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儒释道三者认识方法是什么

儒释道三者认识方法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11-06 14:55:10

A. 分别谈谈儒释道三家的代表人物、核心内容和主要特点。

1、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

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义礼智圣德性论“五行”思想。就社会而言,是德道思想,即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民主、法治等,它是我们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石。

儒家的主要特点:

(1)祖述尧、舜,宪章汤、武,尊崇先王之道;

(2)崇尚礼仪即注重维护尊卑上下等级秩序;

(3)重视伦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

(4)尊崇孔子。

2、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

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道”。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与万物的关系,就静态而言,“道”是一切人、物共同存在的最终保证,是最高的价值,是终极性的价值根源。就动态而言,道是秩序的凝构及其动力,是“造化”或“造化力”,是使万物得以相生、相续、转化、发展的实现性原理。

道家的主要特点:

(1)保留了较多的民间信仰和方术,其宗教理论和信仰素质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生活风俗密切适应;

(2)保留了历史上的自然宗教因素,而且还夹带着不少迷信成分;

(3)它的宗教内容和传道组织包括了道家、神仙术和为人驱鬼治病的几个层次;

(4)以长生成仙为信仰目标,以修生养性为现实利益,是一种既重视眼前利益,又有长远追求的宗教,很符合中国人的传统。

3、释家:代表人物是释迦牟尼。

释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便是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发慧。鸟巢禅师把这三个字通俗易懂地表达成十六个字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释家的主要特点:

(1)相信因果。“因、缘、果”三个字,贯穿于整个三藏十二部经典,是佛法的中心;

(2)众生平等的思想。众生是平等的,只因业力不同而现相不同,均是因缘生法;

(3)发出离心,修解脱行;

(4)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菩提心就是广大心,既有智慧又有悲心。

(1)儒释道三者认识方法是什么扩展阅读

中华儒释道三教发展与融合的过程

中华文明是在文化不断融合中形成的,中华文化的信仰方式一般通称为儒释道三家,三家之间的关系和结构,又有“三教并立”、“三教合一”的说法,当然也有“儒术独尊”的传统。

综观历史上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是儒释道三教连称,彼此独立,相提并论,出现三教一致的萌芽。唐宋时期三教加强了内在意识上的流通融合,逐步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借鉴和吸收,但其主流而言,仍各树一帜。元明清阶段出现了真正宗教形态上的三教合一。

此三个阶段的发展是儒释道三教发展和融合的基本过程,第二阶段是在继承第一阶段三教功能互补的基础上更添新内容,第三阶段是在前二个阶段的基础上再演化出来“三教合一”的新成份,反映了三教合流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三教合一发展中,其内容是动态的,三家思想相互依存,相互包容,各有侧重,出现了以佛家、以儒家和以道家思想为主要形态的三教合一文化,以及形成具有宗教意义上的“三教合一”新文化形态,前者与后者有本质的区别,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历史性的飞跃。

儒、道、佛三教,中古以来并称“三教”,南北朝时,即有三教之目,至李唐之世,遂成固定之制度。如国家有庆典,则召集三教之学士,讲论于殿廷,是其一例。

明代以降,儒佛道三教合流,是以儒家学者为中心,并由众多名僧、方士参与其间,互相交游,互为影响,最终导致佛、道的世俗化以及儒学的通俗化。

宋明理学的思想体系以儒学为主干,吸收了佛教的“空有合一”的本体论,“顿渐合一”的认识论,“明心见性”、“返本复初”的修持观等,与儒家伦理思想和政治哲学相结合,因之有人说是“阳儒阴释”,最终完成了三教的融合。

程颢和程颐主张“性即理”,强调“天理”与“人欲”的对立,并通过内心的修养功夫来“窒欲”,以恢复天理,受到佛教心性论和禅宗修持方法的影响。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竭力排斥佛教,但是在其哲学思想中,无论从本体论、认识论到修持方法都带有佛教的烙印。

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对中国周边国家的哲学、文化、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儒释道三教是中国、韩国、朝鲜、日本、越南五国历史上的主流文化和历史文化的核心内容,反应了中国及周边国家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之一。

