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举例分析唐代边塞诗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唐代的边塞诗
1、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此后其他着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着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参《白雪歌》、 《走马川行》等七言 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2、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 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3、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就边塞诗的体裁来看,包括歌行在内的古体诗创作已经成熟,蔚为大观,代表作品有:李颀《古从军行》“…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另一个方面,近体边塞诗也走向成熟。代表作品有: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关门。前军夜战洮河北,以报生擒土谷浑。”;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㈡ 边塞征战诗句及赏析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㈢ 如何赏析边塞诗
什么是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读边塞诗应注意的几点:
赏析边塞诗,他们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盛唐之诗风: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诗风: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花雪月李益)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宋代之诗风: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
表达报效国家的激情。总的来说是:
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写塞外征战的艰苦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对帝王黩武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
1.边塞诗派举例: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归纳特征
(1)从内容看特征------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家乡思乡念亲、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等。
(2)从风格看特征——雄壮豪迈。
(3)边塞诗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烘托。
附:常用词语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㈣ 怎样分析边塞诗的历史文化意义
从时代的角度看,边塞诗歌体现了那些时代特点;从作家群体看,边塞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文人选择和情感寄托;从历史的角度看,继承与创新影响怎样;从思想内容形式题材意象等细节上特点;从地域文化上看边塞的范围和所承载的信息;从民俗的角度看其文化特点;从民族的角度看民族融合和民族观,从文学史的角度看,与其他文学流派和文学样式的关系等等
㈤ 如何从形式上来赏析一首古诗
1. 语言分析
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首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判断、评价和鉴赏.语言分析一般侧重从遣词造句、语句含义理解等方面进行.
遣词造句,一般要涉及到词义、典故、以及用词、用句的精妙所在等.考查重点是那些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着关键作用的词语和句子.例如,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鉴赏分析;对“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破”“弄”两字的品味等.
语句含义理解,一般考查某一语句所蕴含的言外之意或言外之情,而所选语句往往是那些言简意丰的“立片言以居要”的关键语句.例如,对“前度刘郎今又来”语句含义的理解、对“落花时节又逢君”语句含义的咀嚼等.再如,“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中在描写大自然的凋敝之外所包蕴的对国恨家仇的悲愤和人生无常的喟叹,“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在写燕子之外所包蕴的天涯游子的惆怅心态和羁旅情怀,往往是考查的重点所在.
2.形象分析
把握诗词的形象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
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
包括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
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铃》中的“我”)
诗人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事象(动作形象,如《约客》中的“敲棋子落灯花”)
物象(事物形象,如《蝉》中的蝉)
景象(景物形象,如“大漠孤烟直”“千树万树梨花开”)
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关键所在.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这一形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等等.
3.评价写作技巧和风格.
分析古典诗歌的写作技巧一般侧重于从以下方面进行:
体会各种修辞方法的作用;
分析诗歌采用的表达方式;
分析诗歌的结构技巧;
分析其他写作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铺陈、反复、顶针、衬托、反问
(赋比兴、象征)
2)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
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 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
4)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语序倒置等.
5)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6)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7)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用典:一般是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等
想象:更开阔,别出心裁
衬托或烘托:又分正衬和反衬,借.突出.
渲染: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象征:表达相近或相似的概念、思想、特征
抑扬:突出于强调
白描:简练的笔墨,刻画鲜明生动的形象
分析诗歌的风格应结合时代特征和作者的生平尤其是写作这首诗歌的背景来进行.例如,李清照南渡前后诗歌风格的变化就是很好的体现.
4.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5.强化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的训练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例清晰、逻辑合理.
卷面清爽的要求不必细说.虽然鉴赏的文字较作文少很多,但是也一定要遵循“意在笔先”的原则,先构思后再落笔,避免涂涂抹抹.卷面清爽,阅卷教师自然心情愉快,考生在无形中得到了一个较好的印象分.
表述严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严密性,无论是前后的照应,还是起、承、转、合等环节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前后抵牾.
