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陈式太极(缠丝劲练法)
缠丝劲是太极拳的劲法术语之一,是一种支配肢体作螺旋式的缠绕进退的力,亦名"螺旋劲"。《陈鑫太极拳类分类语录》:"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此劲皆由心中发,股肱表面似丝缠。"缠丝劲表现在下肢是旋踝转腿,表现在躯干是旋腰转脊,表现在上肢是旋腕转膀。缠丝劲分为顺缠逆缠两种。上肢顺缠是掌心由内往外翻,其中多含棚劲;上肢逆缠是掌心由外往内翻,其中多含捋劲。下肢顺缠指"膝盖由裆内侧往前转外向下斜缠,或由档外侧往后转内向上斜缠";下肢逆缠指"膝盖由裆外侧往前转内向上斜缠,或由裆内侧往后转外向下斜缠"。
太极拳缠丝劲,是呈螺旋形,始于内、形于外的一种劲别。螺旋劲始于内而形于外,然后达于肌肤毫毛之上。此劲是因平时练习太极拳皆以螺旋缠丝旋转为核心所得到的。始而不觉,久而渐现,其劲始于脚、行于腿,通脊背,越两小臂达于梢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久之则能形成自然规律,举手投足无须再加思考,则自然能随心所欲,渐阶神明。故与人交手时,此劲能自然行于肌肤毫毛之上,顺而引之,逆而击之,敌来化之,即化即打,纯是心起劲达,而不知身之为已,已之为身,不知威力从何而来。如明白此劲,并转化为实际能力,非下很大功夫不可。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揣摸、体会,才能渐而知之。缠丝劲的类别有内缠、外缠、上缠、下缠、左缠、右缠、大缠、小缠、顺缠、逆缠、进缠、退缠、正缠、侧缠、平缠、 立缠,百般缠绕,环环相扣,端端互生。总之,是以中气贯于其间。而引即是进,进即是引,此皆是阴阳循环,正反转化的道理。缠丝劲是周身上下内外一动皆以螺旋形旋转,始发于内、后形于外的内劲。此劲既不可太柔,也不可太刚。过柔,则不适应于交手作战,纯属软手,软手则不能接物应敌;过刚,则转动不灵,死板呆滞,不能随机应变,徒受敌制。所以,应择其中而已,即刚柔相济,虚实相兼。其周身规矩,顶劲领起,脖项自然悬直,腰劲下塌,平心静气,两腿虚实分明,周身开中寓合,合中寓开,支撑八面。行动练拳,静若处女,注内不注外,切不可外带张狂之气。表面观之应是一片悠闲神情,大雅风范。至于接手应变如何,权衡皆本于心,拳来顺应自然,进退、缓急、轻重,则随机应变,本着太极阴阳对称,不偏不倚之理,一开一合自有妙用,何须再论招势。
缠丝劲表现在太极拳套路演练中的形象,是一个立体空间螺旋形(亦称孤形)缠丝运动路线图。若从单招看来,因中间有间断,似乎不算复杂;若从太极起势到太极的完整路线图来看,那是无始无终,无端无倪,相互穿插,相互交错,如丝偻,如云烟,袅袅娜娜,仪态万千,千象共生。这个惟妙惟肖的立体空间螺旋缠丝路线图,太和元气缠丝劲贯穿其始终并鼓荡不已,如兵家的天门阵、八卦图,扑朔迷离,这才是真正的太极图。我们通常所见到的用阴阳二鱼所表达的太极图,只不过是古人对太极阴阳相等、对立统一、阴阳互依、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太极哲理的抽象理性概括罢了。这个立体空间螺旋缠丝路线图,才是真正提示和表达了缠丝劲的奥妙。
螺旋形的动作,由内往外转而向前进是《顺缠》,由外往内转而向后退的是《逆缠》,因之缠丝劲在基本上分为《顺逆缠丝》。在整套拳架中的每一手动作,都是由这顺逆两种缠丝劲,错综复杂地变化着;因为各手的动作动度不一和方位的不同,而分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大缠、小缠;进缠、退缠等五对,这是根据陈鑫的分类。《缠丝劲》的分类虽有多种,但除上述的顺逆缠有关缠丝的实质外,其余的分类不过是依照拳势而形成的,在方位大小上说起来有这些分类而已。
