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药含量采用的方法有哪些
遵照下面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HPLC法外标、内标两种,检测器一般UV即可.
含量测定分析方法验证的可接受标准简介
摘要:本文介绍了在对含量测定所用的分析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时,各项指标的可接受标准,以利于判断该分析方法的可行性.
关键词:含量测定 分析方法验证 可接收标准
在进行质量研究的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对质量标准中所涉及到的分析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以保证所用的分析方法确实能够用于在研药品的质量控制.为规范对各种分析方法的验证要求,我国已于2005年颁布了分析方法验证的指导原则.该指导原则对需要验证的分析方法及验证的具体指标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但是文中未涉及各具体指标在验证时的可接受标准,国际上已颁布的指导原则中也未发现相关的要求.另一方面,大多数药品研发单位在进行质量研究时,已逐步认识到分析方法验证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大都也在按照指导原则的要求进行分析方法验证,但验证完后却因没有一个明确的可接受标准,而难以判断该分析方法是否符合要求.本文结合国外一些大型药品研发企业在此方面的要求,提出了在对含量测定方法进行验证时的可接受标准,供国内的药品研发单位在进行研究时参考.
1.准确度
该指标主要是通过回收率来反映.验证时一般要求分别配制浓度为80%、100%和120%的供试品溶液各三份,分别测定其含量,将实测值与理论值比较,计算回收率.
可接受的标准为:各浓度下的平均回收率均应在98.0%-102.0%之间,9个回收率数据的相对标准差(RSD)应不大于2.0%.
2.线性
线性一般通过线性回归方程的形式来表示.具体的验证方法为:
在80%至120%的浓度范围内配制6份浓度不同的供试液,分别测定其主峰的面积,计算相应的含量.以含量为横坐标(X),峰面积为纵坐标(Y),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可接受的标准为:回归线的相关系数(R)不得小于0.998,Y轴截距应在100%响应值的2%以内,响应因子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3.精密度
1)重复性
配制6份相同浓度的供试品溶液,由一个分析人员在尽可能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测试,所得6份供试液含量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2)中间精密度
配制6份相同浓度的供试品溶液,分别由两个分析人员使用不同的仪器与试剂进行测试,所得12个含量数据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4.专属性
可接受的标准为:空白对照应无干扰,主成分与各有关物质应能完全分离,分离度不得小于2.0.以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进行纯度分析时,主峰的纯度因子应大于980.
5.检测限
主峰与噪音峰信号的强度比应不得小于3.
6.定量限
主峰与噪音峰信号的强度比应不得小于10.另外,配制6份最低定量限浓度的溶液,所测6份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7.耐用性
分别考察流动相比例变化±5%、流动相pH值变化±0.2、柱温变化±5℃、流速相对值变化±20%时,仪器色谱行为的变化,每个条件下各测试两次.可接受的标准为:主峰的拖尾因子不得大于2.0,主峰与杂质峰必须达到基线分离;各条件下的含量数据(n=6)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8、系统适应性
配制6份相同浓度的供试品溶液进行分析,主峰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主峰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1.0%.另外,主峰的拖尾因子不得大于2.0,主峰与杂质峰必须达到基线分离,主峰的理论塔板数应符合质量标准的规定.