条理清晰,是结构方面的要求.一般来说,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逻辑合理,指的是即便你的见解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高论,也应当能够自圆其说.
诗歌内容
1. 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2. 边塞诗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3. 咏怀诗
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
4. 咏史诗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
语言特点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
(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清贫乐•村居》,使用的语言就属于清新明丽.
(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如陶渊明的组诗《归园田居》,用平淡的语言,如话家常,写的都是家事,不事雕琢.李煜后期的词《虞美人》,用语平淡,但感人至深.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如李商隐的诗歌《无题》,李贺的诗《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音乐一段等.
(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如李清照早期的词《点降唇•蹴罢秋千》,白居易的诗《草》等.
(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杜牧的咏史诗,李清照后期的词等.
(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如贾岛的诗,苏轼的词
㈥ 边塞诗教学设计
边塞诗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2、积累边塞诗的常见意象。
3、初步了解边塞诗的常用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2、学习鉴赏诗歌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代文人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2、积累边塞诗的常见意象。
3、初步了解边塞诗的常用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
学习鉴赏诗歌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边塞诗形成于汉魏六朝时代,兴盛于唐代,代表诗人有王昌龄、高适、岑参等,他们被称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派。
(二)整体感知:
学生背诵边塞诗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整体感知边塞诗的意象。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际,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学生得出意象:塞外、衡阳、雁、角声、长烟、落日、孤城、浊酒、燕然、羌管、霜、将军、征夫
总结边塞诗的主要意象:
空间意象:楼兰、阴山、凉州、玉门关、天山、长城、瀚海、荒城、辕门等。
事物意象:乐器:羌笛、胡笳、琵琶、芦管、号角、鼓。战具:金鼓、旌旗、烽火、弓、戈、战车。
景物:大漠、烽烟、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飞雁、鹰扬、箭飞、马走。
人物意象:胡、羌、羯、夷、单于、戍卒、将军、征夫(三)学生分析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表达的感情从浊酒一杯家万里体现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从燕然未勒归无际体现出作者深沉的忧国爱国的感情。教师总结边塞诗特点--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四)教师找出典型的边塞诗,学生分析情感,教师总结。
1。初唐诗和表达的情感: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2。盛唐诗和表达的情感: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3。中晚唐诗和表达的情感: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总有些悲壮,惋伤之情。)
4。宋代诗和表达的情感: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虽然洋溢着爱国的热情,却有了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多了一些凄厉,一些惆怅。)
教师总结表达的主要感情
1、抒写将士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
2、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诗人借万里之外的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含蓄表达自己对妻子和家人的思念。
3、描写战争场面的惨烈。
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 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通过描写战争的惨烈,表达战士想要报效GJ的豪情。
4、描写壮志难酬的感伤。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通过戍边战士到老守边的事实,表现想要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的感伤。
总的来说是总的来说有建功立业的渴望,遍地生活的艰辛,战争场面的惨烈,将士的思乡情绪,壮志难酬的感伤。
(五)总结常用手法
夸张用典比喻渲染、虚实结合等
(六)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学生简单组织答案)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际,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从军行》和《渔家傲秋思》在所写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
[2]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3]两首诗在思想风格上有何不同之处?
