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实验设计方案怎么写
相关如下:
1、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
2、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3、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4、认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注意:
1、要明确实验目的,设计的方案要与猜想紧密相连,并且能够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2、要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一般常用的方法有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现象或数据归纳法等。
3、要根据需要列出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骤和记录表格等。
相关介绍: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很多现象和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往往纵横交错在一起。数据分析的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研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事物或现象背后客观存在的规律性。
这些客观规律性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为了减少数据分析结果的误差,同时提高准确性和精确性,合理的实验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实验设计不合理,不仅会增加实验次数,延长实验周期,造成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而且会导致预期的结果难以达到,甚至导致整个研究工作失败。
实验设计应用的范围非常广,不仅应用在生物学以及医学领域,也应用在工农业生产、微生物试验、市场调查、心理学研究以及教学科研等各种不同领域。
经常使用的实验设计方法有完全随机设计、随机区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拉丁方设计、正交设计、嵌套设计、重复测量设计、裂区设计以及均匀设计等。不同的实验设计方法适用不同的情况。
⑵ 实验性研究中基本随机化分组方法有哪几种
实验性研究中基本随机化分组方法有简单随机化、区组随机化分层(或分段)随机化、分层区组随机化及动态随机化等。
⑶ 随机实验需满足的三个条件分别是什么
满足以下三个特点的试验称为随机试验:
(1)可重复性:试验在相同条件下可以重复进行;
(2)可知性:每次试验的可能结果不止一个,并且事先能明确试验所有可能的结果;
(3)不确定性:进行一次试验之前不能确定哪一个结果会出现,但必然出现结果中的一个。
(3)随机实验研究设计方法扩展阅读
随机试验的基本原则
1、随机化原则
随机化是临床科研的重要方法和基本原则。对于随机化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使所有的参与者(患者)有相同的机会被分配到干预组或是对照组。
2、对照原则
对照组的选择分为阳性对照(活性药物或其他有效干预手段)和阴性对照(安慰剂)。需要注意的是,根据伦理学原则参与者必须知晓有关治疗目的、方法、预期风险和疗效的全面、精确的信息,并且参与者在任何时候都有权退出试验。
3、盲法原则
设计良好的随机对照试验通常采用双盲设计,意味着所有参与者——无论是患者还是研究者都不知道具体的干预措施,从而避免数据收集和评价过程中带来的可能的偏倚。如果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无法采用双盲设计,则采用单盲设计和其他方法降低偏倚的产生。
⑷ 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实验法的优点与缺点