陈鑫说:“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缠丝者运《中气》的法门也,不明此理,及不明拳。”中气就是平素练习拳架锻鍊出来的内劲,内劲发源于丹田,动则劲由丹田而发,静则劲归入丹田。由内而外的《顺缠》,内劲随着动作运转缠绕到四梢(两手尖与两足尖),由外而内的《逆缠》,内劲又随着动作循原路运转而归入丹田。《顺缠》大部是蕴藏于棚劲之内,是属于呼气、发放;《逆缠》大部是蕴藏于履劲之内,是数于吸气、蓄放。
太极拳于对敌时,搭到敌方能够随屈就伸,能够避实就虚,微微转动,随化随发,以及有一种绞来绞去的劲,拿住对方不能转动,进不得进,退不得退,都是缠丝劲的妙用。陈鑫说:“要拳《缠丝劲》作何用?盖硬与人直接者则人易躲闪,易离去,惟以柔接之,则人易其柔软而心不惧,心不惧故不躲闪,惟以其柔软缠丝法接之,未黏住人身则已,如黏住人身,则人不能躲闪;躲则以手跟之,如漆胶黏硬物,物自不能躲闪,离则以缠法缠绕其肱,如蜘蛛以丝缠蝇,又如已上之螺丝,欲硬拔去不得。故未黏住人之肱则已,如既黏住,则吾以缠丝法捻住其肉,当缠而绕之、沾之、连之、黏之、随之,令其进不得进,进则前入坑坎;退不得退,退则恐我击搏,故不敢硬离去。此缠丝劲之在拳中最要紧要妙诀也。”
由此可知缠丝劲的奇妙,至于操练的方法,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在每一个动作中,除走弧线的圆形外,四肢和身体各部都像螺丝般的旋转着,形成手圈、肘圈、肩圈、胸圈、腹圈、膝圈、胯圈、足圈等无数的圈;做起来是非常错综复杂,非笔墨所能尽述。至缠丝内劲的运行,如陈鑫所举《懒扎衣》右手例:“由心发起,过右乳,越中府(手太阴肺经穴,在乳上第三穴与第四穴之间。)逾青灵(手少阴心经穴,在肘上三寸许。)冲少海(手少阴心经穴,在肘后五分处。)经灵道(手少阴心经穴,在掌后一寸半处。)渡列缺(手少阴心经穴,在腕侧一寸半处。)至中冲(手厥阴心胞络经穴,在中指尖端。)少冲(手少阴心经穴,在小指内侧。)少商(手太阴肺经穴,在大指端内侧。)诸穴止。”是由内向外转翻的顺缠丝劲,上述经过各穴,亦不过说一大概,实际操练起来是视功夫的浅深,由粗而细一层深一层,所谓沿路缠绵,极其细致。
《缠丝劲》在基本实质上分为《顺缠》和《逆缠》,手足的配合是一致的,就是右手顺缠,则右足亦为顺缠,如果手是逆缠,则下面的足亦是逆缠。因之在全套拳架动作中,随着缠丝劲变化复杂,但是手足的缠丝,总是一顺一逆,或是双顺,或是双逆,只有此三种情形,但是此三种缠丝,在全套拳架中不断地错综复杂变化着,绞来绞去的运转,连贯地缠绕着。右手与右足和左手与左足的缠丝必须要分别上下相顺,不容相逆;如果发现了相逆,那劲道就别扭不顺,这是检查走架是否正确的最好的方法和标准。
手足顺逆缠丝劲的辨别,最简明的标准是,手心向外转向上是《顺缠》,手心向内转向下是《逆缠》,这是手的顺逆缠丝;膝盖往外转为顺缠,膝盖往内转为逆缠,这是足的顺逆缠丝。走架时手足缠丝的运行,以《运手》为例如下:
由单鞭接演运手,假定面向南,右手从西收至右乳,顺转而上,复运至西转一圈,右足收至左足边;左手即从东起,下转半圈,手到左乳边,不停,左手即由左乳上而顺转半圈至东方,是时左足向东开一步;右手即再从西向收回到右乳边,下面右足随右手下转半圈,收到左足边;右手到西,左手即到左乳边,左手运到东,右手即收到右乳边;左足向东慢弯开步到东,右足即由下转收到左足边;如是左足向东开三步,右足随之跟三步。关于缠丝劲是双顺转双逆的缠丝,并且是左右、上下和略向里外的双顺双逆缠丝,成一个立体圈。缠丝劲的运行,手是前半圈是由腋里边向外斜缠到指,后半圈是由运出回来自外斜缠到腋下;足则前半圈由腿根内向外缠到趾,回来自外向里缠至腿根。