B. 儒释道的区别 儒释道是代表什么

儒家以为人生是经常的,所以宗旨在维持现状,而不准料奇标异,因此人生无进化之可言,释家见解,以为人生是幻妄的,所以宗旨在专求正觉,而抹煞现实之人生,因此学理与事实常相冲突,难以协调。道家见解,以为人生是自然的,所以宗旨在极端放任,而标榜清净无为,以致末流陷于萎靡不振,颓废自甘。袖家见解,以为人生是有缺陷的,所以宗旨在改革现状,推翻定律,打破环境,战胜自然,以至思想与行为惊世而骇俗,非但儒、释、道三家不能融和,即使道家,仙家表面上似乎同隶—种旗帜之下,然二者宗旨,亦难强同。认为人各有志,原不必人人共趋一路。但宗旨不能不定,言论不能不彻底,门经不能不辨别,旗帜不能不鲜明。否则,今后学者何所适从?先生说他本不反对儒释道三教之宗旨,但不愿听神仙学术埋没于彼三教之内,失其独立之资格,甚至受被等教义之束缚,而不能自由发展。以故处处将其界限划分明白,俾我中华特产,卓绝千古之神仙学术, 不致遭儒生之毁谤,僧侣之藐视,羽流之滥冒,方士之作伪,乩坛之乱真。 自汉明帝以来,一千八百七十余车,佛教徒所给仙学界恶嘲谩骂之丑声名,于兹刷尽。自金世宗以来,七百七十余年,所给仙学界三教同源之说一旦揭开,岂不快哉!(《中华仙学·辨命歌》后按语)

先生在《众妙居问答》一文中还说:自古学仙之入无不炼丹,此种人常隐藏于儒释道三救牌名之下。试看《参同契》冠以“周易”’并引伏羲、文王、孔子以自重,《悟真篇》又牵涉老子《道德经》如“大小无伤、虚心实腹、左右军、休轻敌、他主我宾,谷神、玄牝、异名同出、恍惚杳冥、有无相入、归根复命、祸福倚伏”各等语,皆从《道德经》中脱化而出。后来如《仙佛同源》,《仙佛合宗》、《性命圭旨》、《慧命经》等书,又将佛教拉入仙学之内。汉朝至现代,此二千年间,遂成为有仙无学之局面。非真是无学,只因学仙者,以儒释道三教之名辞与义理为掩护 ,自己秘密行事,永不公开。务其实而讳其名,因而常招惹儒教之拒绝,释教之毁谤。甚至于道教徒亦根据老庄“清静无为”之旨,而不信有神仙。仙学者流,弄得东家不收,西家不纳,进退失措,左右为难。将仙学从三教圈套中单提出来,辅助其自由独立,摆脱三教教义之束缚,然后方有具体的仙学可言。

西方学者评出“东方三大圣人”,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国三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以老子为代表的道教,以禅宗六祖慧能为代表的中国佛教。

儒教最主要的是一个字:“伦”,也就是伦常。封建社会由于人们所处社会地位和阶级的不同,每个人都应各安其位。儒家认为天下一盘棋,上天把你摆放在哪里,赋予你什么权力、职责、义务,那么你就遵守履行属于你的责权义,你就要乐天知命,这其实就是最早的“螺丝钉理论”。

道家的核心是“命”,既是生命的“命”,也是修炼的“命”―――是意义完整的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机器,有这样的“命”或人生,你这个人才算是活得有价值,你要修一个好的人生,快乐的人生,健康的人生,那才过得有价值。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是他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哲学家。《道德经》的每一句话都是“蜂王浆”。老子可能三五个字就够我们用一辈子。现在大家引用最多的“大智若愚”,其实还不是老子最核心的观点,其最核心的是“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之类,就是我们常说的“知雄守雌”、“知白守黑”和“大朴不雕”,这既是老子“无为”的政治主张,也是老子对于个人修养的治学主张。