答:(1)都以戍边为题材,都表现边塞生活的艰辛。
(2)相同点:都写戍边生活,但却不从战争的角度写。不同点:诗偏重写边塞生活环境的恶劣,如用暗孤穿等词语;词侧重渲染战士思归的情绪,下片尤为明显。
(3)诗表现出勇于杀敌,不获全胜不言归的激越之情,风格豪壮;词较多地表现了战士们希望早日结束战争、尽快回家乡的情绪,在风格上显得悲壮。
(九)高考链接(重点讲解)雨雪曲江总①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侍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2)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十)作业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2、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凉州词(其一)张籍
【注】 ①碛(q):沙漠。②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2)本诗运用了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驼铃丁当清脆入耳。
(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边塞诗教学设计2教师寄语: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练就一点读的功夫,终生受益无穷。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㈦ 边塞诗是什么呢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边塞诗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喻、夸张、对比、烘托、用典、白描等.如王翰的《凉州词》中写道:“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中的“古来征战几人回”一句就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突出了当时战士庆功场面的紧张与激烈.而在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也同样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以此将作者内心的愁苦,思乡之情表达地淋漓尽致.又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中的“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则运用了用典的手法,楼兰一词原为汉代西域国名,这里则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概括出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
㈧ 赏析王昌龄的边塞诗
王昌龄边塞诗的特色
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 唐代是一个诗歌艺术天才成批涌现的时代。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兼容并包,中外文化的融合……造就了唐代士人开阔的胸怀、恢弘的气度、积极进取的精神,而这些则直接影响着唐文学的风貌。这个时期,不仅出现了能将山水田园景象跃然纸上的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人,也出现了将边塞生活写得瑰丽奇伟的王昌龄、高适、岑参。尤其是王昌龄的边塞诗更是在发情、造景、写意等方面达到了顶峰,赢得“七绝圣手”之盛誉。
现存的《王昌龄集》共收录诗181首,绝句占了将近一半,七绝占了五分之二。本文以《王昌龄诗注》为底本,共摘出21首反映边塞生活的诗歌。其中五言12首(《变行路难》、《塞下曲四首》、《塞上曲》、《从军行二首》、《代扶风主人答》、《箜篌引》、《从军行》、《胡笳曲》),七言9首(《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其中除《代扶风主人答》外其余诗歌均为乐府旧题,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感情是王昌龄边塞诗创作的一大特色。
总的说来,王昌龄边塞诗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隐藏于内容背后的则是诗人独具匠心的艺术表现力,主要有以下几大艺术特质:
一、 意境开阔
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为了充分地表现将士们“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爱国豪情和英雄气概,王昌龄把战争的背景安置在青海湖至玉门关这条相距千里的战线,突出战线之长和地域之广,不仅强化了爱国主题,而且使得诗歌的意境异常开阔。又《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以时空作背景,上溯秦汉,下迄盛唐,引出重大主题:谴责朝廷用将不当,斥责边将守备无能。“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则借用李广的典故反映了人民保家卫国、抵抗侵略的愿望。短短四句二十八字,总结了历史教训,提出了现实问题,意境开阔,气象雄浑。 二、高度的概括力
七言比五言虽只是两字之差,但在内容的丰富及感情的表达方面却难度更大。王昌龄以他卓越的概括能力,于区区四句之中,读者能由其所写推见其未写,由其部分可以推见其全体。 《从军行七首・其五》,写洮河大捷,诗人没有绘声绘色地描写双方激战的过程和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只抓住“生擒吐谷浑”这一幕,便完成了对洮河大捷的精炼概括。读者从“生擒吐谷浑”的战果,便可想象出战斗的激烈和将士们杀敌的英勇,以及胜利后欢呼雀跃的情景。同样,《出塞二首・其二》,诗人只通过“鼓声犹振”、“刀血未干”两个细节,便告诉了我们致胜之速、将士们的武勇超人。
