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判断分析方法的准确度和分析过程

判断分析方法的准确度和分析过程

发布时间:2022-11-18 01:05:09

如何提高测定的准确度和测定结果的可靠性

检测结果是质检机构依据国家各级现行标准检验各类样品的质量向社会和政府部门提供的特殊“产品”,它还是技术监督部门、法院等单位执法的重要依据。关于检测结果的处理,在日常检测工作中发现几种不当做法:一是检测过程中记录的有效位数过少。特别是遇到以“0”结尾的数字时,不记录末尾的“0”,认为这样做不影响检测结果。实际上虽不影响检测结果数值的大小,但影响检测结果的有效位数,即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程度。
二是检测结果保留的有效位数过多。第一种原因是不懂有效数字的计算规则,无意中多保留,第二种原因是故意多保留,希望以此“提高”结果的准确程度。
三是在对外出具的检验报告或者提交各级主管部门的总结材料中照搬检验原始数据,不知按检验方法要求合理保留检测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更不知按评判(限量值、指标值)标准换算计量单位,或换算计量单位时任意增减有效数字位数,这些做法都会影响检验机构的公正性、权威性。
因此质检机构的质量管理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对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它是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检验结论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并具有可追溯性的重要环节。
质检机构对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的技术要点笔者认为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1 严格数据处理与控制

计算机在科研、实验以及各方面管理上的应用已成为发展趋势,对检验机构而言,检验人员除了日常的检验工作以外,相当一部分时间花在仪器设备物资的管理上。另外在检验工作中,已广范利用微机进行数据采集、结果处理以及检验报告的输出上。如何借助计算机进行有效地科学管理?这就需要检验人员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和经验,以及掌握计算机的实际操作应用,借助计算机使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提高工作效率。实验室应有适当的计算和数据转换及处理规定,并有效实施。


2 正确记录测量观察值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检验人员由于概念模糊不清楚怎样准确无误的记录测量观察值,从而影响最终的检验结果准确性,正确记录测量观察值要掌握的原则就是:首先,要正确理解有效数字的概念,它是指测量中实际能测得的数字,包括全部准确值和一位可疑值。其次,记录测定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应与所有计量器具、仪器设备的测定精度一致,不能任意多取或少取,这里的仪器精准度还包括标准物质的有效示值,下面对分析中常用的几类仪器、量具、标准物质举例说明。
(1)用分析天平(最小分度值为0.1mg)进行称量时,有效数字可以记录到小数点后面第四位,如2.1453g此时有效数字为五位;称取0.5687g,则为四位,用百分之一天平(最小分度值为0.01g)称取25克试样,应记录为25.00 g,记录为25g就是错误的。
(2)常量滴定管和移液管记录至毫升为单位的小数点后2位数字;2ml以下的微量滴定管,其读数应记录至毫升为单位的小数点后3位数字。也就是说滴定管最多可取4位有效数字,如10.23ml,有时只有3位,如5.23ml,有时也有2位与1位的,如0.48ml与0.03ml等。100~1000ml容量瓶应记录至小数点后1位数字,50 ml以下的容量瓶应记录至小数点后2位数字。如单标线A级50 ml容量瓶,准确容积为50.00 ml,有效数字为四位。比色管在检验中的稀释至刻度的操作可视同容量瓶的定容,可取4位有效数,但要注意的是其精度不如容量瓶。
(3)分光光度计最小分度值为0.005,因此,吸光度一般可记录到小数点后第3位,有效数字一般最多也只有3位。
(4)带有计算机处理系统的分析仪器,往往根据计算机自身的设定打印或显示结果,可以有很多位数,但这并不增加仪器的精度和可读的有效位数,在一系列操作中,使用多种计量仪器时,有效数字以最少的一种记录仪器的位数表示。因此,色谱类的一般取3位有效数字,最多取4位,如液相的紫外检测器其实就是分光光度计,气相类的如FID检测器,其实就是电流检测器,尽管仪器给出的信号值很多位,但其有效数与一般的电流表一样同时色谱的有效数又受制于进样针的有效位数,如气相的1.00微升,液相的20.00微升。
(5)买来的标准溶液一般是4位有效数,我们在稀释后特别是高倍数稀释后,一般要降低其有效位数方为合理。如是自己配制的标液,还要注意原配试剂的含量示值的有效位数,如其标明为≥99.95%,可取4位,如为≥99.9%,则只能取3位。

