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旅游资源分析方法理论

旅游资源分析方法理论

发布时间:2022-10-30 18:24:48

A. 旅游资源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分类

第二章 旅游资源的分类
学习目的
要求掌握旅游资源分类的概念、目的及其意义;分类原则、依据及方法;能够进行区域旅游资源分类,井了解几种常见的旅游资源分类方案。
基本内容
●分类概述
概念、意义;分类原则、依据、方法。
●两分法分类方案
大类、基本类型、类型,分类依据。
●其他分类方案
《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中的分类、接旅游资源的功能分类、按照旅游动机分类,按旅游资源增长情况分类、接旅游资源价值和管理范围分类、按利用现状分类,按照旅游资源特性及旅游活动性质分类。
第一节分类概述
一、分类及其目的意义
(一)分类的概念
通常所谓分类,是指根据事物的特点分别归类。它是根据分类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的种类的一种逻辑方法。它是以比较为基础的,通过比较识别出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然后根据其共同点归并为较大的类,根据差异点将事物划分为较小的类,从而将事物区分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系统,这就是分类。
旅游资源的分类,是根据旅游资源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归并或划分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类别的工作过程。在所划分出的每一种类别(类型)中,其属性上彼此有相似之处,不同类别(类型)之间则存在着一定差异。例如根据成因可把旅游资源区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别,其所有的自然旅游资源均为天然赋存的,自然界形成的,而所有的人文旅游资源均是人为作用下形成的,两者之间的成因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别,根据各自内部的差异还要进一步划分出次一级类型,从而形成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类别系统。
(二)分类的意义及目的
科学的分类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旅游资源的分类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分类可以使众多繁杂的旅游资源条理化、系统化,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科学研究提供方便。五花的旅游资源各有特点,通过比较,认识、归纳及划分,所形成的不同的旅游资源分类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关于旅游资源有关资料的存取系统(即信息系统).为人们从整体上或局部(分门别类)认识旅游资源创造有利条件。区域性旅游资源分类系统的建立,又可为区域旅游开发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不进行旅游资源的分类,杂乱无章的旅游资源个体就难于被人们认识和利用,就会陷人烟云迷雾之中。因此旅游资源分类是研究、认识旅游资源及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重要基础,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其次,旅游资源的分类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加深对旅游资源属性的认识过程。分类总是通过分析大量旅游资源属性的共性或差异性,分出不同级别的从属关系及其联系.通过不断补充新的资料,提出新的分类系统,或通过不同地区、不同要求的旅游资源分类,都可以从不同侧面加深对旅游资源属性的认识,甚至发现、总结出某些新的规律性认识,从而促进有关理论水平的提高。因此旅游资源分类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旅游资源分类的目的.在于通过各种分类系统的建立、补充,加深对旅游资源整体或区域旅游资源属性的认识,掌握其特点、规律,为进一步开发利用保护及科学研究服务。
二、分类的原则和依据
(一)原则
分类的原则是分类的准绳、标准,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保持分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作为旅游资源分类的原则主要有:
1.共轭性与排他性原则 也称相似性与差异性原则,即不能把不具有共同属性的旅游资源归为一类,所划分出的同一级同一类型旅游资源,必须具有共同的属性,不同类型之间应具有一定的差异。
2.对应性原则所划分出的次一级类型内容,必须完全对应于上一级类型的内容,不能出现下一级内容超出上一级或少于上一级内容的现象,否则就会出现逻辑上的错误。例如地质地貌旅游资源进一步分类,应包括所有的地质地貌旅游资源,不能只包括地质旅游资源或地貌旅游资源,更不能包括非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3.逐级划分的原则 即分级与分类相结合的原则。旅游资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可以分为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亚系统。分类时。可以把分级与分类结合起来,逐级进行分类,避免;现越级划分的逻辑性错
误。例如可以把旅游资源先分为高一级的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然后对其分别再进行划分次一级类型.如果需要还可再向下划分更低一级类型。
4.不同级别或不同系列的类型划分.町以采用小同的依据(标准);不同级别的类型划分不能采用相同的依据(标准),对每一类型直接划分次一级类型,必须采用相同的依据(标准),否则会出现分类的重叠。此外,分类系统还应简明扼要,具有实用性。
(二)依据
要进行分类,除了应遵循基本原则外,还必须要有一定的具体依据(标准),即必须根据旅游资源本身的某些具体属性或关系进行分类。由于旅游资源的属性、特点及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多方面的,因而分类的标准也是多方面的,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要求选取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常见到的标准主要有:
1.成因是指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原因、过程。例如,人文旅游资源是人为的,自然旅游资源是自然界赋存的,天然形成的}地貌旅游资源按成因可分为流水作用的旅游地貌、风力作用的旅游地貌、溶蚀作用的旅游地貌等。
2.属性是指旅游资源的性质、特点、存在形式、状态等,例如自然旅游资源中的地质地貌旅游资源、水体旅游资源、气候旅游资源、生物旅游资源等,它们的性状不同,因而可以区分为不同的类别。
3.功能所谓旅游资源的功能是指能够满足开展旅游活动需求的作用。有的旅游资源可以满足开展多种旅游活动的需求,因而具有多种旅游功能。根据旅游资源功能的不同可以把旅游资源区分为不同的类别,例如观光游览型、参与体验型、购物型等旅游资源。
4时间 指旅游资源形成至今时间的不同.据此可将旅游资源区分为不同的类别.例如依据时间因素可把建筑旅游资源区分为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
5.其他例如开发利用情况、管理级别、旅游资源质量高低等,均可作为不同目的要求的分类依据。
三、分类的方法
如何进行具体的分类?作为区域性旅游资源的分类,通常在大量收集各种旅游资源(或景点)资料的基础上,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首先,确定分类的目的要求,明确是普通的一般性旅游资源分类,还是有特殊目的要求的专门性旅游资源分类,并参照一般分类原则和依据,结合实际确定相应的分类原则和依据


