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固定资产的折旧计算方法通常有哪四种方法
我国会计准则中可选用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
1、平均年限法,又称直线法,是最简单并且常用的一种方法。此法是以固定资产的原价减去预计净残值除以预计使用年限,求得每年的折旧费用。在各年使用资产情况相同时,采用直线法比较恰当。
2、工作量法,又称变动费用法。是根据实际工作量计提折旧额的一种方法。理论依据在于资产价值的降低是资产使用状况的函数。根据企业的经营活动情况或设备的使用状况来计提折旧。假定固定资产成本代表了购买一定数量的服务单位,然后按服务单位分配成本。
3、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最后两年的前面各年,用年限平均法折旧率的两倍作为固定的折旧率乘以逐年递减的固定资产期初净值,得出各年应提折旧额的一种加速折旧的方法。在双倍余额递减法下,必须注意不能使固定资产的净值低于其预计净残值以下。
4、年数总和法,又称年限合计法,是将固定资产的原价减去预计净残值的余额乘以一个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寿命为分子、以预计使用寿命逐年数字之和为分母的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
(1)折旧方法的比较与分析扩展阅读:
双倍余额递减法的计算公式
1、年折旧率=2÷预计的折旧年限×100%,年折旧额=固定资产期初折余价值×年折旧率。
2、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3、月折旧额=年初固定资产折余价值×月折旧率。
4、固定资产期初账面净值=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
5、最后两年每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净残值)/2。
Ⅱ 毕业论文—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比较分析
折旧计算的方法 从上讲,在选择折旧方法时应考虑以上因素,但实际操作中,在多数情况下,仅是一个或少数因素起决定作用,作用小的其他因素则可以略而不计。通常在普遍使用的几种折旧方法中假若某种方法一般来看是合理的,或是符合所得税法要求的,就可选用这种方法。折旧的方法是经国家确认的企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所应遵循的规则,通常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直线法,一类是加速折旧法。财政部结合我国企业现状和实际要求,改革了单一的折旧方法,增加了加速折旧法,允许企业多种折旧方法并存。企业可采用的折旧方法一般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行驶里程法、加速折旧法等。加速折旧法包括余额递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率递减法、年金法和偿债基金法等。考虑我国实际情况,财政部规定企业可选择的折旧方法一般有4种,即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根据企业的现状及国家的财政承受能力,我国对实行加速折旧方法的范围也作了限定,对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技术进步快的生产企业、船舶企业、生产“母机”的机械企业、飞机和汽车制造企业、化工和医药生产企业以及其他经财政部批准的行业企业,其机器设备可以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加速计提折旧。
2.2 对几种常见折旧法的探讨 虽然折旧的方法有很多,但我国允许企业选用的折旧方法只有以下4种:直线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要变更需在财务报表的附注中加以说明〔4〕。近年来,人们对加速折旧法表示强烈的兴趣,笔者也认为此方法相对其他方法更加切合实际,覆盖问题更全面,下面对4种方法进行叙述和比较。
2.2.1 直线法 直线法即平均年限法,它假定折旧是由于时间的推移而不是使用的关系,认为服务潜力降低的决定因素是随时间推移所造成的陈旧和破坏,而不是使用所造成的有形磨损。因而假定资产的服务潜力在各个会计期间所使用的服务总成本是相同的,而不管其实际使用程度如何。
由于直线法模式简单,只有在以下各项条件之下才是正确的:(1)利息因素可以略而不计,或投资成本假定为零;(2)修理和维修费用在整个资产使用年限内是固定不变的;(3)最后一年资产的效率与最初一年是相同的;(4)使用资产所取得的收入(或现金流量)在整个使用年限内是固定不变的;(5)各种必要的估计(包括预期使用年限)都是可予以相当确定的预计的。
由于以上各项因素的不确定性,要使任何折旧方法对所有各种因素都考虑到是有困难的。如果有些因素可以适当抵消,通常都认为直线法最为适宜。例如:操作效率的降低及修理和维修费用的增加,恰好为收入的增加及保险费和财产税的减少所抵消。此外,由于直线法通俗易懂,核算简便,同时根据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固定资产有效使用期内各年度或月份提取的折旧额相等,使企业产品成本稳定并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但同时直线法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它忽略了折现因素,按直线法计算的净利,会给人们以投入资本总额的收入率在不断提高的假象。
2.2.2 工作量法 工作量法是按照期内固定资产的预计完成的工作量来计提折旧的一种。实质上,工作量法是平均年限法的补充和延伸。根据规定,专业车队的客、货运汽车、大型设备以及大型建筑施工机械可采用工作量法计提折旧。由于各种专业设备具有不同的工作量指标,因而,工作量法又有行驶里程折旧法和工作小时折旧法之分。工作量法假定折旧是一项变动的,而不是固定的费用,即假定资产价值的降低不是由于时间的推移,而是由于使用的缘故。
对于许多种资产来讲,工作量法这一假定是合理的,特别是在有形磨损比折旧更为重要。
因而,如果某项资产在年度内没有使用,就不应计列折旧费用,因为资产的服务价值并没有降低。即使折旧是确定资产预期使用年限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其折旧是可以预见的,并且,资产的大概使用状况是可以估计的,就可以使用以经营活动为依据的折旧方法,使用这种折旧方法的主要目的是按每个服务单位分配投入价值,对服务价值降低的计量则是次要的。
