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你如何看待《虎妈猫爸》这部电视剧
看这部剧之前,对其早有耳闻。作为主演的赵薇和佟大为,本身就是个人比较喜欢的两位演员,再加上主题还是孩子教育问题,感觉这部电视剧是非看不可了。但是本着艺术是取之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原则,对其现实意义并没有抱太大希望,只是想看个热闹。然而在看完全剧以后,其庞大的信息量,和其对现实的教育意义,还是使我头脑有些发蒙,一时不知该从何说起了。
这部剧名字叫做虎妈猫爸,看起来似乎是以夫妻两个作为共同的主角。但是看完才发现,毕胜男才是第一主角,作为猫爸的罗素,充其量只是最重要的一个配角(专注和稀泥)而已。既然毕胜男是绝对的主角,那就从她说起吧。
毕胜男的扮演者赵薇,是我一直都很喜欢的女演员。演员本身长的漂亮,个人事业上也很努力,从最近的作品《亲爱的》和这部电视剧看,比之前演技的进步是很明显的。然而喜欢演员是一回事,回到这部剧来看,可以说前在二十集,我对于毕胜男这个角色是恨到骨头里去的。神经病,偏执狂,不近人情,这些词用来形容前二十集的她一点都不过分。作为一个天性好强,事业有成的女强人,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可以做到这种程度,也算是极致了。为了茜茜能上所谓的第一小学,固执的换学区房,大闹售楼处,“劫持”教导主任,推迟一年上学,辞职在家军训式教育等等,无所不用其极。很明显,这是电视剧的艺术化手法,将许多现实中的情况,集中到毕胜男一个人的身上,反映出大城市的父母为了孩子上学问题,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与此同时,换一个角度也容易想到,父母们在孩子还未上学时,就已经带给他们多么巨大的精神压力。 在唐琳出场之后,人物情感发生了变化,使我对毕胜男的看法也有了很大转变。唐琳是罗素在大学时期的前女友,这次以国外教育专家的身份回国,目的似乎只有一个,就是“夺回本该属于她的东西”。说的简单点,唐琳在剧中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专注拆散毕胜男和罗素。然而编剧也很给力,怎么刺激怎么编,对于我这样不爱看狗血剧的人,心脏真是有些受不了。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毕胜男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或者说为了找到更好的教育方法,亲自多次去向唐琳请教,也主动按照唐琳的建议,读书学习提升自己。并且在各种事情的影响下,毕胜男开始质疑,虽然考上了好大学,大学毕业后事业有成,但是经常被噩梦惊醒,有轻度偏执狂和强迫症,“一点也不浪漫”,自己究竟算不算成功,质疑自己从小被父亲的“必胜决”教育的究竟对还是不对。
最后,罗茜茜在各种教育方法的教育下,终于抑郁了,天天不讲话,偶尔发发神经。毕胜男也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教育方法,治好了女儿的儿童抑郁症,并与唐琳合作,尝试将这套教育方法向他人推广。至于是不是能够推广成功,剧情并没有表述,但孩子们在农场里,玩得都很开心。纵观全剧,基本就是以毕胜男的心路历程作为主线,一点一点展开剧情,并最终收尾的。而电视剧的主要冲突,就是来自于围绕孩子的教育问题,各种教育理念的碰撞。后半段虽然有离婚,小三等狗血剧情乱入,甚至老一辈的长辈也开始存私房钱“养小三”,看起来和教育孩子这条主线有所偏离,但个人感觉这些内容,都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描述父母在受到社会影响以后,将情绪带回家,进而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应该也算不上跑题。剧中茜茜姥爷告诉孩子,只要使用必胜决,好好学习,爸爸妈妈就能和好。然后茜茜就真的“和着了魔一样”,天天背必胜决,天天做题到晚上11点,最终不堪压力病倒了。虽然有所夸张,但是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剧中充满了各种教育方式,比如奶奶的女孩要教育成公主,将来嫁个好人家;爷爷的孩子要学点国学,有文化修养;爸爸的快乐健康童年;姥爷的军训式教育;姥姥的宠爱溺爱任其自由发展。