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一般来说,影视美学鉴赏评论主要指的是对影视作品的题材、主题、人物形象、情节结构。
就是说影视作品 从内容,主题,镜头,背景,音乐, 色彩,动作,表情,甚至是着装都要有美感
② 用美学角度分析一个文艺作品,需要摘要和关键词,急用啊!谢谢~
[摘 要]长诗《荒原》是英国着名作家艾略特的代表作,在欧美现代文学史和诗歌艺术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是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从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角度上看,它的艺术价值以及在这其中所蕴涵的艺术美主要体现在抽象的象征主义美、突出的现实主义美、独具特色的意境美和结构与神话的完美结合。本文利用《荒原》这首诗的美学特点来直观地给大家展现一个美的方向[1]。同时通过对艾略特的诗歌的分析来了解外国的文化与思想的特质。
[关键词]荒原;美学;诗歌;艾略特
1、引言
托马斯.斯托姆.艾略特1888年出生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城,是新英格兰一个名门的后裔。父亲经商,母亲爱好写诗。少年时艾略特暑假常随父母从圣路易斯到麻省海边度假。美国中西部的密西西比河和新英格兰的大海在他童年留下深刻记忆,对他以后的诗歌创作带来不少影响。1906年,艾略特进入哈佛大学专修哲学,受哲学家乔治?桑塔雅那和新人文主义者欧文?白壁得的影响。他兴趣广泛,学习了梵文和巴利语言,对印度宗教也很感兴趣。虽然他在哈佛大学主攻哲学,但并没有一个哲学家,但他的哲学修养在文学家中却是出类拔萃的。他的诗歌创作部分得益于他的哲学涵养,为《哈佛拥护者》编稿和写稿。艾略特文艺观的最大特点表现在他的“客观对应物”理论中。他认为:以艺术的形式表达情感的唯一方式就是找出一种“客观对应物”,艺术的“必然”就在于情感外形的完全恰当[2]。 如在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中,当麦克白听到夫人的死讯时所说的话就是由某种“客观对应物”传达给读者的,而在《哈姆雷特》中,这“恰恰是欠缺的”。艾略特认为:可以充当“客观对应物”的东西包括掌故、意象、引语、事件、情境等等。这样,诗人在作品中表达情感的唯一方法就是寻找、描写这些“客观对应物”。他完成了关于英国哲学家F.H.布拉德雷的博士论文,但没能回哈佛大学接受博士学位。1909至1910哈佛杂志《哈佛倡导者》发表的他早期诗歌有着拉弗格诗歌的痕迹。1914年艾略特遇到了埃兹拉?庞德,并与他建立了亲密的文学和私人关系。他在法国和德国学习哲学和文学,柏格森哲学、法国象征派诗歌特别是拉弗格的诗歌均对他有影响。1917年,艾略特的着名论文《传统与个人才能》从反对浪漫主义角度提出“非人格化”学说。针对浪漫主义者关于诗歌是诗人感情的表现的观点,他认为主观的感受只是素材。要想进入作品,必先经过一道非人格化的、将个人情绪转变为普遍性、艺术性情绪的过程,将经验转化为艺术的过程。针对浪漫派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艾略特在“哈姆雷特”一文中认为“在艺术形式中唯一表现情绪的途径是寻找‘客观对应物’”,即“一套事物,一种形势,一串事件,它们是你想表现的那种特殊情绪的公式”;“只要这类东西一出现……那种情绪也就引发了”。这正是象征主义以特定事物来暗示情思的创作方法,对新批评家注重发掘文字中所暗示和含混不清的东西很有影响。因此,诗歌就成为一种象征,人们要理解作品的寓意就不再只限于读懂单词的意义,而必须掌握事物场景的象征意义。
2、荒原的艺术特色
艾略特是上世纪最伟大的现代派文学大师之一。即使今天审视艾略特,他仍不失大家风范。他的气质是美国人的气质,这是不可否认,难以掩盖的。他的许多作品深深地熔合了美国文化。这种双重的记忆性造成他诗歌的历史渊源;不是脱离美国的文化本土,而是不可阻挡的澎湃洗礼着诗人。他身上融注了世界级文学大师的全球意识和超前意识,凝聚着批评家的机敏睿智和诗人的情感气质。在诗歌创作道路上,他如一匹脱缰的野马,在20世纪的“荒原”上纵情奔驰,表现了强烈的现代意识和反叛精神。他的诗作《荒原》以哀婉悲凉的格调,抒发了现代人的“荒原意识”,达到了现代主义诗坛的巅峰。《荒原》是一部晦涩艰深的现代经典作品文本。艾略特不爱痛快淋漓地直抒胸臆,而是寓机智、讽刺与含蓄之中,说故道今,纵比横喻,用深化传说来投射现实。再加上没有完整的叙述,而是通过迂回的隐喻,影射西方现代文明的堕落和精神世界的枯萎[3]。所以最初发表时,几乎无人能读懂,但大家又都被它迷住了。当代着名诗人、批评家阿伦?塔特说,他第一次读《荒原》时,一层意思也猜不透,不过他意识到这是一部伟大的诗篇。埃德蒙?威尔逊(Edmund Wilson)认为在《荒原》的残片后面存在着一个完整的象征构架,诗人用历史来烘托现实的感受,写出了现代人的空虚、厌倦和灵魂对解救的渴望。康德拉?艾肯认为《荒原》在叙述上的不连贯性变成了一个优势,认为这首诗属于一个“象征的层次”。同样,理查兹(I?A Richards)认为评论界极力重建《荒原》的“思维线索”的企图是徒劳的,因为此诗的逻辑并非理念的前后一致,而是感情上的统一。互不关联段落的效果组合成一个和谐的感情整体并导致意志的解放[4]。这些观点都是很有道理的。