尽管在资产的服务价值随使用而降低的情况下,工作量法看来还是十分理想,但在使用中它往往存在一些严重缺点:(1)即使每年的折旧费用是变动的,工作量法仍然类似于直线法。因为它假定每一服务单位分配等量的折旧费,但是,假定每一服务单位的成本相等是没有根据的。而且,由于在后期有些服务单位尚有待于日后使用,整个服务价值的降低事实上并不是均匀的,除非假定利率为零;(2)工作量法未能考虑到修理和维修费用的递增,以及操作效率或收入的递减等因素。
2.2.3 加速折旧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都是加速折旧法的一种。主张采用加速折旧法的各项条件是:(1)在不考虑资本的利息或成本的情况下递减每年的服务贡献;(2)操作效率的降低会导致其他业务费用的增加;(3)资产价值早期降低很多,后期降低较少;(4)即使早期和后期耗用的服务价值相同,其折现价值也不同,因而早期服务价值成本要比后期大;(5)修理和维修费用的递增;(6)现金收入逐年降低;(7)由于存在着折旧的可能性所造成的以后年度收入的不确定性。
主张采用加速折旧法的一个主要论据是资产净收入贡献的递减与操作效率是相互关联的,并对各期应负担的折旧费具有同样的。资产净收入的减少可能是由于资产在后期需要更多的修理时间和修理费用,或过度使用易于发生事故,因而减少使用,也可能是由于操作效率降低而产量减少。操作效率降低还会造成燃料成本和人工成本的升高,或者在原料使用方面造成较大的浪费。所有这些均说明资产的净收入在后期要少于早期,因而,即使不计利息成本,资产净收入的减少也证明使用加速折旧法是合理的。
预期现金收入的递减也是采用加速折旧法的一个理由,可以认为,资产的原始成本在早期获取收入过程中所耗用的要比后期大,因此早期折旧费应大于后期。
修理和维修费是逐年递增的,为了补偿递增的修理和维修费,应采用加速折旧法。修理和维修费用与折旧是相关的,应该包括在服务的总成本或净收入的计算中。
折旧费分配中最难处理的一个因素是不确定性。预期使用年限、预期净收入和未来的修理和维修费用,均具有不确定性。在大多数情况下,不确定性可根据风险选择所调整的期望值,将不确定数值转化为单一的确定数值。收入的不确定性为加速折旧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因为早期收入比晚期收入更有把握,在开始指定投资决策时,对晚期收入所打的折扣应当更大些,所以,应将大部分资产成本分配于早期。虽然这些不确定因素不足以证明加速折旧法就是合理的,但相对其他方法而言,加速折旧是最趋于现金收支的一种方法。
Ⅲ 企业如何选择合理的折旧方法及建议
现在的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加速折旧的方法。
固定资产是企业一项很重要的资产, 其折旧作为成本会影响企业的所得税费用,进而影响企业的收益,同时折旧作为一种非付现成本,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转。因而,合理选择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我国会计制度允许使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和加速折旧方法中的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
一、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比较:
常用的固定资产折旧计算方法分为两类:直线法和加速法。
(一)直线法
直线法是指按照使用年限或完成的工作量平均计提折旧的方法,主要包括年限平均法和工作量法。
1、年限平均法。年限平均法是根据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扣除预计残值,按预计使用年限平均计提折旧的一种方法。它将折旧均衡分配于使用期内的各个期间。
2、工作量法。工作量法是假定固定资产的服务潜力会随着使用程度而减退,因此,将年限平均法中固定资产的有效使用年限改为使用这项资产所能生产的产品或劳务数量。
不同的固定资产,其工作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对于运输设备来说,其工作量表现为运输里程;对于机器设备来说,其工作量表现为机器工时。
(二)加速法
主要包括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
1、年数总和法。年数总和法,是将固定资产的原值减去净残值后的净额率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毎年的折旧额。这个递减分数分子代表固定资产尚可使用的年数,分母代表使用年数的数字总和。
2、双倍余额递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期期初固定资产账面余额和双倍直线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方法。
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不同对所得税的影响分析
第一,不同的折旧方法对于固定资产价值补偿和补偿时间会造成早晚不同。
第二,不同折旧方法导致的年折旧额提取直接影响到企业利润额受冲减的程度,因而造成累进税制下纳税额的差异及比例税制下纳税义务承担时间的差异。企业正是利用这些差异来比较和分析,以选择最优的折旧方法,达到最佳税收效益。
第三,从企业税负来看,在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的情况下,不同的折旧方法会使企业承担的税负轻重不同。
但在比例税率的情况下,采用加速折旧法对企业更为有利。因为加速折旧法使固定资产成本在使用期限内加快补偿,企业前期利润少,纳税少;纳税较多,从而起到延期纳税的作用。
三、对企业选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合理选, 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是企业税收筹划的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对企业选用资产折旧方法,特提出下列建议:
第一,年限平均法的特点是每年折旧额相同,但缺点是随着固定资产的修理费越来越多,到资产的使用后期,修理费和折旧额会大大髙于固定资产购入额,从而影响企业的所得税额和利润,