其次,通过比较分析,初步建立分类系统,把各种旅游资源分别归入不同的类型。这一过程可采用逐级划分与逐级归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所谓逐级划分,是指由上而下的分类,即把所有旅游资源看成一个群体(即整体或大的系统),按照一定依据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首先划分出高+级类型(即大类或支系统),然后再分别向下逐级细分出不同的类型。所谓逐级归并,是指由下而上的分类,即由旅游资源个体开始,按照一定依据,把相同的首先归并为最基本的小类型,然后再根据某些相似性和差异性,再逐步归并为较大类型或大类。
第三,通过补充、调整,完善分类系统。在初步分类、建立分类系统的基础上,再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逐级对比分析,是否符合分类原则和目的要求,所采用的依据是否恰当,分类系统是否包含了所有应划分的分类对象(即旅游资源)。如有不妥之处,应进行补充、调整,最后形成一个符合要求的科学的分类系统。
第四,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还应写出简要说明,其内容包括该项旅游资源分类的目的要求、原则、依据以及分类结果等。
对区域旅游资源的分类成果.应尽可能利用计算机建立旅游资源信息系统,以便于补充调整和应用。
第二节两分法分类方案
所谓"两分法"分类方案,是指把旅游资源首先分为自然旅游资源
与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系列的一种分类系统,这是目前最常见、应用广泛的一种分类方案。许多学者在完善这一分类方案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但由于认识上的差异及所采用的依据不同,对自然旅游资源及人文旅游资源的进一步细分的过程及结果有所不同,因此目前还没有一个真正被普遍认同的两分法分类方案。现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一个两分法分类方案,供参考。
一、两分法分类系统
该分类系统共包括两大类、l4个基本类型、63个类型,详见21表.
二、几点说明
(一)关于分类的依据
本分类系统共分为三级,其中一级大类的划分主要依据旅游资源的基本成囚,即是天然形成的还是人为形成的,据此,分为两太类二级基本类型,主要依据各种旅游资源属性的异同进行划分;级类型的划分依据较多,例如对地质、地貌、水体、气象气候与天象、动植物、综合景观等旅游资源进一步的划分,主要依据其所属内容的具体存在形式、状态、形态的异同作为标准。对历史古迹、陵墓、宗教文化、城镇、社会风情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划分,主要依据具体内容内涵的异同作为标准;对古建筑、园林等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划分,主要依据其原来的用途、作用异同作为标准;文学艺术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划分,则主要是依据其表现形式的不同。
(二)关于"综合景观"与"其他"类型
由于自然保护区的内容较多,既有动植物又有典型的非生物的地质剖面、化石、地貌、水体等,田园风光虽以种植、养殖的生物为主,但有的也包含了其他方面的内容,例如丘陵、山区的梯田风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高原牧区风光等,都包括了一定的地貌(含人为地貌)内容,水生生物养殖场则更离不开水体。因此自然保护区、田园风光不宜归人动植物类,应另外归类。故划分了综合景观基本类型。
在三级类型中,由于内容较多,为了简明扼要,尽量归并,并列出主要类型。对未包括在主要类型中的内容,用"其他"类型代替。例如古建筑除了防御工程(例如城池,长城)、宫殿、水利工程(例如运河、渠、堰、井)、交通工程(例如桥、直道、驰道),起居建筑(例如厅、堂、斋、馆)、嘹望观赏建筑(例如亭、台、榭、舫)外,还有楼、阁及许多建筑小品(例如阙、碑、碣、牌坊、华表等),再未进行细分,统一归人"其他"建筑类之中。第三节其他分类方案简介
由于分类的目的要求依据不同,形成了多种分类方案,掸其主要的介绍如下:
一、《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中的分类
1992年,由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编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提出了一种以旅游资源普查为目的的应用性分类方案。该方案主要根据旅游资源的性质和状态、旅游资源特征指标的一致性、类型之间有明显的排他性等原则进行分类。共划分为6类74种基本类型。
(一)地文景观类包括典型的地质构造、标准地质剖面、生物化石点、自然灾变遗迹、名山、火山熔岩景观、蚀余景观、奇特与象形山石、沙(砾石)地风景、小型岛屿、洞穴、其他地文景观等13种。
(二)水域风光类包括风景河谷、漂流河段、湖泊、瀑布、泉、现代冰川、其他水域风光等7种。
(三)生物景观类包括树林、古树名木、奇花异草、草原、野生的动物栖息地、其他生物景观等6种。
(四)古迹与建筑类包括人类文化遗址、社会经济文化遗址、军事遗址、古城和古城遗址、长城、宫廷建筑群、宗教建筑与礼制建筑、殿(厅)堂、楼阁、塔、牌坊、碑碣、建筑小品、园林、景观建筑、桥、雕塑、陵寝陵园、墓、石窟、摩崖字画、水工建筑、厂矿、农林渔牧场、特色城镇与村落、港!日、广场、乡土建筑、民俗街区、纪念地、观景地、其他建筑或其他古迹等32种。
(五)消闲求知健身类包括科学文化教育设施、休疗养和社会福利设施、动物园、植物园、公园、体育中一运动场馆、游乐场所、节日庆典活动、文艺团体.其他消闲求知健身活动等ll种。
(六)购物类包括市场与购物中
一、庙会、着名店铺、地方产品、其他物产等5种。
二、按照旅游资源的功能分类
旅游资源功能分类。其主要且的在于认识和充分发挥各种旅游资源的作用,为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服务。根据旅游资源的小同功能,把旅游资源分为以下类型:
(一)观光游览型旅游资源
此类以各种优美的自然风光、着名的古建筑、城镇风貌、园林建筑为主,以供旅游者观光游览和鉴赏,旅游者从中获得各种美感享受,借以陶冶性情。
(二)参与型旅游资源
也有人称作体验型旅游资源,包括冲浪、别流、赛马、渔猎、龙舟竞渡、游泳、制作、品味、访问、节庆活动、集市贸易等。、旅游者可以置身其中,亲自参与活动,可以得到切身的体验,以乐在其中,乐在其身。
(三)购物型旅游资源
包括各种土特产、工艺品、艺术品、文物商品及仿制品等旅游商品,主要供旅游者购买。
(四)保健休疗型旅游资源
包括各种康复保健、度假疗养设施与活动,例如疗养院、度假村、温泉浴、沙浴、森林浴、健功房等。旅游者从中得到体质的恢复与提高,或对某种慢性疾病的治疗。
(五)文化型旅游盗源
包括富有文化科学内涵的各类博物展览、科学技术活动、文化教育设施等。旅游者从中可以获得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开阔眼界,增长阅历。
(六)感情型旅游资源
