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区别是什么
1、着眼点不同
定量研究着重事物量的方面;定性研究着重事物质的方面。
2、在研究中所处的层次不同
定量研究是为了更准确地定性。
3、依据不同
定量研究依据的主要是调查得到的现实资料数据,定性研究的依据则是大量历史事实和生活经验材料。
定量研究意义
从量的方面分析研究事物,运用数学方法研究和考察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法。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有定性研究而没有定量研究只能对事物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这种认识既不精确,也不全面,甚至可能是错误的。
因为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量变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所以对事物的基本数量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定量研究就是通过对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分析来把握事物质的规定性。在社会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就是社会统计法。
㈡ 如何区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都属于社会学方法。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本前提,定量研究是定性研究的进一步深化。那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区别是什么呢?一起去看一下吧!
1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区别
1、理论基础不同
(1)定量研究是一种事实判断,它是建立在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的。实证主义源于经验主义哲学,其主要观点是:社会现象是独立存在的客观现实,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在评价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是相互孤立的实体,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必定存在内在的逻辑因果关系。量的评价就是要找到、确定和验证这些数量关系。
(2)定性研究主要是一种价值判断,它建立在解释学、现象学和建构主义理论等人文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其主要观点是:社会现象不像自然现象那样受因果关系的支配,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有着本质的不同。
2、概念不同
(1)定量研究的结果通常是由大量的数据来表示的,研究设计是为了是使研究者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比较和分析作出有效的解释。
(2)定性研究是指研究者运用历史回顾、文献分析、访问、观察、参与经验等方法获得教育研究的资料,并用非量化的手段对其进行分析、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
3、在研究设计上的不同
(1)研究环境:定性研究主要是在自然地环境下进行;定量研究多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
(2)研究计划:定性研究事前没有明确的研究方案和研究假设,研究计划是根据研究工作的开展情况形成的;定量研究在研究开始时就又明确的研究假设和问题,研究计划是结构性的。
(3)研究工具和方法:定性研究主要是将研究者本身作为研究工具,运用观察、访谈等方法,(或运用录音、录像设备)获得描述性的资料;而定量研究则是用量表、调查表等工具进行测量,得到的资料可测量和统计。
2定性研究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1、强调在自然情境下而非人工控制环境中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2、强调从当事人(研究对象)的视角去理解其行为的意义和其对事物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理论。
3、重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定性研究认为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是一种“主体间性”的关系,研究过程是双方彼此互动、共同理解的过程,研究者对研究问题的认识,存在于与研究对象的互动之中。
4、注重用语言文字对研究现象进行“深描”,很少采用复杂的统计方法(如回归分析、路径分析)来报告他们的发现。
5、强调使用多元的方法,如观察、访谈、实物收集等,以获得对研究问题的全面深入认识。
6、定性研究是一个不断演化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研究的抽样、资料收集的方向、资料分析的重点、结论的建构方式等都会发生变化。
㈢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含义、特点和用途是什么
