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男装女性化研究方法

男装女性化研究方法

发布时间:2022-11-22 05:57:29

㈠ 男人女性化和女人男性化的依据有哪些

女人男性化的依据:
1.女权主义抬头趋势很明显,且纲领激进,范围遍布全球(主要是欧洲和东南亚)。
2.女性对男装的喜好程度逐渐增加。
3.在工作方面,女性获得中层管理位置的比例慢慢增高。
4.从2003年开始,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失败,处于10~14岁学龄阶段的女性仗着身体发育早,明着欺负男学生的现象持续至今。

男人女性化的依据:
1.随着经济压力的增加,一个家庭里面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越发依赖母亲,后果不言而喻。
2.学校仍然在使用以女性为主体和导向的教育模式,男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往往都是愿意跟随同班女性的指挥棒。
3.女性长者对幼年男孩的形象塑造上,有刻意使其女性化的倾向。
4.从2007年开始,中国地区处于青春期阶段的男孩,其男性器官与肛门的距离有变短的趋势,而我们都应该知道的是,雄激素的作用强度与性别器官到肛门之间的距离呈正比(雄激素越起效,这个距离就越长)。

㈡ 男人女性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现在的男孩大多温柔,细心,身材瘦高,很少有男子汉气概,虽然现在的男人对待女人细心体贴,没有以前中国男人的“大男子主义”,这是时代的进步,是男女平等的结果。如果一个男人很温柔,对人体贴,但是没有强烈的事业心,没有大胆冒险的勇气,没有战胜困难的意志,最终这样的男人是不会受到异性的青睐,也不会取得人生的成功,更不会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
现在的男孩都是独生子女,这样就决定他有权利去得到父母的宠爱,很多父母担心孩子的安全,生怕孩子出事,大大限制男孩的活动,在我们的生活中,男孩想游泳,怕淹着;想滑冰,怕摔,所以男孩正在女性化,在家里是由年轻妈妈和老人照顾,在幼儿园是女老师照料,在小学是女老师教育,虽然女老师细心和认真,但在小学里太多的女性化,使得男孩总在按照女性的思维去看待问题。不管怎样的时代,社会赋予男人的压力和责任都是比女人大,事业是男人的天职,如何去实现事业的达成,男人的素质就决定他的前途,他的自信,勇气,意志等都是可以决定一个男人是否走向成功。
一些小学开展“男子汉教育”的初衷,不难发现现今中小学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经调查发现,在学校大部分班级,都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凡有个性的男孩旁边,老师往往都安排了一个文静的女生,以乖女孩的行为标准来要求男孩,而且一旦男生调皮捣蛋,就将成为老师责罚的对象。这种教育方式将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中国青年报》披露的几个事实很能说明问题。在北京一所小学的办公室里,班主任老师正望着刚选出的班干部名单出神,那上面写着6个女孩和1个男孩的名字。她觉得有些惊讶,因为眼前这个男女生干部比例与14年前自己所带的第一个班完全相反。这位自称在教育思想上极度“重男轻女”的老师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如今的小学里,从学习成绩到爱好特长,从待人接物到活动组织,女孩都比男孩强。遇到麻烦的不光是北京的男孩们。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对前来咨询的4000多名小学生进行统计,其中男孩有“问题”的占70%以上,除了学习问题之外,更多的是行为个性给他们带来的麻烦。对此,一位学生归结为:“老师喜欢安静乖巧听话的女孩,不喜欢淘气、任性、有想法的男孩。”其实,不单小学存在这个问题,初中、高中也同样,这只要看看近几年中考和高考的情况便一清二楚,更不必说班级、学校评比出的各类先进、三好学生的男女生比例了。
有人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归结于小学教师的师资配备上。男女教师比例相差太大,这是一方面,但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现有的学校评价标准太保守、太偏颇及社会大环境变得越来越柔弱化。这种现象不改变,将会给学生个人和社会甚至国家的发展带来严重危害。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男生的个性如果长期受到压制,将导致这些男孩子一生之中最关键的创造能力、数学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果敢和自信能力的丧失,另外,男子汉应该具备的阳刚和血性之气也将一并失去。试问,这样的模式培养出来的男生今后能担当起家庭、社会赋予的责任吗?