佛家讲的是“见性”。“性”是什么?是“心性”,也就是修养。佛家有七个字:“见性、救世、通万有。”见到你的心性,叫“内观内照”,就是你自己要想到有一盏探照灯,来照亮你,你自己首先要能看明白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它的一种很客观的修炼方法。佛家的修行基本上都有三步,叫做“戒、定、慧”。戒是有所不为,不能说谎话、不能杀生、不能做坏事之类。定是不为万物所扰,哪怕泰山塌下来,我也不为所动。慧呢?由戒和定入手,慢慢会产生智慧,就是所谓的“定慧双修”,不定就不能产生智慧,有了智慧以后又可以更好入定。佛学是非常高深的古典哲学,而佛教是一种非常严格的宗教形态,这样,“佛”就包含了佛家、佛学、佛教三个东西,家、学、教三者都有了,形态是最完备的。佛教佛学的主要东西是什么?可以用干隆的话来概括,干隆给北京的五塔寺写的一篇记里头是这样说的:“塔,标义;经,标口;佛,标身。”
补充:
经过长期的演变之后,儒、释、道三家已经互相渗透、互相同化,某种程度上已经“三教一体”了。少林寺有一个供奉释加牟尼、孔子、老子的地方,对联是:“百家争理,万法一统;三教一体,九流同源”,少室山还有一幅对联:“才分天地人总属一理,教有儒释道终归一途”,概括得很到位,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出发,但最终我们能达到共同的目标。

从对个人的修养角度来说,三教说法不同,但劝人为善和劝人向上的精神是相同的:儒家是“修身、治世、平天下。”道家是“养生、遁世、穷万物。”释家(佛家)是“见性、救世、通万有。”这三句话是我自己的概括,不一定准确,但是我想这样可能好记一点。

也可换一种说法,儒家是尽“人道”,释家求“佛道”,道家穷(穷通、追究)“天道”。“人道”和“佛道”比较明白,而“天道”是什么呢?天道应该包括很多东西,例如“天机、天意、天命”,其本义不是讲迷信,而是讲“天”的规律或自然规律,包括我们已经知道的规律和我们尚不知道的规律。

还可换一种比较方法,儒家叫做“正心”,释家讲究“明心”,道家追求“炼心”。在这背后,儒家讲“治世”,道家讲“治身”,佛家讲“治心”。

再换一个角度来说,三家对世界的概括,儒家讲的是“未知生焉知死”、“独善其身,兼济天下”,不要去着迷于云里雾里的事情,而要重视现世的修炼;道家讲的是“穷尽变化”,努力了解世界和社会的变化规律;佛家则讲“缘起性空”,不要被外部世界纷纷扰扰的现象所迷惑。

如果极而言之做一个简单小结,则儒家比较重视一个人的行为规范,讲的是社会的“游戏规则”,道家比较重视方法,讲的是“游戏技巧”,释家比较重视内在修养,讲的是“大智慧”。总之,儒释道三家对世界的研究尽管有一些差异,但总的都是提倡从研究自己开始,也就是从主观、内部的修炼做起,然后进而研究社会和世界,使自我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智慧的人,从这个基本精神来说,儒释道三家三教都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或“蜂王浆”,是对现代人也大有裨益的学问。

C. 儒释道有何区别

1、三者概念不同

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居于主流思想体系地位,其影响波及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中亚、东南亚等地区;

释是古印度(今尼泊尔境内)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其实大多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道指的是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依据《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而长期演变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

2、理论不同

儒教的最重要的理论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个当中,又特别注重修身的方法,也就是孔子所讲的“仁义礼智信”。儒教不讲究跳出情,不但不跳出情,还要在这个情中,充分的发挥情的作用,如何让自身,以及更多的人在世间上生活得如何幸福。

道家和佛家是讲究如何让人去掉人的情,从而让自己明白生命的终极意义。道家是讲究出家的。出家后,就称自己是“方外之人”。意思是自己不受人间的礼教所约束,只对如何跳出这个世间,成为长生者,也就是真人感兴趣。并且只接受道家的各种理论所约束。

