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野外生存怎么取火,钻木取火可行吗
我刚好查了这个问题。
如果实在找不燃火的办法钻木取火是可行的。
方法如下:首先,找到合适的木材做钻板,干燥的白杨、柳树等等会是不错的选择,因为它们的质地较软。再找到合适的树枝做钻头,相对较硬一些就可以,条件不像钻板一般苛刻。然后,把钻板边缘钻出倒“V”形的小槽。
最后,在钻板下放入一个易燃的火绒或者枯树叶,然后双手用力钻动,直到钻出火来为止。
本来我不明白v形状槽是什么意思,但是给你推荐照片你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
http://www.zaixuexi.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349就这样了,很容易理解的!
② 野外生火取火有哪些方法
第一种:古典式钻木取火法。这是被了解得最广泛,但同时也是最困难的一种方法。首先,找到合适的木材做钻板,干燥的白杨、柳树等等会是不错的选择,因为它们的质地较软。再找到合适的树枝做钻头,相对较硬一些就可以,条件不像钻板一般苛刻。然后,把钻板边缘钻出倒“V”形的小槽,最后,在钻板下放入一个易燃的火绒或者枯树叶,然后双手用力钻动,直到钻出火来为止。
第二种:双人经典钻木法。其他步骤跟第一种方法相同,不同的是这次是两个人合作。一个人用带凹槽的木头盖子把钻轴固定在钻板上,另一个人用摩擦力较大的绳子或藤条在钻轴上缠几圈,然后快速来回拉动。这种双人合作的效率比第一种强的多。
第三种:简易刨子取火法。将软质木板挖一长槽,槽的前方放置易燃火绒,用较硬木条向前推动,直到火星将火绒点燃
第四种:易洛魁族式取火法。由易洛魁族发明的这个装置取火效率相当高。钻轴的一端用两根绳子缠绕,绳子的另一端分固定在一个硬质横板上。钻轴的中间部位用一个硬质木轮做加速器。当把绳子缠好后用力向下压横板,就能使钻轴产生极快的转速,然后钻出火花。
第五种:弓弦钻木法。同第二种双人钻木法类似,只不过可由一人完成。钻轴上方同样覆盖一个有凹槽的盖子,然后用弓弦样子的工具快速拉动。
第六种:穴居时代的经典火种保留法。无论是用钻木取火还是其他的什么方法,都需要一个适当的介质配合火的燃烧。当周围环境非常潮湿时,一般的材料很难燃着。用干燥的材料盘成如图的鸟巢形状,中间部分掏空,尽量保持松软,然后垫上一层火绒。这样即使在潮湿的天气也能让它遇火星便燃着。
第七种:火石取火法。这种就没什么科技含量了,用打火石打击硬质的材料,比如钢刀、花岗岩等等。火石的上面垫上易燃的火绒或是已烧焦的布料,打击便燃着。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越是有棱角的石头打击火石效果越好,当一块硬石边缘太圆滑时,需要把它在大石上摔碎,这样就能现出尖锐的棱角。
③ 野外求生生火的办法都有什么,比如钻木取火要告诉我具体步奏,用什么样的什么木,怎么弄
干燥,松弛,易燃的木块。 首先在木块上开一个小口,木块下面准备好装燃屑,准备好充分的燃料,干鸟巢什么的,制作钻杆,前端可以削尖,然后开始持续,有力的钻木。
④ 世界上有几种生火的方法
原始人的取火方法有:摩擦取火、钻木取火、压击取火、打击取火等,钻木取火是比较进步的,延续的时间也最长久。
原始人取火很困难,保存火种就是重大活动,简单的是用篝火,复杂的是火塘。火塘是一种人工修筑的、圆坑形的生火设施,特点是位于住室中央、敞口,并配以石三脚或陶支子,进行炊事活动。火塘进一步发展就出现了灶。 原始居住洞穴(在原始时代,我们的先人过着茹毛饮血的穴居生活。研究原始人的生活状况,最好的对象是原始洞穴。 半坡人处于半穴居时代,他们的房子一半在地下,有圆形与方形两种房型。方形的房子建筑技术简单,数量也少。房门朝南开,房子入口比较狭小,房子中间有一个烧火的土炕。这说明在半坡人比较固定的定居生活中,火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它的普遍应用成为人类文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⑤ 古代用什么方法生火,真的只能通过钻木取火吗