㈢ 为什么古代美男子多出于魏晋时期原因是什么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得到了空前的提升。社会等级制度被进一步分化,南北风俗习惯相互融合,社会心理状态、统治阶级和士族阶级的意识行为使得上层社会的男士把修饰自己的妆容当做一种新的时尚,即涂脂抹粉、华衣美服。这种现象主要是人们重视姿容之美,并与当时的社会风尚关系密切。 魏晋时期对人物的评价,首先“以貌取人”。 如果在风姿上取得优势或受到品评者的赏识,那就为他在仕途上的成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基于此,当时增加姿容之美的手段、方法层出不穷,诸如傅粉、熏香和服妇人衣等等, 形式之美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魏晋南北朝时期男性审美出现 了女性化的倾向,注重仪容和仪表,出现当时男子美容、傅粉和剃面的现象,他们注重自己外在的表现,并且对别人的外在评头论足不在乎。 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男装女性化现象,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这一时期人们审美、服饰的变化, 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等。在多元化的社会形势下,人们的视野和见识都更加开阔,选择就会更多,男装女性化的现象只是多元文化下的一种现象, 无论是历史原因还是美观原因,男装女性化的现象都是一种流行趋势,男装将会以更加多元化的面貌出现在大家的视野。

㈣ 男生快速变成女性化需要什么办法

不少男性青少年受“男性女性化。的困扰,有的“声音尖细,胡须全无”,有的“体态丰满,犹如女性,还有的“乳房增大,令人难堪”,等等。这倒底是怎么回事? 青春期就象一个技术高超的魔术师,它可以使混沌未开的孩子,变成魁梧健壮的小伙子或婀娜多姿的姑娘。这些变化都是体内两性激素急剧升高的结果。据研究,男孩子在发育时期睾丸分泌印睾丸酮急剧增多,血浆内的睾丸酮可升高十几倍。这些雄激素会使男孩的肌肉发达,肩宽臀窄,声音低沉,胡须生长,外生殖器发育,呈现出成年男性的体态。 有些男孩在青春期出现声音尖细,没有胡须、腋毛及阴毛,性器官犹如幼童,说明他们体内男性激素水平不足,青春期发动尚未开始,不一定是异常。青春期发动的年龄受遗传、体质、营养、健康状况及地理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在我国,男孩青春发育期一般要在10~14岁才开始,并在5年内逐渐完善。因此,如果一个14岁以下的男孩,除未发育外,身体没有明显的异常,则尽可以观测等待。如年龄超过14岁仍无任何青春发育征象,或从青春期开始到生殖器官发育完善的时间超过5年,则应视为青春期延迟。但多数青少年最终还可达到正常的发育,仅有少数孩子由于下丘脑—垂体—性腺系统有病,引起性腺功能减低。这种病不经治疗是难以自愈的。这里有一个简便易行的鉴别方法,那就是对睾丸定期进行系统的测量。我们知道,男孩青春期发动最早的体态变化就是睾丸开始变大,儿童期每个睾丸体积仅有2~3毫升(大小如小枣),8~10岁开始增大,10~12岁多已超过55毫升,在青春期中,男孩的睾丸快速增大,直到15~25毫升。因此,睾丸变化是观测青春期发育的一个灵敏指标,如果男孩8~10岁时,睾丸在逐渐长大,说明发育正常,如果睾丸体积已超过5毫升,表明青春期的剧变可能在一年内到来。但如果孩子在不发目的同时有以下情况:(1)16岁时仍无任何青春期发育的表现;(2)睾丸小于2毫升或阴茎短于3毫米;(3)有尿道下裂、隐睾等生殖器畸形;(4)有失嗅(闻不着味)、色盲、兔唇、颚裂、先天性心脏病或乳腺增生等其它身体异常,则应及时检查,看有无性腺功能低下症。 有些发育异常的男青年为什么会出现女性体态呢?这些人一般胸、臀脂肪增多,实际上是单纯性肥胖,他们的阴茎及睾丸深陷于脂肪之中,但仔细检查会发现其大小与正常同龄人无异。但过多脂肪会影响体内雄性激素与雌性激素间的平衡,这是引起男性女性化的主要原因,这些人应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减轻体重,当然,少数性腺功能低下的青少年也可能“体态车满,犹如女性”,可以用前面谈到的方法进行自我鉴别。