因为道家基本上都是按照老子讲的《道德经》来修行的。而《道德经》,说到底也是论述部分宇宙形成的原理以及宇宙里面的生命所要遵循的规则。

3、文化不同

儒家,入世。儒家倡导做人要想君子一样,坦荡正直无私。其核心思想是主张“仁爱,归结起来就是:仁、义、礼、智、信。

释家,出世。释家文化认为“众生平等”、“万物因果轮回”、“一切是缘起性空”。对此,释家提出“一切皆为虚妄,对于外界我们不可执着,应该放下心中执念,追求内心的空,生命和事物就是在镜子前的幻影,如梦如泡影,人到最后什么都抓不住。其应对的核心思想是“戒、定、慧。”

道家,隐世。道家主张“为而不争”、“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清心寡欲,静养修心”、“以退为进、守弱为上”等等,这些是其最理想的状态。因此道家的思想不仅适合出世之人,也适合那些喜欢静和守的入世的修身养性之人。


(3)儒释道三者认识方法是什么扩展阅读:

明太祖朱元璋倡导三教合一,但他又深知道、佛一旦深入民间,与世俗混淆,并成立带有浓厚世俗色彩的民间宗教,就会对传统统治构成威胁。这一点已为元末红巾军的历史所证实。朱元璋对此抱有清醒的认识。明帝国一建立,他就开始整顿僧、道门风,严禁僧、道与世俗混同。自正统以后,僧徒

冗滥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在这些僧徒中,很多没有取得国家的合法度牒,多为私自剃度,其间的成分也就相当复杂,有因户内丁多、求避差役者,有因盗事被发而更名换姓者,有系灶丁灶户负盐课而偷身苟免者。

成分如此复杂,加上出家为僧的目的又不一,以及商业发达以后所导致的城市生活繁华对僧徒的诱惑,难免使僧徒耐不住寺院的寂寞,萌生享受世俗生活的贪念。

与此同时,僧人以民间百姓为门徒,垄断民间修斋作福之类的佛事,并在岁时节序至民间打秋风,获取斋粮,如此等等,无不都是佛教与世俗发生联系的反映。

参考资料:网络-儒释道

D. 佛道儒三者的本质是什么,有何联系

佛道儒三者的本质皆是人类精神上的一种信仰,从认识论讲,佛道儒三者都注重整体的领悟和类比联想,“儒释道”和“儒家佛”“教道教”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并且相互渗透。

佛教主张“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主张“普渡众生”。佛教的这种群众化大众化作风,使得佛教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广为流传,发展传布比较快;道教保留了更多的原始宗教的成分,具有相当的巫术性质,更多的适应了当时底层民众的需要;儒教则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伦理型或道德型宗教的特征。

(4)儒释道三者认识方法是什么扩展阅读:

早在明初,就有一些僧人善于词翰,与士人交往密切,但只是仅见的例子,不成气候。中期以后,以至明季,由于儒、佛、道三教合流渐成气候,士人与僧、道相交更是不争的事实。

经过一千年的融合,在宋代,道、儒、佛经三位一体了:以道行、儒礼、佛法为灵魂影响着每一位华夏子孙。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讲的是入世;道家思想主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佛家,唯心主义,强调自身修养。讲的是超世。

E. 儒释道三家的共同点和区别

儒释道三家的共同点:儒释道三教都认为"心"很重要。道教,一向认为人的"心"是实现成仙、实现长生不老的关键。佛教中的“即心即佛”,就是说不须向外面求佛,你的自心即是佛。从儒家的五常与佛教的五戒对应来看,不杀生即是仁,不失仁慈之心,培养自己慈悲心。

不偷盗即是义,义是义务,“不与取”即是偷盗。对一切众生贡献是尽义务,不讲求报酬;不邪淫即是礼,举止文明,通情达理;不妄语即是信,信是诚实守信,不妄语就要不欺骗他人,言而有信;不饮酒既是智,智是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酒能致醉,令人神志昏迷,故一切酒不得饮。

儒释道三家的区别:

1、文化主旨上的区别:

儒家:积极进取的文化。

儒家倡导知识的获取和品德的培养,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

道家:遵循规律的文化。

道家遵循自然规律,提倡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是一种尊重自然,尊重规律的文化。

佛家:无私奉献的文化。

佛家思想中蕴含了慈悲和福报论,是一种无私奉献的文化。


2、做人标准上的区别:

儒家: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儒家对于做人标准要求很高,共九点。仁是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礼是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智同"知",是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恕是指宽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是指与人交往中的老实忠厚。孝是对父母的尊重。悌是对兄长的敬爱。

道家:悟道法,淡泊名利。

“道”是道家文化的核心,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道是世界本源,天地万物都有道而生,同时道也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

两个互相矛盾的对立面以及对立面的相互转化都是由道完成的,只有领悟了“道”,才能更好的顺应自然。另外,“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是利用了转化思想完成的,淡泊名利,不争也是争。

佛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佛家文化中,因果轮回观深入人心。做善事有善报,干坏事便要尝坏果。所以佛家倡导信徒慈悲为怀,多积善果。

3、人生观上的区别:

儒家: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论语·为政》中有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就是对儒家人生观的最佳阐释,人三十当立,该当建功立业。

道家: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道家的顺其自然观念就是要掌握道的法度,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绝非简单容易之事,想要掌握道的规律就需要多思考观察和学习,自我完善。

佛家: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佛家文化中有业报观,讲求对世间万物都报以同等的慈悲,无私奉献,超凡脱俗。

F. 儒释道三家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1、文化主旨上的区别:

儒家:积极进取的文化。

儒家倡导知识的获取和品德的培养,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

道家:遵循规律的文化。

道家遵循自然规律,提倡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是一种尊重自然,尊重规律的文化。

佛家:无私奉献的文化。

佛家思想中蕴含了慈悲和福报论,是一种无私奉献的文化。

2、做人标准上的区别:

儒家: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儒家对于做人标准要求很高,共九点,仁是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礼是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智同知,是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恕是指宽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是指与人交往中的老实忠厚,孝是对父母的尊重。悌是对兄长的敬爱。

道家:悟道法,淡泊名利。

道是道家文化的核心,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道是世界本源,天地万物都有道而生,同时道也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

两个互相矛盾的对立面以及对立面的相互转化都是由道完成的,只有领悟了道,才能更好的顺应自然,另外,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是利用了转化思想完成的,淡泊名利,不争也是争。

佛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佛家文化中,因果轮回观深入人心,做善事有善报,干坏事便要尝坏果,所以佛家倡导信徒慈悲为怀,多积善果。

3、人生观上的区别:

儒家: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论语为政中有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就是对儒家人生观的最佳阐释,人三十当立,该当建功立业。

道家: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道家的顺其自然观念就是要掌握到的法度,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绝非简单容易之事,想要掌握道的规律就需要多思考观察和学习,自我完善。

佛家: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佛家文化中有业报观,讲求对世间万物都报以同等的慈悲,无私奉献,超凡脱俗。

G. 儒释道文化各有什么特点三者不同思想对我们什么影响

儒释道,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居于主流思想体系地位,其影响波及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中亚、东南亚等地区;

释是古印度(今尼泊尔境内)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其实大多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道指的是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依据《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而长期演变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

儒释道为古代中国最早的世界文化视野范围观,以释为代表的印度文化圈,是大中华文化圈范围外众多外来文化中离中华最近,接触最早的文化,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地球也如同一个小村落,更多优秀的文化呈现在世人前,取长以补短,万物以冲和,方为中华之真精神,世人之福气。

道根儒茎佛叶花,三教本来是一家。

(7)儒释道三者认识方法是什么扩展阅读:

儒释道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很多人对佛家道家的修行目的不是很清楚,因为它们都是属于修行方面的东西。特别是对于佛家道家在宇宙观,人生观方面,因为都是阐述的这个宇宙,以及这个世界的人。所以,就觉得,既然都是一样的,那么都可以用作借鉴,甚至于可以一起学。

其实,儒道释三家对于修行的说法,是有很大区别的。

人们通常说的三教,也就是儒道释这三教中,儒教是不属于修行范畴的。很多人也知道,儒教是教人如何去做人的。也就是说,儒教的理论,不是让人如何脱离六道轮回。而是用各种理论知识,让人走正路,获得人间的幸福。

