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么查找欧洲药典的制剂的微生物限度规定值是多少
怎么查找欧洲药典的制剂的微生物限度规定值是多少
内共生起源学说认为,线粒体和叶绿体分别起源于原始真核细胞内共生的行有氧呼吸的细菌和行光能自养的蓝细菌。该假说的提出远早于mtDNA和cpDNA的发现。其中叶绿体的内共生起源假说见于1905年,由K.Mereschkowsky提出;而线粒体的类似起源假说见于1918和1922年,分别由P. Porteir和I.E. Wallin提出。随着人们对真核细胞超微结构、线粒体和叶绿体DNA及其编码机制的认识,内共生起源学说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充实。
线粒体和叶绿体具有细菌基因组的典型特征。它们均为单条环状双链DNA分子,不含5-甲基胞嘧啶,无组蛋白结合并能进行独立的复制和转录。此外,在碱基比例、核苷酸序列和基因结构特征等方面,线粒体和叶绿体基因组也与细胞核基因组表现出显着差异,而与原核生物极为相似。同时,线粒体和叶绿体具有自身的DNA聚合酶及RNA 聚合酶,能独立复制和转录自己的RNA。其mRNA、rRNA的沉降系数与细菌的类似。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蛋白质合成机制类似于细菌,而有别于真核生物:①与细菌一样,线粒体和叶绿体中蛋白质的合成从N-甲酰甲硫氨酸开始,而真核细胞中蛋白质的合成从甲硫氨酸开始。②线粒体和叶绿体的核糖体较小于真核生物80S核糖体。例如,动物细胞线粒体的核糖体为50/60S,真菌线粒体的核糖体为70/74S,而叶绿体的核糖体为70S。③线粒体、叶绿体和原核生物的核糖体中只有5SrRNA,而不少真核细胞的核糖体中存在5.8SrRNA。④线粒体中的蛋白质合成因子具有原核生物核糖体的识别特异性,其功能可部分地被细菌的蛋白质合成因子取代,但线粒体的蛋白质合成因子不能识别细胞质核糖体。⑤线粒体核糖体与线粒体mRNA形成多核糖体。⑥叶绿体tRNA和氨酰-tRNA合成酶通常可与细菌相应的酶交叉识别,而不与细胞质中相应的酶形成交叉识别。⑦叶绿体的核糖体小亚基可与大肠杆菌的核糖体大亚基组合,形成有功能的杂合核糖体。⑧线粒体和叶绿体核糖体上的蛋白质合成被氯霉素、四环素抑制,而抑制真核生物核糖体上蛋白质合成的放线酮对它们无抑制作用。⑨线粒体RNA聚合酶可被原核细胞 RNA聚合酶的抑制剂(如利福霉素)所抑制,但不被真核细胞RNA聚合酶的抑制剂(如放线菌素D)所抑制等。
2. 药物杂质对照品的含量要求,不懂的赶紧来看
对照品(标准品)是执行 药品质量标准 的实物对照,是量值传递的重要载体,是用来检查药品质量的一种特殊的专用量具、测量药品质量的基准、确定药品真伪优劣的物质对照,也是作为校正测试仪器与方法的物质标准。对国家药品标准而言,它是国家颁发的一种药品计量、定性的标准物质。 药品标准物质 必须具备材料均匀、性能稳定、量值准确等条件,才能发挥其统一量值的作用。
在药物研发当中,对照品(标准品)涉及量值溯源、产品定性、杂质控制等重要环节,其制备和标定情况与药品的质量研究、稳定性研究乃至药理毒理学研究中剂量的确定等临床前基础研究间存在密切关系,因此,药品对照品(标准品)的制备与标定是药品技术审评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般来讲, 药品研发中标准物质 的使用一般可参照如下原则:
在新药研制中,有些含量测定方法采用了药典收载的鉴别用对照品,应该按含量测定用对照品要求作纯度与含量考察,如符合要求可以采用,如纯度差应经精制后选用,如在检验方法研究中只要杂质峰不干扰测定可以暂用,但如制定标准限度,必须确切了解对照品的纯度与含量。