㈤ 男性女性化的改变手段

日本着名学者大前研一在《SAPIO》杂志上写道,日本国民正在“食草化”,如此羸弱的男人太多不是好现象,有必要重新打造日本男人。他建议,把所有尚未就读高中的学生都强制送到海外留学,而且“最好是弱肉强食的美国”。
我国的幼儿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亟须加强男性教师的任教数量和质量,要使男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男性教育、塑造男性性格、建立男性思维。 家长需要调整好自己的性别认同角色,也就是夫妻双方男人像男人,女人像女人;同时需要尽可能调整好夫妻关系,避免用争夺男孩爱的方式来攻击配偶。
其次,家长要避免对男孩过分控制、惩罚或溺爱;多让男孩和男孩玩,即使容易打架也不要过于惊慌;男孩进入青春期后多鼓励男孩向男性榜样学习,培养独立自主精神。 首先,男孩教育要遵从男孩的天性。男孩子有心理上和气质上的鲜明特征,如直爽开朗、大胆好斗等,有一首歌曲里的两句歌词很能说明问题,男孩子下雨天他也不带伞、男孩子遇事就爱打抱不平。男孩行为上这些特征的形成,不仅受到遗传基因、性激素水平的影响,还受到环境因素和后天教育的影响。如果教育者对孩子的关心大多放在对其学习成绩、身高体重上,而对他们心理发育和气质的形成却较少关心,孩子容易变得性格内向、胆小怕事。
其次,男孩教育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两岁左右,自我意识及独立性就开始萌芽,不喜欢大人把他当作什么都不会干的小孩子,喜欢有独立做事的机会。唐朝柳宗元写过一篇《种树郭橐驼传》,郭橐驼的种树经验就是:种树时要认真,种完后就不要再去管它。学他种树而不成功的人,失败之处就在于对种下的树过分关心,虽曰爱之,其实害之。适度放手甚至有时袖手旁观,收到的效果往往比一手操办要好得多。
此外,学校是男孩教育的重要阵地。目前的教育现状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中考、高考是悬挂在每个教师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成绩虽然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却仍是大家关注的主要标准。在这一杠杆衡量下,抓学习、抓成绩占据了教师工作的绝大多数时间,乖巧勤快的女生相对受教师喜欢,棱角分明的男生相对得不到充分的发展空间。近年很热门的西点军校的成功,折射出的恰恰是普通教育中男孩教育的弱势。在大环境没有办法及时改善的情况下,教育者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坐标内追求完善,比如让课堂变得更有趣味性,对男孩给予更多的包容等等。
另外,要重视培养男孩的规则意识。比较好的办法是和孩子一起制订规则,共同遵守,保持相对稳定,逐步提高要求。在张扬个性的同时,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这将使孩子受益终身。
路易莎笔下的梅园、黑柳彻子笔下的巴学园之所以受到这么多孩子和成人的喜爱,与学校和教师重视教孩子们要诚实、忠于职责、做好人、鼓励他们相互帮助、亲近自然界等有莫大的关系。在那里,孩子学到了知识,更培养了自学、自立、自制等好品质。
在男孩教育方面,如能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成功对接是最好的,在无法对接甚至可能错位的情况之下,有一方必须坚守。阳光男孩的成长并非毕其功于一役的事,它需要通过各种教育手段长时间地栽培或者矫正,这就要求教育者有长远的目光和持久的耐心 。

㈥ 男装和女装设计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不少跨性别男性对男装和女装的认识只停留在大概的颜色和款式上,认为只要穿得颜色朴素一点、款式简单一点那就是男装了,于是穿以前的衣服或继续买自认为中性的女装,穿上后外表还是女性化;也有一些顺性别男性持有这样的想法,因穿女装引起了许多尴尬。因此,明白男装和女装的版制差异可以有效避免这些麻烦。

一件衣服到底是男装还是女装,与它的颜色、装饰、设计元素等都无关,关键在于版制上的微妙差异。如今服装的设计可以非常多元,超越性别刻板印象,但许多服装在设计时依然按照严格的二元性别版制。如果两件衣服在其他方面一模一样唯独一件为男装版制、一件为女装版制,也会让穿着者的外观产生不同的性别表达效果。

那么男装和女装的基形有哪些区别呢?