但是每一种教育都在剧中给出了反例。比如奶奶的教育理念,剧中就有姑姑被抛弃;爷爷的教育理念,剧中有剪宣纸当手纸;爸爸的,他自己就是反例,软弱,没有竞争力;姥爷的,学生聚会都不愿意告诉他,甚至自己外孙女得了儿童抑郁症;等等。剧中并没有说哪种教育方式对,哪种不对。而是用剧情展开的方式,描述了各种教育方式有可能导致的后果。用毕胜男的话说,本剧似乎就是要“不同的教育理念互相冲击,看看有没有我想要的”。最终毕胜男找到了自己的教育方法,但是很明显各位家长并不会买帐,因为大家那么辛苦的把孩子送到第一小学,很明显不是为了所谓的“快乐成长”。对于这一点,剧中退休教育部长说出了事实:“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家长们也都是被逼的,相信这种情况以后会慢慢改变的。” 从角色的塑造的角度来看,毕胜男无疑是最成功和丰满的一个。罗素作为猫爸,为了缓和婆媳之间的关系,天天和稀泥,两头哄,也算尽职尽责。很多人说他软弱无能,没有主意,我倒是觉得他这是舍生取义,大局为重。剧中也有他教育杜冰冰,拳打薛子峰,最后拒绝唐琳的桥段,说明他是一个有主意,明白事理,并且可以出头的人。只是有虎妈在,他只用“好好玩游戏”就行了。唐琳这个人,之前说过了,专注拆散家庭。从剧情来看,她是一个自私自利,自作清高,不懂得珍惜,作为教育专家,却连自己都女儿也不会教育的人。只会生活在回忆里面,不肯面对现实,虽然出国留学,并有着令人羡慕的工作,却应该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罗丹应该就是在奶奶教育理念下的小公主,长大了,嫁给了薛子峰。后来老公出国打拼,她自己在国内经营一个红酒庄,天天也没啥事,就喝喝酒,再找同学朋友八卦一下。然后薛子峰回国要离婚,她哭的一塌糊涂,如果不是毕胜男帮她要资产,真不知道她怎么要活下去,应该也算是失败者。姥爷毕大千,一位村镇中学教书四十多年的老教师,据他自己说,“后来又当上了校长”,看起来也是蛮得意的。他靠自己发明的必胜决,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学子,实现了大家成功的梦想。乍一看这样的教育方式是美好的,为了以后的成功,小时候吃点苦也是值得的。但是拿罗素的话说“不是还有毕然吗,你的成功率不是也才50%吗?”事实也正如此,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从小抗压能力强的,只是稍微会有点心理疾病,好歹也能上个好大学,有个好工作,比如毕胜男;抗压能力差的,好一点的,像罗茜茜得了儿童抑郁症,差的就像毕然,坑蒙拐骗,混子一个。电视剧到了后期,毕大千也开始了反思,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到底对不对,当然,没有结果。然而从剧中姥爷的眼泪可以看出,虽然他的教育方式也许不够完善,但是他对孩子的爱是如此的真实,代表了部分家庭的父爱形象,包括我自己的父亲在内,不善于沟通,却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
其他的人物就不说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但是作为配角,有个别较为扁平的角色也在所难免。
现实总是残酷的,但是有希望总归是一件好事。这部都市轻喜剧,每一集,甚至每一个场景都充满爱,母爱,父爱,夫妻之间,祖孙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等等,是一部充满爱的电视剧;然而却又每一集都充满着冲突,一大家人天天打的不可开交,看的我大呼过瘾(这是什么心态?)。就是在这样的爱与争吵之中,既描写出了血淋淋的教育现实,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是一部脚踏实地的好剧,个人感觉非常值得一看。
B. 你认为虎妈猫爸的教育方式正不正确
本来教育就没有绝对成功与否的定论。儿童是个体,并不存在于用一套固定的思维去教育,他就一定能成材。虎爸猫妈的教育方式,可能有不可取之处,但肯定有他成功的事例。最好的教育,应该是应材施教,根据儿童的特点和天赋,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提供机会,让他得到良好的成长和学习环境,帮助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自主自我以及自强,学会生存和社交能力。
