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方法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方法

发布时间:2022-11-15 18:16:24

A.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第一课时)中和反应

一、 教学目标
1、 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2、 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学会利用所学知识为实际生产生活服务。
3、 会用PH试纸测量溶液的酸碱度,掌握科学测量的方法和技能。
4、 学会利用PH值判断物质的酸碱性,认识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二、 教材分析
本课题位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在本单元课题1中详细地介绍了常见的酸和碱,并讲述了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学生通过学习课题1的内容已掌握了酸和碱的基本特征和性质,在此基础上介绍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顺应了学生的思维,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中和反应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溶液的酸碱性在实际中也意义重大,故教材将此内容单独作为一个课题。这样也更有利于学生联系实际理解中和反应,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从而学以致用。

本课题通过实验探究中和反应,利用实验过程中溶液颜色的变化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理解中和反应。为了介绍中和反应的产物,联系酸和碱在溶液中的特征离子,教学利用图示帮助学生分析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变化,并引入了盐的概念。对于中和反应的应用,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并设置讨论,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新知识得到充分融合。同时结合介绍溶液的酸碱性,从而引出溶液的酸碱度的表示法——PH,接着通过两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学会测量溶液的PH值,亲身体验物质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B. 酸和碱的反应

1、跟碱性氧化物反应:

酸 +碱性氧化物→ 盐+水

3H₂SO₄+Fe₂O₃=Fe₂(SO₄)₃+3H₂O

2、跟碱发生中和反应

酸 + 碱 → 盐 + 水

2HCl+Ba(OH)₂=BaCl₂+2H₂O

这两种反应都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新的两种化合物,我们把它叫做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是有一定的要求的,要求反应物必须要溶于水(如果有酸,只须酸溶于水即可),而且生成的产物中必须要有气体或沉淀或水(其中1个即可)。

(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方法扩展阅读:

1、天然食物中的酸

所有存在于天然食物中的有机酸都是弱酸。

柠檬中含有柠檬酸

抗坏血酸(维生素C) - 可在水果中找到

乙酸(醋酸) - 可在醋中找到

单宁酸 - 可在茶中找到

2、碱的注意事项

切忌把食品放在碱液里浸泡,以免原料腐烂,只要用适当浓度的碱水将原料反复搅洗几次即可;

食碱属于无机物,本身没有什么营养成分,但在食品烹调中的作用却不可低估,食碱的水溶液是电解质,可使食品原料(如鱿鱼)中的蛋白质分子吸水能力增强,加快原料的涨发速度。

但要注意掌握好用碱数量、方法和时间,以防食物原料发得过透、过烂甚至变质。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碱

C. 如图是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的示意图实验操作如下:步骤1:在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再滴人几滴酚酞

(1)碱溶液使酚酞试液变红,故此时烧杯中溶液是红色.
(2)酸碱中和时,加入酚酞试液的目的是显示溶液中酸和碱是否发生反应.
(3)向碱中加酸时,溶液的 PH由大变小.
(4)酸碱中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溶液的目的是 使酸和碱充分发生化学反应.
(5)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aOH+HCl═NaCl+H2O.
(6)区分氯化钠和氢氧化钠时可根据其溶液的酸碱性不同,方法是:
取玻璃片上适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向其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仍为无色.
故答案为:(1)红.
(2)显示溶液中酸和碱是否发生反应.
(3)PH由大变小.
(4)使酸和碱充分发生化学反应.
(5)NaOH+HCl═NaCl+H2O.
(6)取玻璃片上适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向其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仍为无色.

D.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一课时(中和反应)导入方式

写在开头: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重要性质,为后面所学盐和复分解反应以及拓展中和反应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同时又把酸和碱联系了起来。

中和反应在酸碱之后,在盐之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已经掌握了常见酸碱的性质之后再学习中和反应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为学习盐的性质奠定基础,有利于学生对整个知识形成网络构建结构。

一、重庆是火锅之城,油碟里面加醋可以减轻辣。吃苗条和松花皮蛋时加一点醋更可口。

二、女生洗发水洗头还要用护发素再清洗一次,原理:洗发水呈弱碱性,护发素弱酸性)

三、夏天被蚊子叮咬后你怎么办?(肥皂水、花露水、土办法:口水、牙膏)