虽然也讲修身,那也只是对于自身的行为的约束,怎么样去让所有的人都接受。

儒教的最重要的理论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个当中,又特别注重修身的方法,也就是孔子所讲的“仁义礼智信”。它讲的这种做人的方法不是修行。因为修行的意义,不管是佛家,还是道家,都是讲究让人达到永生不灭的目的。

用一句熟知的话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要让人如何去彻底摆脱情所控制的范围的。

因为儒教不讲究跳出情,不但不跳出情,还要在这个情中,充分的发挥情的作用,如何让自身,以及更多的人在世间上生活得如何幸福。

道家和佛家是讲究如何让人去掉人的情,从而让自己明白生命的终极意义。道家是讲究出家的。出家后,就称自己是“方外之人”。意思是自己不受人间的礼教所约束,只对如何跳出这个世间,成为长生者,也就是真人感兴趣。并且只接受道家的各种理论所约束。

因为道家基本上都是按照老子讲的《道德经》来修行的。而《道德经》,说到底也是论述部分宇宙形成的原理以及宇宙里面的生命所要遵循的规则。当然了,既然是修行的东西,它对普通人如何做好人也是有好处的。但是它真正的作用,是让人如何去修道的。

道家在修行上,始终是讲求的是自身达到长生。因为道家历来讲究清修,世间普通人对于真正的道家如何修行,是不清楚的。虽然到处设立了许多道观,这些道观是落入了小道的境地。多数是给人做做法事,驱驱邪,看看风水之类的。

当然有些道观非常的好,但是里面的真人多数常年在外云游,在世间去磨炼他们自己,从而能够更快的达到得道的目的。

道家修行,偏向于身体锤炼方面的多一些。因为他们是选择徒弟的,所以在择徒弟时,对于徒弟在身体禀赋上面要求就非常的高。特别是这个徒弟的身体周天通没通,有没有自动吸收天地之炁的能力,以及他的脉络对于天地能量的承受能力等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多要求。

当然,道家选徒弟,首选就是德。这个德的范围包含得很广。说浅白点就是遇事的豁达程度(心胸),对自己所信奉的事业的执着程度(毅力)以及对天地法则的领悟能力(悟性)。当然还有其他的细分。也就是说,在各个方面都要求非常的高,才具备承传某一门真正的东西的能力。

过去,这个叫做师承。就是由师父一对一的传承。

佛家和道家的修行目的是一样的。虽然说法不同,但是都讲究脱离世间的轮回,以后永远不再入世间受苦。也就是说,佛家和道家一样,是讲究如何让自己达到彻底的开悟。

佛家和道家的修行目的相同,但是方法不同。佛家不讲究挑选徒弟,只要有人动了想修的念头,或者是能够让自己进入修行之门,就可以去修行。道家讲法不传六耳,佛家讲任何人都可以修。所以,佛家就有了普度众生的说法。

同时也因为来学佛的人非常的多,不同的人想要怎么修,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愿去选择想修的方法进行修行。

在对宇宙法则的论述上,佛家和道家谈不上哪家更高。因为他们都是指导人如何去真正地认识这个宇宙。也就是说,他们所说的都是所认识到的这个宇宙。所以,他们所论述的规则,也都是这个宇宙的规则。既然都是说的同一个宇宙,也就没有办法去分它的高低了。

在修行上,佛家和道家的方式都是向内去克制自己的各种心念。在修行中,遇到事物时,他们不会去要求别人如何做,而是去仔细思考这件事情存在的目的以及原因。从自身遇到的各种细小的事情中,去发现事物的运行规则。也就是宇宙的规则在细小的事物中的体现方式。

正因为如此,他们只有放下所有普通人的想法,才能不断的知道一点点这些规则。当自己知道的这些宇宙规则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彻底的开悟。然后才能看到宇宙的形成方式。

正因为他们不断的改变着对事物的认识方式,所以思想才和普通人逐渐的有了区别。甚至于很多的行事方式不被人理解。不管他们如何不被人理解,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能忍世间苦,同时能忍受一般人对他的不公平的对待。