C. 你对虎妈狼爸的教育方式怎么看
我对虎妈狼爸的一点点了解全部来自网络。虎妈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虎妈自称“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种种高压手段,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虎妈的长女进了哈佛大学。狼爸的教育经验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只要孩子的日常品行、学习成绩不符合狼爸的要求,就会遭到严厉的体罚。狼爸用这种教育方法让三个孩子考上了北京大学。一定程度上,虎妈是把女儿“骂”进了哈佛,狼爸是把孩子“打”进了北大。从这个角度上说,虎妈狼爸的教育方法就是打骂。自家的孩子自己教,各家的父母各有各的方法。虎妈狼爸的教育方法也许适合他们的“虎崽”“狼娃”,毕竟不同的孩子自有不同的秉性,有的孩子吃硬不吃软,有的孩子服软不服硬。单就考取名校这个目标来说,虎妈狼爸的“骂打”教育方法似乎奏效了。但虎妈狼爸之外还有许多父母也对子女惯用了“骂打”教育,却不但没有把孩子骂打进名牌大学,反而导致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所以说,虎妈狼爸的打骂教育仅仅是个例,没有普遍性的意义。至少同为父母的我绝不会套用虎妈狼爸的打骂教育,就算这种方法也能把我的孩子骂进哈佛或打进北大,我也绝对不会这样去教育孩子。
D. 《虎妈猫爸》教会了你什么
认真看过几篇高分影评,与其说是脸都不要的洗地,不如说是假装站在客观的立场呵护着自己的脸。这些人的论调基本可以概括为,现实就是如此,我们都是被现实逼的。快拉倒吧,刚享受完生活的强奸就往对方身上推个干净,这种做法太婊子了。我这费半天劲告诉你,这样生活就等于被生活强奸,你那边嘴上很拒绝身体很诚实,一边爽一边帮生活说话,爽完了把责任都推给生活,自己一点儿问题没有。生活没有逼任何人,所有一切的一切都在于你自己。这种人从来不会想,其实就是你愚蠢的虚荣心在作怪。按照这个逻辑,当官的贪污受贿,制造业制假售假,搞餐饮的昧良心赚黑心钱,连开个出租都敢跳表多收钱,谁都只是想多挣些钱,大家一切向钱看,还不都是被生活逼的,还不都是被房价逼的,还不都是被物价逼的。对,都是社会的责任,你们都是好人。然后你们在这儿大谈教育,怎样呢,让下一代继续成为你们这种人,然后天朝就能一百年一万年的繁荣昌盛下去。
我的教育理念,首先要教会孩子自信、礼貌、尊重、自由、民主、诚信,如果希望他变得优秀,就加一些坚强、专注、宽容、正义好了。我的儿子现在一岁多,假如将来他全部拥有这些美好的品质,我就觉得我的教育算是成功的,我不觉得他会成为一个多么差的人。至于他每个月挣多少钱,住多大的房子,找什么样的媳妇,甚至我孙子是哪国人,随他,这些并不是我的教育考虑的范畴。不唯金钱和成功论,生活中可以收获很多其他,他自然会成为一种人,自然不会成为另一种人。我也不觉得孩子拥有这种达观的认知后会混的多么差。相反,我特想问一句,那些打五星的在评论里大谈特谈教育、成功学、正能量的,你们这么懂育儿,这么有办法,这么唯金钱论、唯成功论、唯正能量,谈起给孩子养成好习惯头头是道,怎么从小楞没给自己培养起优秀的基因,怎么楞没把自己教育成马云王健林呢,恐怕还没我一个不思进取的闲散人员挣的钱多吧。
教育这件事,我始终觉得根本就不存在绝对正确的方法。说白了,其实最终也是看运气拼人品的。你永远不可能预知未来自己孩子身上会发生哪些人生故事,就像我们小时候也总是逆反父母独断的安排一样,有些人最终实现了成功的人生,有些人没有,回过头来去寻找人生道路上失败的原因,痛定思痛的给下一代出谋划策,要知道漫漫历史长河中,千代万代的人类也正是这样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但是多数人的成功不仅需要先人的经验,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摸索与开拓。说所有成功人士的养成都是偶然和必然的结合,这是含蓄和自谦的说法。
你觉得你爹是农民工或者你爹是李嘉诚这是偶然还是必然呢?