笔者认为《荒原》这部长诗中,艾略特以其特有的方式写出了整整一代人的幻灭感,凝练地概括了战后普遍存在的精神状态,反映了当时西方知识分子的一种没落情绪,表达了渴望从宗教上寻求精神出路的愿望并号召人们迅速觉醒来“拯救这个荒原”,使现代人在感情、精神和智慧方面重获生命力。《荒原》主要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普遍悲观失望的情绪、精神的贫困以及宗教信仰淡漠而导致的西方文明的衰微。诗人笔下的“荒原”充满满目的荒凉:土地开逢,贫瘠,树木枯黄,冷落。处在荒原里的人精神一片死寂,好像到处都是骸骨的堆积,是不能开启的失落。印刻的文化也是毫无出路的,上帝与人、人与人之间失去爱的勾连。他们是相同的个体,却有如此的陌生,感情的交流跌入谷底只有动物的原始的欲望[3]。外部荒芜,内部空虚的境地,生是如此的不易。怎样让人得救,突出静寂的氛围,这需要精神的开荒,源源不断的,才能使人得救,逃离荒原,奔向新的世界。(句子很乱,请修改)诗中,艾略特至少引用了35个不同作家的作品与流行歌曲,插入了六种外语,包括梵文。艾略特模仿贝多芬晚期创作的包括五乐章的奏鸣曲的形式,将长诗分成五章,即“死者的葬仪”、“对弈”、“火诫”、“水里的死亡”、“雷霆的话”。从表面上看,各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互不相连。因此,有人说《荒原》是艾略特“破碎思想体系的残片”。实际上,一条无形的情感主线贯彻全诗的各个部分,使该诗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各部分从不同的侧面服务于全诗的主题,缺一不可。第一章“死者的葬仪”描写了荒原的荒凉和现代人虽生犹死的状态;第二章“对弈”描述了上层社会和普通平民的空虚无聊和污秽的生活及精神状态,进一步阐述了现代人所陷入的精神危机;第三章“火诫”以人欲摇流的画面,说明了荒原存在的原因;第四章“水里的死亡”探讨了现代人沉沦的物欲原因;第五章“雷霆的话”展示了诗人对拯救荒原的积极态度,探讨了拯救荒原的途径。各部分均以拯救荒原为主线,从不同的角度使诗的形式与内容达到统一。如果抽掉其中任何一部分,都会破坏全诗的整体完美性。正因如此, 构成《荒原》晦涩艰深的原因部分源于艾略特的直觉主义认识论和悲观主义的不可知论。《荒原》确实具有独特的内涵和深远的寓意,吸引每一代学人,每一流派的批评家从不同角度的诠释。这正是《荒原》作为一个文本所具有的永远的魅力和多重诠释的艺术价值[5]。
较贴切的一篇:http://www.lwenwang.cn/news_list.asp?id=20956
更多相似文章:http://www..com/s?wd=%C3%C0%D1%A7%D4%AD%C0%ED%C2%DB%CE%C4&pn=20&f=1
③ 怎样用美学观点分析十月围城
匈牙利电影美学家伊芙特·皮洛曾经指出:“任何影片都是一个有意义的动作的再现,无论这个动作多么离奇,多么怪异。这个叙事原则是普遍有效的,即便貌似矛盾,因为最抽象的概念、论题或判断也只能体现在一段“故事”的表现中,即直接的动作系列中。”
就一般电影的特质是这样,就动作电影而言更是如此。动作电影的主要定位是满足观众对于电影内部动作(剧情悬念)与外部动作(视觉奇观)的双重期待。为此,动作电影在影片的叙事链条上倾力设计的是各种各样的动作场面:从正邪双方的生死对抗、到汽车、汽艇的惊险追逐,还有火车、轮船的倾覆、飞机的撞击、直至巨大的爆炸、冲天的烈火,所有这些建构在叙事悬念之上的视觉奇观都离不开精心的动作设计、精密的特技拍摄和精确的后期制作。从电影的表述形态上看,动作片可以说是最能够体现电影魅力的类型,它也是电影百年发展过程中长盛不衰的主流电影。
现在,《十月围城》将动作电影的叙事框架与中国革命的历史传奇相互融汇,用动作演绎的不只是出神入化的武功、还有生死相依的亲情和一诺千金的信义。这样就把动作电影的观赏快感从技艺、生理的层面提升到心理乃至于精神的层面。就像一位网友说的那样,《十月围城》不是打在人的身上,而是打在人的心里。
甄子丹弃恶从善保护孙是因为对范冰冰的爱情和对女儿的亲情,谢霆锋冒死拉车是对主人王学圻的感恩之情,巴特尔的莫名付出是因为义气之情,李宇春的玉石俱焚是因为为父报仇也是亲情。
与单纯地追求武打动作外部表现魅力的影片不同的是,陈德森对《十月围城》动作的要求,更强调的是4W的动作美学原则,即以什么缘由(why)、什么时间(when)、什么地点(where)、什么方式(what)来表现动作。
我们常说,暴力作为电影的文化原罪,在人类的道德法庭上也许是永远不会得到宽恕的,就像香烟、酒精、咖啡都会对人带来不可避免的“伤害”一样,暴力,对观众同样会造成这样或那样的不良影响。如果有人因为《十月围城》表现了过多的杀戮而对其持有微辞的话,那么,为实现“驱逐鞑掳,恢复中华”的大业,《十月围城》中的志士仁人在各种正义情感精神的感召下,所有惨烈的暴力便获得了一种历史的合理性,进而彻底解决了动作美学的缘由(why)问题。《十月围城》再现的是103年前的香港,英国的殖民统治与满清封建王朝沆瀣一气,使香港的地界上布满了沉沉阴霾,中环大道上更是“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然而,革命像地火一样在街市、在弄堂、在楼宇间燃烧、奔涌,在这个特定的时间(when)内一个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关键时刻正在来临,一个阻止历史前进的惊天阴谋也正在进行。对于陈德森和制片方最具有挑战性的是《十月围城》的拍摄地点(where)的确定。为了能够在一个真实的旧香港的地貌上来表现这个历史故事,制片方不惜用4300万元人民币,按照1:1的比例建筑了1905年香港的中环大道、天星码头与集市。在动作的缘由、时间、地点都确定之后,至关重要的就是采用什么(what)方式来展示“营救孙中山”这个核心动作了。