《缠丝劲》的运行,陈鑫在他的着作中是以经络穴位来说明,可见对于人体经络的畅通和气血的流转有很大的益处,可以达到增强体魄和强健体质的目的,至于技击方面,可以提高缠绕粘随,引进落空的技巧。
初学时对于缠丝的转圈幅度要大,练习日久后转圈可视功力逐渐收小,小至没圈;所谓由大圈练至小圈,由小圈练至没圈,所谓没圈,仍有圈意。是由极小的圈练到外形上看不出有圈,是只有圈的意思而没有圈的形式,是由有形而归于无迹的境界,这种境界只有下苦功长时锻鍊才能做到。
太极拳必须运劲如缠丝,或者说运劲如抽丝。这两种形象的比方都是说,运劲的形象如螺旋。同时这种螺旋又必须走弧线,尤如子弹通过枪膛时的来复线后,当它运动于空间时,既有螺旋形的自身旋转,又有抛物线的运动路线。太极拳的缠丝劲就要具有这种形象。
前面已经说明了运动必须如缠丝的意义,那么在实际运动中应如何进行呢?说来极平凡而简单,就是在一动无有不动的要求下,动作时掌心由内而外翻出或由外而内翻,使之形成太极图的现象。同时由于掌心内外翻转表现在上肢是《旋挽转膀》,表现在下肢则是《旋踝转腿》,表现在身躯则是《旋腰转脊》。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条根在脚,主宰于腰而形于手指的空间旋转曲线。这是太极拳必须做到的要求。因此拳谱中特别提出练拳时,不论是开展的开放或紧凑的收敛,都不可须臾离开“翻转掌心”和“旋晚转膀”的太极劲。这犹如地球环绕太阳运转走弧线,同时地球本身还自转一样。所以太极拳不是平面的一个圈,而是立体的螺旋上升。
(一)缠丝劲的形体训练
“缠丝劲”的形体训练,是指肢体各部位在太极拳运动中得以“螺旋形”地缠绕锻炼。正如拳谚所云:“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腰似蛇形腿似钻,周身运动走螺旋。”同时也说明了太极拳的“以形导气”阶段必须借助肢体外形的螺旋缠绕,来带动身体内部气机的运行与聚合。如此,才能渐悟“缠丝劲”的意义和内涵。躯体缠丝运动规律,可分三种表现形式。
1.躯干部位:以身躯正中为轴线(上通百会穴,下至会阴穴一线贯串,即中气之通道),腰为主要动力,以“套腰劲、花腰劲、螺旋腰劲”为训练方法,同时旋脊转腰,胸腰折叠蛹动和以胸腰运化。
2.上肢部位:以胳膊正中为轴线(以中气贯串),双肩对拉拔长,松开似脱,互为催领,互相传递。同时旋腕转膀,促使肱骨旋动,尺桡二骨拧擦翻转,双手做顺缠与逆缠,双肘松垂随之同步旋转。
3.下肢部位:以腿正中(以中气贯串)为轴线,双胯同时松开,争横前绻里合,裆劲撑圆,开膝合膑,双腿里缠,双足缠丝法,有了体会后再练两手足和两臂腿的同步缠法,及其身体一侧的同步缠法,逐步掌握身体各部和整体的缠法。在其缠绕的运动中,必须细心地体会揣摩“筋骨的对拉拔长,关节的接骨斗榫”,促使周身在松活柔顺而又敏捷的状态下,进行自然的缠绕旋转。在一动无有不动之中,一动即缠,一运即缠。
对形体缠丝的总要求是:从腰部缠至四梢,再从四梢缠绕回腰间,循环往复。其紧要者在于腰、肩、胯必须旋转一致,互为传递并相合相随。
(二)内缠外绕 互为里表