选择教育方式如同看所谓鸡汤成功学的书一样,假设,某个成功的方法是绝对能成立的,所有人都选择这种方法,就一定能学会么。假设,所有人都选择某种成功的方法,假设,一定能学会,最终的结果就不会出现优良中差么。就说教育孩子,再牛逼的老师再牛逼的学校再牛逼的学习方法,一个班级几十个人,也不可能所有人都并列第一名啊!总有人取得第一,也总有人要垫底,唯成功论可能会令考最后一名的孩子丧失对人生的信心,但实际上他没有做错任何事情。家长心里也明白,我猜他们心里想的肯定是,谁爱考最后谁去考,总之我的孩子不能是最后。这是对自己多么自信又多么自卑的表现。自信的是,凭什么你的孩子就不能最后了,凭什么别人的孩子就得比你孩子差,你特么算老几。自卑的是,从幼儿园到大学甚至到找工作到结婚生子,都不能承受一丁点儿的不如人,整天因为屁大点儿的事儿或者压根不算事儿的事儿弄的焦头烂额愁眉苦脸神经过敏,还不如别活了呢。找不到个车位就天崩地裂了,孩子没上最好的学校就人生黯淡了,给自己这么大的压力也不怕猝死。
有些人说了,追求优秀难道有错么。
我的回答是,没有,一点都没错。现在的问题变成,不追求优秀就成了有错,仿佛必须要进取就成了正能量,法律规定了所有人必须要进取,不思进取就犯法了,就得拉出去枪毙。秉持这样的教育理念,会造成越来越多的人走极端。因为大家用的都是同样的方法和技巧,花同样多的时间,还是竞争不过人家,怎么办,我不胜利我就没脸了,我不胜利我就对不起父母了,我不胜利我就不配活着了。只能走极端了,找工作可以托人送个礼啊,上医院可以给大夫塞个红包啊,到银行办理业务可以投个诉插个队啊。这样社会就都美好了都和谐了是吗。难道这么长的剧一个好榜样都没有吗?对,一个都没有。这就是国产剧的特色。就这样的世界观输出都敢没脸没皮的动辄拍三四五六七八十集。
比如网上报道城管小贩打架,先是不分青红皂白骂城管暴力执法,接着剧情反转,骂小贩违法经营在先,然后被人肉说小贩家里困难生活所迫,又纷纷点赞点蜡捐款献爱心,没多久又爆出善款被私自挪用不知去向,矛头又一股脑转向有关部门。
比如报道医患矛盾,先是痛批医务工作者没有职业道德,接着又爆出家属聚众闹事,故意敲诈勒索医院,回头一调查,家庭确实有困难没有按时缴费,继而又开始社会大讨论不缴费医院就不给治病是不是缺乏人文情怀,然后反对派站出来说都这样医院怎么挣钱,不挣钱都喝西北风医生护士都下岗谁特么给人看病,接着评论里就会出现各种害人害己的长寿秘方各种假冒伪劣来路不明的老年保健品。
没有一个好东西。
我不赞同佟大为父母的教育方式,也不赞同赵薇的教育方法,既然所有角色的教育方法都不值得赞同,那么追剧的意义何在呢。有人会说我太较真,明明是纯粹看了放松的剧。我想,真要是看了放松,不会选择这种反映现实的题材,真要是看了放松,去看综艺节目岂不是更好的选择。
说回教育孩子,我不希望他狗屁不通啥也不会,也不希望他牺牲童年成为装腔作势的小大人,作为父母,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尽量避免不自觉地把孩子作为给自己争脸面赢虚荣的工具。和媳妇讨论孩子将来选择幼儿园甚至小学的时候,我就想问,只要有不用给老师送礼老师也能无差别对待的就可以,我也不希望老师对我的孩子特殊照顾,只要别灌输什么误入歧途的奇葩人生观就好。考试成绩,你觉得对得起自己的付出就好,不必强求,真的要用牺牲自己的健康,每天学习十几个小时去换一个第一名我觉得也大可不必,谁没上过学啊,第一名第二名最后找工作也不定谁挣的多啊,挣的多也不定谁快乐啊,快乐也不定能找到媳妇啊,找到媳妇也不定能不能生出孩子啊,生出孩子也不定是不是自己的啊。假设真的什么都给你得到第一,长大以后你一句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同样可以毁掉父母的一番苦心。所以做父母的又何必找不自在呢。
可能光讲道理不能显得生动,我简单举个例子来说说这种教育带来的效果,绝对亲身经历,绝对不添油加醋,看官随便感受下。
几年前我还坚持每天坐公交车上班的某天早晨七点左右,正值上班上学的高峰期。公交车上坐着不少小学生和学生家长。情愿或者被迫,所有学生都拿着本书看。一个二三年级模样的女生在大声背单词,不时被旁边的妈妈把正确的读音纠正成错误的。坐在她前排的家长听了一会回过头来对着初次见面的陌生人大谈教育经验,不时显摆坐在旁边苦读故事的自己儿子的优秀成绩。女生的妈妈不甘示弱,要求闺女现场背一段英文课文,女生一开始是拒绝的,却也越来越顺利的背下了整篇,起了兴致干脆站到座位上,宛如歌星开演唱会似的前后示意,谢谢叔叔阿姨谢谢爷爷奶奶那叫一个有礼貌,前后座几个爷爷奶奶辈儿的根本不知道背的啥,却交口称赞这位家长的教育了不起,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众人一齐鼓掌,司机也跟着叫好,车厢内其乐融融。我只是一言不发的目睹了这奇葩却又日常的一幕。