一、含义不同:
定量研究范式认为在人们的主观世界之外,存在一个客观且唯一的真相,研究者必须采用精确而严格的实验程序控制经验事实的情景,从而获得对事物因果关系的了解。
定性研究范式尽管定量研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是其“拆整为零”的研究方式、对技术与方法的过度依赖、以及价值中立的研究原则也导致了诸多弊病,损害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体性、意义性与动态性。
二、研究不同:
定量研究强调在研究设计、数据收集、结果的处理与解释上必须具备严格的形式,具体表现在强调对事物进行量化的测量与分析;强调对研究对象进行人为干预,创设实验条件。
定性研究范式的主要特征:在研究目的上,定性研究更重视对事实的解释性理解,强调“事实”本身必须通过研究者主观的诠释才可能揭示其意义。在研究情景上,定性研究更强调研究情景的自然性,主张在现有的环境下开展研究,研究者不做预先安排。
定量研究意义
从量的方面分析研究事物,运用数学方法研究和考察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法。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有定性研究而没有定量研究只能对事物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这种认识既不精确,也不全面,甚至可能是错误的。
因为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量变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所以对事物的基本数量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定量研究就是通过对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分析来把握事物质的规定性。在社会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就是社会统计法。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定量研究
㈣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方法是什么
定量研究——是指,主要搜集用数量表示的资料或信息,并对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检验和分析,从而获得有意义的结论的研究过程。定量的意思就是说以数字化符号为基础去测量。
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的重要步骤和方法之一。它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特征按某种标准作量的比较来测定对象特征数值,或求出某些因素间的量的变化规律。由于其目的是对事物及其运动的量的属性作出回答,故称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的四种测定尺度及特征
名义尺度所使用的数值,用于表现它是否属于同一个人或物。
顺序尺度所使用的数值的大小,是与研究对象的特定顺序相对应的。例如,给社会阶层中的上上层、中上层、中层、中下层、下下层等分别标为“5、4、3、2、1”或者“3、2.5、2、1.5、1”就属于这一类。只是其中表示上上层的5与表示中上层的4的差距,和表示中上层的4与表示中层的3的差距, 并不一定是相等的。5、4、3 等是任意加上去的符号,如果记为 100、50、10 也无妨。
间距尺度所使用的数值,不仅表示测定对象所具有的量的多少,还表示它们大小的程度即间隔的大小。不过,这种尺度中的原点可以是任意设定的,但并不意味着该事物的量为“无”。例如,O°C 为绝对温度 273°K,华氏32°F。
名义尺度和顺序尺度的数值不能进行加减乘除,但间距尺度的数值是可以进行加减运算的。然而,由于原点是任意设定的,所以不能进行乘除运算。例如,5℃和 10℃之间的差,可以说与15℃和20℃之间的差是相同的, 都是5°C。但不能说 20℃就是比5℃高4倍的温度。
比例尺度的意义是绝对的,即它有着含义为“无”量的原点0。长度、重量、时间等都是比例尺度测定的范围。比例尺度测定值的差和比都是可以比较的。例如:5分钟与10 分钟之间的差和10分钟与15分钟之间的差都是5 分钟,10 分钟是2分钟的5倍。比例尺度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定性研究方法是根据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和在运动中的矛盾变化,从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来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或角度。它以普遍承认的公理、一套演绎逻辑和大量的历史事实为分析基础,从事物的矛盾性出发,描述、阐释所研究的事物。进行定性研究,要依据一定的理论与经验,直接抓住事物特征的主要方面,将同质性在数量上的差异暂时略去。
定性研究有两个不同的层次,一是没有或缺乏数量分析的纯定性研究,结论往往具有概括性和较浓的思辨色彩;二是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定性研究。在实际研究中,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常配合使用。在进行定量研究之前,研究者须借助定性研究确定所要研究的现象的性质;在进行定量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又须借助定性研究确定现象发生质变的数量界限和引起质变的原因。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有下列一些不同点:
①着眼点不同。定性研究着重事物质的方面;定量研究着重事物量的方面。
②在研究中所处的层次不同。定量研究是为了更准确地定性。
③依据不同。定量研究依据的主要是调查得到的现实资料数据,定性研究的依据则是大量历史事实和生活经验材料。
④手段不同。定量研究主要运用经验测量、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定性研究则主要运用逻辑推理、历史比较等方法。
⑤学科基础不同。定量研究是以概率论、社会统计学等为基础,而定性研究则以逻辑学、历史学为基础。
⑥结论表述形式不同。定量研究主要以数据、模式、图形等来表达;定性研究结论多以文字描述为主。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础,是它的指南,但只有同时运用定量研究,才能在精确定量的根据下准确定性。
定性分析
目的:对潜在的理由和动机求得一个定性的理解
样本:由无代表性的个案组成的小样本
数据收集:无结构的
数据分析:非统计的方法
结果:获取一个初步的理解
定量分析
目的:将数据定量表示,并将结果从样本推广到所研究的总体
样本:由有代表性的个案组成的大样本
数据收集:有结构的
数据分析:统计的方法
结果:建议最后的行动路线
㈤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异同是什么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联系:
(1)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都属于社会学方法。定性研究则是主要由熟悉情况和业务的专家根据个人的直觉、经验,凭研究对象过去和现在的延续状况及最新的信息资料,对研究对象的性质、特点、发展变化规律作出判断的一种方法,进行研究判断,提出初步意见,然后进行综合,作为预测未来状况和发展趋势的主要依据。定量研究是指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对有关的数据资料进行加工处理,统计数据,建立反映有关变量之间规律性联系的各类预测模型,并用数学模型计算出研究对象的各项指标及其数值的一种方法。
(2)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本前提,定量研究是定性研究的进一步深化。这里必须指出,虽然定性研究对数学知识要求比较低,但是两种研究方法没有孰优孰劣之分,不能把两者截然分开。相比较而言,定量研究因为采用高深的数学知识,所以显得比较科学,而定性研究较为粗糙一点,但是这种方法应用面比较大,适合于一般投资者和经济工作者,因为它在数据资料不充分或者研究者数学知识比较薄弱的情况下比较适用。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区别
1、概念不同
(1)定性研究是指研究者运用历史回顾、文献分析、访问、观察、参与经验等方法获得教育研究的资料,并用非量化的手段对其进行分析、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
(2)定量研究的结果通常是由大量的数据来表示的,研究设计是为了是使研究者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比较和分析作出有效的解释。
2、理论基础不同
(1)定性研究主要是一种价值判断,它建立在解释学、现象学和建构主义理论等人文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其主要观点是:社会现象不像自然现象那样受因果关系的支配,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有着本质的不同。
(2)定量研究是一种事实判断,它是建立在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的。实证主义源于经验主义哲学,其主要观点是:社会现象是独立存在的客观现实,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在评价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是相互孤立的实体,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必定存在内在的逻辑因果关系。量的评价就是要找到、确定和验证这些数量关系。
3、特性不同
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
研究条件 自然情境 实验室条件
研究性质 描述性研究 量化研究
注重方面 过程 事前与事后的测量
研究方法 归纳分析 演绎法
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关系:
定性研究: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密切接触、互相影响,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交往互动,通过移情作用来获取资料信息。
定量研究:定量研究中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相互独立,彼此分离
4、在研究设计上的不同
①研究环境:定性研究主要是在自然地环境下进行;定量研究多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