实验法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验研究者有独立自主性,可以完全按照自己提出的假设来决定研究的变量、设计变量的水平等,而不用完全遵守现实环境的“自然状态”。但其他研究方法则要按现有数据和观测值给出假设。第二,从时序角度看,实验法是纵贯式研究,实验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可在多个时点进行测量,得以研究变量的动态变化,而其他研究方法像问卷调查等,只有某一时刻的测量值,不能直接观测出一段时期内的变化。第三,它能够比其他方法更令人信服地估计因果关系。从哲学的观点来看,因果关系永远不能被肯定地证实,只可能不断地逼近。实验方法比其他方法更容易做到这一点,因为实验研究者可以通过操纵自变量来观察因变量的变化,还可以通过设立控制组来判断操纵的强度。第四,实验方法能够比其他方法更有效地控制外源变量的影响,从而分离出实验变量并估计其对因变量的影响。第五,实验方法下,可以通过调整变量和实验条件观察到常规状态下很难出现的极端值和交互作用。第六,实验方法是可以重复的,这是研究科学性的中要体现。第七,实验法的成本通常较低,因为控制变量、样本数都比较小,持续时间较短,而现场研究、问卷等方法的出差费、访谈费都比较大。
实验研究方法的缺点主要是:第一,研究者人为地营造实验条件,使其远离现实情境中的“自然状态”,会导致外部效度降低。第二,如果研究样本本身不具有代表性,即便在分组时做到了随机化分派,也会使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降低。第三,研究只能限于当前问题,对过去问题和将来问题的研究,实验方法不太可行。第四,当研究变量和水平数目增多时,成本会急剧增加。第五,管理领域的实验研究中,实验对象大多是人,人类行为变异相当大,较难控制,同时也使实验研究面临许多伦理和法律方面的限制。第六,难以找到合适测量工具,即使找到,也容易造成使用的偏差。
实验法的应用条件
结合实验方法的优缺点,可以大致总结出实验研究方法的应用条件:第一,对现状的研究。进行历史研究或预测研究,单独使用实验法是不可行的或很困难的。第二,需要对研究环境和研究条件实施严格的限制才能凸显研究变量。第三,客观条件允许施加所需要的控制。第四,实验不会违反当地的伦理和法律规范。
尽管实验方法可以独立地取得令人振奋的研究成果,但为了谨慎起见,研究者通常将实验方法与其他研究方法相结合,使研究结论更加令人信服。
⑸ 统计学调研方法: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
通过实验来获取所需数据是收集自然现象和科学研究数据的直接来源。
为提高科研成果质量,应根据实验的目的,结合统计学的要求,针对实验的全过程,认真考虑实验设计问题。一个周密而完善的实验设计,能合理地安排各种实验因素,严格地控制实验误差,从而用较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最大限度地获得丰富而可靠的资料。科学合理的实验设计是实验过程的依据,是实验数据处理、保证实验质量的前提。反之,如果实验设计存在缺点,就可能造成不应有的浪费,且足以减损研究结果的价值。
1.实验设计的原则
实验设计有属于专业方面的,有属于统计方面的。从统计方面说,主要应当考虑随机化、对照、重复等问题,这就是所谓实验设计的三原则。
(1)随机原则。即运用“随机数字表”实现随机化;运用“随机排列表”实现随机化;运用计算机产生“伪随机数”实现随机化。尽量运用统计学知识来设计自己的实验,减少外在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干扰。
(2)对照原则。设立空白对照组只有通过对照的设立我们才能清楚地看出实验因素在当中所起的作用。当某些处理本身夹杂着重要的非处理因素时,还需设立仅含该非处理因素的实验组为实验对照组,也可以设立历史或中外对照组或多种对照形式并存。
(3)重复原则。重复原则就是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必须做多次独立重复实验。一般认为重复5次以上的实验才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2.实验设计的基本内容
(1)拟定相互比较的处理。处理,指的是在实验研究中欲施加给受试对象的某些因素。
(2)确定实验对象及数量。这里指的是实验所用的动物或活体组织标本等。在实验设计中,要根据实验观察的目的与内容,明确规定采用什么样的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中的每个实验单位必须具备的条件与要求,以保证受试对象的一致性。
(3)确定将各实验单位分配到各种处理中去的原则。这主要是随机分配或随机化问题。
(4)拟定观察项目和登记表。要根据研究目的和任务,选择对说明实验结论最有意义,并具有一定特异性、灵敏性、客观性的观察项目。必要的项目不可遗漏,数据资料应当完整无缺;无关紧要的项目就不必设立,以免耗费人力、物力,拖延整个实验的时间。
(5)拟定对资料整理分析的预案。这就是对将获得的数据资料准备如何进行整理,要计算哪些统计指标,用什么统计分析方法,事先必须有个初步的设想。
⑹ 实验研究法是什么
实验研究法是什么
实验研究法是什么,人们在做研究的时候会根据具体的情况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涉及的范围十分的广阔,实验研究法就是较为常用的研究方法,下面我带大家简单了解一下实验研究法.
