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新构造运动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案例

新构造运动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案例

发布时间:2022-11-16 03:36:51

1. 构造及新构造运动

一、构造变迁

各个时代沉积形成的矿源层,岩浆作用形成的矿源体、热液作用形成的矿源体,一般都深埋地下,远离风化带。特别是时代越老的矿源体(层)应该埋得越深。由于各时期构造运动,褶皱、断裂等变形,使矿源体(层)升高或降低,才使一些矿源体(层)抬升进入风化带成矿。这是由于构造运动作用下矿源体变迁的结果,为风化作用创造了有利成矿条件。

二、新构造运动

1.新构造运动特征

广西陆壳在燕山运动形成的构造景观的基础上自新近纪中新世以来总体为大面积抬升,形成多级夷平面、多级河流阶地及多层岩溶洞穴,表现为阶段性不均匀差异性运动,在不同地质时期有不同的升降,同期不同地质单元升降幅度也有差异。根据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1994年研究结果,差异性升降主要表现有以下特征(表2-15)。

表2-15 广西新构造运动地壳升降变化

(1)断块式差异升降

由于云贵高原抬升而使广西成为西北高、东南低的斜坡带,从靖西高坡带(准高原)标高800m,向东至左江河谷地为150m,形成多级毗梯瀑布,节节下降,德天瀑布落差40m,硕龙隧道瀑布落差20m余,硕龙电站四级瀑布落差仅10m余;田阳福禄河长约40km,从发源地桥业至电站长约20km河段共有大小瀑布群108级,落差大的10m余,小的1m,宽者70m多,窄者10m多,其中驮双瀑布落差15m,宽约70m多,最后注入右江。

(2)新、老断裂活动

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一些老断裂重新活动。根据广西水电设计院光耀华提供实测资料,巴马-昆仑关断裂于早更新世、晚更新世还重新活动(F4),右江坝址8号洞热释光法测年为36±2.3至46.3±3.5万年,F4断层泥测得年龄值为中更新世[1],铀系法为32.07±6.6至25.61±4.38万年。反映桂西地区北西向老断裂更新世活动相当剧烈。

新断裂近年陆续被发现,南宁盆地、百色盆地较为明显。南宁盆地已发现第四纪断裂有西乡塘-韦村断裂、屋背岭断裂、先生岭断裂,百色盆地有田东坡算断裂等。一般长50m 25km,断距3 16m,多为正断层性质。

根据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1994年研究,广西主要活动性断裂有13条,其特征综合如表2-16。

表2-16 广西活动性断裂特征

续表

(3)地震

根据《广西地震年表资料》记载,自公元288 1996年间广西曾发生过地震266次,其中破坏性大的地震13次,四级以上地震主要分布北东东向岑溪-博白、灵山-藤县,北西向的右江、那坡、丹池等断裂带上。

2.新构造运动结果

(1)在古构造(燕山期及其以前的构造)景观基础上,地形升高降低,导致不同的风化剥蚀差异,造就了目前的地貌景观。

(2)深埋于地下的矿源体(层)被抬升进入风化带促使风化矿床进行成矿作用或对矿床进行破坏(已形成的风化矿床被剥蚀)。

2. 新构造地质调查

新构造运动主要指第四纪以来,造成地壳形变或新构造运动形迹的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研究对探讨大地构造成因起到将今论古的作用,为地震预报提供依据,促进动植物和古人类的演化,可以解释大陆地表和海洋盆地的现代地形特征,对研究第四纪沉积有特殊意义。

新构造类型的划分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或原则,但一般认为,主要有升降运动、褶皱运动、断裂运动等类型。

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大致有多层地形,如夷平面、阶地(包括河流、海、湖,洪积等)、溶洞等,地形高低变化,切割程度,河谷形态,水系分布,地下水位,沉积厚度,岩相变化,沉积物类型及其组合,地质构造(断裂、褶皱、岩层倾斜、节理、裂隙、地层不整合等),古地震,古火山,古迹,地热异常及温泉,地应力值变化,以及其他各种地球物理异常值等。

1.多层地形的调查

多层地形是指地表在内外营力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两级或两级以上的具有阶梯状态特征的一种层状地貌形态。多层地形中常见的有夷平面、阶地和溶洞等。多层地形是新构造运动研究的有效方法,特别是研究新构造运动的间歇性特点很具有代表性。

(1)夷平面的调查

夷平面是指在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时期,由于外力长期的削高填低作用或称夷平作用,夷平了由构造运动所创造的崎岖起伏的地形和构造面,形成向侵蚀基准面方向趋近的平缓起伏的地形。

夷平面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在没有变形的情况下,同级夷平面的高差不大(即地形面平缓起伏);②分布广泛,不受岩性、构造的影响,切割了不同岩性、不同时代的地层;③同级夷平面有相似的地形形态和地貌组合形态;④夷平面上有相应的堆积物,常见有红土残积物和冲积层。夷平面的年代确定可以采取内插法、相关沉积法、区域对比法。

研究夷平面的形变,首先要弄清是否是时代相同的同期夷平面。夷平面的高度测定是研究山区新构造运动上升幅度的可贵资料。对夷平面的研究,在调查前,可在室内对大比例尺(如1∶5万等)的地形图进行分析,绘制出一张解释图,然后带到野外进行调查和验证。在调查中,可绘制夷平面地貌削面图,以及等值线图或其他图解等。

(2)阶地的调查

阶地按成因不同,可分为河成、海成、湖成和洪水形成等。本节重点介绍河流阶地。过去不同时期的河谷底部(河床和河漫滩部分),由于河流下切侵蚀,而被抬升超出一般洪水期水面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谷坡上,这种地貌称为河流阶地。其特点主要是阶梯状,一般洪水不淹没,沿河道两侧谷坡断续分布。阶地的形成必须有两个阶段首先在相对稳定时期的侧蚀作用阶段,形成河床及河漫滩;之后由各种因素(主要是构造运动)引起河道上升,产生了河流的急剧下切作用。阶地的形成原因有多种,但主要原因是因地壳上升或者下降而形成的,这是新构造运动的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构造运动形成的阶地主要有河流横剖面法和河谷纵剖面法两种。