②研究工具和方法: 定性研究主要是将研究者本身作为研究工具,运用观察、访谈等方法,(或运用录音、录像设备)获得描述性的资料;而定量研究则是用量表、调查表等工具进行测量,得到的资料可测量和统计。
③研究计划: 定性研究事前没有明确的研究方案和研究假设,研究计划是根据研究工作的开展情况形成的;定量研究在研究开始时就又明确的研究假设和问题,研究计划是结构性的。
㈥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异同
①着眼点不同
定量研究着重事物量的方面;定性研究着重事物质的方面。
②在研究中所处的层次不同
定量研究是为了更准确地定性。
③依据不同
定量研究依据的主要是调查得到的现实资料数据,定性研究的依据则是大量历史事实和生活经验材料。
④手段不同
定量研究主要运用经验测量、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定性研究则主要运用逻辑推理、历史比较等方法。
⑤学科基础不同
定量研究是以概率论、社会统计学等为基础,而定性研究则以逻辑学、历史学为基础。
㈦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方法是什么
科学研究的重要步骤和方法之一、历史比较等方法。定量研究主要运用经验测量。5,10 分钟是2分钟的5倍,而定性研究则以逻辑学,即它有着含义为“无”量的原点0。
③依据不同:统计的方法
结果、重量、阐释所研究的事物,将同质性在数量上的差异暂时略去:由无代表性的个案组成的小样本
数据收集,是它的指南;定性研究结论多以文字描述为主、4、时间等都是比例尺度测定的范围:将数据定量表示。由于其目的是对事物及其运动的量的属性作出回答,如果记为 100,用于表现它是否属于同一个人或物:无结构的
数据分析,还表示它们大小的程度即间隔的大小,定性研究的依据则是大量历史事实和生活经验材料、社会统计学等为基础。
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有结构的
数据分析.5,5℃和 10℃之间的差、1”就属于这一类。
间距尺度所使用的数值,这种尺度中的原点可以是任意设定的。定量的意思就是说以数字化符号为基础去测量、1”或者“3。进行定性研究,并对数据进行量化处理,华氏32°F。例如。例如、图形等来表达、中层、下下层等分别标为“5,从而获得有意义的结论的研究过程。
定性分析
目的,故称定量研究。在进行定量研究之前,给社会阶层中的上上层。定性研究着重事物质的方面、检验和分析。比例尺度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①着眼点不同, 都是5°C。
名义尺度和顺序尺度的数值不能进行加减乘除,O°C 为绝对温度 273°K。然而。比例尺度测定值的差和比都是可以比较的、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在实际研究中。
比例尺度的意义是绝对的,研究者又须借助定性研究确定现象发生质变的数量界限和引起质变的原因。例如,从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来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或角度。定量研究主要以数据,由于原点是任意设定的。但不能说 20℃就是比5℃高4倍的温度。
定性研究有两个不同的层次,结论往往具有概括性和较浓的思辨色彩,从事物的矛盾性出发,研究者须借助定性研究确定所要研究的现象的性质。它以普遍承认的公理:由有代表性的个案组成的大样本
数据收集、2。
⑤学科基础不同,直接抓住事物特征的主要方面:对潜在的理由和动机求得一个定性的理解
样本,一是没有或缺乏数量分析的纯定性研究。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础,描述,是与研究对象的特定顺序相对应的,可以说与15℃和20℃之间的差是相同的。长度。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有下列一些不同点,不仅表示测定对象所具有的量的多少。它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特征按某种标准作量的比较来测定对象特征数值,并将结果从样本推广到所研究的总体
样本。
④手段不同,和表示中上层的4与表示中层的3的差距。
⑥结论表述形式不同、3 等是任意加上去的符号,所以不能进行乘除运算:获取一个初步的理解
定量分析
目的。定量研究是以概率论、更高层次的定性研究、模式.5、50:非统计的方法
结果;定量研究着重事物量的方面、中上层,或求出某些因素间的量的变化规律,主要搜集用数量表示的资料或信息,但间距尺度的数值是可以进行加减运算的、3、2、2定量研究——是指,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常配合使用、4;在进行定量研究过程中。
顺序尺度所使用的数值的大小。定量研究是为了更准确地定性、一套演绎逻辑和大量的历史事实为分析基础。例如。
定性研究方法是根据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和在运动中的矛盾变化;定性研究则主要运用逻辑推理。只是其中表示上上层的5与表示中上层的4的差距,但并不意味着该事物的量为“无”、中下层。
㈧ 社会科学定量研究 方法包括哪些
定量研究一般是为了对特定研究对象的总体得出统计结果而进行的。定性研究具有探索性、诊断性和预测性等特点,它并不追求精确的结论,而只是了解问题之所在,摸清情况,得出感性认识。
定性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
与几个人面谈的小组访问,要求详细回答的深度访问,以及各种投影技术等。在定量研究中,信息都是用某种数字来表示的。在对这些数字进行处理、分析时,首先要明确这些信息资料是依据何种尺度进行测定、加工的,史蒂文斯(S.
