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么 鉴别 葡萄糖 果糖 蔗糖
鉴别葡萄糖、果糖、蔗糖最简便的方法是显色法。
在除三种糖中分别加适量的盐酸和间苯二酚,葡萄糖呈淡红色,果糖呈红色,而蔗糖不变色,这样可鉴别出蔗糖。
再在葡萄糖和果糖中分别加入几滴清水,由于葡萄糖具有还原性而使溴水褪色,果糖无还原性,不能使溴水褪色,从而就能达到区分这两种糖的目的。
(1)用什么方法鉴定糖扩展阅读:
检验还原性糖
根据是否具有还原性,将糖类分为还原性糖和非还原性糖。单糖、麦芽糖、乳糖等还原性糖与斐林试剂反应,可以产生砖红色沉淀。因此,实验中常用斐林试剂来检测还原性糖的存在。
1、取3支洁净的试管,编号备用。
2、用量筒量取蔗糖溶液和淀粉溶液各3ml,分别注入其中的2支试管,再滴加1ml清水。
3、向第3支试管加入淀粉溶液3ml,再滴入1ml稀释的唾液。
4、向3支试管内分别加入2ml斐林试剂,隔水加热2min,观察并记录溶液颜色变化情况。
建议考虑:斐林试剂主要是由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混合配制而成。
网络——糖类
Ⅱ 糖类的鉴别
戊糖与强酸共热,可脱水生成糠醛(呋喃醛)。己糖会分解成甲酸、二氧化碳、乙酰丙酸以及少量羟甲基糠醛。糠醛和羟甲基糠醛能与某些酚类作用生成有色的缩合物,不同糖类与不同酚类反应,会出现不同结果。利用这些颜色反应可以进行糖的鉴别。
用来鉴别糖与非糖的有两个反应:Molisch反应和蒽酮反应。Molisch反应以奥地利植物学家Hans Molisch命名,是用α-萘酚和浓硫酸与糖反应,生成紫红色。具体做法是在少量样品(如1毫升1%葡萄糖溶液)中加入几滴莫氏试剂(3%α-萘酚乙醇溶液),混匀后倾斜试管,沿管壁缓慢加入1毫升浓硫酸。立起试管后溶液分为两层,界面处有紫红色环出现,所以又叫紫环反应。
Molisch反应为阴性可以确定无糖存在,如果为阳性则表明样品中可能含有糖,但不能确定是单糖、寡糖、多糖、糖苷还是糖的衍生物,如糖醛酸等。该反应很灵敏,滤纸屑也会造成假阳性。丙酮、甲酸、乳酸、草酸等都会产生近似的颜色,干扰该反应。果糖浓度过高时会由于浓硫酸的焦化作用而呈褐色。另外,浓硫酸如果直接与莫氏试剂反应,会生成绿色,影响观察。所以操作中加入莫氏试剂时,应该直接滴加到样品中,不要碰到试管壁,以免影响实验结果。下图中右侧试管底部的绿色应该就是试管壁上残留的萘酚造成的。
蒽酮(10-酮-9,10-二氢蒽)反应原理与之相似,产物为蓝绿色,在620nm有吸收,常用于定量测定总糖。色氨酸使反应不稳定。
鉴别酮糖与醛糖一般用Seliwanoff 试剂(间苯二酚和浓盐酸),酮糖在20-30秒内生成鲜红色,醛糖反应慢,颜色浅,增加浓度或长时间煮沸才有较浅的粉红色。含有酮糖的多糖或寡糖(如蔗糖)会因为酸水解而产生颜色。该反应以俄罗斯化学家Theodor Seliwanoff命名。
Seliwanoff反应阳性结果,引自维基网络
鉴定戊糖的Bial反应以德国医生Manfred Bial命名。Bial试剂(含0.025%氯化铁,0.2%地衣酚的浓盐酸)与戊糖在沸水中生成蓝绿色物质,可能沉淀,但可溶于正丁醇。该反应以前常用于RNA定量,吸收峰为670 nm。己糖生成灰色或棕色沉淀,很容易区分,且不溶于正丁醇。
鉴定单糖的Barfoed反应由丹麦化学家Christen Thomsen Barfoed发明,原理类似费林反应。半缩醛羟基在微酸性条件下与乙酸铜反应,生成氧化亚铜的砖红色沉淀。单糖还原快,在30秒到3分钟内显色,而寡糖要在20分钟以上。样品水解、浓度过大都会造成干扰,NaCl也有干扰。
Ⅲ 糖类的鉴定有哪些应用
1. Fehling试验:生药的水浸液加Fehling试剂,于沸水浴加热数分钟,若有还原性糖类成分存在,则产生砖红色氧化亚铜沉淀。若有非还原性低聚糖及多糖存在,则必须加稀酸水解后,才能与Fehling试剂呈阳性反应。
