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三苏祠研究方法

三苏祠研究方法

发布时间:2022-11-19 21:26:15

㈠ 三苏祠的历史沿革

宋代,三苏祠为三苏父子故居。宋真宗大宗祥符二年(1009年),苏洵出生于眉山城西南隅之纱縠行私第。苏洵之子苏轼、苏辙也生于此。元代延祐三年(1316年)以前,三苏故居改建为祠堂。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重修三苏祠。明嘉靖九年(1530年),侍御邱道隆命眉州太守莫钝维修扩建三苏祠,并割九寺庙田产为苏祠祀田。
清康熙四年(1665年),眉州知州赵惠芽摹拟重建三苏祠主体建筑——飨殿、启贤堂、木假山堂、瑞莲亭。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眉州知州黄元煐重修三苏祠并置买祀田,“田分二沟:其近宅者归苏祠,以赡僧”。
嘉庆十一年(1806年),三苏祠增修祠堂的东西厢房和方墙门道。复置三苏父子像龛三座。
嘉庆十八年(1813年),知州赵来震对三苏祠进行大维修,三苏祠“池之两岸,叠石成壁”,建来凤轩(原济美堂)等。
咸丰三年(1853年),增修快雨亭。何绍基任四川学政使时,来眉监考举子。因到三苏祠拜谒三苏父子,至此亭避大雨,遂命此亭为快雨亭,并手书匾额。
同治九年(1870年),增修三苏祠大门(现为前厅)、耳房。光绪元年(1875年),四川督学使张之洞来眉倡导修建云屿楼(原名东坡楼)、抱月亭、绿洲亭。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眉山人将披风榭重建于三苏祠。此楼始建于南宋,因陆游登临此楼拜苏东坡遗像并赋诗赞誉眉山:“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此楼有前国防部长张爱萍1983年题匾。
民国八年(1919年),眉山驻军旅长陈国栋进驻三苏祠,将其作为司令部。在此期间,陈筹资对三苏祠进行了大维修。至今,祠堂个别方墙等存有民国建筑风格的一些痕迹。
民国十七年(1928年),眉山地方官绅集议拓建三苏祠,相继增修了南大门、百坡亭、式苏轩、半潭秋水一房山、船坞、彩画舫等,并修甬道、小桥,将三苏祠改名为“三苏公园”,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曾为“三苏公园”题匾。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六月,四川省善后督办刘为立“保护三苏祠布告碑”。七月,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立“保护三苏祠布告碑”。八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签署的“保护三苏祠布告碑”又立于三苏祠。蒋中正在碑文中赞:“(三苏祠)较之武乡遗庙、工部草堂有过之而无不及”。
1949年解放后,三苏祠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50年初,县文化馆成立,兼管三苏祠事务。
1954年10月,文化馆向上级申报《眉山县文化馆培修三苏祠内部计划》,省文化事业管理局批转“暂不培修”。1956年8月,眉山县成立了三苏公园修建委员会。9月开始培修。
1959年,成立三苏纪念馆,上级调赠北京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图书馆、省图书馆、省博物馆一批古籍善本于三苏祠。国庆期间陈列正式对外展出,并接待首批原苏联专家。
1979年,三苏纪念馆更名为眉山县三苏文物保管所。
1980年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三苏祠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月,全国苏轼研究学会在三苏祠成立,并召开了第一届学术研讨会。
1984年,由四川省编制委员会、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财政局批准,将眉山县三苏文管所更名为四川省眉山三苏博物馆。
1997年,眉山重新设立地委、行署。2000年,眉山撤地建市,成为地级市。6月,三苏祠被省文物局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推荐名单。2001年7月,三苏博物馆上划市级管理,隶属于眉山市文体局。2003年11月,更名为“三苏祠博物馆”。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三苏祠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中共眉山市委、眉山市人民政府投巨资,新建东园碑廊、三苏纪念馆(生平陈列馆)、旅游接待中心等,面积新增20余亩,总面积共计约104亩。生平陈列展厅面积由原300多平方米,增至约3000多平方米。陈列手段采用了更为现代的手法,集多媒体、触摸屏、硅胶腊像、三维动画等场景。2009年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二级博物馆。201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㈡ 我想知道一些关于三苏的知识