望采纳,谢谢
㈡ 如何建立HPLC法测定有关物质的方法.ppt
摘要 本文就如何建立TLC法测定有关物质的方法进行论述,系统地阐述了薄层色谱法各条件确定的原理,并列举了质量标准制订中存在的某些问题。
关键词 薄层色谱法(TLC法) 有关物质 方法建立
有关物质是研究品中除主成分以外的杂质,它可能是原料合成过程中带入的原料、中间体、试剂、降解物、副产物、聚合体、异构体以及不同晶型、旋光异构的物质,也可能是制剂过程中产生的降解物,或是在贮藏、运输、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降解物等[1]。这些杂质的存在直接反映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故要对其进行研究,特别是在品申报的质量研究资料中需建立其检测方法,并根据生产、稳定性考核等实际情况考虑是否在质量标准中制订该检查项,规定其限度。目前,有关物质的常用测定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和薄层色谱法(TLC法)。
TLC的特点是快速、简便,尤其是对无紫外吸收的杂质测定,更具有其应用价值。如能将TLC法与HPLC法有机地结合、或彼此间进行比对研究,便可得到更多、更为准确的有关杂质信息,做到两方法间的相辅相成,相益得彰!本文将着重讨论如何建立薄层色谱法测定有关物质的方法。
1.测定方法类型
常用的方法有杂质对照品法(适用于已知杂质)和自身(稀释)对照法(适用于一般杂质检查,杂质成分少且尚不能取得杂质对照品)。目前国内由于难以获得杂质对照品、故一般均采用自身对照法。
2.展开剂的确定(即专属性试验)
专属性的研究是提供被分析物在杂质和辅料存在时能被区分的证明,该点是色谱条件建立的关键。通常采用在被分析物的对照品或精制品中加入一定量的杂质或辅料,证明色谱条件可将各杂质与被分析物分离[1]。这里的关键是:将多少量的杂质加入到多少量的主成分中。正确的作法是将1%(w/w)浓度量的各杂质加入到100%浓度的主成分中,配制这样的溶液来
验证系统适用性。之所以如此配制,目的是模仿样品中有可能存在的状态,即有少量(1%左右)杂质存在时是否能与主成分达到完全分离,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客观、科学地反映样品中实际存在情况的(见图1);而不应把该溶液配制成:主成分与中间体相同浓度的。因为一者实际检测时样品中不可能存在此种情况;二者该浓度不易确定,目前国内申报资料中一般的作法均是配制成较低的一致浓度,这样各斑点当然易于完全分离了(见图2),但在实际测定时,由于主斑点急剧增大,很易将相邻杂质包含于主成分斑点中。同样,质量标准中的系统适用性试验用溶液的配制方法亦如此。
(1,3,4为杂质,2为主成分)
图1 图2 (杂质浓度均为供试品溶液浓度的1%)
3.检出条件的确定
其基本出发点是:主成分与相关杂质均应在该条件下显色,且在相同浓度下,斑点大小应基本一致。薄层板的类型根据被测物质的性质来选用,测定有紫外吸收的物质通常选用GF254或GF365板;测定无紫外吸收、需喷显色剂的,常选用硅胶G板或H板,选用该类薄层板时,显色方法根据被测物质的结构式选取,但当有多个显色方法时,应分别进行试验,选取灵敏度最高的显色方法。如醋酸氢化可的松有关物质的测定,中国典2000年版采用碱性四氮唑蓝试液显色,美国典26版采用硫酸-乙醇(10:90)溶液显色,两者均为激素类物的显色方法。醋酸氢化可的松属于激素类中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四氮唑法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重要显色方法;而硫酸-乙醇显色法则主要是针对激素类中的的显色反应,对于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类的醋酸氢化可的松则反应活性不强,结果两法的灵敏度相差10倍以上。因此,检出条件的确定,一定要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并根据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考虑。
