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土地的研究方法

土地的研究方法

发布时间:2022-11-07 05:51:41

① 土地科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土地概念包含土地的自然特征和经济利用价值两个方面。因此,土地科学除了研究土地的自然特征外,还要分析和评价土地利用现状、土地生产潜力和合理利用改造等。土地利用涉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生产技术等多方面因素。
概括地说,土地科学是全面研究土地的自然特征、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评价原理和方法、土地规划和管理方法及措施的一门科学。由于研究侧重面不同,又可分为五个分支学科:
1)土地自然属性的研究:——土地类型学。侧重研究自然特征、形成、类型划分、结构、演替、差异性、分布规律。德国和前苏联学者称之为“景观学”,我国自50年代以来叫土地类型学。
2)土地质量研究:——土地资源学或土地评价学。侧重:分等、定级、估价、生产力,适宜性与限制性。它是把土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针对具体服务目的来研究土地的潜力,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有人称为“土地质量评价”、“土地分等”或“土地潜力”。
3)土地利用研究:侧重: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合理利用、改造途径、用途改变后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它是农业地理的一方面内容,属经济地理学范畴,着重研究当前土地利用状况和生产水平的高低。
4)土地规划、立法与管理:——土地管理学 土地管理:土地调查、土地评价、地权管理、地籍管理、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土地规划、土地政策、土地法。 土地规划:居民点区域规划、农村主干道规划、耕地规划、农保规划、城市土地规划。
5)土地信息学:采用计算机、遥感数据、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地图学等手段,研究土地信息的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处理、表达、应用和传播,为以上研究适时地提供多种动态信息。

② 土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土壤物理学主要研究土壤中固、液、气三相体系的物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内容包括:土壤水分的保持和移动及其对植物的有效性,土壤空气的组成与交换,热的传导与转化,土壤固相的组成与排列,土壤的力学性质和电、磁性质等。

土壤化学主要研究土壤固、液相的化学组成、化学变化以及固液相之间的反应。内容包括土壤固体颗粒的表面化学性质及阳离子交换,土壤溶液及土壤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等。

土壤生物学主要研究栖居于土壤中的有机体(主要是微生物)的活动及其与土壤中物质转化和循环的关系。内容包括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组成及分布规律,碳、氮、磷、硫等元素的生物循环,生物固氮作用以及有机质的分解和腐殖质的形成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等。

土壤肥力与植物营养学主要研究土壤供应矿质养分的能力及其影响因子与植物营养的关系。内容包括土壤肥力的实质及其指标,土壤养分的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土壤和植物的营养诊断,主要作物对土壤肥力的要求等。

土壤地理学主要研究土壤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内容包括土壤的形成、分类、分布及土壤调查、制图等。

土壤矿物学主要研究土壤矿物的结构、组成、性质和化学反应。内容包括粘土矿物和氧化物的数量、组成以及相互间的反应,土壤中各种元素的迁徙状况,粘粒与有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矿物的形成与转变以及矿物鉴定等。

土壤管理学主要研究人工措施对土壤和作物生产的影响,内容包括耕作、施肥、灌溉、排水及其他改良、保护措施对土壤肥力、生产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土壤学经历了近代150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野外调查法,即在野外(田间)通过对土壤形成因素和剖面形态的观察,并结合对周围自然地理环境和土壤利用情况的综合分析来掌握土壤的基本特征。这是研究土壤的形成、分类、分布、肥力特征以及进行土壤制图的最基本的传统方法之一。

实验室研究,即在实验室内借助各种仪器设备和温室设施等对土壤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等进行定量或定性的测定,或对土壤肥力水平进行生物学试验(水培、砂培或土培)和模拟试验等。

定位研究法,即在田间选定某一土壤或某一地区,对土壤的某种届性或过程进行长期、系统的观察测定,以研究其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及其对土壤性质或肥力的影响。最常用的方法是田间生物试验法和排水采集器法。