3 准确计算检测结果

检验人员在检测中不仅要精确测定各种数据、正确记录,而且要按运算规则进行准确计算检测结果。因为检测结果数值不仅表示被测项目含量多少,还反映了检测方法、检验过程的准确程度,所以正确地处理检测数据至关重要。其一,检测人员对检测方法中的计算公式应正确理解,保证检测数据的计算和计量单位之间转换不出差错,计算结果进行自校和复核。其二,检测结果的有效位数应与检测方法中的规定相符计算中间所得数据的有效位数应多保留一位。
具体的操作流程如下:
(1)首先根据测试过程中的分析方法和仪器精准确度,确定各参与运算的数值的有效位数,先进行运算,按《GB8170-2008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进行修约,得出原始的检测数据这一过程要掌握有效数字的确认、数字修约和有效数字运算的原则。

因为作为对外服务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报告的严谨性、科学性集中体现在检测数据和检验结论的准确性上,要确保检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质检机构的管理者应采取多种方式有重点地培养和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素质,培训突出基本技能和高精尖技能并重,工作中按照国家标准和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操作,掌握各环节检测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的技术要点,才能提高检测技术水平和实验室管理水平,更好地向社会和政府部门出具真实的检测结果和准确的检测结论。答案来自

❷ 什么是准确度准确度用什么来量度

指在一定实验条件下多次测定的平均值与真值相符合的程度,它用来表示误差的大小。

误差分为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其中随机误差的大小可用精密度来表示,系统误差的大小可用正确度来表示,准确度是精密度和正确度的综合,即准确度表示受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的综合影响。

在实际工作中,通常用标准物质或标准方法进行对照试验,在无标准物质或标准方法时,常用加入被测定组分的纯物质进行回收试验来估计和确定准确度。反映系差的大小,指数据的均值偏离真值的程度。

(2)判断分析方法的准确度和分析过程扩展阅读

根据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性质可分为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两类。

一、系统误差又称可测误差,它是由分析操作过程中的某些经常发生的原因造成的。主要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仪器误差:是由使用的仪器本身不够精密所造成的

2、方法误差:是有分析方法本身造成的

3、试剂误差:是由所用蒸馏水含有杂质或使用的试剂不纯造成的

4、操作误差:是由操作人员掌握分析操作的条件不成熟、个人观察器官不敏锐和固有的习惯造成的

5、主观误差:是由操作人员主观原因,如观察判断能力的缺陷或不良习惯造成的

二、偶然误差

产生偶然误差的原因很多,例如读数时,视线的位置不正确,测量点的位置不准确,实验仪器由于环境温度、湿度、电源电压不稳定、振动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微小变化等等。这些因素的影响一般是微小的,而且难以确定某个因素产生的具体影响的大小,因此偶然误差难以找出原因加以排除。

❸ 如何评价一个化学分析方法的准确度

首先需要多次重复实验,验证该方法的可再显行,即可重复性性。
然后需要用已知样品,做对比实验,以验证其准确度,
更好办法是请同行做背靠背实验,用于验证该方法。

❹ 请教分析方法验证中准确度试验

任何一种分析测定方法,根据其使用的对象和要求,都应有相应的效能指标。一般,常用的分析效能评价指标包括:精密度、准确度、检测限、定量限、选择性、线性与范围、重现性、耐用性等;对于生物样品中药物分析方法评价的标准与上述的评价指标相比较,有共同之点也有特殊的要求。测定方法的效能指标可以作为对分析测定方法的评价尺度,也可以作为建立新的测定方法的实验研究依据。准确度(Accuracy)是指测得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表示分析方法测量的正确性。由于逗其实值地无法准确知道,因此,通常采用回收率试验来裴示。

