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教学古诗词
(一)强化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古诗和辙押韵,字数、句数整齐、均衡。诵读起来琅琅上口,自然而然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练美,一字一词包含着极丰富的内容。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把山间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流动的景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我在古诗教学中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宋代方岳说:“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而不以背诵为满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二)启发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如《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相当精炼,初读此诗,似觉平易,细加欣赏,则易中有难。寻隐者来的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寒暄和问话,也一概从略;童子答问也当不少,但诗人仅摘三句,答问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概括童子的回答,并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初步领悟到了诗的意境。
(三)披文入情,体会古诗的情感美
“情”是古诗的根源。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在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方法:
借景引情——在古诗中,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孟浩然的《春晓》一诗,句句写景,字字含情,诗句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情景交融,达到无由分解的境界。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啼鸟”、“风雨”、“落花”等景物,再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体会诗中“不觉”、“知多少”等字词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爱春、惜春的深情。
借曲引情——例如:《咏柳》一诗,要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时,我首先播放一段乐曲——《春天》,这首曲子以优美抒情的曲调,轻快舒展的节奏,诗一般的音乐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田野、湖泊、森林,抒发了少年儿童的热爱祖国、热爱春天的感情。学生一听乐曲,便置身于优美的春景之中,犹如身临其境。这时再学古诗,学生很快进入情境。与诗人笔下美丽多姿的新柳产生共鸣。学完全诗后,再一边听乐曲一边想象,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景图展现在学生面前。他们禁不住发出一股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深深体会到了诗中的情感美。曲情交融,为学生学好古诗创设了一个艺术的氛围。
2. 初中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就是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一定要把握住古诗中的意象,所谓的意象就是古诗中出现的一些事物,比如说月亮,花朵,秋天等。有些事物表达的是悲愁,像秋天表达的就是愁苦,而月亮表达的是思乡。
格律除了意象以外,我们还要注意古诗学习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古诗的格律。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判断他是不是律诗,如果不是律诗的话,那我们再判断这首诗是不是绝句。如果是绝句的话,我们再去判断他意象所表达的感情。
词语第三点,是学习古诗的特点,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文言词汇,这些词语是可以积累的,在我们平常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积累古诗。
3. 古诗词的教学方法_古诗教学六个步骤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往往过于注重文字知识的本身,效果不够理想。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古诗词的 教学 方法 ,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
更多教学方法相关内容推荐↓↓↓
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好的教学方法有哪几种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区别
教学方法的种类和手段有哪些
古诗词教学方法
一、结合语言理解和言语习得,促进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
所谓“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 经验 ,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致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1、古诗词内容理解:
结合课后注释理解;结合图片或音、视频形象感知;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去体会;以今识古;知识类化;诗文对照等方法,均可指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语言。
2、古诗词言语形式习得:
教师应逐步渗透相关古诗词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引领学生逐步了解古诗词这一文体的特点和魅力,并循序渐进地尝试运用古诗词语言,甚至是创作诗词。
如《水调歌头●中秋》这首词中,“ 水调歌头”为词牌名,词的内容共95个字,是一首“长调”。同时,这首词分为上、下阕,词前有序,按其语言风格当属“豪放派”典范。词的上阙赏月奇想,下阙则望月怀人,将苏轼“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特点展现地淋漓尽致。
赵志祥老师在讲座中提到的《画鸡》一诗,赵老师就设计了这样的几个小问题:
1这首诗一共几句?
(4句)每句有几个字? (7个字)
2在古诗中,一个字叫“一言”,那么,每句话有五个字的诗就叫(五言),有七个字就叫(七言)。
3一共有四句,每句有五个字的诗就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那么,一共有四句,每句有七个字的就叫(七言绝句或七绝)。
二、体味诗词意象,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生在 语文学习 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 逻辑思维 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古诗词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形简意繁:用最少的文字,表达出最意味深长的情感。也正是基于此,古诗词教学不能做理解意思,体会情感”这样简单的处理,我们应该让古诗词教学课堂充满灵气。
如何让古诗词课堂教学充满灵气呢?其中一个关键的要素就是“意象”。(它是一个个真实可感、鲜活可爱的物象,同时也是意境构,情思表达的组件。而之所以将其称为“要素”,是因为古诗词不能没有意象,古诗词教学不能没有意象!