三苏父子卓越的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非常深远。在北宋,苏东坡继欧阳修之后成为文坛的当然领袖,围绕在他的周围的学子不少,已形成一个苏门文人集团。着名的“苏门四学士”和“苏门六君子”,即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和陈师道、李方叔。他们都是当时文坛的精英。南宋高宗、孝宗皇帝相继为三苏父子平反昭雪,恢复名誉。三苏父子被尊奉为一代文章宗师,分别加封显贵的谥号,苏洵为“文安”,苏轼为“文忠”,苏辙为“文定”,并且都被追封为太子太师。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一时形成“人传元佑之学,家有眉山之书”,“苏文生、吃菜羹,苏文熟,吃羊肉”的局面。士人学子人人争读三苏文章,因此,各种三苏文集、诗集被一再印行出版、传抄。在明代,三苏父子的文名更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唐宋八大家文钞》出版、由此奠定了三苏父子大文豪的地位。苏洵的《嘉佑集》、苏轼的《东坡集》、苏辙的《栾城集》不继的重新刊刻印行。三苏祠博物馆目前珍藏有关三苏父子的宋、元、明、清古籍版本141部2689册,墨迹拓本246册。台湾故宫珍藏有东坡墨迹真品约50余件。与之伴生的宋人笔记小说,编篡了许多三苏的轶闻趣事,在读书人之间流传,还被编为戏剧、白话小说在市井中传播。三苏的后裔相继得到皇帝的重用、保护,如苏东坡的孙子苏符,在南宋绍兴年间就官至礼部尚书。三苏后裔得以繁衍,广泛分布于祖国各地。河南许昌一带,江苏常州一带、广东一带,安徽太平一带,至今仍然分布着三苏的许多后裔。
由于上至皇帝,下自老百姓都对三苏父子非常尊敬,三苏父子的尺牍、绘画、只字片纸都成为人们收藏喜爱的珍品。三苏父子所去过的地方,所留下的许多遗迹和着名诗篇、名文。这些后来都成为了人们凭吊三苏先贤的古迹胜地。如湖北黄冈赤壁、杭州苏堤、徐州黄楼等。除了全国最为着名的眉山三苏祠、三苏坟和河南郏县三苏祠、三苏坟而外,全国苏东坡遗址有上百处之多。仅四川、重庆境内就有多处较大的遗迹遗址,如乐山凌云山东坡楼,眉山“连鳌山”苏东坡巨书石刻、资中重龙山“唤鱼池”、蓬安县苏轼洗墨池、重庆丰都苏东坡纪念祠等。
三苏父子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在东南亚各国、在欧洲以至整个世界。苏东坡的名声早已跨越国界,成为一位世界级的文化伟人。

㈢ 眉山周边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推荐

1、三苏祠

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南段,始建于北宋,现为清康熙四年(1665年)重建遗存,占地面积65000平方米,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及祠堂。

三苏祠为清代园林式文人祠堂,祠堂由前厅(古祠大门)、飨殿、启贤堂、来凤轩、东西厢房及廊构成三进四合院,在同一中轴线上,由南而北。东西厢房在左右均衡的基础上又有自由变化,从而形成不严整对称的格局。

三苏祠是研究三苏及三苏文化的重要场所,是研究明清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的重要实物范例。

2、瓦屋山

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行政隶属四川盆地西沿的眉山市洪雅县,距成都180公里,占地面积105万亩,由瓦屋山原始森林猎奇探险景区、玉屏人工林海度假区、八面山寻古揽胜区等系列景区组成。空气清新,能见度高,宛如仙境,迷魂凼是其最大魅力。

核心景区瓦屋山系中国历史文化名山,是道教发祥地之一,被誉为“中国鸽子花的故乡”,“世界杜鹃花的王国”。

荣获全国重点生态旅游景区,全国森林公园十大标兵单位,全国文明森林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四川森林康养示范基地、中国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单位、中国森林养生基地、中国森林氧吧等称号。

3、黑龙滩

黑龙滩风景区是依托黑龙滩水库而形成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川西第一海”、“成都后花园”。

黑龙滩风景区位于仁寿县人民政府以西12公里,北距成都64公里,属龙泉山南麓。

198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审定为四川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黑龙滩风景区是一座人工湖泊,湖周长160公里,南北长32公里,水面23平方公里,蓄水3.6亿立方米。黑龙滩湖面宽阔,湖中有72座岛屿,湖岸蜿蜒曲折,岛上绿树成荫。