❺ 生物样品分析方法一般从那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那要看是哪一类的生物样品,主要风险控制在于的方向。

一般要根据样品的种类,所要测定的成份,来确定使用什么药品什么测定方法。

对于植物主要是重金属和农残,铅砷铬镉铜和DDt,666等。

对于动物主要是抗生素、寄生虫药等兽药残留和激素等。

一个生物分析方法的主要特征包括:选择性、定量下限、响应函数和校正范围(标准曲线性能)、准确度、精密度、基质效应、分析物在生物基质以及溶液中储存和处理全过程中的稳定性。

有时可能需要测定多个分析物。这可能涉及两种不同的药物,也可能涉及一个母体药物及其代谢物,或一个药物的对映体或异构体。在这些情况下,验证和分析的原则适用于所有涉及的分析物。

(5)判断分析方法的准确度和分析过程扩展阅读:

在生物样品的测定中,根据测定项目的不同,首先要经过消解 (或灰化),或提取和分离等处理工作,然后才能进行待检组分含量的测定。处理生物样品的方法有消解法 (又称湿法氧化或消化法,主要有硝酸-硫酸消解法、硝酸-高氯酸消解法、硫酸-过氧化氢消解法)、灰化法 (又称燃烧法或高温分解法)、提取法(包括振荡提取、组织捣碎、索氏提取器提取)、分离法和浓缩法。

动物一般多用耳缘静脉取血,先去毛,要去净毛,不伤皮肤,用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擦动物耳朵,例如兔耳朵,用灯泡照射加热使其血管充血,用大头针刺破静脉放血 (先从远心端刺),将血液放人抗凝杯中,边收集边摇匀,以防凝固。

❻ 如何保证分析数据的准确性(八)