四、你真的会解辣吗?给大家梳理几种解辣的酸碱中和的方法(酸梅汤、酸奶、柠檬汁、橘汁)特别提醒:吃辣一时爽、可不要贪多哦,毕竟这玩意儿我们无法吸收!原理:辣椒素是一种有机碱

五、魔术实验导入(红酒变白酒、白纸变红再变白(翻脸比翻书还快的纸)原理:利用碱可使得酚酞溶液红,酚酞遇到中性及酸性溶液不变色)

六、教材直接导入(如果氢氧化钠不慎沾在皮肤上,要用大量的清水冲洗,然后再涂上硼酸溶液)

E. 酸和碱中和反应的方案

设计实验1: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2~3滴酚酞试液。用胶头滴管吸取盐酸逐滴加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边滴边用玻璃棒搅拌,当烧杯中溶液刚好变成无色时,停止加入盐酸。在实验过程中,溶液的碱性发生了什么变化?
②“红酒变白酒”,是盐酸吃掉氢氧化钠还是酸吃掉酚酞?用实验证实你的判断。能把“白酒”变为“红酒”
吗?
设计实验2:取实验l所得的少量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另取一根胶头滴管,向试管中加入l滴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的颜色又发生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③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什么?
设计实验3:取实验l所得的少量溶液于蒸发皿中,加热至蒸干,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书写化学方程式。

F.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指酸和碱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酸+碱→盐+水)。其实质是H+(氢离子)和OH-(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在中和反应中,完全中和反应是指酸碱恰好完全反应。在实际生产应用中,人们常用中和反应改良土壤酸碱性、治疗胃酸过多、处理废水。

反应原理

酸、碱溶于水后在水中被电离成自由移动的阴离子和阳离子。例如HCl(盐酸)被电离成氢离子(H+)和氯离子(Cl-),而NaOH(烧碱)被电离成钠离子(Na+)和氢氧根离子(OH-)。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极难被电离的水,所以溶液中剩下的是钠离子和氯离子。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溶液中依然处于被电离的状态并不结合。但是生成物是NaCl(盐)。所以中和反应的实质就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G. 酸与碱的中和反应

(一)酸的性质(1)与指示剂反应
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2)酸





水。
(3)酸

某些金属氧化物



水。
(4)酸

活泼金属



氢气。
(5)酸



新盐

新酸。
1、
锌跟稀盐酸反应:
Zn
+
2HCl
=
ZnCl2
+
H2

有气泡产生,锌粒逐渐减少。
2、
锌跟稀硫酸反应:
Zn
+
H2SO4
=
ZnSO4
+
H2

3、
铁跟稀盐酸反应:
Fe
+
2HCl
=
FeCl2
+
H2

有气泡产生,铁逐渐减少,
4、
铁跟稀硫酸反应:
Fe
+
H2SO4
=FeSO4
+
H2

溶液变成浅绿色。
5、
铁锈跟稀盐酸反应:Fe2O3
+6HCl
=
2FeCl3
+
3H2O
红色铁锈逐渐消失,
6、
铁锈跟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溶液变成黄色
7、
氧化铜跟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CuCl2
+H2O
黑色氧化铜逐渐消失,
8、
氧化铜跟稀硫酸反应:CuO
+
H2SO4
=
CuSO4
+
H2O
溶液变成蓝色。
(二)碱的性质:(1)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

多数非金属氧化物




(3)碱






(4)碱+某些盐

另一种盐

另一种碱
1、
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碳反应:2NaOH
+
CO2
=
Na2CO3
+
H2O
2、
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硫反应:2NaOH
+
SO2
=
Na2SO3
+
H2O
3、
氢氧化钠跟三氧化硫反应:2NaOH
+
SO3
=
Na2SO4
+
H2O
4、
氢氧化钙跟二氧化碳反应:Ca(OH)2
+
CO2
=
CaCO3↓
+
H2O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
氢氧化钠跟稀硫酸反应:2NaOH
+
H2SO4
=
Na2SO4
+
2H2O
6、
氢氧化钠跟稀盐酸反应:NaOH
+
HCl
=
NaCl
+
H2O
7、
生石灰跟水反应:CaO
+
H2O
=Ca(OH)2
(三)盐的性质:(1)盐