4.供试品溶液浓度的确定(灵敏度试验——最低检出限的测定)
供试品溶液浓度的设定在有关物质检测中是至关重要的,浓度越高、越能反映样品中杂质存在的情况,但若设定得过高,则会产生主斑点严重拖尾、“断腰”等超载现象的发生,产生错误结论;若设定太低,又将达不到检测杂质的目的,观测不到杂质量的变化。其设定是根据最低点样量和最大点样量来综合考虑的。
最低检出限虽然是个绝对值,但真正的意义却是其相对值,即相对于供试品溶液的浓度多少而言,所以测定结果不仅要罗列出其绝对值又应列出其相对值,这样最低检出限才有意义!最大点样量则是通过不断加大供试品溶液浓度,直至主斑点严重拖尾、“断腰”等情况出现时来得到的。然后根据最低检出限,采用“上推法”来确定:如一般设定杂质斑点小于1.0%对照斑点,对照溶液的浓度至少应为最低检出浓度(即最低检出限)的20~50倍,则供试品溶液浓度是最低检出浓度的2000~5000倍;反过来,最低检出浓度应至少达到供试品溶液浓度的0.02%~0.05%。应注意的是:由于最低检出量和最大点样量因试验环境、薄层板质量以及即时试验时其他各因素的不同而改变(即耐受性因数),故供试品溶液的浓度在保证小于最大进样量的情况下,可在此基础上设定得再高一些,以保证该浓度可适用于各种条件下。举例说明见表1(规定杂质限度为1.0%)。
表1 最低检出量、最大点样量、供试品溶液和对照溶液浓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最大点样量
供试品溶液
对照溶液
最低检出量 浓 度 8mg/ml 3mg/ml 30μg/ml 1μg/ml 点样量 10μl 10μl 10μl 10μl 绝对量 30μg 0.3μg 10ng 相对于样品测定浓度的 100% 1.0% 0.02% 倍 数 关 系 5000倍 30倍 “基准点”
供试品溶液浓度也可设定得再高些,但不可超过最大点样量。
5.加样回收试验(即准确性试验)
准确性试验可采用在预经有关物质测定后的样品中,加入已知量杂质的方法来评价。准确称取各杂质,将含有1%(w/w)浓度的各杂质加入到样品溶液中,以验证所采用的薄层测定条件是否可分离检测出相应的各杂质以及样品中已存在的杂质是否累加,斑点是否加深。该原理同前面所述的专属性研究是一致的。
6.强力破坏试验
该项研究是为了揭示原料内在稳定性的特性,它是开发研究的一部分。这些试验是在比加速试验更剧烈的条件下进行的,其能够包含品在销售过程中所遇到的剧烈条件。可取一批样品通过强光、高温、高湿、氧化破坏、以及酸碱破坏来证明该展开条件能分离检测出杂质。
7.展开距离
测定时一定要采用25cm、长薄层板,展开距离应尽可能长一些,以使杂质与主成分尽量分离。如用短板,易造成临近主斑点的杂质斑点“躲进”主斑点中。但同时又应注意,距离拉大,斑点分散,会损失最低检出限,降低灵敏度,故应综合考虑。
8.其它的因素
展开温度应尽量控制在20~25℃之间,尤其在冬季,应注意环境的温度,如太低,将严重影响展开效果。另层析缸的盖儿,应涂抹凡士林油,以保证整个试验过程中,层析缸的密封,避免展开剂挥发;并应在展开前,预先倾入展开剂,以使层析缸内的空气饱和,达到最佳的展开效果。薄层板由于有自制、市售,质量不一也应注意。
二.讨论
1. 质量标准中的系统适用性试验,最好能将最难分离的杂质订入系统适用性试验用溶液的配制,将此杂质的浓度配制为主成分浓度的1%,或0.5%,或0.2%(依据杂质限度而定)进行试验,验证分离度后,再进行样品的测定,以确保试验的准确进行。
2. 质量标准中,应配制系列浓度的对照溶液(即梯度对照),以对杂质有“半定量”的概念,这可更好地评价杂质存在的情况;并应规定杂质的个数及最大杂质斑点的限度,使质量标准更完善、科学。经查阅,中国典薄层色谱法测定有关物质的有70个品种,仅有2个品种采用了梯度对照,绝大部分品种仅是制定了对照溶液,均未规定杂质个数,和最大杂质斑点限度,如有若干个杂质斑点也无法判定;而英国典和美国典则几乎每个品种均采用梯度对照,并规定杂质个数和最大杂质斑点限度,这一点值得学习和推广。
3. 错误的一种误区,认为HPLC法完全替代了TLC法,这是不正确的,一定要做到相互补充、相互论证、相互参考才是最客观、最科学的!