③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土地经济学是一门跨度很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如政治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市场价格学及法学等一系列学科。对土地经济问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为理论指导,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其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土地作为地球的一个特定部分,是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基本因子,土地系统是社会经济系统的子系统。对土地经济问题研究不能孤立进行,必须将其纳入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中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与分析,从中找到地球生态经济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其规律性及其运行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找到解决土地经济问题的正确途径。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所有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质的规定性通过量的规定性加以体现,而量的变化归根到底取决于事物质的变化,这是事物发展的共同规律性,土地经济问题也是如此。任何一个土地经济问题都有质与量两个方面,研究和解决任何一个土地经济问题都必须同时研究它的质与量两个方面。如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问题,必须在对该国家或地区 土地利用结构、布局的基本性质与特点,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做出基本判断的同时,对其量的表现和变化规律进行具体分析,并把两者密切结合起来,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土地经济学研究必须把静态分析和动态 分析密切地结合起来。如研究和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租形式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正确处理出租和承租双方的利益关系,是否有利于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这首先需要对影响和决定地租形式的诸多因素和条件进行静态分析,同时还必须从动态角度分析和研究这些因素和条件的过去和未来的发展变化,并把两种分析辩证地结合起来,才能对该国家或地区的地租形式作出最终的判断和选择。
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土地经济问题既有微观方面的问题也有宏观方面的问题。企业基层单位的土地经济问题属于微观方面 : 全国的或某一较大地区的土地经济问题 属于宏观方面。宏观要以微观为基础,微观归根到底要受宏观的制约。因此,要研究土地经济问题,必须既要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又要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并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如对土地开发项目的决策研究,当然首先要从微观上分析与研究该项目给作为开发主体的企业、单位所能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 ; 同时还必须从宏观上分析与研究该项目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通过权衡利弊才能最终决定该项目的取舍。

④ 古土壤研究方法

古土壤的研究方法与沉积岩的研究方法比较类似,可以分为野外观察描述和室内分析化验及微观结构观察两方面。

5.2.4.1野外观察描述

在野外,古土壤有三个主要特征有别于其他岩石,这三个方面的特征是生物痕迹、土壤发生层和土壤结构(Retallack,1988,1990)。古土壤中发现的各种陆生生物痕迹中,化石植物根迹是辨别沉积岩石序列中化石土壤的最好标志。它们是沉积物中曾经有植物生长过的证据,不论还具有其他什么特征,它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化石土壤。古土壤在形成和埋藏过程中,由于受氧化和压实,在沉积岩中很难看到形态完整的根迹,一般情况下,可通过以下三方面的特征来识别植物根迹,以区别于虫孔和其他土壤特征。

1)不规则管状形态,向下逐渐变细;

2)向下分叉或从中间向外分叉;

3)由于侧向根系周围的沉积物受压实而呈似风琴状。

土壤层是沉积层序中识别古土壤的附加特征。在多数情况下,土壤层在结构、颜色或矿物含量方面从被侵蚀的古陆地表面向母质层方向呈渐变变化。这种变化通常比紊流或河流点坝沉积形成的粒序层更复杂。在古土壤或土壤中,一般有几个土壤层,其中的一些土壤层相对于上覆或下伏层,富含粘土、碳酸盐或有机质。土壤层反映了成土母质在化学或结构上从上向下被改造程度逐渐减弱的成土过程。

土壤具有一些明显区别于其他沉积物的复杂构造,这些构造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是不会形成的。受压实作用的影响,在现今土壤剖面中观察到的典型土壤自然结构体(ped structure),在大多数古土壤中却无法保存。在土壤中,作为一般规律,土壤自然结构体的尺寸会随深度增加而增大,比如从细粒状变化为块状再到棱柱状。这种垂向变化的残余构造在一些古土壤中也能观察到,尤其是在被埋藏之前就已经岩化了的土壤中,如钙结层。伪背斜构造在许多古土壤中也可观察到,这种构造由多组平行线(面)——通常为滑擦面、破裂面(后期一般被方解石充填)——以较宽的、略倾斜的向斜和陡峭的、呈尖头形的背斜的形式构成。如果在古土壤中出现这种构造,则表明原始成土母质膨胀性粘土(如蒙脱石)含量较高,且多形成于排水不良的湿润环境中。因此,在现代土壤中出现这种构造,一般将其归为变性土。除此之外,还有柱状和棱柱状构造(垂向拉长构造)以及在钙结层里出现的结晶构造(早期裂缝晶体充填)、蜂窝状构造、豆粒、薄盖层等。另外,在古土壤中还可以见到新月形粘土构造,这种构造是由一些顶面向上弯曲、底面也向上弯曲或为平的低振幅、长波长的构造所组成,厚度可达几厘米,成分为粘土,与层面相平行。

