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用什么方法学习文言文比较好
方法一:
1、多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读读本,可能的话,尽可能阅读一些文言作品,扩大自己的视野。
2、多背:意思是指,凡是老师要求背诵的课文,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背诵下来。倘若你可以坚持到底,那么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语习惯和遣词造句的方法,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提高起来。
3、多练: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捷径之一,不仅要认真完成课后训练,而且要多做相关的字词句的分类训练,以拓展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方法二:预习和复习
学习文言文不仅要学会听课,而且要重视预习和复习。
1、课前预习,除了结合脚注疏通文意之外,还应当进行详细的圈点勾画,结合语境,反复揣摩,找出自己暂时还无法理解的东西,对那些与现代汉语不 同的地方,一定要加倍注意。当然,有条件的话,还应当搜集相关的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在预习的时候,千万别忘记了反复诵读课文,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将不懂 的地方制作成问题卡片,以便上课时及时与老师交流或互动,切忌不懂装懂。
2、课后复习,不仅可以巩固学习成果,而且还可以加深理解,触类旁通,培养自己的迁移能力。因此,同学们一定不要贪图省事儿,要是上课听听就了事,那么,你就有可能到头来,自己什么也得不到!
方法三:了解句式和翻译
文言特殊句式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与现代汉语有所区别。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语序、省略、句子格式等方面,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了解并掌握这些文言知识,我们首先应从各种特殊句式,基本结构入手。
方法四:推断句子成分
与现代汉语一样,古代汉语也有一定的语法结构,除个别的文言特殊句式外,大部分与现代汉语相同,尤其是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基于此,同学们就可 以从语法结构入手来推断词语意思。通过语法知识我们知道,主语、宾语往往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动词、形容词,而定语则多是形容词、名词、代词,状 语往往是副词。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断它的意思。
方法五:要学会学习
有的同学认为,学习文言文不外乎翻译课文,因此,上课时一般不怎么爱听老师的讲解,更不会动脑筋去思考问题,满以为参考书上什么都有,根本用不着操这份闲心,抱着参考书不放,一切唯参考书是听。一旦关上参考书,他们就像一个失去拐杖而又不会走路的孩子,收获的是一脸的茫然,因此,我们要科学的使 用参考书,只有在万不得已时才借用一下,路得靠自己一步一步的走,任何投机取巧都只能是徒劳和枉然。
方法六:重视归纳和积累
一般说来,初学文言文,最好做到每课一归纳,单元一小结。归纳整理时可以从特殊字词的注音、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 式、成语典故、重点语句以及文化常识等个方面来进行,每个单项都可以自行规定一种特殊的符号,以提高学习效益。当然,无论做什么整理,都必须积累相应的例句,否则,你的知识点就成了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
⑵ 如何阅读文言文
如何阅读文言文
从根本上讲,文言文教学实质上就是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因此,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要探究或创造科学高效的阅读方法。以下我为大家整理了阅读文言文的方法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预读
其主要目标是: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节奏;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具体做法是:
(1)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给生字生词注音。
(2)根据教师范读或课文录音清楚准确地朗读课文。
(3)结合课文注释和语文工具书,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
(4)结合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从整体上了解课文。
(5)通过解题和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文体特征。
二、抄读
其主要目标是:熟悉课文,自学存疑,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具体做法是:
(1)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与名言警句。
(2)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难句。
(3)记录在阅读课文时产生的疑难问题。
(4)阅读或摘抄(或作提要、目录)与课文相关的辅助材料。
(5)结合单元学习的提要、课文预习提示、思考和练习,确定学习的童点和难点。
三、解读
其主要目标是:通过语言分析,具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思想倾向。具体做法是:
(1)结合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利用古汉语常识具体分析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3)翻译(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课文或课文片断,以求深入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4)课堂专题讨论,落实重点难点,分析解答课后“思考和练习”中的语言训练题。
四、品读
其主要目标是:就思想内容、章法结构、表现技法、语言艺术、艺术风格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文学和美学的鉴赏性阅读。具体做法是:
(1)从文体特征出发,总体上把握文章作为一种“类型”的基本特征。
(2)比较阅读,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对文章的具体特征和作者的艺术个性进行分析。
(3)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就重要的实词、虚词和语法问题撰写语文小论文,以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能力训练。
五、诵读
其主要目标是: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丰富语言,积累材料,训练语感,培养素质。具体做法是:
(1)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力求熟读成诵。
(2)朗读品味,背诵名篇、名段和名句,准确记忆。
(3)扩展阅读,研读与文章相关的材料,扩大知识面以求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
(4)整理学习笔记,编写学习小结,以突出重点难点。
(5)指导写作读后感想或思想评论,以求陶冶情操。
⑶ 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一、借助原文上下文语境推断
先看一段文言文:
章溢,字三益,龙泉人。黄寇犯龙泉,溢从子存仁被执,溢挺身告贼曰:吾兄止一子,宁我代。贼素闻其名,欲降之,缚于柱,溢不为屈。
文段中几个加点字的意思的确定就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语境来进行推断。下面就以降字为例来说明推断的过程。因为从文中贼素闻其名,缚于柱,溢不为屈来看,是说贼平时就听到章溢的大名,想招降他,而章溢不屈服。但这个词语粗略一看会发生误解,可以理解为另一种意思,那就是贼寇们平时听到章溢的大名,想投降他,这就大相径庭了,因此借助上下文语境推断时一定要瞻前顾后,注意上下文所提供语境与推断的词语之间的相关性,保证推断的正确性。根据上下文可知,这里的降应该是使投降或招降之意,动词的使动用法。
另外,确定一些虚词用法与意思,其实也是利用上下文提供的语境来推断,如而的用法基本有两大类:顺接或逆接(转折)。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个句子中,青取之于蓝与青于兰前后句意思不是连贯的,而具有相反性,不是顺接而是逆接,所以而就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解释为但或但是。
利用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实际上是利用词语使用的情境与文章逻辑进行判定词语意思,其中词语与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非常重要,因为所有的文章总是用一定的逻辑结构和语言形式进行表达,所以理解文章及语言表达逻辑的同时也就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和文章的相关内容。
二、借助词语或句子对称结构推断
从形式来看,并列式结构的词语,前后两部分的应该是对称的,有些词语的意思是相反或相近的,如词语若即若离的结构就是这样,若即与若离前后对称。离的意思非常清楚,而并列式结构的词语前后两部意思是不会重复的,那么离和即意思应该相反,这样就可以自然地推断出即的意思应该是靠近、接近之意。