第二,采用加速折旧法,可使固定资产成本在使用期限中加快得到补偿。 并不是指固定资产提前报废或多提折旧。因为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提折旧,从固定资产全部使用期间来看,折旧总额不变, 对企业的净收益总额并无影响。各个具体年份来看,由于采用加速的拆法,使应计折旧额在固定资产使用前一提较多而后期摊提较少,必然使企业前期相对较少而后期较多。
第三,企业在选择折旧方法时,考虑税收筹划收益如何。加速折旧方法前期折旧额大,后期折旧额小,就递延了部分的所得税款,相当于从国家那里得到一笔无息贷款。
综上所述,固定资产的折旧会影响到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的轻重、多少直接影响到企业税后净利润的形成,关系到企业的切身利益。因此合理选择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能给企业带来一笔较大的税收收益。
Ⅳ 我国可以采用的折旧计提方法有哪些,对比分析它们的特点
年限平均法
年限平均法又称直线法,是指将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均衡地分摊到固定资
产预计使用寿命内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计算的每期折旧额均相等。 年折旧额=(原价-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原价×(1-预计净残值/原价)÷预计使用年限=原价×年折旧率 月折旧额=年折旧额/12
工作量法
工作量法下每年的折旧额会随资产的工作量而不断变化。一般资产在不同年度工作量差别较大的,适于采用工作量法计提折旧,比如汽车等应按照工作量法计提折旧。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1-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 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实际工作量×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特点:不是每一个会计期间的折旧额都是相等的。
双倍余额递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用直线法折旧率的两倍作为固定的折旧率乘以逐年递减的固定资产期初净值,得出各年应提折旧额的方法。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不考虑净残值)×2/预计使用年限 注意:最后两年将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按照直线法计提折旧。
年数总和法
年数总和法又称折旧年限积数法或级数递减法,是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法的一种。它是将固定资产的原值减去残值后的净额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确定固定资产折旧额的一种方法。逐年递减分数的分子代表固定资产尚可使用的年数;分母代表使用年数的逐年数字之总和,假定使用年限为n年,分母即为1+2+3+……+n=n(n+1)÷2,相关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额=(原价-预计净残值)×年折旧率 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寿命的年数总和×100%
Ⅳ 工程经济学终: 简述常用的几种折旧法的区别
1、平均年限法(基于入账原值和预计使用期间): 该公式是一种静态直线折旧法,固定资产每期折旧额是根据建立卡片时的 入账原值、入账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期间计算的。公式计算没有考虑入 账前的累计折旧及已提折旧期间数的影响。在以后使用期间,折旧要素的 变动也不会影响各月计提的折旧金额。该折旧方法计算简单,能够保证月 折旧额一直保持不变,但如果在固定资产使用期间内发生了折旧要素的调 整,需要同时将折旧公式调整为动态平均法。
2、平均年限法(基于入账净值和剩余使用期间): 与公式一相同,区别是该公式计算折旧时是基于入账净值和入账剩余使用 期间考虑的。如果你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了原值等折旧要素的调整,并且希 望相应的调整各月折旧额,请在变动的同时选择动态平均法。
3、工作量法: 工作量法是根据固定资产每期实际完成的工作量来计算各期折旧额的。每 期提折旧前必须录入当期工作量。另外,自定义的工作量法公式必须选择 “按工作量法折旧”。
4、年数总和法: 一种加速折旧法,注意使用该法一定要选择“以年为计算基础”。
5、双倍余额递减法: 一种加速折旧法,注意使用该法一定要选择“以年为计算基础”。
Ⅵ 累计折旧方法之间的比较
1.年限平均法(特点:将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均衡地分摊到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内,采用这种方法计算的每期的折旧额是相等的)
公式: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寿命】*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月折旧率
2.工作量法(根据实际工作量计算每期应计提折旧额的一种方法)
公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1-预计净残值 率)】/预计总工作量
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3.双倍余额递减法(一般应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到期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净值平均摊销)
公式: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年限】*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每月月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月折旧率
4.年数总和法(指将固定资产的原价减去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