含量测定缺乏专属性关于含量测定,并非每个药品都需用专属性好的方法,由于化学原料药大多数是单一的较纯物质,并在检查项下已对其主要杂质进行控制,因此健全而的方法较专属但性较差的方法为好, 欧洲药典 也认为如果鉴别和纯度实验已能充分反映被测物质的特性和品质,那么分析方法的性就成为选择含量测定方法的主要依据,因而UV法常被国内外药典应用。
但有的药品含量测定,却必须注意方法的选择性,特别是许多性质不稳定的抗生素含量测定。例如 中国药典 1995年版头孢拉定采用HPLC法,这是由于头孢拉定的环己二烯基团在氧气和水分的作用下易氧化为苯基而成为头孢氨苄,微量金属如铁也能加速这种反应,所以头孢拉定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有头孢氨苄,且其含量不可忽视。药典中头孢拉定原料中头孢氨苄控制在0%以下,制剂控制在0%以下就是这个道理。
但有文献却采用UV法监测头孢拉定半成品的含量,由于UV法选择性差,测定的只能是头孢氨苄和头孢拉定及其它相关物质的总和,头孢氨苄的大吸收波长为,吸收系数为220~245,头孢拉定大吸收波长为,吸收系数为215~240,两者基本相同,当头孢拉定降解而含量不合格时,UV法不能反映头孢拉定中头孢氨苄的变化。
中国药典 中对头孢拉定及其中所含头孢氨苄均有限度要求,而UV法既不能准确反映头孢拉定的含量,又不能反映头孢氨苄的含量,因此UV法监测头孢拉定制剂含量是不可行的,可能会使不合格的产品得不到控制而造成重大损失,这也是我们在实际检验中遇到的问题:头孢拉定原料中头孢氨苄含量一般较低,约2%,但由于贮藏或生产工艺不当,其制剂中出现头孢拉定含量低于药典限度或头孢氨苄含量超过药典限度的情况。部标准中肌苷制剂的含量测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3. 谁能解释下欧洲药典色谱柱推荐信息里的这话是啥意思
1、对照品与供试品的前处理可以不一样,这样的实例在美国药典、欧洲药典和英国药典经常见到。
你所说的对照品是50%的溶剂,样品是水的溶剂,两种样品进入检测器测定的时候都是以流动相为溶剂进行测定(溶剂与溶质构成的样品溶液是混合物,溶剂在色谱系统中也要与溶质分离,这是产生溶剂峰的原因),因此两者的背景吸收相同,所不同的是两种溶剂的扩散系数不同,与流动相的混合热不同,会导致样品在色谱柱中的径向扩散和纵向扩散不同,50%的甲醇已经释放掉了混合热,由于流动相与样品溶剂混合产生的混合热很小,一般情况下由于温度变化产生的样品在色谱系统中扩散系数变化一般不会很大,如果对照品与样品峰的理论板数没有显着差异,不会影响检测结果;如果差异很大,测定结果是不能采用的。
2)对照品与样品采用相同的溶剂当然好,但有时无法实现,如测定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缓释制剂的在不同pH介质中的释放度、测定控释制剂的含量和含量均匀度等,你根本无法用相同的溶剂配出对照品溶液,因此3)处理对照品与样品的溶剂可以不同,只要在色谱系统的理论板数一致、保留时间一致、峰的对称度一致,未因溶剂的不同发生降解、分子型与离子型之间的转化、析晶等问题。
4. 干基的举例解释
精密称取B12样品25.00mg,用水溶液配成100ml。精密吸取10.00ml,又置100ml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取此溶液在1cm的吸收池中,与361nm处测定吸光度为0.507,求B12的百分含量?(百分吸光系数为207)
这个题目可以求出样品的含量,其原理是:根据朗泊比尔定律求出样品的实际E值,即1.0%的浓度(1.0克/100毫升)、1厘米的吸收池、361nm下样品的吸收值。该值与标准的E值(207)相比较,得到的数值即是该样品的B12的含量,只不过这是它的湿基含量,想求出它的干基含量还需要知道它的水分。
实际E值=0.507×(1÷0.025)×10=202.8;
则含量=202.8÷207×100%=97.97%。
