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历史上的纪年法有哪几种
我国历史上使用的纪年法重要的有4种:
(1)干支纪年。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循环相配,可配成六十组,通称为“六十甲子”,用来表示年历,六十年后周而复始。
(2)帝号纪年。西周共和十四年后,周朝史书中出现了“宣王一年”、“宣王二年”。鲁国史书《春秋》,是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宣王”和“隐公”均为帝王或诸侯的谥号,这就是帝号纪年。
(3)年号纪年。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即位,使用年号“建元”,首创年号纪年。以后历代帝王都仿照他而建制自己的年号。从汉武帝至清宣统三年,前后2051年中,建立过600多个帝王年号。
(4)黄帝纪年。辛亥革命期间,一些报刊和革命党人为反对清王朝,不使用清朝皇帝的年号纪年,而以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祖先黄帝为年号来纪年,史称“黄帝纪年”。由于计算的起始时间不同,当时各报刊采用的黄帝纪年的年代也不统一。对1911年,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推断为黄帝4609年,中国留日学生江苏同乡会编印的《江苏》推断为黄帝4402年,由黄藻编辑初刊的《黄帝魂》推断为黄帝4622年。其中,《民报》所用年代为多数革命党人接受,武昌首义后湖北军政府颁发的文告即以此为据,各省响应起义的文告也多采此说。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时,通电各省,定黄帝纪年4609年11月13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从这一天起,不再使用黄帝纪年了。
❷ 中国纪年法是什么
纪年法
1、公元纪年法:这是我国今天采用、也是世界上通用的纪念方法。
2、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纪年方式之一。最早的记载见于《淮南子天文训》,但西汉时这种方式还不通行。自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开始干支正式用于纪年。干支纪年在中医古籍中有广泛的应用。
3、年号纪年法:我国古代最初是按照君王即位的年次纪年,如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等等。
4、民国纪年法:1912年中华民族成立后,定1912年为民国年号。从此又有了民国纪年法。
5、生肖纪年法:十二生肖之说起于东汉,汉前未见记载。生肖可以用来推算一个人的年龄、出生的年份,历史上也使用过生肖纪年法,如元代就有“泰定鼠儿年”(泰定是元泰定帝的年号,鼠儿年即甲子,为公元1324年)的记载。
6、星岁纪年法:战国时代,天文占星家根据天象纪年,有所谓星岁纪年法。星指岁星(即“木星”),岁指太岁(古代天文占星家设想出的假岁星,又叫岁阴、太阴)。故有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
世界纪年方法
当前通行的公元纪年,原称基督纪年。其实,耶稣仅是个传说人物。但基督教兴起并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之后,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举足轻重。罗马天主教修道院院长狄奥尼修斯·埃克西久斯提出以基督耶稣诞生之年为纪元。据他推算耶稣在当时的532年前诞生,因此下一年就定为基督诞生后533年。
狄奥尼修斯的推算是十分武断的,只不过532这个数字对推算复活节十分方便。由于春分、月圆和星期日这三个条件必备,而儒略历规定隔4年日期完全相同,又每隔7星期序数与日期相同,而每隔19年月相变化与日期相同,求算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为532,即每隔532年复活节为同一日。
在西亚地区,古代巴比伦王国使用纳波纳沙尔纪年,又称巴比伦纪年,是以第四王朝国王纳波纳沙尔登基的公元前747年为纪元。记述古代东方、希腊史常用此纪年。
❸ 初中历史纪年法有哪几种
我国历史上使用的纪年法重要的有四种: 一是干支纪年,这种是以天干(甲乙丙 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已午 未申酉戌亥)的合称来纪年的,出现在汉代。 干支是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循环相配的甲 子、乙丑、丙寅……等六十组数来纪年的,通 称为“六十甲子”。
六十年后周而复始,一直 沿用下来。二是帝号纪年法,这种纪年方法出现在 周朝时期,是以帝王或诸侯的谥号为纪年的 方法。西周共和十四年后,周朝史书中出现 了“宣王一年”、“宣王二年”。鲁国史书《春秋》是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 历史。
三是年号纪年法,这种纪年方法为汉武 帝首创。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即位,使 用年号“建元”纪年,以后历代帝王都仿照他 而建制自己的年号。从汉武帝至清宣统三 年,前后2051年中,建立过600多个帝王年 号。四是黄帝纪年法,这种纪年法出现在辛亥革命期间。
这期间,一些报刊和革命党人 为反对清王朝,不使用清朝皇帝的年号纪 年,而以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为 年号来纪年,史称“黄帝纪年”。由于计算的起始时间不同,当时各报刊 采用的黄帝纪年的年代也不统一,对1911 年,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推断为黄帝4609年,中国留日学生江苏同乡会编印的《江 苏》推断为黄帝4402年,由黄藻编辑初刊的 《黄帝魂》推断为黄帝4622年。
其中,《民报》 所用年代为多数革命党人所接受,武昌起义 后湖北军政府颁发的文告即以此为据,各省 响应起义的文告也多采此说。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时,通电各 省,定黄帝纪年4609年11月1 3日(公元 1别2年1月1日)为中华民H元年元旦。
从这一天起,便不再使用黄帝纪年了。中华人 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采用公元纪年。
❹ 历史纪年法
四种纪年法
《中国历史》教材中经常出现诸如“共和元年”、“贞观元年”。“辛亥革命”、“公元××年”等等历史年代和历史事件,这些称谓是怎样来的呢?