如何保证分析数据的准确性 中级(八) 2010.09.02 三班 王主持:对分析而言,数据就是产品,保证产品的质量是每个行业的最终目的。什么样的产品是好的,对于分析就是数据的准确性。准确的数据对生产有好的指导作用,不准确的数据就有可能造成设备的损坏和生产的停歇,对于大型工厂来说损失是惨重的。我们也知道对于咱厂,每次开停车都会在人力及资金上付出很多,所以我们不希望因为数据的问题引起不必要的争端,所以正确分析,报出正确结果是我们分析人不能推脱的责任和义务。对于我们质检中心是我厂的质量检验部门,主要承担着各种外进原燃料、厂内工序间产品的质量检验及外发产品的质量控制工作任务,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对各生产环节的顺利进行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各种外发产品的质量得到保证,就会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和信誉度,为企业发展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保证各种外进物料及外发产品的质量情况得到及时准确的反映就显得十分必要,那么如何能保证检验所得数据准确性呢,影响检验数据准确性的因素又有哪些呢?现在我们就来简单探讨一下。 先有甲醇岗人员回答 张回答:对于甲醇岗的分析我接触的时间较晚,我是初来的员工,到处都要学习,对于现在我掌握的情况,我想说的是:平行分析是检验分析数据准确的好方法,比如说当一个数据分析有异常的情况时,就是与平常分析不一样,就要重复分析一次或着两次,当确定取样正确的情况下,假如复核的几次还是与第一次一样的情况下,就可判断分析数据是正确的,在此种情况下作为分析人就要赶快与工艺人联系,告知其情况,以做到分析是工艺的眼睛的作用。 许接着说:张岚说的对,我比她早来些,除她说的情况外,我认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还要做到对分析项目的质的了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清醒的认识中提高分析的准确性。 沈说:菊香和张岚说的都很好,我要说的是:目前,质检中心检验作业区所采取的检验方法主要由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部分构成,首先,就化学分析方法而言,影响检验数据准确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检验试验操作规程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所采用的操作规程是否适合所检验的物料的各分析元素的需要,直接决定着检验结果的准确与否,对分析结果的准确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那么,必须要选择适合各分析项目的操作规程,才能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性。目前,在我们质检中心各化验室所采用的各种分析方法基本都是依据《龙宇煤化工分析操作规程》中所包含的操作规程来执行,此规程是由质量检验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依据国家标准相关内容及结合煤化工所检验各种物料工作需要而编写,基本能够满足检验工作需要。但是,随着国家标准的不断更新,检验方法的逐步成熟,《煤化工检验试验操作规程》中所涉及的一些原有的检验方法已不适合检验工作需要,已被新的分析方法所取代,在这种情况下,修订和完善检验试验操作规程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质检中心技术科相关技术人员,会同从事各检验项目相关工作人员,对检验试验规程进行了重新修订和完善,力求跟上检验方法发展步伐,满足检验工作需要,现在检验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全部参照国标中相关内容执行,这样就消除了由于方法不完善所产生的检验数据的误差,充分保证了各种物料检验数据的准确性,为其他相关生产单位提供准确可靠的质量情况参考信息。 第二,检验所用各种材料及设备是否符合使用要求。在化学分析中,要用到标准样品、化学药品、玻璃仪器、量器具以及相关的各种设备,那么这些材料及设备是否满足检验工作需要,直接决定了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在所使用的化学药品方面,由于不同厂家所生产的药品质量水平不一致或同一厂家所生产的不同批次的药品的质量水平有差别,就拿酸类而言,分为优级纯、分析纯、化学纯等几种,不同的分析方法对使用药品的纯度等级要求不一致,如果药品的纯度达不到要求,可能就会导致同一试样的分析结果的重现性出现偏差,只有保证化学药品质量满足检验需求,才能使分析过程中所得出的检验数据准确,保证所分析试样的结果及时报出,为其他相关生产环节提供有效的指导作用;在玻璃仪器方面,烧杯、量筒、锥形瓶、容量瓶等,质量是否符合检验要求,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如果平行使用的一批玻璃仪器的精确度不一致或不同厂家生产的玻璃仪器质量水平不一致,对所计算出的结果就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因此,保证检验量器具符合使用要求,就能使检验数据准确性得到保证;在使用的设备方面,马弗炉、天平、分光光度计等,设备是否满足检验工作需要,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定期对检验所使用各种设备进行检定,保证设备能够正常运行,满足检验工作需要,这样就能使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得到保证。满足以上几方面要求,就能消除分析过程中所产生的系统误差,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 第三,从业人员素质是否满足工作需求。由于目前检验系统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检验过程中,对检验操作规程的理解程度可能不一致,同时,由于原有的培训上岗制度基本为有经验的化验人员来带新上岗的员工,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方面的培训,对检验过程中的一些操作方法掌握的不好,不能熟练掌握整个分析步骤,这样对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就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现在,质检中心开展了学习年活动,定期组织员工开展业务知识等相关内容的培训工作,大大提高了各岗位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同时,每半年进行一次操作技能考试,对员工的技术水平的提高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使相关岗位人员的技术水平适合本岗位检验工作需要,这样就保证了检验过程中操作规程的彻底贯彻执行,完全按照标准化操作方法开展各项质检工作,为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质量信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检验环境是否符合检验工作需要。在检验分析过程中,环境是否满足检验要求,对化验所得的检验数据的准确性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如标准溶液要在室温下进行保存,才能保证浓度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一致,若是存放标准溶液的操作室内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溶液的浓度发生一些变化,这样检验所得的数据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可能就无法得到保证,因此,保证检验环境满足工作需要,就会消除所产生的系统误差,保证检验所得数据准确无误。 吴接着说:巧星刚针对化学分析方法做了讨论,那我就从仪器分析方面说一下一些提高准确性的问题,具体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仪器本身的性能。仪器稳定运行是保证数据准确可靠的一个必备前提条件,仪器在安装调试过程中,根据检验工作需要,工程师用生产过程中的检验物料进行绘制标准曲线,曲线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因此,要定期检查曲线是否漂移,如瓶装标气就是用来衡量色谱曲线准确与否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二,仪器日常维护是否到位。在仪器的日常使用过程中,由于所分析样品不一致,曲线可能会发生平移或转动,因此,要定期对仪器的曲线进行校正,同时,仪器内部的一些元件及常用的一些备件可能由于长时间运行需要更换与修复,如色谱分析仪的进样口部位,在分析试样的过程中,由于隔垫的的破损或松动,使仪器的出峰时间发生变化,只有对隔垫进行更换或者旋紧进样口螺母等,才能使仪器正常运行。 第三,环境因素是否满足仪器运行要求。 第四,样品制备要满足检验需要。 第五,从事仪器分析工作人员对仪器分析方法掌握情况。如果从业人员对仪器分析技术规程掌握的不好,不能使仪器分析过程按照标准进行,可能对检验数据准确性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对从事仪器分析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让他们完全掌握仪器分析方法,才能保证仪器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今天的讨论是丰富的,通过这次讨论我相信大家对准确分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希望大家能通过本次讨论认真思考,共同进步,为以后的准确分析,精确分析打下良好的基础。