(3)溶洞的调查

溶洞在灰岩出露区,特别是华南和西南一带特别发育。溶洞的形成因素之一就是地下水的作用,地下水位在没有构造因素影响的情况下,一般都保持不变,稳定时期长,溶洞发育。一旦地壳运动将此区抬升,而地下水位也随之相对下降,早期的溶洞抬到了地下水位以上的高度,如此反复形成了多层溶洞地貌现象。

2.河谷形态及水文网的调查

河谷及水文网类型很多,但与新构造运动有关的,属河谷形态类型的主要有“V”型谷、先成谷、后成谷及袭夺谷。

“V”型谷是老河谷受地壳急速抬升而形成的峡谷,但多数代表河谷形成初期的形态,其特点表现为谷地深、谷坡陡、比降大、多急流和瀑布,是由地壳迅速上升,河流强烈下切而成。

先成谷为早期形成的河流,后因某段发生地壳隆起而未改道,原位下切,保持谷道不变。这些河谷一般多发生在峡谷地段,反映了地壳运动时代较新。

后成谷形成于构造变动之后,即在老构造变动后,开始形成小型河谷。随之,地壳下降,沉积了大量的堆积物,覆盖在老地层之上。后来,地壳上升,早期发育的小型河流沿着新地层顺坡继续发育,深切底部老地层,不受老地层构造形态的影响,保持河道不变。

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不同,侵蚀作用强的一条河流夺取了侵蚀力较弱河流的水,这种河谷为袭夺谷。袭夺谷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新构造运动的影响。

水系或水文网形态很多,常见的与新构造运动有关的有辐射状水系、聚心状水系、网格状水系、平行状水系、环状水系以及其他的水系同向偏转和河道变迁等。

3.沉积厚度的调查

堆积物主要出露在新构造运动的下降地区,沉积物的厚度变化是剥蚀与堆积,上升与下降等地质作用所引起的。反映这种新构造运动的堆积物,主要出露在许多山麓区和山区。一般说来,沉积物厚度越大,反映盆地的沉降幅度就越大,或者说盆地断陷或凹陷也越深。沉积物突然变薄或变厚,可能与断裂活动有关,在地堑或裂谷式盆地中,因断层带阶梯状下降、中部断陷最深,沉积也就最厚。在断陷幅度大的地方沉积厚度就大,特别在强烈上升的深大断裂的下降盘,其沉积厚度是相当大的,如渭河裂谷盆地,在西安附近,新生代沉积厚度达5000m左右。因此,为了分析沉积区内的新隆起、新凹陷(或断陷)和新断裂的分布规律,以及它们的活动、活动幅度和速率、沉降中心等,就必须收集研究地区的物探和钻孔资料,仔细分析不同时代的地层,编制各种图件,如基岩埋深图、不同时期地层的等厚线图、某时期的湖相顶面等深线图等。

4.岩相变化的调查

岩相变化包括成因上和岩性上的变化。成因上的变化主要是成通过它们的变迁和相互间的叠置关系来分析新构造运动的升降特点。岩性上的变化是指沉积物颗粒的粗细变化。一般来说,粗颗粒反映构造运动强烈,细颗粒反映构造运动微弱或稳定。如湖沼相堆积物中,主要以粉砂、淤泥、亚黏土类物质为主,颗粒均较细,反映了上升运动微弱,或相对稳定;而山麓地带的大量堆积物均是粗粒状的卵石层,特别是西北地区普遍发育,说明了强烈的上升运动,而且速度较快,反映该地区剥蚀能力很强。

5.堆积物类型及其组合关系的调查

堆积物的成因类型一般与一定的沉积环境有关。不同的沉积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又反映了构造运动的强弱和性质。干冷气候环境除了气候变化外,可以由地壳上升运动造成。相反红土型可因地壳下降或相对稳定时产生。再如,重力堆积一般产生在陡坡>45°的条件下,而这种条件的造成,又往往与强烈上升运动而引起的强烈下切作用有关。在坡度较小的情况下,便形成坡积物。

6.新构造的调查

新构造主要有褶皱、断裂、节理、裂隙、倾斜岩层及不整合等。新构造可以保存在老地层中,也可以直接在新地层中出现。在老地层中不易被识别,往往容易忽视;而新地层中的构造比较直观,只要发现,一般就能认定。需要指出的是,新地层中的构造不完全是构造运动所引起的,还包含有外力作用和人为因素。这些外力作用形成的构造都是假构造,在研究新构造中都应加以排除。

3. 新构造运动的形式

第四纪以来在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下,河南平原构造活动有增无减。在2.60Ma的时间内,最大沉降幅度达400余米。因此,新构造运动更是控制着河南平原第四系分布和地质地貌演化的内在因素。根据本次研究目的和内容,兹仅对第四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加以分析。

第四纪以来河南平原新构造运动比较活跃,主要表现形式有3种:

4.2.1.1 面状升降运动

河南平原周边山区和山前地带,第四纪以来基本上处于上升阶段,大面积遭到侵蚀剥蚀,仅在山区的沟谷中和山前河流出口处等低洼地段堆积了厚度不大的第四纪堆积物。由于间歇性的上升或上升强弱的不等,在河流两侧形成了1~2级阶地,如淇河、伊洛河、双洎河、汝河等河流阶地。在平原区南部由于秦岭褶皱带上升的结果,使淮河南岸分布着一级阶地,阶地面高于河床5~7m。在山前一带与河流阶地也相应地分布着多级冲洪积扇,呈串珠状、叠置状出现。最典型的是太行山前的峪河、山门河和安阳河冲洪积扇等。其次双洎河、沙汝河等也有2~3期冲洪积扇分布。

平原区长期处于下降状态,堆积了较厚的第四纪沉积物。由于差异性作用,其堆积物厚薄不均,呈现出西薄东厚的特征。平原西部这种西升东降的掀斜运动,决定了河南平原第四纪堆积物的源、汇区分布和堆积地貌的总体形态。