5.2.4.2室内研究

室内研究主要包括矿物学、地球化学分析和土壤微形态特征观察三个方面。矿物学研究主要是粘土矿物含量及其组合特征的分析(Wright,1992);地球化学分析内容比较丰富,包括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稳定同位素等的测定,这些化学元素的组成及含量纵向变化蕴涵着大量的古气候、古环境信息(赵景波,2001;高全洲等,2001)。在土壤演化过程中,当环境发生变化,土壤的一些特征诸如化学成分和矿物含量等,也将随之发生变化或早期形成的构造将被改造。然而,许多微形态学特征却保存较好,可以对早期土壤演化阶段进行有效的识别(郭正堂等,1996;McCarthy和Martini等,1998)。

(1)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是极其有用的判别标准,尤其是辨别“风化”等级。控制这些等级的基本因素是物质的分解率,通常情况下,上部土壤层分解率较大,随深度增加而减弱。在风化过程中,各种阳离子被释放。它们在剖面上的分布可以用来评价风化特性及程度,常用元素有Fe、Al、P、Mn、Na、K、Ca和Si,它们通常以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形式存在。可以绘制这些阳离子或氧化物与深度的关系图,也可以用可动元素与不可动元素的比值。在淋洗作用较强的上部土壤剖面中可动元素与不可动元素的比值较低(Smith和Buol,1968)。

在时代较老的土壤中,由于缺乏明显的生物特征,这种化学风化差异性成为识别古土壤强有力的工具。这种现象在硅酸盐母质和碳酸盐母质中都可以见到。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痕量元素(Mg、Sr、Na)和稳定同位素(δ8O和δ13C)来识别石灰岩序列的地表暴露面。Mg、Sr和Na是从不稳定的文石(富Sr)和高镁方解石中析出的,或者高镁方解石被低镁方解石所交代也能析出这些元素。在这些变化中,海洋沉积物中的18O被大气中较轻的160所取代,使得沉积物中的δ18O变轻。当大气水滤过上覆土壤,来自CO2和土壤酸的同位素较轻的有机碳也被吸收到交代方解石。因此新形成的碳酸盐具有较轻的δ13C,尽管这种趋势仅限于土壤剖面比较靠上的部位。

在风化过程中,硅酸盐被转变成各种各样的次级产物,尤其是粘土矿物(Nesbitt和Young,1989)。粘土矿物被广泛用来鉴别古土壤,尤其是经过高溶滤作用的粘土如高岭石。蒙脱石在古土壤解释中是很有用的矿物,但存在由埋藏深度和热作用导致伊利石化而具有成岩作用特征的问题。英国威尔士和欧洲大陆的石炭系和侏罗系古土壤的两项研究表明,伊-蒙混层粘土也具有潜在的用途。这些伊-蒙混层是由土壤的干-湿交替使得钾固定下来的成壤作用形成的,而不是埋藏伊利石化形成的(Robinson和Wright,1987)。这种伊-蒙混层粘土形成于发育较好的变性土中。

铁和锰的化合物也可以用来识别特定的土壤形态。成壤作用形成的矿物富集主要发育在铁质岩壳中。这些岩壳非常富集铁和铝的氧化物、氢氧化物(铁矾土和铁铝矾土)以及硅土、钙质碳酸盐(钙质结砾岩)或石膏。

(2)微形态学特征

微形态学(土壤岩石学)方法是识别古土壤强有力的手段,也就是地质学家过去常用的岩石薄片观察。该方法已经被成功地运用到钙质环境和非钙质环境古土壤的识别(W right和W ilson,1987)。