❼ 如何分析结果是否合理,如何验证与判断

验证分析结果是否合理,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验证与判断。首先是要验证分析结果是否有效在分析试样的同时,通过平行测定一个与试样同类型的标 准样品。如果标准样品的分析值与标准证书所提供的标准值之差不大于标样允许误差时,表明分析结果有效,否则无效。用允许差验收判断在分析结果有效的前提下,用同一试验室或不同试验室的所得分析 结果之差,按“允许差”判断。如同一试验室,同一(或两个)分析人员,采用标准方法分析同 一试样,两次结果之差应小于或等于“同一试验室的允许差”,取两者平均值为最终分析结果。 若超出允许差值,应在短时间内进行第三次测定,测定结果与前两次或任一次分析结果之差符合 允许差规定时,则取其平均值作为分析结果。按照“验收试样分析值程序”进行判断此法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协会提出,各国正逐渐 采用。基本步骤是:当两次分析值之差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允许差”时判断分析 结果有效,取两次结果的平均值。若大于“允许差”,小于1.2倍允许差时,需进行第三次测定。 依此类推,直至该次测定结果与前几次测定结果的级差小于1.3倍允许差时为止。在日常分析工 作中,用“验收程序”进行验证,以保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同等精度要求下消耗资源越少越优。

❽ 如何评价一个化学分析方法的准确度

可以使用平均相对误差来衡量,首先必须知道真值X。假设分析了y次,第m次的结果为Xm,那么平均准确度为:【(X1-X)绝对值+(X2-X)绝对值+...+(Xy-X)绝对值】/【y·X】。平均相对误差在0-100%之间,越小则结果越准确。
满意请采纳,谢谢^_^

❾ 如何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消除测量中的

如何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消除测量中的误差



误差来源及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一、误差来源

1.过失误差

过失误差也称粗差。这类误差明显的歪曲测定结果,是由测定过程中犯了不应有的错误造成的。例如,标准溶液超过保存期,浓度或价态已经发生变化而仍在使用;器皿不清洁;不严格按照分析步骤或不准确地按分析方法进行操作;弄错试剂或吸管;试剂加入过量或不足;操作过程当中试样受到大量损失或污染;仪器出现异常未被发现;读数、记录及计算错误等,都会产生误差。过失误差无一定的规律可循,这些误差基本上是可以避免的。消除过失误差的关键,在于分析人员必须养成专心、认真、细致的良好工作习惯,不断提高理论和操作技术水平。

2.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又称可测误差或恒定误差,往往是由不可避免的因素造成的。在分析测定工作中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方法误差、仪器误差、人员误差、环境误差、试剂误差等。