4、彭祖山

彭祖山,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山不高、台阶缓,满山绿树成荫,修竹滴翠,据传是商贤大夫彭祖故里和安葬地,有彭祖墓等景点。彭祖山风景区,是国内独有、世界唯一以长寿养生为特色的文化旅游风景名胜区。

景区沿府河、岷江岸边,北起净皇九股泉,南到县城关刀山公园,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区内山峦环抱、溪流逶迤,有修竹滴翠、果园飘香,四季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成为人们休闲、旅游,领悟和体验养生之道,追求健康和谐生活的好去处。

5、柳江古镇

柳江古镇,位于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城西南35公里花溪河支流杨村河两岸,这里并没有名为“柳江”的一条河,之所以称为“柳江古镇”还有段历史原因。

柳江古镇历史上称为“明月镇”,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清代中期,因镇上柳、姜两姓族人合资修建了一条石板长街而更名为“柳姜场”,1780年定名为“柳江场”。历代屡废屡兴。

柳江被称作“烟雨柳江”,白天感觉不到这点。到了晚上,小雨淅沥,坐在望江客栈的二楼上,在朦胧的灯火中,听雨望江,才仿佛找到了“烟雨柳江”画意。

㈣ 眉山有些什么好玩的地方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博物馆--眉山三苏 祠是北宋时期(960年——1127年)着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位于四川省眉山城西南隅纱彀行内。元代改宅为祠,祭祀三苏。
明代洪武年间扩建,明末毁于兵火,仅存五碑一钟,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原址按明代规模重建,尔后历代均有增益补修,现占地面积56800平方米。于1980年7月7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4月成立“眉山三苏博物馆”,1997年,眉山重新设立地委、行署。2000年,眉山撤地建市,成为地级单列市。6月,三苏祠被省文物局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推荐名单。2001年7月,三苏博物馆上划市级管理,隶属于眉山市文体局。2003年11月,更名为“三苏祠博物馆”。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三苏祠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苏祠自元代建祠以来,几兴几衰,一直是文人墨客和广大民众拜祭圣贤的聚集场所,经数百年的营造,整个祠堂红墙环抱,绿水萦绕,古木扶疏,翠竹掩映,形成了“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特色。
三苏祠总建筑面积有115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正门、前厅、正殿、启贤堂、来凤轩、东西厢房、云屿楼、披风榭、瑞莲亭、百坡亭、碑亭、抱月亭、快雨亭、式苏轩、景苏楼、绿洲亭、半潭秋水——房山、彩花舫、南堂、疏竹轩、绿筠轩等。殿堂部分由三进四合院组成,虽按轴线处理,但两边却运用了均衡而不严整对称而有自由变化的手法,有收有放灵活多致。
园林景观形成和保持了浓郁的清代四川传统园林自然,古朴,典雅的显着特点,屋宇堂廊,布局有序,点线呼应,疏密有致,匾额对联,缤纷耀彩。整个祠堂具有历史文化名人故居庄穆典雅气氛,使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被当代中外文化名人,古典园林专家称誉为中国四川古典园林的典范。
洪雅瓦屋山
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是中国生态旅游重点森林公园,国家AAA景区,距成都160公里,峨眉山36公里,乐山大佛98公里,与乐山大佛、峨眉山构成川西南旅游"金三角",处于大香格拉旅游圈的外围地带,一直以来是自驾车爱好者及旅游团体前往休闲、观光的理想之地。