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较为难练,难就难在功夫,犹难者,长久功夫。陈式太极拳有一个大原则,讲究处处皆有阴阳开合,随处皆有圈。可见,周身缠丝运动应当始终在“中气”贯串下协调一致、和谐完整。尤其要注意的是,气由精变,由弱而壮,生于肾,养于丹田,发于丹田,出入于命门,顺脊而行,循经走脉,充于肌肤缠绕运行,复归丹田之中。正如冯志强老师说:“心为一身之主,腹为内气之源,腰为发劲之机,胸为运化之府,脊为督气之径,肢为运动之道。其主要者,即气不离丹田。”为此,在缠丝劲训练中要加强内气的凝聚能力,注意气息的潜转与运行。其气由肾而发,自后而前,由裆中过来,冲长强(穴)顺脊而直上,注意腧口纳气,必须松胯圆裆,下闭谷道,气方不往下泄。气升于顶,由百会穴进入泥丸下降,随着两肩一松,双肘一垂,膻中穴微内涵,两肋一束,乘其合腹,气归于丹田。同时腰劲向下松串,内劲除头顶悬外,浑身之劲要全部松人脚底,以助脚底之劲上翻传导。由于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使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都寓于心腹之内,使气势开之则其大无处,合之则退藏隐密,其根本要义在于“气由精生,劲由气化,劲与神合,潜藏于丹田深处,变化于瞬息无形之间。不使用时浩然长存,静若处女,一旦运用,抖然勃发,神形并茂,随心所欲”。 “缠丝劲”的运用通过缠丝劲的内缠外绕,体内气息与肢体上起到了相应的变化,最主要的是身体内部气机潜转与运聚能力增强,促进肢体生长出一种灵活而又沉稳、沾粘性极强的掤劲。其劲不但韧性极佳而且弹性极强,尤其是运用推手较技中,即可权衡彼来劲之大小与长短,准确把握对方劲力之方向,角度,任凭对方变化神奇,皆能随人所动乘势而缠,缠得人背人不能不背,使对方双脚如踩在球上而站立不稳。另外,缠丝劲在运用中能使自身由背转顺,我守我疆,触处成圆,容易找敌方的边沿与背势,在无意中形成不拿而自拿和反拿敌方之效果。
陈式太极拳在推手较技中讲究:上肢虚拢,下盘稳固,中间灵活。为此,借敌方来劲,虚拢诈诱,引入阵内,运用缠法,缠其梢节,制其中节,摧其根节。换句话来说,把握敌方旧劲已去新劲未生之机,随招就势制敌方肩部,令其出劲从手返回肩部,使肩部顺其背串下,把腰劲串死,再令其腰劲经后腿部串至脚跟,使敌方重心腿加重不得转换,胸腰不得运化,内劲受阻发滞,前腿空虚,令敌欲退不可,欲进不能,只得俯首听命。在推手较技中称此劲为“拿劲”,属于慢劲之范畴,不是功夫深厚者很难做到。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讲,在制住敌方根节的同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施用弹抖之势,击得敌方头晕目眩,阴阳倒转,精神失调,前(阴)劲升,后(阳)劲降的速度加快(陈式太极拳要求前降后升),令敌莫名其妙,拔根腾空跌出。拳论中讲:“气洪浓,势峥嵘,团团聚聚在中宫,隐而不发节节灵,忽然身依气,气依形,劈雷交加心火动,上下左右辨体形。”为此,必须细心揣摩,体会时机,使缠丝劲诸法随心意而动,利用自身优势,意在人先,后发先至,乘势所缠,随动所缠,即引即缠,即进即缠,身挨何处何处合劲,用惊颤弹抖螺旋劲,惊空敌方心意,令其心悸。综上所论,即陈式太极拳“缠丝劲”的奥妙所在。所以前人所论“不明缠丝劲即不明拳”即是此意。
够详细了吧
❷ 如何发好球,高手教教我
提高发球质量的秘诀
每个运动员都希望自己有几套好的发球,但一些运动员练发球时急于求成,缺乏恒心,短时间内见不到效果或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不继续钻研了,这是很可惜的。
要练好发球,我认为首先要有恒心。这就需要我们在充分认识发球作用的基础上,培养自己对发球的兴趣,有了兴趣,舍得花时间去钻研它。我当运动员的时侯,训练之余,经常一个人在宿舍里练习发球,这对我提高发球技术大有帮助。如果运动员不喜欢练发球,靠教练员逼着练或陪着练时间再长也不会有理想的效果。
