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民俗学方法论的主要特点
民族学方法论的最大特点是反对社会学的主流思想,特别是实证主义学派(见社会学方法论)。它对迪尔凯姆的“社会事实的客观实体论”和功能学派的“社会事实既存论”进行了批判,认为传统社会学往往把自己的意思强加于社会现实而不是让其从社会现实中表现出来。对于民族学方法论者来说,传统社会学的概念、技术和统计歪曲了社会现实的真实本质。
与现象学社会学不同,民族学方法论并不试图概括出普遍规律,而只注意对日常生活的语言及行为意义的经验研究,尤其是对行为者实际动作的观察分析。加芬克尔等人发展了一套独特的研究技巧,如追踪访问、亲身观察、文件解释和“破坏试验”法。后者是故意干扰和打破人们通常的行为方式,以观察人们的反应。通过这些方法来揭示社会互动中隐含的行为规则,对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做出描述与阐释。这些研究技巧对社会学调查方法的精细化起了一定的作用。
民族学方法论强调个人间的微观互动过程,强调对行为者主观意图的理解,并把这种原则应用于经验研究,从而在方法论上发展和充实了M.韦伯的理解的社会学。
B. 如何学习民族学
1.可以是中规中矩的跟着模仿对象(教舞者)用心学,要一丝不苟的认真学习,包括动作、节奏、身向、面向、视点,不放过细节。这个阶段学的舞蹈动作要求越象(教舞者)越好。在学舞者眼中模仿对象是清晰的、放大的。
2.当学舞者逐渐掌握了舞蹈的动作以及身体的动律后,开始感受到舞蹈的美感,同时模仿对象(教舞者)开始淡化,自己琢磨动作怎样做还可以更好地表现,适当地融入自己的风格,尽力使自己的动作达到(自己认为的)完美境地。也就是说:同样的舞蹈,不同的人可跳出不同的风格。
3. 练习 :
持之以恒,平时在可能的条件下坚持舞蹈练习,不一定非要集中活动时才练,在家、出差都可练习,有条件可对着镜子练,以便发现哪些动作不对、不准及时纠正,避免不知不觉形成习惯改起来就困难了。经常练习可保持较好的体型和体力,保持身体应有的舞蹈所需要的协调(因为舞蹈要求身体在音乐中和谐、优美地动作),提高文化素养。平时多听旋律优美的音乐,熟悉音乐的节奏,对跳舞大有益处。还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古希腊人称:“音乐是灵魂的体操”的确如此。
C. 民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民族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永佶。
在中国,没有民族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就不能充分协调,没有民族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就很难提高,没有民族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就不是全面的建设。因此,无论是在实践中,还是理论研究中,我们要加倍努力,促进民族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
(3)民族学传统研究方法扩展阅读:
民族经济学相关延伸:民族经济学研究对象:
1、民族经济学广义上:
从广义上来说,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根据研究的需要,研究世界上各个民族的经济问题,既可以把一个民族的经济问题作为专门研究对象,也可以把一些民族的经济问题作为专门研究对象。
这就是说,民族经济学是以某些民族的经济问题作为自己的专门研究对象的。如果脱离了具体民族,就社会和国家范围来研究经济问题,那就不是民族经济学。
2、民族经济学狭义上:
从狭义上来说,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指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经济问题,它既可以把一个民族的经济问题作为专门研究对象,也可以把一个民族地区(包括若干个少数民族)的经济问题作为专门研究对象,还可以把所有少数民族的经济问题作为综合研究的对象。
其作用是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分支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D. 民族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方法体系
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民族社会学的方法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为方法论原则,具有指导研究方向的意义;第二层次为具体研究方法,与研究实践和过程相统一;第三层次为技术手段,是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工具。
一门学科立足于科学知识体系之中,主要依靠两个方面:一是学科的理论,即由一些核心的概念构成的对研究对象的研究或阐释体系;二是科学的方法论,是指从概念到对研究对象的解释或阐释过程中所涉及的思维方式和所使用的手段、技术。民族社会学发展至今,可以说已经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有其自身的方法体系。
民族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原则,是确定研究者的基本方向、影响研究性质的基本观念和定律。方法论原则通常包括: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逻辑思维方法原则、民族社会学的一般化理论。
高永久提出的民族社会学的方法论有三个方面:
1.认识和把握民族社会学现象——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方法。
2.分析和阐释民族社会现象——主位和客位研究、民族中心文化和文化相对论。
3.发现和研究民族社会现象。
方法特征
民族社会学不能被简单的视为民族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和糅合,民族社会学研究方法是从社会学的立场认识民族,又从民族的角度理解社会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方法。
民族社会学方法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动态性。社会学的立场和视野是动态的,他关注变动中的尤其是现实社会的各种事实和关系的动态过程。从社会学的视角去认识民族与社会,就是把这对关系置于社会变迁的动态过程中加以考察,从中发现其结构要素和变迁的规律。