2. Molish试验:生药水浸液,加a -萘酚试剂数滴,摇匀后沿管壁滴加浓硫酸,若有糖类成分与甙类存在,则在二液面交界处出现紫红色环。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 成脎试验:生药的水浸液与盐酸苯肼液共热,只要有糖类成分存在,即生成黄色的糖脎结晶。镜检结晶,可视结晶的形状而鉴定出糖的种类。
4. 层析法:取生药浸出液(多糖类需水解),以某种糖为对照品一起进行层析检测。常用纸层析法,正丁醇-乙酸-水(4 : 1 : 5上层)作展开剂,新配制的氨化硝酸银溶液为显色剂,结果还原糖形成黑色斑点。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
Ⅳ 怎样用化学方法鉴别葡萄糖,蔗糖,淀粉
一、首先用碘溶液鉴别出淀粉:
淀粉,用碘溶液
进行检测,淀粉液
呈显蓝色,其他不变
色。
二、利用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的为麦芽糖、果糖、葡萄糖:
麦芽糖,与银氨溶液
发生银镜反应,也可以与
新制碱性氢氧化铜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三、在麦芽糖、果糖、葡萄糖中加入硫酸钙,生成沉淀为果糖:
果糖,加入钙
与果糖反应,生成果糖钙
沉淀,而葡萄糖
钙可以溶于水。
四、在麦芽糖葡萄糖中加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有砖红色沉淀为葡萄糖,无反应者为麦芽糖:
麦芽糖,加斐林
试剂,无反应,要加硫酸
水解才能和斐林试剂
反应。
五、在余下两种乳糖、蔗糖中加入氢氧化钠试液,微热,溶液起初呈显黄色,后来会变为棕红色,再加入硫酸铜试液,出现红色沉淀为乳糖:
六,余下一种为蔗糖。
Ⅳ 糖类物质的常用鉴定方法
糖类物质常用的鉴定方法有生药水浸液,加a -萘酚试剂数滴,摇匀后沿管壁滴加浓硫酸,若有糖类成分与甙类存在,则在二液面交界处出现紫红色环。
Ⅵ 用什么方法鉴定糖
鉴定糖是一个很严谨的过程,这并不是什么简单的方法就能鉴定的。糖为多羟基醇与多羟基醛类化合物,由于化学结构随便变动一个氢就可以变成另外一种物质,所以这里给出具体的测定流程。
在有标准品的情况下:
首先,通过纸层析法、凝胶柱色谱法进行分离,得到单个化合物(多糖化合物)。之后,将此化合物通过一定的试剂水解成众多单糖化合物。用气相色谱和凝胶柱层析分析,与众多标准品进行比较如: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阿拉伯糖、半乳糖醛酸等。采用三种以上的不同展开剂展开,对比比移值,如果比移值三次以上都是同样的数字,那么可以说是同一种物质。从而,确定此为什么物质。在通过气象色谱法-质谱法连用,进行官能团的结构内连接、排列与数量的分析。
在没有标准品的情况下:
如果是未知物质,没有标准品的话。可采用四大光谱联合应用并与仪器分析进行联合分析。
四大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红外光谱,质谱。
将四大广谱数据汇总,进行大量计算。如还不能判断是什么物质的不话。如果物质结晶,则可考虑用X射线单晶衍射(X射线单晶衍射,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检测结构的方法了)。
相关知识拓展:随着科技的发展,鉴定物质的方法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上述方法。网传的什么“鉴定还原糖”的方法。这里说一句:这种方法不过是利用了某些糖的性质而已,并不代表所有糖都有。鉴定不是鉴别,需要说出具体结构以及内部分子链接方式,这些不可能是一个简单的化学反应就可以鉴定出来的。如果本体题目说的是“鉴别”,那么方法会简单很多,可以把糖分成还原糖与非还原糖两种进行分别鉴别。但是本题说的是鉴定,那么就不能通过简单的方法进行测定。
Ⅶ 用什么检测糖类
1).班氏试剂:用班氏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利用班氏试剂可以进行尿糖检测.