1、帝王纪年法。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纪年方法,它是以帝王即位之年或次年为元年,依次则为二年、三年……按顺序计算。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时间是西周时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从此以后,每一个帝王都有确切的纪年,如周平王元年为公元前770年;汉高祖元年是公元前206年。春秋、战国时期较为特殊,在全国范围内采用东周帝王纪年。在列国中,则以诸侯纪年,如周平王三十一年和楚武王元年都是指公元前740年(见“中国历史纪年表·十二诸侯”,“周·春秋纪年表”)。
2、年号纪年法。年号纪年法是帝王纪年法的继续,自从汉武帝(刘彻)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开始,以后我国历代帝王就都用年号纪年了。例如,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他的统治时期就用“贞观”纪年,贞观年间指的就是公元627年至公元649年。从西汉的汉武帝到清朝的宣统皇帝,我国历史上共有600多个年号。有的皇帝有好多个年号,如唐高宗李治有14个年号,武则天有17个年号。明清的诸位皇帝都是使用一个年号。如明成祖一直使用“永乐”年号。因此,明清两朝时也就以年号作为皇帝的代称了。例如“崇祯帝”、“康熙帝”、“干隆帝”等等。但在历史书籍中通常用“双时法”,即将公元纪年附在后面,如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帝王纪年法也是如此。
3、干支纪年法。我国古代使用的由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依照一定的顺序,配对组成的纪年法。甲、乙、丙、丁、戊、巳、庚、辛、壬。癸组成了天干;十二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六十年轮回一次,称一甲子,周而复始。该种方法始于汉代,是我国古代文史资料记事用的纪年标准,与年号纪年法并用。在我国的历史教科书里,该纪年法多用于近代史方面。例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丑条约、庚子赔款、辛亥革命等。干支纪年法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凡是甲字开头的,公元年代的末位数必然是4,乙字开头的是5,丙为6……辛为1……依次类推。例如: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发生于甲子年,即184年;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年是1894年。又如《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是1901年;辛亥革命则发生在1911年,其尾数皆相同。
4、公元纪年法。是世界上通用的纪年方法。公元就是公历纪年,公元元年是开始纪年的标志,相传这一年是传说中耶稣的诞生年。由公元元年开始,向前推算称之为公元前X年,向后推算称为公元×年(可以省略“公元”二字)。从推算的数字中可以看出,公元前的年代,数字越大,距今越远;公元后的年代则正好相反,数字越大,则距今越近。这种纪年方法在欧洲6世纪时开始使用,全世界普遍使用则是在公元1400年前后。我国是在辛亥革命后才使用公历的。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开幕,会上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9月27日,我国政府决定,把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❺ 历史上的纪年法具体是什么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方法一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方法二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后序》“德祐二年”、《雁荡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
方法三
(3)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方法四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e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旷干隆丁亥冬”,“干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❻ 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三种,分别是什么呢
纪年,是指以文字确切记载历史现象发生的年代。我国历史悠久,从商代开始就有文字记载,但直到西周中期也没有确切年代记载。司马迁根据前人留下的资料,在《史记》中明确记载了西周共和元年及其以后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从这一年起,我国历史开始有了确切纪年。
天干:年份÷10,得到的商不管,看余数,若余数-3得正,则按天干顺序往下数,得数即为天干顺序数,若余数-3为负,则+10,得到的数即为天干数,若余数为3,则为天干的最后一位,即癸。
地支:年份÷12,得到的商不管,看余数,若余数-3得正,则按地支顺序往下数,得数即为地支顺序数。若余数-3为负,则+12,得到的数即为地支顺序数,若余数为3,则为地支的最后一位,即亥。
把天干数和地支数合并起来,即为所求的干支年份。 如:2012年查万年历为壬辰年,算法为:2012÷10=200……22—3=—1,—1+10=9,按天干顺序数到9,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任。第9位为任。2012÷12=167……88—3=5,按地支顺序数到,子、丑、寅、卯、辰。第5位为辰。 按照以上计算结果,把天干、地支合并起来可知,2012为壬辰年。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en)