公式: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寿命的年数总和】*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预计净残值)*月折旧率
在参考资料的网址里是网络文库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方法的总结!
Ⅶ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都有哪几种区别都是什么
考虑我国实际情况,财政部规定企业可选择的折旧方法一般有4种,即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
1.年限平均法
年限平均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寿命(年)×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月折旧率
【例1】甲公司有一幢厂房,原价为5000000元,预计可使用20年,预计报废时的净残值率为2%。该厂房的折旧率和折旧额的计算如下:
年折旧率=(1-2%)/20=4.9%
月折旧率=4.9%/12=0.41%
月折旧额=5000000×0.41%=20500(元)
本例采用的是年限平均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其特点是将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均衡地分摊到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内,采用这种方法计算的每期折旧额是相等的。
使用年限平均法的优点是:①计算简单、容易理解;②由于每年的折旧额相同,使企业产品成本稳定并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缺点是:①只着重固定资产使用的长短,忽略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强度及效率;②也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2.工作量法
工作量法的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
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例2】某企业的一辆运货卡车的原价为600000元,预计总行驶里程为500000公里,预计报废时的净残值率为5%,本月行驶4000公里。该辆汽车的月折旧额计算如下:
单位里程折旧额=600000×(1-5%)/500000=1.14(元/公里)
本月折旧额=4000×1.14=4560(元)本例采用工作量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工作量法是指根据实际工作量计算每期应提折旧额的一种方法。
使用工作量法的优点是:①简单明了、容易计算;②计体的折旧额与固定资产的使用程度想联系,既充分考虑了固定资产的有形损耗因素的影响,又符合配比原则;③按照实际使用过程磨损程度计算,能正确反映运输工具、精密设备等使用程度,而且把折旧费用与业务成果联系起来。
缺点:①即使每年的折旧费用是变动的,工作量法仍然类似于直线法。②工作量法没能考虑到修理和维修费用的递增,以及操作效率或收入的递减等因素。③是对固定资产的工作总量难以可靠的估计,也没有考虑到无形损耗和自然损耗等问题。
3.双倍余额递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寿命(年)×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每月月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月折旧率
使用双倍余额递减法的优点是:①计算折旧的基数不是固定资产原值而是净值;②折旧率按同等条件下直线法折旧率的2倍计算;③考虑到了资金的时间价值。
缺点是:①计算年折旧额时都比较繁琐,费时费力,且容易出错;②计算公式中当直线法折旧大于双倍余额递减法折旧时,改用直线法本身也不符合加速折旧的原理。
【例3】某企业一项固定资产的原价为100000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每年的折旧额计算如下:
年折旧率=2/5×100%=40%
第1年应提的折旧额=1000000×40%=400000(元)
第2年应提的折旧额=(1000000—400000)×40%=240000(元)
第3年应提的折旧额=(600000—240000)×40%=144000(元)
从第4年起改用年限平均法(直线法)计提折旧。
第4年、第5年的年折旧额=[(360000-144000)-4000]/2=10600(元)
每年各月折旧额根据年折旧额除以12来计算。
本例采用了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双倍余额递减法是指在不考虑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期期初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后的金额和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方法。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一般应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到期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净值平均摊销。
4.年数总和法
年数总和法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预计使用寿命-已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寿命×(预计使用寿命+1)/2×100%
或者:
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寿命的年数总和×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月折旧额
使用年数总和法的优点是:①计提折旧的基数不变;考虑了修理和维修费用的递增,以及操作效率或收入的递减等因素;②充分考虑到无形损耗和自然损耗等问题。缺点是:折旧率逐年降低,计算起来比较麻烦,容易出错。