第二,整体性。民族社会学对民族与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首先是从整体论高度出发的,把民族与社会视为有机统一的整体,然后从整体内系统关系的纬度来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例如,从民族的角度来理解社会,并不是简单地把民族看作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而是把社会理解为民族社会、民族国家,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在社会运行和变迁过程中,民族这一社会要素或社会属性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着一定作用,对社会变迁有着一定影响。
第三,经验性。民族社会学注重对民族与社会的事实与现实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对民族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获得经验事实是首要的。所以,较多的民族社会学研究实践,都倾向于运用调查研究法,从现实社会中的现象入手,根据经验事实来理解民族与社会动态过程和关系。
两种范式
范式的概念是由库恩首先提出来的,用来表达科学研究活动的一般特征和规律。所谓范式,是指一定时期内,科学研究共同体成员在进行常规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规范和理论与方法论模式。
民族社会学的范式,既是该学科研究历史的总结,又是其未来发展所需要参照并不断建构的规范、理论和方法。从学科研究历史的角度看,民族社会学的范式可以概括为两个主要类型: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和西方社会学的民族关系 研究。这两个主要范式反应的是,民族语社会研究领域中不同的研究者在研究时遵循了不同的理论传统和方法论的模式,其差异集中体现在两个范式对民族这一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之上,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研究侧重点的差异。 两种民族社会学范式的比较范式类型对民族概念理解对民族边界理解研究的重点研究方法特征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客观存在的社会实体客观的、稳定的民族历史、语言、习俗、体质特征历史主义、进化论西方社会学的民族关系研究主观认知的社会属性主观的、相对的民族分层与流动、族际互动经验主义 研究的逻辑过程
根据华莱士的“科学之环”原理,研究的逻辑过程是由问题、理论、假设、操作化和假设检验等几个环节构成的。
五个知识部分:理论;假设;经验观察;经验概括;被检验过的假设。
六套方法:逻辑演绎方法;操作化方法;量度、测定与分析方法;逻辑推论方法;建立归纳、命题和理论的方法。
民族社会学解释
从经验中观察和发现民族与社会关系的理论问题,用经验材料来证明这些理论,运用理论来解释民族与社会的关系,是民族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在民族社会学的研究中,对社会系统中民族现象的理论解释主要包括:概念和变量、假设、变量测量和分析、假设检验。
具体研究的阶段
具体研究阶段是进行一项研究的完整过程,包括研究的具体方案和研究的具体实施程序或步骤。
第一阶段就是提出和界定问题。民族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总是要解答某些具体问题,所以问题是研究的导向,也是研究的目的。
提出问题一般遵循这样几个基本原则。 问题必须具有理论导向。 问题最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研究可行性。 第二阶段是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回顾别人是如何研究的。
第三阶段就是进行研究设计。研究设计是指为了解答所提出的问题,实现研究目的,对研究中所涉及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检验所作的具体计划。
第四阶段是收集资料。
第五阶段是整理和分析资料。
第六阶段就是解释从资料中获得的新发现。
第七阶段是得出结论。
第八阶段就是发表和出版研究成果。 民族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归根到底就是社会中的人,具有不同民族身份的人。作为研究人的社会科学,其性质与以物质或非人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有着天壤之别。多数自然科学的研究实践中,不存在明显的伦理问题,而已社会中的人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其研究必然涉及他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研究者在研究中必须把可能涉及的关系规则考虑进去,也就是必须注意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一般来说,民族社会学研究中需要注意额伦理问题主要有隐私问题、忌讳问题和政治敏感问题等。
E. 什么法是民族学研究中的语言学方法的基础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在很多地方借鉴了心理学的心理测量(psychometrics)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测量知识、能力、态度和个性的倾向。心理语言学对其所研究的对象,如语言的习得、学习和使用的心理过程所提出的种种理论都必须经过系统的自然观察(naturalobservation)或实验方法(experimentalmethods)的验证,才能判明其是否有效。1.自然观察是心理语言学所采用的第一种方法,因为有些言语行为是自然产生的,只好在它出现的时候加以观察,例如,儿童怎样学讲话,我们在使用语言时怎样讲错话。自然观察的第一个特点是不干预性(noninterference),观察者对所观察的对象必须进行客观的纪录,不能带有任何主观成分。第二个特点是寻找事物的型式(pattern),从个别的、随机的行为中找出事物的客观规律。第三个特点是直观性(directness),直观比臆断可靠,但很多心理活动不能直观,必须根据其外部行为来推断内心活动。第四个特点是收集数据旷日持久,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才能找到事物的型式。2.实验方法是心理语言学地采用的第二种方法。实验方法也就是自然科学所采用的方法;它和自然观察之不同,主要体现为控制(contr01)的理念和方法。实验方法要求有实验组(experimentalgroup')和参照组(referencegroup)进行对比观察。任何一种行为(例如词汇量的增长)都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为了弄清楚这些因素的不同作用,我们就必须把各个因素控制起来,即让它们在实验组和参照组里基本一样(例如我们想控制性别,就让这两个组的男女比例大致一样),而专门操纵(manipulate)某一个因素,即对它进行系统的改变,例如,年龄这个因素有不同的水平和发展阶段:儿童、青少年、成人……我们就通过实验方法比较不同组别的词汇量增长的情况。