4.2.1.2 线状升降运动

区内第四纪断裂在山前一带自然露头中可见不少。图4.2所示鹤壁市淇河左岸正断层不仅切穿了新近纪地层,而且断开了第四纪泥河湾阶砂砾石层。

在君庄一带淇河沿着君庄断层延伸,因受断层的影响,使该河两岸地层显然不对称(图4.3)。

图4.2 鹤壁市鼓洞南淇河左岸断层素描图

图4.3 鹤壁市君庄断层切过淇河剖面图

在孟津县军帐60余米厚的剖面上明显看到第四纪泥河湾阶中段被断开,后因运动方向改变,上盘上升,使上覆第四纪萨拉乌苏阶黄土层产生相反方向的错动(图4.4)。

图4.4 孟津县军帐地质剖面素描图

图4.4中各地层情况如下:

①粉红色、灰白色粉砂岩,砂岩黏土互层,粉砂岩具水平层理,砂岩具交错层理,黏土岩有薄层理波纹。砂岩、粉砂岩胶结疏松略向南倾斜。

②橘红色黏土,黏土钙核层互层,黏土干硬、易碎,风化呈块状,下部有粉砂岩及砂砾石层,砾石含量较少,分选较差。

③浅黄色黄土状亚黏土,含钙核,中夹钙核层,下部略具红色。

上蔡县岗西侧南北向断裂控制了上蔡岗延伸方向,东侧上升,西侧下降(图4.5)。

正阳岗由于断层产生的垂直差异运动,使得江河支流出现悬谷。如此例子还有很多。

平原区内第四纪松散层中的断层,因被掩埋而难以识别。但通过卫片解译、物探、钻探和地质剖面图综合分析等手段,仍可看出明显的构造形迹。如汤(阴)东断裂在物探、地貌、卫片等资料中都有明显的反映。浚县火车站-四十五里岗剖面,由于此断层的活动,断层两盘地层岩性明显不同,上升盘由新近纪沉积物构成,下降盘为第四纪泥河湾期钙质黏土及钙质黏土夹砾石,地面出露则为第四纪萨拉乌苏阶的黄土状亚砂土。推测垂直断距至少40m(图4.6)。

聊城-兰考断裂隐伏于平原第四纪地层中,近几年来不少学者结合黄河下游悬河稳定性问题开展了较深入的研究。从图4.7看出,断裂两侧第四系泥河湾阶、周口店阶底板埋深均有明显的落差,西盘下沉,东盘相对上升,其断距分别约65m(Qp1)和35m(Qp2),萨拉乌苏阶地层底板也有7m左右的落差。

图4.5 上蔡县第四纪地质剖面图

图4.6 浚县火车站-四十五里岗汤东断裂剖面图

图4.7 聊城-兰考断裂两侧第四纪地质剖面图

(据王学潮,等,2001)

从该断裂两侧全新世地层埋深来看(图4.8),断裂西盘底界埋深达38m,而东盘底界埋深普遍在24~26m之间,落差有10余米。聊兰隐伏断裂除切割了更新世地层外,在浅表地层上亦有着明显的表现,控制了全新世早期地层的分布。

图4.8 聊城-兰考断裂两侧全新世地层及黑色淤泥层地质剖面图

(据王学潮,等,2001)

水准测量资料表明,断裂两盘相对垂直运动速度最大可达到16mm/a以上,下盘相对下降,在范县濮城镇彭楼集一带垂直运动速度为-7.0mm/a;上盘则剧烈上升,在鄄城董口乡车庄村运动速度为+5.9mm/a,速度差为13.0mm/a。黄河河道形态上表现为由游荡型转变为过渡型再向弯曲型的转变,即由地壳下降区域向地壳相对上升区域过渡。

郑州-商丘第四纪地质剖面(图4.9),于中牟县西部贾堂—占李一带发现岩性差异明显,占李为亚黏土、亚砂土夹砂层;贾堂为厚层黏土夹砂层,二者相距仅4km,地层差别之大而直接接触的可能性不大。通过与基底断裂相互分析印证,系基底构造复活导致第四纪地层发生断裂的结果。

图4.9 中牟县小官庄—后丘堂第四纪地质剖面图

4.2.1.3 地震、地裂及大地变形

据研究,近0.20Ma以来中国北方的构造活动十分活跃,构造运动更是十分普遍,曾出现过5次构造活动期,年龄分别为距今0.20Ma、0.10Ma、0.07Ma、0.007Ma和0.003Ma,发生了两期火山活动。运动幅度与速率呈波动性递增(图4.10),它在第四纪地质地貌演化进程中扮演了比较重要的角色。

1959~1971年,河南省地震局对安阳一带进行的重复水准测量结果表明,鹤壁以西的太行山区处于持续上升状态,年上升速率3mm;而汤阴地堑及浚县一带以持续下降为主,年沉降速率可达2mm左右(图4.11)。1959~1965年,黄河水利委员会自郑州—兰考、范县沿黄河开展了水准测量。结果表明,开封坳陷由于黄河断裂、聊兰断裂继续活动,仍处于沉降过程中,沉降中心在郑州、濮阳、东明、菏泽一带(图4.12)。

1974年7月、10月在大别山北麓的固始、商城、淮滨、潢川、息县以及安徽的霍邱等11个县境内,1万多平方千米范围内先后发生地裂,长度一般为20~100m,个别达400m,宽一般为10~20cm,个别大于50cm,以近东西向最为发育。这种大面积发生的地裂,当与活动断裂存在内在的关系。

历史上,河南发生的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且近几年来有频发之势。如2007年11月26日,河南淮滨县发生2.7级地震;2008年3月10日,河南封丘、长垣与兰考交界发生4.3级地震;2008年4月9日,河南濮阳发生4.4级地震等。从有史记载以来,到2008年底止,河南发生4级以上地震近30次,其中最大震级为6级。这些地震同北北东、东西和北西向构造活动有关,多发生在这些构造的交叉、复合和转弯的部位。

图4.10 中国北方若干地区0.20Ma以来垂直运动速率图

图4.11 豫北地区地形变年速率等值线图

图4.12 沉降中心地面垂直形变图

4. 新构造运动与新构造

“新构造运动(neotectonic movement & neotectonics)”一词,在1948 年苏联 B. A. 奥布鲁切夫提出之前,早已被 M. 理乍得于 1932 年在阿尔卑斯山工作时提了出来。事隔一年,E. 克劳斯 1933 年在波罗的海东部工作时,提出了 “新构造运动”的术语。我国的新构造运动研究始于 20 世纪50 年代初期,1956 年1 月中国科学院组织召开了中国第一次新构造运动座谈会,成为了中国新构造研究的开端。