还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两句结构形式,前后也形成一个对称结构,通过观察和揣摩可知,这里的群贤与少长、毕与咸、至与集在词性与意义方面是相对称的,而且对称位置上的词语意思有相似性。其中群贤容易理解,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少长是指年轻和年龄长的人,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毕与咸、至与集分别是意思接近的词语在对称结构中的运用。在文言文中,对称结构的词语和句式非常常见,所以借助词语或句子的对称结构推断文言文词语意思是文言文阅读中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三、借助课本已学词语意思推断
借助已学词语意思推断就是利用中学阶段已经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有关词语意思来推断新的文言阅读材料中与学过的词语形式相同的词语的意思,这种推断实际上是一种知识之间的联想,是利用旧知识理解新知识的能力。这种推断有一个前提就是,学生要对课文中学过的知识要充分掌握,非常熟悉。如2010年安徽省语文高考文言文部分的两个翻译中有关词语的推断:
(1)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
(2)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其中致和行李两个词语,在这两句中也都是难点,不好解释,但这两个词语在高中语文课文中都出现过,学生也学过,可以利用课文中学过的意思进行推断。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中有一句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其中致的意思是接或接来;在《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里也有一句话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其中行李为使者之意。把学过的这两个意思分别代入阅读材料原文,根据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再进行推敲,经过验证是正确的,所以文言文阅读,课内的基础知识支持也很重要。
四、借助熟悉的词语意思推知陌生词语意思
熟悉的词语是指对其意思掌握的比较透彻、明白,能运用自如的词语。根据熟知的词语、成语意思来推知陌生词语的意思,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种基本能力。如2009年语文高考海南、宁夏卷的文言文阅读第一题C选项: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缒的意思见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其中薄试题中解释为削弱。通过语境还原后发现,薄解释为削弱并不通顺。而我们联系日薄西山这个成语中的'薄是迫近的意思,并把这个意思放到原文中去验证,也是是符合语境的,上下文意思也是通顺的,即朱昭于是趁着夜晚从城墙上放下士兵,逼近西夏人的营地,引起其惊慌,城里的官兵乘机大声叫喊,追逐,杀死和俘获了很多敌人。
五、根据汉字形体结构推知词语的意思
众所周知,汉字是表意文字,大部分从汉字,从其形体构造就可以看出其意义,所以利用汉字的形体构造就可以推知有些文言文词语的意思。如2006年高考江西卷,翻译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其中瞷字就比较陌生,但仔细观查其形体,仍然可以或得其意思。首先,偏旁目字表明可与看有关系,而间有空隙之义,所以整个词义就是从空隙中看也即窥视之义,进而全句也就可以顺利翻译出来。当然,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学习并给给学生传授一些汉字形体结构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养成自觉从字形推知文言词语意思的习惯,也能引起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再如对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一句的翻译。其中谮字的意思比较陌生,但仍然通过其形体结构推知其意思。谮是言字偏旁,其意思一定与言语有关。联系贯怒,归而谮之整个意思,童贯在发怒的情况下,一定说的不是好话,再根据皇上说的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可知,童贯说的是诬蔑性的话,即谮可能就是诬蔑、诬陷等意思。
在阅读过程中对词语意思的推断实际上是阅读者的阅读逻辑与文章的表达逻辑的重合,是阅读者对文章内容的正确猜测与理解,也是阅读者良好阅读习惯与思维品质的体现,而以上这些推断文言词语意思的方式并不是孤立使用,而是互相联系,在许多情况下,可以综合运用,效果更好。
⑷ 文言文阅读技巧有什么
1.第一步:初读全文。指的是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最近几年高考都有一篇考人物传 记的,看这样的文章要知道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一般有主人公,主 人公有正反好坏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现一种特殊
2.第二步:细读题目。在这一步骤当中,须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在材料中的对应位 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比较 法、排除法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同时这一步
3.第三步:重读全文。这一步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既加深了 对文意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通过这一步阅读之 后解答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也就驾轻就熟了。
⑸ 做好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的基础上,逐段概括内容要点,然后“合并同类”,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弄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路也就把握住了。
2.注意文体特点,把握核心句和关键句。核心句指对主旨做出概括、提示的句子。把握了核心句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关键句指那些在思路的展开、主旨的表现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3.结合有关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评判文章的社会意义。
4.重视诵读。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分析写法、品味语言。
(1)分析选材和剪材有什么特点。分析作者为什么选这些材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详略安排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什么作用。
(2)分析写人、写景、记事的方法。
(3)注意表达方式的运用。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补、删、留、变、换的方法。
补,就是指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翻译时要补足。如“帝感其诚”在动词“感”后面省略了介词“于”,相当于“被”,译时补出,全句可译成“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删,是指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等,翻译时要删去。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后的“之”,是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可删去。
留,是指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年号、国号、器具等,翻译时要保留,可照录不译。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变,指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变成现代汉语的句式。如“何苦而不平”,此句可变为“苦何而不平”的形式。
换,是指把文言词语换成恰当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如“吾与汝毕力平险。”句中“吾”、“汝”应分别换成“我”、“你们”。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将古代汉语译成现代汉语,这是学习文言的综合性训练,多做这方面练习,对于深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大有裨益,文言文翻译也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有三点:首先要忠于原文。其次语句要通顺。表意要明确,语气不走样,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再其次是要文字优美,亦即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这就是所谓的信、达、雅。同学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要能做到前两点就可以了。
要做到准确、通顺,就要多学多练,平时除学好文言课文,还要多看些课外的文言文章,多积累些文言实词、虚词,熟悉文言句式的特点,还要掌握必要的历史文化常识。另外,也要讲求翻译技巧。
⑹ 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所谓文言文的“五读”法,就是在学习文言文时,可以按顺序进行五步阅读,即预读、抄读、解读、品读、诵读。下面分别介绍其具体做法。
一、预读主要目标: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节奏,了解文学常识、时代背景。具体做法:
⑴查工具书,给生字加拼音;
⑵根据老师的范读或朗读录音准确清楚地朗读文章;
⑶结合预习提示和注解了解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等常识。
二、抄读主要目标:熟悉课文、明确重点难点。具体做法:
⑴抄写文中的.生字生词、名言警句;
⑵勾画并抄写文中的难句、重点句;
⑶结合预习提示、课下注解、课后练习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
三、解读主要目标:通过分析语言,具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思想感情。具体做法:
⑴结合语境,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含义;
⑵分析特殊的文言句式,如省略句、倒装句以及词类活用等现象;
⑶结合注解口头翻译课文,从整体上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四、品读主要目标: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分析鉴赏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技巧、章法结构等,品读文章的优美意境。具体做法:
⑴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方面分析文章的具体特征;
⑵书面翻译课文或疑难片断,做到心中有数,扫清障碍;
⑶专题讨论:落实重点难点、解答课后练习题;
⑷迁移训练: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五、诵读主要目标:对课文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积累语言材料,按大纲要求背诵课文。具体做法:
⑴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⑵扩展阅读,研读与课文有关的材料,扩大知识面,开拓视野,也可从网上下载有关信息;
⑶整理学习笔记,编复习提纲,强化重点难点的记忆;
⑷在老师的指导下写读后感或小论文,陶冶情操,提高鉴赏水平。
⑺ 文言文阅读技巧及方法
文言文阅读是中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难点,有些时候是因为读不懂内容犯错,有些时候是因为字词的用法不恰当犯错,下面就为大家提供了文言文阅读技巧及 方法 ,希望大家能够耐心阅读,进而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如何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1、要理解中心思想
文言文阅读也是阅读,所以,首先就要弄清楚中心思想是什么? 文章 写的是哪些人、哪些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如果是 议论文 言文,就要了解作者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有哪些论据?
2、划分层次、结构
很多同学觉得划分层次比较麻烦,对于文言文来说恰恰要通过划分层次来帮助了解文章思想,文章结构,这样才能提升对材料的理解,降低出错率。
3、敢于直译
直译就是直接翻译,平时学习中,很多学生读古文都是“一边看文章、一边看译文”其实这样很不利于考试答题,因为,一旦到了考场同学们很容易失去答题信心,总觉得自己答的不对,所以,在平时要多练习直译,帮助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自信。
4、多读几遍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当我们遇到不理解、不明白的文言文时,不妨先不看问题,静下心来多读几遍文章,或许从中能找到解题灵感。
5、围绕核心思想作答
在做主观题时通常会用这三种方式来回答:(1)引用原文 句子 回答;(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目的就是要围绕核心思想来回答,即使有一些瑕疵,也不会影响总体得分,但是,如果撇开核心思想,就会离题万里,不仅浪费了时间也得不到高分。
文言文阅读技巧及方法,如何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
1、要善于借助。例如,善于借助字形分析和邻里相推,来正确判定实词词义,观照语言环境掌握虚词用法。这一阶段要有排除干扰的意识,例如古今异义的干扰,防止望文生义,以今释古。
2、代入法----知识迁移。高考文言段不会脱离课本知识另起炉灶,所以要善于知识迁移,联系已有知识尤其是常用词的常用义项和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来推出新知。
3、排除法----信息筛选题。根据陈述对象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
4、析结构。推断它在文章中的结构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
文言文阅读技巧及方法,如何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文言文翻译的易错点
1、专有名词,强行翻译。文言文中的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可不翻译。有些考生对此强行翻译,从而“画蛇添足”。
2、文白掺杂,该译不译。翻译讲究字字落实。有些考生在翻译句子时往往有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导致文白掺杂,不伦不类。
3、脱离语境,误译词语。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多。有些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因此,考生翻译时一定要结合上下文语境,以免误译词语。
4、当删不删,成分赘余。在文言文中,有些词语只是语气词,或者只有语法功能而没有实际含义,那么考生在翻译时就应把这些词语删去。
5、当补不补,漏掉得分点。成分残缺的句子或省略句,翻译时必须添加其残缺或省略的成分,将句子补充完整。
6、句式不明,不合规则。比如,文言文中,倒装句是一种常见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考生应将其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而有很多考生弄不懂句式特点,从而使译文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文言文阅读技巧及方法,如何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文言文阅读虚词推断方法
1、对照比较法
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过程中,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虚词判断方法。
例如:“之”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子孙视之不甚惜”等三个句子,我们可以分清它们的用法分别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
了解了这些用法,下面的三个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①蚓无爪牙之利。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侵之愈急。
2、语境推断法
就是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判定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
3、“删”“换”“代”法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连词。
4、语法分析法
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 短语 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是定语,所以“之”应是助词,相当于“的”。
5、句式分析法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 心语 ,“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6、对句互推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①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
⑻ 阅读文言文的技巧
首先要把每个实虚词的解释了解透彻,这是基本,就好比看一篇文章一样,如果这篇文章有很多字你不认识,那么你肯定一知半解或者看不懂。剩下的时间看一下并用笔标记一下你不会的那些实虚词并把它背诵下来。接下来我们讲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及做题技巧。
一、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
众所周知,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因此不少学生心理上比较紧张,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其实这种作法是很不正确的,作为文言应试的阅读应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初读全文。指的是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最近几年高考都有一篇考人物传记的,看这样的文章要知道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一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坏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现一种特殊的品格和性格。这要求考生解读人物关系,体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作者写人物传记,或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或出于个人目的,通过人物传记,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求考生能分析传记的基本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内容上: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古代贤臣良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既符合于传统道德规范,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
