、萎蔫、缩叶、缩果、扭曲、瘤肿、畸形等。叶面上有时布满霉状物(黄色、红色、绿色等)、黑粉状物、白粉状物、锈状物以及小黑点等颗粒状物。
传染性病害中,由于病原菌不同,植物生病后,外部的形态改变也不一样,而且同一种寄生物在不同的植物上或者在同一植物的不同发育时期,以及受环境条件的影响,都可表现不同的症状。相反,不同的寄生物也可能引起相同的症状。因此,对植物病害除分析发病的原因外,还必须进一步鉴定病原生物,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对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一般采用以下几个步骤:

1.症状诊断:
在诊断植物病害时,首先进行症状观察,根据症状特点,区别病害还是伤害。伤害是没有病变过程,病害是有病变过程的。如果是病害,还要区别是非传染性的,还是传染性的病害。在观察症状时,一般用扩大镜或用肉眼观察病株的外部表现,当外部症状不明显时,再进行病理解剖,检查内部症状。由于各种病害在田间的发生和发展其表现有一定的规律,因此在观察植物病害的症状时,应特别注意:
(1)病害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多;
(2)病害发展和在田间的分布;
(3)发生时期和植株生育期;
(4)受害寄主和部位位;
(5)栽培管理方法等。

病毒病害与非传染性病害容易混淆,因为病毒病害在外表看不出病症,区别病毒病与非传染性病害,除根据有无传染现象外,还可根据病害的发生特点。非传染性病害在田间大都是普遍、均匀、成片发生,发病地点与地形土质或环境条件有关。病毒病害在田间多是分散发生,在病株周围可找到健株,其症状除呈现花叶、黄化或矮缩畸形外,还常与传毒昆虫的活动有密切关系。

2.病原鉴定:
鉴定病原是对植物病害进行诊断最可靠的方法。对不同性质的炳原必须采取不同的鉴定方法。
(1)非传染性病害的病原鉴定
在对养分、水分、温湿度和厌围环境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可进行化学诊断,就是将有病的植物榨出液或病土进行分析,测定矿物营养(如氮、磷、钾、硫、铁以及其他微量元素的含量),是否符合健康植物的标准,并查明所缺元素。其次还可以进行人工诱发试验,如水培法和砂培法,人为的提供可疑的类似条件,观察是否发病。
(2)传染性病害的病原鉴定
①病毒病害的病原鉴定

病毒病害的病原用普通显微镜观察不到组织病变。目前在电子显微镜还不普及的情况下,多采用人工接种试验来验证。人工接种试验是用病株汁液磨擦接种、嫁接、昆虫传染等方法。同时还可以根据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如传播方法、寄主范围、寄主反应、体外保毒期、稀释终点以及血清方法等来区别病毒的种类。有些植物病毒还可以采用指示物进行鉴定。
②细菌病害的病原鉴定

对细菌病害的病原鉴定,多采用“细菌溢”的方法。具体是切取小块病组织制片,放载玻片于显微镜下检查,如觉现有“细菌溢”从病组织(维管束)涌出,即可勿步确定为细菌病害。
如果鉴定细菌的种类,就可进行革兰氏染色,通过阳性和阴性反立来区别。此外还可以进行分离培养,获得较纯的培养菌种,然后通过伤口或白然孔(水孔、皮孔、气孔等)人工接种,来确定细菌的种类。

目前,对细菌病害病原的鉴定,较迅速准确的方法是采用血清反应。具体方法是取一定病原的细菌液少许放载玻片上,然后加入某种用生理盐水稀释过的“抗血清”,如果两者产生“凝集”即证明是某细菌病害的病原。例如鉴定马铃薯环腐病的病原菌时,可将已培养好的环腐病细菌液注射到兔子体内,然后抽取兔子血液,使沉淀后取上部的血清(即抗血清),用生理盐水稀释后放载玻片上,与被怀疑为马铃薯环腐病的病原细菌掖混合,如产生“凝集”,即证明为环腐病病原。否则为非环腐病病原。
③真菌病害的病原鉴定

鉴定真菌病害,一般常用的方法是挑取病株组织上的菌丝或子实体制片,然后置显微镜下观察病菌的形态、特征、色泽、大小、结构等。其次是采用分离培养和接种试验。分离培养是切取小块病株组织经表面消毒和灭菌水洗后,移到一定的培养基平板上,在一定的恒温下培养,几天后观察菌落、菌丝体、无性抱子、有性抱子等形态、色泽。接种试验应根据真菌病害不同的侵染类型,将病菌抱子进行拌种、花器接种、土壤接种、涂抹接种或将抱子棍悬液进行喷雾接种。
④线虫病害的病原鉴定

植物受线虫为害后,多在受害部位产生虫廖或膨胀的形态变化,剖切虫瘦或膨胀部分用针挑取内部含有物制片,然后放显微镜下观察有否线虫及形态特征。有些线虫病并不引起植物形态变化,可采用漏斗分离法和叶片染色法进行检查,作出诊断结果。

阅读全文

与植病研究方法实验指导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式棉袄制作方法图片 浏览:63
五菱p1171故障码解决方法 浏览:858
男士修护膏使用方法 浏览:546
电脑图标修改方法 浏览:607
湿气怎么用科学的方法解释 浏览:537
910除以26的简便计算方法 浏览:805
吹东契奇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704
对肾脏有好处的食用方法 浏览:98
电脑四线程内存设置方法 浏览:512
数字电路通常用哪三种方法分析 浏览:13
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是什么 浏览:525
苯甲醇乙醚鉴别方法 浏览:82
苹果手机微信视频声音小解决方法 浏览:700
控制箱的连接方法 浏览:75
用什么简单的方法可以去痘 浏览:789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几个 浏览:803
自行车架尺寸测量方法 浏览:124
石磨子的制作方法视频 浏览:152
行善修心的正确方法 浏览:403
薯仔炖鸡汤的正确方法和步骤 浏览: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