实验原理 尿液中葡萄糖属可溶性还原糖,可以用班氏试剂.
2).BTB溶液:是溴代麝香草酚蓝溶液的简称,是一种酸碱指示剂,pH值为6.8~7.6。在生物学实验中常用作水生生物的呼吸试剂,生物在含有这种试剂的水中短时间生活没有影响,加入0.l%BTB溶液的水一般呈现蓝色。如果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变为酸性时,水就会由蓝色变为黄绿色.
3).碘液:这个一般在生物当中用来检测淀粉,用到的基本上是光合作用那一节.深液变蓝说明是淀粉,淀粉遇碘液变蓝色.
4).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分子是通过肽键互相连接起来的,其中的肽键结构与双缩脲(尿素加热至180℃左右,生成双缩脲并放出一分子氨)相似,双缩脲(H2NOC—NH—CONH2)在碱性环境中能与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叫做双缩脲反应。
5.苏丹Ⅲ染液:鉴定脂肪教师可根据本地区的情况选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苏丹Ⅲ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橘黄色,苏丹Ⅳ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红色。因苏丹Ⅳ染液与脂肪的亲和力比较强,所以,染色的时间应比较短,一般为1 min左右。
Ⅷ 如何鉴别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
由于葡萄糖、麦芽糖、果糖这三种都是还原性糖,而蔗糖是非还原性糖,所以用斐林试剂、班氏试剂、银氨溶液就能鉴别分类出其中有特征反应的三种还原性糖,没有特征反应的为蔗糖。
对葡萄糖、麦芽糖、果糖这三种物质的鉴别。两种方法:
(1)将这三种物质的水溶液分别加入到澄清石灰水中,产生白色沉淀的为果糖,因为果糖会与Ca(OH)2结合形成难溶性物质,,而其他二种糖没有这种现象发生。
(2)用溴水鉴别,葡萄糖、麦芽糖能使溴水褪色,与溴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糖酸,而果糖是酮糖(只有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发生异构化反应生成醛糖),在酸性条件下不能被溴水氧化,所以不能使溴水褪色。
葡萄糖,麦芽糖鉴别两种方法:
(1)将相同质量的葡萄糖和麦芽糖分别与H2在镍的催化下加热反应,消耗的H2多的为葡萄糖,,少的为麦芽糖。
(2)葡萄糖、麦芽糖二者与苯肼反应,形成糖脎,成脎较快的为葡萄糖,成脎较慢的为麦芽糖。
(8)用什么方法鉴定糖扩展阅读:
非还原糖鉴别方法:
1、斐林试剂
吸取1.2.3.1项下已制备的样品液50ml,注入1000ml容量瓶中,加6N盐酸5ml,在68~70℃水浴中加热15min,冷却后加甲基红指示液2滴,用20%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加水至刻度,混匀,然后滴定。
精密吸取制备的试样溶液50ml于400ml烧杯中,加入碱性酒石酸铜甲、乙液各25ml,盖一表面皿,置电炉上加热,在4min内沸腾,再煮沸2min,趁热用铺有石棉的古氏坩埚(或垂融坩埚)抽滤,并用60℃热水洗涤烧杯和沉淀,至洗液不呈碱性为止。
将古氏坩埚放回原400ml烧杯中,加硫酸铁溶液25ml和水25ml,用玻捧搅拌,使氧化亚铜完全溶解,以0.1N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至微红色。同时取水50ml,加碱性酒石酸铜甲、乙液各25ml,做试剂空白试验。
2、酶系水解法。