微形态学研究方法类似于沉积岩石学中的岩类学分析。通过观察土壤的微形态特征,可以建立类似于“成岩作用序列”的成壤作用序列(Kem p,1998)。如法国一些土壤的研究中利用颗粒包膜和孔隙充填特征来研究土壤的形成,这些研究发现颗粒包膜和孔隙充填特征存在三个生长阶段:第一个生长阶段是沿细粒粘土切线方向形态清楚的包壳,其次是“脏化”的粉质粘土,最后是分选较差、成分不纯含有碳和有机质的粘土。这三个阶段被认为是代表了无扰动林地环境中粘土的淀积作用(干净粘土)、林地消失和水体的流经(“脏化”粘土)以及耕作和土壤熟化(分选差、孔隙充填)(Macphail,1986)。另外,古土壤的微形态学研究还被应用于古环境、古气候变化分析(Scarciglia和Terribile等,2003;Yong Woo Lee和YongⅡLee等,2003)。

⑤ 土壤发生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1、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微生物、土壤动物对土壤系统的影响,生物因素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植物选择性的吸收母质、大气、水体中的营养,经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促进养分的释放。动物残体也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且土壤中动物对土壤产生特殊作用,如翻动和搅动作用。
2、气候因素是土壤系统发展变化的主要推动力。它影响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气候因素,特别是水分和热量条件,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
3、地形因素一般只是引起地表能量和物质的再分配,并没有引起新的物质。其支配地表径流,使地带性土壤范围中产生非地带性土壤。
4、母质因素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而土壤是母质通过成土过程而形成的。不同母质对土壤中次生矿物也有一定的影响。
5、时间因素—发育程度。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它是土壤发育的强度因子。生物、地形、气候、母质四大因素在随着成土年龄的增长而加深。土壤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发展着。

⑥ 土地利用的技术和方法

20世纪以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而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相对越来越少,因此土地利用问题逐渐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趋势和城市占地面积的日益扩大,引起城市用地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用地,特别是与农业用地的矛盾。此外,由于技术进步,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环境的能力日益提高,如稍处理不当,就会出现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平衡的问题,往往首先表现在土地利用上。土地利用是人文地理学,尤其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对于协调人地关系、发展国民经济有重要的作用。除地理学以外,经济科学、农业科学、城市科学等学科也以不同方式研究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既受自然条件制约,又受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影响,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所有影响土地利用各种因素中,确定土地关系的社会生产方式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土地利用研究的新趋势是从生态观点出发,谋求生态平衡,保护植被和土壤以期获得持久产量,以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土地利用要和环境保护联系起来,评价土地对某项生产的适宜性时,要考虑是否会影响环境质量以及长期的生态效益,防止环境退化。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土地利用的研究重点,已从提高土地生产率转向改善环境,把土地利用规划和整体的环境规划联系起来。在中国首先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环境质量的评价,根据土地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情况及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对环境因素进行总体规划,在此基础上提出土地利用的各种方案,然后对每一方案进行评价,选定对环境有利的最优土地利用方案。

(内容
土地利用的内容十分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土地开发程度

2.土地利用结构

3.土地利用效益

(三)土地利用规划

(四)土地开发

(五)土地保护基本原则

(一)先调查、评价、规划,后开发利用

(二)以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耕地面积相结合

(三)在农业优先的前提下,统筹安排用地比例

(四)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五)要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

⑦ 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分类方法研究

土地利用分类是区分土地利用空间地域组成单元的过程。由于地块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不同,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导致土地用途、利用方式、经营特点等各方面的差异。为实现土地资源科学化管理,从土地利用现状出发,根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土地用途、土地利用方式等,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按照一定的层次等级体系划分为若干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别。

6.1.1 国内外土地利用分类方法历史沿革

国外土地分类至今约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到 20 世纪 60 年代和 70 年代就出现了各种土地分类系统。国外土地分类多数以土地利用现状作为分类的依据,具体到各国又有差异。如,美国主要以土地功能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英国和德国以土地覆盖(是否开发用于建设用地)作为分类依据;俄罗斯、乌克兰和日本以土地用途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印度则以土地覆盖情况(自然属性)作为划分地类的依据。