中国历史文化名山——瓦屋山最高海拔3522米,古称居山、蜀山、老君山,早在唐宋时期就与峨眉山并称“蜀中二绝”,系太上老君升天之地,道教发源 地,青羌民族最后留居之地。由于地质作用,瓦屋山形成了向东西两侧略倾的屋脊状地形,从任何角度望去,此山整体上都状若瓦屋,因此得名"瓦屋山",被有关地质专家认定为中国最高、最大的"方山"。瓦屋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空气湿度,风向等条件,极易出现云海,日出、佛光、圣灯、三个太阳等神奇的天象景观。山顶象尔岩是观景的最佳位置。岩下有时云海千里,白浪翻涌,峨眉、贡嘎仿佛两只小船在云浪中沉浮。清朝诗人何绍基对此有形象的描绘:"须臾白雾起,如绵如浪。溶作一天云,匿尽千重嶂"。天色将明未明之时,一轮红日在"海"天一线之处冉冉升起,喷薄而出、霎时霞光万道,气象万千,景象颇为壮观。在晴空万里的午后,风轻云涌,虚空中出现七彩光环,其中人影幢幢,令人心醉神迷。公园面积104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96.1%。公园每年定期举办“瓦屋山杜鹃节”和“瓦屋山冰雪节”。瓦屋山顶上1.5万亩原始森林耸入云天,是整个森林公园内面积最大、景观最为丰富的景区。区内原始植被保存完好,有植物3900种,乔木200余种,药用植物有213科952属2200多种,属国家濒危、珍稀重点保护的有红豆杉、珙桐等84种。瓦屋山40多种杜鹃分布面积达60万亩,珙桐分布有30万亩,被誉为“世界杜鹃花的王国”和“中国鸽子花的故乡”。有460多种野生动物,其中有熊猫、羚牛、黑颧、绿尾虹雉等6种一级保护动物,小熊猫、猴等17种二级保护动物。
1993年3月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随后,在玉屏山与瓦屋山两个景区修建了玉屏森林度假村、瓦屋山金花桥、古佛坪、象耳山庄和光相山庄、瓦屋山大酒店等几个旅游服务点和古佛坪至代国槽的景区公路等。1996年瓦屋山客运索道也投入运营。1997年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被评为“全国森林公园十大标兵单位”,1999年被列为“全国重点生态旅游景区”,且为国家林业总局定点联系的三个国家森林公园之一。
目前景区日接待能力达1500人,随着连接峨眉山、瓦屋山、周公山“三山环线”公路的通车,相信瓦屋山将成为人们进行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科普研究、探险考察、摄影写生以及举办会议的理想场所。
丹棱老峨山
老峨山是峨眉山的姊妹山。位于丹棱县城西张场镇、王场乡、顺龙山辖区内,海拔1142米,幅员面积11 .8平方公里。其中,林区面积1.3万亩,突兀一峰独峙,雄踞于成都平原西南边缘,时有烟去在半山飘浮,尉为壮观。山形酷似峨眉,雄秀奇险幽,颇有峨眉山的架式。山中名胜古迹如金顶、舍身崖、九老洞、万年寺、伏鹤寺、一线天等,皆与峨眉山“同名同姓”。民间传说先有此山,后有峨眉山,故名“老峨山”。据地方史志载,老峨山佛教盛行,香火旺盛,建寺于隋,兴盛于唐、宋、元、明、清,山中共建有72座寺庙,僧侣最多时竟达千人。唐代开元年间,道教传入老峨山,先文在山中建了36庵堂,有近400名道士修道山中。着名道教人物杜光庭、清代文学家彭端淑等名人雅士曾游览此山,留下许多赞美诗篇。老峨山着名的自然景观和风景名胜,既有堪与峨眉山媲美的日出、云海、佛光,更有独具特色的华头悬空、美女晒羞、摩崖石刻造像等等,文物古迹和神秘传说故事等文化积淀丰富。
历史悠久的老峨山每年“六月六”(农历)传统朝山会盛况空前。80年代初,文化部门组织文艺工作者挖掘整理加工,编排出唢呐、龙灯、狮灯、花灯、莲箫、高桩平台等优秀节目,把游山文体活动与经济贸易活动有机结合,促进了地方经济、文化、体育、雍游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连续举办了六届的老峨山游山文化经贸交易会,每届都有数十万省内外客商、旅游观光都和参加交易会,经贸成交额近千万元,老峨山区出产的云雾毛峰、炒青绿茶、红茶系列产品和总岗特液、业牌液系列名酒获国家、部、省精品奖和优质奖,畅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
老峨山餐饮住宿、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框架已基本形成,新建老峨山森林度假村、万亩森林公园、守猎场和扩建改善旅游公路和通讯条件等项目已列入国家经济计划投资项目,不久将成为人们休闲度假旅游的好去处。
仁寿黑龙滩
黑龙滩旅游风景区,位于四川盆地中南部,北距西南现代化的国际大都会成都64公里,南距乐山、峨眉山83公里,西距三苏故里眉山30公里,位于川西旅游热线中部的最佳位置。沿超二级的国道213线成仁段、高速公路成乐线、成渝线经仁寿、清水、龙正可从南、北、东、西四方直入库区。
水库库区幅员186.4平方公里,湖面23.6平方公里,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13公里,湖边长310公里。湖中有7峡7坝15岛,形成北、西、东、中四大景段。有"大坝雄姿"、"溢洪瀑布"、"龙岩古迹"、"蟠龙绿岛"、"报恩寺院"、"八仙群岛"、"三湾积翠"、"双燕湖光"、"青龙花木"、"山王果园"等十大景点四十余处景观。 库区水上游乐特色突出,有大小游船83只,还开设有水上飞伞、龙湖潜水、游泳池、钓鱼区等体育娱乐项目,五里桥和三大弯建有划水训练基地。
黑龙滩库区共有黑龙滩宾馆、黑龙滩山庄、华凌山庄、桂园、五里桥宾馆、饭店8家,有会议室27个,接待能力形成规模。黑龙滩优越的地理位置、优良的生态环境、优美的湖光山色、优质的物产资源、优异的开发成果,已成为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开展会议商务和文经活动的理想场所。