上衣:

①男装后腰节(上腰围,一般指肋骨最底端处的围度)长于前腰节,女装前后腰节长度相当,袖山(衣服和衣袖拼接处的弧线)亦如此。这样会显得男性的背部更加魁梧;

②男装讲究平直挺括,女装讲究线条柔美。女装会做一些收腰效果来展现女性化的曲线,一般衣角也会比较宽大;

③男装用撇胸,女装用胸省(大概是处理胸部多余布料的方法,这两种裁剪会让胸型产生不同的效果);

④男装肩斜度后斜前平,女装肩斜度前斜后平。这会影响肩宽的视觉效果;

⑥现代西式男装门襟为左衽,女装门襟为右衽。也就是说男装纽扣钉在右边,女装纽扣钉在左边。如果是按扣男装的扣底是在右边。

裤子:

①相同身高下女裤的立裆和裤长大于男裤。立裆长短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裤腰高度大小;

②男裤前裆的凹势大于女裤,门襟设在前裆中心位置,而女裤门襟可随意设置。穿男裤前裆会很宽松,而女裤会比较紧,穿着总担心因为奇怪被盯裆;

③女裤腰的凹陷比男裤显着,臀腰两围度的差值大于男裤。这样就很容易展现女性曲线。

㈦ 第7章 人格·研究26 男性化、女性化……还是双性化

Bem, S.L.(1974).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2,155-162.

你的性别是男是女?你是男人还是女人?你是男性化的还是女性化的?这是三个看似差不多的问题,答案却可能让你大吃一惊。对于第一个问题,答案一般是很明确的,因为这是基于染色体、荷尔蒙、生殖结构等做出的生物学回答。大多数人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也鲜有犹豫。实际上,你们从差不多四岁开始就都非常肯定自己的性别了。很可能你根本不用停下来花任何时间思考就知道自己是男人还是女人。

然而,第三个问题好像就没那么容易回答了。不同个体所拥有的“雄性”和“雌性”,或者说男性化和女性化特征的程度是不同的。想一下你认识的人,你可能会把他们中的某些人划到极度男性化一边(这些人应该都是男人),而某些人会属于极度女性化一边(这些人应该都是女人),但还有一些人的性别特征好像处于二者之间,他们既有男性化特征,又有女性化特征(这些人有男有女)。这些“分类”不带有任何的评判性,而仅仅是为了说明人类一个重要特征的差异性。这种男性化—女性化维度构成了心理学家通常提到的“性别”,而你对自己男性化程度和女性化程度的看法就是你的“性别认同”(gender identity)。性别认同是人格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它包括你自己以及他人关于“你是谁”的感知。

20世纪70年代以前,行为主义科学家(以及大多数非科学家)都持有一种两极化的性别观点:即人们的性别认同要么是彻底的男性化,要么是彻底的女性化,它们被看作是单一性别维度的两极。如果你基于这种观点进行性别认同测试的话,你的测验结果将处在单一维度上的某个位置,要么更接近男性化,要么更接近女性化。此外,当时的研究者和临床医师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心理调适与个人同其基于生物学性别的性别类型的契合度有关。换句话说,当时的观点是,为了达到心理健康的最佳状态,男人就应该尽可能男性化,女人就应该尽可能女性化。

然而,20世纪70年代早期,这种单维性别观点受到了挑战。安妮(Anne Constantinople,1973)在其发表的文章中指出:男性化和女性化并不是同一个维度的两极,相反地,它们应该成为衡量人类性别的两个独立的维度。也就是说,一个人拥有某种程度男性化特征的同时,也可能拥有某种程度的女性化特征。图7—1阐明了单维和二维性别观念的对比。

这一观点在你看来可能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但在它最初提出的时候却可谓是一场革命。支持这种二维性别模式的代表人物是斯坦福大学的桑德拉·贝姆(Sandra Bem)。她向当时盛行的性别观念发起了挑战,当时人们认为健康的性别认同应该表现为一个人的行为符合其生物学性别的社会期望。而贝姆提出,一个更协调的人可以有效融合男性化和女性化两种行为,实际上比那些性别类型极度男性化或极度女性化的人更快乐、适应性更好。贝姆进一步发展了这项研究并开始研发一种基于二维性别模式的测量方法。在作为本文基础的这篇论文中,贝姆创造了“双性化”(androgynous)一词(“andro”意为男性,“gyn”意为女性),用来描述那些同时具有男性化和女性化特征的人,他们可以根据特定情境表现出最适宜的行为特征。此外,贝姆不仅认为某些人具有双性化的特征,而且当一个人从一种生活环境转移到另一种生活环境时,双性化的人格特征可以为更好的行为适应性提供有利条件。贝姆这样解释:

举个例子,你可能认识一位优雅、敏感、轻声细语的女士(传统女性化特征),但她同时也是个野心勃勃、独立自主、身强体健的人(传统男性化特征)。另一种情况,你的一位男性朋友可能好胜、统治欲强、敢于冒险(男性化特征),但他有时也会表现出一些典型的女性化特征,如富有情感、有同情心、充满喜悦等。贝姆将这些人描述为“双性化”。本文解释了贝姆开发测量性别特征量表,即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的理论基础和设计过程。

每当科学家提出一种挑战传统观点的新理论时,他们也就必须承担起证明这种革命性观点正确性的责任。如果贝姆想要研究双性化的人与那些具有极端男性化或女性化特征的人之间的差异,她就需要找到一种方法证明双性化特征的存在。换句话说,她必须测量出它。

贝姆认为要测量双性化特征,就需要有一种新的测量标准,它应该从根本上区别于先前所用的男性化—女性化量表。出于对这个目标的考虑,她所设计的量表有以下几方面的创新。

贝姆设计的测量标准是由一系列人格特征或特质组成的。为了得到一个性别分数,每种人格特征都在7点量表上进行评定,1到7点分别代表回答者所觉知到自身某种特质的程度。让我们看看这一量表是如何设计的。

记住,贝姆要使用的是符合社会期许的性别特征。为了完成她的最终量表,她罗列出一长串她和她的心理学专业学生都认为有价值的特征。这些特征有代表男性化的,有代表女性化的,也有中性化的。三种特征列表均包括200个项目。她从斯坦福大学请了100名大学生(男、女生各一半),要求对于判断这些特征是否符合美国社会对于一个男人或者女人的期许,并在从1(完全不符合)至7(非常符合)的7点量表上进行评定。

按照学生们给出的分数,贝姆分别选取了两性评分最高的前20项性格特征作为男性化量表和女性化量表的测试项。同时,她也选择了20项可以忽略性别而每个人都期待拥有的性格(这些并不是双性化的测试项,仅仅用来反映中性性别特征),其中积极和消极的中性性格特征各10项。在量表中加入这些测试项是为了保证不会由于测验题目全部是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描述或者全部是社会期许的项目而过分影响被试的反应。最终的量表包含了这60个项目。表7—2呈现了最终选为BSRI项目的特质的范例。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测量中,测试项不是按性别类型分开呈现的,而是按随机混合排列。

按照如下标准为所有测试项评分:

1=完全或几乎不符合

2=大多数情况下不符合

3=有时但很少符合

4=偶尔符合

5=常常符合

6=大多数情况下符合

7=完全或几乎符合

评分

女性化得分:女性化测试项分数总和÷10=____

男性化得分:男性化测试项分数总和÷10=____

双性化得分:女性化得分减去男性化得分=____

说明:

女性化=1.00或更高

接近女性化=0.50至0.99

双性化=-0.50至+0.49

接近男性化=-1.00至-0.49

男性化=-1.00或更低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一个人进行BSRI测量,只需要用7点量表来衡量所有测试项与其自身的相符程度。相应的标准如下:1=完全或几乎不符合;2=大多数情况下不符合;3=有时但很少符合;4=偶尔符合;5=常常符合;6=大多数情况下符合;7=完全或几乎符合。测试完成后,被试会得到三个分数:男性化分数、女性化分数和对本文而言最为重要的双性化分数。男性化分数是把所有男性化测试项得分相加再除以10得到的平均数,女性化分数也是按这种方法得到的,因此得分均在1.0至7.0之间。那么,你想到如何利用这两个分数算出双性化得分了吗?记住,这个量表可以分别测量男性化和女性化,但却不包含双性化的测试项。如果你想到双性化分数可以用女性化分数与男性化分数的差来表示,那么你就是正确的,因为贝姆正是这么做的。一个人的双性化分数就是用其女性化分数减去其男性化分数而得到的,其范围从-6至+6。真的很简单。这里有三个典型的例子,他们分别代表了男性化、女性化和双性化性别类型的人。