3、运用植物细胞看是否在没有改变浓度的情况下能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
4、漏斗上绑半透膜并在漏斗中注入该糖,还原糖水位先上升后下降,非还原糖上升后水位不变。
5、铁氰化钾法
分别吸取1.1.3.1样品液及空白液各5ml于试管中,先在剧烈沸腾的水浴中加热15min(样品液中非还原糖转化为还原糖),取出迅速冷却后,加入碱性铁氰化钾溶液5ml,混匀后,再放入沸腾水浴中继续加热20min,取出迅速冷却后滴定。
将试管内容物倾入100ml锥形瓶中,用25ml乙酸盐溶液洗荡试管一并倾入锥形瓶中,加5ml10%碘化钾,混匀后,立即用0.1N硫代硫酸钠滴定至淡黄色,再加1ml淀粉溶液,继续滴定直至溶液蓝色消失,记下用去硫代硫酸钠溶液体积(V1)。
Ⅸ 定性测定糖的方法有哪些
糖的测定方法
一般有四种方法:
1、 直接滴定法。
原理为 糖还原天蓝色的氢氧化铜为红色的氧化亚铜。缺点: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能对糖的测定造成影响。
2、 高锰酸钾滴定法。
所用原理同直接滴定法。缺点: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能对糖的测定造成影响,过程较为复杂,误差大。
3、硫酸苯酚法。
糖在浓硫酸作用下,脱水形成的糠醛和羟甲基糠醛能与苯酚缩合成一种橙红色化合物,在10-100mg范围内其颜色深浅与糖的含量成正比,且在485nm波长下有最大吸收峰,故可用比色法在此波长下测定。苯酚法可用于甲基化的糖、戊糖和多聚糖的测定,方法简单,灵敏度高,实验时基本不受蛋白质存在的影响,并且产生的颜色稳定160min以上。
缺点:如果水样呈橙红色(大部分水样为黄色),会对比色法造成较大的干扰。
4、蒽酮法
糖在浓硫酸作用下,可经脱水反应生成糠醛和羟甲基糠醛,生成的糠醛或羟甲基糠醛可与蒽酮反应生成蓝绿色糠醛衍生物,在一定范围内,颜色的深浅与糖的含量成正比,故可用于糖的测定。
缺点:,不同的糖类与蒽酮试剂的显色深度不同,果糖显色最深,葡萄糖次之,半乳糖、甘露糖较浅,五碳糖显色更浅。
综合比较;采用蒽酮法能将最为准确地测定尾水中糖的含量。
(一) 直接滴定法
Ⅰ、原理
v 一定量的碱性酒石酸铜甲、乙液等量混合,立即生成天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这种沉淀很快与酒石酸钠反应,生成深蓝色的可溶性酒石酸钾钠铜络合物。在加热条件下,以次甲基蓝作为指示剂,用标液滴定,样液中的还原糖与酒石酸钾钠铜反应,生成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待二价铜全部被还原后,稍过量的还原糖把次甲基蓝还原,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即为滴定终点。根据样液消耗量可计算出还原糖含量。
样品经除去蛋白质后,在加热条件下,以次甲基蓝做指示剂,滴定标定过的碱性酒石酸铜溶液(用还原糖标准溶液标定碱性酒石酸铜溶液),根据样品溶液消耗体积计算还原糖量。
Ⅱ、仪器和试剂
1.仪器
酸式滴定管,可调电炉(带石棉板),250ml容量瓶。
2.试剂
1. 盐酸。
2. 碱性酒石酸铜甲液:称取15g硫酸铜(CuSO4·5H2O)及0.05g次甲基蓝,溶于水中并稀释至1000mL。
3. 碱性酒石酸铜乙液:称取50g酒石酸钾钠与75g氢氧化钠,溶于水中,再加入4g亚铁氰化钾,完全溶解后,用水稀释至1000 ml,贮存于橡胶塞玻璃瓶内。
4. 乙酸锌溶液:称取21.9 g乙酸锌,加3ml冰乙酸,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00ml。
5. 亚铁氰化钾溶液:称取10.6g亚铁氰化钾,用水溶解并稀释至100ml。