不是,古代人们除了钻木取火之外,还可以用阳燧取火,后来发展为用火石和火镰来取火。钻木取火相传是燧人氏发明的,在古籍中都有记载,比如《拾遗记》记载,“遂明国有大树名遂,屈盘万顷。后有圣人,游至其国,有鸟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氏。”钻木取火按照现在的科学解释,就是摩擦生热,只要速度够快,温度就会很高,可以点燃放在周围的火引子,从而得到火源。但是钻木取火,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需要很大的力气和耐心。
三,采用火镰或火石取火。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和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人们开始使用更为方便的火镰或火石取火。只要有火星溅到火镰或火石上,就会着火,使用很简单,也便于携带。这种取火方式一直延续到近代,极大的方便人们的生活,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⑥ 在没有其他的科技物品辅助下,除了钻木取火,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生火
古代取火法主要有三:1、用木燧;2、用金燧;3、用石敲火。
木燧:即钻木取火。相传,远古人民"茹毛饮血",还不知道取火进行熟食。有一个叫燧人氏的人,见大鸟啄木出火(也有说看到森林自行起火),认为木中藏火,于是"几经攻治,几番试验",才创造出人工钻木取火的法子,人类才有了自己取的第一把火。此法后世一直沿袭,曾经历了数千年之久。这一古老传说,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利用自然火,进步到人工取火的情况。
周代,钻木取火之法已经大行。古代所钻之木,一年之中,根据不同季节,还要随时改变。《周礼·月令》规定:春天用柳,夏天用枣杏和桑柘,秋天用柞树,冬天用槐檀,这叫"改火"或"更火"。因为,古人认为:只有根据木的颜色,与四时相配,才能得火,反之则不能得火。也就是说,每逢换季之时,就要改新火。到了南朝,当时仍行钻木取火,但取消过了"更火"这一风俗,不实行改木。
到了唐代,钻木取火之法,更加广泛流行。唐杜甫《清明诗》:"旅雁上云归此塞,家人钻火用青枫。"青枫是枫木,用于春日取火。崔元翰诗:"操舟众工立禁岸,湿橹钻火磨星红。"湿的木橹也可出火,说明凡木皆可出火。有趣的是每逢寒食节,为了纪念介子推,有禁火而寒食的习俗。因此,每年冬天保存下来的火焰熄灭了。到了清明,又重新钻木取火。唐代皇帝在每年清明日要举行隆重的赐火仪式,把新的火种赐给群臣,以表示对大臣的宠爱。
金燧:金燧,即向太阳取火。在周代,除木燧外,兼用金燧取火。《周礼》载:秋官避开炬,负责用"夫燧"向太阳取明火。夫燧,是古人在日下取火的一种用具。它是用金属制成的尖底杯,放在日光下,使光线聚在杯底尖处。杯底先放置艾、绒之类,一遇光即能燃火。因此,夫燧即金燧。另外,《考工记》记载了用金锡为镜,其凹面向日取火的方法。可见,我国在四千年前已有使用光学原理取火的技术了。
取了汉代,仍用金燧取火。当时也叫阳燧。即用铜镜向日取火,也用艾引火燃烧。到了宋代,仍然流行金燧取火之法。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一段详细的记载:用凹面铜镜放在太阳下,其光都聚向内。在离镜一二寸处,光聚为一点,大如麻菽,触物即着火。实际上这就是今天的凸面玻璃镜。如果我们拿这玻璃镜,向着太阳,镜也会聚如豆,再用易燃物放在底下,顷刻间即可得火。古代没有玻璃,故用金镜。现代的太阳灶就是从这一道理发展而来的。过去古人出门,身边都带着燧。因为那时的燧为尖顶杯,体积很小,都佩带腰间以备用。但以阳燧取火,有个不足之处,就是天阴或夜晚就不能取到火。故古人往往是"左佩金燧,内佩木燧"。这样,有太阳就以金燧取火,没有太阳则以木燧取火。