㈤ 眉山旅游景点哪里好玩

眉山旅游景点三苏祠比较好玩。

三苏祠为清代园林式文人祠堂,祠堂由前厅、飨殿、启贤堂、来凤轩、东西厢房及廊构成三进四合院,在同一中轴线上,由南而北。东西厢房在左右均衡的基础上又有自由变化,从而形成不严整对称的格局。

三苏祠是研究三苏及三苏文化的重要场所,是研究明清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的重要实物范例。三苏祠占地面积65000平方米,平面略呈梯形,南北短,东西长。

东侧两角近似直角,西侧为斜状。南侧偏东为南大门,西北角为西大门。祠堂由前厅、飨殿、启贤堂、来凤轩、东西厢房及廊构成三进四合院,在同一中轴线上,由南而北。东西厢房在左右均衡的基础上又有自由变化,从而形成不严整对称的格局。东西厢房背面均设飞来椅和栏杆,以供游人临池休憩。

㈥ 寻访三苏1:四川眉山三苏祠

        曾多次游览眉山三苏祠,自己来了还来,又来,陪同朋友前来,总之,每隔几年就要“拜访”一下,除了敬仰“三苏”,又生出一丝(不敢“造次”)与“三苏”老朋友般的感觉,倍感亲切。

        三苏祠位于 成都 市西南 眉山 市城郊,分别距成都、 乐山 80公里,是 北宋 着名 文学家 苏洵 、 苏轼 、 苏辙 的故居, 明代 洪武 元年改宅为祠,祭祀三苏。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原址模拟重建。

        正门,三苏故宅大门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1980年重建。门外纱糓行,门眉悬挂黑底金字“三苏祠”横匾,为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所书。檐柱对联“克绍箕求一代文章三父子;堪称楷模千秋景慕永馨香”,为辽东人姜书阁撰书。门柱对联“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为已故四川大学国学院院长、着名教授向楚撰文,四川省文史馆馆长刘孟伉手书。

        门内有千年古树·银杏和黄桷树。

        三苏祠占地约几兴几衰,一直是文人墨客和广大民众拜祭圣贤的聚集场所,经数百年的营造,现占地面积104亩,是一座富有 四川 特色的古典式的 园林建筑 ,周围红墙环抱,绿水萦绕,荷池相通,小桥频架,曲径通幽,堂馆亭榭掩映在翠竹浓荫之中,错落有致,有“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之称,楼台亭榭古朴典雅;匾额对联词意隽永。

        主要建筑有正门、前厅、公殿、启贤堂、来凤轩、厢房、云屿楼、披风榭、瑞莲亭、百坡亭、碑亭、抱月亭、快雨亭、式苏轩、景苏楼、绿洲亭、半潭秋水一房山、采花舫、南堂、疏竹轩、绿筠轩、西门等。正殿、启贤堂、瑞莲亭为清康熙年间所建,近现代所建和修葺都以清代 康熙 四年的建筑为模式,使之成为一组典型的完整的四川清代古建筑群。

        正殿有苏洵、苏轼、苏辙的塑像,东侧由池水将绿洲亭、抱月亭、云屿楼连成一组园林。亭小水阔,树密楼奇。西侧一泓池水为“百坡亭”廊桥横断,向北望,透过“披风榭”可见隐于竹林中的东坡卧塑像。