主要包括名人故居、名人古墓、各类纪念地等,可供开展祭祖、探亲访友、怀古等旅游活动,以表达旅游者的思古、怀念、敬仰、仇恨等感情。
三、按照旅游动机对旅游资源分类
(一)心理方面的,例如宗教圣地、重大历史事件、探亲等;
(二)精神方面的,例如科学知识、消遣娱乐、艺术欣赏等;
(三)健身方面的,例如休疗养院、体育运动设施等;
(四)经济方面的,例如土特产、购物品等;
(五)政治方面的,例如国家政体状况、各种法律、革命纪念地等。
四、按照旅游资源的增长情况分类
(六)可再生旅游资源,例如动植物旅游资源;
(七)不可再生旅游资源,例如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八)可更新旅游资源,例如某些人文景观及旅游商品。
五、按照旅游资源的价值及管理级别分类
(九)国家级旅游资源,
(十)省(市)级旅游资源;
(三)县级旅游资源。
六、按照旅游资源的利用现状分类
(一)已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
(二)正在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
(三)未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也称潜在的旅游资源)。
七、按照旅游资源特性、旅游活动性质分类
1966年克劳森和尼奇(M.Clawson and J.L.Knsch)提出如下分类:
(一)利用者导向型游憩资源:以利用者需求为导向,靠近利用者集中的人口中心(城镇),通常满足的主要是人们的日常休闲需求,如球场、动物园、一般性公园。一般面积在40~100ha.,通常由地方政府(市、县)或私人经营管理,海拔一般不超过1000m,距离城市在60km的范围内。
(二)资源基础型游憩资源:这类资源可以使游客获得近于自然的体验。资源相对于客源地的距离不确定。主要在旅游者的中长期度假中得以利用。如风景历史遗迹、远足、露营、垂钓用资源,一般而积在1000ha.以上,主要是国家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州立公园及某些私人领地。
中间型游憩资源:特性介于上述二者之间,主要为短期(1日游或周末度假)游憩活动所利用,游客在此的体验比利用者导向型更接近自然,但又比资源基础型地区要次一级。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旅游资源的分类?有何意义?
2.旅游资源分类的基本原则和依据有哪些?
3.比较两分法分类方案、功能分类方案及《旅谱资源普查规范》中的分类的不同之处。
4.结合实际对某地旅游资源进行分类。
旅游资源分类表
主类 亚类 基本类型
A 地文景观 AA 综合自然旅游地 AAA 山丘型旅游地 AAB 谷地型旅游地 AAC 沙砾石地型旅游地 AAD 滩地型旅游地 AAE 奇异自然现象 AAF 自然标志地 AAG 垂直自然地带
AB 沉积与构造 ABA 断层景观 ABB 褶曲景观 ABC 节理景观 ABD 地层剖面 ABE 钙华与泉华 ABF 矿点矿脉与矿石积聚地 ABG 生物化石点
AC 地质地貌过程形迹 ACA 凸峰 ACB 独峰 ACC 峰丛 ACD 石(土)林 ACE 奇特与象形山石 ACF 岩壁与岩缝 ACG 峡谷段落 ACH 沟壑地 ACI 丹霞 ACJ 雅丹 ACK 堆石洞 ACL 岩石洞与岩穴 ACM 沙丘地 ACN 岸滩
AD 自然变动遗迹 ADA 重力堆积体 ADB 泥石流堆积 ADC 地震遗迹 ADD 陷落地 ADE 火山与熔岩 ADF 冰川堆积体 ADG 冰川侵蚀遗迹
AE 岛礁 AEA 岛区 AEB 岩礁
B 水域风光 BA 河段 BAA 观光游憩河段 BAB 暗河河段 BAC 古河道段落
BB 天然湖泊与池沼 BBA 观光游憩湖区 BBB 沼泽与湿地 BBC 潭池
BC 瀑布 BCA 悬瀑 BCB 跌水
BD 泉 BDA 冷泉 BDB 地热与温泉
BE 河口与海面 BEA 观光游憩海域 BEB 涌潮现象 BEC 击浪现象
BF 冰雪地 BFA 冰川观光地 BFB 长年积雪地
C 生物景观 CA 树木 CAA 林地 CAB 丛树 CAC 独树
CB 草原与草地 CBA 草地 CBB 疏林草地
CC 花卉地 CCA 草场花卉地 CCB 林间花卉地
CD 野生动物栖息地 CDA 水生动物栖息地 CDB 陆地动物栖息地 CDC 鸟类栖息地 CDE 蝶类栖息地
D 天象与 气候景观 DA 光现象 DAA 日月星辰观察地 DAB 光环现象观察地 DAC 海市蜃楼现象多发地
DB 天气与气候现象 DBA 云雾多发区 DBB 避暑气候地 DBC 避寒气候地 DBD 极端与特殊气候显示地 DBE 物候景观
E 遗址遗迹 EA 史前人类活动场所 EAA 人类活动遗址 EAB 文化层 EAC 文物散落地 EAD 原始聚落
EB 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 EBA 历史事件发生地 EBB 军事遗址与古战场 EBC 废弃寺庙 EBD 废弃生产地 EBE 交通遗迹 EBF 废城与聚落遗迹 EBG 长城遗迹 EBH 烽燧
F 建筑与设施 FA 综合人文旅游地 FAA 教学科研实验场所 FAB 康体游乐休闲度假地 FAC 宗教与祭祀活动场所 FAD 园林游憩区域 FAE 文化活动场所 FAF 建设工程与生产地 FAG 社会与商贸活动场所 FAH 动物与植物展示地 FAI 军事观光地 FAJ 边境口岸 FAK 景物观赏点
FB 单体活动场馆 FBA 聚会接待厅堂(室) FBB 祭拜场馆 FBC 展示演示场馆 FBD 体育健身馆场 FBE 歌舞游乐场馆
FC 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 FCA 佛塔 FCB 塔形建筑物 FCC 楼阁 FCD 石窟 FCE 长城段落 FCF 城(堡) FCG 摩崖字画 FCH 碑碣(林) FCI 广场 FCJ 人工洞穴 FCK 建筑小品
FD 居住地与社区 FDA 传统与乡土建筑 FDB 特色街巷 FDC 特色社区 FDD 名人故居与历史纪念建筑 FDE 书院 FDF 会馆 FDG 特色店铺 FDH 特色市场
FE 归葬地 FEA 陵区陵园 FEB 墓(群) FEC 悬棺
FF 交通建筑 FFA 桥 FFB 车站 FFC 港口渡口与码头 FFD 航空港 FFE 栈道
FG 水工建筑 FGA 水库观光游憩区段 FGB 水井 FGC 运河与渠道段落 FGD 堤坝段落 FGE 灌区 FGF 提水设施
G 旅游商品 GA 地方旅游商品 GAA 菜品饮食 GAB 农林畜产品与制品 GAC 水产品与制品 GAD 中草药材及制品 GAE 传统手工产品与工艺品 GAF 日用工业品 GAG 其他物品
H 人文活动 HA 人事记录 HAA 人物 HAB 事件
HB 艺术 HBA 文艺团体 HBB 文学艺术作品
HC 民间习俗 HCA 地方风俗与民间礼仪 HCB 民间节庆 HCC 民间演艺 HCD 民间健身活动与赛事 HCE 宗教活动 HCF 庙会与民间集会 HCG 饮食习俗 HGH 特色服饰
HD 现代节庆 HDA 旅游节 HDB 文化节 HDC 商贸农事节 HDD 体育节
数 量 统 计
8主类 31 亚类 155基本类型
[注] 如果发现本分类没有包括的基本类型时,使用者可自行增加。增加的基本类型可归入相应亚类,置于最后,最多可增加2个。编号方式为:增加第1个基本类型时,该亚类2位汉语拼音字母+Z、增加第2个基本类型时,该亚类2位汉语拼音字母+Y。