6. 葡萄糖标准溶液:准确称取1.0000g经过96℃±2℃干燥2h的纯葡萄糖,加水溶解后加入5ml盐酸,并以水稀释至1000L。此溶液相当于1mg/ml葡萄糖(注:加盐酸的目的是防腐,标准溶液也可用饱和苯甲酸溶液配制)。
7. 果糖标准溶液:按⑹操作,配制每毫升标准溶液相当于1mg的果糖。
8. 乳糖标准溶液:按⑹操作,配制每毫升标准溶液相当于1mg的乳糖。
9. 转化糖标准溶液:准确称取1.0526g纯蔗糖,用100ml水溶解,置于具塞三角瓶中加5ml盐酸(1+1),在68℃~70℃水浴中加热15min,放置至室温定容至1000ml,每ml标准溶液相当于1.0mg转化糖。
Ⅲ、实验步骤
1.样品处理
⑴ 乳类、乳制品及含蛋白质的食品:称取约2.50~5.00g固体样品(吸取25~50ml液体样品),置于250 ml容量瓶中,加50 ml水,摇匀。边摇边慢慢加入5ml乙酸锌溶液及5ml亚铁氢化钾溶液,加水至刻度,混匀。静置30 min,用干燥滤纸过滤,弃去初滤液,滤液备用。(注意:乙酸锌可去除蛋白质、鞣质、树脂等,使它们形成沉淀,经过滤除去。如果钙离子过多时,易与葡萄糖、果糖生成络合物,使滴定速度缓慢;从而结果偏低,可向样品中加入草酸粉,与钙结合,形成沉淀并过滤。)
⑵ 酒精性饮料:吸取100ml样品,置于蒸发皿中,用1 mol/L氢氧化钠溶液中和至中性,在水浴上蒸发至原体积1/4后,移入250ml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
⑶ 含多量淀粉的食品:称取10.00~20.00g样品,置于250ml容量瓶中,加200ml水,在45℃水浴中加热1h,并时时振摇(注意:此步骤是使还原糖溶于水中,切忌温度过高,因为淀粉在高温条件下可糊化、水解,影响检测结果。)。冷后加水至刻度,混匀,静置,沉淀。吸取200ml上清液于另一250ml容量瓶中,慢慢加入5ml乙酸锌溶液及5ml亚铁氢化钾溶液,加水至刻度,混匀,沉淀,静置30 min,用干燥滤纸过滤,弃去初滤液,滤液备用。
⑷ 汽水等含有二氧化碳的饮料:吸取100ml样品置于蒸发皿中,在水浴上除去二氧化碳后,移入250ml容量瓶中,并用水洗涤蒸发皿,洗液并入容量瓶中,再加水至刻度,混匀后备用。(注意:样品中稀释的还原糖最终浓度应接近于葡萄糖标准液的浓度。)
2. 标定碱性酒石酸铜溶液:吸取5.0ml碱性酒石酸铜甲液及5.0ml乙液,置于150ml锥形瓶中(注意:甲液与乙液混合可生成氧化亚铜沉淀,应将甲液加入乙液,使开始生成的氧化亚铜沉淀重溶),加水10 ml,加入玻璃珠2粒,从滴定管滴加约9 ml葡萄糖标准溶液或其他还原糖标准溶液,直至溶液兰色刚好褪去为终点,记录消耗的葡萄糖标准溶液或其他还原糖标准溶液总体积,平行操作三份,取其平均值,计算每10 ml(甲、乙液各5 ml)碱性酒石酸铜溶液相当于葡萄糖的质量或其他还原糖的质量(mg)。(注意:还原的次甲基蓝易被空气中的氧氧化,恢复成原来的蓝色,所以滴定过程中必须保持溶液成沸腾状态,并且避免滴定时间过长。)
3. 样品溶液预测:吸取5.0 ml碱性酒石酸铜甲液及5.0 ml乙液,置于150 ml锥形瓶中,加水10 ml,加入玻璃珠2粒,控制在2 min内加热至沸,趁沸以先快后慢的速度,从滴定管中滴加样品溶液,并保持溶液沸腾状态,待溶液颜色变浅时,以每两秒1滴的速度滴定,直至溶液蓝色褪去,出现亮黄色为终点。如果样品液颜色较深,滴定终点则为兰色褪去出现明亮颜色(如亮红),记录消耗样液的总体积。(注意:如果滴定液的颜色变浅后复又变深,说明滴定过量,需重新滴定。) 当试样溶液中还原糖浓度过高时应适当稀释,再进行正式测定,使每次滴定消耗试样溶液的体积控制在与标定碱性酒石酸酮溶液时所消耗的还原糖标准溶液的体积相近,约在10ml左右。当浓度过低时则采取直接加入10ml样品溶液,免去加水10ml,再用还原糖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记录消耗的体积与标定时消耗的还原糖标准溶液体积之差相当于10ml试样溶液中所含还原糖的量。