詹妮弗的男性化分数是1.5,女性化分数是6.4。用6.4减去1.5得出她的双性化分数是4.9。理乍得的男性化分数是5.8,女性化分数是2.1,因此他的双性化分数是-3.7。黛娜的男性化和女性化的分数分别为3.9和4.3,其双性化分数为0.4。

看一下这些数据,我们所举的三个例子中,哪个人双性化程度最高呢?答案是黛娜。因为黛娜的男性化分数与女性化分数基本相同(双性化分数接近为0),并没有像詹妮弗和理乍得那样显示出明显的性别取向。因此,黛娜的测量结果反映了其在自我觉知中缺乏明显的性别定型,更多的是一种男性化与女性化特征的平衡,这也恰恰是“双性化”一词的含义。

BSRI的测量结果可以这样解释:分数越接近于0(无论正负),表示双性化程度越高;在正方向上距0越远,表示女性化程度越高;在负方向上距0越远,表示男性化程度越高。

你也许想为自己测量一下。当然,就现在来说,你并不会得到一个理想的结果,因为你对这个量表的工作原理了解得太多了!你会把男性化、女性化和中性特质分开评分,而不是像在实际测量中那样混合在一起。不过,记住了这些告诫,你大可以试着测量一下。表7—2提供了简化的评分和解释说明。

任何测量根据都必须具有信度和效度。“信度”是指测量的一致性,也就是各测试项对被试同一种特性反映的一致程度,以及经过重复测量得出一致结果的能力。“效度”是指实际测量的内容与想要测量内容的相符程度——就BSRI来说,我们想要测量的内容是男性化特征和女性化特征。

对学生样本测量结果的统计表明,BSRI对男性化和女性化测量的一致性信度非常高。这就意味着男性化的20个测试项测量的都是同一种特质(假定为男性特征),女性化的20个测试项测量的也都是同一种特性(假定为女性特征)。为了确定测量的一致性信度不受时间影响,贝姆四周后又对最初测量过的60人实施了第二次测量。两次测量的结果相关程度很高,因此具有很高的“重测”信度。

为了证明BSRI的效度,必须首先对男性化与女性化测试项进行分析,以确保不是对同一特质的测量,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贝姆所做研究的理论基础正是男性化和女性化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维度,并且这两个独立的维度可以分开测量。贝姆证明这一点的方法是考查BSRI中男性化分量表和女性化分量表得分的相关系数,结果显示这两个分量表的得分无显着相关,功能各自独立。

接下来,贝姆需要证明这个量表测量的确实是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性别特征。为了确认这一点,她分别分析了男人和女人在男性化和女性化分量表上的平均分。你可以预期,结果应该是男人在男性化项目上的得分更高,女人在女性化项目上的得分更高。这正是贝姆在大学生被试身上发现的,而且这一差异达到了很高的统计显着性。

最后,贝姆把被试按照前面讨论过的形式进行了性别归类,即男性化、女性化和双性化。她发现大多数人的女性化得分和男性化得分的差异都很小。换句话说,大多数被试是双性化的。表7—3呈现了在贝姆的研究中,男性化、女性化和双性化被试所占的百分比。

注:被试数量=917。

贝姆文章中的讨论部分短小简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转述它的最好方法恐怕就是直接完整地从原文中引用:

这段话说明了贝姆的研究是如何改变心理学的。在其文章发表几十年后,西方文化逐渐开始认同“有些人是双性化的”,而且同时拥有男性化特征和女性化特征不仅不被人排斥,反而被认为是一种优势。更多的男人和女人开始从事或参加那些在传统观念中被视为“仅限于”异性的职业、业余爱好、体育活动和家庭活动。从女CEO到“家庭主夫”,从女消防员、女军人到男护士、男教师,从女性掌管权力到男性展现其敏感的一面,你会看到,性别角色和性别期望的转变在社会中无处不在。

然而,这绝不是说文化已经对性别差异“视而不见”了。相反,对性别角色的种种期望仍会使我们对行为和态度的选择产生很大影响,而且性别歧视也依然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总的来说,男性还是被认为处事果断,而女性则常常被认为感情用事;绝大多数飞行员都是男性(96%),而几乎所有牙齿口腔保健医生都是女性(98%)。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这种伴随性别分界的文化差异在不断减小,并将持续下去。