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旷干隆丁亥鼕》,“干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❼ 历史上的纪年法有哪些
我国历史上使用的纪年法重要的有4种:
(1)干支纪年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以十于与十二支循环相配,可配成六十组,通称为“六十甲子”,用来表示年历,六十年后周而复始。
(2)帝号纪年西周共和十四年后,周朝史书中出现了“宣王一年”、“宣王二年”。鲁国史书《春秋》,是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宣王”和“隐公”均为帝王或诸侯的谥号,这就是帝号纪年。
(3)年号纪年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即位,使用年号“建元”,首创年号纪年。以后历代帝王都仿照他而建制自己的年号。从汉武帝至清宣统三年,前后2051年中,建立过600多个帝王年号。
(4)黄帝纪年辛亥革命期间,一些报刊和革命党人为反对清王朝。不使用清朝皇帝的年号纪年,而以传说中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为年号来纪年,史称“黄帝纪年”。由于计算的起始时间不同,当时各报刊采用的黄帝纪年的年代也不统一。对1911年,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推断为黄帝4609年,中国留日学生江苏同乡会编印的《江苏》推断为黄帝4402年,由黄藻编辑初刊的《黄帝魂》推断为黄帝4622年。其中,《民报》所用年代为多数革命党人接受,武昌首义后湖北军政府颁发的文告即以此为据,各省响应起义的文告也多采此说。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时,通电各省,定黄帝纪年4609年11月13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从这一天起,不再使用黄帝纪年了。
❽ 历史上的纪年法有哪几种
一、公元纪年法
公元纪年,也称公历纪年,或基督纪年。它以相传的耶稣基督诞生年即公元元年作为历史算起,在中国这一年正好是西汉平帝元始元年。以这一年为界,在此以前的时间称公元前多少年,在此以后的时间和公元多少年,或直接称XX年(注意,不能写成公元后XX年)。这就是公元纪年法。
二、封建纪年法(帝王纪年法)
教材在叙述中国历史时,常常用象“汉文帝统治时期”,“唐玄宗统治前期”和“贞观时期”,这样的方法来表示时间概念,这种用帝王的谥号,庙号和年号的纪年方法,就是封建纪年法或者称为帝王纪年法。
三、干支纪年法
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原是借用树木的干和树枝的支。实是古人的数字,其字如下。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四、民国纪年法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建立,同时决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以此历史上又出现了所谓的民国纪年。这种纪年方法,月日同公历一样,不必换算。年代的换算法也很简便。如xx战争爆发在1937年,只要减去1911年,就可算出是民国26年。反之,知道xx战争结束在民国34年,要换算公历,加上1911年,但可得出1945年。
❾ 什么是中国古代的纪年方法
为什么叫做“干支”纪年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从现在的纪年方法谈起。我们现在用的是公元纪年,是目前世界上一般通行的纪年方法,它以耶稣诞生这一年起算。在中国古代,有两种纪年的方法。一种是以封建王朝的年份来纪年的。例如,唐太宗的年号叫贞观,他在公元627年做皇帝,这一年就叫贞观元年。玄奘赴西域取经在公元629年,这一年便是贞观三年。又如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思宗的年号是崇祯,崇祯自缢死亡的一年,是崇祯十六年。这样的纪年法,必须非常熟悉封建王朝的各个朝代和年号,计算起来很麻烦。而且遇有纪年方法不统一的时候,例如三国时,魏、蜀、吴三国各有各的年号,照哪一个纪年好呢?因此,这种纪年方法很不方便。
中国古代另有一种比较科学的纪年法,叫做“干支”纪年。“干支”就是天干与地支的合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个字叫“地支”。天干的十个字和地支的十二个字,依次搭配,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
………这样配合成六十组,循环使用,就叫做“六十花甲子”。用这样的方法来纪年,每六十年循环一次,再配以一定的王朝年号等等,前后所隔年份,就比较清楚,容易计算。比如,1898年的维新运动,叫做戊戌变法;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通常叫辛亥革命;1894年,北洋水师抗击日本侵略的海战,称甲午海战。
1961年是辛丑年,1971年是辛亥年,1981年是辛酉年……从它们的排列可以知道,凡是表示“天干”的前一个字相同时,一定是相隔10年的整倍数;而表示地支的后一个字相同时,如甲子与丙子,一定是相隔12年的整倍数。因为10与12的最小公倍数是60,所以天干、地支两字完全相同的年份,一定相差60年的整倍数。这种纪年法,虽然还不及公元纪年法方便彻底,但由于中国历史上用得很多,所以我们应该了解。
中国习俗上的生肖,就是以地支来计算的。它们的对应关系是:子—鼠,亥—猪,戌—狗,酉—鸡,申—猴,未—羊,午—马,巳—蛇,辰—龙,卯—兔,寅—虎,丑—牛。所以在实际生活习惯上,“干支”纪年也还有用处。
其实,十二生肖不独在中国流行,在印度、希腊、埃及等文明古国里也有,只是由于国家不同,十二种动物有所不同罢了。如希腊十二生肖为:牡牛、山羊、狮子、驴、蟹、蛇、犬、鼠、鳄、红鹤、猿和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