④ 美学的研究方法
美学学习与研究首先具有区别于实证经验科学的哲学思维,美学的哲学思维性质首先体现在对审美本质的把握上,学习美学原理并非通俗意义的审美欣赏,哲学思维的训练是必须的过程。其次,美学学习区别于纯思辨的人文体验描述。
⑤ 从美学角度分析一件艺术作品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1-23
⑥ 怎么运用美学原理来解释实践活动
用美学原理来解释实践活动:
(1)自然美的根源是人类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是自然与社会生活的客观系。
(2)人类出现以前是不存在美的,没有人类便没有把自然作为关照对象的主体。
(3)美的起源和艺术的起源都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4)自然美的领域也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逐渐扩大的。
美学原理包括:
什么是美学: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美学之父是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专门研究感性认识。
艺术起源五大学说:模仿说(赫拉克利特、亚里士多德)游戏说(席勒、斯宾塞)表现说(克罗齐、伯格森) 巫术说(爱德华·泰勒、詹·弗雷泽)劳动说(马克思、恩格斯)
美的本质是:是自由创造的形象体现,是人在社会实践中的自由创造。没有自由创造也就没有美18.形式美的法则:单纯齐一、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多样统一 。形式美是指自然、生活、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及其有规律的组合所具有的美。
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
黑格尔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在理念的运动中把握了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是对理性派和经验派两大美学思潮在当时最辩证的综合,从对理念的把握上揭示了必然和自由的统一,从而确立了美是必然和自由、主体与客体、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美的本质的见解:他认为美在生活,一方面美符合生活常识,一方面却又不符合辩证法。凡是有利于生活的,能够显示生活的就是美的,认为美的属性正是生活的属性,从而首次明确地把生活中的美当成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这对于后来唯物主义美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善分析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在中国美学史上结合艺术探索美的途径,可从三方面来看: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从风格上研究美。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什么关系:美作为人类可以反映到的事物的一种属性,上是一种关系属性,结合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一是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可以总结出二者本质都是源于认识实践都是在关系中被认识或者是存在着的 以及在被需要的时候其属性方才体现出来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可阐释美和人本质的关系。
真善美的联系与区别:<1>自由创造是合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合规律性是真,即客观世界是自身的变化、发展规律;合目的性是善,及合乎功利性。<2>美的产生在人的实践中,以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人的自由创造必须依靠对客观的必然性认识才能进行,改造自然和社会要符合其发展规律和必然性,否则,自由创造无法进行,美也就无从产生。美与真的区别在于:真是客观规律本身,美是通过实践,真是求知的对象,引起人去追求真理,了解客观世界本身的内在联系,美却是欣赏的对象;美以善为前提。