4. 样品溶液测定:吸取5.0 ml碱性酒石酸铜甲液及5.0 ml乙液,置于150 ml锥形瓶中,加水10 ml,加入玻璃珠2粒,在2 min内加热至沸,快速从滴定管中滴加比预测体积少1 ml的样品溶液,然后趁沸继续以每两秒1滴的速度滴定直至终点。记录消耗样液的总体积,同法平行操作两至三份,得出平均消耗体积。
5. 计算
样品中还原糖的含量(以某种还原糖计)按下式计算。
X=〔A/(m×V/250×1000)〕×100
式中:X--样品中还原糖的含量(以某种还原糖计),单位 g/100g;
A—碱性酒石酸铜溶液(甲、乙液各半)相当于某种还原糖的质量,单位 mg;
m--样品质量,单位 g;
V--测定时平均消耗样品溶液的体积,单位 ml;
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注意:
滴定结束,锥形瓶离开热源后,由于空气中氧的氧化,使溶液又重新变蓝,此时不应再滴定。
(二)高锰酸钾滴定法
v 原理 将样液与一定量过量的碱性酒石酸铜溶液反应,还原糖将二价铜还原为氧化亚铜,经过滤,得到氧化亚铜沉淀,加入过量的酸性硫酸铁溶液将其氧化溶解,而三价铁盐被定量地还原为亚铁盐,用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所生成的亚铁盐,根据高锰酸钾溶液消耗量可计算出氧化亚铜的量,再从检索表中查出氧化亚铜量相当的还原糖量,即可计算出样品中还原糖含量。
(三)硫酸苯酚法
Ⅰ、原理
糖在浓硫酸作用下,脱水形成的糠醛和羟甲基糠醛能与苯酚缩合成一种橙红色化合物,在10-100mg范围内其颜色深浅与糖的含量成正比,且在485nm波长下有最大吸收峰,故可用比色法在此波长下测定。苯酚法可用于甲基化的糖、戊糖和多聚糖的测定,方法简单,灵敏度高,实验时基本不受蛋白质存在的影响,并且产生的颜色稳定160min以上。
多糖在硫酸的作用下先水解成单糖,并迅速脱水生成糖醛衍生物,然后与苯酚生成橙黄色化合物。再以比色法测定。
Ⅱ、试剂
1. 浓硫酸:分析纯,95.5%
2. 80%苯酚:80克苯酚(分析纯重蒸馏试剂)加20克水使之溶解,可置冰箱中避光长期储存。
3. 6%苯酚:临用前以80%苯酚配制。(每次测定均需现配)
4. 标准葡聚糖(Dextran,瑞典Pharmacia),或分析纯葡萄糖。
5. 15%三氯乙酸(15%TCA):15克TCA加85克水使之溶解,可置冰箱中长期储存。
6. 5%三氯乙酸(5%TCA):25克TCA加475克水使之溶解,可置冰箱中长期储存。
7. 6mol/L 氢氧化钠:120克分析纯氢氧化钠溶于500ml水。
8. 6mol/L 盐酸
Ⅲ、操作。
1.制作标准曲线:准确称取标准葡聚糖(或葡萄糖)20mg于500ml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分别吸取0.4、0.6、0.8、1.0、1.2、1.4、1.6及1.8ml,各以蒸馏水补至2.0ml,然后加入6%苯酚1.0ml及浓硫酸5.0ml,摇匀冷却,室温放置20分钟以后于490nm测光密度,以2.0ml水按同样显色操作为空白,横坐标为多糖微克数,纵坐标为光密度值,得标准曲线。
2.样品含量测定:
①取样品1克(湿样)加1ml 15%TCA溶液研磨,再加少许5%TCA溶液研磨,倒上清液于10毫升离心管中,再加少许5%TCA溶液研磨,倒上清液,重复3次。最后一次将残渣一起到入离心管。注意:总的溶液不要超出10毫升。(既不要超出离心管的容量)。
②离心,转速3000转/分钟,共三次。第一次15分钟,取上清液。后两次各5分钟取上清液到25毫升锥形比色管中。最后滤液保持18毫升左右。(测肝胰腺样品时,每次取上清液时应过滤。因为其脂肪含量大容易夹带残渣。)
③水浴,在向比色管中加入2毫升6mol/L 盐酸之后摇匀,在96℃水浴锅中水浴2小时。