实验法是一种典型的定量研究方法,它有一套严格的操作程序。下面介绍一下实验法的操作要领。
1、实验的准备
开展一项教育实验,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实验前的准备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提出理论假设
所谓理论假设,就是陈述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命题,主要是对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陈述。它是研究者在实验之前所作的一种尚待验证的假定的理论上的猜想,“理论假设”因此而得名。“理论假设”也叫“理论假说”。例如,苏州中学开展主动学习教育模式实验研究,就提出了这样的理论假设:“学生一旦进入主动学习状态,其潜能会得到充分发挥。”后面的实验研究主要是检验这个命题是否成立。如果假设成立,就叫做证实;如果假设不成立,就叫做证伪。理论假设,既是实验的出发点,又是实验的归宿,它是实验的灵魂。
理论假设有两种常见的表达形式:一种是顺叙式,即前因后果式。先陈述自变量,后陈述因变量,如前例。另一种是倒叙式,即前果后因式。先陈述因变量,后陈述自变量。例如,杭州市拱墅区实验小学“整体、合作、优化实验”的假设是:“为使小学生乐学、善学,个性得到和谐、充分的发展,必须实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和人际关系的人道化,搞好师生合作,选择课程结构改革为突破口。”
理论假设必须包括自变量和因变量。如果缺少自变量,或者缺少因变量,均不能构成假说。在中小学教改实验中,有的在实验方案里没有提出假设,严格地说,这不能叫教育实验;有的虽然提出了假设,但十分模糊,内容太空,没有可操作性,这不能算合格的假设。
设计实验变量与控制方法
在设计教育实验研究方案时,必须说明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介绍自变量的操作方法、因变量的检测方法和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方法。
在一项实验中,自变量必须是具体的、可以操纵的,因变量应当是可以观测的。
在一项实验中,必须对无关变量进行控制。如果没有控制,就无法分清因变量(实验结果)究竟是由自变量引起的,还是由无关变量的混入造成的,内在效度低,这样就无法验证实验的理论假设。可以说,控制是实验研究最本质的特征,没有控制就没有实验。
在教育实验中,除了需要对实验对象(年龄、性别、性格、意志、智能发展水平、学业成绩状况等)进行控制外,还需要对实验教师(学识水平、教学能力、敬业精神等)进行控制,对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进行控制。控制的方法主要有:消除法(即让干扰实验的那些无关变量从实验情景中消失)、恒定法(即让无关变量效应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稳定不变)、平衡法(就是让实验组中无关变量的影响的总和与控制组相等)。
当然,教育实验主要采用的是自然实验法,它是在现实的自然的教育教学情境中进行的',不同于实验室实验法,要想完全控制无关变量是做不到的。
确定实验对象与编组方法
开展教育实验研究,必须确定实验对象。由于实验对象(被试)的年龄、性别、性格、意志、智能发展水平、学业成绩状况等都直接影响到实验效果的好坏,因此实验组与控制组要匹配,这样才能把最后的差异归结为实验的结果。
除了确定实验对象外,还要对实验对象进行合理的编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随机抽样法,即在实验前,按照学生的年龄、性别、智能、成绩等情况在总体范围内作个大致相等的编组,教师随意抽取一个组作为实验组,另一个组作为控制组。二是测验编组法,即将被试进行一次前测,然后根据测验成绩配对编组,这样能保证实验组和控制组在成绩上起点相同。
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前测
实验前,要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测试。前测的内容是因变量,因变量应当是可测的。比如,林崇德曾进行过小学生运算思维品质培养的实验研究。实验前,在北京某小学每个年级中随机抽取了两个班,其中一个班确定为实验组,一个班确定为控制组,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了智力测验和数学运算能力测验。
2、实验的实施
在实验的实施阶段,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对实验组施加实验因子,即自变量。比如,林崇德主持的小学生运算思维品质培养的实验研究,对实验班施加的实验因子有:在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方面,在狠抓计算正确率的基础上训练计算的速度,同时教给学生一定的速算要领和方法;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方面,抓知识之间的渗透和迁移,引导学生发散式思考,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等等。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对实验组进行无关变量的控制。比如,林崇德主持的小学生运算思维品质培养的实验研究,就要求实验组教师:不准增加练习量,课后不留一道作业题,也不用给学生补课来提高实验班的成绩(个别智力残缺者除外)。
不对控制组施加实验因子,但要对控制组实施控制。林崇德主持的小学生运算思维品质培养的实验研究,实验研究者有时也深入到控制组课堂,作一般性观察,以便发现对照班的控制情况,但原则上不提意见。