B. 常用的旅游资源评价方法有哪些

旅游资源通常使用“三三六”评价法就是:
“三大价值”是指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考察价 值。

“三大效益”的评 估即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行评估。
“六大开发 条件”的评估包括:①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②景观的地域组合条件; ③景区环境容量条件;④客源市场条件;⑤投资条件;⑥施工难易程度。

C. 旅游资源分类

1、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界中经常用到的概念,然而,这个概念在欧美国家却很少提及。在大量的欧美旅游学术文献中,最常用到的和旅游资源概念接近的词是“旅游吸引物”(Tourism Attraction)。不管这两个词本身有何差异,它们在概念或是定义上的众说纷纭却是极其相似的。

杨振之(1997)认为,旅游资源的结构表现为旅游的三大要素:主体、客体和介体的相互吸引。因此,所谓旅游资源,“除了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外,对于旅游者来说,就是旅游目的地及有关旅游的一切服务和设施;对于旅游地来说,就是客观存在着的客源市场。旅游资源是关于旅游的主体、客体、介体相互间吸引性的总和”杨振之(2002)又认为,旅游资源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它应包括以下几大类:1、自然旅游资源;2、人文旅游资源;3、服务旅游资源;4、旅游设施和基础设施资源;5、其他新兴的资源类型。

因此,旅游资源这一概念在逻辑上分为内涵和外延两部分,传统的定义,即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是它的内涵、内核。而随着旅游业向深度发展,旅游资源的外延将越来越宽泛,类型将越来越多。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道理,如果仍然将它限制在一个传统的、狭小的范围内,就会发现,我们的观念跟不上旅游业的发展。今后还将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资源成为旅游资源的一个部分。

2003年5月开始推行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和评价》国家标准(GB/T18972一2003)将旅游资源定义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综合这些定义,可以看到,它们的共同点正如孙文昌(1997)所说,“那就是强调了旅游资源具有吸引旅游者这一属性,我们称之为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旅游资源包括的内容方面。有些定义认为旅游资源主要局限于旅游目的地具有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有些定义则认为旅游资源的定义应当宽泛一些,可以涵盖劳务和设施等,还有的定义挣脱旅游目的地的地域束缚,从旅游系统的层面上来探讨旅游资源的内容。实际上,它们之间的分歧本质上是对旅游资源应该是旅游吸引资源还是旅游产业资源的认识差异(宋子千、黄远水,2000)。

从规划或是策划角度探讨的旅游资源,更多的还是集中在具有旅游吸引力的有形或无形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劳务、设施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尽量整合各类资源使之转化为产品,使资源的自然或人文禀赋转化为旅游产业的工具。这种概念上的争论并没有对策划或规划实践中如何界定旅游资源产生大的影响,因为概念包括的内容越多,在实践操作中的模糊性和难度就越大,干扰也越大,而有经验的策划和规划人员是很懂得挑选需要的内容的。对于策划师与规划师来说,最见功夫的是如何将各种旅游资源及旅游业各要素进行巧妙的整合和配置。

由于对旅游资源概念认识的差异,旅游资源分类也因此而有所差异。认为旅游资源单纯是由自然和人文因素构成的,相应地就把旅游资源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或是人文、自然兼而有之的综合类(艾万钰,1987;周进步、庞规荃,1998),或者以自然、人文要素中占主导地位的因素来进行分类(孙文昌、郭伟,1997),这也是较为普遍的分类方法。而其他学者结合自身对旅游资源的认识,分类也表现出相应的差异。如杨振之(2002)在此基础上添加了服务旅游资源、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资源,以及其他新兴的旅游资源等。《旅游资源分类、调查和评价》(GB/T18972一2003)除了一般的自然和人文类外,还添加了旅游商品类,同时,在其若干业类中也有很多有异于传统的认识。

除了按照资源属性对旅游资源进行划分之外,还有很多学者从其他角度对旅游资源进行了划分。如辛建荣、杜远生等(1996)从资源的平面展示和主体配置关系角度将资源分为聚汇型、辐散型、单线型、环线型、方矩型、叠置型、凌空型等数种,叶伤夫(1988)提出了听觉旅游资源的概念,傅文伟(1994)按资源开发利用的变化特征将旅游资源划分为原生性和萌生性旅游资源两大类,郭康(1990)提出了旅游资源的动态分类概念,即稳定类旅游资源和可变类旅游资源等。

尽管旅游资源的分类方法千差万别,但是从旅游策划或规划的角度上看,实行分类后的数据应当容易管理、有意义而且易于操作。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不同分类方法的交叉使用。

2、旅游吸引物

与旅游资源概念类似,欧美学者对旅游吸引物也缺乏一个权威定义。Gunn等(2002)认为吸引物就是“为了游客的兴趣、活动和享乐,通过设计、管理而开发的地方”。英国旅游协会(EnglishTourismCouncil,ETC)对旅游吸引物的定义就要长得多,该协会认为,旅游吸引物是“一种永久固定的游览目的地,它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允许公众因娱乐、兴趣或教育的需求而进入”。它不是一个主要提供体育、戏剧或电影的零售市场或地点。作为吸引物,必须在每年预先确定的时间向公众开放,而无需事先预订,同时,它应该能吸引本地居民、旅游者或一日游游客。另外,吸引物必须是独立的,要求进行独立管理,并直接从游客那里获取收入。”许多学者认为ETC的定义已经不再符合现状,例如,苏格兰的一些观光吸引物只是可能而不是必须收取门票;英国许多景区的游客门票预订系统也存在缺陷等(Leask,2003)。

尽管对旅游吸引物的定义存在很多差异,但其本质正如Swarbrooke(2000)所说“旅游吸引物是旅游业的核心,是人们想去一个地方旅游的动机”。Richards(2001)也指出,旅游吸引物“确实为很多旅游活动提供了一个中心,并且是参与旅游业竞争的各目的地的重要因素”。

D. 旅游资源的评价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对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的组合特点及由此而产生的质和量的差异、对旅游吸引力的大小进行的科学划分。包括确定一定地域范围内旅游资源的类型特征、空间结构、数量和质量等级、开发潜力和开发条件。其目的在于确定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和开发顺序,明确建设方向,是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重要内容。按评价客体的不同分为:

1、 资源本身的评价

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的质量特征(如其美感度、奇特度、医疗价值、体育价值等),丰度和集聚程度,环境容量,开发利用现状和开发潜力分析;

2、 开发利用可行性分析

包括气候条件对旅游业的影响(表现为旅游旺季和淡季的节律性变化),环境质量现状,铁路、公路及航空交通现状及交通建设的难易程度,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现状,旅游资源所在的区位距中心城市的距离,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对发展旅游业的扶持能力;

3、 客源市场分析

包括旅游资源对各层次游客的吸引力,确定目标市场、潜在市场及市场的地理区域。旅游资源评价及其理论研究始于本世纪70年代,评价方法分为两类:1经验分析法。在大量调查、考察的基础上,凭经验进行评价;2定量评价。将评价指标数量化,建立量化模型,一般采用旅游资源质量等级加权,基本公式如右上图。即评价值为各评价指标的标准值ai分别加权后的数值和。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复杂性,给定量评价带来许多困难,纯粹的定量评价往往带有机械性,而单纯的定性评价包含主观成份,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做出科学评价。