国内的土地分类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土地分类依据与国外基本相同,也是以土地利用现状作为分类依据,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简称土地详查)采用以土地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为分类依据,城镇地籍调查采用以土地用途为分类依据等。

为了满足土地用途管理的需要,国土资源部先后制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1984),《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1989),城乡统一的《全国土地分类》(2001)。《全国土地分类》包括《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和《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第二次土地调查国家发布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2007)国家标准等,为全国土地分类提供了标准和依据。

6.1.2 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分类原则

面向国土资源行业遥感数据的规模化、高效率应用,达到快速规模化获取土地利用信息,实现高精度、高效获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迅速建立满足国家和省级土地资源业务管理需要的国家级、省级土地利用现势信息源需求,在研究分析前期实行的土地利用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分类,在项目区予以应用并得到预期良好效果。

基于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分类,是依据遥感影像的色彩、纹理等影像光谱特征、分布特征和地物光谱的可分性,结合土地的自然属性、覆盖特征以及土地用途等因素,从满足基于遥感影像快速获取土地利用信息的需要进行分类。

分类原则:

(1)具有可操作性。要求土地利用分类体系要简便易用、层次分明,要具有适宜遥感影像特点,通过遥感影像所反映色彩、纹理等影像光谱特征以及分布特征,在遥感影像上能够明显区分不同地类类型,适用于人机交互并基本满足计算机自动分类提取土地利用信息。

(2)具有统一性。要与国家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框架保持一致。

(3)具有兼容性。既能向上归并到国家土地分类标准体系中的某一类型,还可根据管理和应用需要进行续分 , 可实现不同分类标准之间的相同地类进行地类代码转换,与以往的以及现在适用的土地分类进行有效衔接。

(4)具有通用性。即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通用性,不同的作业者用不同季节的影像应该能达到精度范围内的同样效果。

为了科学合理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采用遥感影像数据获取土地利用信息,快速掌握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根据我省土地利用管理业务实际需要,建立更适合土地利用精确调查和我省遥感监测业务调整与扩展的基于遥感信息土地利用分类标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6.1.3 严格管理土地需要快速、规模化获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遥感技术也随之得到了快速发展,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的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随着人、地矛盾的日益加大,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如何监督新增建设用地及其占用耕地情况和土地规划、土地利用计划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和查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检查土地严格管理和土地调控措施的落实与效果,利用遥感技术快速规模化获取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成为当今土地资源管理的有效手段。

在土地资源管理中,近几年国家和省不断加大土地执法监察力度,每年都要对耕地和新增建设用地变化情况进行遥感动态监测,利用前、后时相遥感影像(DOM)进行比对,或利用已有土地利用数据库与后时相遥感影像进行比对,发现和提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通过外业核查、后处理和数据汇总,快速获取和宏观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情况,及时发现和查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为土地执法监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依据。

6.1.4 原有土地利用分类不适宜快速提取土地利用信息

1984~2007 年间,我国普遍采用的是《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1984)标准、《全国土地分类》(试行)标准和《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标准,采用以上分类标准对于快速提取土地利用分类信息和动态遥感监测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

首先,分类过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1984)分为 8 个一级地类,46 个二级地类,河南省根据地方实际在全国土地分类基础上又续分了 12 个三级地类;《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分为 3 个一级地类,15 个二级地类,71 个三级地类;《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分为 3 个一级地类,10 个二级地类、52 个三级地类。以上分类标准都具有类别繁多、过于细化的特点,无法满足国家和省快速提取和掌握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的需求。

其次,部分地类在遥感影像上无法区分,如:耕地中水浇地与旱地,园地与林地,独立工矿与特殊用地等,影像纹理、色彩特征极为相近,难以区分。

再次,部分地类与遥感影像无法衔接,如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共建筑用地等信息,从遥感影像上无法直接获取。