“新构造运动”这一地质术语虽早已被广大地质工作者接受,但对其含义,不同学者却有着不同的认识,关键在于对新构造运动起始时间的认识上。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六种不同的意见: ①发生于新近纪至第四纪初的构造运动; ②发生于第四纪的构造运动; ③发生于新近纪—现代的构造运动; ④始于上新世,甚至界定具体下界为 340 万年以来的构造运动; ⑤认为新构造运动不应给予时间限制,凡是造成地表现代地形基本起伏的构造运动都称为新构造运动;⑥中更新世以来的构造运动。但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新构造运动是新近纪以来所发生的构造运动; 其中有人类历史记载以来的构造运动称为现代构造运动。

上述有关新构造运动时限如此众说纷纭,造成了阐述新构造运动的概念差异、基础资料繁简程度的差异、地史演化规律的时间段差异等,使讨论议题分散,这可能与学者研究的地区不同有关。研究表明,不同区域新构造运动起始时间确实有别。以我国为例,西部诸山如青藏高原、天山等新构造运动起始时间主要出现于上新世晚期; 而东南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准平原解体、南海扩张、海底拉斑玄武岩岩浆活动,主要出现于渐新世末—中新世初。因此,从全球性的地球动力状态发生急剧变化观点出发,把新构造运动的时限大致界定在新近纪—第四纪,看来是恰当的。

新构造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 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地壳的垂直运动在第四纪时期的表现非常明显和直观,在野外易于观察和研究,常常造成地貌的垂直变位,如河谷中的多级阶地、岩溶地区的多层溶洞、山地的多级夷平面等,这些地貌不仅指示了地壳的垂直运动,而且显示了垂直运动的阶段性和间歇性,时而稳定,时而快速抬升。垂直运动不仅具有阶段性特征,而且在大面积范围内运动的速率也不同,通常情况下,中间的抬升幅度大,而边缘相对较小,称为拱形抬升运动,中间抬升形成高地,如鄂尔多斯高原; 有时一侧的抬升幅度大于另一侧,称为掀斜或翘起运动,如云南高原。在一些断裂活动区,沿断裂带发生差异性垂直运动,一侧下降,而另一侧上升,造成断裂带两侧的地形出现明显差异,形成山地、盆地、平原等地貌。

地壳的水平运动,常被称为走滑运动,是断裂两侧的块体沿断裂带发生水平方向的运动。虽然水平运动在地形地貌上的表现不如垂直运动那样明显,有时易被人们忽略,但同样也可造成地貌的变形和变位,如水系的弯曲、山脊的错位、洪积扇的水平迁移等。尽管在地貌上的显示不是很明显,但其水平的位移量有时还是很大的,有些断裂的水平位移量可达几十千米,甚至几百千米,在我国有几条水平位移量比较大的断裂,如红河断裂、阿尔金断裂、郯庐断裂等,在美国有着名的圣安德烈斯断层。

新构造运动与老构造运动一样,既可以产生褶皱和断层,还可以引起火山活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因此研究新构造运动及其动力机制与研究老构造的思路和方法是相似的。但新构造运动也有别于老构造运动的方面,首先是它在地质历史时间上的极为短暂性,它是塑造现今地形地貌的最新的内动力因素; 其次,新构造运动除同老构造运动一样具有相同的研究方法之外,更具有十分独特的,与老构造运动研究方法完全不同的综合性研究方法,即可以依据新近纪和第四纪沉积物特征、地貌特征、地震活动、火山活动以及地球物理场的变化和直接用精密仪器包括 GPS(全球定位系统)测量等来研究新构造运动。

由新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质)构造变形或变位现象称为新(地质)构造(neotectonic structure),主要表现在地形、地貌、第四纪及古近纪和新近纪沉积物变形等方面。

5. 新构造运动的国外情况

新构造研究的内容也较广泛,除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及保存在第四系里的构造变动外,还涉及火山,地震,和为构造作用控制(或与构造作用关联的)外力地质作用,像地表侵蚀、河流袭夺、温泉和地下水活动等。新构造研究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各项工程建设,因为人不是树栖穴居的动物。
日本可能是世界上新构造活动最强的国家。今天,九重、阿苏、云仙岳等火山还在冒烟,也经常喷点火山弹出来;富士、箱根等可能是休眠火山。日本是个多地震的国家,以至有传说日本的房子是带轱辘的,一地震房子就跑了。这种新构造活动性来自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对亚洲的挤压,日本列岛构造上是一岛弧。
意大利的西海岸也是着名的新构造活动区,维苏威火山是全球着名的“灾害型”火山,还有一座埃特纳火山,前不久还喷发了一次(与我国的张家口地震大致同时)。不过,意大利西海岸火山岩带喷溢的火山岩是高钾的碱性熔岩,与日本岛弧的安山岩迥异。这说明该区不是处于挤压环境而是张裂环境中。该区多地震,除构造地震外还有火山地震,但烈度较低。
美国西海岸是西半球最强烈的新构造活动区,尤其以地震令人胆寒,也有活火山,像圣海伦斯火山等。美国西海岸最主要的构造是圣安德列斯断裂,是一条巨大的平移断裂,它分开了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换言之,因为洋壳的消减,一部分洋中脊及连接洋中脊的转换断层跑到陆地上来了。

6. 新生代构造运动及其表现形式

新生代构造运动是羌塘陆块再度抬升,以致成为“世界屋脊上的高原”的重大地质事件,其最终结果是盆地中今天所能触及的多层次构造-地貌、构造河谷与水系、新生代构造盆地巨厚沉积、活动性断裂、新生褶皱、地震与火山活动等一系列地质遗迹,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恶劣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当然,作为羌塘盆地新生代每一次地质事件的产物,其形成不仅仅表现在盆地沉积充填序列及地层接触关系上,从更深层次上是物质运动形式的深部地质效应。只有将新生代沉积(包括火山沉积)与新构造运动联系起来,将羌塘盆地纳入到青藏高原地球动力学背景中加以研究,才能更全面深入地认识新生代羌塘盆地东部动力学演化与区域构造发展的依从关系。