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后测。实验结束后,要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测验,以便衡量自变量对因变量产生的影响,评价实验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前测和后测的形式和内容应当是一致的,这样才便于评价实验效果。
实验研究法是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所研究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的目的是发现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是各类研究唯一能确定因果关系的研究。
实验
首先了解实验研究法的类型,第一点要按照实验研究的目的,可以分为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改造性实验,第二点要根据对实验的控制程度,可以分为前实验,准时性和真实性。第三点是根据实验环境不同,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第四点是根据分配方法,可以分为等组实验,单组实验和轮组实验。第五点是根据自变量的多少,可以分为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研究
然后我们还要了解实验研究法的步骤,第一点是要提出实验的假说,第二点是设置变量,第三点是选择适当的实验组织形式,第四点是对实验组实施干预,同时严密控制无关变量,第五点是实验进行一个轮次或一个阶段,对因变量进行后效测试,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第六点是检验课题假说能否成立。
⑺ 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分类
随机区组设计(Block Randomization)又称配伍设计、配伍组设计,通常是将受试对象(样本)按性质(如病人的年龄、性别、血压、体重等非实验因素)相同或相近者分成若干组(配伍组),每个组中的受试对象(样本)分别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处理组中去。
随机区组设计这种设计方法利用区组方法分离出由无关变量引起的变异,在同一组中均衡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方法实际是配对设计的扩展形式。其要点是要做到区组内尽量同质,使得实验结果的差异更好地归于不同处理的影响。 协变量自适应随机
设计结果自适应随机设计
在医疗器械行业中产品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也需要随机抽取对照组的,对照试验有的时候需要几组平行试验,在医院做临床时也需要做对照试验,是为了证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效果。说明实验组的作用。
⑻ 我想问问实验设计doe方法有哪些
1、问题的提出:这一点看起来似乎很容易明白,但在实践中,确认需要试验的问题却并不是那么简单,将问题摆明并成为都可以接受的题目也不是那么简单的。需要弄清有关实验目的全部想法。
2、选择因素和水平:实验的人必须选择在实验中准备用来处理的因素,以及在做实验时规定这些因素的水平。还必须考虑如何将这些因素控制在所希望的数值上以及如何测量这些数值。
3、选择响应变量:在选择响应变量时,实验者应该确信这一变量真正会对所研究的过程提供有用的信息。最经常的是曲测量特性的平均值或者标准差为响应变量。
4、选择实验设计:选择设计涉及考虑样本量,对实验选择合适的实验次序,确定是否划分区组或是否涉及其他随机约束。在选择设计时,重要的是思想上总要关注实验目的。很多工程试验中,有些因素水平会使响应得出不同的数值。
5、进行实验:当我们进行实验时,谨慎监视实验的过程以确保每件事情都按计划做完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阶段中实验方法的错误通常会破坏实验的有效性。
更多关于实验设计doe方法有哪些,进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d754ba1615833365.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⑼ 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是什么
1、随机单位组设计的主要优点 (1)设计与分析方法简单易行。(2)由于随机单位组设计体现了试验设计三原则,在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时,能将单位组间的变异从试验误差中分离出来,有效地降低了试验误差,因而试验的精确性较高。(3)把条件一致的供试动物分在同一单位组,再将同一单位组的供试动物随机分配到不同处理组内,加大了处理组之间的可比性。
2、随机单位组设计的主要缺点 当处理数目过多时,各单位组内的供试动物数也过多,要使各单位组内供试动物的初始条件一致将有一定难度,因而在随机单位组设计中,处理数以不超过20为宜。
完全随机设计是一种最简单的设计方法,主要优缺点如下:
(一)完全随机设计的主要优点
1、设计容易 处理数与重复数都不受限制,适用于试验条件、环境、试验动物差异较小的试验。
2、统计分析简单 无论所获得的试验资料各处理重复数相同与否,都可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
(二)完全随机设计的主要缺点
1、由于未应用试验设计三原则中的局部控制原则,非试验因素的影响被归入试验误差,试验误差较大,试验的精确性较低。
2、在试验条件、环境、试验动物差异较大时,不宜采用此种设计方法。
呃,人家这个是生物学的答案,所以自己选择一下,我也是网络里度的,因为,我也遇到了这个题的作业,嘿嘿,学统计学的孩子上辈子都是折翼的天使,泪啊
⑽ 心理实验设计 2×2完全随机设计 那个高手帮帮忙啊