以石敲火:到了魏晋六朝,已经有以石敲火了。敲石所发的火,叫"石火"。潘岳诗:"烦如敲石火"。刘勰在《新论·惜时》中,曾形容人的短促一生,犹如"石火"。到唐时,敲石取火者更多。柳宗元诗:"夜发敲石火,山林如昼明"。白居易诗:"深炉敲火煮新茶,石火光中寄此身"。
古代以石敲火之法,是用铁片与石相撞,下面在放着"火绒",当火星落在绒上,燃烧时,再用"取灯"接引,即取得火。火绒,是艾或纸,加以硝水制成,揉之使软,极易起火。"取灯",北方叫"发烛",以褪皮麻秸做成小片状,长五六寸,涂硫磺于首,遇火即燃,用以发火。在南方,发烛则用松木或杉木制成。高士奇《天禄识余》中记载:"杭人刻松木为小片,其薄似纸,溶硫磺涂木片头,作为接火之用。"宋时,民间劈小杉条,并染上硫磺,置之待用,一与火遇,迅即得火,人呼之为"引光奴"。后来一些以此为业者,则呼之为"火寸"。以石敲火之法盛生后,必须有引燃物配合,所以"发烛"、"火寸"等助燃物的行业就逐步发展起来。
光绪初年,火柴还未盛行。当时取火技术又进了一步,用一种叫"火镰"的工具。这种火镰,缝皮为包,安铁为刃内装火石一片,火绒一团,如果要用火,取火绒豆许,放在石上,再用铁刃撞击,能发出火星,顷刻间就得火,是当时吸旱烟者不可离身之物。后来有了火柴,火镜、火石、火绒等物就逐渐衰落了,最后消失.
还有 让雷劈一下 嘿嘿 这个方法不太好 有一定的危险性 不建议采用哦!
⑦ 除了钻木取火外,人类还发明了哪些取火的办法
用两块坚硬是石头相互敲击,利用崩出的火星,引燃火绒
⑧ 山顶洞人有什么人工取火的方法
1、弓钻取火用强韧的树枝或竹片绑上鞋带、绳子或皮带,做成一个弓子。在弓上缠一根干燥的木棍,用它在一小块硬木上迅速地旋转。这样会钻出黑粉末,最后这些黑粉末冒烟而生出火花,点燃引火物。
2、藤条取火
找一根干的树干,一头劈开,并用东西将裂缝撑开,塞上引火物,用一根长约两尺的藤条穿在引火物后面,双脚踩紧树干,迅速地左右抽动藤条,使之摩擦发热而将引火物点燃。
到了旧石器时代后期,人类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在德国杜塞尔多夫附近的尼安德特人遗址中已经发现了用敲击燧石的方法进行人工取火的遗迹。
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已经掌握了通过敲击和摩擦把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经验知识,也掌握了通过燃烧利用燃料能源的方法。这样,火就成为人类随时可利用的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武器。
由于人类终于掌握了驾御火的自由,进而才能烧制陶器、冶炼金属。并且,正是由于火的利用,人类才开始获得越来越多的化学知识。人工取火的发明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的时代,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
铁片击石的取火方法,须有三件东西配套使用才行。一是火镰,实际上就是一块铁片,一般长8—12厘米,中宽3-4厘米,两头尖,成月牙形,刃为钝刃,背面有棱作抓手;
二是火石,又称燧石,多分布于石岩中,颜色有白、黑、灰、黄等。通常用一种白石头,砸成锋利的小块作火石;
三是火绒,一般用艾绒,在西南地区有用“纸媒子”的,即用草纸搓成筒状,用火点燃后,插在竹筒内,使其窒熄,在卷纸上形成一层纸炭。
将这三件东西放在用皮或布缝制的包袋中,称为火石袋。用火时取出火绒或“纸媒”放在火石上,夹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间,右手拿火镰撞击火石数下,即可点燃,再用易燃物引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