(1) 方法误差

方法误差又称理论误差,是由测定方法本身造成的误差,或是由于测定所依据的原理本身不完善而导致的误差。例如,在重量分析中,由于沉淀的溶解,共沉淀现象,灼烧时沉淀分解或挥发等;在滴定分析中,反应进行不完全或有副反应,干扰离子的影响,使得滴定终点与理论等当点不能完全符合,如此等等原因都会引起测定的系统误差。

(2) 仪器误差

仪器误差也称工具误差,是测定所用仪器不完善造成的。分析中所用的仪器主要指基准仪器(天平、玻璃量具)和测定仪器(如分光光度计等)。由于天平是分析测定中的最基本的基准仪器,应由计量部门定期进行检校。

市售的玻璃量具(容量瓶、移液管、滴定管、比色管等),其真实容量并非全部都与其标称的容量相符,对一些要求较高的分析工作,要根据容许误差范围,对所用的仪器进行容量检定。

分析所用的测定仪器,要按说明书进行调教。在使用过程中应随时进行检查,以免发生异常而造成测定误差。

(3) 人员误差

由于测定人员的分辨力,反应速度的差异和固有习惯引起的误差称人员误差。这类误差往往因人而异,因而可以采取让不同人员进行分析,以平均值报告分析结果的方法予以限制。

(4) 环境误差

这是由于测定环境所带来的误差。例如室温、湿度不是所要求的标准条件,测定时仪器所振动和电磁场、电网电压、电源频率等变化的影响,室内照明影响滴定终点的判断等。在实验中如发现环境条件对测定结果有影响时,应重新进行测定。

(5) 随机误差

随机误差在以往的分析测定文献中称为“偶然误差”,但“偶然误差”这一名词经常给人以误会,以为“偶然误差”是偶然产生的误差。其实,偶然误差并不是偶然产生的,而是必然产生的,只是各种误差的出现有着确定的概率罢了,因此建议不要用偶然误差一词,而用随机误差这个名词。

随机误差的定义是:在实际相同的条件下,对同一量进行多次测定时,单次测定值与平均值之间的差异的绝对值和符号无法预计的误差。这种误差是由测定过程中各种随机因素的共同影响造成的。在一次测定中,随机误差的大小及其正负是无法预计的,没有任何规律性。在多次测定中,随机误差的出现具有统计规律性,即:随机误差有大有小,时正时负;绝对值小的误差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次数多;在一定的条件下得到的有限个测定值中,其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的界限;在测定的次数足够多时,绝对值相近的正误差与负误差出现的次数大致相等,此时正负误差相互抵消,随机误差的绝对值趋向于零。分析工作者在用平均值报告分析结果时,正是运用了这一概率定律,在排除了系统误差的情况下,用增加测定次数的办法,使平均值成为与真实值较吻合的估计值。

二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要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必须考虑在分析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误差,采取有效措施,将这些误差减少到最小。

1. 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各种分析方法的准确度是不同的。化学分析法对高含量组分的测定能获得准确和较满意的结果,相对误差一般在千分之几。而对低含量组分的测定,化学分析法就达不到这个要求。仪器分析法虽然误差较大,但是由于灵敏度高,可以测出低含量组分。在选择分析方法时,一定要根据组分含量及对准确度的要求,在可能条件下选最佳分析方法。

2.增加平行测定的次数

如前所述增加测定次数可以减少随机误差。在一般分析工作中,测定次数为2—4次。如果没有意外误差发生,基本上可以得到比较准确的分析结果。

3.消除测定中系统误差

消除测定中系统误差可采取以下措施:其一是做空白实验,即在不加试样的情况下,按试样分析规程在同样操作条件下进行的分析。所得结果的数值称为空白值。然后从试样结果中扣除空白值就得到比较可靠的分析结果。其二是注意仪器校正,具有准确体积的和质量的仪器,如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和分析天平砝码,都应进行校正,以消除仪器不准所引起的系统误差。因为这些测量数据都是参加分析结果计算的。其三是作对照试验,对照试验就是用同样的分析方法在同样的条件下,用标样代替试样进行的平行测定。将对照试验的测定结果与标样的已知含量相比,其比值称为校正系数。