        殿堂部分由三进四合院组成,虽按轴线处理,但两边却运用了均衡而不严整对称而有自由变化的手法,有收有放,灵活多致。

        三苏祠因三苏父子而享誉中外,三苏父子以其卓越的创造才能和辉煌的文学成就,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千古文章辉耀古今,三苏在文学上造诣极深,既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称“凝炼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颍滨”,三苏父子立身操守,光明磊落,关心国家命运,同情民间疾苦,为了民众做了不少好事。

        三苏祠自明、清以来就收藏有一批文物,1959年建立三苏纪念馆以来,则更为广泛的征集有关三苏的文物、文献。迄今馆藏文物共有5188件,其中历代刻印的三苏文集及有关古籍3256件(册),字帖拓片478件,明清及近现代书画1044件,陶瓷及其它类325件,碑亭收藏68种145通碑刻。“ 丰乐亭记 ”、“ 醉翁亭记 ”、“表忠观碑”和“罗池庙碑”四大名碑的金石碑文或碑拓本;陈列有数以千计的匾联书画等文物。等珍品,也收藏有明代犀牛角杯;清象牙笔筒、瓷瓶等工艺品。这些都是三苏研究、陈列展览的珍贵资料。

        三苏祠于1980年7月7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4月成立“眉山三苏博物馆”。2006年5月,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一处景点为“苏宅古井黄荆树”。传说苏宅古井源头与眉山历史上着名风景区蟆颐观山中的老人泉水相通,井水清爽甘美,长年不枯。饮此井水,使人耳聪目明。紧邻苏宅古井,有一株黄荆树盘曲出枝,相传为苏洵所植。本地民间有名“黄荆条子下出好人”,指长辈管教贪玩不好学的孩子,常用此做家教用具预以惩戒。

          一处景点为“洗砚池”。世传是苏氏兄弟青少年习作书法、绘画后洗涤“天石砚”的小水塘。后为洗砚池。眉州人彭耀章仿苏字题写三字于池壁。

         一处景点为“八娘伴母”。程夫人,眉州青神人,苏洵之妻,苏轼、苏辙之母。三苏父子成为一代文豪,程夫人勉夫教子,功不可没。八娘,苏洵小女,苏轼、苏辙之姐。司马光曰:“幼女八娘,有夫人之节,聪颖好学,为文亦往往可观。”十八岁嫁于舅舅之子程正辅为妻,不足两年郁郁病逝。后人惜其早逝,以苏八娘为原型,演绎出《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

        一处景点为“船坞”。此船坞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船头有一株桂花树,恰如蒿竿,船头到船舱下两级台阶。游人登船舫左右观望,仿佛于山谷碧潭中泛舟游荡。 试想当年,苏氏三父子在船头吟词作文,八娘陪母在船尾赏花刺绣,是何等快乐啊。

        云山与楼。清光绪元年(1875年),四川督学使张之洞到眉时修建。楼南、北、西三面临水,万竿翠竹相拥。

        有一处景观为“八风亭”。“八风”亦名“八法”,即:一利、二衰、三毁、四誉、五称、六讥、七苦、八乐,为佛教说法。据《释氏要览》解说:得可意事名利,决可意事名衰;背后挑拨名毁,背后赞美名誉;当前赞美为称,当前挑拨名讥;逼近身心名苦,悦适心意名乐。 

        各处还有不少园林景观。

        三苏故居外广场对面,是三苏纪念馆。

        两侧为游览区的仿古商用建筑。

         不得不说的,还有 眉山东坡肘子(创新川菜)。 

        来这里必须品尝。

下附介绍:

东坡肘子其实并非东坡之功,而是其妻子王弗的妙作。一次,王弗在炖肘子时因一时疏忽,肘子焦黄粘锅,她连忙加各种配料再细细烹来,以掩饰焦味,不料这么一来,微黄的肘子味道出乎意料的好,顿时乐坏了东坡。东坡享有美食家之名,不仅自己反复炮制,还向亲友大力推广,东坡肘子也就得以传世。

若说到现在眉山的东坡肘子制作,比苏东坡的作法有较大的改进:首先在选料上,只选猪蹄膀,洗净后放入清水中炖,炖至八分火色,将肘子捞起来,再上蒸笼蒸。经两次脱脂后,肘子已达肥而不腻,粑而不烂的境地。