本文是在参阅了日本《分析方法验证》一书和大量日本国内新申报资料中质量研究部
分的内容所写而成。
㈢ 高效液相色谱有几种定量方法其中那种是比较精确的定量方法并简述
峰面积法、峰高法、归一法、外标法。峰面积法是比较精确的定量方法
㈣ HPLC法中定量分析方法大致有哪几种
气相色谱定量检测一般就两种,一个是外标法,一个是标法,对于没有标准物质的,就只能靠容面积归一法粗略定量。
通过对人类和环境有影响的各种物质的含量、排放量的检测,跟踪环境质量的变化,确定环境质量水平,为环境管理、污染治理等工作提供基础和保证。简单地说,了解环境水平,进行环境监测,是开展一切环境工作的前提。
HPLC根据固定相和流动相的成分分为正相色谱和反向色谱。
正相色谱法
采用极性固定相(如聚乙二醇、氨基与腈基键合相);流动相为相对非极性的疏水性溶剂(烷烃类如正已烷、环已烷),常加入乙醇、异丙醇、四氢呋喃、三氯甲烷等以调节组分的保留时间。常用于分离中等极性和极性较强的化合物(如酚类、胺类、羰基类及氨基酸类等)。
㈤ 色谱分析的定性和定量方法有哪些
气相色谱分析严格来讲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如果不配置质谱仪等专用定性的仪器联胜,其本身并不能真正定性,因为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色谱法本身的原理只是通过色谱柱将待测物质组份进行分离后再通过检测器进行检测,而且常用的FID,TCD,ECD,FPD等检测器本身并不能定性,只能进行相对定量检测计算;
之所以说气相色谱可以定性,那是是一种对照判断式定性,就是将通过在相同的色谱分析条件下在相同时间段内出现的峰认定为同一种物质。这种认定一般对已经物质的定性是准确的,但对未知物质和同分异构体是无法分别的;
气相色谱仪分析根据定量对照计算方法的不同分为:归一法,校正归一法,内标法,外标法等常用方法。
归一法:就是将所有峰数据的总数归一,根据各组份的峰面积在总面积中所占比例计算各组份的百分比,由于事实上检测器对不同的物质的响应因子并不相同,导致峰面积比在事实上并不能代表真实组份含量比,因此这是一种粗略的相对测控法,并不准确。常被用于工厂对已知组份生产过程的控制粗测,此时并不需要准确知道具体含量值,只需要知道比例范围是否发生变化。
㈥ HPLC分类及其原理
HPLC分类有很多种,可以根据不同的依据进行分类。
1. 根据流动相和固定相的极性不同,HPLC可以分为正相色谱和反相色谱。
正相高效液相色谱: 色谱柱中的固定相是由硅胶、氧化铝等极性化合物组成。当色谱运行时,由于样品中的极性化合物对固定相有较强的亲和力,使它们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比非极性化合物长,因此非极性化合物最先被洗脱出来。许多物质都可以用正相色谱法分析,但由于药物、食物和其他生物制品大都是非极性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不如反向色谱法广泛。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固定相由非极性化合物组成,如十八烷基硅烷、C18、C8等有机化合物。流动相是极性的。因此,极性高的化合物最先被洗脱,低极性或无极性的化合物最后洗脱。
HPLC大都是对药物、食品、生化分子等物质进行分析,而它们在自然界中都是极性物质(水溶性)。因此,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应用更为广泛。
2. 根据分离原理的不同,HPLC可分为以下六种。
亲和色谱: 主要利用样品与固定性之间的亲和性,实现分离。
离子交换色谱: 基于固定相与流动相的带电基团发生可逆交换,达到分离目的。离子交换树脂用于分离含有带电离子的样品。对于阴离子,使用阴离子交换树脂;对于阳离子,使用阳离子交换树脂。主要用于分离酸性和碱性化合物。
离子对色谱: 在反相色谱的流动相或固定相中加入离子配对剂,与样品中可电离的成分形成“对离子”。常用的离子配对剂有戊烷、己烷、庚烷或辛烷磺酸盐等。
吸附色谱: 是利用吸附性不同的原理,根据样品中的组分对固定相的亲和力不同而发生分离。