在贝姆这一新的性别观念的影响下,大量研究开展了起来。正如先前讨论过的,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只有“社会性别与生物性别相匹配”才能最好地适应生活。也就是说,男孩和男人应该表现出男性化的态度和行为,女孩和女人应该表现出女性化的态度和行为。然而,双性化的发现改变了这一观点,研究者们也开始探索男性化、女性化和双性化个体之间的差异。

一项研究显示,双性化的儿童和成人趋于拥有更高水平的自尊,而且在多样化的情境下适应性更强(Taylor & Hall,1982)。另一项研究指出,双性化人群更易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可能是由于他们能更好地理解、接受彼此间的差异(Coleman & Ganong,1985)。更多近期研究揭示,具有积极的双性化特征的人在心理上更健康、更快乐(Woodhill & Samuels, 2003)。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贝姆等人发展的双性化理论也经历了许多改进和完善。

许多研究者指出:那些双性化程度高的人之所以体验到心理上有优势,可能更多的是因为他们表现出的是男性化特征,而非两种性别特征的平衡(Whitley,1983)。仔细想想,这是有道理的。很明显,许多传统的女性化特质,如依赖、自我批判、感情用事等都不符合社会期望。这就说明了为什么那些具有更多男性化特质的人会受到更好的对待,从而逐渐比别人的自信和自尊水平更高。但是,并不是所有男性化特质都是积极的,所有女性化特质都是消极的。每种性别所具有的特质都包括积极和消极两方面。

研究者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更为精准的双性化概念,它包括四个维度:受赞许的女性化;不受赞许的女性化;受赞许的男性化;不受赞许的男性化(见Ricciardelli & Williams,1995)。像坚定、自信、坚强被看作是受赞许的男性化性格特征,而专横、吵闹、苛刻都是不受赞许的男性化性格特征。就女性化来讲,有耐心、敏感、责任感强都是受赞许的性格特征,反之像神经质、羞怯、软弱等都是不受赞许的性格特征。所以,通过一个人在上述各种特质的分布,就可以推断他所属的性别类型:积极男性化、消极男性化、积极女性化、消极女性化、积极双性化或消极双性化。

当性别特征根据积极和消极的性质进行更为细致的定义后,积极的双性化性格优势开始被推崇(例如Woodhill & Samuels,2003)。同时拥有最好的男性化和女性化品质的人,比那些仅拥有一种性别特征或结合了两种性别特征消极方面的人更全面、更快乐、更受欢迎、更招人喜爱、更灵活多变、也更爱自己。想象一下,把一个耐心、敏感、负责、坚定、自信、坚强(积极双性化性格)的人(男性或者女性)和一个神经质、羞怯、软弱、专横、吵闹、苛刻(消极双性化性格)的人进行对比,你就会更加清楚地理解这种对贝姆理论的修订。

贝姆在性别角色这一领域的研究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她应用其理论和研究对性别不平等问题进行辩论,并在其1994年出版的着作《性别透镜》(The Lense of Gender)中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讨论。近期,她又开始关注婚姻、家庭以及儿童抚养的复杂问题,并出版了《一个不寻常的家庭》(An Unconventional Family,1998)一书。在书中,贝姆用自己和前夫康奈尔大学着名心理学家达里·贝姆(Daryl Bem)生活的经验,来探究一对夫妻如何避免形成传统的性别行为预期,如何真正平等地对待彼此,如何把孩子抚养成为“性别观念解放”且具有积极双性化性格的人。

你在阅读本文时,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用来测试男性化和女性化的那些测试项目是否一直有效呢?也就是它们是否可以一直用于区分男性化人群和女性化人群呢?事实上,你可能已经并不赞同其中的一些测试项。毕竟这项研究是在几十年前进行的,而社会价值观对性别行为的期许也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对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有可能!”20世纪90年代末开展的一项研究选取美国南部一所中等规模的大学的学生作为被试,对BSRI的所有项目进行重新评定。结果显示,除了其中两项,其他测试项仍能在很大程度上区分男性化和女性化(Holt & Ellis,1998)。那两项特例——“孩子气”和“忠诚”——在BSRI中都是对女性化的描述,但在1998年的研究中,它们并没有被评定为对于女性(而非男性)更受期许的特征。