三、情与景的完美融合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①典型意象的选取与独特边塞环境的刻画使得王昌龄的每首诗俨然成为一幅独特的风景画,而画面的深层寄托的则是诗人深厚炙热的情感。这在他着名边塞组诗《从军行七首》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这组诗“可以说所写的绝非哪一场具体的征战,诗人从古往今来的边陲战事中,提炼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内容,再由艺术形象真切地表现出来。这,就是它能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的原因”。
②在这组诗中王昌龄刻意选取了最能代表边塞风情的事物,如烽火城、百尺楼、琵琶、关山、青海、孤城、玉门关、楼兰、大漠、胡瓶等,使人读后便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广袤苍茫的边塞场景。
在这场景之后有反映边人思亲还乡的(其一、其二);有表达对将士们深切同情的(其三);有渴望战争胜利、昂扬斗志的(其四、其五、其六);还有单纯描写塞外战场景色的(其七)。另外,他还善于摄取富有边塞生活特色的场景,具体刻画出征将士的内心痛苦,传达人们共有的厌战情绪。如《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可谓将征战之苦写到了极点。驻守边塞的将士们,为了御敌保境,虽已身经“百战”,连金盔铁甲都被漫天的黄沙所穿透,可还是没能归回自己的家国。“终不还”,终不得还也。
刘勰说过:“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文心雕龙・明诗》)人的感情通常是在物的触动下生发的。例如《从军行七首・其三》:“关城拾叶早筑黄,日东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秋塞外,抒情主人公眼前出现了一片荒凉凄惨的古战场景象:塞上关城,榆叶黄落,云沙日暮,尸骨纵横,联想到自古以来的战事,又想起葬身塞外的士兵,因而对不恤士兵的统治者充满怨恨,并提出悲愤的控诉。《塞下曲四首・其二》,在寒水、冷风、平沙、黯日、白骨、乱蓬组成的边塞生活图画中,就包含着诗人的复杂情绪和深沉感慨,既有对历史的咏叹也有对现实的批评,更有对征人的眷念和同情。这样的意境,充分发挥了意的统帅作用,做到了情景交融,情思缜密流畅。
四、丰富的表现手法
纵观王昌龄21首边塞诗,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是他反映上述思想内容的一大载体。具体而言,他善于运用夸张、丰富合理的想象来充实诗歌意境,如《从军行七首・其四》中的“孤城遥望玉门关”;运用第三人称角度将自身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客观地描写了边地风光及战士的生存状态,如《从军行七首・其一》;同时,大量典故的运用则为诗歌思想内容的揭示蒙上一层神秘面纱,于婉转隐晦间反映出诗人的态度。
王昌龄边塞诗中借用的典故不下十处,《从军行二首・其一》“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借用定远侯班超的典故。“定远笔”《后汉书・班超传》载:“(超)家贫,常为官拥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③后终以通西域之功封定远侯。“将军树”,《后汉书・冯异传》载:刘秀部将冯异“为人谦退不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④以上两句意为虽弃文就武,投笔从戎,但仍未建立功勋;《代扶风主人答》“长铗谁能弹”用孟尝君门客冯谖弹铗而歌的典故,意在说明将士久客无以为家、有情无处可诉的内心;“将军降匈奴”中的将军指“李陵”,《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天汉二年(前99年)秋,武帝使李陵将步卒五千出居延以伐匈奴,单于以兵八万围之,陵力战数日,矢尽援绝,遂降匈奴。”⑤此句借汉事言当朝之事。《胡笳曲》有“三奏高楼晓,胡人掩涕归”。《世说新语・雅量》:“刘琨为并州刺史,胡骑之数重。琨夕乘月登楼清啸,贼闻之凄然长叹;中夜奏胡笳,贼皆流涕,人有怀土之思;向晚又吹之,贼并弃围奔走。”本诗借由此典故透漏的是渴望征战胜利,早日归还家乡的情感;《出塞二首・其一》 “龙城飞将”借用卫青、李广的典故,意在说明王昌龄对卓才将领的渴求。《汉书・卫青霍去病传》⑥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击匈奴,出上谷,至龙城,斩首虏数百。《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塞下曲四首・其四》借用霍去病前后六次伐匈奴的英勇事迹代指立功边塞的将军。《塞上曲》“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出自《汉书・匈奴传》,载称:“宣帝本始二年(前72),遣御史大夫田广明等五将军,分别自西河、张掖、云中、酒泉、五原同时出兵以伐匈奴。”⑦等等。典故的大量运用实则是为诗歌主题服务,王昌龄以怀古的“无意”来鞭挞当朝官员的行为,实为精妙。
总的看来,王昌龄是盛唐有较长赴边从军经历并大量写作边塞诗的第一人,他的21首边塞诗以其思想内蕴的深刻丰厚、复杂及艺术的卓绝,大大超越了之前的边塞诗,为盛唐边塞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树立了极高的典范,称他是边塞诗派中的领袖人物亦属当之无愧。
㈨ 请问解读边塞诗的四个角度是什么请详细说一说。
何谓边塞诗: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一、汉魏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
(一)概况:
反映边地战争的艰苦和征人思妇的相思苦.诗歌体裁以乐府诗为主.代表作品如: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曹丕的《燕歌行》、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蔡琰《胡笳十八拍》、《悲愤诗》,徐陵《关山月》、王褒《渡河北》等.