6.1.5 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特殊性

黄河滩地,是指在黄河大堤之间河床滚动所淤积而成的滩地。横穿河南省中北部的黄河属河南省的特有特征,即地上悬河、河床宽度大、非洪水期过水面积小、大堤内近 90% 的滩涂分别由黄河两岸农民在耕作。但是由于黄河河床经常变动等原因,黄河滩地的面积和方位不断发生变化,可种植面积也不稳定。许多滩地至今仍权属不明,经常引发滩地耕种纠纷。另外在黄河滩地种植农作物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种植的作物一旦遇到河水上涨被水淹没会造成收成大减甚至颗粒无收。

公路林带,在河南省辖区内,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干线铁路等主要交通用地两侧均栽种了宽度 30~50 m 不等的速生树种,在地类统计时,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是按耕地计算,而林业部门则按照林地计算,为准确获取林带数据有必要单独统计,以解决在统计上口径不一、数出多门的问题。

6.1.6 遥感影像上光谱信息,纹理、色彩等特征相近的土地类型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光谱信息丰富、色彩鲜艳,接近于自然地物的真实色彩。通过遥感影像所反映的纹理、颜色等影像特征和分布特征,大部分土地利用类型在影像上能够明显区分。但是按照全国土地分类,有些地类在影像上呈现相近或相同特征,对于室内判读难以分辨。

(1)水浇地与旱地(图 6-1、图 6-2)。

图 6-1 水浇地(113)

图 6-2 旱地(114)

(2)园地与林地(图 6-3、图 6-4)。

图 6-3 果园(121)

图 6-4 有林地(131)

(3)独立工矿与特殊用地(图 6-5、图 6-6)。

图 6-5 独立工矿(204)

图 6-6 特殊用地(206)

土地利用分类体系还要充分考虑未来遥感技术发展,适用于遥感自动化提取信息的需要,影像特征相近的土地利用类型无法利用自动分类技术进行区分。

⑧ 土地利用的研究内容

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研究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土地资源普查和统计。土地资源普查是指进行全面土地普查和严格登记。土地统计则要反映土地本身的分布、面积大小和质量等级,以及表达它的利用现状和潜力。以地区或生产企业为单位建立土地台帐、地块档案,对合理利用土地、规划生产都有重大意义。②土地资源分类。根据土地资源的特点、质量、对某项生产的适宜性以及利用现状、管理后果、未来用途、变化趋势等,可以提出不同的分类体系。③调查土地资源的利用实况并编制土地利用图。调查的结果可以编制各种土地利用图来表达,并根据图件来量算各类用地的面积。调查的手段包括应用航空照片、红外摄影和雷达扫描图像、人造卫星连续摄影等新技术。但它们的应用,必须立足于地面实况的典型调查,否则难以确切判读。④开展土地质量评价。土地评价要全面考虑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并根据一系列反映量变到质变的指标进行分等分级。⑤研究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农业生产的部门结构和土地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合理的农业结构有利于合理安排土地利用,形成具有良好生态系统的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可以用较少的投资获得较大的收益。除了根据土地评价解决具体地块的合理利用问题外,还要宏观地从一个国家或一个大地区来研究土地的合理利用方向问题。中国农业生产历来着重粮食,对于经济作物和牧、林、渔、副业生产注意不够,影响到土地资源的充分和合理利用。中国的农业经营历来重视平原土地的利用,忽视山区的开发,占全国陆地面积三分之二的山地、丘陵地区,生产水平很低,而且管理不善。在种植业内部,重视灌溉高产农田的经营,而忽视低产田的改造。此外,一些地区还流行着掠夺式的利用方式。⑥进行土地利用区划,制订开发利用规划。在土地利用区的划分基础上,对各区土地利用的合理程度进行评价,有可能比较切实地提出各区今后各部门合理的用地结构和布局方案。因此很多国家在查清土地资源之后,往往紧接着进行土地利用区划。土地利用区划既是土地规划的前提,也是农业区划的基础。它有现状区划和远景区划两大类。现状区划的目的主要为认识现状,判明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和特点;远景区划的目的主要是为调整现有土地利用结构,进一步发挥土地生产潜力。为了便于土地规划的实施,土地利用区划要尽可能地照顾到一定级别行政区的完整性。在土地利用区划的基础上,制订开发利用各区土地资源的规划,其内容包括改造不利条件应采取的措施,并预测其后果。⑦加强土地管理。建立和加强国家的土地管理机构,制定统一的土地管理制度和有关法令,防止土地资源浪费、土地纠纷、水土流失和土地污染,以及土地使用混乱造成土地建设返工浪费。