第一遍能懂六七成即可。往届有些考生在读文言语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语句上纠缠,非要字字句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应该说,学生当中这种情况存在还是非常普遍的,其实你应该明白,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它所选的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所以大可不必因此而紧张。
第二步:细读题目。在这一步骤当中,须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同时这一步中特别要强调的是利用好几道题目,如实词解释,句子翻译,分析概括题等,因为在它们身上,你可以获得大量文段理解的信息。尤其是选择题(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或者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此题信息量非常大,虽然其中肯定有一项或几项不符题意,但错误的也往往只是些小问题。因此通过看最后一题,你对文意的把握必将会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有个很大的提高。
第三步:重读全文。这一步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既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通过这一步阅读之后解答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也就驾轻就熟了。
应该说文言应试的三步阅读法是经过许多学子高考实战检验而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有效的应试方法,复习当中学生须加以掌握和运用。这样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二、文言文阅读做题技巧
1、要善于借助。例如,善于借助字形分析和邻里相推,来正确判定实词词义,观照语言环境掌握虚词用法。这一阶段要有排除干扰的意识,例如古今异义的干扰,防止望文生义,以今释古。
2、代入法----知识迁移。高考文言段不会脱离课本知识另起炉灶,所以要善于知识迁移,联系已有知识尤其是常用词的常用义项和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来推出新知。
3、排除法----信息筛选题。根据陈述对象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
4、析结构。推断它在文章中的结构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
翻译文言句子可从下列几方面着手。
1、结合语境,把握句意。
要翻译好一个句子,必须对整篇文章有一总体把握。将你要翻译的那个句子放在整个语段中进行揣摩,这样才能基本把握所翻句子的大概意思。有些同学在初读文言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有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词语上纠缠,结果反而难以明其意。所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调动各种手段,善于前后推导,整体把握语意。
2、落实句式特点。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等)。每种句式都有其特定的标志,我们要识记一些典型例句并加以归纳整理。在翻译句子之时,先判断句式,然后在翻译时要翻出这种句式的特点来。如省略句就必须补出它所省略的成份,当然补充部分须加小括号;倒装句就必须按正常的语序来翻译;原句是疑问句,所译出的句子也应加上问号。文言文中还有一种极其特殊的现象:文言文固定格式。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固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结构,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一旦你没有准确判断出固定结构,那么你的翻译就会差之千里。详细类型见上所举。
3、落实重点虚词和实词。
要掌握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如“沛公军灞上”一句就考了词类活用的知识点,如果“军”字翻译错了,那就要失分了。所以在考试时应特别注意这些语法现象(包括虚词的一词多义),一旦涉及必须准确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信”就是要准确地译出原文的内容,忠实原文,不曲解,不任意添加或删减;“达”就是要求译文通顺流畅;“雅”则要求译文尽量生动形象,特别是对描写性的`语句,翻译时要传神。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即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在译文中,要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包括句末的标点。在难以直译或者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怎样才能达到上述要求呢?这就得讲究翻译的方法。
翻译的基本方法。有五种,即:留、补、换、改、删。
1、留。文言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翻译时予以保留,照抄不译。
例①:赵惠文王五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划线的分别是帝王记年、古地名和古官职名,翻译时都可保留不译。
2、补。即补出句中省略成分或某些必要的词句,使意思更准确完整,句子更顺畅。补充部分要加小括号。
例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句中“与”前省略主语“邹忌”,“与”后省略宾语“客”,翻译时都应补出。
例③: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游褒禅山记》)
这句话应译成:距离华山洞百余步(的地方),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
3、换。一是用现代的双音词去换古代的单音词;二是对同一事物或行为,古人和今人有不同的指称,翻译时应用现代的指称去替换古代的指称。
例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带点部分应译成: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问题)。
例⑤:邹忌修八尺有余……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句中的“修”现在讲“长”,这里指身高;“服”现代讲“穿戴”。这方面例子很多。比如,古人讲“书”,现在讲“信”;古人讲“目"”,现在讲“眼睛”;古人讲“首”,现在讲“头”;古人讲“食”,现在讲“吃”等等。都要译为现代的指称。
4、改。改变一些特殊文言句式的语序,把它改成现代汉语的常规语序。主要有下列几种:
(1)宾语前置句。例⑥: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
“莫我肯顾”就是“莫肯顾我”,属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翻译时都要改为现代常规语序。
(2)定语后置。例⑦: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划线部分要按“求可使报秦之人”来译。
(3)状语后置。例⑧: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句中划线部分译成时要放在“短屈原”前面作状语。
(4)谓语前置。例⑨: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中的“安在”是句子的谓语部分,提在主语“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之前了,翻译时要改语序。
5、删。有些文言虚语在句中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只有某些作用,有的起舒缓语气、凑足音节的作用;有些在句中,有些在句末,也有在句首的,如“夫”、“盖”等。对这些虚词,翻译时可酌情删去,即不必译出。
例⑩:生乎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吾,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句中的两个“也”都是起舒缓语气作用的,“而”是起连接作用,都不必译出。又如“之”字,在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和标示宾语置、定语后置时,都不必译出。
以上介绍的五种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要在具体翻译时综合运用。文言文的选段固然在课外,但对于虚词、实词、句式等知识点的复习则应当立足课本,考前同学们必须花上一定的时间将课文中的文言文翻阅熟读,仔细研读课文,包括注释。最好能对每册的文言知识点进行归类总结。
【扩展阅读】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⑼ 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办?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下面我整理了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希望对你们有用!