没人教会她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不合适。没人告诉她座位是公共物品踩在上面会影响别人使用。没人告诉她开车时站立在座位上的危险性。似乎这些都不重要。这样被教育长大,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呢,会成为一个成绩出众的人,会成为一个积极表现的人,会成为一个融入社会的人。
我们总说社会上的不文明现象,孩子也好,大人也好,随地大小便的,旅行不文明的,办事情找借口乱插队的,太多了,总说要改变,总说要惩罚,难不成要一代一代罚下去,没人觉得根源出在教育上么。我们在教会孩子各种技能和各种知识之前,能不能为了包括自己在内的全人类的幸福承担一点教会他们公德和提升素质的责任呢。
父母尚且如此,拍手叫好的群众尚且如此,你就能看出我们的教育多么成功,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多么有希望。
或许看起来不合时宜的只有我这类人而已。
我相信有很多人看到这些会像我朋友一样对我嗤之以鼻,现在社会就这样,你不这样不行。对啊,这个我知道,我也有孩子,我最终也会选择一种教育方式来对待他,但是,回到一开始所说的,我们看电视剧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不就是为了要减少和避免这种社会问题么,怎么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了呢。
假如有一天,假如到了我儿子该上学的时候,我变得和剧中的父母一样人云亦云随大流,一样逼着孩子去学习去考试去排名,我要记得自己曾经拿得起放得下过,也许到了那时,我只能告诉儿子,权当人生是一场大型电子游戏吧,我们就为了去争一个排名来人间走一遭。起码我知道,无论失败与伟大,都是孩子自己的,跟父母没有关系。
E. 如何看待"虎妈猫爸"这种家庭教育方模式
有利有弊,虎妈虎爸教出来的孩子大部分都性格外向,直肠指,不会委婉,这样的孩子好处就是心理调节能力和独立能力会非常强,但是这种性格很不适合职场,进入这样,这种藏不住事情的孩子最容易被人穿小鞋,也看运气吧,碰到对的人这种性格也是一种优势
F. 如何看待《虎妈猫爸》中的这种教育模式
《虎爸猫妈》的这种教育方式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我觉得一个家庭都有一个软一个硬的,这样才能过好一家人,这种教育方式刚好软硬兼施,我觉得挺好的。
G. 怎么看待《虎妈猫爸》
《虎妈猫爸》整部电视剧就是围绕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展开的,我想这种的电视剧对于我们80后这一代人的感受最深,感慨更多吧!一个家庭,独生子女,六个人盯着一个孩子,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一切都是在为了孩子转。
好在看完整部电视剧,感受到剧中的这个中国家庭中千千万万之一的家庭最终还是找到了适合他们孩子的教育方式,中间不乏各种的碰撞,种种的压力,还有来自所谓的外国思想的入侵,但是最终还是找到了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
最好的方式方法并不是只听别人说的,别人说的以借鉴参考,但不能死搬硬套,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方式。
H. 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的是谁
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Symonds)。他提出了亲子关系中的两个基本维度:一是接受,二是支配。父母影响进行的心理学研究可以分为四种:在精神分析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侧重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系的研究;将学习理论的原则融合于精神分析理论,侧重奖赏与惩罚的影响的研究;在社会学习理论指导下,侧重父母的行为榜样作用的研究;在习性学理论指导下,侧重亲子互动的生态性的研究。这是一种从父母教养行为的维度入手,探讨某一行为维度或行为维度下具体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I. 虎妈猫爸哪种教育方式好
2011年,《虎妈战歌》(中文名《我在美国做妈妈》)一上市,就风靡了中国大地。
为了学习最新家庭教育理念,我也参与了这股“抢购” 狂潮,为书的热卖“推波助澜”。学以致用,我是一个执行力比较强的人,一边看书,一边就开始效仿“虎妈”蔡美儿的“严格的教养方式”。一时之间,家里硝烟弥漫,苗妈和苗苗形成了统一战线,对我的“反常”举动联合抵制。
苗妈认为,孩子才三岁,应该让她快乐成长。为此,我一度非常困惑:快乐的童年和成功的人生,哪一个更重要?