某些金属=另一种盐

另一种金属。
(2)盐

某些酸

另一种盐

另一种酸。
(3)盐

某些碱

另一种盐

另一种碱
(4)盐

某些盐

另一种盐

另一种盐
1、
硫酸铜溶液跟铁反应:CuSO4
+
Fe
=
ZnSO4
+Fe
铁表面覆盖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浅绿色
2、
碳酸钠跟盐酸反应:Na2CO3
+
2HCl
=
2NaCl
+H2O
+CO2↑有气泡产生固体逐渐减少
3、
碳酸氢钠跟盐酸反应:NaHCO3
+
HCl
=
NaCl
+H2O
+
CO2↑有气泡产生固体逐渐减少
4、
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H2O
+CO2↑有气泡产生固体逐渐减少
5、
硝酸银跟稀盐酸反应:AgNO3
+
HCl
=
AgCl↓
+HNO3
有白色沉淀产生
6、
氯化钡跟稀硫酸反应:BaCl2
+
H2SO4
=
BaSO4↓
+
2HCl
有白色沉淀产生
7、
氢氧化钙根碳酸钠溶液反应:Ca(OH)2
+
Na2CO3
=
2NaOH
+
CaCO3↓
有白色沉淀产生
8、
硝酸银溶液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gNO3
+
NaCl
=
AgCl↓
+
NaNO3有白色沉淀产生
9、
氯化钡溶液跟硫酸钠溶液反应:BaCl2
+
Na2SO4
=
2NaCl
+
BaSO4↓有白色沉淀产生
1、
氢氧化铜跟稀盐酸反应:
Cu(OH)2
+
2HCl
=
CuCl2
+
2H2O
蓝色沉淀消失
2、
氢氧化铜跟稀硫酸反应:
Cu(OH)2
+
H2SO4
=
CuSO4
+
2H2O
变成蓝色溶液
3、
氢氧化钠跟硫酸铜溶液反应:2NaOH
+
CuSO4
=
Na2SO4
+
Cu(OH)2

有蓝色沉淀产生
4、
氢氧化钠跟氯化铁溶液反应:3NaOH
+
FeCl3
=
Fe(OH)3↓
+3NaCl
有红褐色沉淀产生
慢慢看吧

H. 酸和碱怎样中和

酸 碱 理 论

化学中酸和碱的概念是在科学发展过程中不断更新的.在19世纪末奥斯特瓦尔德的影响下,根据电解质离解的理论,化学界中形成了这样的概念:氢离子是酸性的体现者,酸的强度与浓度成正比;氢氧离子则是碱性的体现者,碱的强度与浓度成正比。因而,酸碱中和作用就是氢离子和氢氧离子相互作用生成水的反应。在当时,这一概念经过测定不同的酸碱的中和热证明是符合事实的。

与此同时,人们在实验中发现,除去杂质的纯水具有微弱的导电性。因此,在水中游离的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存在,而且,当时的人们已测定水中离子的浓度积为10-14。当时通常认为水的离解可能用下列方程表示:2H2O=H3O++OH-

其生成物是氢氧根离子。

同时,在25℃时测定纯水的导电率,得出H+和OH-两种粒子的浓度均为10-7mol/L。1909年,哥本哈根的化学家索伦森又提出了用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PH来表示氢离子浓度。

虽然为,根据电解质离解学说的原理,似乎关于酸和碱的概念已经很明确,但是在20世纪初由于发现了许多新的实验事实,关于酸和碱的确切定义的问题又被提出来了。在当时的许多新发现中,最具代表性的事实乃是在醋酸钠对盐酸进行库仑已法滴定时,所得到的滴定曲线和用碱滴定盐酸时得到的曲线颇为相似。

早在1908年,英国曼彻斯特的科学家拉普斯根据测定水对醇溶液中酯化作用的影响提出,酸是氢离子的给予体(即质子的给予体),碱则是氢离子的接受体。1923年,英国剑桥大学的教授洛里和丹麦布朗斯台德,以及同是丹麦人的比约鲁姆都同时而又各自独立地扩展了这些概念。在3人之中,布朗斯台德将酸碱理论发展得最完备。根据布氏的理论,酸应该是能给出质子的各种分子或离子(即质子给予接受体)。

依据布朗斯台德的观点来看,铵离子应该看成是酸,原因是它能够给出质子而生成NH3;氨因此是碱,原因是它能够接受质子。推而广之,则酸中的阴离子可以看作碱。所以,酸所生成的盐,理所应当呈碱性。布朗斯台德的理论进一步论证了不含氢的基(或离子)做质子给予体所需的条件。