文言文阅读方法一
文言文阅读
要点
文言文重点主要是文言文的读音,断句,对句意的理解,对精美语段的背诵,对文章内容的要点的概括这五个方面,近年来为了更好的提高文言文的阅读,也扩大了对课本以外的浅显的文言文阅读。
学法指导:
1.读准字音:
借助课本(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文言文中的生僻字;多音多义字;通假字;古代人名;地名仍保留古音的字。这些都是学习的重点。
2、学会断句: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词之间的停顿根据文意,古汉语大多采用单音词表意,不要把两个相邻的单音词误读为现代汉语的合成词。长句可根据文意断句,句首的语气词可停顿。
3.理解句意:
①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理解句意。
②了解古今词义变化,正确理解句意。
③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
4.对精美选段进行背诵
要想背得快、记得牢,首先要读准课文,一字不差,不丢字,不多字,不错字,认真地逐字读,待到读熟后,再考虑背诵,一篇新课文,最主要的是先读正确,否则读错的地方形成习惯很难纠正。其次,边读边理解,已有理解内容,才能背得准确。第三,背诵时可将较长的文章分成小段,“个个击破”。第四,借助联想,形体动作,辅导背诵。第五,不断,任何人不可能一次完成,有计划地进行反复训练,可以增强。第六,背诵中心难点易错之处,可摘重点写笔记。
5、对内容要点的概括
针对文章的内容,一般设问:写什么人,叙了什么事,介绍了什么物品的特点,阐述了怎样的道理,答这些问题,就要逐句逐层逐段理解文章,在阅读上是与现代文相同的,文言文虽然因距离我们生活较远 高中学习方法,但它的学习是有明确范围的,无论那个知识题,都以课本为主。所以一般同学只要肯下力气,文言文的成绩就会较好。
典故大全之人事/谬误
人事/谬误
【人彘】参见人事部·谬误“人彘”。元马祖常《题囗皓图》:“阿婆人彘祸,吾恨紫芝翁。”【人彘】《史记·吕太后本纪》:吕后因汉高祖刘邦宠爱戚夫人,非常嫉恨,高祖死后,“太后(吕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浑(熏)耳,饮暗药,使居厕中,命日‘人彘'。”0指人遭受残酷迫害。宋刘筠《宣曲二十二韵》: “下陈无自愧,人彘剧豺狼。”另参见人物部·妇女“人彘”、人事部·冤怨“悲人彘”。
【三言成虎】参见动物部·走兽“三人成虎”。宋黄庭坚《流民叹》:“疏远之谋未易陈,市上三言或成虎。”'
【乞墦】《孟子·离娄下》:“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履肉而后反。其妻伺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履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阳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潘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展足之道也。”O指人生活困窘或为谋利而不择手段。宋苏轼《送安节》之十:“乞播何足羡,负米可忘艰。”另参见地理部·城建“东稻'、人事部·谬误“乞播”。【乞墦】参见人事部·贫贱“乞祭余”。宋陆游《寒食临们;道中》:“道边醉饱体相避,作吏堪羞甚乞增。”
【马角生】参见动物部·飞禽“乌头”。金元好问《秋夕》:“频年但觉貂裘敝,万古何曾马角生。”
【飞鸢悔】参见动物部·走兽“款段”。O指遇危难而有所悔悟。宋苏轼《雨中过舒教授》:“飞鸢悔前笑,黄犬悲晚悟。”
【日饮无何】《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袁盎)为吴相。辞行,种(袁盎侄儿)谓盎曰:‘吴王骄日久,国多奸。今苟欲劾治,彼不上书告君,即利剑刺君矣。南方卑湿,君能日饮,毋何,时说王毋反而已。如此幸得脱。'盎用种之计,吴王厚遇盎。”O指每日饮酒,不问正事。宋苏轼《赵既见和复次韵答之》:“寒酸可笑分一斗,日饮无何足袁盎。”另参见器用部·饮食“亡何饮”、器用部·器皿“无何杯”。
【什袭收藏】参见地理部·土石“燕石”。O指虽是微物,亦精心收藏。清赵翼《秦良玉锦袍歌》:“盥手开缄时一恸,什袭收藏付后人。”
【今是昨非】《庄子·则阳》:“蘧伯玉(瑗)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尝不始于是之,而卒诎之以非也。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年非也。”O指不断改过或表示往事不堪回首。宋陆游《累日文符沓至怅然有感》之二:“白首逢人只累欷,今虽未是昨真非。”另参见人物部·人杰“蘧瑗知非”。
【乌头白】参见动物部·飞禽“乌头”。唐李商隐《人欲》:“秦中已久乌头白,却是君王未备知。”
【北辕失】参见器用部·车船“北辕”。唐韦嗣立《偶游龙门北溪……奉呈诸大僚》:“还悟北辕失,方求南涧田。”
【失本步】参见人事部·行止“邯郸步”。唐李白《古风》之三五:“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