因为他的心不在遇到的那件事情上面,而是他在通过遇到的那件事情,去探寻宇宙的规则。所以对于世间的各种磨难,多数是不在意的。

很多人觉得修行很难,其实是不知道怎么样去修行。如果知道了真正的修行方法,或者是有彻悟了的师父带领,就很简单。

通常还在修行的人,是不具备收徒的资格的。特别是佛教中,有些人稍微知道一点理论就自称法师。过去的人是不敢这样做的,现在就变得很普遍了。

佛家和道家都是要人知晓事物的真理,是让人跳出三界。儒家则是让人如何做一个好人,不讲究跳出三界。从这一点上看,他们的目的就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H. 儒释道法之间的关系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们各有特色而又相互联系。儒家偏重于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即人伦)的研究,强调人与人的和谐,提倡五伦八德的行为准则;道家偏重于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即人天)的研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大为;佛家偏重对生命的根本——心性的研究,从内心与外境的关系入手,强调内心与外境的和谐,引导人们从内心的改变开始,最终达到对烦恼生死的彻底解脱。但三家有着共同的目的,引导人们从和谐中去得到人生的幸福。因为儒家的学说引导人们去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其仁义礼智信的“五伦”和孝悌忠行礼义廉耻“八德”,都容易被人理解接受,所以南怀瑾先生将其比作“粮食店”;而道家讲与自然的关系时提到的“天人合一”等思想以及形而上学的“道”就给人以玄虚之感,所以只有当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恶化后,人们才向老庄那里去找药,所以南怀瑾先生将道家称为“药店”;而佛家讲与心性的关系,讲内境与外心的关系时说到“万法唯心”,大多数人因为受我执法执的局限,受烦恼障所知障的障碍,所以很难接受,但由于宇宙间的一切都离不开“心性”,所以,它的理论可以解决世间一切问题,因此,南怀瑾先生将佛家比作“百货店”。
总而言之,儒释道三家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互相补充,形成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值得我们自豪,更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实践。

I. 儒释道三者的关系

儒、释、道都是修炼,都是现在人眼中的气功修炼,但是修法却不同。有人讲三教合一,是不懂气功修炼的真义,不管哪种修炼法都讲究“不二法门”,因为每家修炼法具体操作步骤和整个修炼机制都不同的,都很严密,一乱炼同炼就会乱套,就把身体搞乱了,什么都修炼不成了,就好比正在做一个数码相机却同时在做电视机,结果哪个机都不可能造得出来了,全搞乱了。尤其修炼对意念的要求很高,意念一下来符合道、一下又来符合儒、一下又来符合佛,则肯定是乱套的,因为各家的要求根本就不一样,虽然最后修炼的目标理念是一致的,但侧重点根本就不同,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儒家讲中庸,道家讲真、佛家讲善,具体修炼要求与意念都不同,何来合一?

J. 如何理解儒释道的关系请问三者对生命意义是如何解释的

可称为三教,对应,三这个数字,三宝,三足,三才,表精气神,用不同的法渡化人规向善道,净化心灵,修成圣,仙,佛,了脱生死论回,是对人进行教化的三个法门,人生意义可以理解为从庸庸碌碌到圣神佛仙的净化的演义【个人的简单理解非圣人的解释】仅供参考

阅读全文

与儒释道三者认识方法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式棉袄制作方法图片 浏览:65
五菱p1171故障码解决方法 浏览:860
男士修护膏使用方法 浏览:548
电脑图标修改方法 浏览:609
湿气怎么用科学的方法解释 浏览:539
910除以26的简便计算方法 浏览:807
吹东契奇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706
对肾脏有好处的食用方法 浏览:100
电脑四线程内存设置方法 浏览:514
数字电路通常用哪三种方法分析 浏览:17
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是什么 浏览:527
苯甲醇乙醚鉴别方法 浏览:84
苹果手机微信视频声音小解决方法 浏览:702
控制箱的连接方法 浏览:77
用什么简单的方法可以去痘 浏览:791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几个 浏览:805
自行车架尺寸测量方法 浏览:126
石磨子的制作方法视频 浏览:154
行善修心的正确方法 浏览:405
薯仔炖鸡汤的正确方法和步骤 浏览: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