然而另一项研究却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当选用美国东北部城市的一所大学的学生作为被试,对BSRI的测试项目进行验证时,结果出现了很大的差异(Konrad & Harris,2002)。研究发现:(1)女性被试认为,20个男性化测试项中仅一项(“阳刚”)对于男性来说更受赞许;(2)男性被试则认为,20个男性化项目中有13项受赞许的男性化性格特征;(3)女性被试只评出女性化项目中的2项(娇柔和轻声细语)对于女性来说更受赞许;(4)男性被试觉得有7项女性化项目对于女性来说更受赞许。

我们如何解释这两种研究结果之间的差异呢?一种可能是人们对性别的认同与地理区域有关。霍尔特和艾利斯的数据来自美国南部(还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城镇),而康拉德和哈里斯的测试者则来自于美国东北部(而且是一个大型城市)。作者认为的另一种可能是:研究中的被试可能已经“猜到了”研究目的,从而使他们的答案带有了一定的倾向性:

贝姆的工作对性征与性别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的工作为与性别有关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例如,有一项研究考察性别特征如何影响人们对处在领导地位的男女的看法(Ayman & Korabik,2010)。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研究者发现性别(部分地)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成为领导者。领导者大部分是男性,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传统印象里,在成为领导的人身上,我们更多地看到男性化和社会主导性人格特征。另外,以任务为导向、更少表达情感的个体更有可能成为领导,而这些特质在男人身上更常见。然而,近期的研究表明,如果把群体的性别构成和特定的领导任务考虑在内,那么表现出双性化人格特征的个体更有可能成为领导者。这可能是由于双性化程度高的个体能更轻易地将任务导向和情感表达结合起来,而这正是使得许多领导工作更高效的关键。

桑德拉·贝姆的这项研究之所以改变了心理学,是因为它改变了心理学家、个体以及整个社会对人类一项最基本特征——性别认同的看法。贝姆的研究对开拓我们的视野具有重要的作用,使我们真正意识到什么是男人和女人,什么是男性化和女性化。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每个人才有机会去拓展自己的行为模式、选择范围和生活目标。

Ayman, R.& Korabik, K.(2010).Leadership: why gender and culture matter.American Psychologist,157,157-170

Bem, S.L.(1993).The Lenses of Gender: Transforming the Debate on Sexual Inequality.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

Bem, S.L.(1998).An Unconventional Family.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

Constantinople, A.(1973).Masculinity-femininity: An exception to a famous dictum?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0, 389-407.

Holt, C., & Ellis, J.(1998).Assessing the current validity of the Bem Sex Role Inventory.Sex Role: A Journal of Research, 39, 929-941.

Konrad, A, & Harris, C.(2002).Desirability of the Bem Sex-Role Inventory for women and men: A comparison between African Americans and European Americans.Sex Role: A Journal of Research, 47, 259-272.

Ricciardelli, L., & Williams, R.(1995).Desirable and undesirable gender traits in three behavioral domains.Sex Roles, 33, 637-655.

Taylor, M., & Hall, J.(1982).Psychological androgyny: Theories, methods and conclusions.Psychological Bulletin, 92, 347-366.

Whitley, B.(1983).Sex role orientation and self esteem: A critical meta-analytic review.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4, 773-786.

Woodhill, B., & Samuels, C.(2003).Positive and negative androgyny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well-being.Sex Roles, 48, 555-565.

阅读全文

与男装女性化研究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式棉袄制作方法图片 浏览:63
五菱p1171故障码解决方法 浏览:858
男士修护膏使用方法 浏览:546
电脑图标修改方法 浏览:607
湿气怎么用科学的方法解释 浏览:537
910除以26的简便计算方法 浏览:805
吹东契奇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704
对肾脏有好处的食用方法 浏览:98
电脑四线程内存设置方法 浏览:512
数字电路通常用哪三种方法分析 浏览:13
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是什么 浏览:525
苯甲醇乙醚鉴别方法 浏览:82
苹果手机微信视频声音小解决方法 浏览:700
控制箱的连接方法 浏览:75
用什么简单的方法可以去痘 浏览:789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几个 浏览:803
自行车架尺寸测量方法 浏览:124
石磨子的制作方法视频 浏览:152
行善修心的正确方法 浏览:403
薯仔炖鸡汤的正确方法和步骤 浏览: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