⑨ 土地法学研究方法有哪些

社会调查方法是研究性学习专题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社会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材料的方法。 3比较研究法、比较:在价值中立的条件下,探索有关规律的研究方法,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一 阶级分析法,寻找其异同、系统的了解,它着重对以往的政治制度、政治思想、归纳、观察研究法等方法以及谈话,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个案研究,并通过语言分析来解决传统的哲学问题,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中各种社会现象的方法二 价值分析法、周密的、综合。包括以下六种 1社会调查法:通过认知和评价社会现象的价值属性,它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从而揭示批判或确证一定社会价值和理想的方法三 实证分析法。 5语义分析法,以对经验事实的观察为基础来建立和检验知识性命题的各种方法的总称 。 2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定的标准。亦称纵向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是运用历史资料。在政治学领域中、政治文化等的研究。这种方法利用现代数理逻辑这个强有力的工具、科学哲学中所使用的分析方法,语义分析法是运用语义区分量表来研究事物的意义的一种方法。 4逻辑分析法,是比较研究法的一种形式、问卷、有计划,对语言进行分析、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方法,对有关社会现象进行有计划的、测验或实验等科学方式,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对过去事件进行研究的方法,借以发现存在的社会问题。 6定量分析法,定量分析法(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社会调查法是有目的,主要是指“语言的转向”之后出现的分析哲学

⑩ 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方法包括哪些

系统分析法
土地利用规划一般包括总体规划和分项规划两大部分,前者可看作母系统,后者是子系统。规划工作中应用系统分析方法就是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方法来考察母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各子系统相互之间以及母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以达到深刻认识、妥善处理这些多方面关系之目的。

统计分析法
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应用统计分析法来整理和研究各种有关土地利用的统计数据,借以发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倾向,进一步揭示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从而对土地利用未来趋势进行预测。统计分析方法的运用,不仅对土地利用进行纯数量的研究,而必须在与质量的辩证统一中研究其数量方面。

数学规划法
土地利用规划工作广泛运用线性规划与非线性规划。借助于经济数学模型和计算机,从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出能满足预定目的和任务的方案。

回归分析法
在有关农业和林业的土地利用规划中关于土地利用水平分析、土地非农占用量预测、土地增产潜力预测,以及确定各种经济指标之间的数量联系等项工作,一般应用回归分析方法。

目标规划法
要全面系统地考虑全部相关因素和条件,同时还要按区域划分等级(全国的、大区的、地区的)、按时间长度(长期的、中期的、短期的)、按目标性质(单一目标、多目标)、按系统状况(开放的、封闭的)等,开展各层次的规划工作,要求各经济环节和要素实现一体化、综合化。

阅读全文

与土地的研究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式棉袄制作方法图片 浏览:65
五菱p1171故障码解决方法 浏览:860
男士修护膏使用方法 浏览:548
电脑图标修改方法 浏览:609
湿气怎么用科学的方法解释 浏览:539
910除以26的简便计算方法 浏览:807
吹东契奇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706
对肾脏有好处的食用方法 浏览:100
电脑四线程内存设置方法 浏览:514
数字电路通常用哪三种方法分析 浏览:17
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是什么 浏览:527
苯甲醇乙醚鉴别方法 浏览:84
苹果手机微信视频声音小解决方法 浏览:702
控制箱的连接方法 浏览:77
用什么简单的方法可以去痘 浏览:791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几个 浏览:805
自行车架尺寸测量方法 浏览:126
石磨子的制作方法视频 浏览:154
行善修心的正确方法 浏览:405
薯仔炖鸡汤的正确方法和步骤 浏览: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