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观察语言心理过程时,心理语言学开拓了不少颇具特色的实验方法,例如:(1)采用“在线”(online)的方法,收集潜伏性(即反应时的)数据来了解被试处理语言的速度;过去要使用专门的仪器,而如今则可以在普通计算机上使用专门的软件就能收集到。(2)采用再现(recall)或再认(recognition)的方法来了解刺激保存在工作记忆里的情况,以观察语言处理的成果。(3)采用控制输入形式的控制方法,对刺激进行干扰,甚至歪曲,以了解语境对重建丢失信息的作用。(4)采用简单的戴在头上的眼动仪(tachistoscope)来观察眼睛固视(eyefixation),以了解被试思维活动。采用双耳实验(dichoticexperiments)的方法,让被试通过耳机的两个频道听到不同的信息,以了解句子听辨的过程。(5)采用有声思维(thinkingaloud)的法,让被试口头报告他们在完成一件作业时的思想活动过程。(6)采用计算机模拟(computersimulation)的方法,把某些理论和模型程序化,然后再把得出的结果和实际试验的结果进行比较,从而验证这些理论和模型的真实性。(7)采用电子大脑照相术的测量方法(electro—encephalographicmeasures)以直接观察大脑对词语刺激的反应。3.统计方法。自然观察和实验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必须客观地报告,这就需要用到统计手段。世间一切事物都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统计学的基础是概率论。统计方法有两大类:一类是描写统计(descriptivestatistics),例如一次投票的结果必须统计,多少人赞成,多少人通过,通过率的百分比是多少?一个班的期末成绩也要统计,平均分是多少?及格率的百分比是多少?另一类是推断统计(inferentialstatistics),我们的实验都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的,但是其目的并非简单地描写这些样本,而是想了解这些样本的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意义,那就是从样本推断总体。我们在一些实验报告里往往看到P≤o.5这样的符号,这说明实验者已经使用推断统计学的方法算出,实验的偶然性的机会低于5%,它的结果在95%的情况下是可靠的,因此具有显着性意义。我们做实验的目的还不限于了解实验的普遍性,我们往往还想进一步了解事物之间的规律(结构和型式)以及多变量之间关系,这就需要做一些多元的统计分析(包括方差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多维度量表、结构方程模型、神经网络方法,等等)。这些统计方法都比较复杂,必须应用一些现成的计算机统计程序。使用统计方法关键在于掌握它们的原理,知道什么时候应该采用什么统计方法,要防止误用和滥用的倾向。
F. 传播学中民族志方法与田野调查法的区别
中民族志方法与田野调查法的区别:
第一,民族志来源于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通向人类学、民族学的重要通道,但不是唯一通道。前文已经说到,田野是人类学研究的生命线,民族志的生成是一个从田野实践到文本书写的过程,可以说民族志的写成不能够完全说是依靠田野调查,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是息息相关的。我们知道,在田野调查出现之前,人类学家、民族学家都被誉为“扶摇椅上的学者”,这些学者都是基于文献资料的阅读并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就生成了民族志。这也在一个侧面说明了没有田野调查照样可以撰写民族志,但是这也就涉及一个民族志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的问题了。
第二,民族志的写成是田野调查方法的外在体现,其内容的科学与否反映了田野调查或者说田野作业方法的科学与否。《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一书主要围绕着特罗布里恩德岛民的“库拉”这一特殊交易方式展开论述,但这不仅仅是一部专门描写当地人经济生活的着作,其中也涉及了诸如制度、仪式、婚姻、技术、语言等各个方面,力图全景化地还原出当地居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从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一书中,我们完全能够看到民族志与田野调查之间的那种微妙的互动关系,民族学家、人类学家想把自己的调查对象调查的清楚就必须得依靠各种科学的手段,文献资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如果说哪一个更加真实或者说更加科学的方法的话,就是田野调查法了。
田野是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重要主线,甚至可以说是其进行研究的生命线。一本民族志的生成就是一个从田野实践和调查最终到文本创作和书写的过程,其生成的过程也是最能够体现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的关系的。
G. 音乐民族学的研究方法
方法概括起来包括实证性和思辨性两类。大体分为收集、整理资料和分析研究资料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工作内容除现场的记谱、录音、摄像外,还包括调查、收集、记录与音乐有关的各种文化现象,其中也包括调查研究音乐与社会文化背景,与其他艺术的联系,探明演唱、演奏者的音乐意识以及他们使用的音乐用语的含义等。后一阶段为实验室和案头工作。它包括:将收集到的音响资料进行准确的记谱;为保证资料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使用音高测定器或记谱器等仪器进行测定和记谱;从音乐表现形态的各个方面,如从音体系、曲式结构、唱奏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归纳整理成民族音乐志。
H. 民族学专业的专业解析
民族学专业是研究民族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专业。主要通过实地调查、分析文献资料和比较研究,弄清各民族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家庭婚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道德规范、思想意识等。民族学作为一门独立专业,是19世纪中叶在欧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0世纪初传入我国。