S.
Stevens)将尺度分为四种类型,即名义尺度、顺序尺度、间距尺度和比例尺度。
㈨ 社会工作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
(1)含义:依据问卷,针对取自某种社会群体的样本,收集资料,并通过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的调查方法。其形式是精心设计的问题表格。其用途是用来测量人们的行为、态度、状态特征。
(2)类型:自填问卷和访问问卷
(3)结构:标题、封面信、指导语、问题和答案、编码等部分。
(4)设计原则:
问卷要有信度与效度
考虑研究的目的和类型
以回答者视角为主
保证操作可行性
(5)评价
优点:
有利于获得真实信息;收集丰富的资料;
有利于数据的分析整理;
在同一时间段内访问众多对象可以节省不少资源。
缺点:
问卷调查要求调查员有较好素质,这在大规模研究中较难达到;
问卷调查要求被研究者有一定文化,对地域和职业往往有要求;
某些类型的问卷调查中调查员无法当面指导和记录,填答质量可能难以保证。实验研究
(1)含义及要素
实验研究是基于因果关系的基本逻辑,把研究问题置于特定场景中,通过严格的控制和策划,使得所研究量变及其关系得以体现。
※三对要素A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就是实验刺激,因变量是受试者的反应。
实验目的就是检验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B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是对其施加影响的小组,控制组是不施加影响的小组C前测和后测前测是在实验前分别测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因变量状况;后测是在试验后再测两组的因变量状况。
实验组变化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视为实验刺激的效果。
(2)常用类型
A标准实验设计
①前后测控制组设计。前后测控制组设计就是首先把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然后测量两组某指标的水平,再对实验组进行某种干预,此后对两组再测。实验组该指标的变化与控制组该指标的前后变化之间的差异就视为干预效果
②单后测控制组设计。单后测控制组设计认为,随机分配过程已消除了实验组和控制组最初的重要差异,从而后测组所得的两组间差异反映了自变量影响。
③所罗门四组设计。所罗门四组设计整合了前后测控制组设计和单后测控制组设计。用随机方式把对象分为四组,控制组和实验组各两组。对一个控制组和一个实验组进行前测和后测,另一个实验组和另一个控制组仅进行后测。如果前测确实引起某些后果,这些结果就可能通过两个实验组结果的比较和两个控制组结果的比较而得。
B实验设计
①非对等控制组设计。非对等控制组设计就是发现一个实验组表面相似的既存控制组,依托实验研究的技术进行分析
②简单时间序列设计。简单的时间序列设计不要有控制组或对照组。首先,在多个时间点对因变量进行测量,然后进行干预,再在多个时间点测量自变量的数值。如果干预前的自变量水平稳定,干预后的因变量水平变化且变化程度持续提高,就认为干预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③多组实践序列分析。多组时间序列分析就是将形成非对等控制组设计与时间序列分析结合,研究者在干预前后同时对实验组与非对等控制组的某些变量进行若干次测量,对两组因变量的前后测结果进行比较就可发现干预效果。访谈法
(1)深度访谈
深度访问就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反复的面对面交谈,借研究对象视角把握其用自己语言表达的生活经历和状况。深度访问通过研究者在访问过程中与被访问者的互动,由浅入深,把握研究对象面临问题的状况及后果,原因机制,核心原因,可变原因和可控原因,可较深入的搜寻对象的特定经历和动机的主观资料,体现个别化原则。
深度访问可在个案社会工作中运用,有利于社会工作者把握服务对象的经历及背后的原因;也可以在小组社会工作中,深入剖析组员的“人在情况中”状况,协助大家舒缓和解决问题。
(2)焦点小组
※焦点小组是将许多的对象放在一起同时进行的集体访问。
※焦点小组的访问不仅是访问者与被访问者的互动过程,而且是被访问者之间的互动过程。
※焦点小组的规模不容太大,事先应告知主题、要求、时间、地点等,主持人采用语言技巧,发挥抛砖引玉,穿针引线的作用,激励成员自由发言,积极表达意见,“不批评是其重要原则”。
※焦点小组注重发挥团体动力,通过多层互动提升有利于小组社会工作的总体质量,更好达到服务目标。
(3)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是单个对象(如家庭、团体、机构、社区)的某项特定行为或问题进行的整体的和深入的研究,它偏重于探讨当前的事件,强调对事件的真相,原因等方面作深入,周详,历史的考察,了解其详细状况,发展过程及与社会环境的联系,提出处理问题的方法,寻找原因、提出策略、建构理论、协助发展和提高绩效是其目标。
(4)拓展个案法
拓展个案法以反思性科学为方法论基础,采用参与观念法,以双方的互为主体性为场景假设,从而,从“特殊”到“一般”,从“微观”移到“宏观”,并将“现在”和“过去”连接起来以预测“未来”,实现理论重构。
17:05:40
问卷调查
(1)含义:依据问卷,针对取自某种社会群体的样本,收集资料,并通过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的调查方法。其形式是精心设计的问题表格。其用途是用来测量人们的行为、态度、状态特征。
(2)类型:自填问卷和访问问卷