美善区别表现为三点:与功利的关系不同,美与功利始终间接关系,功利潜伏在形象中,善则与功利直接联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不同,善有形式,但不讲求形式,人主要通过概念去揭示其性质,而美则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基础上,注重形式;善是意志活动的表现,美是观赏的对象,能唤起情感的喜悦。总之,美离不开真和善,但又不同,只有人掌握了客观世界的规律,并运用于实践,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实现了善,并表现为生动的形象才有美的存在。
美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说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美产生于劳动,美的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它直接呈现于对象的感性形式,凝结着人的劳动和创造。这成为人的智慧、灵巧与力量的标志,因此能唤起人们的喜悦而成为美的事物,所以说美产生于劳动。人类的劳动生产实践首先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实用需要冒充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不是为了美,而为了实用。因此它们实用而且又体现人的创造,人们才喜欢这些,这才有了美的性质。在工具造型上的每一个新的进展,不但体现了实用效能的提高,也是创造与智慧的发展,在实践的基础上才逐渐分化出满足审美的装饰品,所以说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美教的作用: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有利于促进心理结构的“内化”;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美育的社会功能在于全面培养人,它是从塑造美的心灵着手,使个体成为一种立体。因此,美育着眼的是整个的人,是人的身心的健全发展,所以,美育能从更高的角度体现人的本质要求和理想。
社会美直接体现了人的自由创造,是人为的产品,即是人的创造,亦是人的智慧结晶。
自然美的概念:自然美在于自然事物本身,是其固有的属性。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自然界中自然事物或现象本身之美,是自然界原有的感性形式引起的美感。自然事物的美,形态多样,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不断丰富的,它具有与美的其它形态不同的特征。
自然美的各种现象及其根源:<1>作为人的生活环境而出现,或者是为人们提供生活资料的来源<2>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美和生活实践的联系有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就是形式美的问题<3>自然美的某些特征还可以与人的性格品质相似
艺术美的概念以及与生活的联系:艺术美是艺术作品的美,是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
理解意境中情与景的关系:意境是情景交融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美的境界。传神是指通过任务的外部特征表现内在精神,把对象的本质特征与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体现艺术家的创造是种美的境界。意境中情与景的关系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景是产生情的基础,情是特定生活下景物所引起的,情为主导,见景生情,寓情于景,相互作用,互为前提达到主客观统一。
意境为何能引起强烈美感?<1>意境具有生动的形象<2>意境中饱含艺术家的情感<3>意境中包含了精湛的艺术技巧<4>意境中的含蓄能唤起欣赏者的想象
.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悲剧的崇高特征,是通过是社会上新旧力量的矛盾冲突,显示新生力量与就势力的抗争。悲剧的本质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所谓的历史发展的不然要求是指那些体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人的合理要求、理想以及在实践中所体现的人的优秀品质,戴白哦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本质。
.悲剧人物具有的特点:自觉地捍卫真理,为实现自己伟大理想而斗争;牺牲的英雄与人民的命运有着深刻的联系;在巨大的苦难中显示出他们的崇高品质。
悲剧使人多方面受到教育.