(一)构造地貌——夷平面

羌塘东部以巍峨高峻的雄姿构成青藏高原地势上最高一级台阶,地貌中部高,向南北两侧依次降低。以唐古拉山脉为界,南侧属藏北高原湖盆区南羌塘山原湖盆亚区那曲东部高山峡谷小区,区内平均海拔4500m,地貌由南北向尖窄山脊、沟谷、冰缘地貌组成。山体陡峭,沟深岭峻,地势险要,多级河流阶地发育。山脉以北为Ⅰ级高原平原地貌单元——青南台原区,海拔4800~5100m,地形由北西向丘陵山地、宽谷、盆地组成,地势平坦,视野辽阔,湖沼发育,发育完整的三级夷平面代表了新生代三期显着的构造抬升(图版Ⅳ-2)。

第一级夷平面 为盆地界面,在唐古拉山以北巴庆盆地新近纪沉积物中保留较好,而以南不发育。海拔4900~4790 m,地表平坦而连续,地形起伏微小。此面是晚新生代盆地裂陷过程中剥蚀成因的区域性加积面,也是羌塘东部现今“水平面”高度,堆积物为盆地中的第四系。

第二级为主夷平面 分布较广、保存面积较大,海拔高度5250~5100 m,普遍出现于唐古拉山南北两侧各大流域的源头及河间缓平分水岭地带,且向山前地带缓慢降低,反映山体后期上隆过程中的拱曲变形作用。它切削的地层主要为上三叠统、中侏罗统和古近系。在靠近夷平面的地表岩层上保留有溶洞、小矮石林等古岩溶地貌,反映了地壳挤压缩短增厚期后经过区域性剥蚀夷平作用所形成的区域性缓起伏层状地貌面。这级夷平面在青藏高原地区普遍存在,潘保田等(1998)根据青藏高原北部边缘的甘南高原武都地区的主夷平面上三趾马动物群、古地磁和FT(裂变径迹)测年研究,认为青藏高原主夷平面发育于18~3.4 Ma之间,以后因高原再次隆升而结束。夷平作用搬运的物质堆积于低洼地带形成沱沱河组。

第三级夷平面 是唐古拉山脉山顶面,海拔在5600~5400 m 之间,单个山体上遗留面积较小,但高度大体一致,大部分为现代冰川覆盖(图版Ⅳ-2)。该级夷平作用切削的最新地质体为中侏罗统和印支期侵入岩,与整个青藏高原I级夷平面相对应,形成于始新世-中新世(35~20 Ma),与之对应的盆地沉积物为牛堡组和沱沱河组。孢粉和其他生物化石表明当时的海拔在1000~1500 m之间。

(二)构造河流

河流阶地是新生代构造运动,尤其是更新世以来构造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研究区北部位于长江、怒江、澜沧江源头。唐古拉山北部各支流从南北两侧汇入当曲后向北流进沱沱河。南部本曲、索曲、连曲和益曲从四周汇集索曲以后,自北向南注入怒江。上述河流沿岸均发育阶地,其中当曲发育4级堆积阶地;杂曲上游为3级阶地;索曲上游发育3级堆积阶地,中下游为7级阶地(4级以上为基座阶地)。这些不同类型和级别的河流阶地代表了羌塘陆块东部典型的NW向及SN向盆-山系统,记述了更新世以来区内地壳多阶段的间歇性抬升和不均衡掀斜运动[84]

(三)地震活动

羌塘地区是我国现代地震多发区,唐古拉山北部地震活动频率高,震级大,破坏性强,唐古拉山南部相对较弱。据杂多县和安多县环境检测站记载,自1975年以来,北部地区共发生地震14次,其中6 级以上地震3 次,4~6 级地震8 次,4 级以下地震3 次,大多数地震属于构造地震,震中主要沿活动性正断断层和走滑断裂分布。1975 年5 月5日发生在杂多县旦荣乡一带的地震是该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地震,震级达6.5级,地震震中位于当曲-木塔断裂带附近,造成的地层错断和地壳掀斜、地表断裂至今仍可看到(图版Ⅳ-3)。

(四)热泉活动

研究区现代地壳热流值高,热能资源丰富,受活动性断裂控制的现代温泉活动是该区新构造运动的又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野外地质调查发现,区内热泉点主要分布于巴庆盆地南侧,在112道班-本塔断裂带亦有泉点出露(表4-7)。温泉成群线性展布,其空间发育方向有两组。一组沿北西西向正断裂分布,如当曲-木塔断裂带和112道班-本塔断裂带。另一组与当曲-查吾拉北东向张扭性断裂带的走向一致,热泉的活动引起大量钙华堆积,形成钙华台地、钙华锥、钙华平原等现代地貌景观(图版Ⅳ-4)。

表4-7 研究区热泉特征统计表

(五)火山喷发活动

火山活动和岩浆作用是地壳运动能量释放的一种方式,也是新构造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研究区新生代火山活动主要是北羌塘-昌都陆块上的高钾钙碱性岩浆喷溢作用,形成了查保马组辉石粗面质和石英粗安质火山熔岩台地,构成现代地貌上的二级夷平面。

(六)褶皱变形

新生代盆地的褶皱变形在盆地古近纪和新近纪地层中,尤其是唐古拉山南部压陷性盆地表现最为明显,出现了一系列轴向北西西-南东东向平缓-开阔构造盆地。盆地长宽比2∶1~3∶1,靠近断裂一翼地层倾角稍陡,另一翼十分平缓,地层均向盆地围斜内倾(图版Ⅳ-5),体现了盆地褶皱作用与盆缘断裂活动之间有着成生关系。

(七)断裂变形

断裂是新生代盆地中主要构造形迹,唐古拉山南部盆缘断裂在新生代期间发生了以逆冲推覆变形为主导作用的构造变革,如双湖-查吾拉断裂带,北东向展布的当曲-白雄压扭性走滑断裂等。它们在新生代复活将阿布山组、牛堡组以及康托组切断,并使古近纪—新近纪沉积严格限定在推覆体的前缘。新近纪以南北向张性断裂活动为特色,索曲流域更新世以前的东西向水系不同程度地偏转到南北向现代峡谷中。北羌塘盆地新生代断裂活动以张性和张扭性为主,与之伴生的盆地为簸箕状单边断陷盆地,或火山盆地。断层的活动引起盆地基底单方向掀斜,物源“索根”特征显着(图版Ⅳ-6),地层呈单斜产出。北羌塘盆地新近纪断裂活动十分强烈,北东向断裂左行走滑运动制约着热泉的分布和钙华的堆积。南北向张性断裂控制了当曲流域现代河流的分布与发育。