看来这个样品非常干燥啊,因为B12吸湿性很强,它在12%的水分状态下就显得非常干,能够干燥到干基含量到97.97%非常不容易。知道吗,欧洲药典规定B12的干基含量达到96.0%就可以判定合格;中国药典规定B12的干基含量达到97.0%则为合格;日本药局方的限度也是如此;美国药典中B12含量的测定方法不是采用的E值法,采用的是对照品法,其限度基本与其它药典一致。
5. 金黄色葡萄球菌怎么检测
要进行微生物培养和菌株革兰氏阳性特征辨识
6. 化学分析中以干基计是什么意思
干基就是以单位质量的干空气或干气体为基准表示的湿空气或湿气体的湿度、比热、比容、焓等性质。同样,以单位质量无水固体为基准表示湿固体中的水分时,也称为干基。在干燥和调湿的各种计算中,采用“干基”比较方便说明。
举例解释
精密称取B12样品25.00mg,用水溶液配成100ml。精密吸取10.00ml,又置100ml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取此溶液在1cm的吸收池中,与361nm处测定吸光度为0.507,求B12的百分含量?(百分吸光系数为207)
这个题目可以求出样品的含量,其原理是:根据朗泊比尔定律求出样品的实际E值,即1.0%的浓度(1.0克/100毫升)、1厘米的吸收池、361nm下样品的吸收值。该值与标准的E值(207)相比较,得到的数值即是该样品的B12的含量,只不过这是它的湿基含量,想求出它的干基含量还需要知道它的水分。
实际E值=0.507×(1÷0.025)×10=202.8;
则含量=202.8÷207×100%=97.97%。
看来这个样品非常干燥啊,因为B12吸湿性很强,它在12%的水分状态下就显得非常干,能够干燥到干基含量到97.97%非常不容易。知道吗,欧洲药典规定B12的干基含量达到96.0%就可以判定合格。
中国药典规定B12的干基含量达到97.0%则为合格;日本药局方的限度也是如此;美国药典中B12含量的测定方法不是采用的E值法,采用的是对照品法,其限度基本与其它药典一致。
(6)欧洲药典含量分析方法验证观察值扩展阅读
化学分析根据其操作方法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滴定分析(titrimetry)和重量分析(gravimetry)。
滴定分析
根据滴定所消耗标准溶液的浓度和体积以及被测物质与标准溶液所进行的化学反应计量关系,求出被测物质的含量,这种分析被称为滴定分析,也叫容量分析(volumetry)。利用溶液四大平衡:酸碱(电离)平衡、氧化还原平衡、络合(配位)平衡、沉淀溶解平衡。
滴定分析根据其反应类型的不同,可将其分为:
1、酸碱滴定法:测各类酸碱的酸碱度和酸碱的含量;
2、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具有氧化还原性的物质;
3、络合滴定法:测金属离子的含量;
4、沉淀滴定法:测卤素和银。
重量分析
通过适当的方法如沉淀、挥发、电解等使待测组分转化为另一种纯的、化学组成的固定的化合物而与样品中其他组分得以分离,然后称其质量,根据称得到的质量计算待测组分的含量,这样的分析方法称为重量分析法。
重量分析法适用于待测组分含量大于1%的常量分析,其特点是准确度高,因此此法常被用于仲裁分析,但操作麻烦、费时。
重量分析的基本操作包括: 样品溶解、沉淀、过滤、洗涤、烘干和灼烧等步骤。
1、样品的溶解
溶解或分解试样的方法,取决于试样以及待测组分的性质,应确保待测组分全部溶解。在溶解过程中,待测组分不得损失(包括氧化还原)加人的试剂不干扰以后的分析。
2、试样的沉淀
重量分析对沉淀的要求是尽可能地完全和纯净,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应按照沉淀的不同类型选择不同的沉淀条件,如加人试剂的次序、加人试剂的量和浓度,试剂加人速度,沉淀时溶液的体积、温度、沉淀陈化的时间等。必须按规定的操作手续进行,否则会产生严重的误差。