同在1923年,路易斯提出了更一般性的酸碱理论,并于1928年将其进一步发展。在这里,路易斯把原子价的电子学说作为他的新理论的基础。据此,他认为碱是含有孤电子对的任何分子;酸是能够与这种孤电子对相结合的基或分子。路易斯的酸碱理论认为,O、SO3、H+、NH4+等都是酸;而CN-、OH-等都是碱。用路易斯的理论可以解释许多问题,诸如在滴定不含氢离子的溶液时,指示剂的颜色为什么会改变等等。

在路易斯等人之后,苏联化学家乌萨诺维奇于1939年又提出了一种新的关于酸碱反应;不含质子的物质大都可以看成是酸或碱。其实,乌萨诺维奇的理论在布朗斯台德理论的基础上对其作了很大的扩展,结果使之包罗万象。他认为阳离子或阴离子或电子接受体都是酸;能够接受任何阳离子或阴离子和电子的物质都是碱。如此一来,他把盐的生成反应,甚至氧化还原反应都看成酸碱的反应过程了。因此,酸碱的概念本身愈加模糊不清。

布朗斯台德也好,路易斯和乌萨诺维奇也好,他们的理论各有利弊,关于酸和碱的概念及其理论有待进一步完善。

I.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化学方程式有哪些

中和反应一般只有H++OH-=H2O的反应(注意是一般)如果要写化学方程式的窍门就是先配平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数目(碱中的氢氧根离子数目要等于酸中的氢离子数目),这就是反应物。生成物就是与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其实是一样的)数目相同的水分子和剩余的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再组合。相信你能够理解,如果还不能就想着氢氧化钠+氯化氢=氢氧化氢+氯化钠(注意,这种称呼方法(如氢氧化氢)是错误的,但是这样写很助于理解)只要能理解,我相信你能够自己做出那些题。

J. 怎样设计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1、选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的内容。2、酸和碱之间的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应用,所以,教材没有简单将它作为酸和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3、本课题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酸和碱的一些性质,教材从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的实验入手,很自然的引出中和反应。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4、本课题内容与实际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联系。教材从酸碱性的角度说明了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并引出了溶液的酸碱度——pH及其应用。教材安排的活动与探究,贴近生活,可以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对知识的认识,并体会学以致用,将知识用到生活中去。二、学情分析1、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常见酸和碱的一些性质,对酸和碱有一定认识,并提前学习了溶液的酸碱度的表示法——pH。2、学习能力方法:部分学生会课前预习,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能对较浅层次的知识进行整合;多数学生这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3、非智力因素: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思维跳动性大,尤其对化学实验有浓厚兴趣。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的重点是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分解为三个方面:反应是否发生的判断,反应微观实质的理解,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新课的导入利用学生熟悉生活情景入手,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充分引导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从酸碱指示剂的变色、从化学反应常伴随的现象、从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等,分析、讨论、探究,得出酸和碱发生了反应。在课堂教学中要不失时机练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分散学习难点,并注意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是中和反应;了解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知道盐是化合物中的一类物质。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探究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对信息进行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真观察、分析、探究酸碱之间的反应,鼓励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寻找、发现反应规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通过中和反应的实际应用,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养成用化学视角来认识实际生活的习惯。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对酸碱中和反应的探究,对中和反应实质的理解;2.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教学难点:探究中和反应的过程,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阅读全文

与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式棉袄制作方法图片 浏览:65
五菱p1171故障码解决方法 浏览:858
男士修护膏使用方法 浏览:547
电脑图标修改方法 浏览:608
湿气怎么用科学的方法解释 浏览:539
910除以26的简便计算方法 浏览:806
吹东契奇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705
对肾脏有好处的食用方法 浏览:100
电脑四线程内存设置方法 浏览:514
数字电路通常用哪三种方法分析 浏览:17
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是什么 浏览:527
苯甲醇乙醚鉴别方法 浏览:84
苹果手机微信视频声音小解决方法 浏览:701
控制箱的连接方法 浏览:75
用什么简单的方法可以去痘 浏览:789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几个 浏览:805
自行车架尺寸测量方法 浏览:125
石磨子的制作方法视频 浏览:153
行善修心的正确方法 浏览:404
薯仔炖鸡汤的正确方法和步骤 浏览: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