E. 常用的旅游区位论有哪些

常用的旅游区位论有哪些?旅游区位论是研究旅游客源地、目的地和旅游交通的空间格局、地域组织形式的相互关系及旅游场所位置与经济效益关系的理论。
中文名
旅游区位论
目的
旅游交通的空间格局
时间
20世纪30年代
始于
西方
快速
导航
类别
简介
20世纪30年代始于西方,内容侧重影响旅游场所因素的分析。中心地学说的创始人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研究了城市中心地和其周边旅游地的配置关系,认为“旅游必然会使边远区受惠,这种经济现象避开中心地,并避免工业的集中。”他把影响旅游活动的场所因素归为:气候、风景、体育运动、海岸、温泉和疗养地、艺术、古迹和古城、历史纪念碑和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民间传说和节日庆典、文化节日、经济机构、交通中心和中心地等12类。他的旅游区位研究采用经验和行为研究方法,故未建立起一个理想的中心地模式。
类别
齐瓦丁·乔威塞克(南斯拉夫)提出了中心地的腹地模式;狄西和里格斯(美国)提出旅游吸引周围的同心影响带模式,由于旅游活动的空间组织是在多种因素(如资源、地理、经济、政治和宗教等)相互作用下进行的,不可能将某一因素看成是决定因素,故旅游区位理论不能机械地套用其它区位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一、背景与目的;二、理论概要

(一)理论前提:杜能采用了“孤立化”的方法,只考虑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

;(三)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三、应用研究;(二)中观尺度:城市范围

上海、北京的郊区的农业圈层模式

(三)微观尺度:农村聚落范围

纳瓦佛农村聚落的圈层模式

;四、意义;五、局限性;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一、背景与目的;二、理论概要;(三)理论重点 1、运费指向论

(1)工业原料的性质和质量

(2)最小运费原理

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产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以产生最小运费为目标的区位指向为: 仅以遍在原料为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工厂区位在消费地; 仅以局地原料且以纯原料为原料时,为自由区位——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 仅以损重原料为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工厂区位在原料地。 (3)综合等费用线

指运费相等点的连线。

; 2、劳动力成本指向论 劳动力成本指生产单位重量产品所需的工资,非工资的绝对额。劳动力成本指数——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力成本。如果劳动力成本指数大,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力区位的可能性就大;反之,这种可能性就小。 劳动系数=劳动力成本/区位重量 决定劳动力成本指向有两个条件,一是基于特定工业性质的条件,通过劳动力成本指数和劳动力系数来衡量;二是人口密度和运费率等环境条件。

; 3、集聚指向论 集聚的两种形态:一是经营规模扩大产生的集聚;二是企业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集聚。 集聚的两种类型:一是纯粹集聚,由技术性和经济性的集聚利益产生的集聚,也称为技术性集聚;二是偶然集聚,由诸如运费指向和劳动费指向的结果而带来的工业集中。

F. 如何分析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资源

1.旅游资源自身价值评价 (1)旅游资源特性和特色 任何类型的旅游资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即使完全同类的旅游资源.由于分布的地域环境差异,往往也各具特色。旅游资源特征和特色是该区旅游资源区别于其他地区旅游资源的独到之处,是衡量其对游

G. 旅游资源价值评价指标是那些

简单点就是旅游资源调查 评估 。\r\n看这个旅游资源具有什么样的资质。。。。\r\n按评价客体的不同分为:①资源本身的评价。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的质量特征(如其美感度、奇特度、医疗价值、体育价值等),丰度和集聚程度,环境容量,开发利用现状和开发潜力分析;②开发利用可行性分析。包括气候条件对旅游业的影响(表现为旅游旺季和淡季的节律性变化),环境质量现状,铁路、公路及航空交通现状及交通建设的难易程度,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现状,旅游资源所在的区位距中心城市的距离,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对发展旅游业的扶持能力;③客源市场分析。包括旅游资源对各层次游客的吸引力,确定目标市场、潜在市场及市场的地理区域。旅游资源评价及其理论研究始于本世纪70年代,评价方法分为两类:①经验分析法。在大量调查、考察的基础上,凭经验进行评价;②定量评价。将评价指标数量化,建立量化模型,一般采用旅游资源质量等级加权,基本公式如右上图。即评价值为各评价指标的标准值ai分别加权后的数值和。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复杂性,给定量评价带来许多困难,纯粹的定量评价往往带有机械性,而单纯的定性评价包含主观成份,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做出科学评价。\r\n编辑本段旅游资源评价分类\r\n 对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的组合特点及由此而产生的质和量的差异、对旅游吸引力的大小进行的科学划分。包括确定一定地域范围内旅游资源的类型特征、空间结构、数量和质量等级、开发潜力和开发条件。其目的在于确定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和开发顺序,明确建设方向,是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重要内容。按评价客体的不同分为:\r\n1、 资源本身的评价\r\n 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的质量特征(如其美感度、奇特度、医疗价值、体育价值等),丰度和集聚程度,环境容量,开发利用现状和开发潜力分析;\r\n2、 开发利用可行性分析\r\n 包括气候条件对旅游业的影响(表现为旅游旺季和淡季的节律性变化),环境质量现状,铁路、公路及航空交通现状及交通建设的难易程度,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现状,旅游资源所在的区位距中心城市的距离,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对发展旅游业的扶持能力;\r\n3、 客源市场分析\r\n 包括旅游资源对各层次游客的吸引力,确定目标市场、潜在市场及市场的地理区域。旅游资源评价及其理论研究始于本世纪70年代,评价方法分为两类:1经验分析法。在大量调查、考察的基础上,凭经验进行评价;2定量评价。将评价指标数量化,建立量化模型,一般采用旅游资源质量等级加权,基本公式如右上图。即评价值为各评价指标的标准值ai分别加权后的数值和。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复杂性,给定量评价带来许多困难,纯粹的定量评价往往带有机械性,而单纯的定性评价包含主观成份,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做出科学评价。

H. 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方法

一、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方法和技术

(一)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地质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资源的评价一样,也可归为两大类:一类为定性评价,一类为定量评价。

定性方法是描述性的,有些标准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例如对观赏价值、文化价值等的评价,与评价人的感觉、素养有直接关系。定量评价方法更科学和客观一些,但其评价数据的来源必须可靠。定量评价工作是基于人类价值判断的统计性规律和人类认识的比较法则。

目前,旅游资源评价方法已趋向于以定量评价为主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融合了较多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

(二)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技术

在研究技术上,因特网技术、虚拟现实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评价研究中。这些技术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空间分析手段,为旅游管理和辅助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与数学分析模型的集成发挥空间分析功能相结合,建立旅游资源评价模型、旅游开发条件模型、风景区环境容量模型、旅游需求预测模型、旅游经济效益模型,可辅助旅游管理部门做出合理的开发决策。

国内外近年来也越发重视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技术的应用。姚长宏(2002)在贵州六盘水市白鹤风景区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中,完成了基于ArcView的白鹤风景区旅游资源调查评价信息系统,建立了包括地质地貌、水系水文、土地利用等图层,以及人口、经济等方面资料的数据库。此外,还有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评价方法,如崔越(2002)基于UML建立了旅游资源的评价模型;骆华松(2000)利用遥感技术和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的旅游资源评价模型等。王建军和郑进军(2004)应用最新的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针对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的实际工作的需要,研究开发出“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信息系统”;庞淑英等(2004)利用计算机编程实现了评价模型的自动评分功能,开发出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以具有很强的可视化开发能力的Delphi5.0为语言工具的、以Access2000为后台数据库的自动评分子系统;Jafar等(2008)对伊朗波斯湾南部海岸的生态旅游潜力进行评价前,运用已有卫星图像对海岸线以及周围环境进行调查,这对于一些地势险要的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工作也是值得借鉴的。