您查询的关键词是:多因素实验设计 。如果打开速度慢,可以尝试快速版;如果想保存快照,可以添加到搜藏。
(网络和网页http://202.193.170.1/teacher/admin/eWebEditor_V280_Free_sp1/UploadFile/200767112141582.ppt的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网络快照谨为网络故障时之索引,不代表被搜索网站的即时页面。)
--------------------------------------------------------------------------------
第三章 多因素实验设计
多因素实验设计:一个研究中具有两个或更多的自变量的实验设计
交互作用: 一个自变量影响另一个自变量的效果
一,分类
根据自变量的数目及其水平分类
两因素设计:2×2 ,2×3 ……
三因素设计:2×2×2 ,2×3×3 ……
2. 根据被试分派程序分类
随机多因素设计
重复测量设计
混合设计
第一节 多因素实验设计的分类
二,自变量安排
一旦研究者确定了一个设计,那么,也就确定了不同处理的数目
2×2设计的自变量安排:有 个处理组合
(1) 2×2被试间设计:如果每个处理组合需要6个被试,则共需 名被试
a2b2 6名
a2b1 6名
a2(无插图)
A1b2 6名
a1b1 6名
a1(有插图)
A
(材料类型)
B2(12岁)
B1(7岁)
B (年龄)
(2) 2×2重复测量设计:如果每个处理需要8个被试,则需要 名被试
a2b2 同一组
a2b1 同一组
a2(分散)
a1b2 同一组
a1b1 8名
a1(集中)
A
(学习方式)
b2 (复杂)
B1 (简单)
B(单词类型)
控制顺序误差:
如果用完全抵消平衡,则共有4!=24个可能组合
如果用不完全抵消平衡,则使用4个组合(ABCD; BCDA; CDAB; DABC)
a2b2 7-12名
a2b1 1-6名
a2(复杂)
a1b2 7-12名
a1b1 1-6名
a1(简单)
A
(题目类型,被试内变量)
b2(低)
b1(高)
B(元认知水平,被试间变量)
(3) 2×2 混合设计:如果每各处理组合需要6个被试,则需要 名被试
2×3设计的自变量安排:有 个处理组合
(1) 2×3 被试间设计:如果每个处理组合需要6个被试,则共需 名被试
a2 b3 6名
a2b2 6名
a2 b1 6名
a2
a1 b3 6名
a1b2 6名
a1 b1 6名
a1
A
(材料类型)
b3
b2
b1
B(例如:年龄)
(2) 2×3重复测量设计:如果每个处理需要6个被试,
则需要 名被试
控制顺序误差:
如果用完全抵消平衡,则共有6!=720个可能组合
如果用不完全抵消平衡,则使用6个组合(ABCDEF; BCDEFA; CDEFAB; DEFABC; EFABCD; FABCDE)
a2 b3 同组
a2b2 同组
a2 b1同组
a2
a1 b3 同组
a1b2 同组
a1 b1 6名
a1
A
(学习方式)
b3
b2
b1
B(单词类型)
(3) 2×3 混合设计:如果每各处理组合需要6个被试,则需要 名被试
a2 b3 7- 12
a2b2 7- 12
a2 b1 7- 12
a2
a1 b3 1- 6
a1b2 1- 6
a1 b1 1- 6
a1
A
(题目类型,被试内变量)
b3
b2
b1
B(元认知水平,被试间变量)
第二节 两因素完全随机和随机区组实验设计
一,两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
(一)两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的基本特点
1. 适合的研究条件
研究中有2个自变量,每个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个水平;
如果一个自变量有p个水平,另一个有q个水平,实验中含有p*q个处理组合,研究者感兴趣于所有处理水平的结合的效应.
2. 基本方法:随机分配被试接受实验处理的结合,每个被试接受一个实验处理的结合.
(二)例子
假定研究者要研究两种教学方法对不同能力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自变量:
教学方法 A: 两个水平,正常讲授(a1)和独立学习和讨论(a2)
学习能力 B:两个水平,能力较高(b1)和能力较低(b2)
因变量:学习成绩
(三)实验数据及计算
64
61
71
60
96 62
独立学习
70
72
69
75
80
正常讲授
能力高 能力低
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没有明显差异.
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习成绩有重要影响,能力高学生的成绩高于能力低的学生的学习成绩.
在正常教学条件下,能力高与能力低学生没有差异;而当使用独立学习教学方法时,能力高学生育能力低学生的学习成绩出现显着差异.
交互作用表明:不同的教学方法可能适合不同的学生.
总和
误差
能力×方法
教学方法
能力
P
F
均方
自由度
平方和
变异来源
方差分析表
二,两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设计
(一)两因素混合设计
基本特点
研究中有2个自变量,每个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个水平;
研究中一个变量是被试内的,另一个是被试间的;
研究者更感兴趣于研究中的被试内因素的处理效应,以及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
2.例子:
大学生阅读插图文章的眼动研究(程利,杨治良.心理科学 2006,29(3):593-596)
实验以眼动记录仪为工具,通过记录眼动数据对大学生阅读不同难度(易材料2篇,难材料2篇)的无插图,黑白插图,彩色插图的文章的眼动特征( 持续时间,注视次数,眼跳距离和回视次数)和对阅读理解成绩的影响进行研究.为大学生的部分文科教材和文学读物的编写提供心理学依据.