在苗苗上一年级是时候,电视剧《虎妈猫爸》热播,因为剧中的茜茜也是一年级,苗苗特别喜欢看。为了学习其中的家庭教育经验,我陪苗苗前前后后看了两遍。看后,有了很多反思,开始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教育方式倾向“猫爸”。
最大的变化,就是我开始研究亲子关系对家庭教育的影响,关注以沟通的方法,引导孩子完成每日任务清单。从短期来看,效果不如以前,但是收获亲密的亲子关系。
再后来,我逐渐结合中国式的“严厉家风”和西方式的“散养教育”,实行宽严相济的方法,希望能够吸收中西教育的优点,开启新的家庭教育试验。
在经历了多次反复之后,我体会到之前我犯的一个错误,这也是大多数父母们常犯的错误:盲目地照搬书本,而没有分析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01
文静型
这种类型的孩子,适合猫妈羊爸式教育。
文静的孩子多爱读书学习,一般不需要家长督促。看过一篇报道,题目叫《初三女儿太爱学,不让补课就绝食》,这属于比较极端型的,天生学霸,当然,这跟家庭环境是分不开的。
由于缺乏自信,这种类型的孩子比较胆小,如果父母属于虎妈狼爸型,经常对孩子进行“吼叫”式教育,孩子就会越来越胆小,甚至患上自闭症,这是非常危险的。
所以,要针对孩子的性格特征,有针对性的实施教育,即个性化教育,这也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主要区别。
人的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行动改变习惯,习惯改变性格。 通常文静型孩子性格内向,长于思考。父母应该使用宽松式教育,鼓励孩子大胆社交,增强自信心,争取更多的机会,通过与其他孩子的不断交往,文静型孩子也会变得活泼可爱,至少是复合型性格。
02
活泼型
这种类型的孩子,适合虎妈猫爸式教育。
活泼外向型的孩子,有着积极的心态,遇到挫折不气磊。 孩子的乐观态度,源自父母的长久影响。如果我们乐观地面对生活,孩子就会效仿我们,积极乐观地处理问题。
主要问题在于,许多孩子其乐观的表面,是为了引人注目,而并非自信的表现。这种时候,就需要虎妈式的管理,使孩子遇事冷静,不盲目乐观。
我有一个学生,性格活泼,数学成绩优异,平时考试都是在130分左右,但是今年高考的时候,数学才考了80多分,严重拖了后腿。
这一案例说明,在适当的时候,活泼型孩子需要虎妈的严厉,使孩子避免浮躁,扎扎实实地学习,以免马失前蹄。
很多表面活泼的孩子,内心都是比较脆弱的,极易受到伤害,需要猫爸式父母的亲子沟通,给孩子一个可以停靠的温馨港湾。
03
好动型
这种类型的孩子,适合虎妈狼爸式教育。
我们小时候,好动一直是男生的标签。现在,好动的女生也越来越多。这种孩子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做事情的注意力比较短暂,属于发散性思维,是老师们头疼的对象。如果老师听之任之,他们的好动特点会愈演愈烈,所以必须严格约束。
我遇到过许多这样的孩子,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男孩,上课很难安静3分钟以上,一会就转身与周围的学生讲话。经过私下里与他沟通后,我发现这个孩子主要问题是表现欲较强,好动是为了引起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注意。
为此,我就干脆任命他当纪律委员,满足他的虚荣心。当然这官也不是好当的,首先要以身作则,以理服人。没想到他不但逐渐改掉了好动的毛病,工作也干得风生水起。
在学校好动的孩子,在家里多半也难约束自己。家长和老师必须互相配合,共同施压,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小的时候的习惯养成,是一个艰巨的工作;而改掉一个不良习惯,同样是一项艰难的任务。对于后者,必须要快刀斩乱麻,雷厉风行,以虎妈狼爸式管理,才能奏效。如果父母心软,不严格管理,好动的孩子很容易滑向“调皮捣蛋”。
04
发展期
最后,孩子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也应该使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明小的时候的教育非常重要,因为那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而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无论你相信人性本善,或是人性本恶,在孩子小的时候,最好的教育模式,是虎妈狼爸式教育,这是培养习惯最有效的方法。