二、地质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一)地质旅游资源定性评价内容

1.地质旅游资源个体价值评价

对旅游地某一地质体或某一地质现象特色或特征的定性评价。如:旅游地的山体、湖泊、水体、气候、交通条件等。地质旅游资源个体的价值评价,要以旅游地的地质特点为依据来进行,以便使评价结果具有客观真实性,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科学价值

地质旅游资源包含地质科学内涵,如地球的形成、地球的物质及结构、地球的发展、地球的现状和未来、地球及地球生命的演化发展、地质构造、地质作用及地质景观等。而科学价值主要指地质旅游资源的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研究价值、科学知识普及与教育功能和所反映的现代科学技术成就。

地质科学构成了地质旅游资源科学性的核心和地质旅游资源的品位,因此,地质旅游资源通常具有很强的科普科考旅游价值。在现有的世界级和国家级相关评价标准中,可以看出对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多以科学价值为主。如世界自然遗产的标准,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

①构成代表地球现代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

②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

③独特、稀少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

中国建设部于2005年4月提出的《国家自然遗产预备名录标准》与世界自然遗产的特征大致相同,但具体规定了以下标准: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如冰河作用、火山活动等的突出例证;独特、稀少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如河流、山脉、瀑布等生态系统和自然地貌。

中国于1994年11月通过的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区的标准如下:①能为一个大区域甚至全球演化过程中,某一重大地质历史事件或演化阶段提供重要地质证据的地质遗迹;②具有国际或国内大区域地层(构造)对比意义的典型剖面、化石及产地;③具有国际或国内典型地学意义的地质景观或现象。

(2)观赏价值

观赏价值是指地质旅游资源能为旅游者提供的美感种类及强度。凡吸引力大的地质旅游资源,首先要有很高的审美观赏价值,所以观赏性在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中占有首要的特殊地位。观赏性的强弱往往决定了地质旅游资源的品级和旅游价值。

对美学价值的分析强调线条、形体、色彩和质地四个要素,强调多样性、奇特性、协调统一性等形式美原则。以地质景观造型、景观色泽、景观要素组合,并依附于地质环境的植被、生态,构成地质旅游景观的观赏价值,诸如名山大川、峡谷峻岭、湖河泉瀑、奇峰异洞、雪山冰川等千姿百态的地质景观,大多景色秀丽、造型独特、生态环境优美,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地质现象千姿百态,特殊的地质构造条件加上相应的近代自然地理环境,形成有地域特色的地质奇观,能吸引旅游者旅游、观光、考察、鉴赏,满足旅游者愉悦要求,从而显示地质旅游资源的观赏价值。

(3)文化价值

标志地球沧桑巨变的地质景观,具有神秘感、奇特感。地质奇观的认识,地质现象科学内涵的揭秘,能满足人们的求知欲,以及景观鉴赏、增长知识的需求。优美、奇异的地质景观通常都是人们游览观赏的风景名胜区,多有历代游客、文人、名家的旅游人文资源的积淀。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美的协调,形成自然与人文地质旅游资源的复合旅游景观。

(4)特异性

地质旅游资源的特异性指其稀缺程度,包括在同类地质资源中和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稀缺程度。独特性高意味着该地域该类型的地质资源少、吸引范围大、级别高,因而开发价值就大。世界性和全国性的地质旅游资源特别是世界自然遗产具有很高的特异性。

特定地域、特殊地质条件以及特殊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特殊的地质奇观,这是地质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特征。这种地域性特征不仅决定了地质资源本身的独特性,还决定了当地生态、人文景观的独特性。特定的地质环境,常常会有特定的生物和生态类型,构成特定的综合自然景观。如果某项地质旅游资源有其独特的旅游价值,特别能满足人们追新猎奇以及某些特殊需求,这项地质旅游资源就在某种意义及程度上具有垄断性,人们只有身临其境才会获得真正的满足。由此可见,地质旅游资源的特异、珍稀价值是地质旅游资源评价中的一项绝不能少的因素,既是一般地质资源所共有的,也是地质旅游资源所应有的。

(5)康体价值

一些特定的地质资源以及地质体构成的风景名胜区、旅游地,可供疗养康体的温泉、开展体育与探险活动的登山、滑雪、攀岩等旅游项目,具有特殊的旅游价值。

2.地质旅游资源系统评价

在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地质旅游资源千差万别、各具特色,仅仅对地质旅游资源个体品质的评价,还难以考察各种地质旅游资源在整个区域内的组合关系和该区域所具有的总体特色,应强调旅游地的综合地质特征和多种地质景观的定性评价,将地质旅游资源集中分布的空间范围作为一个评价对象,进行整体的、综合的评价,主要分析评价以下内容:

(1)多项综合性定性评价

着重对一个地区的综合地质特征、多种地质景观的定性评价。对地质旅游资源系统评价的定性描述首先要考虑其级别(多用于地质现象评价)。除级别特色和特征定性评价,应还有其他定性评价,如面积(区域综合地质体)、体积(单一地质体)等,分为世界级、国家级和地区级三个级别。

世界级:指具有世界性意义,在全球都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地质旅游资源。例如全球少有的典型地层剖面、地质构造、地质现象、地层序列、古生物群落、岩石组合、地貌特征(如丹霞地貌、雅丹地貌)等。此外还有首次发现的古生物化石种群、矿物岩石等,在地质构造方面如世界罕见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安德列斯大断裂”(未来洋壳孕育地带)。

国家级:国内典型地质现象、地质景观,在国内具有研究价值,可与世界典型地质现象对比,国内具有对比意义,成为国内其他地区研究的重要参考地,在地质构造方面如中国典型的山东—安徽的“郯庐大断裂”(山东郯城到安徽庐江)。

地区级:可作为国内同类地质现象、地质景观进行对比、研究的典型代表。在本区域内保存完好、发育齐全,出露良好,交通区位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在地质构造方面如区域典型的鄂西北地区的“青峰大断裂”(房县、保康、南漳、谷城)。

(2)资源类型组合

地质资源要素是相互有机结合还是处于分离状态,分布是相对集中还是分散,这些都直接影响地质旅游资源质量的高低。最佳的风景区都以地质资源要素组合完美和谐而见长,并且在分布上各景区各有特色。

扩大范围来看,主要表现在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互相补充和要素组合的协调程度等方面,包括地质旅游资源所在区域内的各类旅游资源是否构成优势组合和最佳配置,是否具有种类众多、聚集度高的整体优化结构。凡环境质量优、组合状况佳的属区位环境价值高的地质旅游资源。地质资源个体同区域内其他地质资源个体的关联性与功能互补性也影响开发的价值。