确定自变量:实验设计采用2 X 3(即:材料X呈现方式)的两因素混合设计,其中材料(难,易)是被试内设计,呈现方式(无插图,黑自插图,彩色插图)是被试间设计.
确定因变量:阅读成绩,持续时间,注视次数,眼跳距离,回视次数
a3 b2 21-30名
a3 b1 21-30名
a3 彩色插图
a2 b2 11-20名
a2 b1 11-20名
a2 黑白插图
a1 b2 1-10名
a1 b1 1-10名
a1 无插图
A
(呈现方式,被试间)
b2 难材料
b1 易材料
B(材料,被试内)
确定被试:二年级大学生.如果每个处理用10名被试,共需30名被试.
5 4 5 5 5 4 5 3 4 4
5 4 2 3 2 2 2 1 3 3
彩色插图
5 4 4 3 3 3 2 3 4 3
3 5 3 2 2 1 1 3 2 4
黑白插图
2 2 3 1 2 0 1 1 0 1
3 4 2 5 1 2 2 4 1 3
无插图
呈现方式(被试间)
难材料
易材料
B(材料,被试内)
3. 实验结果(阅读理解成绩)
4. 方差分析
(二)两因素被试内设计(重复测量两个因素的两因素实验设计)
1. 基本特点
研究中有2个自变量,每个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个水平;
研究中的两个自变量都是被试内变量;
2. 基本方法
每个被试都接受所有的实验处理组合
刺激呈现的顺序是随机的,或按拉丁方排序
3. 分配被试
自变量a:材料难度,两个水平(难,易)
自变量b:呈现方式,三个水平(无插图,黑白插图,彩色插图)
因变量:阅读理解成绩
2×3实验设计
如果每个处理用5名被试,共需5名被试.
被试分派如下:
s1 s1 s1 s1 s1 s1
s2 s2 s2 s2 s2 s2
s3 s3 s3 s3 s3 s3
s4 s4 s4 s4 s4 s4
s5 s5 s5 s5 s5 s5
a1 a1 a1 a2 a2 a2
b1 b2 b3 b1 b2 b3
4. 实验结果(阅读理解成绩)
5 4 5 5 5 4 5 3 4 4
5 4 2 3 2 2 2 1 3 3
彩色插图
5 4 4 3 3 3 2 3 4 3
3 5 3 2 2 1 1 3 2 4
黑白插图
2 2 3 1 2 0 1 1 0 1
3 4 2 5 1 2 2 4 1 3
无插图
呈现方式(被试内)
难材料
易材料
B(材料,被试内)
三,两因素随机区组实验设计
1.基本特点
研究中有2个自变量,每个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个水平;
如果一个自变量有p个水平,另一个有q个水平,实验中含有p*q个处理组合;
研究中有一个研究者不感兴趣的无关变量,研究者希望分理出这个无关变量.
2. 基本方法:事先将被试在无关变量上进行匹配,然后将选择好的每组同质被试随机分配,每个被试接受一个实验处理结合.
3. 例子:大学生阅读插图文章的眼动研究
自变量a:材料难度,两个水平(易,难)
自变量b:呈现方式,三个水平(无插图,黑白插图,彩色插图)
因变量:阅读理解成绩
另外,已知被试的智力水平会影响因变量,因此,有必要对被试的智力这一额外变量加以控制.
做法:实施实验处理前,对被试进行智力测验,按智力测验分数划分区组.
1 s1.1 s1.2 s1.3 s1.4 s1.5 s1.6
2 s2.1 s2.2 s2.3 s2.4 s2.5 s2.6
3 s3.1 s3.2 s3.3 s3.4 s3.5 s3.6
4 s4.1 s4.2 s4.3 s4.4 s4.5 s4.6
a1 a1 a1 a2 a2 a2
区组 b1 b2 b3 b1 b2 b3
随机区组2×3因素实验设计
4. 实验结果
1 6 6 7 5 9 13
2 3 4 5 4 8 12
3 4 4 5 3 8 12
4 3 2 2 3 7 11
a1 a1 a1 a2 a2 a2
区组 b1 b2 b3 b1 b2 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