体味意象的几种常见教学策略:
1、反复诵读悟“象”。
2、音乐渲染造境。
3、结合插图入境。
4、了解背景或延伸阅读,丰富意象。
三、在诗词诵读中学习审美鉴赏与创造: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构建起来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与审美品位,以及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的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诵读,不是为了简单、机械地记忆诗词内容,而是通过诵读将自己融入到高远的意境中,将诗词深刻的,诗人的情感通过有感情的吟诵读出来。
《水调歌头.中秋》格律对照:
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中平中仄平中,中仄仄平平.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平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中中中,中中仄,仄平平。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中平中仄,平中平仄仄平平。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四、推进 文化 传承与理解: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 , 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态度。
学习古诗词,不仅仅是为了理解、积累,以及适当的时候加以运用,更重要的,应该是一种“文化传承”。
当然,学生学习古诗词,我们应重视其“独感”——即读出自己的理解。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印记的“古诗词”教学,我们更应关注“共感”——即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
古诗词教学简单的来说,就是:口中有声、目中有象、心中有情、胸中有人。
古诗词教学策略简单的说,就是:语言、审美、文化、传承。
小学古诗文的教学方法
一、反复诵读,体会
诵读古诗文是我国优秀的 教育 传统,多读精背是一直以来人们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些 名言 充分说明了诵读古诗文的重要性。诵读是小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主要方法,也是理解古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它包括朗读和背诵。《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而且在课程目标中分学段提出了“背诵优秀诗文”的具体要求,低、中年级各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高年级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小学生 记忆力 强,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古诗文短小精悍,又琅琅上口,短时间内学生就能背诵,完成规定的背诵任务并不难。
由于年代久远,古诗文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很大的语言障碍。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把课堂教学以教师串讲为主,变为以学生诵读为主,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吟咏诗文,逐步形 成语 言的感悟能力。教师首先要进行范读,让学生在琅琅上口、优美动听的朗读中初步领略古诗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产生听觉上的愉悦感,沉浸于美好的艺术享受中,引起学习古诗文的浓厚兴趣。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多读才能克服语音障碍。读古诗文最基本是读准字音,理解句意,教师要帮助学生扫清语音上的障碍,特别是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读音。如《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读“xiàn”而不读“jiàn”。
二、创设情景,感受意境
古诗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古诗词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如白朴的小令《天净沙·秋》,曲中写到,太阳渐渐西沉,已衔着西山了,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多么的孤寂,拖出那长长的影子。雾淡淡飘起,几只乌黑的乌鸦栖息在佝偻的老树上,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顺着它远远望去,山清水秀;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在风中一齐摇曳着,颜色几尽妖艳。在学这首小令时,应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把此曲变成一幅优美的 风景画 ,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再引导学生体会 句子 的意思,让曲中的景物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曲中没有写出而生活中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内容,使学生能感受到曲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帮助学生更好地加深对曲文的理解。
三、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兴趣是求知的先导。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觉地融入诗文特定的情境氛围中。现代心理学表明“新奇、多变的事物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采用了新颖的方法,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而多媒体手段应用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如在教学《望天门山》这首诗时,先告诉学生今天将带大家作一次愉快的秋游,感受一下天门山的美丽景色,学生顿时兴致盎然。在播放图像的同时,又用语言描述诗人描写了什么,诗人又抓住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把这些景物集于一幅画面上的,然后通过精读引发学生的联想。读“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时导引出一幅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则在学生眼前呈现一幅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长江江面的远景,以及动态的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使人感觉夹江对峙的天门山,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致淋漓。最后又浮现出有层次的画面出来,一片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目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学生从形象的画面中得到美的愉悦,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将古诗词教学的作用显着发挥出来,确立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使学生在接受教师开展更好的古诗词教学中提升自身的审美水平,开拓自身视野。
古诗教学六步步骤
一、激趣导课,揭课题
古诗导课的方式与阅读教学的导课方式类似,即:间接导课与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如: 故事 导入法、疑问导入法,预习导入法等等,不管哪种导入法都与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
二、介绍背景,知诗人
古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诗人创作此诗的境遇与心态等。古诗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语文人文性的典型体现。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因此处理好这部分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使教学增添生趣。
三、自主学习,明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首先要大胆地“放”。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 学习方法 去探索新知,弄懂诗意。对于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帮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解决。