【冯唐已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唐以孝着,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O喻指命运不济,或喻年岁已大但仍没有作为。唐杜甫《寄岑嘉州》:“谢眺每篇堪讽诵,冯唐已老听吹嘘。”另参见人事部·寿考“冯唐老”。
【矛盾】《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楯(盾)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日:‘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于之循,何如?'其人弗能应也。”O喻相互抵触。南朝梁何逊《西州直示同员》:“矛盾交为论,光璧带成珍。”另参见武备部·兵器“楯矛”。
【辽豕白】汉朱浮《与彭宠书》:“往时,辽东有豕,生子白头,异而献之。行至河东,见群豕皆白,怀惭而还。”O指少见多怪。唐张九龄《南阳道中作》:“岂暇墨突黔,空持辽豕白。”另参见动物部·走兽“辽东白豕”。
【仲叔惭】参见人事部·贫贱“买猪肝”。唐罗隐《寄洪正师》:“鸡肋曹公忿,猪肝仲叔惭。”
【负暄献御】《列子·杨朱》:“昔者宋国有田夫,常衣缊黂(乱麻为絮的衣服),仅以过冬。暨春冬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室,绵纩(新丝棉)狐貉。顾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O指人无知或没有见识。宋黄庭坚《次韵秦少章晁适道赠答诗》:“负暄真得计,献御恐成疏。”另参见人体部·肢体“炙背献天子”。
【污车茵】《汉书·丙吉传》:丙吉为相,“于官属椽史,务掩过扬善。吉驭吏耆(嗜)酒,数逋荡,尝从吉出,醉欧(呕)丞相车卜。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 ‘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曹地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车卜的垫毯)耳。'遂不去也。”O喻指醉后失误或替人掩盖过失。唐王维《故太子太师徐公挽歌四首》之三:“从今虚醉饱,无复污车茵。”另参见器用部·车船“吐车茵”、用部·其他“吐茵”。
【守株】《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O喻指墨守陈规,不知变通。唐温庭筠《开成五年秋书怀一百韵》:“定为鱼缘木,曾因兔守株。”另参见动物部·走兽“伺投兔”。
【远志作小草】参见政事部·议政“小草出山”。宋黄庭坚《次韵子瞻赠王定国》:“远志作小草,灶衣生陵屯。”
【远遣徐福】参见九流部·神仙“徐市”。“市”又作“福”。唐贯休《了仙谣》:“始皇不得此深旨,远遣徐福生忧恼。”
【豕亥】《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日:‘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O指因字形相近造成误解。清黄遵宪《感怀》:“读史辨豕亥,订礼分袒袭。”另参见动物部·走兽“三豕”。
【投汉阁】参见人事部·冤怨“扬雄投阁”。唐杜甫《秦州见敕目薛三璩授司议郎毕四曜除监察与二子有故远喜迁官兼达索居凡三十韵》:“独惭投汉阁,俱议哭秦庭。”
【沐猴冠】参见人事部·富贵“衣锦归”。O喻徒有其表。目光短浅之人。宋苏拭《锦溪》:“楚人休笑沐猴冠,越俗徒夸翁子贤。”【沐猴冠】参见人事部·富贵“衣锦归”、动物部·走兽“楚沐猴”。宋苏轼《锦溪》:“楚人休笑沐猴冠,越俗徒夸翁子贤。”
【杯中影】参见武备部·兵器“樽中弩”。明李东阳《次韵体斋病起见寄二首》之二:“疑蛇已辨杯中影,病鹤长怀海上心。”
【画饼充肠】参见器用部·饮食“画饼”。宋朱熹《拟古》之四:“寓龙不为泽,画饼难充肠。”
【画蛇着足】参见动物部·鳞介“蛇有足”。唐刘兼《仲春登楼》之二:“失手已惭蛇有足,用心休为鼠无牙。”
【图形类狗】参见文明部·书画“画虎”。唐李商隐《咏怀寄秘阁旧僚二十六韵》:“图形翻类狗,入梦肯非熊。”
【往来屑屑】《后汉书·王良传》:“后以病归,一岁复征,至荥阳,疾笃不任进道,乃过其友人。友人不肯见,曰:‘不有忠言奇谋而取大位,何其往来屑屑不惮烦也?'遂拒之。”O指为名利而忙碌。宋陈与义《以事走郊外示友》:“往来屑屑君应笑,要就南池照客衣。”
【刻舟痕】参见器用部·车船“刻舟痕”。宋苏轼《王中甫哀辞》:“堪笑东坡痴钝老,区区犹记刻舟痕。”
【空读书】参见文明部·文章“玄文覆酱”。唐戴叔伦《行路难》:“扬雄闭门空读书,门前碧草春离离。”
【孟津捧土】参见地理部·土石“捧土”。清唐孙华《过淮下见数百人舁土置城下……》:“精卫衔石心已尽,孟津捧土谁能雍。”
【食宿相兼】参见器用部·饮食“东家就食”。清钱谦益《甲子秋北上渡淮寄里游好》之三:“楯矛互陷多奇疾,食宿相兼乏好方。”
【野人非毛遂】《西京杂记》卷六:“昔鲁有两曾参,赵有两毛遂。……野人毛遂坠井而死,客以告平原君,平原君曰:‘嗟乎,天丧予矣!'既而知野人毛遂,非平原君客也。”O喻以讹传讹。唐张祜《江上旅泊呈杜员外》:“野人未必非毛遂,太守还须是孟尝。”另参见地理部·水流“毛遂堕井”。