(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饮马长城窟,往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待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不独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住.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间.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诗人分别以旁观者的口吻,边疆战士的口吻,家中思妇的口吻,真实的诉说了边塞征战之苦.语言素朴,构思独特.代表了这一时期的边塞诗风格.
二、隋代的边塞诗
(一)概况:
边塞题材较为普遍,甚至出现多位诗人同题唱和边塞诗的盛况.诗歌体裁既有歌行体又有近体绝句.虽数量不多,也无一流作家,但促进了边塞诗的发展.代表作品有: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出塞》二首等.
(二)《从军行》简析:
该诗为七言歌行体.诗中把塞外肃杀的气氛和征人怀乡,思妇闺怨的情思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意境优美,语言清丽流畅,对偶工整和谐.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长风萧萧渡水来,归燕连连映天没.从军行,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长风萧萧渡水来,归燕连连映天没.从军行,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三、唐代的边塞诗
(一)概况:
1、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此后其他着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着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 《走马川行》等七言 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2、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 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3、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就边塞诗的体裁来看,包括歌行在内的古体诗创作已经成熟,蔚为大观,代表作品有:李颀《古从军行》“…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另一个方面,近体边塞诗也走向成熟.代表作品有: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关门.前军夜战洮河北,以报生擒土谷浑.”;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二)高适的边塞诗
1、生平:
高适(701-765)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边塞经历有密切的关系.高适在人生的早年,就渴望从军,建立边功.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自天宝十二年(753)开始,高适长期从军,三度出塞,军旅生活体验丰富.高适每次出塞都写了大量的诗或纪行,或抒怀.
高适边塞诗题材选取角度的特点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因此题材广泛,思想深刻.譬如,他对边塞的纷扰不宁表示忧虑:“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他对战士的勇往无前,作热烈的歌颂:“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燕歌行》).他对战争的意义也有深刻的思索:“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九曲词》).角度全面是高适诗歌的独到之处.
2、诗作风格:风骨凛然
前人评价高适的诗“读之使人感慨”(严羽《沧浪诗话》)“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概括起来就是风骨凛然.“风骨凛然”即突出雄浑悲壮的精神意绪,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慨 ,因而有气魄,有境界的诗风.
他的诗继承汉魏古诗的遒劲风格,常用的表现方式是铺排对比,直抒胸臆.诗作带着强烈的感情.譬如表明功名欲望的“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高适在诗中常常抒发议论,穿插在叙事和抒情当中,使作品更深厚老成.高诗以七古见长.诗歌容量大,情感跌宕起伏,意象色彩鲜明而又简洁.故胡应麟《诗薮》称“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
3、《燕歌行》赏析:
(1)诗题及创作背景:《燕歌行》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高适的“第一大篇”.《燕歌行》本是乐府的体裁,魏文帝曹丕最早以这个题目写诗.此后这个题目常用来歌咏东北边地(燕地)的征戍之苦和思妇相思之情.本诗对旧有的题材进行了开拓.对于诗歌的创作意图,历来众说纷纭,一说是:以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平定了契丹叛乱的几次战争为事由,歌颂守边战士排除万难,克敌制胜的爱国精神;另一说是揭露张守珪战败还妄请战功的问题,谴责将领骄傲轻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大极大痛苦和牺牲.到底是歌颂还是讽刺?依据《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观点,并考虑到诗的前序,我们认为,这首诗和张守珪的事有一定关系,但诗中所写并非完全是这次战役,而是融合他在蓟门的见闻,以更高的艺术概括,表现了他对战士们的深刻同情.