科学家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讲的便是这个道理。我认为,练好发球的首要秘诀,是必须对发球有浓厚的、如魔一般的兴趣。
有了兴趣,还必须经常自觉地开动脑筋去琢磨,千方百计地去练。过去,我常在宿舍的床上铺一块塑料布,自己发的上旋、下旋或侧旋以及旋转的强弱在塑料布上都看得很清楚。能够检验自己发球的质量。我在发球方面有许多窍门便是在宿舍里先体会出来的,然后上球台,很快就练出来了,空余时间多比划发球动作等于增加了很多发球训练时间。我当初有一个习惯,无论在路上还是在宿舍、在食堂,一有空手就不停地比划,琢磨发球动作,时间长了,发球动作也就熟练了。
我们再分析一下发球技术方面的问题。我认为,发球时应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持拍手在触球前要放松,使手腕有较大的灵活性,以发挥前臂、手腕和手指的力量,加快球拍碰球时的摆速。如果握拍太深、太死,就不利于发挥手腕的灵活性,这样摩擦球就不能充分。
2、引拍时,手臂与身体要拉开一些,不要靠得很紧,使整个发球动作舒展些,以便充分发力摩擦球。
3、击球位置也是有讲究的。在球下降的不同时刻击球,发出球的效果也不一样。我在练习发球时体会到,击球位置总有一个最佳点。在这点触球。便能产生最大的合力,这个位置随每个人的身高、力量和发球动作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一般在腰部位置上下。只要能”吃”住球就行了。每个人多练习,多体会,才能把握其规律。
4、击球部位。一组好的发球,不仅要求上旋、下旋或不转球之间的差距要大而且发球动作要近似。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击球部位上做文章,因为击球部位相近,发球动作就可以类似,这样发出不同旋转性质的球,效果就好。所以。要尽量在球同一部位的左、右或上、下接触球,并发出不同旋转性质的球。这样的发球就容易迷惑对方。如果发上旋时击球上部,发下旋时击球下部就很容易被对方识破。
一般来说,发不同旋转的球,接触球的中后部附近比较理想。练习发转与不转球时,先在中部左右触球发出转球,直到基本掌握为止,然后练习在同一部位触球发不转球,如触球时推或裹球等。待球出手的一刹那,作出发转球的随后动作。动作熟练以后,再进一步提高要求,如在”吃”球程度、击球声音和发力的动作等方面不要有明显差别,以增加对方判断的难度,发侧上、下旋球时,都需要摩擦球,摩擦部位也在球的中后部附近,只是触球瞬间,动作一个往侧或往上勾,一个往下切,随后动作要力求近似。
5、球拍接触球时,应注意两条:一是发力、二是摩擦。其中,发力更为重要,光有摩擦而没有足够的爆发力。是发不出高质量球的,当然光有力量而缺少摩擦,球的旋转程度就差。
发球时出手动作一定要快。因为发不同旋转球,不管动作如何近似,总还是不一样。如果出手较快,即使对方意识到有点不同,但心里会犹豫。这样,在接发球时就不会很从容。发上旋时,球的弧线要低。这样与下旋球的弧线接近,既能迷惑对方,又能限制对方进攻。对方一旦察觉来球是上旋,由于弧线低,进攻起来也不容易。
发球时,身体、前臂、手腕和手指要协调配合,使发球动作既稳定又放松,发球的第一落点要准确、稳定。如发长球第一落点要靠近端线。发球力量要大;放松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手腕的灵活性,以加强对球的摩擦。有些运动员不敢用大力去发球,怕球发出界,其实不必有此顾虑。只要第一落点稳定,用力去摩擦球,就不易出现这种情况。另外,在手臂向后引拍时,最好配合身体重心向后移动,向前挥拍击球时,身体也随之前移,并在移动过程中加速挥拍击球.