空间排阻色谱: 按样品中的组分的分子大小顺序进行分离。色谱柱是由琼脂糖、葡聚糖、聚丙烯酰胺等软凝胶制成,也可用烷基葡聚糖、聚苯乙烯等半刚性凝胶。
手性色谱: 用于分离样品中的光学活性异构体。固定相采用化学键合硅胶。常应用于医药、生物等领域。
3. 根据分析目的不同,HPLC可以分为分析型液相色谱和制备型液相色谱。
分析型液相色谱: 主要利用检测器对混合物中各组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制备型液相色谱: 主要是对混合物中各组分进行分离纯化。制备型的色谱柱和进样量都比分析型大。
4.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混合物的分离是由于流动相流过HPLC色谱柱完成的,其中流动相可以是单一的溶剂,也可以是混合溶剂,因此HPLC可以分为等度洗脱和梯度洗脱两种类型。
等度洗脱: 只有一种溶剂,所有的操作都是在一种溶剂下进行的。
梯度洗脱: 流动相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溶剂组成,并不断改变其浓度配比。
迪信泰检测平台以液相/气相为依托,组建国际领先的HPLC、LC-MS、GC-MS等检测平台,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高质量、快速、精准的一站式检测服务,涉及生物、食品、药物、化妆品、环境等多领域。
参考资料:Types Of HPLC | Their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㈦ 有哪些常用的色谱定量方法试比较它们的优缺点和使用范围
色谱分析常用的定量方法:归一化法、内标法和内加(增量)内标法、外标法。 1、面积归一化法优点是简便、准确,当操作条件变化时对结果影响较小,宜于分析多组分试样中各组分的含量。但是试样中所有组分必须全部出峰,因此,此法在使用中受到一定限制。 2、外标法是用纯物质配成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或直接购买不同浓度标准溶液)分别取一定体积,注入色谱仪,根据峰面积和浓度做标准曲线。在分析未知样时按与标准曲线相同的操作条件和方法,由标准曲线查出所需组分的浓度(现在在工作站上直接就能求出浓度)。此法要求进样准确,操作条件稳定,分析样品和标准曲线条件必须一致。 3、内标法是试样中所有组分不能全部出峰或只要求测定试样中某个或某几个组分时,可采用此法。内标法是在准确称取一定量的试样中,加入一定的标准物质(内标物),根据内标物和试样的质量以及色谱图上的相应峰面积,计算待测组分的含量。内标法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内标物,内标物应是试样中不存在的纯物质,物质与被测物质相近,能溶于样品中,但不能于样品发生反应。此法比较费事,一般不使用于快速分析。
㈧ 高效液相色谱有几种定量方法,其中哪种是比较精确的定量方法
峰面积法、峰高法、归一法、外标法。峰面积法是比较精确的定量方法
㈨ 采用hplc法和gc法测定的药物主成分含量时定量分析测定的方法有哪些
原题:
[药物分析]HPLC或GC法测定药物含量时常用内标法定量,其校正因子(F)值的计算公式为
选项:
A.F=A标/A内×C标/C内
B.F=A标/A标×C内/C内
C.F=A内/A标×C标/C内
D.F=A内/A标×C内/C标
E.F=A内/A内×C标/C标
答案:
C
㈩ HPLC采用归一化法定量有什么优点
高效液相色谱使用归一化法定量分析:
1.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A、样品中各组分均出峰,完全分离,且均有响应;B、进样量无须准确,要清楚每个组分的校正因子。
2.此方法的优点:简便、精确,进样量的多少与测定结果无关,操作条件(如流速,柱温)的变化对定量结果的影响较小。(但由于液相色谱所用检测器为选择性检测器,对很多组分没有响应,因此液相色谱法较少使用归一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