食用时有两种形式:一是清汤式。即将蒸熟的肘子取出,放碗内,灌以炖鸡的汤,若无鸡汤,白开水也行。加少量盐、少许葱,即可。最好另碗盛酱油,食时蘸点酱油,其味更鲜。二是佐料式。即将蒸熟的肘子取出庭碗内,将配好的佐料浇上,即可食用。眉山的东坡肘子佐料十分讲究,由17种原料组成,具有鲜明的特点,且适合东、南、西、北的客人。

四川当地东坡肘子的做法,通常有三种。

第一种做法 是选猪前膀(肘子)一块约2000克,放入汤锅煮透,捞出来剔净骨,然后下入原汤中,加雪豆、葱节、绍酒等,置文火上煨炖约三小时,吃时加盐,连汤带豆舀入碗中,蘸酱油食之。

第二种做法 是将肘子煮至六分熟时捞出,沥干。猪油烧至九成热时放入肘子,将猪肘皮炸至金黄色时,捞出来将肉的一面切成五分见方的花刀块,但不可割断皮。另用炸鸡蛋、菜心、笋片加酱油、葱、姜、大料、高汤等烧开,调入盐和味精,最后勾芡一并浇在肘子上即可。

第三种做法 便是东坡故里四川眉山的做法。先将肘子入锅煮成八分熟,滗去原汤(此乃第一次脱脂),再入笼蒸熟蒸,此乃第二次脱脂。选上等豆瓣辣酱在炒锅里用热油炒几下,然后加蒜、姜、椒、葱、糖、醋、盐、芫荽和肉汤,推匀后起锅浇在盘中肘子上,即成。

制作:

(1)猪肘用火烧去残毛,入热水侵泡刮洗干净,剔下骨头,方进沸水中氽一下,除去血水捞出。豆瓣剁细,花椒铡细,姜蒜切成米,葱切成葱花。猪肘骨敲破放入入砂罐内。

(2)炒锅置旺火上,倒混合油烧至七成热,下肘子炸至皮呈金黄色捞出,放入砂罐内。

(3)炒锅内放混合油,烧至五成热下豆瓣、泡辣椒,楠出香味,加如冰糖、盐、鲜汤烧沸后倒如砂罐内,加入味精,用旺火收至汁浓油亮,撒下葱花起锅,浇在肘子上即成。

㈦ 三苏祠的相关信息

清代宰相张鹏翮撰联赞三苏
三苏祠内楹联众多,后代的文人带着崇敬和赞叹来仰望着三苏祠内的三苏父子。清代楹联家梁章钜《楹联丛话》云:“眉州三苏祠中,楹联林立,殊少佳构。惟大门有张鹏翮一联,最为大雅。”可见,张鹏翮一联,是清代三苏祠楹联中写得最好的一联,实为三苏祠楹联之冠军。张鹏翮(1649—1725),字运青,号宽宇,清代四川遂宁人,清代着名诗人、书画家张船山(问陶)之高祖。张鹏翮系康熙九年(1670)进士,历官苏州知府、浙江巡抚、刑部尚书、河道总督、两江总督、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太子太傅,谥文端。着有《张文端公全集》,胡传淮编选有《张鹏翮诗选》(香港银河出版社2006年出版)、《张鹏翮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出版)。张鹏翮集政治家、文学家、诗人、水利专家、教育家、外交家于一身,是清代268年间四川官位最显赫、名声最响亮的人物。张鹏翮曾为眉山三苏祠撰联云:“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此联高度评价了三苏父子的文学成就及其在文学历史上的地位,立意深远,简约严明,有强烈的感染力。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当代着名学者郭绍虞从文学史的角度肯定了苏洵父子一家占据了“唐宋散文八大家”中三个大家的地位,其中,苏轼又具有各方面的才能,诗词和散文在前人的优良传统下“变化纵横”,取得很高的成就,堪称“千古一人,罕见其匹。”
走出三苏词,回望门楣上的“三苏祠”,三苏父子,让我深深感受着中国古老文化的内蕴。三苏父子居功至伟,贡献卓着,尤其是苏轼,才华横溢,雄视古今,可谓空前绝后。“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天心原有属,任凭他千磨万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
这是古人的赞誉,也是历史的评价。
祠内收藏有“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表忠观碑”和“罗池庙碑”四大名碑的金石碑文或碑拓本;陈列有数以千计的匾联书画等文物。迄今馆藏文物共有5188件,其中历代刻印的三苏文集及有关古籍书3256件(册),字贴拓片578件,明清及近现代书画1002件,陶瓷及其它类352件,碑亭收藏68种145通碑刻,是三苏研究、陈列展览的珍贵资料。
南宋词人范成大当年由成都回江苏后写了《吴船录》,其中讲到眉山“城中荷花特盛,处处有池塘,他郡种荷者皆买种于眉。遍城悉是石街,最为雅洁。”可见当时眉山的荷花石街给石湖先生留下了深深印象。如今,小桥流水、石条铺地的景致已不可见,但池塘之荷却仍能欣赏。漫步祠中,随处可见莲叶田田,波光摇动。绿州亭、瑞莲亭、百坡亭……无处不在荷塘掩映中。