【鹿为马】参见政事部·贪佞“指鹿”。宋王安石《桃源行》:“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中。”
【羝乳】参见政事部·忠直“苏武节”。O指无法办到之事。元袁桷《题郝伯常雁足》:“不须羝乳终回汉,肯学鸡鸣诈度关。”
【堕甑】《后汉书·郭太传》:“(孟敏)客居太原。荷甑(炊具)摄(堕)地,不顾而去。林宗(郭太)见而问其意。对日:‘甑以破矣,视之何益?'林宗以此异之,因劝令游学。十年知名,三公俱辟,并不屈云。”O指人洒脱大度,对己犯错误不加计较。宋陆游《三月十六日作》:“功名堕额谁能问,羞作饥鹰夜掣靖。” 另参见人事部·京性“韶破”、人事部·谬误“堕甑”。【堕甑】参见器用部·器皿“堕凯”。宋苏辙《闻子由为郡僚所抬恐当去官》:“我已无可言,堕甑难追悔。”
【续貂】参见动物部·走兽“狗续貂”。明刘基《夜坐有怀呈石末公》:“雄豪窃据皆属狗,功业舆台忽续貂。”
【朝四暮三】《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栗子)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O指反复无常或愚弄他人。宋黄庭坚《再答明略二首》之二:“使年七十今中安,安能朝四暮三浪忧喜。”另参见动物部·走兽“众狙”、植物部·木本“狙公分栗”。
【铸大错】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昭宣帝天祛三年》:“初,田承嗣镇魏博,选募六州骁勇之士五千人为牙军,厚其给赐以自卫,为心腹。自是父子相继,亲党胶固,岁久益骄横,小不如意,辄族旧帅而易之。自史宪诚以来皆立于其手。天雄节度使罗绍威心恶之,力不能制。”遂密请朱全忠军,尽杀牙军及其老小。“全忠留魏半岁,罗绍威供亿,所杀牛羊豕近七十万,资粮称是,所赂遗又近百万。比去,蓄积为之一空。绍威虽去其逼,而魏兵自是衰弱。绍威悔之,谓人曰:‘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胡三省注:“错,鑢也,铸为之。又释错为误。罗以杀牙军之误,取铸错为喻。”鑢,错刀。此为双关语。O喻造成重大失误,无可挽回。宋苏轼《赠钱道人》:“不知几州铁,铸此一大错。”另参见地理部·城建“铸六州”、器用部·其他“六州铁”。
【鲁酒围邯郸】《庄子·胠箧》:“鲁酒薄而邯郸围。”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楚宣王朝诸侯,鲁恭公后至而酒薄。宣王怒,欲辱之。恭公不受命,乃曰: ‘我,周公之胤,长于诸侯……我送酒已失礼,方责其薄,无乃太甚!'遂不辞而还。宣王怒,乃发兵与齐攻鲁。梁惠王常欲击赵而畏楚救。楚以鲁为事,故梁得围邯郸。……许慎注《淮南》云:‘楚会诸侯。鲁赵俱献酒于楚王。鲁酒薄而赵酒厚。楚之主酒吏求酒于赵,赵不与。吏怒,乃以赵厚酒易鲁薄酒奏之。楚王以赵酒薄故围邯郸也。'”O指无端受到牵连。宋黄庭坚《观秘阁苏子美题壁》:“鲁酒围邯郸,老龟祸枯桑。”另参见器用部·饮食“鲁酒”、人事部·冤怨“鲁酒旁围”。
【渴望梅】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曹操)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O喻指以空想安慰自己。唐罗隐《丁亥岁作》:“病想医门渴望梅,十年心地反成灰。”另参见植物部·木本“渴望梅”、器用部·饮食“止渴”。
【缘木难求】《孟子·梁惠王上》:“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O喻指空费气力,无法达到目的。唐罗隐《答宗人表》:“敢恨守株曾失意,始知缘木更难求。”另参见动物·鳞介“鱼缘木”。
【楚人求山鸡】《太平广记》卷四六一引《笑林》:“楚人有担山鸡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者欺之日:‘凤皇也。'路人曰:‘我闻有凤皇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曰:‘然。'乃酬千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方将献楚王,经宿而鸟死。路人不遑惜其金,惟恨不得以献耳。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宜欲献之,遂闻于楚王。王感其欲献己也,召而厚赐之,过买凤之值十倍矣。”O喻不辨真伪,或用作有所奉献的自谦、自嘲之词。唐李白《赠从弟冽》:“楚人不识凤,重价求山鸡。”另参见动物部·飞禽“楚郊凤”、动物部·飞禽“楚客山鸡”。
【鼠璞】《尹文子·大道下》:“郑人谓玉未理者为璞,周人谓鼠未腊者为璞。周人怀璞,谓郑贾曰:‘欲贾璞乎?'郑贾曰:‘欲之。'出其璞视之,乃鼠也。因谢不取。”O指名不符实。宋张孝样《次江州王知府叔坚韵》之五: “连城鼠噗不足唾,千金敝帚谁能酬。”另参见动物部·走兽“周玉郑鼠”、器珍部·珍贵“周玉郑鼠”。
【滥吹竽】参见文明部·礼乐“吹竽”。唐温庭筠《病中书怀呈友人》:“对虽希鼓瑟,名亦滥吹竽。”
【蔡邕愧】参见人事部·死丧“郭泰碑铭”。明李梦阳《哭徐博士二十韵》:“碑非蔡邕愧,诔岂仲宣论。”
【臧谷亡羊】参见九流部·杂技“博簺”。宋黄庭坚《再和寄子瞻闻得湖州》:“臧谷皆亡羊,要以道湔盥。”
【鼻垩】参见器用部·其他“郢匠斤”。宋陆游《叹老》:“平生师友雕零尽,鼻垩运斤未有人。”