⑦ 用美学和史学的观点来分析一部作品
综合以上种种解说,无论是简而言之,还是条分缕析,实质却非常相似,谈美学观点均涉及美的规律(实质多为艺术创作的规律),谈及历史观点多归结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即把作家作品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中考察。另外,在这些解读中虽然都强调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辩证统一、不可分割。如李万武在《世纪批评风潮中的“美学—历史”批评》一文中指出:“当‘美学—历史’批评具体运作起来的时候,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之间则是一种默契的关系。美学观点保证着批评是立足于艺术审美特性及规律的立场讲话,保证着批评的艺术审美批评主导方向。它要求进入艺术审美表现的历史应该是‘诗意’或‘诗化’的历史。……批评的历史观点不尽是为美学观点所包含着的观点,而且是随着美学观点而自然莅临的。历史的观点是一种宏阔的观点,它是把一切人间现象都提到某种大历史背景里加以客观地衡定,既可以消除道德观念的局限,也可以消除党派的或政治的观点的偏狭。”[10]董中锋在《观念和方法的互动——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批评》一文中说:“从理论和实践上看。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为美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在任何时候都是历史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道德观、历史观、伦理观、哲学观等也在发生变化,因而对美的评价也会有相应的变化,所以美学的评价和历史的评价总是不可分的。”[11]在《作为艺术精神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一文中,作者曾这样论述:因为文艺是通过作家主体化的想象活动来审美地反映现实的,所以必须着眼于形象,立足于感受,故是“美学的”;又因为文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不论是它反映的对象,还是作家创作的动机,都与一定时代、一定历史环境密切相关,完全脱离时代、脱离历
⑧ 如何欣赏自然美运用美学观点
自然美不胜收,我们需要从姹紫嫣红的自然现象中探求美的本质,寻找美的力量,注入我们的心灵,获得超越的审美感受。
(一)从自然特性入手,获得初步的审美感受
自然美偏重形式美,因此我们在欣赏自然时要注意从自然的形式入手,观其形、听其声、闻其味、看其色,从整体上把握自然之美。
欣赏自然美,可以从自然形状入手。日月山川、江河湖泊都具有自己的形体之美。即便同是山川,北方的山和南方的山也不一样。北方的山雄伟蓬勃,南方的山秀丽柔美。我们要善于从自然不同的形体中感受自然美。
欣赏自然美,可以从视觉、听觉、味觉入手。中国的文人,最能将自然的形式纳入笔端。自居易在《问六十九》中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这“绿酒”、“红炉”是一种色彩鲜艳的色彩之美。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说“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里的“稻花香”,“蛙声响”是一种声味相融的声音之美。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指出“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干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不仅写出了香炉峰的形貌美,还写出了香炉峰声色的动态美。
美在形式,形式美是自然界中最直观的存在。以形式美所代表的形象美,便于审美主体进行感官的捕捉,便于审美主体迅速沉浸在美的意境之中,收到一种赏心悦目、乐在其中的审美效果。
(二)联系人文历史,体悟自然背后的文化意蕴
自然美是人类改造自然、认识自然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它与人类的历史文化联系紧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美和人文历史相存共生。我们常说的梅兰竹菊“四君子”,植物的自然状态与人的高洁品行相结合,形成了文化品格。
面对雍容大气的牡丹,很多人会想起牡丹的民间传说:武则天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饮酒作诗,命百花齐放。百花慑于此命,一夜齐放,唯有牡丹抗旨不开,被武则天贬至洛阳并用火焚烧,但刚强不屈的牡丹却在第二年春天开得更加繁盛艳丽。在审美情绪的感染下,审美主体不仅会沉醉于牡丹绰约的风姿,更会为它不屈的风姿所深深折服。