㈧ 三苏祠景点介绍

三苏祠景点介绍:

三苏祠是我国着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的故居。原是一座面积约五亩的庭院,经过不断添修扩建,现已占地六十二亩。三苏祠内庭院红墙环抱,绿水萦绕,古木扶疏,翠竹掩映,形成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特色。楼台亭榭,古朴典雅;匾额对联,词意隽永。

内有苏洵、苏轼、苏辙和程夫人、任采莲、苏八娘(苏小妹)、王弗、王闰之、王朝云、史夫人及苏家六公子等十余人的塑像;有木假山堂、古井、洗砚池等苏家遗迹;珍藏和陈列着五千余件有关三苏的文献和文物,是蜀中最负盛名的人文景观。 三苏祠的三苏纪念馆是国内展示三苏文化最丰富、展陈面积最大,展陈方式最多,展出水平最高的场所。

三苏祠自明、清以来就收藏有一批文物, 1959年建立三苏纪念馆以来,则更为广泛的征集有关三苏的文物、文献。迄今馆藏文物共有5188件,其中历代刻印的三苏文集及有关古籍3256件(册),字帖拓片478件,明清及近现代书画1044件,陶瓷及其它类325件,碑亭收藏68种145通碑刻。

祠内收藏有“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表忠观碑”和“罗池庙碑”四大名碑的金石碑文或碑拓本等珍品,也收藏有明代犀牛角杯;清象牙笔筒、瓷瓶等工艺品。这些都是三苏研究、陈列展览的珍贵资料。

㈨ 三苏祠的文化背景

三苏祠因三苏父子而享誉中外,三苏父子以其卓越的创造才能和辉煌的文学成就,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千古文章辉耀古今,三苏在文学上造诣极深,既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称“凝炼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颍滨”,三苏父子立身操守,光明磊落,关心国家命运,同情民间疾苦,为了民众做了不少好事。三苏祠自明、清以来就收藏有一批文物,1959年建立三苏纪念馆以来,则更为广泛地征集有关三苏的文物、文献。迄今馆藏文物共有5188件,其中历代刻印的三苏文集及有关古籍3256件(册),字帖拓片478件,明清及近现代书画1044件,陶瓷及其它类325件;碑亭收藏68种145通碑刻,包括“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表忠观碑”和“罗池庙碑”四大名碑的金石碑文或碑拓本。馆内还陈列有数以千计的匾联书画等文物珍品,也收藏有明代犀牛角杯、清象牙笔筒和瓷瓶等工艺品。这些都是三苏研究、陈列展览的珍贵资料。

㈩ 我正在做苏轼的课题研究 在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的基础上 还想了解一下现存的三苏祠 由于课题研究

阅读全文

与三苏祠研究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式棉袄制作方法图片 浏览:63
五菱p1171故障码解决方法 浏览:858
男士修护膏使用方法 浏览:546
电脑图标修改方法 浏览:607
湿气怎么用科学的方法解释 浏览:537
910除以26的简便计算方法 浏览:805
吹东契奇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704
对肾脏有好处的食用方法 浏览:98
电脑四线程内存设置方法 浏览:512
数字电路通常用哪三种方法分析 浏览:13
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是什么 浏览:525
苯甲醇乙醚鉴别方法 浏览:82
苹果手机微信视频声音小解决方法 浏览:700
控制箱的连接方法 浏览:75
用什么简单的方法可以去痘 浏览:789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几个 浏览:803
自行车架尺寸测量方法 浏览:124
石磨子的制作方法视频 浏览:152
行善修心的正确方法 浏览:403
薯仔炖鸡汤的正确方法和步骤 浏览: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