其次是巧妙地“扶”。当学生对古诗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后,通过集体交流了解到学情,根据学情,来决定是否“扶”,哪些地方该“扶”,又该怎么“扶”。通过“扶”,让学生初步体会在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进一步深化对全诗的理解,为体会诗情,进入诗境做好了准备。老师句句概括提升的言语更是对学生的感受和理解的升华,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四、想象诵读,悟诗情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博大精深,凝炼含蓄。有着音乐、建筑、绘画、意境等在内的巨大美学价值。诗的情感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欣赏来体会。因此,在学生理解了全诗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后,教师要趁热打铁,通过现代教学媒体的辅助,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点读、评读、范读、诵读,演读使学生能读出诗的重音和节奏,知道应该如何把握诗的轻重缓急,加深对诗人情感的体验,体味出诗人赋于诗的思想感情。在学习古诗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地朗读。在初读过程中,仅以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就要有感情表现的要求。在理解诗歌意境后的朗读就要求能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地朗诵。今天这两节课在朗读环节两位教师就是这样层层深入地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五、创设情境,入诗境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进入诗境就是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为之动情。怎样让学生进入到这种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呢?在上一环节,学生已经在老师的指导朗读中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教师不要孤立地指导朗读或单纯地创设情境,而是将创设情境与感情朗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创设情境作为学生感情朗读的基础和铺垫。同时又通过读来引导学生领悟诗情,进入诗境。马老师采取演一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此情此景;孙老师通过看录像将学生带入到诗的意境中,情感的表现一次比一次丰富,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到位。最终,让学生通过读与诗人的情感达到共思、共忧、共吟的境界。实际上这一环节就是前一环节的升华和展示。
六、迁移运用,创诗文
结束了一首诗的教学后,并不结束这堂课的教学,而以诗带诗,以点带面,将课堂延伸到同一类型的古诗教学上,有意识地加大古诗的学习量。使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到大量的古诗,了解到诗人更多的优秀的诗作。这样,同学们的眼界开阔了,诵读古诗的兴趣也增加了。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咏。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指导学生运用古诗的能力,比如低段可以让学生表演,再现诗的意境;中高段可通过课件的出示和音乐的渲染,创设适宜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课堂环境。通过这个语言实践过程,指导学生运用古诗的能力,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及兴趣,让他们能学以致用,真正起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教育有模,但无定模;无模之模,乃为至模。”古诗的教学结构可以多样,教学方法千变万化。
古诗词的教学方法相关 文章 :
★ 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整理
★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有哪些
★ 小学语文古诗课教学方法
★ 小学语文古诗词有哪些教学方法
★ 幼儿园古诗实用的教学方法
★ 关于古诗词教学经验总结
★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谈
★ 小学语文背诵古诗教学方法有哪些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4. 古诗教学方法
一、文意疏通法:古诗词中所描写的事物、人物、景物都与我们生活的年代较远,虽然有些语言非常简洁易懂,但也有些语言难以理解。这就为疏通文意带来困难,那么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时就需要教给学生一些方法了。
二、一篇带多篇:古诗词的教学目的最终不是停留在课文中选取的古诗词本身, 其最终的落点是让孩子们根据课堂教学掌握方法去自己感受更多的古诗词,体会更多的古诗词。因此古诗词的课堂教学绝不是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的课例本身,而应该深入到更广阔的古诗词天地中去。
5. 古代诗歌教学的基本思路初中
根据语文课标要求,初中古代诗歌教学,重点在读读背背,能正确默写。
若说教学思路,最好根据诗词不同体裁,教给学生一定的欣赏方法,让学生能在诗词欣赏中举一反三;其次,由于古诗词默写在中考中占有较重的分值,因此,诗词中的重点名句还要求学生必须正确默写。
6. 学古诗的方法有哪4步
学古诗的方法有哪4步如下:
一、知诗人,解诗题。
古诗是古人写的,那么是什么朝代哪位诗人写的,什么情况下写的得让学生了解清楚。
二、诵全诗,解字句。
教学古诗首先要让学生读通。不仅要字字读得准,而且要尽量读出诗的节奏,读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通过读之后便是解词串句了。古诗是用文言写的,一些文言词句的意思不懂,就无法理解全诗的意思。“诵全诗,解字句”是关键,必须搞得扎扎实实。学生如果不通字句,什么入境,悟情一切都无从谈起。
三、想画面,入诗境。
古诗的一个显着特点是:“诗中有画”。指导学生读通诗句,理解诗意后,就应该引导他们从总体上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进入诗的意境。
四、背诗文,悟诗情。
古诗不仅语言美,意境美,而且具有音乐美,读好了,背好了,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背诵不能含糊,一定要学生背熟。背熟了,现在不能领会的东西,以后还能逐步体味出来,学生会终生受益的。
学生通过这样学习古诗,就可以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步骤和朗读方法。教师讲得少,时间用得少,效果会同样好。
7. 初中古诗教学的五个步骤
当前古诗教学关注四大方面的内容。第一、创作背景;第二、分析与理解;第三、欣赏与体验;第四、朗读与背诵。这四个大方面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探索有效古诗课堂教学研究中,可分六步进行:
一.激趣导课,揭课题
古诗导课的方式与阅读教学的导课方式类似,即:间接导课与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导入法、疑问导入法,预习导入法等等,不管哪种导入法都与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
二.介绍背景,知诗人
古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诗人创作此诗的境遇与心态等。古诗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语文人文性的典型体现。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因此处理好这部分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使教学增添生趣。
三.自主学习,明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首先要大胆地“放”。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诗意。对于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帮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解决。
其次是巧妙地“扶”。当学生对古诗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后,通过集体交流了解到学情,根据学情,来决定是否“扶”,哪些地方该“扶”,又该怎么“扶”。通过“扶”,让学生初步体会在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进一步深化对全诗的理解,为体会诗情,进入诗境做好了准备。老师句句概括提升的言语更是对学生的感受和理解的升华,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