7. 新构造运动和古构造运动的证据

新构造运动:
1,岩石圈的快速颤动---地震
2,岩石圈的水平运动。
岩石圈的水平移动已通过地质,地球物理的方法及仪器测量证实。大陆在漂移,海底扩张间在相互作用已经成为地球科学中的事实。
3,岩石圈的升降运动,
多层溶洞,河流阶地,深切河曲均为新构造上升的证据,沿海地区利用海岸线变迁的遗迹也可以确定构造运动地存在。
古构造运动:
1,地层厚度及岩相
特征沉积物地存在,如山前磨拉石的沉积可以显示造山带快速隆生过程。地层厚度是地壳下降的标志。
2,地层接触关系。
分为整合关系和不整合关系。整合关系反映了一个地区构造运动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不整合解除关系分为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都说明地壳的抬升运动。
3,地质构造
地址构造的两种基本类型,褶皱构造以及断裂构造,是研究故构造运动的可靠证据。一般来说,大型平缓的隆起,坳陷,穹隆,断陷盆地构造等及一些高角度倾向滑移断层是发生区域性隆生运动的证据,而线性褶皱和大规模逆冲推覆断层及一些走向滑动断层等石发生水平运动的记录

8. 有关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文献

所谓新构造运动,是相对地史期间的构造运动而言的,其下限各家认识不一,有说上新世以来的叫新构造,有说第四纪以来的叫新构造(第四纪的下限认识也不一致,国外放在1.64Ma,中国现置于2.48Ma),有人则认为只有几千年或上万年,直接与人类的生存和活动有关。
新构造研究的内容也较广泛,除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及保存在第四系里的构造变动外,还涉及火山,地震,和为构造作用控制(或与构造作用关联的)外力地质作用,象地表侵蚀、河流袭夺、温泉和地下水活动等。新构造研究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各项工程建设,因为人不是树栖穴居的动物。
日本可能是世界上新构造活动最强的国家。今天,九重、阿苏、云仙岳等火山还在冒烟,也经常喷点火山弹出来;富士、箱根等可能是休眠火山。日本是个多地震的国家,以至有传说日本的房子是带轱辘的,一地震房子就跑了。这种新构造活动性来自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对亚洲的挤压,日本列岛构造上是一岛弧。
意大利的西海岸也是着名的新构造活动区,维苏威火山是全球着名的“灾害型”火山,还有一座埃特纳火山,前不久还喷发了一次(与我国的张家口地震大致同时)。不过,意大利西海岸火山岩带喷溢的火山岩是高钾的碱性熔岩,与日本岛弧的安山岩迥异。这说明该区不是处于挤压环境而是张裂环境中。该区多地震,除构造地震外还有火山地震,但烈度较低。
美国西海岸是西半球最强烈的新构造活动区,尤其以地震令人胆寒,也有活火山,象圣海伦斯火山等。美国西海岸最主要的构造是圣安德列斯断裂,是一条巨大的平移断裂,它分开了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换言之,因为洋壳的消减,一部分详中脊及连接洋中脊的转换断层跑到陆地上来了。
陆内也有许多新构造活动区。中国黑龙江的五大连池、吉林长白山和云南腾冲等是第四纪火山活动区,京津唐、川西、云南等则是地震多发区。青藏高原现今的地貌,也是新构造运动造成的,被视作地球的第三极。青藏高原的大面积隆起对大气圈环流、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北行都有重要影响。
当然,新构造运动除造成灾害和对工程建设带来了不利外,也有它积极的一面。在陆内,新构造活动中蕴含了地热、温泉或矿泉、旅游等资源。在沿海地区,强烈的沉积可造成数千米厚的第四系沉积,在高地热的背景下,这些沉积中的有机质会很快转变成烃类而形成具经济价值的油气资源。 成都地区的第四纪构造及构造运动作者:李永昭, 山东断块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作者:黄春海,万东林,田贵全, 1988年 长江三峡工程地区新构造特征及其对工程地壳稳定性评价作者:袁登维, 1988年 苏浙沪及邻区的活动断裂和新构造分区作者:朱履熹, 1988年 新构造运动与四川盆地的褶皱和油气关系作者:甘昭国,梁恩宇, 1988年 乌鲁木齐市新构造运动特征作者:金海龙,杨法义, 1988年 雷琼盆地新构造特征及其演化作者:黄玉昆,邹和平, 贺兰山东麓新构造运动特征初探作者:单鹏飞,温晋林,璩向宁, 中国东部海域的新构造运动作者:王舒畋, 1988年 河北省沧州地区沿海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及特点作者:王守一, 1988年 渤海第四纪差异性垂直新构造运动作者:刘锡清, 1988年 北京地区新构造运动特征与地震的关系作者:李华章, 中国东部地区地震活动特征作者:姜久坤,林怀存, 1988年 横断山系新构造基本问题作者:陈富斌, 东北区主要深断裂新构造活动的基本特征作者:孙肇春, 1988年 沂沐带及其附近地区S波最大振幅随距离衰减关系作者:林怀存, 1988年 唐山地震与全新世构造应力场作者:王景明,苏生瑞, 1987年 渤海湾西南沿岸全新世时期的新构造运动和地质环境的变迁作者:石长青,韩书华, 1988年 新断裂的宏观岩性鉴定法作者:刘广润, 渭河断陷带新构造运动的几个问题作者:韩恒悦,米丰收, 1988年

9. 新构造运动的主要表现

(一)地质表现

新构造运动最明显、最直观的表现是新地层〔新第三系(新近系)-第四系〕的变形和变位。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变形,主要体现在一些地层发生低角度倾斜,或形成拱曲及褶皱。而各种规模的断层使新地层表现出错动及破裂。