要想提高发球质量,还应注重手臂力量的训练,提高手臂的爆发力。上文中所述都是些技巧性的内容,而手臂肌肉力量是实的东西,因此,要加强训练。一般来说,做些引体向上、俯卧撑和跳绳等,对于发展手臂力量是有好处的。此外,还有一些其它的办法能提高手臂肌肉力量。如以前我曾做过一个握力橡胶圈,弹性很大,握一会儿,前臂及手腕、手指的有关肌肉群就累了,天天练习,将有助于提高手腕、手指小肌群的力量,陈龙灿也采用过这种训练方法来加强手腕、手指的力量。再如,在哑铃上拴一根绳,绳上系一根很长的木棒,然后双手转动哑铃,通过绳子在哑铃上的缠绕,把木棒提上来,然后,再做反向动作,把木棒放下去。放时,手腕做伸的动作,更累。这样做上几组,手就酸胀得很厉害,但效果很好。
手腕柔韧性的好与差对于发球也是很重要的。以前我常做一些手腕柔韧性练习,以致手腕做伸的动作时与前臂的夹角可以小于90度。由于手腕的柔韧性较好,因此在发球时,手腕摆幅大,发力足。
1、多球训练:这是发球最基础的训练方法。它对于摸索发球规律、提高发球质量是很有效的。运动应每天坚持这种练习20分钟。练习时一定要结合自己比赛战术的需要,不要为练而练。
2、单项战术。练定点的发球抢攻,把发球与抢攻结合起来,这样做,有利于发球和抢攻的配套,提高发球的效果。练习时,对接发球一方可以提出要求,比如,自己要练习发侧下旋球与近网点球技术相结合,即要求对方摆短到近网接球为主,适当配合一些其它接发球技术(落点有时也可变化),自己发球后,即练习近网点球技术,这样,既练了发球,也练了发球抢攻,即使定点练习,也要求有点判断,是一种符合实战需要,比较活的训练方法。
3、实战训练在以上两种练习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全面的实战训练,如记分练习、比赛等,以检验发球和发球抢攻的实效。进行这种训练时,要求运动员大胆运用自己已经学会的发球和抢攻技术。
4、制定一些指标、数量。在发球或与抢攻结合练习时,还可以根据队员的具体情况,规定一些指标或数量要求。如:练习单个发球时,要求队员发球质量要高,命中率达80一90%。国家乒乓球队对发球与抢攻结合性技术要求多一些,我们要求运动员要带着实战观念练习发球及发球抢攻技术,不断提高抢攻的命中率和落点的准确性,逐渐加大抢攻的力量,提高发球抢攻的威力。
❸ 毛线球怎样缠得圆
按照以下的方法和步骤就可以将毛线球缠的比较圆了。
1、准备一张报纸,一份毛线。
❹ 篮球基础训练六十八法怎么练
1、翻腕压球
方法:单手持球于头上做投篮准备姿势,另一手帮助向下压球、压手腕、手指。
要求:五指张大分开,指根以上触球。
2、挤球(双手挤球)
方法:双手持球于胸前,两手臂相对用力挤压球。
要求:五指尽量分开,用力适当。
3、双手头上抛接球练习
方法:双手持球于头上,运用抖腕的力量将球垂直向上弹出,连续作。
要求:只用抖腕的发力,前臂微有上伸动作。球要垂直弹出。
4、双手胸前向上抛球后击掌
方法:两腿左右开立,双手持球于胸股前。练习时全身协调用力将球向上抛起,抛球时足踵提起,接球时顺势屈膝。抛球后击掌。在球落地前将球接住。
要求:击掌次数15次以上为好,球要抛直接稳。
5、双手向上抛球后做转身