(3)地质背景条件

地质旅游资源特征、展布、景观结构、景观的旅游价值等都决定于地质背景条件,依附于地质构造的复杂多样和地域特色。有些地区的地质旅游资源环境脆弱,其旅游开发的适应性不大。例如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既是精品旅游资源的高度富集区,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文化、景观多重脆弱区。生态环境稳定性差,加上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质灾害频发,较小的扰动就可能造成极大的环境灾难,而且一旦破坏就难以恢复,从而在较长时期影响该区的旅游资源环境。

(4)旅游吸引力指向

主要指地质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的源地指向性,包括国际、国内及地方三个级别。根据地质旅游资源的个体品质评价和资源系统评价结果来确定其吸引客源的类别。

(二)地质旅游资源定性评价方法

1.“三三六”评价法

此方法由北京师范大学卢云亭教授提出。所谓“三三六”是指“三大价值”、“三大效益”、“六大条件”的评价体系。

“三大价值”指旅游资源的科学研究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观赏价值。“三大价值”的定性评价从旅游资源的吸引功能和吸引力进行评价,是旅游区确定开发方向的基础工作。

“三大效益”指旅游开发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主要考虑旅游地社区和服务接待业创造的经济价值;社会效益主要考虑旅游活动给当地社区带来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影响;环境效益则主要是研究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破坏程度。

“六大条件”是指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观的地域组合条件、景区旅游资源容量条件、旅游客源市场条件、旅游开发投资条件、施工条件等六方面。“六大条件评价”是一种综合性评价,实质上涉及了旅游活动中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的环境背景条件。

2.“六字七标准”评价法

上海社会科学院的黄辉实根据旅游资源本身和其所处的环境提出了“六字七标准”评价法。该方法从资源本身和资源所处环境两方面评价旅游资源,虽然在实际操作中运用较少,但可以作为分析问题的参考方法。

对旅游资源本身的评价采用六字标准:“美”:旅游资源给人的美感;“古”:具有悠久的历史;“名”:具有名声或与名人有关;“特”:特有的或少见的稀缺资源;“奇”:给人新奇之感;“用”:有应用价值。

对旅游资源所处的环境方面采用七个评价标准:包括季节性、环境污染状况、与其他旅游资源之间的联系性、可进入性、基础结构、社会经济环境、客源市场等七项标准进行评价。

3.地质旅游资源的五级评价法

该方法在国家旅游局2003年颁布《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中被提出。从三个方面、八个要素对旅游资源进行评分,最终根据得分的高低将旅游资源划分为五个等级。旅游资源评价的三个方面为旅游资源的要素价值、旅游资源的影响力和旅游资源的附加值等。这三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又可细分为八个评价因子:旅游资源的观赏使用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奇特程度、规模大小、完整性、知名度、使用范围以及环境安全等。

在五个等级的旅游资源中,五级旅游资源称为“特品级旅游资源”;四级、三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优良级旅游资源”;二级、一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普通级旅游资源”。

三、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一)定量评价步骤

1.根据评价对象选取评价指标

主要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地质旅游资源的特征及旅游开发需求,地质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共性选取评价指标,这些要素的确定尽可能具体、全面,并且在所涉及的内容上有各自的相对独立性。

对诸多旅游资源进行评价,不管是采用哪种数学模型,都涉及旅游资源的比较和重要性排序问题,所以评价模型中评价因子的选择必须遵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①代表性和重要性;②非兼容性;③区分判别性。

2.组织合适的评价者

由于价值观和文化等差异,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评价结果不同。但从实验统计学规律得出,不同人群或个体,对于同一事物现象的价值判断趋向一个相同的结论,对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也不例外。对地质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价可依据价值判断的统计学规律来进行。在进行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时,应尽量选用不同专业背景和尽可能多的人员来工作,以提高成果的权威性和可信性。

由于每一评价体系只能是客观状况在一定层次上的主观反映,所以应建立一个由多个评价角度组成的综合评价模式,才可科学、完备地反映地质资源质量,通常由专家和旅游者两者结合来进行评价。

(1)专家评价

根据层次分析法技术要求,邀请一批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实业部门和旅游教育科研部门的专家,评估组成员来自旅游行业各个部门,这可以保证较大的评估面。

具体方式可组织地方高等院校、旅游行政管理、旅行社、国土、环保、园艺等旅游各部门专家,对地质旅游资源区域进行实地考查,考查工作应细致全面,主要以填表方式进行各评价指标的分值评价与权重判定。

(2)旅游者评价

地质旅游资源评价的结果是为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与旅游开发效益密切相关,最终为旅游者服务。因此评价结果应当与旅游者对地质旅游资源的选择相吻合。

由于专家对资料收集更全面,因而与旅游者的感知有差异,使评价结果具有非大众化的倾向。旅游者的选择也应该注意其全面性,最好是随机抽取。有些评价者为同一群体,其内部一致性较高,不具有代表性。评价主体应为存在着生活地域、年龄和文化层次等方面差异的旅游者。

3.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

由于各项评价因子对评价项目的影响作用有大、小之分,在对各因子的指数分配中不能按均权处理,而应视其在评价项目中的作用大小来确定其权重的大小。评价权数的确定,来自于地质学、旅游学等专家的经验和地质旅游资源的基本事实。

能用测量数据计算出其对于各评判等级隶属度的,属于显数值因子;难以直接测量或用数值描述的,属于隐数值因子,可通过问卷调查统计,用经验法获得,也可以通过在特尔菲咨询系统支持下的层次分析法获得。这一过程工作量颇大,而且相同的评价要素在不同的旅游地其权重值也有差异,应因地制宜。

4.建立评价模型

基于对专家或旅游者体验的深入分析后,建立规范化的评价模型,然后运用数学方法得到评价结果,使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的定性尺度和数量值。

把每项评价指标评估系数的平均值,乘以该项要素的权重系数,计算出地质旅游资源在该项要素上的单项权重得分。其基本数学模型式(蒋素梅,2009)为:

地质旅游

式中:Qi为第i个评价因子的权重;Pi为第i个评价因子的分值;n为评价因子的数目。

由此,可以完成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地质旅游资源中的各项因子价值高低,用总分值也可以与其他资源进行横向比较。

(二)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方法

目前旅游资源综合量化评价的主要方法有:层次分析法、特尔菲法、综合价值评价模型、模糊数学评价法、综合评分法、价值工程法等。

定量方法最为常用的是层次分析法、特尔菲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等。这些方法相结合通常用于地质旅游资源与环境条件评价、生态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等各个方面。如Liu等(2006)认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喀纳斯景区具有成为世界自然遗产的潜力,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特尔菲法对其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张捷(1997)以九寨沟喀斯特为例,构造比较和评价矩阵,运用根法推算各因子的权重,从地学角度和游客角度阐述了喀斯特旅游资源在九寨沟旅游业中的地位;陈诗才(1993)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旅游地学资源进行了评价。

在这些方法中,层次分析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它能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表示为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并能将数据、专家意见和分析者的客观判断直接有效地结合;特别是它能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给予量化,对目标结构复杂且又缺少必要数据的情况时更为实用。