(二)地貌表现

新构造运动是塑造现代地貌的主要动力之一,其主要作用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升降、断裂、褶皱及火山活动等直接形成的地形;另一种是由于新构造运动控制、影响各种外力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地形。

1.海岸地形的研究

分布于海岸带的海蚀穴、海蚀台、海积台等海岸地形,都代表了这些地貌形成时的海面高度。如果陆地地壳上升,这些海岸地形就会被抬高,被抬高的古海岸地形的高度,就代表了地壳抬升的幅度。如果这些古海岸地形沉于水下,则代表了陆地地壳下降。

2.河谷地貌

(1)河床剖面的研究 通过对河床纵剖面的研究可知流域内地壳活动的情况。例如,河床纵剖面上有多级裂点,表明这里有过多次间断上升。

(2)阶地 河流阶地是研究新构造运动最为宝贵的资料。如在阶地横剖面上,当河流下切深度大于阶地冲积层厚度时,代表地壳上升运动强烈,而地壳相对稳定形成冲积物的时间很短;当河流下切深度近似等于冲积层厚度时,说明地壳上升和相对稳定时间大体一致;若河流下切深度小于冲积层厚度时,则说明地壳上升运动微弱,而地壳相对稳定时间较长。顺河谷方向存在活动断层,并且断层两盘有明显的升降时,河流两岸的阶地会出现发育不对称现象。

(3)水系 水系同步转弯、汇流和分叉点的线状分布往往受断裂的控制;而河流的袭夺和废弃等也常与新构造运动有关。

3.洪积扇地形研究

新构造运动对洪积扇的发展及形态、结构有很大影响(图10-1)。间歇性上升,使洪积扇顶点向山外迁移,形成串珠状洪积扇。构造运动不均匀地掀斜,可以造成洪积扇偏转。下降地区堆积作用加强,老洪积扇顶点不久就会被新的洪积物掩埋。还有山前断裂将洪积扇切断。

4.夷平面的研究

与河流阶地一样,夷平面与间断性上升的构造运动有关。

图10-1 洪积扇迁移示意图

(引自北京大学,《地貌学原理》,1965)

1、2、3—第四纪不同世代的洪积扇;4—现代洪积扇;5—河谷下切地段;6—洪积扇阶梯;7—断层崖;

(a)洪积扇加叠;(b)洪积扇顶向山前位移;(c)串珠状洪积扇;(d)洪积扇偏转;(e)断层通过洪积扇引起的锥顶位移;(f)普遍上升引起的洪积扇嵌入;(g)不断缩小的加叠洪积扇

(三)沉积物表现

沉积物是沉积环境的标志,新构造运动可以借助于对沉积物的研究来确定。其中,沉积物成因类型研究、沉积物厚度变化研究等都可揭示新构造运动的迹象和性质。

第四纪岩石厚度的研究是恢复地壳新构造运动的重要方法之一。巨厚的堆积物表示地壳下降和邻近物源区的上升。厚度很小的沉积物或沉积物缺失则表示地壳上升。厚度的剧烈变化同样也反映了新构造运动特征,在短距离内厚度变化悬殊的沉积物,往往反映区域内存在断裂活动。

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往往能够反映其沉积区的新构造条件。较大范围新第三纪(新近纪)-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的变化,往往是区域性的新构造运动所造成的,特别是同一水平层中出现沉积物类型的突变,往往反映了断块差异升降运动。沿海地区往往出现地区性的海陆过渡相沉积与陆相沉积的互层,排除了海面升降运动影响后,可以根据陆相沉积物类型的变化来推断新构造运动的速度和幅度,以及发生的时间,间歇的阶段等状况。

(四)地震

绝大多数地震是因地下岩石受到长期的构造作用积累了应变能,当积累的能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地下岩层突然破裂,形成断层;或者是沿已有的断层发生突然的滑动,释放出很大的能量,形成地震。新生代以来地震的分布和发生,与新构造运动的强烈活动带有密切关系。多数大地震发生在岩石圈板块边缘的断层上,各板块间相对运动是造成大地震的主要原因。但也有不少地震发生在板块内部,叫做板内地震。

全球地震分布有带状分布的规律,主要集中在下列3个地震带上: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洋脊地震带、大陆裂谷地震带(图10-2)。

图10-2 全球火山地震带

(据Collier,Barajangi改编)

1—环太平洋地震活动带;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活动带;3—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4—大陆裂谷地震活动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

分布于濒临太平洋的大陆边缘与岛屿。从南美西海岸安第斯山开始,向南经南美洲南端、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到南乔治亚岛;向北经墨西哥、北美洲西岸、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到日本群岛;然后分成两支,一支向东南经马里亚纳群岛、关岛到雅浦岛;另一支向西南经琉球群岛、我国台湾、菲律宾到苏拉威西岛,与地中海-印尼地震带汇合后,经所罗门群岛、新赫布里底群岛、斐济岛到新西兰。其基本位置和环太平洋火山带相同,但影响范围较火山作用带稍宽,连续成带性也更明显。这条地震带集中了世界上80%的地震,包括大量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几乎所有深源地震和全球大部分的特大地震。

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西起大西洋亚速尔群岛,向东经地中海、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山,经过缅甸到印度尼西亚,与环太平洋地震带相接。它横越欧亚非三洲,全长2万多公里,基本上与东西向火山带位置相同,但带状特性更加鲜明。该带集中了世界15%的地震。主要是浅源地震和中源地震,缺乏深源地震。

3.洋脊地震带

分布在全球洋脊的轴部,均为浅源地震,震级一般较小。

4.大陆裂谷地震带

大陆裂谷是指在大陆内部区域性大断裂产生的构造带,如东非裂谷、红海地堑、贝加尔湖地堑及我国的汾渭地堑等。它们都是新生代以来因断裂活动而形成的断陷盆地,强烈的差异运动是它们的共同特点,同时表现为负的布格重力异常和高的热流值。

我国邻近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印尼地震带的交接地区,地震频繁。历史上以及近期都发生过破坏性地震。如1966年邢台地震,1973年甘孜地震,1974年海城营口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和云南昭通地震,1977年溧阳地震。这些地震均在7级以上。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5个区域: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