方法:抛球方法同上。球抛出后原地转身360或720,然后接住。
要求:抛球垂直,转身平稳。
(4)十八球缠绕训练方法扩展阅读:
比赛应由4节组成,每节10min,在第一节和第二节之间、第三节和第四节之间以及每一决胜期之前应有2min的休息时间。半场时间的休息应为15min。如果在第四节比赛时间终了时比分相等,为打破平局,需要一个5min的决胜期,或多个这样的5min来继续比赛。在所有的决胜期中,球队应朝向第4节中相同的球篮继续比赛。
❺ 缠线球的简便方法,怎么缠的快
第一步 将吸汗带的细端(开始端)按在拍柄底盖的侧面。一般吸汗带的开始端会附有双面胶贴。若你是左手持拍,则方向相反。
第二步 左手手指握住拍柄,使其顺时针旋转,同时右手控制吸汗带的走向,使吸汗带对齐。吸汗带的边缘可以互相重叠,重叠的多少视个人喜好而定,一般为2毫米。
第三步 将吸汗带按照上述方法绕至底端,此时将多余的吸汗带剪去,如需要,将吸汗带上边缘修剪一下。
第四步 准备好附带的胶带,把吸汗带末端用胶带缠绕至不会散开。
大家注意,在缠绕的过程中,要适当绷紧吸汗带,否则可能在击球过程中散开。吸汗带在开始时的粘手性和吸汗性是最好的,随使用时间增加,会变得越来越滑。从卫生角度考虑,细菌会随使用时间而增多。为了保证击球感觉和卫生,请定期更换吸汗带。建议是每周换一次。
❻ 篮球死亡缠绕技巧
篮球死亡缠绕技巧如下:
通常抢断的时机分为三种,其一在防守传接球,伦纳德会给予进攻球员足够的传接球空间,不会提前封堵传接球路线,以及紧逼接球人,扼杀对方传球的想法。
而是采用“松弛”的,臂展可控制范围内的区域性防守,并且观察持球人的传球意图,伺机等待对方传球。在传球的瞬间伦纳德才会利用力量对抗冲击接球人抢断传球,或利用臂展和速度切断传球路线,进行破坏且抢断。
锻炼方法:
1、快速臀部旋转:主要强化变向的防守,先将重心放低摆出防守动作,随后快速旋转臀部改变防守角度。
训练速度越快越好,转动臀部同时运用核心力量,注意脚步的变化,双脚并不是离地的。
强调一点,双脚离地是防守的大忌,这就相当于被对手晃起了重心,这点时间差足以被对手甩开。
2、伏地挺身:主要练习还原防守站姿,做一下伏地挺身后慢慢爬起回到防守站姿。
这是一个同时锻炼力量的训练动作,实战情况都是千变万化不尽相同的,对抗后要快速还原防守姿势,扩大防守面积,不要留给对手下球起速的空间。
3、交叉蹲跳:脚张开往下全蹲、手触碰地板,之后弹跳还原姿势。
这个动作则是充分还原是我们实战防守时伸手掏球的动作,但并不是每次伸手都能抢断,一旦失败很可能会失去重心控制,对手会抓住这点变向晃过我们,因此每次伸手我们都要有把握快速还原防守姿势。
❼ 气球怎么快速打结
简单方法如下:
准备材料:气球、打气筒、绑气球神器。
1、首先给气球充上气,然后取出绑气球神器。
❽ 足球的基本功怎么训练
传球,抢圈练习,带球,颠球,停球,射门
❾ 悠悠球怎么缠绕
先让球自转,就是睡眠。 然后在用手把球停下来。
把球放在绳子上,然后右手往上提,绳子上的球就会向左边滚动,多滚动一会绳子就缠在轴承上了。然后剩下的自己用手再一圈圈的缠上就可以了。
洗过轴的球一般都是这么缠绳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