(2)以下讲习诗歌的内容:
诗序说明了创作的事由,“开元二十六年,一位跟随元帅出征的朋友回来,写了一首《燕歌行》诗给我看.我深感当今征战戍守的事情,于是和了一首.”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的部将在和叛变的奚族人作战中打了一次败仗,“守珪隐其败状,而妄奏克获之功”(见《旧唐书·张守珪传》)
前八句诗概括了将士们出征的过程.诗的发端“汉家烟尘在东北”两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诗中的“汉家烟尘”和“汉将辞家”指当朝将士.“男儿本自重横行”中的横行,是横行敌境,一往无前的意思.“摐军伐鼓下榆关”两句写出征的军容.“校蔚羽书飞翰海”中一个“飞”字传神地说明军情紧急,战局危险.气氛由此逐渐推进,趋于紧张.
次八句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这个开阔而无险可平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猛剽悍,如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暗地,不辨死生.“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了将军和士兵苦乐悬殊的生活,隐约地道出了失利的必然结果.紧接着写战争失利,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这些边塞特有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紧接下来的八句写战争带给士兵的痛苦,这正是被围困在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写征战在外的将士,“玉箸应啼别离后”写战士想象当中的独守在家的妇人.妇人日夜悲愁,但“边庭飘飖哪可度”?战士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久久萦绕,笼罩在战士的周围,夜巡的刁斗声声声紧急,敲碎了他思乡的心.这原本是《燕歌行》这个诗题旧有的内容.但本诗的渲染较前人更甚.士兵复杂的内心活动,无疑深化了主题.是谁让他们身陷绝境?
最后四句收束全篇,感慨无穷,淋漓悲壮.“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战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又岂是为了讨得个人的功勋.这句饱含着诗人的礼赞.由此讽刺了冒进贪功的汉将.末二句诗人感慨“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的形象,和如今骄横的将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不计其数,但像李广那样即爱护士卒又能镇守边疆的将帅真是难求啊.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深远.
(3)评价:
A、从思想内容来看,《燕歌行》的同题诗作,大多写征夫思妇的缠绵相思,本诗打破了这一题材格局,突出表现英勇的气慨和悲壮的情绪.以错综交织的诗笔,把荒凉绝漠的自然环境,如火如荼的战争气氛,士兵在战斗中的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融合到一起,形成了全诗雄厚深广悲壮淋漓的艺术风格.
B、从表现技巧来看,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从大段落来看,出兵时的金鼓震天和战败后的困苦凄凉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贯穿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和将军的怙宠贪功形成对比.士兵的辛苦作战和将军的纵情声色形成对比.结尾提出李广,又是古今对比.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寓意深刻.此外,诗歌用韵四句一转,显出跳跃奔放的气势.
(三)岑参的边塞诗
1、作者生平:
岑参(715-769)是盛唐边塞诗的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他向往从军立功,把它当作求取功名的一条主要途径.从军前,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终日不得意,出门何所之.从人觅颜色,自叹是男儿.”(《江上春叹》);“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玉门关盖将军歌》);“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自从天宝八年(749)开始,岑参两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书记,后赴北庭任节度判官,经历了长达八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为一个边塞诗人.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爱国壮志.所谓山川奇气,即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绝域的荒凉和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所谓爱国壮志,即抒写边防将士保卫边疆的正气.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段是: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譬如以梨花喻雪,以“一团旋风桃花色”比喻骏马,以刀割面比喻寒风,都是新奇的.夸张更为常见,譬如“一川碎石大如斗”(《走马川行》);“都护宝刀冻欲断”(《天山雪歌》)都是富有表现力的夸张.诗体形式上,岑参长于七言古诗,容量大,内容丰富,气势充沛.
2、诗风:奇情壮采
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岑参的边塞诗句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热烈,气势雄浑,场景壮阔,色彩瑰丽,想象丰富,句式跳跃,语言奔放.他的作品写奇景,抒奇情,有奇采.