【疑鹓雏】《庄子·秋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凤凰一类的鸟),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O指小人庸俗,怕人与之争夺实际不重要的利益。唐刘禹锡《飞鸢操》:“腾音砺吻相喧呼,仰天大吓疑鹓雏。”另参见动物部·飞禽 “鹓雏”、动物部·走兽“腐鼠”。
【噬脐】《左传·庄公六年》:“楚文王伐申,过邓。邓祁侯曰:‘吾甥也。'止而享之。雅甥、耼甥、养甥请杀楚子,邓侯弗许。三甥曰:‘亡邓国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脐,其及图之乎?图之,此为时矣。'”O指后悔。唐元稹《青云驿》:“悔为青云意,此意良噬脐。”另参见人体部·肢体“脐噬”。
【覆水难收】参见地理部·流水“难收水”。唐骆宾王《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情知唾井终无理,情知覆水也难收。”
鲁迅杂文集名浅释
鲁迅作品集子的名称,有其丰富的内涵,它折射出作者的生活、心境及时代的风貌。这里就一些常见的杂文集名浅释一下。
《热风》:这是鲁迅写于1918年到1924年的杂文集。当时中国处在最黑暗的时代,许多志士仁人在探索社会病根所在,文化界有无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讽刺。鲁迅在“题记”中说:“我觉得周围的空气太寒冽了,我自说我的话,所以反而称之曰《热风》。”
《坟》:这是鲁迅写于1907年至1925年的一本论文的杂文集,1927年在厦门时出版。作者说将有关文章收敛起来,“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面是埋藏,一面是留恋。”这是作者的自谦之词。
《三闲集》:这是鲁迅1927年在上海所写的杂文集。此集是战友误解的记录,当时创造社的人说鲁迅“闲暇,闲暇,第三个闲暇”,鲁迅就拈过来命名自己的集子。
《二心集》:此集收入鲁迅1930年到1931年写的杂文。当时国 民党反动派攻击鲁迅的“拿苏联卢布”,还编《文艺贰臣传》。鲁迅承认自己不是统治者的“忠臣”,确有“二心”,对自己出身的阶级也“有一点携贰的心思”,因而取名为《二心集》。
《华盖集》:这是鲁迅写于1925年的杂文集。“华盖”是星名,星相家说,和尚交华盖运是成佛的好运,俗人交华盖运就会被罩住,碰钉子。该集的一些短文是冲破重重阻挠才发表出来的,集名表现了对反动当局的愤懑之情。
《而已集》:此集收鲁迅1927年在广州有上海所写的杂感。“而已”属文言语气词,是“罢了”的意思。面对敌人的血腥暴行,鲁迅说:“泪揩了,血消了,/屠伯了逍遥复逍遥,/用钢刀的,软刀的,/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
文言文阅读方法二
第一步
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
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
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
“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倍加注意。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者将自己的写作意图蕴藏在叙事和写景中,直到文尾,才卒章显旨,赞颂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旷达胸襟,勉励自己和朋友以天下为己任,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⑽ 文言文阅读方法解读
文言文阅读方法多种多样,现在介绍常见的比较有效的几种。
(1)注释研读法。要学会借助注释读懂文言文。有些注释是提示性的,或交代文章出处,或简介作者生平,或提示时间背景,或解释题意、点明主旨;有些注释是诠释性的,对一些实词的本义或引申义、比喻义作交代,对一些虚词的'用法作说明。读普及性的文言读物,要养成认真参看注释的习惯。
(2)猜读法。有些词或句不易理解,而且注释也没有,一时由找不到详释细译的书,这时需要猜测它的意思。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而或长烟一空”,有的书只注释“而或”为“或者”,“长烟一空”未注,读者先要“猜”“长烟”是什么,认定系指“大片烟雾”或“大片云烟”;至于“一空”,不是“布满整个天空”,而是“完全消散”。这种方法即称“猜读”。
(3)片段或全篇抄读法。在通读后,为帮助理解和记忆,可边读、边抄、边思、边记,摘段录句或照录全文,这也是许多人喜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4)注译简析抄读法。这是一种费时较多的读法,看上去比较笨,但实际上极有好处。抄一句原文;给生字注音;给生词释义;有时还可对词性和用法,以及句式做一些说明;然后翻译一遍。一小节或一段结束,对主要内容作一小结。如此坚持不懈,搞它二三十篇,必有助于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