民族学是以以民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把民族这一族体作为整体进行全面的考察,研究民族的起源、发展以及消亡的过程,研究各族体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它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学科。广义的人类学常把民族学看作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狭义的人类学把民族学看作与人类学并立的学科。进行实地调查或田野工作,是民族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I. 民族学南北学派的研究特色
您是想问民族学南北学派的研究特色是什么吗?以传播的观点来解释人类文化的相似性的人类学理论派别。他们认为,人类的创造力是相当有限的,他们更多的是从其他民族那里学习和借用现成的文化特质,不同的民族同时创造出相同或近似的文化,则更为罕见。中国民族学界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有了"北吴南杨"之说.北学派的代表人物吴文藻和南学派的代表人物杨成志虽求学,治学和教学经历不同,学术倾向各异,但他们对中国民族学的贡献都非常突出.比较和分析南北两派,凸显其与学派的关系,客观地看待两个学派的学术传统,师其所长,大有裨益,同时,有助于中国民族学研究的发展定向.
J. “民族传统体育是什么”的哲学探究
民族传统体育学,是认识和研究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她运用教育学、体育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经济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来探讨和解释民族传统体育各领域的矛盾问题。
1.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2.民族传统体育学具有与体育运动实践密切相关的应用学科性质
第二节 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对象
对一门学科研究对象的科学界说,应该揭示该门学科所要研究和解决该领域中的特殊矛盾,或根本性问题是什么。在这方面,我们认为应与今天我国教育学保持一致。
一、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的讨论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领域所特有矛盾(教育问题)。
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教育问题不应是那些局部性的或偶然性的教育问题,而应是含有质的规定性的可作为基轴的核心问题。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客观地存在着人类本身一代接一代的交接与人类历史不间断的发展的矛盾。就是反映社会历史发展水平要求的人才规格及与此相适应的教育措施与现实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不相适应的矛盾。
二、 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对象的确立
因此作为探讨和研究民族传统体育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民族传统体育学,它的对象应是社会历史发展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提出的要求和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问题。
第三节 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范畴
一、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指在中华历史上一个或多个民族内流传或继承的体育活动的总称。主要是指我国各民族传统的祛病、健身、习武和娱乐活动项目。
二、民族传统体育的涵义
民族传统体育顾名思义,它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体育的,二是民族的,三是传统的。
1.所谓体育的,是指这类活动项目或运动项目都具有体育的特性,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按照一定的规则锻炼自己的身体,使自己的身体各个部分得到平衡协调的发展。
2.所谓民族的,就是这类体育活动或体育运动具有民族性。这种民族性主要表现在它的民族文化底蕴上。这种民族文化底蕴主要反映在:它的活动或运动项目来自特定的民族,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为该民族广大民众所喜好,在该民族地域有着深厚的民族群众基础。
3.所谓传统的,就是这类体育项目具有历史继承性,是代代相传的。这类体育项目中任何一个都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在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淘汰去其糟粕,保留其精华,而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并具有该民族的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节 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方法
一、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领域
在考察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方法时,有必要先对民族传统体育学所要研究的领域予以概述。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所有项目,就其历史发展及其运动的主体功能而言,可划分为三大类:即“技击壮力类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如武术、举重、摔跤、田径、射术项目等;“休闲娱乐类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如球戏、舞戏、舟戏、水戏、冰雪戏、棋戏等;“养生健身类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如导引、太极、健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