(1)奇景:边塞奇异壮丽的风光
如写火山:“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又如写热海:“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燕砂砾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下文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分析诗人所擅长的奇景刻画.白雪点明写诗的背景.歌,点明诗歌的体裁是乐府.送武判官归京是写作的事由.诗是咏雪送人之作.“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开篇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由风而见雪,因铺垫而富有气势.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一个“即”字,传出惊喜好奇的诗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方飞雪,却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把萧索酷寒转化为绚丽烂漫,花团锦簇的景象传达出大雪纷飞的姿态.“忽如”显出雪来得急猛紧.接着四句以奇寒中将士的感受写雪的威力.“散入珠帘湿罗幕,虎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也是诗人“好奇”的表现.紧接着铺叙送别的场景,帐外“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以夸张笔墨勾画塞外雪景,气势逼人.“惨淡”二字又为送别定下基调.帐内置酒送别,“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送客出军门,只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也是一处奇景,鲜艳的红旗在寒风中冻结,于是冷色调的白和暖色调的红形成了鲜明的反衬,冻结的旗和漫天的飞雪形成反衬.在色彩鲜丽的画面中,突出了奇寒的感觉.“轮台东门送君区,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结尾雪上的马蹄印迹,伴随着诗人深情的目光,渐行渐远,阐说着悠悠不尽的离情.在这首诗中,诗人对诗歌意象“雪”表现出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笔力矫健,既有大笔挥洒,又有细节勾勒,既有真实摹写,又有浪漫想象,意象鲜明,意境独特,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
(2)奇情:艰苦的军旅生活中,渗透着激昂慷慨的情感.
以《走马川》为例,《走马川》写在诗人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期间.走马川为唐轮台西边的白杨河(轮台在今天乌鲁木齐的西边).行,是乐府诗体的标志.封大夫为即将出征的御史大夫封常青,本诗是为他壮行而作,这首诗集中描写了在走马川中顶风冒雪夜行军的紧张场面.诗歌的第一部分,“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平沙莽莽,狂风夜吼,碎石乱飞,这是出兵的环境.诗歌的第二部分,“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顶风冒雪夜行军的边防战士斗志昂扬,和环境形成反衬.诗的最后部分,“马毛带血汗气蒸,五花连饯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之短兵不敢接,东师西门伫献捷.”行军生活艰苦,而唐军士气昂扬,有必胜信念,形成反衬.该诗极力夸张渲染环境和气候的恶劣,反衬出全军上下的高昂士气和不畏艰险的精神.诗歌当中的场景如:黄沙漫天、风吹石走、风刀割面,马汗成水,砚水冻凝,独特且洋溢着豪壮之情.
3、《 走马川行》诗歌艺术简析:
A、在写作技巧方面,诗人抓住了典型环境和细节.《走马川》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险恶环境.“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白日绝域风沙景色,开头三句无一个风字,但捕捉到了风色,刻绘了风的猛烈.“轮台九月风夜吼”,由暗写封转为明写,由白天的风色转为夜晚的风声,狂风咆哮.紧接着以石头来侧面描写风,大如斗的石头随风乱走,勾勒出风的狂暴.这种恶劣环境中,顶风冒寒前进的唐军将士出现了,“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重任在肩,“半夜军行戈相拨”,以戈相拨写军容整肃,“风头如刀面如割”,以面如割写行军感受.连战马都感受到了临战的紧张气氛,“汗气蒸”,“旋作
冰”对战马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的刻画,是诗人细致观察的结果.经过这样充分的烘托铺垫后,读者自然会联想到:这样的军队,又有谁能敌呢?
B、诗歌还擅长用反衬和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环境的艰苦,天气的恶劣,从而反衬出将士的不畏艰难和高昂的爱国热情.
C、从句式上来看,押奇韵,每三句一换韵,三句之中句句押韵,形成拗峭劲折的音节.似紧锣密鼓,形成紧张急促的节奏,犹如战斗进行曲.
四、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概括出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
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