(五)火山活动

新生代的火山活动也是受全球板块构造控制的,且火山活动带与地震带分布是基本一致的。在环太平洋火山带,活火山分布占全世界活火山的3/5;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火山带占世界活火山的1/5。其余活火山在大洋中脊、大陆内部及大洋盆地中集中或分散分布。

中国晚新生代以来的火山及熔岩活动较普遍,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内蒙古及晋冀两省北部、雷州半岛及海南岛、云南腾冲、羌塘(藏北)高原、台湾岛,太行山东麓及华北平原等地。从全球火山分布来看,中国火山活动大部分属于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大陆边缘火山,主要受一系列断裂活动控制,是新生代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产物。

(六)地球物理异常

1.重力异常

大量的测量结果表明,地球表面的重力异常随地而异,其变化与地球的运动、地壳物质密度的大小及物质的运移有关。因而重力异常也是地壳新构造运动的反映。

前已提及,地形起伏是地壳新构造运动总体结果的体现,故中国(1°×1°)的布格重力异常图与地表地形特点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如我国大陆地貌的两条重要的界限,即沿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横断山脉一线的第一阶梯和沿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构成的第二阶梯,均是显着的重力梯级带,恰好又是活动的深大断裂带。重力异常带与活动构造带有着很大程度的相关性。这是因为,沿断裂带往往是断块间差异活动最强烈的地段,具有特殊的地质、地貌特征,同时也是第四纪岩浆活动的通道,因而具有明显的地球物理场异常。我国东部呈NNE和NE向展布的活动断裂,如太行山山前断裂、沧东断裂、宝坻断裂、郯庐断裂等,都具有明显的重力异常。

2.磁异常

一般较大的断裂构造,多半是岩浆活动的通道或停滞的场所,因此在磁场图上常形成线性、串珠状或雁行状磁异常带,根据国家地震局物探大队的研究,我国华北断块区的磁异常多为NE和NNE向,与重力异常带的位置和方向基本一致。各主要断裂带均有明显的磁异常,如着名的郯-庐断裂,就是首先由航磁异常发现的。

3.大地测量

大地测量资料是新构造运动最直观且最精确的反映。大地测量法是根据一些基点和基线,有选择地布置一些测线或测线网而测定现代构造运动的方法。大地测量分为水准测量和三角网测量。前者是研究地壳垂直方向上现代构造运动的表现,后者是测定地壳水平运动的常用方法。一次大地测量资料不能反映出新构造运动的变化,必须经过较长时间间距的重复测量,并将几次测量资料进行比较,才能反映出该时距内现代构造运动的方向与强度。

4.地形形变和地壳形变图

这种方法是大地形变测量研究的重要成果,是新构造运动研究的重要基础资料。根据对中国大陆的研究,形变速率等值线梯度与活动断裂有较好的一致性(图10-3)。分析地壳垂直形变与地震活动两者的关系表明,地震带的分布大多与形变梯度带相吻合。

图10-3 中国现代地壳垂直形变与活动断裂关系图

(引自马杏垣主编《中国岩石圈动力学纲要——1:400万中国及邻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学说明书》,1987)(单位mm/a)

10. 新构造运动的类型

新构造运动的形式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水平运动、垂直运动两种基本类型。

(一)水平运动

水平运动是板块运动最直接的表现。大量资料已经证明,水平运动速度快、持续时间长、运动幅度大,是新构造运动的主要方式。目前观察到的水平运动痕迹主要为各种地貌形体和水系的水平位移,诸如湖泊岸线、山边线、山脊线的错断变形,洪积扇的不对称偏移,水系的直角拐弯等。水平运动的位移幅度一般较大,如红河断裂右旋平移,造成水系错动有5km,阿尔金断裂自新第三纪(新近纪)以来的水平位移达4~5km。世界着名的圣安德列斯断层,1906年一次地震造成的位移就达21m,1931年一次地震使阿尔金断裂,造成水平位移11m。

(二)垂直运动

垂直运动是新构造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在地形及沉积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很容易被观察到,诸如地貌上的明显反差、层状地貌面形成、多期喷发的玄武岩、夷平面、多级阶地、多期叠置的洪积扇等,均属于以垂直运动为主的新构造特征。垂直运动可以有活动断裂垂直运动和坳隆式垂直运动两大类,前者主要为断块差异升降活动,常形成断陷盆地和断块山地,如汾渭地堑及其两侧的山地;后者则主要表现为大面积拱隆和坳陷,如鄂尔多斯高原和榆社盆地。一般来讲,垂直升降运动的幅度为数千米到十几千米,如汾渭地堑新生代沉积物厚四五千米,而两侧山地中老第三纪(古近纪)夷平面的相对高度也在3000m左右,合计相对运动幅度在10000m左右。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两种基本的运动形式,即可以独立作用在不同地质区域,也可以在通过相互转化同时作用于同一区域。如在板块的碰撞带附近,由于相同性质板块的水平碰撞,使地壳横向缩短、厚度加大,地表抬升,产生垂直升降运动。如老第三纪(古近纪)末,印度板块以5cm/a的速度向北水平推移,并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使喜马拉雅山强烈抬升,同时还引起青藏高原的隆起和地壳增厚,据研究,自上新世以来,青藏高原上升了约2000~3000m以上(马杏垣,1986)。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水平—垂直运动的相互转换而形成的。

阅读全文

与新构造运动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案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式棉袄制作方法图片 浏览:65
五菱p1171故障码解决方法 浏览:858
男士修护膏使用方法 浏览:547
电脑图标修改方法 浏览:608
湿气怎么用科学的方法解释 浏览:539
910除以26的简便计算方法 浏览:806
吹东契奇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705
对肾脏有好处的食用方法 浏览:100
电脑四线程内存设置方法 浏览:514
数字电路通常用哪三种方法分析 浏览:17
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是什么 浏览:527
苯甲醇乙醚鉴别方法 浏览:84
苹果手机微信视频声音小解决方法 浏览:701
控制箱的连接方法 浏览:75
用什么简单的方法可以去痘 浏览:789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几个 浏览:805
自行车架尺寸测量方法 浏览:125
石磨子的制作方法视频 浏览:153
行善修心的正确方法 浏览:403
薯仔炖鸡汤的正确方法和步骤 浏览: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