(7)折旧方法的比较与分析扩展阅读
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的系统分摊。
使用寿命是指固定资产预期使用的期限。有些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也可以用该资产所能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的数量来表示。
应计折旧额是指应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原价扣除其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如已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还应扣除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
参考资料:网络-固定资产折旧
Ⅷ 各种折旧方法要怎么比较
一家企业有着多种多样的资产,对于不同的固定资产,应选择不同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企业在选择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时,主要应考虑以下因素:
1.固定资产的使用规律
固定资产可以连续地参加若干生产周期的生产而保持其原有的形态,固定资产的价值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转移到成本和费用之中。根据固定资产的使用规律,固定资产在使用初期,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较高,而在其使用后期,其所能够带来的经济价值越来越小。
2.固定资产的磨损状况
固定资产的折旧实际上反映的是固定资产的磨损值,固定资产的磨损包括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两个方面。在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时,首先必须得考虑这两个因素。在科技越来越进步的今天,固定资产的磨损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无形损耗上,所以在折旧方法的选择上,充分考虑科技进步是非常重要的。
3.要考虑固定资产折旧对纳税的影响
在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时,还应考虑其对企业纳税的影响。对大型企业而言,纳税是企业的重大支出,而不同的折旧方法对企业的税负有着不同的影响。一般而言,在比例税下,若税率不变,则选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加速折旧方法较为有利;相反,而在累进税下,则选用年限平均法进行折旧比较有利。
4.要考虑固定资产折旧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所有的企业都必须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因此,企业在选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时,也必须考虑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对企业利润的影响。众所周知,企业的利润等于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而固定资产折旧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影响企业成本,进而影响企业利润,所以选用加速折旧法较为有利。
Ⅸ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几种各有什么不同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五种;各个折旧方法的折旧额和折旧速度都有所不同。
平均年限折旧法一:
月折旧率=(1―残值率)÷预计使用月份
月折旧额=月折旧率×原值=(原值―残值)÷预计使用月份
原值=残值×残值率
可以看出,平均年限折旧法一只与三个参数相关:原值、残值(或残值率)、预计使用月份。折旧的多少与“累计折旧”、“已计提月份(已计提月份小于预计月份时)”无关。
平均年限折旧法二:
月折旧额=(原值―残值―累计折旧)÷(预计使用月份―已提月份)
月折旧率=月折旧额÷(原值―残值)=[1―累计折旧÷(原值―残值)]÷(预计使用月份―已提月份)
在平均年限折旧法中,折旧金额与原值、累计折旧、残值、预计使用月份、已提月份共五个参数相关。
如果累计折旧与已计提月份均为0,则两种折旧方法中的月折旧额是一样的,但是月折旧率不同。
年数总和法:
年数总和法是将固定资产的原值减去残值后的净额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折旧年限―已使用年数)
÷ [折旧年限×(折旧年限+1)÷2]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月折旧率
双倍余额递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残值的情况下,按双倍直线折旧率和固定资产净值来计算折旧的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2÷折旧年限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月折旧率。
采用此法,应当在其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到期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净额平均摊销。
工作量法:
工作量法是根据实际工作量计提折旧额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每一工作量折旧额
=(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殖)÷
规定的总工作量
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每一工作量折旧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