3、过滤和洗涤技术
过滤的目的是将沉淀从母液中分离出来,使其与过量的沉淀剂、共存组分或其他杂质分开,并通过洗涤获得纯净的沉淀。对于需要灼烧的沉淀,常用滤纸过滤。对只需经过烘干即可称量的沉淀,则往往使用古氏坩埚过滤。过滤和洗涤必须一次完成,不能间断,整个操作过程中沉淀不得损失。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干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化学分析
7. 欧洲药典Rf值怎么计算
薄层色谱法中原点到斑点中心(origin)
的距离与原点到溶剂前沿
(solvent
front)
的距离的比值
是色谱法中表示组分移动位置的一种方法的参数。定义为溶质迁移距离与流动相迁移距离之比。在一定的色谱条件下,特定化合物的Rf值是一个常数,因此有可能根据化合物的Rf值鉴定化合物。
Rf=(distance
moved
from
origin
by
component)÷(distance
moved
from
origin
by
solvent)
在制备薄层板时,在大小适当的玻璃板上,均匀涂上吸附剂,厚度在一毫米以内,然后在距底边1。5厘米处点上样品溶液,形成一个小点,称为“原点”。
再将薄层板置于盛有动相溶剂的玻缸内(此溶剂称为“展开溶剂”,玻缸称为“展开槽”)。当溶剂沿薄层扩散到距原点以上一定距离时(一般10—12厘米),取出薄层板,记录展开溶剂扩展前沿距原点的距离A。然后用喷洒显色试剂或紫外光线照射的方法使被分离的化合物显色,此过程称为“显谱”。观察并记录所显斑点的中心距原点的距离。斑点在薄层板上的位置通常用比移值(Rf)表示。Rf值为斑点中心距原点的距离与溶剂展开前沿距原点距离的比值
Rf值是与物质在两相中分配系数相关的数值,因此,在特定条件下为一常数。不同的物质由于在特定色谱条件下的两相间分配系数的差异,而有着不同的Rf值,这样就达到薄层色谱分离的目的。
8. 欧洲药典Rf值怎么计算
薄层色谱法中原点到斑点中心(origin) 的距离与原点到溶剂前沿 (solvent front) 的距离的比值 是色谱法中表示组分移动位置的一种方法的参数。定义为溶质迁移距离与流动相迁移距离之比。在一定的色谱条件下,特定化合物的Rf值是一个常数,因此有可能根据化合物的Rf值鉴定化合物。
Rf=(distance moved from origin by component)÷(distance moved from origin by solvent)
在制备薄层板时,在大小适当的玻璃板上,均匀涂上吸附剂,厚度在一毫米以内,然后在距底边1。5厘米处点上样品溶液,形成一个小点,称为“原点”。 再将薄层板置于盛有动相溶剂的玻缸内(此溶剂称为“展开溶剂”,玻缸称为“展开槽”)。当溶剂沿薄层扩散到距原点以上一定距离时(一般10—12厘米),取出薄层板,记录展开溶剂扩展前沿距原点的距离A。然后用喷洒显色试剂或紫外光线照射的方法使被分离的化合物显色,此过程称为“显谱”。观察并记录所显斑点的中心距原点的距离。斑点在薄层板上的位置通常用比移值(Rf)表示。Rf值为斑点中心距原点的距离与溶剂展开前沿距原点距离的比值
Rf值是与物质在两相中分配系数相关的数值,因此,在特定条件下为一常数。不同的物质由于在特定色谱条件下的两相间分配系数的差异,而有着不同的Rf值,这样就达到薄层色谱分离的目的。
9. 酸值的欧洲药典中的规定(acid value)
The acid value IA is thenumber that expresses, in milligrams the quantity of potassium hydroxiderequired to neutralise the free acids present in 1 g of the substance.