(3)结构:标题、封面信、指导语、问题和答案、编码等部分。
(4)设计原则:
问卷要有信度与效度
考虑研究的目的和类型
以回答者视角为主
保证操作可行性
(5)评价
优点:
有利于获得真实信息;收集丰富的资料;
有利于数据的分析整理;
在同一时间段内访问众多对象可以节省不少资源。
缺点:
问卷调查要求调查员有较好素质,这在大规模研究中较难达到;
问卷调查要求被研究者有一定文化,对地域和职业往往有要求;
某些类型的问卷调查中调查员无法当面指导和记录,填答质量可能难以保证。实验研究
(1)含义及要素
实验研究是基于因果关系的基本逻辑,把研究问题置于特定场景中,通过严格的控制和策划,使得所研究量变及其关系得以体现。
※三对要素A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就是实验刺激,因变量是受试者的反应。
实验目的就是检验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B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是对其施加影响的小组,控制组是不施加影响的小组C前测和后测前测是在实验前分别测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因变量状况;后测是在试验后再测两组的因变量状况。
实验组变化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视为实验刺激的效果。
(2)常用类型
A标准实验设计
①前后测控制组设计。前后测控制组设计就是首先把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然后测量两组某指标的水平,再对实验组进行某种干预,此后对两组再测。实验组该指标的变化与控制组该指标的前后变化之间的差异就视为干预效果
②单后测控制组设计。单后测控制组设计认为,随机分配过程已消除了实验组和控制组最初的重要差异,从而后测组所得的两组间差异反映了自变量影响。
③所罗门四组设计。所罗门四组设计整合了前后测控制组设计和单后测控制组设计。用随机方式把对象分为四组,控制组和实验组各两组。对一个控制组和一个实验组进行前测和后测,另一个实验组和另一个控制组仅进行后测。如果前测确实引起某些后果,这些结果就可能通过两个实验组结果的比较和两个控制组结果的比较而得。
B实验设计
①非对等控制组设计。非对等控制组设计就是发现一个实验组表面相似的既存控制组,依托实验研究的技术进行分析
②简单时间序列设计。简单的时间序列设计不要有控制组或对照组。首先,在多个时间点对因变量进行测量,然后进行干预,再在多个时间点测量自变量的数值。如果干预前的自变量水平稳定,干预后的因变量水平变化且变化程度持续提高,就认为干预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③多组实践序列分析。多组时间序列分析就是将形成非对等控制组设计与时间序列分析结合,研究者在干预前后同时对实验组与非对等控制组的某些变量进行若干次测量,对两组因变量的前后测结果进行比较就可发现干预效果。访谈法
(1)深度访谈
深度访问就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反复的面对面交谈,借研究对象视角把握其用自己语言表达的生活经历和状况。深度访问通过研究者在访问过程中与被访问者的互动,由浅入深,把握研究对象面临问题的状况及后果,原因机制,核心原因,可变原因和可控原因,可较深入的搜寻对象的特定经历和动机的主观资料,体现个别化原则。
深度访问可在个案社会工作中运用,有利于社会工作者把握服务对象的经历及背后的原因;也可以在小组社会工作中,深入剖析组员的“人在情况中”状况,协助大家舒缓和解决问题。
(2)焦点小组
※焦点小组是将许多的对象放在一起同时进行的集体访问。
※焦点小组的访问不仅是访问者与被访问者的互动过程,而且是被访问者之间的互动过程。
※焦点小组的规模不容太大,事先应告知主题、要求、时间、地点等,主持人采用语言技巧,发挥抛砖引玉,穿针引线的作用,激励成员自由发言,积极表达意见,“不批评是其重要原则”。
※焦点小组注重发挥团体动力,通过多层互动提升有利于小组社会工作的总体质量,更好达到服务目标。
(3)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是单个对象(如家庭、团体、机构、社区)的某项特定行为或问题进行的整体的和深入的研究,它偏重于探讨当前的事件,强调对事件的真相,原因等方面作深入,周详,历史的考察,了解其详细状况,发展过程及与社会环境的联系,提出处理问题的方法,寻找原因、提出策略、建构理论、协助发展和提高绩效是其目标。
(4)拓展个案法
拓展个案法以反思性科学为方法论基础,采用参与观念法,以双方的互为主体性为场景假设,从而,从“特殊”到“一般”,从“微观”移到“宏观”,并将“现在”和“过去”连接起来以预测“未来”,实现理论重构。
17:05:54
㈩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分别是怎样的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是根据调查的方法和获得数据的性质而划分的。定性研究是旨在获得受访者关于感觉、情感、动机和喜好等深层次信息的一类研究,而定量研究的目的是获取样本的定量资料,试图通过样本的某些数字特征推断总体的数字特征。
定性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焦点小组座谈、深度访谈和投影技法等,定量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各种访问方法、观察方法和实验方法等。当然,有些方法既可以收集定性的数据,也可以收集定量的数据,如观察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