随着孩子的长大,大概在上了一年级之后,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在开始虎妈猫爸式教育,让孩子感受到一点“自由和民主”。
最后,孩子的心智越来越成熟,就需要猫妈羊爸式教育,以沟通代替“专制”。与孩子敞开心扉,深入交流,成为孩子“交心”的朋友。
现在,很多父母经常抱怨,孩子大了,打不得,骂不得,叛逆难管。最难的教育就是“青春期”遇到“更年期”,两个都不理智,一言不合,就“剑拔弩张”,处理不好,会酿成难以挽回的悲剧。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育不能一刀切,要因材施教,尊重个性。
J. 看虎妈猫爸,反思怎么教育孩子
一、溺爱会影响孩子的性格成长 “猫爸”总是习惯性的顺从孩子,什么事都替她去完成。以后孩子会形成依赖意识,会认为自己什么事都可以不做,反正有爸爸给她做。明明自己可以去做的事情,随着习惯的养成会变得任性,堕落。日后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感受。甚至还会觉得别人为她做事是理所应当,没有感恩之心。 二、溺爱会让孩子孩子没有自信 如果孩子一直处于溺爱的环境中,会变得唯唯诺诺,什么事都过于依赖别人。一直享受爱而不懂得付出,日后会变得自私和狭隘,也不懂得怎么和别人相处。遇到困难的时候会不知所措,觉得压力大,心理承受力较弱,做什么都很艰难。缺乏自信,没有独立解决事情的能力。 三、溺爱会让孩子嚣张跋扈 《虎妈猫爸》里孩子被带到乡下时,那股傲慢和无理的样子真让人生气。被奶奶一直当成小公主养的孩子,很容易瞧不起别人。看到捡破烂的爷爷居然当着面就说:如果以后不好好学习,就和你一样捡垃圾。孩子已经被宠坏了,常常眼高手低,看不起别人。日后很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 四,溺爱会让孩子自私自利 父母过分的溺爱会让孩子觉得别人的付出都是应该的,溺爱会让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辛苦稍微有点不满还会埋怨,情绪会变得异常。她不明白如何去和别人相处,怎么去关心他人。父母若一直让步,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日后孩子会不懂得宽容和感恩,很容易目中无人,为所欲为。 五,溺爱会让孩子软弱无能 长期活在父母的保护伞下,不知道什么是苦,有任何困难都有父母为她解决。自己性格会变得软弱,不爱说话。日后孩子会一点小挫折就一蹶不振。毫无原则的过度宠溺,对孩子有百害无一利,放开包办的手,别一味溺爱孩子。 不管是“虎妈”还是“猫爸”,我觉得父母的教育要一致,成功和快乐要相互融合。孩子有自己的天性,在教育方面要以孩子的意愿为主,父母不能总是以高高的姿态去压制孩子。剧中的茜茜听到父母为自己的事情在吵架,委屈可怜的说:爸爸妈妈,你们不要吵架了,我会好好学习的。那一刻,我都感觉我的心在流泪。对于孩子,她只是希望有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如果父母的教育理念不一致很容易导致孩子性格分裂,无所适从。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各自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不能说谁对谁错。这条路上大家都很茫然,谁也没有一个标准的教育方法。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也只能慢慢摸索,但我更希望父母能够多注重培养孩子的人格建立,呵护孩子得心理健康。不要为了一些外在的因素强迫要求孩子。放开过多呵护的手,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快乐的人。父母要明白:一个美好的家庭环境,才能塑造一个健康幸福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自的个体,学做一个好父母比任何时候还要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