Dissolve 10.00 g of the substance to be examined, or the quantity prescribed, (m g),in 50 mL of a mixture of equalvolumes of ethanol (96 per cent) R and light petroleum R3, previously neutralised with 0.1 M potassium hydroxide or 0.1 M sodium hydroxide, unless otherwise specified, using 0.5 mL of phenolphthalein solution R1 as indicator.If necessary, heat to about 90 ℃ to dissolve thesubstance to be examined. When the substance to be examined has dissolved,titrate with 0.1 M potassium hydroxide or 0.1 M sodium hydroxide until the pink colour persists for at least 15 s (n mL of titrant). When heating has been applied to aid dissolution, maintain the temperature at about 90 ℃ ring the titration.
酸值IA系指中和1克供试品中的游离酸所需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
取供试品10.00克或规定的质量(记录为m克),溶于50毫升等体积的乙醇(96%)(R级试剂)和石油醚(R3级试剂)混合液中(作为供试品溶液)。除另有规定外,加入0.5毫升酚酞溶液(R1级)作为指示剂,用0.1mol/L氢氧化钾滴定液或0.1mol/L氢氧化钠滴定液中和(滴定),滴定至粉红色在15秒钟内不褪色(记录滴定体积为n毫升)。如溶解时需加热助溶,则在滴定过程中需保持温度在90℃左右。(计算公式为)
注:欧洲药典中的试剂试液分级类似国内的化学纯、分析纯、色谱纯、光谱纯……不同的级别有不同的规定。
10. 常见的外国药典有哪些分别有何特点
美国药典(USP): 是美国政府对药品质量标准和检定方法作出的技术规定,也是药品生产、使用、管理、检验的法律依据。
美国药典正文药品名录分别按法定药名字母顺序排列,各药品条目大都列有药名、结构式、分子式、CAS登记号、成分和含量说明、包装和贮藏规格、鉴定方法、干燥失重、炽灼残渣、检测方法等常规项目,正文之后还有对各种药品进行测试的方法和要求的通用章节及对各种药物的一般要求的通则。可根据书后所附的USP和NF的联合索引查阅本书。
日本药局方(JP): 由厚生省颁布执行。分两部出版,第一部收载原料药及其基础制剂,第二部主要收载生药,家庭药制剂和制剂原料.
欧洲药典(EP):
欧洲药典委员会1964年成立。1977年出版第一版.从1980年到1996年期间,每年将增修订的项目与新增品种出一本活页本,汇集为第二版《欧洲药典》各分册,未经修订的仍按照第一版执行。 最新版为第五版,即EP5.0,主册EP5.0于2004年夏天出版;增补版EP5.1和EP5.2于2005年出版。现已经出版到EP5.4。
英国药典 (BP): 是英国药品委员会正式出版的英国官方医学标准集,是英国制药标准的重要出处,也是药品质量控制、药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重要依据。该药典囊括了几千篇颇有价值医学专题论文,其中有几百篇是医学新论。它不仅为读者提供了药用和成药配方标准以及公式配药标准,而且也向读者展示了所有明确分类并可参照的欧洲药典专着。对于制药厂和化学工业、政府管理者、医学研究院及学习制药的学生都是一部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GMP
含义:是英文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的缩写,中文的意思是“良好作业规范”,或是“优良制造标准”,是一种特别注重在生产过程中实施对产品质量与卫生安全的自主性管理制度。在我国,GMP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简称。
适用范围:它是一套适用于制药、食品等行业的强制性标准,要求企业从原料、人员、设施设备、生产过程、包装运输、质量控制等方面按国家有关法规达到卫生质量要求,形成一套可操作的作业规范帮助企业改善企业卫生环境,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善。简要的说,GMP要求食品生产企业应具备良好的生产设备,合理的生产过程,完善的质量管理和严格的检测系统,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包括食品安全卫生)符合法规要求。
GSP
含义:是英文Good Supply Practice的缩写,原意为良好的商品供应规范,在我国,GSP为<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简称。
适用范围:是我们国家关于药品流通领域的一整套的围绕保证药品质量而实施的法规性管理规章和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