④定容取样。水浴后,用流水冷却后加入2毫升6mol/L 氢氧化钠摇匀。定容至25毫升的容量瓶中。吸取0.2 ml的样品液,以蒸馏补至2.0ml,然后加入6%苯酚1.0ml及浓硫酸5.0ml,摇匀冷却室温放置20分钟以后于490nm测光密度。每次测定取双样对照。以标准曲线计算多糖含量。
Ⅳ、注意
(1)此法简单、快速、灵敏、重复性好,对每种糖仅制作一条标准曲线,颜色持久。
(2)制作标准线宜用相应的标准多糖,如用葡萄糖,应以校正系数0.9校正μg数。
(3)对杂多糖,分析结果可根据各单糖的组成比及主要组分单糖的标准曲线的校正系数加以校正计算。
(4)测定时根据光密度值确定取样的量。光密度值最好在0.1——0.3之间。比如:小于0.1之下可以考虑取样品时取2克,仍取0.2ml样品液,如大于0.3可以减半取0.1ml的样品液测定。
(四)蒽酮法
Ⅰ、实验原理
糖在浓硫酸作用下,可经脱水反应生成糠醛和羟甲基糠醛,生成的糠醛或羟甲基糠醛可与蒽酮反应生成蓝绿色糠醛衍生物,在一定范围内,颜色的深浅与糖的含量成正比,故可用于糖的测定。
该法的特点是几乎可以测定所有的碳水化合物,不但可以测定戊糖和己糖,而且可以测所有的寡糖类和多糖类,其中包括淀粉、纤维素等(因反应液中的浓硫酸可以把多糖水解成单糖而发生反应。所以,用蒽酮法测出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实际上是溶液中全部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总量。在没有必要细致划分各种碳水化合物的情况下,用蒽酮法可以一次测出总量。此外,不同的糖类与蒽酮试剂的显色深度不同,果糖显色最深,葡萄糖次之,半乳糖、甘露糖较浅,五碳糖显色更浅。故测定糖的混合物时,常因不同糖类的比例不同造成误差,但测定单一糖类时,则可避免此种误差。
Ⅱ、试剂:
蒽酮试剂,0.20 g蒽酮溶入100 mL 95%浓硫酸中,冰箱保存;
Ⅲ、方法:
样品2.0 mL加5.0 mL蒽酮试剂,混匀,然后水浴煮沸10 min,取出冷却至室温,在620 nm处测定其吸光度,根据标准曲线计算水样中糖的浓度。(标线以葡萄糖为标样)
Ⅹ 如何鉴别葡萄糖,果糖,蔗糖和淀粉
例1请用最简便的方法,鉴别葡萄糖、果糖、蔗糖和淀粉。
鉴别葡萄糖、果糖、蔗糖和淀粉最简便的方法是显色法。
首先在这四种糖中各加入适量碘液,只有淀粉变蓝色,其余三种糖不变色。
然后在除淀粉外的三种糖中分别加适量的盐酸和间苯二酚,葡萄糖呈淡红色,果糖呈红色,而蔗糖不变色,这样可鉴别出蔗糖。
再在葡萄糖和果糖中分别加入几滴清水,由于葡萄糖具有还原性而使溴水褪色,果糖无还原性,不能使溴水褪色,从而就能达到区分这两种糖的目的。
(10)用什么方法鉴定糖扩展阅读
糖类是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日常食用的蔗糖、粮食中的淀粉、植物体中的纤维素、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等均属糖类。
糖类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切生命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植物中最重要的糖是淀粉和纤维素,动物细胞中最重要的多糖是糖原。
糖类主要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缩聚物和某些衍生物的总称。糖类化合物包括单糖、单糖的聚合物及衍生物。葡萄糖是单糖。麦芽糖、蔗糖、乳糖是二糖。
单糖是多羟醛或多羟酮及他们的环状半缩醛或衍生物,带有多个羟基的醛类或者酮类。多糖则是单糖缩合的多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