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国着名的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塞蒂(T.L.Saaty)于1973年提出的一种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能解决资源分配的重要而有效的系统分析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参与旅游资源指标权重的设立,可使整个评价过程在定性指导下定量比例尽可能大,从而得以提高评价的准确性。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点是通过人们较易进行的两两相互辨别而达到整体比较的目的,一般可以分为总目标层、评价综合层、评价因素层和评价因子层。评价因子层是最基本的层次,指标的权重和分值计算从该层开始自下而上逐层进行。

图4-1为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模型树。采用了保继刚(1996)《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中建立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因子权重,其主要思路如下:

(1)将旅游资源评价分成若干层,构成旅游资源评价模型树。

(2)邀请专家以填表方式按重要、稍重要、明显重要等评判级别,分别以1,3,5,7,9或其倒数作为量化标准,对同一层次的各因素间相对于上一层次的某项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判断,经计算,排出最后的结果。

(3)最后根据其权重排序,按权重赋予各个因素分值,得到表4-2。

利用该表可以用一定的给分标准对旅游资源进行分项评价打分,得到综合结果。

图4-1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体系

表4-2评价因子权重表

2.特尔菲法

特尔菲法又称专家意见征询法,1964年美国兰德公司数学家赫尔默和达尔奇(OlafHehner和Dakky)首先提出并投入应用。主要方式是,通过问卷的形式集中一些专家的意见(一般为20~50人),通过沟通—统计—再沟通—再统计,直到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被集中确定为止。利用特尔菲法对评价综合层、评价因素层和评价因子层三个层次中的具体资源价值体现,邀请专家进行评分,据此计算出各层内部之间的权重值作为评价参数;在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的模型中,合理地确定各评价层中评价指标权重系数是衡量一个评价模型优劣的关键。

将特尔菲法引入地质旅游资源评价中,是使旅游地评价由定性转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在地质旅游资源评价中,运用特尔菲法获取资料,最后能相对客观、有效地确立各评价因子权重。由于特尔菲法相对来说比较省时间、省财力、省人力,可靠性高,各国在旅游地评价、开发中,越来越多地采用这一方法。

3.模糊综合评判法

模糊综合评判法在农林、气象、地质勘探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以模糊推理为主,定性与定量结合,各相关因子划分为不同等级,分别为每一个等级赋一个初值。最后,对区域景点或景区进行分项打分,再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出各景点(区)的得分值,由得分的高低评判资源价值的大小。

模糊综合评判法利用模糊隶属度理论把定性指标合理地定量化,较好地解决了现有评价方法中存在的评价指标单一、评价过程不合理问题。这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化程度较高的浮标方法,已广泛应用到资源与环境条件评价、生态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等各个方面。

4.地质旅游资源的计算机评价系统

庞淑英等(2003)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以面向对象的具有较强开发能力的Delphi软件为开发工具,以Access软件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能有效地、合理地为地质旅游资源自动评分。

将上述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并运用计算机的辅助,可完成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的流程,如图4-2所示:

图4-2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流程

I. 旅游资源评价及其方法

旅游资源评价指按照某些标准来确定某一旅游资源在全部旅游资源或同类旅游资源中的地位,也就是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对旅游资源进行比较,以确定某一旅游资源的重要程度和开发价值。

旅游资源评价及其理论研究始于本世纪70年代,评价方法分为两类:

1、经验分析法。在大量调查、考察的基础上,凭经验进行评价;

2、定量评价。将评价指标数量化,建立量化模型,采用旅游资源质量等级加权,即评价值为各评价指标的标准值ai分别加权后的数值和。



旅游资源特性

具体来说,自然资源包括:气候、地形,动植物、海滩、自然风景等,而人文资源则包括:民族、风土、人情、历史古迹、博物馆、饮食菜肴、工艺美术、文学音乐、舞蹈、电影、电视,及众多的娱乐设施等。

1、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旅游资源多种多样,既有自然形成的,又有历史遗留下来的和当代新建的,它与旅游目的的多样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2、旅游资源的垄断性,即不可转移性:大家常常称旅游业为“无形贸易”,“风景出口”,实际上就是凭借着这些千姿百态的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把旅游者从世界上每个角落吸引到旅游地来的。旅游资源不同于其它各种资源,它有强垄断性。

正如世界建筑史上最伟大的奇观之一的万里长城,是在别的国家看不到的。正像许多游客讲的那样,“到了中国,没有去北京,等于没有去中国,到了北京,不去游长城,等于没有到北京。”

3、旅游资源的季节性:除了会议、商务等形式的旅游以外,观光旅游受季节的制约最大。这特别表现于海滨城市,每到夏季,前来避暑的游客蜂拥而至,以至于出现了超饱和现象吃、住、行、游、购、娱乐等都出现了问题,以致有人发出“花钱买罪受”的怨叹。

而到了10月份至次年5月份来这些,旅游胜地的游客就寥寥无几。因此,旅游的季节性造成旅游业的淡旺季。旺季越长,旅游业的收入就越大,反之亦然。

4、旅游资源的民族性: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背景、经济状况不同,所以他们的生活方式、服饰装束、风土人情、住宅建筑、风味小吃等等也不同,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如内蒙古草原的蒙古包,西南地区的竹楼,北方的四合院,以及傣族的泼水节,藏族的浴佛节,侗族的花炮节,彝族的火把节,壮族的歌圩等等。在这些盛大民族节日和盛会里,各族人民身着艳丽的服装,载歌载舞,兴高采烈,气氛非常热烈。这些盛会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来讲,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

以上几个特性来看,旅游资源犹如一面镜子,它以独特的方式反映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艺术、物质和文明水平。通过它们不仅可以看到过去,还可以展望未来,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J. 旅游资源评价的客源市场分析

包括旅游资源对各层次游客的吸引力,确定目标市场、潜在市场及市场的地理区域。
旅游资源评价及其理论研究始于本世纪70年代,评价方法分为两类:
①经验分析法。在大量调查、考察的基础上,凭经验进行评价;
②定量评价。将评价指标数量化,建立量化模型,一般采用旅游资源质量等级加权,即评价值为各评价指标的标准值ai分别加权后的数值和。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复杂性,给定量评价带来许多困难,纯粹的定量评价往往带有机械性,而单纯的定性评价包含主观成份,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做出科学评价。

阅读全文

与旅游资源分析方法理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系蝴蝶结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479
高中检测氨水的方法和现象 浏览:286
法压壶的使用方法 浏览:126
环境检测水质分析方法 浏览:223
眼镜片卡槽拉丝与镜架安装方法 浏览:460
有什么方法可以矫正近视眼 浏览:541
亿万台电脑列数字说明方法 浏览:35
初中生高考题解决方法 浏览:441
特殊测量技术方法特点 浏览:541
用化学方法鉴别真金和假金子黄铜 浏览:9
羊五号病怎么治疗土方法 浏览:485
增强手指肌力的训练方法 浏览:183
擦车的正确方法 浏览:213
民间治疗失眠的方法 浏览:504
断奶后正确的回奶方法 浏览:363
联想电脑打开麦克风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973
如何测量水温传感器方法 浏览:446
桥梁钢腹板的安装方法 浏览:748
中式棉袄制作方法图片 浏览:71
五菱p1171故障码解决方法 浏览:866