联系人文历史欣赏自然美,需要审美主体具备相应的文化知识素养和一定的思维分析能力。
(三)关注生命,体悟自然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柳宗元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深入鉴赏自然美的人,往往会恰到好处地把自然物的某些特征和人的情操、品德、气质联系起来,同人生哲理联系起来,从更深层次去体验自然所包容的意蕴。
从生命的角度来观赏自然,自然就成了独特的审美意象,成为和人的心灵默契忻合的统一体。中国古人最能关注自然生命,并从中寻找人生哲理。当王维看到深涧中独自开放的芙蓉花时,他想到的是花朵自然天成的生命过程:不依赖于时代,不依赖于人事,独自享受生命的完整。
享受生命,享受现下,这是自然给予我们的伟大的力量,让我们在充满喧嚣和浮躁的人世,寻找到心灵的宁静。从生命的角度去欣赏自然,自然美就成为“呈于吾心”而见于自然物、自然现象的审美意象。只有用心去体悟,才能够获得。
(8)用美学的方法分析扩展阅读
自然审美的意义
自然是迷人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诠释着自然的鬼斧神工。当我们畅游于祖国的名山大川,我们更感到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无限热爱,油然而生一种满溢的自豪与骄傲。
方志敏烈士在《可爱的中国》中写到:“我们的中国是无地不美,到处皆景”,艾青用饱蘸情感的笔墨激荡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大地爱得深沉!”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面对一花一木,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能够吸取到一种蓬勃的力量,更能够在这股力量之上形成对于文化的认同,并身体力行去实践。
自然审美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自然美宁静而纯洁,在生活、工作快节奏的今天,利用闲暇,回归自然,会使我们暂时忘掉都市中的喧嚣,工作中的紧张与压力,使疲惫的身心得以恢复,有益于我们的健康。
自然审美可以使我们更深入感悟人生。自然之美,博大、精深,我们置身其中,静卧林间草地,观看喷薄欲出的红日,面对青山绿水,亲临波浪汹涌的大海……在纯净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在壮阔的自然景物前,我们会想到什么?是大自然的磅礴力量,是人生的珍贵,是人性的美好,是一切蕴含着强大的审美的推动力量……
⑨ 美学学习的方法特性有哪些要点
美学方法具有多元性、多样性和发展性,有哲学的、社会学的,历史学的、人类学的、文化学的、形态学的、文艺学的、心理学的和科学技术的等多种学科的方法。
有本体论的、主体论的、实践论的、认识论的、符号论的、价值论的、创造论的等多视角的理论方法,以及多学科、多视角相融合的方法。
具体方法有观察与体验,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推理与实证,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证明与证伪,实验与统计的结合以及纵向、横向的比较方法等。
美学的来源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直到19世纪,美学在传统古典艺术的概念中通常被定义为研究“美”(schnheit)的学说。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或者“丑”,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
⑩ 运用美学原理分析某一艺术作品或社会现象
艺术品:一个紫砂茶壶
①壶身简洁大气,雍容大方,线条饱满流畅,给人一种恬然舒适的感觉。【外在之美】
②造型古朴美观,高贵典雅,气韵不凡,非常符合传统茶文化的质朴韵味,展现着优雅大气的待客之道。【文化内涵之美】
③纯手工打造,釉质细腻,令品茗过程更愉悦身心,而且用起来手感也很不错。【实用之美】
其实生活中的美有很多的,大到某种社会现象,小到身边的某个小物件。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护理美等等的美,都是美学的理论范畴,都可以运用美学的原理去赏析,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运用自己的那双发现美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