校正系数=标准试样组分的标准含量/标准试样测定的含量

被测试样的组分含量=测得含量×校正系数

综上所述,在分析过程中检查有无系统误差存在,作对照试验是最有效的办法。通过对照试验可以校正测试结果,消除系统误差。

❿ 如何提高分析实验结果的准确度方法

1 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1) 根据试样的中待测组分的含量选择分析方法.高含量组分用滴定分析或重量分析法;低含量用仪器分析法.
(2) 充分考虑试样共存组分对测定的干扰,采用适当的掩蔽或分离方法.
(3) 对于痕量组分,分析方法的灵敏度不能满足分析的要求,可先定量富集后再进行测定 .
2 减小测量误差
→称量:分析天平的称量误差为±0.0002g,为了使测量时的相对误差在0.1%以下,试样质量必须在0.2 g以上.
→滴定管读数常有±0.0l mL的误差,在一次滴定中,读数两次,可能造成±0.02 mL的误差.为使测量时的相对误差小于0.1%,消耗滴定剂的体积必须在20 mL以上,最好使体积在25 mL左右,一般在20至30mL之间.
→微量组分的光度测定中,可将称量的准确度提高约一个数量级 .
3 减小随机误差
在消除系统误差的前提下,平行测定次数愈多,平均值愈接近真实值.因此,增加测定次数,可以提高平均值精密度.在化学分析中,对于同一试样,通常要求平行测定(parallel determination)2-4次.
4 消除系统误差
由于系统误差是由某种固定的原因造成的,因而找出这一原因,就可以消除系统误差的来源.有下列几种方法.
(1)对照试验 -contrast test
(2)空白试验 - blank test
(3)校准仪器 -calibration instrument
(4)分析结果的校正 -correction result
5 整理系统误差
(1)对照试验
→与标准试样的标准结果进行对照 ;
标准试样、管理样、合成样、加入回收法.
→与其它成熟的分析方法进行对照 ;
国家标准分析方法或公认的经典分析方法.
→由不同分析人员,不同实验室来进行对照试验.
内检、外检.
(2) 空白试验
空白实验:在不加待测组分的情况下,按照试样分析同样的操作手续和条件进行实验,所测定的结果为空白值,从试样测定结果中扣除空白值,来校正分析结果.
消除由试剂、蒸馏水、实验器皿和环境带入的杂质引起的系统误差,但空白值不可太大.
(3)校准仪器
仪器不准确引起的系统误差,通过校准仪器来减小其影响.例如砝码、移液管和滴定管等,在精确的分析中,必须进行校准,并在计算结果时采用校正值.
(4)分析结果的校正
校正分析过程的方法误差,例用重量法测定试样中高含量的 SiO 2 ,因硅酸盐沉淀不完全而使测定结果偏低,可用光度法测定滤液中少量的硅,而后将分析结果相加.

阅读全文

与判断分析方法的准确度和分析过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式棉袄制作方法图片 浏览:63
五菱p1171故障码解决方法 浏览:858
男士修护膏使用方法 浏览:546
电脑图标修改方法 浏览:607
湿气怎么用科学的方法解释 浏览:538
910除以26的简便计算方法 浏览:805
吹东契奇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704
对肾脏有好处的食用方法 浏览:99
电脑四线程内存设置方法 浏览:513
数字电路通常用哪三种方法分析 浏览:15
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是什么 浏览:525
苯甲醇乙醚鉴别方法 浏览:83
苹果手机微信视频声音小解决方法 浏览:700
控制箱的连接方法 浏览:75
用什么简单的方法可以去痘 浏览:789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几个 浏览:803
自行车架尺寸测量方法 浏览:124
石磨子的制作方法视频 浏览:152
行善修心的正确方法 浏览:403
薯仔炖鸡汤的正确方法和步骤 浏览: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